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角色超市游戏

2024-08-09

中班角色超市游戏(精选10篇)

中班角色超市游戏 第1篇

角色游戏

教师林娇

活动主题超市

活动由来

最近常听班上幼儿说××超市怎样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我发现孩子们对超市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班开展了“超市”的系列活动,孩子们对担当“收银台”充满了好奇,刚好中班游戏室里有超市设备,因此我们就结合这两点开设了超市游戏活动,想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观察的细致性和敏锐性,以及在同伴面前大胆展示自己的能力。

预期目标

1、初步了解超市的食品,及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及表现力。

3、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协商,轮流扮演角色,合作做游戏。

4、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表演。

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超市的食品,及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请家长结合带幼儿去超市,丰富幼儿有超市的知识经验。

物质准备:

收银台、钱若干、食品、电子秤、标价、纸币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题

老师今天想去买一些好吃的东西,但不知道要去哪里买?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谈话丰富知识:

(1)这是什么地方?

(2)超市出售哪些食品?

(3)超市里面都有谁?

(4)营业员与顾客间会说些什么呢?

(5)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三、初次分组游戏:

1、提醒角色分工与游戏规则:

(1)每个小组一部分小朋友当顾客,一部分小朋友当收银员、售货员、计量师、顾客。

(2)每一个小组开一家超市,挂好超市牌,安排好桌椅材料。

2、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随机指导

3、玩好角色呼唤,再玩一次。

四、集中交流评价

1、交流汇报:刚才玩什么?怎么玩?出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2、小结评价,指出下次活动注意点。

第二次游戏

活动目标

1、了解超市里工作人员的工作。

2、会大胆表演各个人物,服务于他人。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对超市工作人员及其特征有较全面认识,有扮演角色的初步经验。

物质准备

收银台、钱若干、食品、电子秤、标价、纸币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旧知提出要求:

上一次玩超市游戏,小朋友知道了超市有收银员、售货员、计量师、顾客等工作人员。懂得他们的工作内容,玩得很高兴。今天我们继续玩超市游戏,不过,玩的时候要注意

1、顾客和售货员对话时,语言要讲清楚,要注意礼貌。

2、顾客去超市可以坐什么车呀?去玩超市肚子饿了可以到哪里吃点心?

3、今天玩游戏的同时,可以玩公公共汽车、的士车游戏和小吃店游戏,玩坐车、吃点心要注意什么?(让座、关心病人)

二、分组游戏、随机指导

幼儿分成6组,3组玩超市游戏3组分别玩的士车、公共汽车、小吃店的游戏,一轮过后相交换,教师随机介入指导,重视语言表达的示范引领和及时评价、纠正可玩3—4次。

三、集中交流、评价激励

1、交流汇报:今天玩什么角色最高兴,为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2、小结评价,指出下次活动注意点——去超市买东西要知道程序。

第三次游戏

活动目标

1、了解超市人员的工作职责。

2、增强各游戏主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已玩过几次超市游戏积累一定经验

物质准备

收银台、钱若干、食品、电子秤、标价、纸币等

活动过程

一、反思旧知,提出要求:

上次活动,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交往的语言也丰富了,但是,有的小朋友进入超市是没有先去买东西,有的没到售货员那边问价钱,这是不对的,今天玩超市游戏,顾客一定要按程序,同时,跟售货员一定要友好合作,有礼貌对话,售货员要热情接待顾客。

三、分组活动,随机指导

1、幼儿分6个小组,自由结合,自主协商角色分工,开展游戏

2、幼儿中顾客按程序到超市买东西,售货员热情接待

3、教师随机介入角色进行指导,重在程序和语言、态度指导

四、交换角色,再次活动(可活动3—4次)

五、集中交流、评价小结

1、交流:今天顾客按什么程序到超市买东西?

2、评价:请顾客说说最喜欢哪位售货员和收银员,为什么?喜欢他(她)什么?今天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3、小结:今天游戏开展得很好,小朋友熟悉了上超市的程序,还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但是还不敢大胆想象,材料没有创新。

行点评,以让幼儿在下次游戏中有所进步。

第四次游戏

活动目标

学习使用秤、钱等。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收银台、钱若干、食品、电子秤、标价、纸币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回忆并讨论上次在游戏中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师小结)。

2、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上台示范一遍,师在旁边指导。

3、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选角色进行表演。

4、幼儿游戏,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结束

师幼共同点评,并针对本次游戏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讲评,以待下次游戏中改进。

中班角色超市游戏 第2篇

1、培养幼儿按意愿独立地确定游戏主题的能力,主题鲜明而稳定。

2、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超市、银行、幼儿园等主题游戏玩具。

2、让幼儿了解超市、银行的工作性质、内容。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超市、银行、幼儿园等的主题游戏玩具,直接引入游戏。

师说“今天我们来玩角色游戏,这些玩具可以玩什么主题的.游戏?”

