叶片的结构-教学教案

2024-05-26

叶片的结构-教学教案(精选8篇)

叶片的结构-教学教案 第1篇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描述叶片的各部分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能力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使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

3、学会绘制叶片的表皮

4、通过“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学习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与科学方法的教育;

2、通过讨论“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过程。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叶具有执行这些生理功能的结构。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法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从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如:“叶片的颜色为什么大都呈现绿色?为什么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深一些?”带着问题去探究叶片的基本结构。宜采用讲授与实验观察同步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先用手撕开菠菜叶片,大致将其分成几部分,然后通过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从宏观到微观来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识别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并思考有关问题。(2)对照叶的横切永久制片,结合挂图、模型讨论叶片的结构有哪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3)分小组讨论、设计“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方案并在课下实施。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实验、边进行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使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节关键是讲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统一关系: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有易透光不易透水的角质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从而有利于光线透过;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肉细胞与外界环境能进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因而使绿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叶脉支持着叶片,有利于叶片充分得到光照;叶脉里的输导组织,是运输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的通道。这些都说明了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相统一的,进而也就对学生进行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对于《观察叶片的结构》这一实验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将徒手切下的叶片的薄片制成临时切片,并且进行观察,难度很大。教学中,在阐明实验的目的要求的前提下,要注意发挥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对于实验的操作步骤,要一步一步地讲述操作要领,一步一步的进行示范,一步一步的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从而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通过自己制作的临时切片来观察清楚叶片的结构,关键之一是看徒手切片时所切的叶片薄不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显微镜下所要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学生明白了道理,就会开动脑筋,想办法切出薄而完整的叶片横切。其次,要想切出薄而完整的切片,一定要掌握操作技术,如:两个刀片如何放置,手捏刀片的位置和姿势,切割的方向和速度等等,都要向学生一一讲清楚。最后,在观察临时切片时,往往很难在同一个视野内观察到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这就需要轻轻移动切片,在不同的视野中进行寻找,并对照挂图分辨叶片的几部分结构。

实验《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小组作出假设,并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由各组代表进行发言,大家一起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得实验方案不断完善,然后在课下分小组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设计方案,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小组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徒手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叶片的结构

课前活动: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公园等处观察10种以上植物的叶,观察时请注意以下问题:

1、观察不同植物叶的组成部分,注意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差异。

2、观察不同植物叶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注意相邻两叶片的排列关系,思考叶的排列特点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引言: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叶,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枝条上的许多叶片呈镶嵌式排列这有利于接受阳光的照射。那么,大多数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呢?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片上表面呈深绿色,而下表面呈浅绿色呢?叶片的结构又有哪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呢?(引出课题:第一节 叶片的结构)

分发一些新鲜的菠菜叶片给学生,指出先粗略观察研究叶片的结构。将叶片向上面对折,可以轻轻的从叶片的表面撕下一层透明的薄膜。将叶片向另一面对折,也可以从其表面撕下一层透明的薄膜。我们把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叫做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绿色部分,叫叶肉。在叶片表面我们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脉络,是叶脉。由此可见,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那么,每一部分又是怎样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呢?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整片叶子放在显微镜下面行吗?显然不行。显微镜下所要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我们今天要自己练习徒手切片,制成叶横切的临时切片,来观察叶片的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1)选切叶片:选一片新鲜的菠菜叶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刀片切去叶片基部、叶片尖端以及叶片两侧的边缘。留下部分为宽约0.5cm左右、中央带有主脉的长方形小块叶片。

(2)切取材料:用左手食指指尖压住材料一端,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从另一端沿和主叶脉垂直方向多次切割材料,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

(3)选材制片:用镊子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片部位,对照图ⅲ―15观察叶片的结构,区分出上表皮、下表皮、叶肉和叶脉,识别各个部分的细胞结构特征,并思考有关问题。(可印发给每位同学)

(1)叶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由一层细胞组成的表皮,表皮细胞的颜色和排列状况如何?

(2)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在形状、排列方式和内部绿色颗粒数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能否解释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叶肉细胞内部的绿色颗粒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3)叶脉贯穿于叶肉组织中,叶脉细胞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如何?

