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2024-06-17

关于对读书无用论的思考(精选4篇)

关于对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第1篇

关于对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以大老粗为时尚,越穷越光荣。

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勤劳致富。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依然在单位拿着固定工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如今的“读书无用论”首先从农村出现。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几大难题:比如,高昂的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以及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在一些农村学校,放弃高考的学生高达三成。中国大规模的搞笑扩招是90年代末开始的,也就是1999年。其原因是受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急需拉动内需,搞活经济。而如何拉动内需,国家有关部门经过调查显示,老百姓肯掏腰包的,有三大消费:一是住房;二是教育;三是婚丧。从99年开始,中国开始掀起房地产热;从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正如这次有关专家承认的那样:99年高校扩招是国家“政治经济全局战略中的一部分”。本来国家鉴于宏观形式的需要,计划扩招22万,但为了“解决经济因境”,临时又决定将指标扩大到48%!

2006年,普通非稀缺专业的本科生的工资水平已与建筑工地民工接近,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开始泛起。2013年九月开学季,成都女孩玲玲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本科,因认为“读书无用,读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父亲虽有钱却拒绝让女儿读大学。这条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

关于读书有用无用暂且不说,那么这种思潮出现的背景原因是什么。我们们来分析一下。

(1)大学扩招后,整体数量上升,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因此导致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对策:大学教育制度应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我觉得大学教育方式改革应该加快步伐,改变目前的教育制度,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在高校里进行优胜劣汰,增加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把质量关,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材。可如今许多学校的扩招,只是满足了“量变”这项单一指标。故要根除“扩招病患”,除了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外,扩招的大学也应与硬件设施尚有富裕的大学主动联姻,实施优势互补,共同承担扩招重任,如此,或许可以多少缓解一下扩招带来的弊端。我们理解高校为发展高等教育而扩招的良苦用心,同时我们希望扩招不只是简单化再生产,而是增量又保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大学生,这才是扩招的真正目的所在。

(2)对成功的单一衡量

功利化的态度看待读书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上逐渐产生了逐利的思想,一切唯利是图,有钱就是上帝。现在大学收费这么高,动不动就要农民几十年的收入,教育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市场过程,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为了“兴趣”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奢侈的理由去读书。对教育机构来说,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他们追求的则是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就是毕业以后的好工作和高收入。如果无法就业,则相当于买了一台不会制冷的冰箱,效用等于零,又不能退货和保修,那当然就是“无用”。这使得大学生上学读书也多以找工作、赚钱多为目的,高强度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目前的业余时间多用来考四六级、托福、雅思或者其他各种有利于找工作的证书,即便读书也多以专业内的书籍为主。再有点时间,则会选择畅销小说、时尚杂志、速选读本等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这种读书方式即使帮助大学生暂时找到了工作,但长远看来不健全的知识结构也很难利于其发展。其实,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人生发展前进的动力。青年作家方鑫说过:读书是对外部世界的探寻和开发,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挖掘与延伸。区区五尺之躯,短短数年光阴,能够经天纬地、博古通今,只有靠读书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那些找不到工作就认为读书无用的人,恰恰是因为没有读好书,没有认识到读书的真正内涵。

(3)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第一,首先教育体制畸形,高考为终极目标下的义务教育告诉我们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导致学生只顾埋头读教科书,成了只会考试缺乏创造力的机器。大学教育中专业设置不精,空大假专业使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如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等专业输出的人才往往是专业不精、泛泛而谈之辈,适应社会的佼佼者寥寥无几。

第二,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工为主,即处于朗咸平教授所言6+1中的最低端那一环,品牌、物流、创新、资本运营等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则是世界的加工厂;所谓优势就是低成本竞争,继续维持在这个阶段,高素质人才必然无用武之地,搞创新没市场没效率,大学生当然不如技术工人。

第三,教育、就业推向市场化带来各种弊端。政府搞大聪明省钱,学校为了自救、创收必然费尽心思提高学杂费、扩招。其结局是,扩招带来生源良萎混杂,师资质量下降;市场化导致教授考虑的是名声和金钱而非学术;学子们耳熏目染社会恶习自然以拉关系、搞小聪明为首,以竟次为原则,逐渐成为质量不高、不适应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3)寒门子弟就业难

越来越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了新读书无用论的“助推器”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停步不前,且呈每况愈下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约为70%。这个数字是官方公布的,其间有无水分、有多少水分,我们不得而知,但眼前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确是不争的事实。另据有关部门预计,2009年能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约为150万个,而单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700万,就业比例为7:1.5。即使签约,月薪大多在1500元以下。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太低的起薪,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教育投入的热情,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助推器”。