2、师幼一起回忆上次游戏情况,指出游戏中的不足,提醒幼儿在这次游戏中改进。

师:小朋友也发现了游戏时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次游戏时我们更要改 正了,做个讲礼貌、爱护玩具的好孩子,好吗?

3、幼儿自选主题,合作布置游戏场景。!.星星.教案网!

4、引导幼儿分配和协商角色,可用“自报公议”、“猜拳”的方法解决。

刚开始幼儿还在争吵着当同一个角色,在老师的建议下,学习着用谦让、猜 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启发幼儿各游戏主题串起来玩。

6、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独立地、有条理地归类摆放玩具和整理游戏场地。

(2)、让幼儿自评各自玩的游戏情况。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活动教案《超市、银行、幼儿园》】相关文章:

1.小班角色游戏超市教案

2.中班角色游戏教案

3.《医院》中班角色游戏教案

4.关于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教案

5.幼儿园中班《小草长大了》角色游戏教案

6.角色游戏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

7.角色游戏活动教案

8.大班角色游戏活动教案

中班角色超市游戏 第3篇

对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 既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具体化, 也是丰富游戏理论的需要, 因而, 它是教师教育行为研究和游戏理论研究范畴共同的论题。在幼儿角色游戏中, 教师指导行为的出现通常有两种可能:其一是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或称为被动指导, 如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或参与游戏;其二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 如教师需要发展游戏情节或解决矛盾冲突。那么, 由不同主体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 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 选取N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 随机抽取8个中班, 选取12名幼儿教师。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 观察法中的记录主要采用事件取样法, 访谈法主要运用开放式提纲进行的随机访谈和运用结构式提纲进行的专门访谈。收集资料之前, 研究者首先界定观察单位———教师指导行为事件的操作性定义, 同时确定访谈提纲;对每位教师观察其2次角色游戏指导活动, 第一次观察为预观察, 第二次观察为正式观察,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 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现场和谈话记录下来, 由此收集到12名教师的522个游戏指导行为。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立编码表, 并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对教师的行为和回答进行编码, 计算评分者的一致性系数为0.85, 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游戏的指导行为主要以教师主动发起为主

教师作为教育者, 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 而且在发现问题时会积极地介入游戏, 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不同方式的指导, 其目的主要为了促进游戏活动的发展或者促进幼儿本身的发展。由表1可知, 角色游戏中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有391个, 占到总体数量的74.9%, 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有131个, 占到总体数量的25.1%, 可以看出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明显多于由幼儿引发的指导行为。

(二) 幼儿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主要以寻求教师帮助为主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 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也频繁发生, 幼儿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主要有五种:告状、确认信息、寻找教师帮助、发表见解和邀请教师参与游戏。

由表2可知, 幼儿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主要以寻求教师帮助、向教师确认信息和发表游戏活动中的见解为主, 这些方式依次出现了68次、20次和19次, 分别占到整体数量的51.9%、15.3%和14.5%。

(三) 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身份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在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时, 教师主要运用了三种身份, 一种为教育者身份, 一种为教育者与游戏者糅合的身份, 还有一种是游戏者身份。这三种身份在教师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中交织出现, 伴随着教师观念与实践的碰撞, 展现出教师指导行为的特点。

注:*P﹤0.05**P﹤0.01***P﹤0.001

由表3可以看出, 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中, 教师的身份与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身份相比, x2=16.103, P=0.000<0.001, 两者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 当幼儿引发教师的指导行为时, 教师的教育者意识比较强烈, 希望通过自己的权威来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当教师主动发起指导行为时, 教师虽然多数时候还是以教育者身份出现, 但同时也常常会意识到游戏指导的艺术性和幼儿的可接受性, 因此既表现出教育者与游戏者糅合的身份, 也零星表现出游戏者的身份。

(四) 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语言指导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在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中, 教师语言指导方式非常丰富。因此,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指导方式时, 研究者一方面仔细研读每一个指导行为中教师语言运用的特点, 同时借鉴其他研究者对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的已有研究成果, 编订出相应的分析框架, 以求全面揭示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的特点。

