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材培训活动总结

2024-09-22

数学教材培训活动总结(精选6篇)

数学教材培训活动总结 第1篇

近期我参加了镇教委及县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培训,颇有收获,现特将前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如下:

通过聆听个发言代表精辟的教材分析使我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各位教师代表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特别是通过观看视频中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了解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些动向。在七月二十日田成生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及当前教育中某些教师落后的教育理念,谈了现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去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使我深受启发。这可以说我在本次暑假培训中最大的收获。在实验中学每天下午组织的小组专题研讨会上学到了年轻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同时通过培训也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熟知所教教材的知识体系,更要掌握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为今后胜任各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数学教材培训活动总结 第2篇

改版后的新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更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本书变大了,书本里面的图画更加鲜艳更加生动了。新教材所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注入了新血液、新精神,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时代气息。新教材在内容上所做的调整,更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教材在内容做了如下调整:

一、加强了知识的准备性。

一年级刚入校的孩子要在角色上实现成功的转换需要一个过渡时期,第一单元《准备课》删除了比高矮、比长短等与数学学科关联不大的内容,调进了一年二期的《位置》,但删除了左右的相对性,这样的调整更贴近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能在数一数和说一说的过程中愉快的适应一年级的新生活。

二、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一年级的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深有体会,有些知识过早的教授给孩子,他们很难理解和掌握,有时不得不强行灌输,这给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难题。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加科学合理,分散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编排,将认识平面图形移至下册,这样就减少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互相干扰;将《认识钟表》这一单元的认识半时移至二年级上册,减少了半时对整时的干扰性,这样的调整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新教材还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注重对知识的渗透,填未知数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出现,而是以多种形式逐步渗透在练习中,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一知识难点。

三、注重对孩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新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还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线索,更强化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新教材还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了孩子的数学视野,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数学教材培训活动总结 第3篇

数学活动,是为了数学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积累经验。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数学 + 活动”。活动是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素养。因此,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每一章节的结尾部分都加入了“数学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领悟到数学活动的真正意义,现对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进行梳理小结,与大家共同分享苏科版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特色。

一、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教材中,有些“数学活动”,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这样安排不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有用的。

例如,八年级第六章《一次函数》中的数学活动——温度计上的一次函数:对于函数概念教学,应重视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地揭示、有效地渗透函数的本质特性——联系和变化,体会函数是揭示事物变化规律的有效手段,是研究运动变化的数学模型。

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取一支标有两种温标刻度的温度计(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观察两种刻度间的关系,通过观察结果,计入表格,画出函数图象,再求解验证函数关系式,最后拓展为将华氏度表示为摄氏度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吗?

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函数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身边的实例来研究应用函数关系。

再如,七年级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中的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

题目要求:某种产品的形状是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6cm、6cm、3cm。请为厂家设计一种包装纸盒,使每箱能装30件这种产品,且该纸盒所用材料尽可能少。

活动准备,要求以5~6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元开展,并且每个小组准备5~6个这种小长方体,可以用木块、橡皮泥等。活动开始,先用两块长方体可以如何摆放,并完成表格:

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得出:当重叠面积较大时,表面积最小,即所用材料也最省。接着完成5~6块是否也同样满足这样的要求,从而得出结论。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得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二、动手中的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探索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数学生活体验。

例如,七年级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中的数学活动——拼图·公式:

活动准备:需要准备多块如图1所示的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可以涂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区别。

活动开始后,以5~6人为小组合作开展,首先以“图”得到“式”,给出如图2的长方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面积得到:a2+3ab+2b2=(a+2b)(a+b) 或者(a+2b)(a+b)=a2+3ab+2b2,其次以“式”画出“图”,把二次三项式a2+4ab+3b2分解因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小组自由活动,验证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进一步理解整式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公式,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熟练掌握知识。