(4)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我县8000人左右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约占48%左右,也就是说一—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年级近4000名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照顾与关爱,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不仅和父母疏远,而且在城乡分隔体制带来的冷漠、隔阂的心理环境下长大,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极为不利。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科学教育观念淡漠,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即使没读好书,将来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任性、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搞帮派、混社会、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总之,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已是一句空话,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的误区。据我县某校对该校初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只有30%左右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0%的留守儿童表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至于学习成绩,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32%,另有近40%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有信心”。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关系”。因此,留守儿童成了辍学的主力军。曾有哲人说过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在这里,“无穷的力量”却是可怕的。

措施:(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

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

能人才。一是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

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

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二是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投身职业教育,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完

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五是要加强组织领

导。强化督导评估,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

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3)发展教育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授课。

(4)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引起反思,虽然不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成才选择,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其实是

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学生的教育选择多元、成才选择多元,但在我国当下,不选择上大学其实充满无奈情

绪,这就需要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如果大学办学质量低、教育回报低,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学生选择放弃高等教育,并产生放弃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连锁反应。其实,我国每年已有200

万左右的学生以各种形式放弃高考,只是由于学生做主放弃,或者家庭和学生共同商议放弃,没有像这位

父亲要求孩子放弃具有新闻效应。

(5)“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在‘创业圣地’美国硅谷流行着

这样一句话:‘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四川大学校

长谢和平鼓励在座的学生,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吃螃蟹的精神,以及敢于失败、担当的勇气,大胆迈出自

己创业第一步,去勇敢地发掘“第一桶金”。

关于对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第2篇

In the current climate of rising college fees andtight job market, the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sarousing public concern. Having a degree or notseems not to make any difference to our life and maynot necessarily guarantee a good job and income.

Students who attend higher education obtain awide range of personal, financial and other lifelongbenefits. First of all, the whole experiences of university life including all the academic lecturesand social practices forge our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e such virtues as cooperativeness andopenness.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re is a trendy correlation between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higher earnings despite the fierce job hunting competition.University is a huge advantage if we need to acquire expertise to practice in a meaningfulprofession.

关于对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第3篇

重庆市放弃高考的考生有上万名, 而且大多数是农村考生, 这个现象使我们感到无比震惊, 更引发了每个人的深刻反思。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使新“读书无用论”思潮重新抬头, 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蔓延开来。之所以将“读书无用论”前面冠名“新”字, 主要是因为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孩子辛苦念书, 读了也考不上, 考得上也供不起, 勉强供得起也找不着工作。结果导致许多农村孩子或辍学或厌学, 早早成为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这种现象不仅是对当前我国农村现存教育体制的一种有力嘲讽, 更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无情鞭笞。

一、农村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

今天, “读书无用论”呼声最高的是农村, 而重庆“万名学生放弃高考”无疑为农村新“读书无用论”敲响了战鼓。就全国范围看, 重庆不是特例, 我国的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 大批的高中生退学、弃考情况非常严重, 贫困地区普遍出现了“考不上, 供不起, 甚至找不到工作”等一系列残酷现实。从长远来看, 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发掘农村新“读书无用论”背后隐藏的深刻原因。

1.高投入, 低产出

近年来,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许多农民因为供孩子上学而债台高筑, 出现了“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究其根源, 导致农村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的大学收费过高, 高等教育的高昂投入与实际收入严重倒挂, 使很多农村家庭再现了严重的信心危机——新“读书无用论”。据全国政协委员鲍义志介绍, 全国高校生均学费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 000元左右, 而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是9 422元和2 936元, 以此计算, 供养一个大学生, 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 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2005 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表明, 教育花费已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 特别是农村家庭, 教育花费是他们的主要家庭开支。[1]

一方面, 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求学的成本过高, 超过其承受范围;另一方面, 就业形势严峻, 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没有家庭背景的农村大学生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致使新一轮农村“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一个农村家庭辛辛苦苦、节衣缩食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有的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高等教育的培养成本过高, 而回报收益太低, 两者的巨大反差, 在如今金融危机的经济背景和高校扩招的“曲线就业”的宏观政策下显得尤为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文凭贬值