注:*P﹤0.05**P﹤0.01***P﹤0.001

由表4可知, 由幼儿引发的与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语言指导方式相比, x2=41.649, P=0.000<0.001, 两者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可以看出差异主要表现在陈述式语言与询问式语言在数量上的不同使用, 在幼儿引发的指导行为中, 教师对幼儿问题的陈述或简单应答就能起到安抚幼儿情绪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在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 教师知觉到的问题可能是个真问题也可能是个假问题, 因此教师并不一味地直接建议或指令, 有时在自己难以辨别问题真假的情况下, 询问式语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言指导方式。

(五) 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之间无差异

对于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情绪状态的研究, 主要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肯定和否定性的语言作为观察指标。在教师的指导行为中, 教师的情感传递主要表现出积极、消极和中性态度三种类型。其中, 积极态度表现为教师在语气、神色、话语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亲切的感情, 教师发出的行为中体现出明显的对幼儿和蔼、友好、喜爱的倾向;中性态度是指教师的情感相对比较平淡, 没有明显的能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情感流露;消极态度是教师发出的行为中带有明显的对幼儿不满、厌恶, 甚至恼怒、愤恨的情感特征。

由表5可以看出, 由幼儿引发的与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情感特征相比, x2=3.672, P=0.159>0.05, 两者间无差异。差异不存在的原因在于, 无论是由幼儿引发的还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的教师情感特征均以中性态度和积极态度为主。也就是说, 在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的情感特征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

(六) 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指导结果之间存在差异

根据游戏活动中幼儿对教师指导行为的反应, 可以将幼儿的行为分为两种:接受, 或者拒绝。接受即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和指导方式去做;拒绝即幼儿仍然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行动。

注:*P﹤0.05**P﹤0.01***P﹤0.001

由表6可以看出, 由幼儿引发的与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指导结果相比, x2=4.628, P=0.031<0.05,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即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相比较, 幼儿更容易接受前者的指导行为;反之, 幼儿更容易拒绝后者的指导行为。

四、分析与讨论

(一) 教师把握游戏情境、知觉问题空间、形成解决方案的时间是否充裕可能是导致指导身份和语言指导方式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运用游戏者身份指导游戏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游戏活动有足够的了解, 对游戏规则和情节发展有充分把握后才能胜任;教师要采用询问式和开放式语言, 也必须依据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宜的询问方式, 才能达到既定目的。对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 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思考当前幼儿游戏情境, 发现问题, 知觉问题空间, 形成各种解决方案, 这样在幼儿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候, 教师能够从容地选取一种最为适宜的方式指导幼儿游戏。因此, 游戏者身份、询问式和开放式语言是教师容易把握和运用的方式。而对于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则不同, 幼儿直接呈现给教师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省略了问题情境和问题空间, 教师只能依据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对幼儿的了解在短时间内形成可能唯一的解决方案。为此, 教育者身份、陈述式和封闭式语言成为教师立即解决当前问题的首选。

(二) 指导问题的真假性可能是导致指导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

这里的“问题”, 指的是游戏情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当问题由幼儿提出时, 往往是游戏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如果是教师发现的问题, 则有可能是真问题也可能是假问题, 判断依据在于当下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影响到幼儿游戏的发展致使游戏无法继续进行。如果是真问题, 教师的指导无疑是有价值的, 而且是幼儿容易接受的;如果是假问题, 教师的指导则可能干扰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那么幼儿则有可能拒绝教师的指导。由此, 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幼儿拒绝的较少, 而由教师主动引发的指导行为幼儿拒绝的较多。因此, 教师对于游戏情境中问题的把握是教师指导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 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身份及语言指导方式状况是教师情绪态度没有差异的根源

从教师指导身份及语言指导方式分析教师情绪态度问题可以看到没有差异的根源。首先, 在幼儿角色游戏中, 教师如果以游戏者身份或者糅合身份指导游戏, 必将参与幼儿游戏, 喜幼儿之所喜, 忧幼儿之所忧。也就是说教师表现出来的情绪一定是积极的、正向的。如果教师以教育者身份观察和指导游戏, 教师做得更多的事情是解决游戏中存在的幼儿间有关游戏规则、材料、角色等纠纷或常规性问题, 教师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中性态度。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幼儿引发还是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 教师都是以教育者身份语言方式进行指导, 而在语言指导中主要运用建议式指导为主, 因此, 无论幼儿引发还是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 教师都以中性态度为主。其次, 在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 教师主要运用的七种语言指导方式中, 鼓励式和责备式语言情绪状态比较明显, 一种为明显的积极情感, 一种为明显的消极情感, 但这两种所占比例甚微;其余五种语言表达方式在情感上呈现中性态度, 没有明显的情绪表达, 但这五种语言指导方式占了教师语言指导方式的绝大多数, 其比例达到90%以上, 因此无论是教师主动发起还是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性态度。