再如八年级第二章《轴对称图形》中的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

折纸,常常能为证明一个命题提供思路和方法。活动开始,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课本给出的折纸方法,完成用一张正方形纸片折成等边三角形。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性质,对折的两部分完全重合,从而能得出边相等和角相等,给证明提供了思路,最后由学生完成证明过程。

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和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和表达。

三、游戏中的数学活动

数学游戏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活跃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教师适当地利用它,使这寓教学于游戏之中的教学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例如七年级第二章《有理数》中的数学活动——算“24”:

算“24”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可以在娱乐中增强游戏者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游戏规则:一副扑克牌中的J为11,Q为12,K为13,A为1,两张JOKER均为0,黑色为正数,红色为负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每次出现四张牌,根据牌面的数用所学的运算进行计算,每张牌必须用且只能用一次,鼓励抢答。最后教师对每组的优秀选手进行表彰。

再如八年级第十章《分式》中的数学活动——分式游戏:

活动开始前,按照课本要求,每位学生制作几张同样大小的卡片,每张卡片上各自可以一个简单的整式或运算符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游戏规则:1将其中的两张分别放在分子、分母上,回答几个问题,是否是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什么时候值为0。2也可以组成一个分式方程,并求出它的解。游戏评比,谁算得最快,教师再在每组中选出优胜者进行表彰。

通过趣味游戏活动,体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思维,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四、探索中的数学活动

探索,是指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种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不断求知探索的力量。夸美纽斯说过:“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的素材,凭借数学逻辑魅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势利导地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七年级第十二章《证明》中的数学活动——由已知探索未知:

从已知的事实出发,我们常常可以探索发现一些结论,通过证明,可以确认这些结论是否正确。本活动中有四个问题可以探索,以第4个问题为例:甲、乙、丙3人从图书馆各借一本书,他们相约每到星期天相互交换,经过数次交换,他们都读完了这3本书,已知乙读的第三本是丙读的第二本书,试说出他们交换的全过程。

分析:设甲、乙、丙3人从图书馆借阅的书分别是A、B、C,由此可知乙交换的书是A、C,丙交换的书是A、B。再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乙读的第三本书是丙读的第二本书”,可知乙、丙都需要交换的书,推出只能是A,由此得到全过程,如表:

通过观察、归纳、猜测、推理、验证的方法解决题目,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感悟推理的逻辑要求,树立有理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想法的能力。

五、课题中的数学活动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斥的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课题学习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课题学习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联系起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进行课题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七年级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数学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

学完整章之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一次有关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应用的调查,编写成问题,小组合作解决。学生通过观察收集生活中的问题,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是各不相同,例如,有同学编写这样一道应用题:周末我陪妈妈去商场买衣服,看见商家打出的广告“本店一概降价50~100元”,妈妈选中了一件衣服,降价80元,同时,如果是本店的会员,还可以打9.5折,妈妈实际付了304元,问这件衣服的原价多少钱?

这种数学活动,突出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观察收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才能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

数学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走入社会,自主地经历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研究等活动过程,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数学教材培训活动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新旧教材 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6-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在不断的修订,数学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数学教材也需要不断地修订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体现独立思考和探索愿望和能力等特点,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是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1]到《数学新课标(2011年版)》中“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形成和应用。”[2]新课标中也别提出对数学活动设计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学活动在数学教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结束前都设置有“数学活动”的栏目。笔者发现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新教材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有哪些改变?希望能为教师对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理解提供帮助,以及为教材编写的修改提供参考。

一、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数量的比较

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安排在每一章末小结的前面,并且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都由2至3个数学活动组成。其中,在旧版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三个数学活动,而新版教材中有的章只有两个活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活动的个数有所删减。第一、二章的活动个数没变,第三、四章都分别从三个减为两个。其中第三章被删掉的活动是一个关于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中,新版教在旧版教材原来的三个活动变为了两个,将“莫比乌斯带”这个活动删掉了。

从活动的总数量来看,新版教材的活动数量较旧版教材而言少了两个。为什么在新版教材中数学活动只少不增呢?教师们应引起注意,也值得思考。为了增加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素材,笔者认为,在删掉其中的活动同时可以换成一个新的数学活动。