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起, 招生人数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剧增, 由1998年的108万, 增至2001年的260万, 2002年的290万, 到2005年竟达540万。[2]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2009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和2008年未充分就业的150万左右大学生, 2009年约有760万大学生急需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格外严峻。高校扩招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重量不重质的“大跃进式”的扩招, 只能缓解燃眉之急, 并不是长久之计。“增加学生人数和添加任务将会使他们长时期来所熟悉和非常崇敬的高等教育降级”[3] , 但从长远来说却为大学生的就业求职埋下隐患, 势必导致文凭的贬值和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3.“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农村的学生们看不到读书的前途, 没有家庭背景的农村大学生找工作更加困难。2009年, 我们学校由硕士生组成的毕业生就业调查工作小组分别实地走访了四川理工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以及西南石油大学等9所普通高等院校, 对学校的4 077名大学生进行了毕业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在毕业去向的选择问题上, 51.9%的大学生选择了就业, 51.6%的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果表明金融危机造成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为现阶段社会各界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4.农村的教育价值观念落后

大部分农村人都没有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 高中学历在农村已经算是很高学历, 还有很多人没有多少文化, 而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他们普遍认为, 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 似乎文化的高低对于挣钱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即使是考上大学的毕业生, 还是要自己东奔西走拼命找工作。大学生几年苦读下来, 花去了大量的学费, 但最终还是落得跟出外打工农民一样的命运, 其本质没有任何不同。在农村家长们看来, “既然读不读大学的结果都一样, 都是找不到工作, 还不如早点赚钱”, 这种实利主义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另外, 农村孩子的家庭大多贫困, 亲戚大都是无权无势、安分守己的老百姓, 没有什么过硬的社会关系, 找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我们的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 “熟人推荐”成为如今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 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9.6%, 而且该项的总应答次数也要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常规的就业渠道对于大学生已不再实用, 如今大学生求职更主要是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来解决就业问题, 而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基本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 农村新“读书无用论”逐渐在家长和学生们的头脑中扎根以致“流行”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农村新“读书无用论”的解决对策

我国正处于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 而农村新“读书无用论”却在此时卷土重来, 呈严重蔓延之势, 一旦新“读书无用论”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必然会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通力配合, 相互协作, 及时有效地扭转不利局势,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村新“读书无用论”。

1.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

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是解决农村新“读书无用论”这个文化桎梏的首要对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在我国人口总数所占比重最高, 所以要把我们的教育办成面向全民的教育,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摆在教育的优先发展位置。

确保义务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 仍是我国急待解决的突出任务。农村儿童的辍学问题需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们要始终贯彻义务教育的法规政策, 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 尤其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扶持, 这是扫除农村新“读书无用论”的基础。只有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 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 才能成功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 政府应当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针对此紧迫现状, 我们急需加强高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发展职业教育, 就某种程度上说正有利于帮助退考学生破解就业需求的难题, 而且短期职业培训快速见效的特点更符合我国农村贫困家庭的心理预期和经济投入, 有助于遏制农村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蔓延。政府发展职业教育, 必须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和就业实际,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完善职业学校的资助制度和资助体系, 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创设良好的就业环境。

2.实行问责制度, 完善监督机制

政府千方百计地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但资金层层下放的渠道能否保证其透明度和科学性, 各级政府能否严格执行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学杂费的相关收费标准, 能否确保整个实施过程公开化、公平化, 这是现阶段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应该积极试行教育收费的听证制度, 广泛听取民众尤其是农村贫困农民的意见, 顺应民心民意, 使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群体共同实施对教育收费和具体使用情况的监督。国家必须严格完善教育的法律制度, 对各级政府的工作状况实施问责制度, 完善监督机制, 使责任落实到部门, 细化到个人, 切实有效地保障学生群体的利益。

3.转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渠道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 政府应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为大学生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首先,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导, 加大扶持力度, 特别是对基层和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其次, 国家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 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师资结构, 缓解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将继续实施“特岗计划”, 并将实施范围由以“两基”攻坚县为主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此外,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总之, 政府和社会应该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渠道, 进一步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措施, 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

4.从源头抓起, 提升农民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主体认识和评价教育的基本观点,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一旦农村新“读书无用论”这种教育价值观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读书无用”的宣扬论调不仅成为不读书者的理由, 更成为在大学校园和整个社会中弥漫着的一种“反潮流风尚”, 必将严重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我们要彻底根除农村新“读书无用论”, 关键是要寻找到问题的根源, 从源头找寻方法来解决问题。政府、社会、高校、市场四大主体应该紧密配合, 努力加大宣传力度, 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 更要注重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树立符合社会导向的教育价值观, 为“读书有用”论提供肥沃的生存土壤, 这才是扫除农村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本所在。

要彻底消除农村新“读书无用论”, 社会和政府必须从根本问题着手, 重点突破, 全面调整, 一方面要降低教育成本, 让广大贫困地区的家长们能够负担起孩子们读书的教育经费, 农村新“读书无用论”就会丧失其生存依赖的根基;另一方面, 当前紧迫的就业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当高投入与回报成正比时, 只有当两者真正达到一种平衡时, “读书有用”论才具备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农村新“读书无用论”的存在只是暂时的, 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崭新价值论,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凯.调查:教育花费成城乡居民致贫首因[N].中国青年报, 2006-02-08.