中班角色超市游戏 第4篇

【关键词】角色游戏 实践 探析

“角色游戏”是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顺应幼儿角色扮演、角色模仿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形式。角色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幼儿园中班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征,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扮演相关的角色。角色游戏的开展符合中班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征,能满足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时鼓励教师加强“角色游戏的教学”,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愿望,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体验生活,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探析

1.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性进一步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中班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由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进行过渡。比如,中班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能够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恰当、合理地安排家务劳动,买菜、烧饭科学安排,招待客人热情周到、大方得体,能够扮演爸爸的角色简单修理家用电器,如扮演电工的角色学习修理煤气灶、修理电视机等;扮演木工的角色学习修理板凳、八仙桌子等;扮演瓦工的角色学习修理卫生间内破损的瓷砖、墙面上掉落的瓷砖等。角色游戏的主题可以由中班幼儿自主确定,主题一旦确定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开展得也就越逼真,角色行为也就越形象具体,也就越感人。当然,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之前,应自主定位好各自的角色、明确各自的任务,目的性应明确。比如,在以“娃娃家”为主题的角色游戏展开之前,中班幼儿就应该共同协商各自应该担任的角色。如,谁去担任爸爸的角色,谁去担任妈妈的角色,这样在目的性明确的基础上再去开展角色游戏才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2.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规划意识进一步加强。由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之前就自主确定了各自扮演的角色,所以在真正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中班幼儿的兴趣都很浓厚,热情都很高涨,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角色游戏中,并且都能按照事先确定的角色进行游戏。比如,在“乘地铁抓小偷”的角色游戏中,大多数中班幼儿扮演乘客的角色,而有几个男孩扮演地铁中的“乘务员”,其中一个皮肤黑黝黝的小男孩扮演“小偷”的角色,当地铁停靠某一站时有大量的“乘客”涌入地铁,这时“小偷”的眼睛贼溜溜地在“乘客”身上扫来扫去的同时向某一“乘客”靠近,正欲下手盗窃时,被“乘务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以擒拿,并且将这个“小偷”扭送到“派出所”。在这样的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按照游戏规则适时恰当地展开,培养了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形式,但绝非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可以放任自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尊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自主性。教师应尊重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无论是在角色游戏初期、中期、后期,中班幼儿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想法或许会超乎寻常,教师宜大加赞赏、大加鼓励,切忌不予理睬甚至批评制止。

2.教师指导的方法是以间接指导为主。首先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丰富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因为生活经验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动力源泉。教师可以借助于让中班幼儿进行参观校园、参观社区,观察植物、观察动物、逛商场、观看录相、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去有效丰富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其次,教师在中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应认真地进行观察,并科学合理的参与其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细致观察,才能准确了解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程。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某一特定的行为代表着什么,为何会作出如此的反应,对中班幼儿的发展的价值在哪里。教师在细致观察幼儿角色游戏的前提下更应主动地去参与其中,让幼儿进一步获得心理“支撑”,以增加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乐趣,促进角色游戏的发展。

三、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做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者。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给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以大力支持,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应给予大力支持。随着角色游戏的推进,教师应适当进行调控,对于良好的表现加以表扬、鼓励,对于有待商榷的地方教师应随时加以明析、加以“导航”。比如,在中班开展的“我当理发师”的角色游戏中小男孩阳阳表现极棒,教师就应大加表扬、鼓励,而小女孩蓉蓉则表现得欠为理想,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她,让小蓉蓉找回自信,踊跃表现自己,从而主动投入“我当理发师”的角色游戏之中。

2.教师应客观评价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教师既要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予以恰当评价,又要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评价。通过对角色游戏的评价正确了解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角色游戏提供科学的依据。

角色游戏:超市[模版] 第5篇

游戏由来: 经过大半年的游戏,幼儿对游戏的经验也丰富了,对游戏的规则也能很好的理解和遵守,渐渐学会了与角色区中人员的交往,学会了整理和收拾。但是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及所扮演的角色是极不稳定的,容易受周围的环境或同伴的游戏影响。在游戏中,个人游戏和平行游戏占很大的比重。因而在游戏中反映的内容较简单,他们能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大部分幼儿在游戏中能完整的扮演某一角色,但情节只限于简单的模仿,并且角色间的合作与交往较贫乏。在游戏中的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本月所开展的角色游戏是超市,因此要加强幼儿角色间的联系和交往,逐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游戏总目标:

1、引导幼儿能按意愿确定游戏的主题,通过大胆地假想、模仿和扮演社会角色,能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2、能用协商的方法分配角色、分工合作,能与同伴友好交往,分享游戏的快乐,能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引导幼儿大胆、有创造性地选用替代物与游戏材料,根据游戏的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自制简单的玩具材料,能拓展主题,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自觉地按要求归类、摆放和收拾游戏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5、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礼貌待人、遵守规则等良好的行为品质。

超市

(一)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按意愿确定游戏的主题,通过大胆地假想、模仿和扮演社会角色,能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2、能用协商的方法分配角色、分工合作,能与同伴友好交往,分享游戏的快乐,能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幼儿自觉地按要求归类、摆放和收拾游戏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事先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超市,丰富幼儿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

(1)让幼儿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食品和物品废旧盒子、超市用品、钞票、收银机等

(2)场景设置。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超市里有那些人?他们的工作是做什么的?

2、讨论:当你作为一名售货员时,你应该怎么做,怎么说?学习礼貌用语,“您好!”“请——”等

3、教师可以分配各种角色,交代活动的要求:售货员要热情对待顾客,并要及时整理货品。顾客要排队不推挤,要使用礼貌用语。

4、教师可以扮演某种角色参与到活动之中,重点指导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鼓励其大胆进行参与。在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游戏情况,并针对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5、游戏评价

四、观察推进:

观察:大部分幼儿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别人交流,对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职责都比较清楚,会说“欢迎光临、请问您要点什么?”等等礼貌用语。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十分积极,参与性强。但个别幼儿的声音比较大,有的一次性买的东西偏多。

推进:

1、我们与幼儿一起商讨规定:每位幼儿只能一次性买一到两样商品,教师适当增加商品的数量、种类,给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

2、鼓励胆小的幼儿大胆进行尝试。

超市

(二)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按意愿确定游戏的主题,通过大胆地假想、模仿和扮演社会角色,能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2、能用协商的方法分配角色、分工合作,能与同伴友好交往,分享游戏的快乐,能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幼儿自觉地按要求归类、摆放和收拾游戏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4、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礼貌待人、遵守规则等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事先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超市,丰富幼儿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

(1)让幼儿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食品和物品废旧盒子、超市用品、钞票、收银机等

(2)场景设置。

三、活动过程

1、针对上次游戏中的不足让幼儿纠正,并提出要求:(1)买东西一次只能买一到两样,要合理使用“钱”。

(2)要大胆和老板表达自己所买的东西,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

2、可以多设置几个商店,增加幼儿的兴趣,丰富商品的种类。

3、提出活动的要求,鼓励每个幼儿都大胆的进行参与,大胆的进行表达。

4、游戏小结:表扬在活动之中积极参与并玩的好的幼儿。

四、观察推进:

观察: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平行游戏,设置了更多的商店,满足幼儿参与的兴趣。在活动中,我设置了收银台,有的孩子象模象样的模仿起来,在键盘上按了几下,算好了钱,就进行结帐。“钱”也用的很好,商店的生意很好,孩子们兴高采烈。这样,给幼儿创设一定的环境,幼儿模仿起来就更加真实。对于一些语言的表达有的幼儿还不是很大胆,没有很明确的进行表达。在对话中,一些礼貌用语也较少。

推进:

1、可以让幼儿到各个商店去观察各个人物角色的特点,应该怎么扮演。

2、也可以让幼儿亲自去体验顾客的角色。

3、在生活中,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达自己的想法。

超市

(三)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按意愿确定游戏的主题,通过大胆地假想、模仿和扮演社会角色,能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2、能用协商的方法分配角色、分工合作,能与同伴友好交往,分享游戏的快乐,能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能拓展主题。

3、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礼貌待人、遵守规则等良好的行为品质。

4、培养幼儿自觉地按要求归类、摆放和收拾游戏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事先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超市,丰富幼儿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

(1)让幼儿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食品和物品废旧盒子、超市用品、钞票、收银机等

(2)场景设置。

三、活动过程

1、师生讨论:本次活动多开设了一个贝贝超市,超市里要贮备哪些东西?应该怎么玩这些东西?

2、请个别幼儿告诉幼儿如果你想要去买东西,应该怎么说?

