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学对艺术设计的适用性论文

2024-06-22

通识教学对艺术设计的适用性论文(精选6篇)

通识教学对艺术设计的适用性论文 第1篇

商行对经济发展的适用性论文

区域性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储蓄被更高效地动员,作用于资本积累,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在资本配置效率上,金融直接决定投融资效率,通过金融的发展,融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得到提高。第二,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水平影响着地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地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资本在不同的产业中的流动和重新配置,而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为产业的优化提供资金和资本支持。因此,地方金融的发展水平会作用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才能实质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其区域性商业银行包括洛阳银行和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洛阳银行是河南省监管评级唯一达到二级行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洛阳银行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实施品牌化战略、地方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战略,从而将洛阳银行打造成为了“立足洛阳、辐射中原、面向全国”的区域性银行,为洛阳经济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服务地方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区域性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较好,但是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中也存在发展阻碍,主要问题有:第一,信誉问题,由于这些机构相对国有工、商、农、建等五大行和招商、民生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其规模较偏小。居民储蓄一般选择国有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又加上我国尚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这些小银行的信誉问题是天生的弱项。第二,税收问题,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税负在33。8%,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更重达到39。8%,这就使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不能更多地考虑长远发展规划,影响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上,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开户和存款政策上,禁止区域性小银行准入,这些小银行与大银行还存在不平等的待遇,就大大减少了它们赖以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第三,风险问题,地方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对象是规模比较小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相对国有大企业来说贷款风险较高,而政府没有对地方商业银行实行特别的风险准备、风险补偿政策,这样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就比较大。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金融影响经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作用。要不断加强区域性银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再次,在财务税收政策上给予进一步支持。区域性商业银行以当地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由于这些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经营成本较高,应在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尤其在税收、坏账核销等方面减轻其负担,鼓励区域性商业银行在人才的培养和产品研发上有更多的投入,给予地方小银行一定的优惠和补贴。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银行成熟的、丰富的金融产品将直接与我们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因此还需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区域性商业银行培养和引进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最后,为区域性银行商业银行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宽松的业务发展环境。比如,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户和存款上,应予开放和倾斜。这些小银行赖以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于存款,而他们的存款来源于本地,贷款也全部发放在本地,政府给他们的存款多了,也就给本地的企业贷款多了,同时也促进了这些银行的发展和壮大。

 

通识教学对艺术设计的适用性论文 第2篇

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育,其实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主干,其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理解人类内在的期望与理想,这与通识教育注重自由与人文的内涵不谋而合。虽然现今很多高校开设了通识哲学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着力解决当前高校通识哲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各大高校践行通识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哲学课;教学策略

自由人教育与通识教育都主张培养健全的、有责任心的公民。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并不深刻,通识课程被当作一般的课程来讲授。但是,通识教育的实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它是一种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及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文学科的主干,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人类的期望与理想在世间万物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其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并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这与通识教育注重自由与人文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哲学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哲学知识较为晦涩艰深,因此被很多人视为“玄学”。所以,如何能够将晦涩的哲学知识通识化却又不失哲学思想的深度成为了目前通识哲学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通识哲学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从学生学习层面来看,学生对哲学课的兴趣不足

1.学生对哲学课程的期待与哲学的学科性质不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一个约有140名学生的班里,在上《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这门课之前就已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只有4人,占比2.8%。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学生比例提升至30%,虽然人数有所增加,但绝大多数学生仍对哲学课程不感兴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当前社会追求实用的风气影响,“我学习它有什么用?”成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必问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学以致用”的想法并没有错,但却与哲学的性质不符。哲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知”,它是一门为了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了人类追问人生意义而诞生的学科。哲学的学科性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哲学无用”的错误观点,学生对哲学课程的期待与哲学的学科性质不符,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2.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学生在过去十多年的学习中普遍习惯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就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对哲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思维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3.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健全,导致他们在学习哲学知识时感到困难。在高中分文理科之后,文科学生基本不再学习数学以外的理科知识,理科学生也不再学习除语文、英语以外的文科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知识背景的不健全。举例来说,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理工科院校,理科的学生占比很大,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背景偏向理科,对文科知识的了解则比较有限。而哲学是人文学科的主干,研究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理科有很大区别。这种学习方式与学习思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时感到困难。