二、新旧教材“数学活动”内容的比较

从七年级上册中“数学活动”的内容比较来看,栏目中的数学活动内容变化不大,第一、二章的数学活动几乎没有改变;第三章中的活动有细微的改变,活动1的改变在于题目问题的呈现,基本结构大体一致;活动2的改变在于题目中的问题情境的不同,旧版中的问题情境是用直尺与棋子做平衡实验,而新版教材中变为了木杆与重物的平衡实验。后者较前者来说与生活更贴近,普适性更强,学生更容易学会迁移,因为题目中的木杆与小重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物,而且重物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更容易想到将其替换成任意的具体物体;旧版中用的是尺子与棋子,都是非常具体的实物,且范围比较狭窄,这样以来,就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素材没有更新,数量上有所减少

新教材中的数学活动都是沿用旧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而且几乎是一个字都没有改,素材大都有些偏陈旧了。笔者认为,在素材的选取上应该更具时代性一些,才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关于活动数量的减少,在笔者看来,数学教材中像这种以明确的活动形式存在的数学活动并不多,而且据有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许多一线教师的反应是,教材中提供的数学活动的素材不多,因此,笔者建议,在数学活动的数量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以便教师选择。

2.数学活动内容有细微的调整

首先,新教材对问题的表述作了相应的修改,其中,问题中的情景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缩小为一个小的地区,这样修改之后,使问题更贴近生活、情景更实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更利于学生理解;其次,问题的表述更加简明清晰;最后,开放性的问题,旧版教材中是个学生提供了三个具体的收集数据的途径,如报刊、图书、网络等,这样让学生就少了自己动脑思考,从什么地方收集数据、如何收集的过程,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动脑思考的权利,而新版教材正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问题表述上作了优化,问题的表述更简洁了,并且没有限定收集数据的范围和途径,引导学生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再计算出新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怎样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新的数据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旧版本的教材各有各的优缺点,教材的不断改进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材的更换不是说换就换的,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所以说教材中的素材与当下的背景相比很快就会变得陈旧,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只能尽可能的做到更好,但是最好的活动素材还是来源于生活需要教师去发掘,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究。好的素材也可以为教材中的活动素材作为参考,因此,教材的完善需要广大的教师学生们一起出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数学新教材培训总结 第5篇

(天水武山一中)

高中数学新教材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新课程培训和学习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体悟:

1、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

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2、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消水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总结 第6篇

错误的猜想也精彩

营山县消水小学:黄杰

片段扫描:

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的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话倒过来说,“我爱爸爸”倒过来说是“爸爸爱我”;把有些汉字倒过来写,如“士、吞、杏”倒过来写成“干、吴、呆”。由此,引入学习的新知识——倒数。一开始,同学们情绪高涨,但当我问他们“想不想了解倒数的知识”后,学生的情绪低落下来,并没有像我想像的那样,学生很想了解倒数的有关知识。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预设,对大家说:“同学们,在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请你大胆猜想一下,什么是倒数?猜错了不要紧!”

没想到,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一下子打起了精神,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我猜想,倒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数。”小明说。“倒数可能是把一个数倒过来写。”小青说。

“不对!”小江说,“如果把数倒过来写就不是数了。我猜想,可能是把一个数的数位顺序颠倒过来,例如12的倒数是21,456的倒数是654……”

“我猜想,把分数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臵,就是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只有分数有倒数。”小林说。“同学们很会猜想。”我高兴地说,“那么,谁说得对呢?带着种种的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倒数的知识。学完了这部分内容,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看得出来,学生在接下来学习倒数的有关知识时非常地投入。学完了倒数的意义后,我又引导学生辨析一开始大家提出的猜想。

“我知道了,倒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比如,不可以说12和十二分之一是倒数,而应该说12与十二分之一互为倒数,或者说12的倒数是十二分之一。”小明说。