3、交代活动要求,告诉幼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礼貌用语的使用、遵守规则等。

4、游戏小结:请幼儿说一说在活动中,谁有遵守游戏规则,及时鼓励那些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

四、观察推进:

观察:本周把结构区改成玩具超市,超市里摆放了各种玩具吸引了幼儿,玩具超市的生意特别的好,这也提醒了我,超市里货品的摆放和选择恰当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活动开展的才有意思。在活动中,很多幼儿去买东西时,他的一些礼貌性的用语较少,如“您好”、“请——”、“再见”等。而有的幼儿会常常忘记付钱,没有给钱就走了。

推进:

1、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买东西的过程,在买东西时,主动地去问好等。

2、可以去观察别人是怎么买东西的,提高钱的利用率。

超市

(四)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按意愿确定游戏的主题,通过大胆地假想、模仿和扮演社会角色,能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2、能用协商的方法分配角色、分工合作,能与同伴友好交往,分享游戏的快乐,能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引导幼儿大胆、有创造性地选用替代物与游戏材料,根据游戏的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自制简单的玩具材料,能拓展主题,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自觉地按要求归类、摆放和收拾游戏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5、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礼貌待人、遵守规则等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事先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超市,丰富幼儿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

(1)让幼儿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食品和物品废旧盒子、超市用品、钞票、收银机等

(2)场景设置。

三、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在上次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如有的幼儿买完东西就走了,没有付钱;有的幼儿没有礼貌,没有用礼貌用语;买东西时没有排队,秩序较差等等问题,需要幼儿进行改进。

2、请个别幼儿与教师进行表演,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在幼儿做的不够的地方进行纠正。

3、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进行观察

4、整理玩具

四、观察推进:

观察:随着幼儿对这一游戏情节的熟悉,幼儿的游戏秩序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幼儿对角色职责有了较深入的认识,钱币的使用率高,角色间的交流也随着情节而加强。如,营业员会主动去问顾客,想要什么,并还会说这种商品的优点,如会说这盒饼干很甜很好吃的,为商品打广告。幼儿比较兴奋,买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及时送回去,导致后面游戏结束时的收拾比较乱。

推进:要加强孩子在收拾方面的能力,在平时区角整理时让幼儿加以练习。阶段小结:

小班角色游戏超市教案 第6篇

1、了解超市购物的基本程序:选择超市→付款,得到商品。

2、初步使用礼貌用语。

3、懂得超市卖的东西不只是一种,会有很多。

游戏准备

1、一个有货架的类似超市的.场地准备。

2、给幼儿普及关于超市的基本知识。

3、投放洗发水、沐浴露、蔬菜等玩具,饮水机,收银台等。

游戏过程

一、教师出示新增的超市游戏材料,导入游戏。

1、教师:之前我们也玩了“买东西”的游戏,学会到超市购物。懂得要怎么样去买,上星期我们在“娃娃家”游戏中开了一家超市,我们也看过超市里都有哪些东西,但是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到小朋友们对超市还不是很了解,他们总觉得很好奇但是不不知道怎么玩,他们也会混了以为超市里只有一种东西可以,不对的哦!超市里可以有很多东西是可以买的。(教师出示新增的超市材料,如洗发水、沐浴露、蔬菜等。)今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就可以到超市里买东西了。

2、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超市购物的流程:选择商品→付款。

二、进一步导入游戏。

教师:在上次的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一直忙着煮饭炒菜,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在家还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有了超市,那么,爸爸妈妈也可以去哪里呢?

爸爸除了在娃娃家他还可以去哪里呢?有谁知道而且娃娃家新增的超市要谁来看店呢?

三、提出游戏要求。

1、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做家务要分工。

2、超市的营业员与顾客之间要使用礼貌用语,上次啊!老师发现到很多小朋友们都很没礼貌,不管是当老板还是当营业员,还有客人来了他们也不会去招待。

四、幼儿自主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1、重点观察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到超市购物的情况。

2、帮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丰富游戏情节,提醒他们去超市买东西等。

3、提醒营业员和顾客使用礼貌用语。

五、整理游戏材料,师幼分享游戏体验,评价游戏情况。

1、整理游戏材料。

2、交流游戏情况。

中班角色超市游戏 第7篇

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小班一学年的游戏开展,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和游戏角色又有了更高的认识,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丰富了,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一些游戏情节。中班角色游戏但因幼儿年龄小,角色游戏的水平还比较低,大多停留在对玩具的操作摆弄、模仿常见人

物的一些简单言行,反映与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我们本学期制定了一些新举措,力求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乐意参加各种游戏,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2、巩固幼儿对角色游戏玩法和规则的掌握,逐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中班角色游戏