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菠菜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表皮上成对的半月形细胞,这就是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与一般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

(3)画出叶片下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及其相连的几个表皮细胞图。

讨论:在叶片结构的哪些细胞内部有绿色颗粒结构?叶片内绿色颗粒结构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总结实验过程中临时切片制作效果及观察情况,对表现好的组给予表扬。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清洗和整理实验用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设计: 观察叶片的结构 目的要求:

1、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的横切面和表皮,识别叶片的结构

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材料用具:课本71页 方法步骤: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的横切临时切片(板图示每一步骤)

2、观察叶片的结构并思考问题

3、观察叶片下表皮

4、绘制叶片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板图示范)

注意:刀片很锋利,用时要小心!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课时)叶片的结构

上一节我们观察了叶横切的临时切片,知道叶片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哪三部分呢?请同学对照挂图指出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这三部分的细胞排列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呢?我们这节课继续讨论。

要求学生遵循显微镜的使用程序,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横切结构的清晰物像(永久制片),为观察实验教学过程的推进创造条件。

调控学生依次观察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辨认各部分结构的分布部位、细胞形状、排列疏密状况等。

首先看表皮细胞有什么特点,请同学回答。(结合上节课的记录和这节课的观察回答)

总结: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这样的表皮有什么用呢?功能: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叶片过多的散失水分,对叶片还有保护作用。因此,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我们看到的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是什么样的?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表皮细胞的不同形态,就此想象表皮细胞的立体结构。(比如拼图块)

表皮上有什么特殊结构?看图指出表皮细胞之间有一些特殊细胞两两成对,其中每一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

叶片的结构-教学教案 第2篇

观察叶片的结构微教案

首先先观察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的结构: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有叶肉、叶脉与表皮三部分组成,叶肉的细胞里面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叶脉包括导管和筛管,导管的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属于保护组织,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其细胞排列紧密,有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还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他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收保卫细胞控制。保卫细胞的细胞壁厚度不均,靠近气孔腔的一侧壁厚,不易伸展,远离气孔腔的一侧壁薄,容易伸展。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一般叶片的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的“门户”,上表皮气孔少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然后观看视频:叶片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见课件)

实验注意事项: 1.刀片锋利,注意安全; 2.刀片要与叶片的主叶脉垂直; 3.多切几次,选取最薄的一片,切勿用手拿,要用毛笔蘸; 4.盖盖玻片时,方法要正确,防止出现气泡。

下图为显微镜下菠菜叶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和[

]合称表皮,属于__________组织。(2)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该结构主要集中在叶片的[

]________部位的组织细胞内。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通过[

]______中的______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基于烘干筒内叶片结构的研究 第3篇

1 叶片的结构

由于叶片有导料、均流、扬料、阻料等作用,当烘干筒旋转时,颗粒物料在叶片的带动下,随着叶片的上升,颗粒物流被带到不同的位置撒落,由于叶片在烘干筒内的布置形式是螺旋布置的,因此,对于烘干筒内的叶片,要保证:颗粒物料在烘干筒的进入端,能在叶片的带动下快速向内前进;在加热阶段,颗粒物料不能堵住燃烧器火焰,使颗粒物料不能充分与火焰接触,影响干燥效果。常见的叶片形状有深浅槽形、勺式及曲线式等多种形式,由于形式简单、几何形状单一,且烘干筒转速一定时,只能在某固定截面上抛撒颗粒物料,形成较大的“空洞”,使得烘干筒一直处于低效工作状态,产量低,所以,这种叶片结构越来越少使用。因此,应根据烘干筒的不同区域,以及各个区域内叶片的不同作用,安装不同的叶片形状,烘干颗粒物料,降低“风洞”的影响。故此,将烘干筒的全长分为3个功能区域,进料区、烘干加热区和燃烧区,如图2所示。Ⅰ区是进料区,靠近废气出口,也就是颗粒物料与水分的预热区,约占烘干筒总长度的1/10左右;Ⅱ区是烘干加热区,也就是颗粒物料与热气充分接触区,约占筒体总长度的一半多;Ⅲ区靠近火焰,为颗粒物料的燃烧区,约占烘干筒总长度的1/3左右。

烘干筒内Ⅰ区和Ⅱ区的主要作用是在叶片的推动下形成较大较均匀的料幕,由于颗粒物料只分布于烘干筒内的部分空间,分散度低,大部分热气来不及与颗粒物料接触直接排走,影响烘干筒内形成均匀的料幕,同时造成除尘器负担;Ⅰ区和Ⅱ区安装的叶片数量越少,也极易形成“风洞”。因此,根据Ⅰ区和Ⅱ区在烘干筒总长占的比例可以安装数排叶片。所以,Ⅰ区大都采用16块高150mm螺旋板进料叶片,由于这种接料叶片能将颗粒物料在烘干筒内向里抛撒而不会反向抛撒,将颗粒物料快速向前推进,故应用最为广泛。Ⅱ区装有平行于筒轴线的提升—抛撒叶片,现代烘干筒内用的较多的是月牙形、槽形、短弯脚形等形状。因为颗粒物料在烘干区被多次提升和撒落,以达到均匀、分散的目的,所以物料向卸料口移动时依靠烘干筒自身的倾斜角度。Ⅲ区叶片的主要作用是加快颗粒物料的移动,防止颗粒物料在前移中堵挡火焰,所以,燃烧区叶片一般都安装平面叶片,保证既可以传热又不形成料幕,Ⅲ区的叶片可以少些,但不可以没有,否则,颗粒物料在旋转的烘干筒内向后移动而不出卸料口。烘干筒内不同区域安装不同形状的叶片,对形成均匀的料幕具有重要的影响,减少“风洞”,同时也影响颗粒物料在烘干筒内的滞留时间。