(二)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部分哲学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1.对哲学课的讲授偏向理论化哲学系的研究生从导师那里习得哲学理论,等到自己做教师后,再把这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不利于我国哲学教育的发展,还会抹杀哲学追求自由、追求创新的特质。一些哲学课教师并未形成自己的哲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只知传授哲学思想,却不能引导学生思考哲学问题,教学偏向理论化。2.教师难以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在哲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深入浅出地将哲学知识介绍给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不能及时地反馈学习成果,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式教学除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哲学思想的魅力,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然而,目前一些教授哲学课的教师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关心学生个人的哲学观点,也未能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哲学课程时体会不到哲学思想的魅力,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事倍功半。

(三)从课程教学层面来看,深奥的哲学思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哲学思想普遍比较深奥,部分内容更是艰深晦涩,这就使得哲学历来被人称为“玄学”。对哲学的错误认识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压力,学生担心听不懂哲学课的内容,也担心不能理解哲学家的思想,这种畏难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识哲学课教师的教学策略

通识哲学课的授课教师作为通识教育理念的直接贯彻者和执行者,与学生和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教师应设法将深奥的哲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并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可从如下四方面着手解决问题: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学习观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都可以解决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学生应对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哲学并非“无用之学”,而是“大用之学”。哲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改进教学方法很多学生不擅于主动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哲学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讲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点,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从中引出哲学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哲学的价值。3.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所侧重,所教授的内容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知识背景作相应的调整。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困难时,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补充讲解,逐渐帮助学生健全知识背景。此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文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4.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及师生情感培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应学会将艰深的哲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来,多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通过例子深入浅出地引出哲理。此外,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纽带,用“三心二意”来对待学生。“三心”指的是真心、爱心和耐心;“二意”指的是诚意和全意。只有做到“三心二意”,教师才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讲好通识哲学课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除了要保留哲学思想的深度,还要将哲学思想通俗易懂地阐释出来。因此,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师还应以初心对待教学,时刻向书本学习,向周边的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让通识教育的理念真正影响每一位学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识教学对艺术设计的适用性论文 第3篇

(一)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夸美纽斯对泛智思想的完美诠释。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入学校,获得一种周全的教育,身体和智力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夸美纽斯说:“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我所提到完全尽职的学校是一个真正锻炼人的工场。”总之,通过泛智学校的学习,人人都能完全学会一切事情,并能在世间过着一种天堂的生活。泛智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广泛化,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

1.教育内容广泛化

夸美纽斯说:“人人都应当在学校里面受到一种周全而良好的教育。”我们希望人人都去学习并借助学校教育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充分开发自身的学问、德行与虔信种子。”这种周全的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深刻地懂得一切科学艺术,而是希望人人通过唤醒已存在头脑中的学问、德行和虔信成为一个心性聪明、行为谨慎、信仰虔敬的人。最终拥有控制自己和一切的能力,使自己与世间万物归于伟大的上帝。“泛智”思想包括以下三方面:

(1)“学习精华”———学习一切艺术与科学的精华

夸美纽斯认为,人们应学习一切知识中的全部精华,借助内省在人脑中生成智慧。人们了解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掌握“一切都必需熟知的事物,了解所有事物的起因、原则与实际的用途”。

(2)“学做合一”———学习知识与实践操作合一

夸美纽斯倡导必须教给学生切实有用的知识,如果所学的知识没有实际用处,那这样的知识就没用了。通过学做合一的学校教育,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中,可以胜任社会上所有的工作。

(3)“优美的语言”

学生在泛智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认知行为,即人人都能够熟练地运用优美的语言与其他人沟通交流。夸美纽斯提出要培养能言善辩的人,并能简单明了地认知自己的行为。

2.教育对象普及化

泛智思想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宇宙中的一切知识,还要求传授给所有人一切知识。夸美纽斯主张,不论贫富,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接受一种全面的教育。

(1)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盛行的一种教育对象不平等现象

1630年,夸美纽斯继穆尔之后,再次呼吁教育界普及教育。人是理性的动物,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由于进学校接受教育得花钱,穷人们没有富余的钱进入当时的学校追求学业,所以学校事实上就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被排除在学校外的人中,或许有些人是非常杰出的,这对于教会与国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在夸美纽斯眼中,一个人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培训,我们都没法确信他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教育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要求学校泛智教育必须对所有的人开放,无论男女、年龄大小、贫富、阶级,都应当进学校接受教育。