3、鼓励幼儿积极动脑,能主动利用一些替代物进行游戏,并根据游戏自由想象活动的情节,对积极创造游戏情节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三、具体措施:

本学期开展的主题游戏有医院、商店、串串烧、冰糖葫芦、公共汽车等,在以后的活动还将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适当的增减游戏区。

1、在丰富幼儿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展开有情节,培养幼儿进行游戏的独立性。

2、多给幼儿说话的机会,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够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不局限于他们的发展。

3、发动幼儿收集废旧材料和半成品,丰富游戏材料。

4、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指导游戏,促使幼儿的游戏主题深化,情节继续发展。

5、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建立和遵守规则,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6、通过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中班角色超市游戏 第8篇

时间:小班上学期的一天

地点:盥洗室的厕所间

人物:小班幼儿

事件:“你站在烨烨的后面, 你站在苗苗的后面, 小柯柯靠着墙站。”韩乐言在厕所间里边说边指挥着, 旁边有五六个小朋友靠着墙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 等候着小便的指令。“老师, 我先去, 好吗?”周柯义看着韩乐言说道。“好吧, 你先去, 你们在后面排好了, 我叫到了谁, 谁就去小便。”韩乐言一边指挥着小朋友, 一边拉周柯义去小便。

近一个月, 我经常发现一帮小朋友在厕所里乐此不疲地玩着他们所谓的“好玩的”游戏, 韩乐言一直充当着“老师”的角色。

教师介入对幼儿的影响:如厕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生活环节, 厕所是幼儿解决生理问题的场所之一。而幼儿则在厕所里玩起了“小便游戏”, 为了对他们进行观察, 教师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与幼儿进行交流。如:旁观者、参与者、阻止者、询问者等。

二、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模仿性

角色游戏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意愿游戏, 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 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他们对“教师”这一角色充满好奇和向往, 正是因为教师在幼儿心中的权威形象, 所以幼儿很喜欢模仿老师、扮演老师。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只是简单的平行游戏、合作游戏, 有些幼儿甚至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他们在模仿中学习知识, 在模仿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三、本班幼儿角色游戏开展情况和该行为的对比

以往角色游戏的开展情况: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讲, 在上学期教师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日常常规方面。本班的角色游戏仅局限于《娃娃家》《公共汽车》。在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幼儿的兴致都特别高, 但过不了多久, 就会对这个游戏失去的兴趣, 也没有了“角色”可言。小班的幼儿进行的大多是平行游戏或者是合作游戏。

而在该行为中所表现的角色游戏让教师有了深刻的体会:虽然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 但他们内心需要开展角色游戏, 他们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角色, 能够自行组织有序的角色游戏。为此, 教师应该对角色游戏的开展进行新的教学尝试。

四、对该行为的思考

该行为的出现不得不让教师去重新思考我们班角色游戏的开展。目前教师已构建出本班角色游戏以后开展的新的思路, 即教师如何合理地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1. 尊重幼儿, 选择主题。教师要确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处于主体地位, 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 如: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的主题、情节和材料, 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角色, 进行游戏。

2. 提供材料, 定期更换。

小班幼儿自己制作材料的能力还较差, 所以在主题和情节确定后,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在角色游戏的区角投入与游戏相关的材料和玩具, 并定期更换, 以保持幼儿的新鲜感。

除上述之外, 教师还要分配角色, 交代规则;适当评价, 促进发展;适时参与, 合理指导等, 以保证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

幼儿期是人生的起点, 是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角色游戏会给幼儿带来许多快乐, 让他们自由发挥, 无拘无束, 让他们有宽敞的活动、想象空间, 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幼儿的认识, 体验着生活中的种种乐趣。

摘要:如厕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生活环节, 厕所是幼儿解决生理问题的场所之一。而幼儿则在厕所里玩起了“小便游戏”, 为了对他们进行观察, 教师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与孩子进行交流。角色游戏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意愿游戏, 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 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角色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角色游戏,模仿性,提供材料,适时参与,适当评价

参考文献

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中班角色游戏;教师评价;主体差异;原因

要想研究教师行为,充实游戏教育理论,必须与角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相联系。教师评价集角色游戏理论和教师教育行为于一体,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讨论的。对此,我们做了细致调研。本次研究对象为本市三所示范幼儿园,从中随机选择了6个中班和10名幼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实践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收集资料之前,首先确定教师评价的可操作性,从每位教师的角色游戏评价活动中重点选择两次,并用摄像机将整个过程录下来。