“我也清楚了,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12与21的积不等于1,所以12的倒数不是21。”小江说。

“我也想明白了,除了分数有倒数,整数也有倒数,整数的倒数是几分之一。任何数都有倒数。”王林说。

“0没有倒数,所以应该说,除0以外的任何数都有倒数。”张青补充说。

本来,学习了倒数的意义之后,我还设计了几道判断练习,但听了学生们的发言后,觉得这个教学环节已经是多余的了,干脆把这一环节去掉了。

教后反思:

看到过很多教学《倒数的认识》的精彩课例,但教学流程似乎大同小异:先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题,然后通过学习例题理解倒数的意义,再教学求倒数的方法。一开始,由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导入,学生兴趣可能比较浓,但接下来学习倒数的意义,学生的兴趣并不容易调动起来。一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教学起来容易程序化,二是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多大的挑战性。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猜想什么是倒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倒数的意义,并且这些问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学生,来自学生的认知冲突。虽然大多数学生的猜想不正确,但他们都能从数学的角度作出思考,因此猜想有价值;在争论中学生有了验证自己猜想是否正确的欲望,因此学习新知时积极性格外高涨,最后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验证猜想,学生分别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判断,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到清晰,教学效果非常好。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它给我的启发有以下三点:

1、要允许学生出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人曾经说过,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预设得滴水不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哪还有机会出错!但是,很多一帆风顺的课堂教学背后却掩盖着学生的认知错误,有的学生认知的迷团并没有随着新知的学习而解开。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并允许学生出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猜想后再学习新知,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听众,而是急于解开迷团的学习主人,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有了一定的学习内驱力。

2、要利用错误资源,体现师生是教材的开发者。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不是把知识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认知错误,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错误,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本节课中,学生开始对倒数作出的错误猜想,成为后面学生改错的鲜活教学资源。这样的改错练习,比起教师人为制造出来的“错误”更贴近学生认知实际,更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教学资源很多,但一般来说,都是瞬间即逝的,因此,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捕捉信息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3、要灵活进行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本课教学中,当我发现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时,灵活地生成,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想,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学生的大胆猜想,也就很难有本课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学生的精彩自己纠错。但是,如果这一课没有课前精心地进行教学预设,没有对这一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也就很难抓住学生出错的这一教学资源。因为,我在教学预设时,把学生学习倒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作为重要内容,并设计了相关的判断练习,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马上意识这一资源比预设的判断练习更有价值,等到学完了倒数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回顾一开始的猜想,这样的处理,既前后响应,使猜想不再流于形式,又突出了教学难点,与教学预设在本质上是异曲同工的。

教学论文:

浅谈多位数的乘法的计算

消水小学:蒋铁桥

中高年级学生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计算。我认为出现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情况:

一、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楚,一个数字要像不像,在计算中往往出错。

二、书写过密,使是排的数字和下排的数字串,上排数字和下排数难分辩,使上计算结果错误。三、一部分学生计算多位数乘法时,不能正确应用草稿纸,而是在桌面上列竖式,由于桌面上较光滑,字迹不清,使计算结果错误。

四、多数学生不能正确应用简便方法,在计算过程中题目要求用简便计算的,学生才能算,没有要求用简便计算的学生不习惯用,本来能简单计算的而复杂化,使计算结果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渗透计算错误的严重性和后果:一是考试中计算不准会影响考试成绩。二是升学考试会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重要的计算错误会给党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在计算载人飞船的发射,数据出错的话,就可能造成船毁人亡,这种经济损失,政治,政治损失和科技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计算必须引起未来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如何抓好学生的计算教学呢?

