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2024-05-20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精选14篇)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第1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作者:刘长铭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4年第01期

作为职业教育者,我总习惯把许多事情与教育问题联系起来。什么是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呢?有一个故事是个很好的比喻。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驾车出行。由于朋友描述的路线与GPS显示的不同,一时让我们不知所措。其实,坐在车里的每个人都有驾照,都具有驾车的技能,但是谁也不知道该把车向哪里开。我说这就很像是教育价值观问题。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了那么多知识和技能,但他们真的明白应当用它们做些什么吗?

这次暑期,我访问了托马斯杰佛逊科技高中。在实验室里,我遇到了一个能讲简单汉语的女学生。她告诉我,她正在研究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识别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药物。校长还介绍了一些其他学生的选题,诸如清洁能源的转换、海洋生物的保护等。我想,这所学校鼓励学生从事研究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和社会的进步。

我还访问了一所位于纽约市的布朗克斯科技高中。我在校长办公室里进行了愉快而深入的交谈。谈话间,我问了校长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她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许多青蛙?有玩具、文具和各种卡通造型。”她回答说:“我是一个生物科学家。许多青蛙为了我的研究工作和人类的科学进步付出了生命,我以此来纪念他们。”我想,这就是人文精神、博爱精神,是伟大的人类关怀的精神。在接待我们的那个上午,她就在摆满青蛙的办公室里面试教师。我相信每一个求职的教师都会在走进这所学校的第一时间感受到这种精神,而且我相信,校长能有这种情怀和精神,能够在她的办公室里将这种精神展现出来,那她就一定能用这种精神影响这所学校里的所有教师,而这种精神必然会经教师传达给学生。这就是教育的价值观。我想,学校有了这样的精神传承,学生具有了这样的精神,才能保证他们将来能够将日益强大的科技力量应用于促进人类美好的方面。

多年来,德育问题我们也没少说、没少做,但为什么实效欠佳?原因很复杂。但我相信,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体现在细节上,一定是通过教育者行为细节的示范、熏陶、影响来实现的。其实这一切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价值观问题。我常想,我们的学生不缺少聪明、机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我们缺少的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缺少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缺少的是对崇高的体悟,缺少的是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为功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因此,为了培养杰出人才,我们的教育需要注重对人精神品质的培育,引导学生懂得善良、崇高、博爱、正义、尊严、责任、使命。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教育价值。传递这些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行为示范。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第2篇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2009,韩吉中学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圆满地完成了本的各项工作。现将我校2009年德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第3篇

(一) 生命因敬畏而永生

在整个影片中, 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那段杀羊前祈祷的画面。景别运用的是特写和远景, 透彻湛蓝的天空, 充满绿色、生机勃勃的草原, 叔叔凯斯泰尔和年幼的哈利跪在草地上, 凯斯泰尔在磨刀, 哈利静静地看着待宰的羊羔, 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直到祷告词念出来的时候, 这样安详的画面突然充满了神圣感, 这突如其来的神圣感便是人类对生命的敬畏。这个画面也体现了《永生羊》整部影片的主题, 影片通过表达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传达出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大爱。

新疆的哈萨克族拥有一种独特的食羊的习惯, 从一只活羊到成为一道菜品食入人口这一系列的处理过程, 不仅包含了哈萨克族独特的宗教仪式, 更多的还包含着哈萨克族人活着的意义, 包含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哈萨克族人来说, 羊是神圣的, 也是普通的;是尊贵的, 也是世俗的。哈萨克族对族群的认知和对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将“羊”作为载体, 恰恰反映出哈萨克族民族特性中的游牧文化。

(二) 轮回便是永生

在影片中所有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 那就是轮回。从春牧场到夏牧场, 再由秋牧场转至冬牧场, 影片叙述的过程中, 不是畜牧跟着人在转, 而是人跟着畜牧转。转场是轮回, 小羊羔萨尔巴斯也是一个轮回, 在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 表现出的是哈萨克族对生活的态度和精神的传承。其实, 整个人类的历史便是在轮回里不断前行的。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里,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 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老人小孩, 他们终将化为尘埃消失在历史之中, 遗留下来的只有文化与精神。所以对于整个世界来说, 真正永生的从来不会是爱情, 而是时间和空间, 还有神圣的生命, 只有他们是永恒的, 在轮回里不断地交替和延续, 永生的本质也就显现出来。在影片中, 乌库巴拉最后选择离开, 周围的人也同样选择了默许她的离去, 为的就是生命的延续。一只骆驼尚可做到, 何况是我们人呢?