2 料幕密度

3小结

叶片作为烘干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于烘干筒的烘干加热及热效率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叶片结构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叶片结构的优缺点对比,目前普遍使用的叶片结构更能满足我们所需。本章还研究了沿烘干筒轴向及周向布置的叶片及叶片间的相位角对形成料幕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周向及轴向叶片布置的数量的增多,叶片密集,叶片间的相位角逐渐减小,这与实际是相符的。同时,对于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及提高热交换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烘干筒作为颗粒物料烘干加热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热量的充分利用即热效率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在能耗尽可能少,用时最短完成颗粒物料与热量之间的热交换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热效率。叶片对颗粒物料在烘干筒内的烘干加热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形成均匀料幕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叶片结构对于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烘干筒,叶片,热交换,料幕

参考文献

叶片的结构-教学教案 第4篇

摘 要:为了扩大树莓的栽植范围,使其适应盐碱地区种植,本研究以凯欧树莓植株和其耐盐突变体为材料,通过解剖镜和体式显微镜观察,比较了两者的解剖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耐盐突变体的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均大于凯欧对照株。耐盐突变体的气孔密度小于凯欧对照株,气孔大小大于凯欧对照株。耐盐突变体的下表皮毛也较凯欧对照株浓密。总之,耐盐突变体更具有旱生植物的叶片结构特征。

关键词:树莓;解剖结构;叶片;突变体

中图分类号:S663.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15

Changes of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Salt Tolerant Mutant of Raspberry Leaves

ZHANG Banban1,YANG Jinghui1, LIU Yanjun1, LI Zhen1, ZHANG Chao1, LI Bing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and the scope of raspberry planting and make it adapt saline areas planted, taking Kaiou raspberry plants and salt tolerance mutants as the material, the anato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ere compared by observation of dissecting microscope and stereo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ongy tissue thickness, palisade tissue thickness, cuticle thickness of sait tolerant mutant were greater than Kaiou control strain. The stomatal density of the salt tolerant mutant was less than Kaiou Control plant, but stomatal size was greater .The following table fur of the salt tolerant mutant was thicker than that of Kaiou Control plant. In a word, salt tolerant mutant leaf owned mor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xeric plants.

Key words: raspberry; anatomical structure; leaf; mutant

树莓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果实中特有的树莓花青素物质具有提高视力、抗衰老和防癌等功效[1]。除了果实具有保健效果外,树莓苗木还适应能力强,耐瘠薄,有防风固沙的功能,在我国生态环境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2]。目前,随着国内外树莓产业的兴起,人们对树莓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3],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工产品日益丰富,如树莓果酱、果酒[4]、果汁。树莓中的树莓籽油还被开发应用于牙膏、洗发水、口红等化妆品中[5]。当前我国大宗水果相对过剩、小浆果相对稀缺,以树莓为核心的小浆果产业必将成为水果行业的新宠[6]。

近年来,我国树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引种栽培试验上,如郭长杰等[7]进行了树莓新品种在阜新地区的引种研究,张群英等[8]进行了野生树莓的引种研究,赵素菊[9]总结了树莓高产的栽培及管理技术。而关于树莓耐盐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岳丽娜[10]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向黑树莓转入耐盐基因以获得耐盐树莓植株。但关于树莓耐盐突变体的研究目前还属于空白。

为扩大树莓的栽植范围,使其适应盐碱地区种植,满足盐碱地区对树莓的市场需求,本研究选择了适应性较强的树莓品种凯欧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盐诱变得到耐盐突变体,初步探讨了两者的解剖学特性,可为相关研究及实现凯欧耐盐突变体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材料为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inn. f.)品种凯欧及其耐盐突变体。凯欧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提供。凯欧耐盐突变体由天津农学院园林植物试验室诱导培育而成。

树莓苗木扦插繁殖的一年生苗于2012年11月份栽植于西青杨柳青,每处理1株,9次重复,栽植株行距1.5 m×2.5 m。土壤含盐量为0.25%,pH值为8.5。苗木栽植前对土壤进行深翻1 m,施牛粪74.6 m3·hm-2。采用篱壁式整枝,修剪。冬季下架,进行埋土防寒。

1.2 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于2015年6月取植株中下部枝条和枝条中部的成熟叶片进行测定。观测凯欧及其突变体的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叶下表皮气孔密度、气孔大小,表皮毛数量。

叶片结构观察:从样株中随机选取枝条中部无病虫害的成熟叶片10片,用徒手切片法横切叶片中部无主脉部分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叶片随机观察3个视野。

气孔观测:从样株中随机选取枝条中部无病虫害的成熟叶片10片,徒手撕取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叶片随机观察3个视野。