1、教育学生重视计算,让学生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

2、强化学生的书写,要求学生做计算题时,要做到字迹清楚,疏密合适,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减少过失和失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得在计算时分散注意力。避免计算过程中无 意出错。

4、加强简便运算在计算中的运用。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高度重视简便计算,把简便运算贯穿于计算的始终。

5、加强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的指导,让大多数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正确地做好计算题。

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消水小学:伍吉祥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大家知道“3*6=“18每行种3棵树,种6行就应该有18棵树。可是现在只有7棵苗,也可以按每行种3棵,种成6行。该怎么种?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在老师的启发下,儿童运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终于把问题解决了,在学习和过程中,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经历了一番洗礼,受到了启蒙教育,创新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有的人也许会就创新科学家的事,至少是成年人的事。小学生的任务是老老实实学好前人创造的基础知识,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创造发明,当然主要不是小学生的任务。小学生当然要学好基础知识,但是基础知识怎么个学法,就值得我们探讨了,如:学习乘法时,你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乘法口决,还是引导他们自己编制简洁表。进而发现乘法表中的一些规律。如:9乘几积是几十减几,等等。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加以小结,得出规律,这时思维过渡到抽象为主。接着又以此规律指导下一步步的操作。这时两种思维同时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兴趣。初步培养了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消水小学:张莉莘

通过本次《新教材培训》我感受颇深。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努力地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在教学中,要向别人学习先进教学方法,要站在改革的前端,去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现在是注重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注重以人为本。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重视教的观念,而是注重学生的角度去教学,在教学要求上,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教学的目标不是注重某个人知识点的掌握,而是通过一些知识点的学习来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自主认识的学习中闪现智慧的灵光,来发现数学中逻辑关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学生内部去激发学习的动机。产生学习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质。来发展学生的心理与智慧。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如下探索:

一、提高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生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要课堂上给予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发对教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样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自主合作探究,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更多地去激发,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课堂是学生的,数学课本是学生的,三角板,量角器等这些学具也是学生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靠你们自己。

三、创新型教学,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当今要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不断发展,使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以逼真,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老师以教为主变为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面对新课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的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教学论文: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消水小学:颜熙敏

我参加了短期小学数学新课程培训。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面的变革。

一、教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教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教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思维,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的需要,体现数学新课程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

三、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倡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教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性,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此实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发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转变。为注重激励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主体结果激励性。

把数学知识形象化

消水小学:冯健康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但抽象后的数学知识由于不够形象,鲜活,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正因如此,新教材在呈现教学知识点时。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切入,以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第一册,得数为0的减法这个教学内容。教材的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模拟小猫吃鱼的情景,由教师生动地讲述小猫吃鱼的故事。提出你知道小猫吃了几条鱼。还剩几条鱼等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例子。把现实问题数学化。如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举出可以用数学1表示的物体。学生抢着回答:一支铅笔,一本书,一个桃子……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学生没有提到。这时我拿出一盒粉笔。让学生讨论这盒粉笔可以用1表示吗?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很容易明白了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接着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整体可以用1表示学生纷纷抢着回答:一桶水,一间教室。一班学生等等。又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找了五位小朋友站在讲台前,先让然后让同学数一数,一共有几位同学,然后再让学生从右数准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接着提问能不能就某个同学是3个同学。或某同学是5个同学。为什么?同学通过比较。思考最后异口同声地说道 “不能”。仅接着又让全班的同学能参与操作。全班学生分为6个纵队听老师口令从左数第一、第二、第三等 等 分别起立。听口令分别坐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具体,形象的操作。学生弄清了数几和第几,(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再接着又让学生从右数谁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看一看这上结同学的数学有没有意义。为什么 ?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好的效率。学生印象也更深。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思考

消水小学:魏明

作为一名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知道点新授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回答问题也很好,例子也举得好,第二天上课时。班上大半学生就印象模糊了。个别的意全忘了。什么原因呢?是学生学得不认识。没有努力吗?或是要心太大。回家没有复习。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了思考。