所以, 轮回, 便是永生的含义。

二、《永生羊》中的女性

(一) 勤劳善良, 多才多艺的女性形象

纵观整个影片, 乌库巴拉鲜亮的形象为塑造这个人物添加了至关重要的一个元素。当乌库巴拉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伴随着阵阵琴声翩翩起舞的时候, 全场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女性身上。同时, 她不仅拥有女性的柔美, 同样具有男人的坚毅。在户外比赛中, 骑在马背上在草原驰骋的她更是显得坚毅善良充满了光亮, 不仅打败了哈利的叔叔凯斯泰尔, 还拿出自己的手帕为凯斯泰尔擦伤。也正是由于她的善良, 使憨厚老实的凯斯泰尔叔叔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姑娘。

(二) 忍辱负重, 自我牺牲的母亲形象

哈萨克族拥有许多传统的美德, 它是一个尊老敬老的民族, 特别是对倾其一生哺育孩子的母亲更是倍加尊重。母亲是人类生命的孕育者, 在家庭里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影片中的乌库巴拉还是奶奶莎拉, 无一不蕴含着作为母亲特有的形象。最后, 乌库巴拉还是选择离开家庭去寻找自己的孩子, 本该安稳的生活也正是由于作为母亲的特有的思想再次变得支离破碎。我们理解她的选择, 因为那是作为母亲的选择。而奶奶莎拉更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母亲二字, 在临终前还不忘交代哈利和凯斯泰尔一定要理解乌库巴拉。奶奶的一句话将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母亲形象赫然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女人, 从来都不是为自己活着的。

(三) 《永生羊》的灵魂所在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 无论年代、民族、血统, 女性权利无一不体现在其中。与其说这是一部记述的电影, 更不如说像一篇哲学的散文。影片在拍摄过程中, 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作者的思想全盘倾入画面以及人物对话之中, 使得受众可以更为直接地触摸到叶尔克西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影片所包含的女性主义视点、女性性格塑造、女性的生命寓意、女性的反对抗争和顺从妥协, 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于整个影片之中。

影片中, 奶奶莎拉和乌库巴拉具有同样的命运, 就像是命运的轮回在各自身上周而复始地重新演绎, 就像羊的永生循环, 像生命的转动无声无息、无怨无悔。乌库巴拉执意反对安排好的婚姻, 坚定勇敢地与人私奔, 对传统男性权利和家族势力的反抗是乌库巴拉对女性生命寓意的塑造, 拥有极具特点的女性主义色彩。这时的乌库巴拉完完全全地站在了女性权利的制高点, 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深奥含义。

三、《永生羊》的价值

每部电影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毫无疑问《永生羊》的价值是存在的并且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叙事如同诗歌一般向受众娓娓道来。有人说它内容过于空虚, 然而对于任何一部美如画的电影来说, 空白的寓意远大于填充。还有人说应当在电影中融入如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性别问题、正在消失的文化与技艺、讲不好的普通话、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等问题。但是纵观电影的意义, 不论哪种题材的成型作品, 它传达的意义内涵绝对是有限的, 也正因有限而使得其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舞台、影像、文体等。人们所说的汉族视角也好, 哈萨克族视角也罢, 其实说到底是作为一个人类的视角。这部影片的主体是哈萨克, 文化也是哈萨克的, 但是它的价值却是全世界的。

参考文献

[1]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50-51.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第4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正处在汲取知识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家长往往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肆意地对其机械地填充,毫不在乎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忽视教育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和尊严的思考,使学生失去人生路标,生命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呈现为空白。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就已经提出用“生命教育”来整合教育的理念。美国、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最早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随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将生命教育纳入了本国的教育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上海、辽宁等地区相继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

生命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目标

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所以教育就要像泰戈尔之谓“育”,就要尊重生命,为使人性向善之,并使人胸襟开阔也,使人唤起自身内在美好的“善”,明白“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领悟“为何而生”才是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人的生命是道德思想行为的载体,倘若生命缺失,又谈何道德可言,所以如果不重视生命教育,德育自然会落空。“生命教育”应是学校德育的基点,教育人的前提是要认识人、理解人,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时代对生命教育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生命教育的重任。

1995年2月,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要求,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坚毅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和性格。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宣扬珍爱生命的信息,培养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的态度,与自己、他人和环境建立一个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富有活力、积极丰盛的人生。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面对人生的挑战。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存在着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交往与自卑闭锁、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极易爆发冲突并走极端,酿成无法补救的生命缺失。学校要将生命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把关爱生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德育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自然成为中学德育的使命工作。