(2)重视女子教育

这在历史上是性别平等的一次突破。夸美纽斯反对历史上轻视女子教育的观点,认为女子和男子具有相同敏感的感知系统与学习能力,往往在这些方面强于男子,她们可以达到最高的地位。他力图冲破封建教育的桎梏,力求使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的子女都能接受周全的教育,维护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的教育需求,顺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夸美纽斯通过广泛地扩大教育内容与对象来实现民主化的教育是相当先进的做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工农群众的子女不可能接受到普遍的学校教育。夸美纽斯认为,支持贫困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工作,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解决的问题。然而,他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同时,也试图冲破封建贵族和天主教对学校教育的束缚,有利于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子女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为了实现教育的普及与民主化,夸美纽斯主张用母语(捷克语)进行教学工作。

(二)“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自然观

教育在各方面要适应自然的发展,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阻碍的。这一原则是我们实施教育活动的信仰,我们的建议是必须从自然本身去寻找,因为艺术若不模仿自然,它必然什么都做不了。这一原则为后来的教学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的“自然”实际蕴涵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适应自然首先是自然界及其一般规律

人文主义者以“自然”为武器与教会、神学进行斗争,他们认为“自然”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人生活在自然中,其自身的发展是自然和谐的,人是自然中最高贵的,上帝把一切给了人,人仅次于上帝。经过中世纪近千年的禁锢,人类最初进入自然界欣喜膜拜,进而赞叹自然的奇妙,然后仿照大自然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人文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以自然界的一般规律为基础,把自然当作向导,试图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他强调“改良学校的依据应该是拥有严谨秩序的万物”,同理,教育的秩序也应效仿自然的规律。整个自然界正因为严谨秩序的存在才可以成为一个缜密、奇妙的大型机械。以教育适应自然为指导,利用协调有序的自然力量挑战封建独裁教育的专制和混乱,组成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

2.教育适应自然要考虑人的天性和年龄阶段特征

人是自然界创造的高级生物,人人都拥有天赋人权可以领略世间万事万物。所有事物的本性都是在弱小的时候易于屈服养成,当长硬后就很难转变了。同样,孩子可以自行长成一个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教育把他本身的、内隐的品质呈现出来,并着重关注个别差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教育要因材施教,既要依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差异,同时也要考虑受教育者每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特征。

二、泛智思想对职校通识教学工作的启示

(一)建构完善的职校通识教学体系

夸美纽斯:“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入泛智学校,接受一种周全的教育。”职校通识教学工作实现的主要形式在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内容要概括归纳并进行不断地融合升级,保证自然、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的交汇均衡发展。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践性和评估性。从性质上来看,职校通识课程分为基础、核心、跨学科等;从修业的限定范围上,可分为必修、选修、限选课。必修课通常情况下多为基础类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指语言、文字、电脑的使用及体育等。限选课多指的是核心类通识教育课程,是归纳单一科目的基础知识,培养全体学生领会并掌握公共学科类的知识体系。选修课则多为跨学科类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社会交往、自然、人文素养、生物科学等层面的知识。因此,职业院校要立足本校真实的境况,完善基础类通识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优化其结构,创建具有本校特质的职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并加强跨学科职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拓力度。

(二)重视职校通识教育中隐性资源的利用

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识教育其实是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职校应加大力度开发课外隐性教育资源。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纪、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师德风貌等都属于课外隐性教育资源。职校学生处每月组织学生会开展多姿多彩文化节和知识竞赛,定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讲座,列出职校学生必读的通识教育类书名清单,安排相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三)职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有机结合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培养“胜任社会上所有工作的人”,奠定了职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当前,我国职教界存在着面向少数专门人才培养某一学科专业中素养高的“专才教育”与面向所有人培养身心自由健全的社会公民的“通识教育”两大阵营,前者属于研究型、专业型,后者则是指业余性和通识性的教育。我国的职校教学工作过度偏向专业教育,导致职校的目标局限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加上职业教育过多地和我国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使职校通识教学工作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导向,造成目标定位的严重歪曲。

一味地将专业和通识教育区分进行教学工作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不存在纯净的教学。美国学者Horace M.Kallen提出:“所有能帮助思维形成思想,每一类职业、技能都能成为解放思想的理论依据,因此一切科学艺术,知识、和理念都能作为通识教育的器械。”因此,应把职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结合,如解剖专业中应渗透社会人文伦理精神的学习。