[2]http://www.SQDAILY.com.宿迁新闻网, 教育资讯.

关于对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ESP论 通识教育

ESP的中文意思是“专门用途英语”,是为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目的和需求,而设计的一种与特定职业和学科有关的英语课程。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其适应了当下的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开始实施ESP教学。但是ESP论与我国的通识教育定位是背离的,所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是否开设ESP的课程,应根据自身的需求情况谨慎决定,并注重加强ESP的系统评估。

一、ESP的概述

1.ESP的兴起。人们通常认为,ESP的兴起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英语成为国际语言;(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效率观念也发上了变化,在社会语言领域,以往特别注重解释、描写等方面的语言学,也转而追求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3)获得教育心理学的支撑后,英语语言学习逐渐与职业和专业的发展的需求相联系起来。

2.ESP的本质属性。英语语言学是ESP的理论基础,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决定了ESP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这使得ESP具有以下特征:(1)特定职业、专业决定了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必须满足特定学习需要;(3)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语篇、语法和词汇是教学重点;(4)通用语言与ESP的相互对应。所以,很明显,ESP是以满足个人、社会需求为驱动力的英语学习,语言的专业性、服务性和工具性是ESP的本质与核心。

二、警惕ESP教学的潜在负面影响

英语最早是通过殖民扩散的,也是为殖民服务的,所以,英语本身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殖民跨境语。在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不但民间狂热膜拜英语,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英语的地位,使英语成为了一种国家行为。英语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国际语言,对其膜拜学习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强大的英语教育背景,具有社会上行性的高等教育如果不顾客观条件而集体性的采用ESP教学,对汉语的威胁和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会破坏传统的中国文化基础,破坏我国文化和政治的平衡。和瘟疫类似,具有工具性的语言一旦应用不当,就无法受控于国家机器,会对经济、社会、国家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所以,当今学术界愈来愈质疑英语仅仅是一门工具的观点,很多学者认为:作为强势形态语言的英语在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限制着其他语言形态。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影响着我国的外语规划,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资源分配不足,使得各高校、各区域的社会需求和学生入学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别,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必须谨慎、循序渐进的进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以院系为本、以学生为本、在必修和选修课程结构平衡、在文化和语言教学内容平衡的条件下,将与学生专业对应的ESP教学提上议程。

三、如何科学有效的加强大学英语ESP课程建设

不可否认,医学、法律、金融等学科有着实质的ESP学习需求,国内给大高校也就ESP教学进行了各种尝试,具有ESP成功教学案例的却很难看到,这主要是由于教材质量低下、教学定位模糊、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管理混乱导致的。

1.强化ESP理论探讨与教师发展规划。(1)由于ESP理论本身发展还不完全,理论界对ESP的一些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而我国又没有实践性的ESP教育传统,所以对ESP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这使很多高校忽略了学习者的英语基础和实际年龄,将ESP简单的堪称了一种英语教学方法,这样看来就没有必要埋葬大学英语教学而主张ESP理论了。(2)ESP作为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英语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比如,ESP教学存在语域问题,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是采用口头语,这就要求ESP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实施ESP教学时确保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2.注重ESP教学材料的编写、选用和评估。在ESP教学大纲确定之后,其教材的编写、选用以及评估工作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材料的编写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交际、真实性和长期目标。但是,现阶段国内的ESP教材编写选用都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监督系统,对此各大学可以选择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然后依照国内的教学实际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

3.有效管理ESP课程。ESP课程是以需求为核心理论的工具性、市场型英语教学课程。但是我国有上千所不同种类的高等学校,其英语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对此,不同的学校必须依照学生对英语需求的不同,在保证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上,依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以及各个专业对英语学习的学习决定是否开设ESP课程。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ESP教育的引进对改进国内英语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ESP理论的引进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大学的教学实际,大学英语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是语言和文化的通识教育,ESP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当补充和辅助的角色,最终达到提供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章雪苓.ESP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衔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上一篇:准入下一篇:湘中作原文欣赏及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