生命教育是学校发展的良好举措

学校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是德育,而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生命教育内容上要重实效,保障德育工作机制的落实,并通过多形式的教育形式予以引导,从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日常工作和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利于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充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营造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构建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责无旁贷。怎样创设生命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呢?学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校园保障机制。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学校校警、校园保安、行政值周、值日班主任、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等日常值日活动,构建全天候关注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心理干预机制。

二是开发与整合生命教育教学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导各学科课堂教学来渗透珍爱生命等教育内容,组织开办“珍爱生命”“面对挫折”“感恩父母”等主题班会评比活动,进行相关的校本教研活动,丰富学校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各种媒体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收集、整理生命教育的活动方案、多媒体课件,形成生命教育的校本资源,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三是构建生命教育安全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建设供学生学习体验的生命教育专用教室,随时加强学校校园水电气、设施设备、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安全检查,杜绝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司法机构民警到校做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报告会,举办安全教育、拒绝毒品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手抄报、黑板报比赛,悬挂张贴安全常识、警示标语,开展地震、火灾等应急演练活动,净化学校环境,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临危应变能力。

通过校园环境创设、综合资源配备、校本课程开发、系列活动实施、科研课题导入,既能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又有助于打造学校特色,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生命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开展生命教育,能够使其树立起生命意识,让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培养他们的幸福感,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适时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生命教育,达成生命教育的“深化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理想”“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关怀他人”“发展学生多元智慧潜能”这三个目标,从而让学生活着、活好、活出价值。

生命教育的落实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的结果,生命教育若只进行在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这更是全社会各方面、各媒体应全力配合的,形成一个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片土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说父母对生命的态度也对其子女对生命的态度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一个积极向上、奋进乐观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必然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生命态度,也就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必然也会尊重他人的生命,所以每个父母要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始动力”。而每个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也必然要经历各种思想观念充斥、各种社会流派斗争的熔炉的历练,因此全社会每个层面都要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空间,并要用正面的舆论导向宣扬生命的意义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生命价值观,真正使生命教育达到最终目标。

生命教育与德育有相通之处,正是因为两者都是“教育”这个大领域中的一环,它们的立论基础都在“教育”的范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渗透性、互补性、交叉性,并不是完全的包含性。两者各有其特性与本质,但又有着密切联系,要发挥其互补功能,相互促进。

生命是道德教育的载体,学生鲜活的生命体是道德教育的中心点和统一点。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发挥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同样的,作为德育的价值取向的生命关怀,也要求德育回到生命之中,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关注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可以说,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德育的内在需求之间是相互契合的。生命教育的理念中包含了对理想道德教育的追求与向往,虽然德育不能等同于生命教育,但德育却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形式。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中学德育工作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加强生命教育,才能激活学生的生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成长,帮助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第5篇

2011-10-11 14:48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进田 字号:

核心提示: 民族自信不能仅靠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要靠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自信。因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文化是作为内在核心的价值的表征和体现。价值决定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没有核心价值和精神气质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张岱年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等强调,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构成的。著名解释人类学家克里福

民族自信不能仅靠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要靠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自信。因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文化是作为内在核心的价值的表征和体现。价值决定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没有核心价值和精神气质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张岱年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等强调,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构成的。著名解释人类学家克里福德·基尔兹指出,一个族群的精神气质是指他们生活的一种风气、特征、品质,是其道德与审美的方式和基调,标示着此一族群对他们自己和他们所处世界的根本态度。

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气质虽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却以巨大的力量连续地统摄着民族文化的整体活动和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之所以会历经曲折而顽强生存和发展,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靠的是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内在精神气质。从中华民族文化的绵长辉煌历史和未来前景看,我们能够也应当树立足够和坚定的价值自信。当然这种价值自信不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而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体现于继承批判、开放吸收和创造超越辩证统一过程之中的。