(四)健全职校通识教学工作管理体系

1.职校通识教学工作实施前提是有一套标准有效的教学监管体系

职校应专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监管的教学部门;把通识教育课程引入学校的学分制,学生可跨专业、跨学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发展需要选修通识课程;实施主辅修制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以本专业为主修专业的同时,可辅修与主修不相关的专业,这样便可以获得两个专业的理论和技能操作,形成文史、理工科交错培养的教学体制;还可推行同市职校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互相认证、共同办学的形式。

2.改进职校通识教学工作的评价形式

对于评价目标,应检测通识课程教学工作实施的成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内容上,不仅要正视通识课程本身的评价,还要注重隐性通识课程资源的评价,做到学业和品德评价的有机结合;形式上,可以开闭卷考核方式相结合,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切实做到过程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总之,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为我国职校通识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虽然受到社会和宗教的影响,带有浓重的神学色彩,远不足以否认泛智思想的进步性。职校通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必须进一步规范化,以便更好地促进职校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然,若要通识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他方面的改革如管理体制、师资评价机制等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识教育在职业教育史上还是一个新事物,其完善、发展、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职校将通识理念融会贯通到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逐渐探寻出适合职校生的特色通识课程,职校的明天才能发展得更加科学合理化。

摘要:《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进行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开篇提到的泛智思想是其教育主张的核心。从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出发,审视泛智思想的职业价值,并对职校通识教学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夸美纽斯,泛智思想,职校通识教学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王凌皓,王晶,姚玉香.夸美纽斯、福禄贝尔教育名著导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通识教学对艺术设计的适用性论文 第4篇

因此,通识教育不是某种呆板僵化的模式,它是一种理念,是一个方向明确的目的,凡是服务于这一理念,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可行的方式都应被称为通识教育。

一、西方通识教育的路径及借鉴意义

西方教育在很早就强调对通识教育的开展。本文主要以美国在基础教育中是如何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例来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国家精神,这是美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内容。作为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的化身,“平等与自由”不仅影响了美国基础阶段课程的设置,更是影响了美国基础阶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美国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同样没有统一的考试,只是提出了一个粗略的课程标准。在这种松散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材。不仅如此,学校更是根据学生的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就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所修课程。例如,为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提前做好上大学的准备,一些中学甚至开设了微积分、商业基础、艺术摄影、社会学基础、大众传媒传播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不少中学开设了戏剧表演、文学、烹饪、模型设计、舞蹈、合唱、交响乐等各类选修课程,杜鲁门高中的选修课程多达近百门;还有一些中学很早就开设了第二外语,如纽约的Riverdale country学校,仅第二外语就开设了法语、西班牙语、汉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等。所有这些选修课程都注重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些选修课程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美国的基础教育更是贯彻了其“平等与自由”的教学理念。尽管也采用班级集体教学的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与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强调差异性,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强调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的现状

国内在最近几年逐渐加强了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但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方面还不是十分完善。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就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在通识教育方面,《方案》中明确指出我们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要努力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学校能将该《方案》中的教学目標认真贯彻,更多的学校则直接忽略了该教学目标。

课程的建设方面,该《方案》要求各学校课程设置要均衡,要注重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求;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案对每一阶段的综合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在这一点上的思路与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如出一辙,即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地区特点开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方案》具体明确了必修课程的名称、教学内容、课时的安排,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为追求升学率,一些中小学虽然开设有相关的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很少能将教学目标认真贯彻,而更多相关的课程几乎没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也不十分明确。更有甚者,相关通识教育的课程会强行被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其他考试课程取代。总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寻求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的通识教育的渠道。

三、英语教学中进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担负起语言教学的任务,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表达的不仅仅是某种意思,同时也表达某种感情、某种态度和一定的文化修养。语言的这一本质特点又决定了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即熟悉语言的符号体系(语言知识),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因素),掌握语言的使用方法(交际能力)。换句话讲,英语教师教授的不仅是语言本身,还包括英语语言所承载的各类知识,并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观念,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掌握知识本身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英语语言本身不仅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世界通行的语言之一,英语更是全人类文明的一种载体。各类英语教材在编写上更是注重古今中外各类知识的综合性,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人格结构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而英语的语言特性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灵活安排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影视角色的配音等。这些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另外,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批判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通过几本书或几门课程能够提高的,而是应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各种综合能力。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很多学校都开设与英语课程有关的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英语角、英语口语协会、英语演讲、辩论赛、英语话剧、英语诗歌朗诵、英语影视配音大赛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各方面的知识。

英国语言学家W.River认为,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工具性是人所共知的,而其具有的整体培养功能会真正促进英语教学和通识教育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William Birch.The Challenge to Higher Education.Bucking ha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8.