教师,总认为在新知的讲解之后。如果学生能正确的回答问题。作业没能多少错误。就已经掌握了知识。其实不然。这只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假想,这种假象使我们对学生的掌握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对于新知识。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并且加以运用。但这种理解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与照搬,涉及的也只是知识的表层。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去发现与感知知识体系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因而这种理解并不意味了不能成为一种牢固掌握的知识的技能。这就好比我吃东西,如果吃得太快或过猛。那么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食物的一种流量过程。我们能从食物中得到什么呢?只有细嚼慢咽。再经过充分的消化与吸收,我们才能获得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份。可以对各种事实现象,真理及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能主动地从个体出发对新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上,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本质的目的,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如何思考?怎样才能使思考更有致?在每一节课上,教师在讲解后不妨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采用“电影回放”的形式把刚才所讲的内容复现一遍。并打出知识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点”即知识基础的因果关系,然后再转到实践运用中加以巩固。以达到知识的复习与初步运用的有机结合。课堂上这种瞬间的复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就实质而言,这种复习就是思考。如果这种复述的过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困难的话,就不要急于进入下一内容的教学,而应该停下来把知识具体的落实。山区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考

消水小学 :陈继伯

山区农村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虽不能像城里学生那样,运用多媒体,购买各式各样的学具,到大超市购物,到游乐场休闲,到花园参观。但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有城里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只要开运脑筋,细心观察,用心发现,能不花钱而起到同样的效果。

1.学生身体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学生身体是很丰富的而又最容易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正常人动手指是一年级数数教学的好资源。通过十个手指数量和手指上指节的数量。让学生加深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人体外形是轴对称图形等等。

2.学生学习生活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课本,文具、桌椅、教室等的形状与体积是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最方便的学具,学生学习生活中各种物品的质量让学生通过掂、估、测,再掂体验过程。形成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3.学生日常生活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学生在学习分类教学内容时,教材是通过超市物品分类摆放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分类的意义与方法,教学中结合学生家中农产品的分类储藏如:谷麦,用仓,茹用窖等。在数的计算方面农村的很多事物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计算产量,计算一头肥猪的总价,及学生熟悉的事物等等。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充分体现“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发挥自身优势,灵活使用教材,在师生生活中去寻找适合于师生学习的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操作。体验,思考,变“教师讲数学”为让学生“做数学,体会数学”,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消水小学:聂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应用已开始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渠道,是进行创新学习的主战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对新知识能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如何在小学开展计算机教学至关重要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在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讲计算机的应用愈来愈广,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乃至家庭,并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这样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授课中,我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在指定的位臵创建文件夹”时,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先在“我的电脑”中打开任何一个磁盘的窗口,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在出现的子菜单中选择“文件夹”选项,单击“文件夹”命令,系统创建了一个新的文件夹,并取名为“新建文件夹”。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演示下看到了整个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过程,都感到惊讶和神奇!这时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并极欲想实践操作一下。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我给学生布臵了作业,要求学生在“我的电脑”D盘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夹,让学生进行比赛,同学们都带有好奇心完成了这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情境教学

在情境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能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发展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首先是创设一种教学和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清晰的概念和具体的形象,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是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目的,我们可以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行为的调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要渗入情感的动力,改变“人---机--人”、“人--机”交互中的感情缺陷,使心灵与智慧撞击耀眼的光华,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上更加趋于完善,在情感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力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在现今的社会中,除了竞争,还需合作,除了自己,还有别人的人格力量的魅力,建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教学情境。

三、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许多理论和实际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初步能力的主要什么途径和方法,如我在教学生“在指定位臵的删除文件夹”时,首先在选定文件和文件夹,我布臵了一道题,让学生了解选定文件或文件夹的几种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单选一个文件或文件夹时就直接用鼠标左键单击即可。有的同学认为全选所有文件或文件夹时就是在“编辑”菜单中单击“全部选定”命令即可,有的同学认为要选定不相邻的多个文件或文件夹时,先按住CTRI键,然后鼠标单击所需的文件或文件夹即可。总之,通过这种实践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各门知识的相关性,增强了学生的动眼、动手、动脑“三位一体”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与同学探讨--教师指导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中的个别辅导

上一篇:读《没头脑和不兴》有感作文200字下一篇:驿站的解释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