价值自信以价值自省和价值自觉为前提。通过自省,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人本理念、生生之德、天人合一、刚健自强、厚生利用和以和为贵等价值观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所在。人本价值主张人自身是价值之源头和价值本身,不以神和物为价值之源。把价值归于人本身是对价值本质的深刻把握,是颠扑不破的价值真理。人本价值要求把个人独立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西方文化价值近代以来在神和人之间游移不定,价值之本未能真正固定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西班牙《阿贝赛报》9月5日公布一项调查结果说,近40%的欧洲人受困于精神障碍,让人震惊。这同价值之源的游移不定是有关系的。生生之德价值使我们重视人的生命,主张“立命”、“造命”,使我们的生命能不断自我更新。生生之德是中国人能接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生产概念的价值土壤。天人合一价值观主张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利于克服生态破坏之工业文明弊端,能把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辩证统一起来,使人与“宇宙—自然协同共在”,使人在精神上既平和、恬淡、宁静,又刚健、坚忍、“日新”。刚健自强价值观是民族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厚生利用价值观是重视生命和利用自然为人服务的合理根据。以和为贵价值观强调多样性统一,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中华文化的这些核心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个性(此个性是相对于其他文化而言的,就这些价值在中国自身而言又是普遍性、共同性的观念)。赫尔德曾强调,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的民族性有关,其他民族如果处于中国古代的地理和气候的环境中则不一定会创造出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构成并塑造着中国的民族性,规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表征着民族的精神魅力。

价值自信体现在对待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的态度上,就是以宽阔的胸怀对其他民族优秀价值观念的开放吸收。与世隔绝和封闭保守的文化价值心态,拒绝吸收其他民族优秀价值观念的价值态度恰恰是价值缺乏自信的表现。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最开放包容的时期正是价值自信心最强的时期,最封闭的时期则是价值自信心最弱的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自己的长处,对他者的长处必须虚心学习,为我所用。不同文明主体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利用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价值自信的重要表现。因而费孝通主张,不同文化之间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其实民族文化价值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将他者的文化价值吸收整合后,他者的也就变成自己的了,就像人吃进了肉、奶、水、菜,不会变成肉、奶、水、菜,而是都变成了自己身体中的营养一样。以我为主,吸收利用他者的文化价值是文化发展规律,我们不会因此而失去文化认同,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文化价值自信。

价值自信还体现在文化价值的创造超越上。价值的本质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人的自我超越的本质规定着价值自我超越的本质。价值超越的目标是自我完善。民族文化价值总是通过否定和继承以往的文化价值,批判吸收外来文化价值,并在实践基础上予以综合创新而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费孝通认为,传统与创造的结合极为关键,“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价值就是在不断自我超越中走向自我完善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遵循文化价值发展规律,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价值正在臻于自我完善。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第6篇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本书荣获过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我读后是满心的感动和仰慕。这本书正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生命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和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实例有背学生上医院、鸡蛋的故事、秘密行动、父亲节贺卡、生日的祝福„„全书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枯燥的原理,不是印证别人的理论,而是全部来自自己的实践,活生生,带着晨露,带着轻风,带着晚霞,几乎翻到全书的任何一页都有实例,都有真实的故事,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尤其是文学名著和教育类书籍更要捧读不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养料。最近,我也经常看《修炼当下的力量》、《输在坏习惯》、《文化苦旅》、《教师日记》、《追寻近代教育大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名人传》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收获颇多,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就把这分精神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也每天多收获一点。

感受之二: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学生王慧病了需要住院,李老师背着她爬陡坡,累得直喘粗气;李老师还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人了成功的港湾。我班上有个学生小李,很小就失去了母爱,跟着瘫痪的奶奶和父亲生活。父亲远在浙江温州打工,无暇顾及他。他迷上了游戏机,旷课逃学是常事。我没因他是单亲家庭歧视他、抛弃他,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努力寻找和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与他的接触中,我知道了一个14岁的孩子每天都要给奶奶做饭,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提议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尊重他,使他情感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控,心灵上得到补偿,用集体的温暖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爱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化和启迪作用,他在学习及各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年暑假不幸的他又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父亲,一向关注他的同学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我,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我知道此时的他最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不顾天黑路远马上赶到他家,安慰着这个承受巨大打击的孩子,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是他的亲人。他哽咽地说:“老师,您教我一场,为我操了不少心,可是我家这样„„我不想再上学了,我要去闯世界,赚钱养奶奶。”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孩子凭什么本事去闯世界呢?为了减轻他那稚嫩的双肩承受的巨大压力,为了让他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为了让他继续完成学业。到校后,我向班主任作了汇报,发动班上的老师和学生对他进行捐款,解决了他的学习用品费用和部分吃穿生活费用,并帮他申请到了住宿生生活补助,解决了他上学的后顾之忧。几天后,我又带领几个同学到他家清扫环境卫生,干了整整大半天。深深的关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坚定地说:“老师、同学们放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完成学业,掌握本领,回报老师、学校和社会。” 感受之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那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感受之四:教育是门艺术。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李镇西老师辩证思想诠释了有些教师对“爱心”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而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李老师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应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 第7篇