表皮毛观测:从样株中随机选取枝条中部无病虫害的成熟叶片10片,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每个叶片随机观察3个视野。

本试验使用Leica DM2000显微镜对叶片结构与气孔进行观测;使用Canon体视显微镜对表皮毛进行观测;用CAD软件进行细胞和组织结构大小的测定,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凯欧对照株与耐盐突变体叶片横切面叶肉组织比较

由图1可以看出,凯欧对照株横切面的栅栏组织厚度为13.24 μm,耐盐突变体横切面的栅栏组织厚度为14.56 μm,两者栅栏组织厚度相近,无显著差异。凯欧对照株横切面的海绵组织厚度为20.98 μm,耐盐突变体横切面的海绵组织厚度为27.60 μm,比对照株加厚6.62 μm(31.6%)。由计算可得,凯欧对照株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比值为0.63,耐盐突变体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比值为0.53,下降了18.9%,这与武春霞等[11]的结论一致。

2.2 凯欧对照株与耐盐突变体叶片横切面角质层厚度比较

由图2可以看出,耐盐突变体角质层厚度大于凯欧对照株,厚度为1.69 μm,凯欧对照株角质层厚度为1.40 μm,耐盐突变体角质层比凯欧对照株角质层加厚0.29 μm(20.7%)。

角质层是植物地上器官表面的一层脂肪性物质。其功能主要起保护作用,在水分匮乏的条件下,植物可以通过增加角质层的厚度来减少水分的蒸发[12],适应缺水环境。因此,耐盐突变体在干旱或水分缺乏的环境下适应能力更强。

2.3 凯欧对照株与耐盐突变体叶片下表皮气孔特性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凯欧对照株与耐盐突变体的气孔密度差异不显著,凯欧对照株气孔密度为584.40个·mm-2,耐盐突变体气孔密度小于凯欧对照株为578.13个·mm-2。

两种树莓叶片的气孔均是由2个肾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普通型气孔,保卫细胞的大小反应了气孔的大小。由表1可知,耐盐突变体的保卫细胞的长度长于凯欧对照株,为22.92 μm,凯欧对照株的保卫细胞的长度为19.45 μm。两种树莓叶片气孔保卫细胞的宽度与长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耐盐突变体的保卫细胞的宽度宽于凯欧对照株,为6.49 μm,凯欧对照株的保卫细胞的宽度为5.60 μm。总体来说,耐盐突变体的气孔密度小于凯欧对照株,气孔大小大于凯欧对照株。

2.4 凯欧对照株与耐盐突变体叶片表皮毛比较

图3显示,在相同倍数下观测,凯欧对照株下表皮有少量的、粗壮的表皮毛,耐盐突变体下表皮毛与对照株相比较细、较密集。表皮毛与表皮上的气孔、角质层、蜡质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保护植物水分、防止水分散失的功能。

3 结论与讨论

有研究表明,叶片的解剖结构与其抗旱、耐盐碱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杨海燕、孙明[13]比较了3份典型菊属野生种耐盐性及其解剖结构,王桂芹、段亚军[14]研究了向日葵不同品种耐盐碱性与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本试验的研究发现,耐盐突变体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角质层均比凯欧对照株的厚。但也有研究报道,海绵组织增厚会导致细胞间间隙增大[15],不利于保水,但由于其表皮层的角质层变厚,提高了耐旱性、耐盐性。

本研究还发现耐盐突变体的气孔密度小于凯欧对照株,气孔大小大于凯欧对照株。气孔是蒸腾过程中水蒸气从体内排到体外的主要出口,也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通道,从而影响着蒸腾、光合、呼吸等作用过程[16]。有研究表明,气孔器越大,气孔的开张度也就越大,通过气孔蒸发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植物抗盐、抗旱,但气孔密度对植物适应胁迫环境的作用远远大于气孔器大小[17]。就气孔密度而言,许多研究发现气孔密度小的植物水分蒸发较少[18-20],在干旱或盐渍化的土地上适应性更强;本研究发现耐盐突变体的下表皮毛也较于凯欧对照株浓密。总之,耐盐突变体具有更多的耐盐、耐旱的解剖结构特征,适应干旱或水分缺乏环境的能力就更强。

参考文献:

[1]吴亚栏, 赵龙才. 麻江蓝莓创奇迹[J]. 当代贵州, 2012(28):28-29.

[2]赵万林. 当前树莓产业发展形势剖析[J]. 农技服务, 2014, 31(6):220-221.

[3]袁艺, 李纯, 张扬,等. 不同基因型树莓营养成分比较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 31(10):356-359.

[4]杨筑. 祥佰瑞树莓酒: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开辟果酒健康之路[J]. 中国农村科技, 2015(9):56-59.

[5]张清华, 董凤祥. 树莓发展现状与前景(上)[J]. 林业实用技术, 2007(11):9-11.