[2] 段海鹏.当代美国基础教育变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11(3).

[3] 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

[5] 刘亚楼,王晓玲.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教学与管理,2009(3).

[6] 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教育与研究,1997(4).

[7] 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8] 唐文红.打开另一扇教育视窗——我视察到的美国基础教育.中国民族教育,2011(2).

[9] 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现代教育科学,2004(4).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 通识课作业 第5篇

以上算是官方对服装设计的概念的定义。然而在普通人看来,服装设计无非就是一张纸一直笔,然后涂涂画画,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对这方面不了解,自然就看起来很简单的样子。其实我们知道,服装设计远没有那么简单。服装设计的确如上文所说,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使之融合贯通,再开花结出个甜美的果实。

衣食住行,“衣”排第一,这也暗喻着服装的重要性。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穿什么式样的衣服与衣服的质地、品牌及色彩搭配,都是他或她职业、收入与品位的潜在表述。所以现在的人们也都越来越重视衣着打扮。不说城市里年轻男女的花枝招展,即使在广大农村地区,服装也早已从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品升级,也开始对穿戴讲究起来。农村人自制衣服的已不多见,基本上都是购买成衣,这不仅是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体现了对服装样式和做工用料的讲究。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自身衣着打扮,而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不可能人人都穿着相同的衣服,这也直接导致了对服装设计和服装设计师的要求的提高。服装设计师首先要热爱艺术、把握流行,再次要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扎实地绘画功底。又要有一种理想——创造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希望美梦成真,敢为人先的时尚理念,是时尚的探险者、弄潮儿,对服装情有独钟,对普通的面、辅料有一种独特的欣赏。

服装设计需要模仿,但是要在模仿中学习提高,在模仿中有创新,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让自己变得敏感起来,时尚起来。

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第6篇

通识教育是开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不同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教育,将学生按专业进行区分,学习特定的知识技能,而是旨在倡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识教育体现人本主义。

通识教育理念的出现,促进教育回归到“人”的身上。

高校一直强调对人才的培养,而通识教育真正地关注到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只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通识教育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

尊重学生作为人的需要,就不仅仅要求学生在特定的专业上取得成就,而应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创造、价值判断、伦理道德等多方面。

二、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问题

1.课程整体规划不到位。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通识教育的队伍,然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学校却没有合理的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散、乱”是整体态势。

在通识教育阶段,各校对学生选课的要求为“在文、理、艺等学科中选一定学分的课程”。

单用“文、理、艺”等划分课程的范畴仍然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未必能得到提升。

至于不同的类别中应该开设什么课,要开几门,这些高校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2.没有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理念。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鲜有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学生学习知识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知识仍然零散化。

而上文提到过,目前我国实施通识教育的做法为“在文、理、艺等科中互相选一定学分的课程”,因此部分通识课程直接照搬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也是各院的专业课教师。

这样一来,尽管学生有权利选择课程,可实质上不过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机械学习。

3.必修课数量多,选修课数量少。

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相似性。

首先,公共必修课的结构几乎雷同。

思想政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都是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因此无论哪个学校的学生都得学习。

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和英语课,学分比例很重,同时也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且不严格。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仍以试卷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平常学习和实践的考核,而对于某些通识课程来说,实践中的考核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因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会使学生误以为只要能死记硬背,会做题,就一定能过关。

这样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违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初衷。

三、对改善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思考

1.将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化。

国外一些学校将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化,如哈佛大学,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几大领域,其中包括文学艺术领域、历史研究领域、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伦理道德领域和社会分析领域。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未必就要按这个标准来划分,然而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对通识课程进行领域划分,明确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哪些领域的知识。

同时,在不同领域开设不同的课程,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但学校有权利规定学生在每个领域应该至少选择几门课程。

2.增加跨学科交叉课程的开设数量。

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科学进步,因此学科交叉研究体现了科学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知识不再以学科的形式单一化存在,而是需要学习者运用多学科的思想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新型知识领域及学科的出现,正适应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因此,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很有必要。

3.改进教学方式。

课程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和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方式决定的。

比起专业课程,通识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培养探索精神当作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方法论以及附着在知识上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性。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要始终围绕着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涵———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等。

尽管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在设置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我们一直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上。

教育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找准定位,合理设置课程,通识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上一篇:就业报到证及用途下一篇:孩子吃苦耐劳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