钻探分公司技术组 朱 勇

优秀的工程质量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法宝,也是企业形象的金字招牌,更是和谐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钻探分公司来说,工程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成功的经验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筑牢‘以质量树信誉,以信誉拓市场,以市场增效益,以效益求发展’的这样一道生存和发展的防火墙,‛以‚建优质工程、树企业形象‛和‚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和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前提下名优取胜,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瓦斯治理钻孔工程就是煤矿瓦斯治理的先决手段,优秀的质量就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接替的关键。质量的优劣决定着煤矿瓦斯治理的抽采效果,更是分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增加客户的满意度,提高分公司的信誉度,以保障分公司稳定长远的发展。

树‚企业形象‛、创‚企业牌子‛非常不容易,需要较长的时间的艰苦努力。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优胜劣汰现象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着为钻探分公司在追求泾济效益的前提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和日常工作中,我们的企业和广大职工在这方面就不得相形见绌。在施工过程中不得光讲完成数量,忽视了工程内在的质量要求,以致出现不合格的情况。特别是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工作中,不得只重视员工任务指标的完成,对工程质量要有高标准、严要求,考核严格的约束机制。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施工人员都要摆正进度与质量的位置,在生产过程中也好,干工作也好,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组织施工,解决好各分项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适当的提高进度。但要消除重进度轻质量的错误思想认识。

为确保优秀的工程质量,我们必须用生命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由我们钻探人一起努力所创造的,职工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我们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把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意识‛融入钻孔施工,视工程质量为企业的生命,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工程质量,以优质的工程质量创造优秀的钻探施工企业。

书法,是生命灵魂的歌吟与共鸣 第8篇

“世界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化大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安全已成为新的课题,而书法恰恰能够起到这一作用……”作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顾亚龙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感情和清醒的认识,他说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方式,更是艺术家修为、素养和境界的综合表达。

大概六七年前,一位喜爱书画艺术的朋友曾经这样问我:“知道顾亚龙吗?知道他的书法作品有多么让人着迷吗?”我回答知道顾亚龙,但不知道他的书法作品能够让人着迷。于是,那位朋友很不屑地对我说:“你可真老土!手里有一幅顾亚龙的书法作品,不仅能带给你艺术的享受,再过十年八年可是能值大价钱呢。”

朋友的话一点也不错,虽然喜欢书画作品很多年,却一直很老土。不知道对艺术市场应该如何判断,更不知道应该如何收藏行家的作品。是看其艺术影响力?还是看其金钱价值?后来明白,还是股神巴菲特说得好,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品,其“影响力的价值必定会超越权势与金钱”。于是,从那开始,喜欢上了顾亚龙先生的书法作品。曾经对着顾先生一幅四尺的“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书法作品读过一个晚上,虽不能完全领悟作品中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但却更甚喜欢。之后的很长时间,总是有意无意地将顾先生的书法作品集找来品读。每一次品读,都宛如一场愉悦的精神漫游,被引领进一种凛然孤傲、清闲雅典的境界,其章法美和笔势美总是令人叹服。如今有机会面对面地听顾亚龙先生谈书法,谈艺术,喜悦之情自然难以言表。

顾亚龙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曾经有几个美国人,在台湾看到几幅中国书法后爱不释手,并对着那几幅中国书法连声感叹。“实际上他们并不认识那些中国字,打动他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那种任意和那种生命的律动。他们从书法艺术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了如音乐和舞蹈一般的艺术魅力。”

顾亚龙认为,中国书法所表达的不仅是怎么把汉字写好,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在字里行间和笔墨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及个人综合修养。

“作为书法家,得有让人家喜欢的理由,得通过书法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很好地传达出去。”顾亚龙说如今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做学问必须耐得住寂寞,如果光想着去赚钱,去走市场,就偏离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面对当下“地球村”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抵御的东西很多。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什么?当然是文化。没有文化不能称之为民族,充其量也就是种群的聚集。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保留自己对文化的主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并保证主体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袭。同时,还得想办法把中国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顾亚友告诉记者,他正组织编撰《山东书法全集》,准备按照23卷的鸿篇巨制编撰,从山东最早的陶文开始,到甲骨文、金文、汉碑、刻石和清代,对山东书法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整合,把散落在齐鲁大地上的珍珠拾起来形成一串华丽的项链,把真正美好的东西展示给这个美好的世界。希望通过这部23卷本的鸿篇巨著,向全世界300多所孔子学院进行输送,让中国书法艺术和其它传统文化一起走向世界,提升山东文化的辉煌亮丽品牌。“中国第一个汉字诞生在山东,从陶文、甲骨文、大篆到汉简、汉碑刻石、南北朝墓志等山东都有大量遗存,中国书法艺术的沉淀与厚重能够能抵挡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