一、游戏评价的主体差异

1.教师主动发起评价

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开展一日活动外,平时还要观察、分析幼儿的角色游戏,并恰当地进入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评价。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评价主体中教师的评价有130个,占总数量的68.7%;幼儿引起的评价有59个,占总数量的31.3% ,教师自身发起的评价多于幼儿发起的评价数量。

2.教师评价身份之间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在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评价时,教师主要运用了三种身份:教师身份、教师和游戏参与者相结合的身份以及游戏参与者身份。这三种身份在教师评价角色游戏中交织出现,并展现出教师评价的特点。

3.教师评价语言存在不同

教师的语言评价方式在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过程中非常丰富,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会以“客人”的身份去做客,融入这个“家庭”中。幼儿十分欢迎客人,并热情接待。此时“客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也许“客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是提醒,就能改变家庭成员的游戏开展情况。这种语言指导是不容小觑的。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每一个评价行为都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还需要从多渠道收集资料,制订相应的计划,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评价特点。

4.教师评价的情感态度没有区别

角色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是有变化的,这些变化都可以作为观察指标。例如,教师的面部表情在介入幼儿游戏时会有所变化,从轻松自然变成严肃蔚然;语音、语调有所提高或降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语言也有增减。教师情绪情感态度的评价中,主要表现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种类型。

5.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接受和拒绝两种行为。这是幼儿对教师评价行为的反应,是天性使然,“接受”与“拒绝”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例如,幼儿很赞同教师的某个评价,那么他会表现出“心悦诚服”,并且乐意接受这样的评价;当他不赞同教师的评价时,就算教师说得再多、再有道理,他也不会认同,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拒绝到底。

二、对教师评价的分析

1.导致评价身份与评价方式不同的原因

在中班角色游戏几乎每天都会开展,幼儿对此很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参与进来,以自身主动介入来观察和思考幼儿所处的游戏情境,做到“身临其境”,以幼儿的角度和眼光去了解并发现问题,采用询问、开放式的语言方式,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评价行为由教师自身主动发起时,教师能在幼儿需要评价时,从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导致指导结果不同的原因

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问题的把握,问题的真假会导致结果不同。当这个问题由幼儿提出时,一般是游戏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那这个问题的真假性值得商榷。教师要正确判断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影响到幼儿,导致游戏无法继续开展。

3.导致教师情绪态度没有区别的原因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中,教师的情绪态度是没有区别的,这可以从教师的评价身份及语言评价方式中看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这些都会得到教师积极的情绪表现。然而,在日常的语言评价中,建议式的评价仍占主导地位,为此教师对两者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都以中性的态度为主。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游戏评价的过程中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既要冒着难以运用更合适的方式去评价游戏的风险来帮助幼儿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又要在面临一个“假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解决教师自身主动发起的问题。为此,立足幼儿角色游戏的长远发展,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與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增强敏感性和判断力,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 做出正确的游戏评价。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8.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班游戏教案:逛超市 第10篇

我们班上的小朋友大部分是边远农村的孩子,没有见过大超市,更加没有去逛过超市,对于大型超市的认识还不清楚。

活动目标

1、了解大型超市。

2、知道在大型超市里该如何购物。

3、自己能够独立的完成在超市购物的全过程。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小朋友了解超市的布局,购物的流程。

教学的难点就是让小朋友说出想要买的东西,并能独立完成在超市购物的过程。

活动准备

主要是要设计一个区角,布置一个像超市一样的地方,并分好区域(如水果区、海鲜区、糕点区、零食区等)并收集一些各区代表性的东西,最后在出口设置一个收银台。

活动过程

1、先以聊天的形式进入,问一问小朋友哪些去逛过大超市的,说说在大超市里都看到了什么。

2、小朋友们看老师也开了一个超市,你们看看,然后告诉老师在老师的超市里面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3、让小朋友来老师的超市购物,想好要买什么,买的东西应该在哪个区才能买到,如果遇到要买的东西不知道在哪里买该如何向超市工作人员询问,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出口的时候一起付款。

4、让小朋友分组自由的在超市购物,小朋友之间相互交流。

5、最后让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购物成果。

教学反思

对于这个逛超市的区角活动主要创设相应的学习与游戏环境,更好地与幼儿进行有效回应与推动,弥补了集体教学活动的缺陷,给更多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对幼儿来说,这一开放自主的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使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显现出很强的兴趣,但是幼儿的随意性比较强,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

老师在孩子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

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表达表现的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充分展示自己。

延伸活动范围,让幼儿多利用废旧物品参与到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来。

上一篇:给比尔盖茨的一封信下一篇:社区“四个能力建设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