[6]许平飞.我国树莓研究现状及产业化前景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 2016, 32(6):50-52.

[7]郭长杰. 树莓新品种(系)在阜新地区的引种试验[J]. 辽宁农业科学, 2016(2):80-83.

[8]张群英, 文光琴, 李永霞,等. 优良树莓品种及当地野生树莓的引种比较研究[J]. 种子, 2015, 34(1):100-103.

[9]赵素菊. 树莓高产栽培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5(5):19.

[10]岳丽娜. 黑树莓再生体系的建立和农杆菌介导的耐盐基因转化[D]. 重庆:西南大学, 2008.

[11]武春霞, 陈兴华, 杨静慧,等. 盐胁迫下两种樱桃叶片解剖结构变化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14, 43(5):89-91.

[12]苏坤梅.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盐地碱蓬营养器官内部结构的影响[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3.

[13]杨海燕, 孙明. 3份典型菊属野生种耐盐性及其解剖结构比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 44(1):62-66.

[14]王桂芹, 段亚军. 向日葵不同品种耐盐碱性与解剖结构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6):34-36.

[15]林玲玲, 黄丽, 仇建标,等. 长期水淹胁迫下的北移秋茄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J]. 科技通报, 2016, 32(5):56-60.

[16]韩亚平, 李安平, 李亚灵,等. 不同根际温度处理对番茄叶片气孔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43(10):1234-1236.

[17]陈倩倩, 范阳阳, 郝影宾,等.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玉米气孔发育过程和蒸腾耗水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3):75-79.

[18]杨静慧, 孟娜, 左凤月,等. 野生白刺和碱蓬的叶水势、表皮解剖结构与耐盐性[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3(3):5-8.

[19]张伟玉. 四种野生盐生植物解剖结构与抗旱耐盐性[J]. 广西植物, 2008, 28(5):580-584.

叶片的结构-教学教案 第5篇

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教师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同时把一个叶脉标本放在投影仪上,在屏幕上可以见到一个放大的叶脉标本。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

(1)表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叶片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实践中学习。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也可以用蚕豆叶、槐树叶),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叶片的表皮细胞图,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

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是什么颜色的?

②无色透明的.表皮对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处?

③表皮细胞是什么形状的?细胞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④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对叶片有什么意义?

在表皮细胞壁的外面,还有一层透光不透水的角质层,这在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上是无法看到的,但是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一点。为什么雨后的莲叶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是水分并没有渗到叶片的内部,就是因为叶片的表皮上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

⑤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在表皮细胞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小孔,叫做气孔。气孔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⑥两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保卫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⑦气孔有什么作用?

为了说明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每个同学取一片菠菜叶,把叶片插入盛水的烧杯,口含叶柄吹气,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气孔中冒出来,还可以看到叶片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上的数量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分析总结叶片表皮的特点和功能,并且画一幅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板书】

(2)叶肉

关于叶肉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和永久切片,初步了解叶肉的组织特点,然后再辅以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叶片的横切面挂图,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指导学生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只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方法,而临时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多的要求,重点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每个实验桌上可准备“叶片横切面的永久装片”供学生观察,也可以在课前由教师准备一些切得较薄,质量较好的切片(浸在10%~20%甘油水溶液中)供学生观察。

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可以提一些问题使他们能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

①叶横切的上、下两层细胞叫什么?

②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有什么不同?

③哪一种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多?

④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叶片上面比下面更绿的原因吗?

⑤叶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动手、动眼、动脑的基础上,再通过有关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综合整理得出结论。

【板书】

(3)叶脉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脉(横断面)和肉眼看到的叶片上的叶脉(平行的或网状的)似乎没有共同之处,但这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教师在讲解叶脉时,应向学生指出,在叶肉中的一些束状结构就是叶脉。从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挂图中可知,叶脉主要由一些管状细胞构成的。这时教师再次出示叶脉标本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在叶片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

小资料 叶脉标本的制造

【方法一】

称取2.5克NaHCO3、3.5克NaOH,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烧杯内,用酒精灯煮沸。向杯内放入枫树叶或其他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让它全部浸入在溶液里,继续加热6~8分钟。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叶片受热均匀。

用镊子取出叶片,在清水里洗净。把叶片平铺在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流水中仔细地用刷子刷去叶的柔软部分,露出清晰的叶脉。然后,将叶脉贴在玻璃或平板上晾干。趁未干透,涂上颜料,可以做成书签。

【方法二】

取选好的枫树等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将整杯水煮沸。然后,在清水中倒入一些NaCO3,浸没叶片。盖上玻璃盖,把烧杯移到温暖处。注意适时换水,并在水中加放些Na2CO3。

1~2周后,由于腐生细菌的作用,叶的柔软部分颜色由绿转为苍褐色或苍绿色,最后腐烂脱落,留下网状的叶脉。

观察叶片的结构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准备:

1、学生准备

①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②查询书籍、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叶片结构的资料。

2、教师准备

①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两种菠菜叶片,一种新鲜的叶片(保卫细胞内含水较多,一般气孔张开),另一种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保卫细胞失水较多,一般气孔关闭)。二是准备几种不同植物叶片(一些叶肉分化明显的,一些叶肉分化不明显的)。

②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方面的资料。

3、材料准备:新鲜和微蔫的菠菜叶片若干 显微镜 叶片的永久切片 镊子 双面刀片 载玻片 盖玻片

盛有清水的培养皿 胶头滴管 吸水纸 纱布

毛笔 光滑的小块木板等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取老一点的菠菜叶,因为其内部的结构相对成熟,易观察;

(2)要迅速地切割,使内容结构完整;

(3)在载玻片上放置切片时,注意切面向上;

(4)要更好地观察到保卫细胞和气孔,再用镊子从叶片上分别撕取一上块上、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来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叶片的结构,理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徒手切片的制作(只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高要求,重点应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

五、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实验

2、观察:学生分组实验。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菠菜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

①说出叶片的形态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不同,有网状叶脉)

②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可以看到在撕口处有一层透明的薄膜。

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如果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

③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C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若将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浸在盛有70°C热水的烧杯中有相同的现象吗?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

3、制作临时切片(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我们所学的临时切片的制作方法制作菠菜叶的临时切片)要求:“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每人制作一张临时切片。展示时通过显微镜要说出他们各自观察的结果”,让每位同学的亲身感受整个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引导他们解决他们碰到的难题。

把新鲜的菠菜叶片平放在小块木板上,左手按紧叶片,右手将刀片紧贴叶片,向后方迅速用力切割,这样就可以切下薄薄的一片叶片,如此多切割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临时切片和永久切片,形成对比,在结果分析时先让他们与菠菜叶的横切面的解剖图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评价评价自己的制作结果,谁成功,谁不成功,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让他们在评价的同时相互学习,引导他们,不管做任何事情必须认真负责对待,才能把事情做好。

5、按要求画图。

反思

一、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叶片的结构 第7篇

叶脉标本的制作

1.摘取若干叶脉清晰、坚韧的叶片,如桑叶、桂花叶。

2.称取碳酸钠2.5克,氢氧化钠3.5克(或3克)置于烧杯中,注入清水100毫升,放在火上煮沸。

3.投入树叶,让它们全部浸在溶液里。继续加热6~8分钟,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拌动,使各叶分离,受热均匀。叶片受药品的腐蚀,柔软的部分就易被除去而留下叶脉。

4.用镊子取出煮过的叶片,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内。

5.从清水里取出漂净的树叶,平铺在左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自来水流水中仔细地擦去叶片的柔软部分,露出清晰的叶脉,然后贴在玻璃片上凉干。

6.趁叶脉还未干透,用毛笔涂上水彩颜料(也可浸在彩色墨水中染色)。凉干后,放在书中压平。然后在叶柄上系上一条彩色的丝带,就做成美观的书签了。

仔细地观察叶脉在叶片上的分布。

你所做的叶片的叶脉是什么类型的叶脉?

叶脉里含有什么?有什么功能?

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提出问题:植物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其中的哪个条件可能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呢?请举出实例或收集有关资料作为依据提出假设。

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提出本组所做的假设以及提出假设的依据。学生可能做出的假设:(1)叶绿素的形成与阳光有关:青蒜和蒜黄都是用大蒜蒜瓣培育成的。青蒜是露天生长的,它的叶片是绿色的;蒜黄是在遮光条件下生长的,它的叶片是黄色的。大葱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而暴露在外的部分是绿色的。有关的科学研究证实,黄白色的叶中没有叶绿素。(2)叶绿素的形成与温度有关:夏天树叶是绿色的,到了秋天气温下降,树叶就变黄了。对此做出解释:叶里除了含有绿色的叶绿素以外,还含有橙黄色的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最多,其他色素的含量少,于是叶就显出绿色来。但是,叶绿素很容易被低温破坏,秋天气温下降,叶绿素在叶里分解、消失得很快,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则比较稳定,因此树叶就变黄了。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阳光、温度都有关系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设计实验:

可提供的用具有:2个约40ml的容器(用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两张吸水纸或少许棉花、2支温度计、1个水杯、1支滴管、密封性好的纸盒(大于种子萌发器皿),以及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必需的其他用具。想一想,为什么准备两份主要实验用具呢?(学生回答)

提示:

1、实验材料最好选用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种子到实验室领。

2、在适宜的条件下,第一片幼叶在长出之前即开始形成叶绿素,实验进入关键阶段。请思考你的实验装置应分别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中?

3、注意,对照实验中除了需要探究的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当完全相同。

4、建议用表格形式记录实验观察结果。

你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实验中设置的对照有什么作用?