“书法和一切艺术一样,都是生命灵魂的歌吟与共鸣。”这是顾亚龙对书法艺术的最初觉悟,他说书法是可以安抚灵魂的艺术。几十年来,他在书法艺术的黑白世界里如醉如痴,用心灵书写人生的感悟与追求。“书法和做人的道理相通,都是追求和谐浑融的境界,人就应该追求内心的和谐与人际和谐。”

顾亚龙生于湖南湘潭,先后于长沙、广州、银川读书,1982年到山东工作。表面看,他模样憨厚,心直口快,和山东人并无二致;但从他灵秀逼人的书法艺术中,仍不难发现南方山水的清韵。他的书法作品似乎更能体现其南方人的清秀和风骨,似与其南北交融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联。

顾亚龙说他的书法学习从银川开始,那时正读高中。一次在公园里闲逛,无意中看到廊壁上的十几幅书法作品,便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美震撼了。他惊讶地看着那些似乎熟悉又全然陌生的文字,心被那黑白之间的笔致和韵律彻底触动了。

说起当下艺术品市场化,顾亚龙称金钱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这种状况正腐蚀着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但艺术品市场化很正常,因艺术品本身就具有社会属性、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关键是怎样去引导,如何把握好一个“度”。

业界普遍认为全国书画看山东,在当代书画收藏交易市场上,山东人及其背后的山东书画市场,无疑是推动该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业内人士统计,山东市场占到全国书画市场50%-60%的份额,但山东书画家的作品价格普遍偏低,他担任省书协主席后有意识把书法价格向上提升了一些,尽管这对他本人利益有所影响,但从全省来看无疑有着积极意义。“这样说不是艺术家‘一切向钱看’,因艺术家不是为了赚钱才去创作作品,而是应该有责任引导一个健康合理的书法市场。几十年的努力靠什么评价?唯有一个合乎规则的市场才能充分体现对艺术家的尊重。”

多年来顾亚龙一直很低调,他不事宣传,不过分张扬自己的书法艺术,忌讳艺术品满街叫卖。正如他所言,“有点像石油,大凡漂在表面看似五颜六色的则是浅薄的油花,而沉在地底下的才是浓浓的原油。看似色彩暗淡,却是催化生命的动力。”

说起目前书法界存在的问题,顾亚龙说书法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内涵日渐式微,而且或多或少存在向美术靠拢的倾向,有人甚至把汉字拆解胡涂乱抹。“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传统文化继承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以汉字为创作对象的书法艺术被誉为无声的音乐和有情的舞蹈。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

顾亚龙担任省书协主席后,力推书法普及,先后几次组织“百县千村书法文化下乡”活动。全省100多个县市区、700多名书法家同一时间在当地为群众写春联、为乡村书法爱好者传授技艺,并努力推动中国书协每三年一届的“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落户山东。同时,力推书法文化产业发展。去年底,第三届山东书协“百县千村”书法下乡活动启动仪式暨“一得阁”品牌生产线落户山东签约仪式在济南相公庄村举行。

顾亚龙说山东有着深厚的书法文化积淀,打造书法产业有实力。目前山东书协有五千多名会员,社会上还有一大批书法爱好者,都是发展书法产业的重要基础。“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在山东举办之后,不仅给山东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还在社会上形成一股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书法热,使书法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和生命 第9篇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我国工程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建设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投资的三大目标之一,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工程的正常运行。在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经历了事后的实物质量管理到全面质的管理,然后到ISO9000的标准化管理的一个过程,但是工程质量事故依旧时有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7部委研究决定,国家第21个质量月的主题为“抓质量水平提升 促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大大小小的工程能够安全有效的建设。