各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思路,并将方法步骤写在投影片上。

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全班对每组的实验设计思路给予评价和补充,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例如:有个对照实验方案是,把一盆蒜黄放到阳台上培养,另一盆相同的蒜黄放到冰箱内培养。对这个实验方案做出分析和评价。

叶片的结构-教学教案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5年设在宁安市中国烟草东北试验基地, 前茬为烤烟, 土壤类型为河淤土, 土壤质地为壤土, 碱解氮86.45mg/kg, 速效磷36.4mg/kg, 速效钾300.0mg/kg, 有机质2.77%, 全氮0.19%, 全磷0.16%, 全钾1.30%。施纯氮45.0kg/hm2, N∶P2O5∶K2O=1∶2∶3.5, 移栽前定量施入。供试烤烟品种龙江911, 3月15日播种, 5月12日移栽, 地膜覆盖, 株距50cm, 行距107cm, 7月11日现蕾, 7月18日打顶, 单株留叶19~21片, 分别于7月27日、8月5日、8月19日、9月1日采收烘烤4次。

1.2 试验方法

对移栽前后出生的真叶进行标记, 选第15、21、undefined27片真叶分别代表下、中、上3个部位烟叶, 在田间选取长势长相均匀的烟株, 自移栽后61d、77d、97d和103d取样4次, 每次在各部位取鲜烟叶样品1~3个, 规定从该位烟叶由叶尖向叶基数第6~8条支脉间、主脉右侧相同位置上选取。取样后立即用FAA液保存, 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 切片厚度8~10μm, 番红-固绿对染。对制好的切片利用LEICA数字式生物显微镜 (DM1600B) 观察, 通过FW400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定叶片厚度、栅栏组织细胞宽度、细胞间空隙率等指标[6,7]。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12.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烤烟叶片成熟过程中叶片厚度的变化

注:1为叶片厚度;2为栅栏细胞宽度;3为细胞间空隙率。

烤烟叶片厚度是衡量烟株生长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较厚的叶片发育充分, 单位叶面积的重量较重[8]。随着烟株移栽后天数的延迟, 15叶位叶片厚度在移栽后61~77d缓慢上升, 于77d达到最高值 (220.53μm) ;77~103d缓慢下降, 移栽后103d叶片厚度为180.84μm。21叶位叶片厚度呈现出锯齿型的变化, 在移栽后103d达到最高值 (199.87μm) 。27叶位叶片厚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变化规律, 也是在移栽后103d达到最高值 (194.26μm) (图1) 。本试验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同烟叶部位间叶片厚度的差异极显著 (P=0.001) (表1) , 新复极差测验[9] (Duncan) 结果表明, 平均值表现为下部叶 (200.7a) >中部叶 (177.4b) >上部叶 (157.8b) ;在田间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厚度的差异显著 (P=0.04) (表1) , 平均值表现为移栽后103d (a) >77d (a) >97d (ab) >61d (b) (表3) , 平均值范围为159.3~191.7μm;15和21叶位在不同移栽后天数间的差异不显著, 27叶位在不同移栽后天数间的差异显著, 于移栽后103d叶片最厚 (194.2μm) 。

2.2 烤烟叶片成熟过程中栅栏组织细胞宽度变化

烤烟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宽度可以反映其栅栏组织的细胞紧密程度, 由图2看出, 随着烟株移栽后天数的延迟, 15叶位栅栏组织细胞宽度在移栽后61~77d缓慢下降, 77~103d又缓慢上升, 于移栽后103d时达最高值 (12.7μm) ;21叶位栅栏组织细胞宽度与15叶位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 也在移栽后103d达最高值 (13.1μm) ;27叶位栅栏组织细胞宽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变化规律, 在移栽后103d达最高值 (11.7μm) 。在不同烟叶部位间叶片栅栏组织细胞宽度的差异极显著 (P=0.001) (表1) , 平均值表现为下部叶 (11.7a) >中部叶 (11.0a) >上部叶 (9.8b) (表2) ;在田间不同生长时期栅栏组织细胞宽度的差异也极显著 (P<0.001) (表1) , 平均值表现为移栽后103d (a) >97d (b) >61d (c) >77d (c) (表3) , 平均范围为9.5~12.5μm;15、21和27叶位在不同移栽后天数间的差异均显著, 均于移栽后103d叶片最厚 (12.7、13.1和11.8μm) 。相关性分析表明, 烟叶的栅栏组织细胞宽度与叶片厚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r=0.503**) (表4) 。

2.3 烤烟叶片成熟过程中细胞间空隙率的变化

烤烟G80上、中、下3个部位鲜烟叶随着成熟度提高, 细胞间空隙率呈逐渐增大趋势, 说明叶片结构由密到疏到松[2]。随着叶片生长发育, 15叶位烟叶细胞间空隙率呈现出锯齿型的变化, 在移栽后77d达最低值 (40%) , 97d达最高值 (58.6%) ;21和27叶位的细胞间空隙率呈现出“∧”型变化, 21叶位在移栽后103d达最低值 (40.8%) , 77d达最高值 (59.6%) ;27叶位的细胞间空隙率在移栽后103d达最低值 (34.8%) , 97d达最高值 (45.7%) (图3) 。在不同烟叶部位细胞间空隙率的差异不显著 (P=0.1) (表1) , 随着烟叶部位的升高, 平均值表现为上部叶 (35.7%) <中部叶 (46.9%) <下部叶 (52.5%) (表2) ;在田间不同生长时期细胞间空隙率的差异也不显著 (P=0.6) (表1) , 平均值表现为移栽后97d>77d>61d>103d (表3) , 平均范围为41.6~51.4%。烟叶细胞间空隙率和栅栏组织细胞宽度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 (r=0.198) , 与叶片厚度之间也呈不显著正相关 (r=0.313) ;烟株移栽后天数与栅栏细胞宽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r=0.571**) , 与叶片厚度和细胞间空隙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r=0.296和0.038) (表4) 。

注:*P<0.05, **P<0.01。

3 结论与讨论

烤烟田间叶片在成熟过程中, 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 叶片厚度表现为随之降低的变化规律, 不同烟叶部位之间叶片厚度的差异极显著;有研究指出, 不同部位新鲜成熟叶片厚度呈“∨”型变化, 其值的变化范围为359.4~508.3μm, 腰叶最薄, 顶叶最厚[10,11]。随着烟株移栽后天数的增加, 下部烟叶厚度为“∧”型变化;中部烟叶厚度为锯齿型的变化;上部烟叶厚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变化规律;在田间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厚度的差异显著, 平均值范围为159.3~191.7μm;相比较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新鲜烟叶的叶片厚度明显偏低, 有可能与试验品种、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取样部位和测定方法不同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本试验结果, 为提高烟叶产量, 下部叶片应在移栽后77d左右采收, 中、上部叶片在移栽后103d采收较为适宜。

烤烟田间叶片成熟过程中, 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 叶片栅栏组织细胞宽度表现为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 不同烟叶部位之间栅栏组织细胞宽度的差异极显著;在田间不同生长时期栅栏组织细胞宽度的差异也极显著, 平均值范围为9.5~12.5μm。随着烟株移栽后天数的增加, 下、中部烟叶栅栏组织细胞宽度为“∨”型的变化, 上部烟叶栅栏组织细胞宽度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变化规律。

烤烟田间叶片成熟过程中, 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 叶片细胞间空隙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 不同烟叶部位之间细胞间空隙率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叶片生长发育, 下部烟叶细胞间空隙率呈现出“锯齿”型的变化, 中、 上部烟叶的细胞间空隙率呈现出“∧”型变化;在田间不同生长时期细胞间空隙率的差异也不显著, 平均值范围为41.6%~51.4%。而湖南省的研究结果指出, 烤烟G80上、中、下叶片适熟时的细胞间空隙率分别为39.1%、35.2%和26.5%[2];与此相比, 黑龙江省新鲜烟叶的细胞间空隙率明显偏高, 因此在黑龙江省烟区能否用细胞间空隙率这一指标来判断烟叶是否成熟, 尚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 烟株移栽后天数与栅栏细胞宽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叶片厚度和细胞间空隙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烟叶细胞间空隙率与栅栏组织细胞宽度、叶片厚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烟叶栅栏组织细胞宽度与叶片厚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1]刘卫群, 郭红祥, 石永春, 等.配施饼肥对烤烟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 (增刊) :6-10.

[2]聂荣邦, 李海峰, 胡子述.烤烟不同成熟度鲜烟叶组织结构研究[J].烟草科技, 1991 (3) :37-39.

[3]高致明, 刘国顺, 张国显, 等.磷用量对烤烟烟叶发育和结构的影响[J].中国烟草, 1995 (4) :19-23.

[4]时向东, 刘国顺, 袁秀云, 等.不同肥料对烤烟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 32 (增刊) :101-105.

[5]高致明, 张国显, 王俊, 等.旱作烤烟叶片发育和结构特点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32 (增刊) :25-28.

[6]赵光伟, 孙广玉.揭膜和不揭膜对烤烟叶片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1) :110-113.

[7]刘德育, 孙广玉, 蔡淑燕.移栽期对烤烟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2) :187-189.

[8]陈碧珍.烤烟不同品种叶片结构的解剖观察[J].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3, 22 (2) :241-246.

[9]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97-100.

[10]韩锦峰, 宫长荣, 高致明, 等.烤烟成熟叶片结构与叶位关系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 (3) :277-284.

上一篇:“小学教育工作方针”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西南大学333教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