质量如影随形,小到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大到施工质量建设,都离不开质量的保障,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质量的竞争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支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开启通向成功大门的钥匙。纵观中外的企业发展史,不难看出大凡是能够一直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端,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企业,无一例外的共同特征都是以质取胜,从而获得顾客的支持和信赖!这个“质”字包含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等等,所以说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保证质量也就为企业的源源不断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这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已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家所共识。作为我们技术力量相对不雄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热点能源施工单位而言,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工程质量当作市场竞争的法宝;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才是我企业赢得广大市场的真正支撑。没有质量作保障,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百年长久。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必须从中汲取教训,采取坚决措施,狠抓工程质量,确保经得起社会的评价和历史的检验。一是要强化意识,认真落实国家第21个“质量月”的质量方针,认真服从业主和监理领导,加强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的各项要求,把确保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科学决策,严密组织,靠前指挥,责任到人,要从始至终高标准严要求,干一项,成一项,优一项。二是要加强学习和教育,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选择技术好,素质高的优秀技术人才。对工程质量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跟踪监督,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转入下道工序,真正做到有效监

控,不留盲点。三是要以铁的心肠严格执行质量考核和责任追究,对不合格工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要求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要坚决对施工方进行处罚,绝不姑息迁就,绝不留下任何事故隐患;对能够合格按规定完成施工的人员,在保障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以充分激发热情。四是发挥质量监督人员的职能,公开接受业主和监理的质量检查,并公开质量检查结果,一经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勒令限期整改,充分调动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三方的协作、配合机能。还应发扬连续作战,努力做到又好又快的进行施工,力争给业主建设一个优秀、放心的工程。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第10篇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提升质量、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办学的新汶矿业职工大学,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煤矿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成人性和职业性。该校针对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文化理念落后、与培养目标脱节、文化认同缺乏等问题,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人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文化构建的具体对策。在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时何做到校园文化与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机对接融合,如何让学生成长成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参与教育竞争的软实力,针对成人学校学生特点,成人学校没有凸显要坚持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激励人,以行为文化培养人,努力将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

最终培养和造就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人

紧扣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主题,努力推进工业文化进教育、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文化探索与实践,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对中职学校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他们还希望学校进一步总结、升华研究成果,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核心价值理念的挖掘与提炼,形成具有中职文化建设特色的系列成果,努力打造学校德育品牌,在促进和引领中职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第11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新学期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要以质量提升为主线,以全面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为本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点,进一步强化提高教学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少先队总辅导员为委员的领导督察组。班级建立以班主任为组长,学生干部为委员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领导小组,做到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不留有碍质量提高的死角。

一、分析造成质量下降的原因。

1.生源质量下降。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3.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二、工作措防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能。这项工作我们做到“三要”,一要加强教学工作的检查力度,做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每检查一次都要有总结评估,从而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二要加强各班级教学质量的监控,严防掉队。三要做好阶段性质量评估,认真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寻找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亡羊补牢,切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2.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稳、准、狠,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对教师要求提倡向 40 分钟要质量,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 “八大优化和四个提高”。八大优化,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教学媒体、课堂结构、教学情景、反馈过程、评价经过。四个提高即课堂时间利用率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不断提 高,学生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课后巩固的效果不断提高。每个教师都 要根据班级实际和学生实际做好工作,写好教后小结及教学反思。其次,对学生要求要严格。学生是提高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三大教育,即理想前途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学生中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比一比看谁进步快,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努力赶上先进,热心帮助后进,并要超于先进的一系列,并利用活动时间探讨体会,表决心,敢发誓争取优异成绩向社会汇报。

三、工作部署

1.二月份召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员会,从教师到学生,人人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2.三月份开展表决心,宣誓活动。先从班上进行再到学校进行,最后做到学生和教师一齐动手,一起奋斗

3.四月份期中考试后进行召开总结会,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4.五月份,在学生中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5.六份进行总结,评估。

爱与责任是教育的灵魂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 教师 责任 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巴特尔也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教育“不是索取,也不是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这就是爱,有爱才有教育。教育是一种崇高无私的大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有爱才有教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明确指出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有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大公无私所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有仁爱之心,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开启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总书记对教师提出办好党和人民满意教育的四个新标准,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倡议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大胆创新,大胆突破,共同办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育。教育赋予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民族的光荣任务和重要职责。每一个有良心、有良知、有道德修养的中国公民都知道: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涌现出一批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这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博大情怀来之实属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师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最伟大最纯洁的爱。从教28年来,我始终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没有教育事业的强大,就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期盼。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善待学生、关爱学生是每一位老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师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起着引领辅助作用。师爱作为人类情感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蕴含作用和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无声,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重在礼尚往来,情爱缺少几许严谨。教师,一肩挑着国家民族的前途与未来,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希望。师爱承载着高度的社会责任,师爱担当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没有哪种爱比师爱更高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爱教育,首先要有敬业爱岗的无私奉献精神,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尽其所能提高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给世界增加价值。”对此,教师的责任在于教育与引导,重在树立让学生满意的教育思想观念,努力实现学生合理的要求。为了把教育寓于服务育人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总书记说过,老师的光荣,来自其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在落实“三严三实”中,要想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这是没有功利目的的,是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要承担如此重任,教师就要始终做一名有德之人、有为之人、有才之人。教育青年学生树志向、有梦想、爱祖国,切实发挥教育塑造向善灵魂、崇尚生命、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重任和使命,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梦想的正能量;把育人与修己结合起来,重视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修为,既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本领,也要树立和传播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得失观,承担好以知树人、以德化人的神圣职责。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不惜失去双腿,用爱与勇气,接受生活中的一切悲欢,这是舍己为人之爱;大量乡村教师拿着微薄收入坚守课堂,这是克己育人之爱;无数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两鬓斑白无怨无悔,这是敬业成人之爱。爱岗位,爱教育,爱学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一张教育的名片,老师看似平凡,却以无悔一生的奉献写尽了人间大爱。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因为爱心是每一名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一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把热爱学生看成教师最基本的道德情操。孔子以“仁爱”精神影响了几千年的教育发展,他以启发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与抉择,也是对学生主体价值观的关心与尊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平凡的教师和乡村中学校长的岗位上,做出了出类拔萃的成就,成为教育楷模,大众学习的榜样。

爱是公平,爱是一视同仁。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各异,这就要求老师以仁爱之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精心引导培养,让所有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理解激励学生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爱是情感,更是责任。徐敏老师在其《师爱的智慧》中说:老师要春风化雨,爱生如子。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成长,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爱护,愿与学生成为朋友,不随便发火,处事公平合理,不偏帮,对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建立起平等和谐、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让教育发展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师爱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责任。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终身受益。热爱、关心学生又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借力发力,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繁荣富强。

教育工作者如何做一名仁爱之师呢?我想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老师心里有学生,无论是多还是少,总想着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与成长。

老师的仁爱之心,主要体现在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上。教师的教育方式各具风格,但仁爱是教师永恒不变的话题。如果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作为一名教师,要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无畏无私奉献精神感染引导学生。爱的实质就是尊重,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更是教师实现成功教育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玉文.走内改之路 谱教育新篇[J].吉林教育,2005(11).

[2]程爱梅.论现代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2).

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 第13篇

本文从价值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事实”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考查和分析,强调指出“事实”是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从而为“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基本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联系法新闻实际,指出法新闻工作者要在尊重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尊重法律“事实”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作 者:李顺万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WUPL 年,卷(期):2003 5(4) 分类号:B81-05 关键词:事实   事实认识   价值认识   价值评价   新闻监督  

★ 法律学下的社会事实概念

★ 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事实

★ 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第14篇

----校长论坛心得

惠安螺城中学书记 庄榕江

2011年9月28-29日,惠安县2011年“校长论坛”活动,我全程参加了所有活动,聆听了本县多名优秀校长(园长)和浙江衢州二中徐建平校长、福州群众路小学吕榕麟校长的精彩演讲,校长们围绕“创新管理与学校发展”等主题广泛深入地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措施。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我真正领悟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学校管理者应有的新理念、新思想的现代教育、办学摸式,认识到: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科带头人,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工作是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作为一校之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就要有:时代的眼光,社会的良知;正确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坚韧的品格,广阔的胸怀。作为一校之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在办学条件受各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校长手里不是拿着鞭子,而是举着旗子走在前面。

认真品味名校长的成长经历和名校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伴随成功的步伐,干事业的激情和执着的追求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没有执着的劲头终将一事无成。而要克服职业倦怠,形成这种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团队精神,校长不仅要亲力亲为,还必须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做教育就要心中常存教育的神圣使命,永葆工作的激情和执着,这样才能不负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为一名校长,一定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学习的意识。校长要善于学习,明确掌握明德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要认真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和相关的教育法规,做刻苦学习的典范,才能做到工作有思路、有创新。二是服务意识。一名好的校长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三是教育质量意识。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看这所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校长工作的核心是务必狠抓教育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师生的荣誉。四是创新改革意识。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以科研为先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倡导教师改革创新出效益,教师必须不断认真学习、领会。

上一篇:水利工程会议备忘录下一篇:煤矿中层治理职位竞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