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风俗习惯及气候特点

2024-07-21

白露的风俗习惯及气候特点(精选6篇)

白露的风俗习惯及气候特点 第1篇

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2、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3、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4、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爱美穿露脐装,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

白露节气防病养生知识

警惕支气管哮喘

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此时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是,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热”。“花粉热”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人体体质的过敏,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入外界的过敏原。此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对过敏性疾病积极预防。

白露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慎防肠胃疾病

白露后往往多秋风、秋雨、台风。在这段时间容易发生和流行的疾病主要是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发病比夏季的第一高峰期还要多。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甜蜜”的瓜果易生食,从而阻碍脾胃的运动消化功能。如果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少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白露的风俗习惯及气候特点 第2篇

白露时节,气候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温差比较大,昼夜的温差十分的大,夜晚非常的寒冷,白天地表温度却又比较高,所以在这个时候,人是非常容易生病的,容易受凉,又容易受得燥热,需要我们非常仔细的吃一些养生的食品和润肺的食物。“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白露节气当冷空气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的秋老虎变成了纸老虎,或者说老虎归山了。

白露节气天气还热吗

白露时节的气候并不是十分的炎热,因为这个时候天气是逐渐的开始降温的,何况冷空气的到来已经逐渐使空气中的暖风消失,这个时候的气候比较干燥,可能会出现秋旱的情况,虽然可能引发森林大火或者是土地的干裂,但这一段时期温度依旧是比较低,只是秋雨减少,会使地面比较干燥。“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

白露节气是什么意思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八月中(西历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之后,在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小麦条锈病的特点及与气候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症状,气象条件,发病因素,侵染循环,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 其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小麦病害中其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 尤其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的冷凉地区危害更为严重。小麦发病后, 病菌夺取寄主营养, 并由于大量孢子堆突破寄主表皮, 使植株严重丧失水分, 直接影响小麦生育和麦粒灌浆, 造成空秕粒, 出粉率降低, 面粉质量差, 病情重时, 促使麦叶过早枯死, 生长发育停止。由于其爆发流行速度快、分布广, 对产量影响大, 历年来, 受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轻则减产10-30%, 重则减产50%以上, 甚至绝收。病害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1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也可危害叶鞘和茎秆, 严重时穗部、颖壳及芒上也会发生。小麦染病后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发病, 发病初期发病部位最初生成小型的褪绿病斑 (俗称花斑) , 随后叶片上迅速出现不规则排列的夏孢子堆, 后成多层轮状排列, 颜色为鲜黄色或黄色。叶片上夏孢子堆呈卵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凸起, 被叶表皮覆盖, 后期表皮破裂, 出现锈色粉状物;在小麦将近成熟时, 叶鞘上出现圆形或卵圆形黑褐色的夏孢子堆, 散露出鲜黄色粉末, 此为病原菌的夏孢子。覆盖夏孢子堆的表皮开裂较轻柔, 肉眼观察不甚明显。夏孢子堆周围可能出现褪绿、枯黄等异常。在小麦成株叶片上, 夏孢子堆两端附近还可陆续产生新的孢子堆, 以致多个夏孢子堆沿叶脉呈“虚线”状排列。发病严重时, 叶面布满夏孢子堆, 叶片黄化、枯死。到最后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呈短线状、扁平, 常数个融合在一起埋伏在表皮内, 成熟的时候不开裂, 有别于小麦秆锈病和叶锈病。

2 发病的气象条件及侵染循环

影响小麦条锈病的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湿度。小麦条锈病菌耐寒力极强, 其发育与侵入所要求的温度均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0℃~15℃, 萌发最适温度为10℃~12℃, 最低0℃, 最高32℃。当最热月旬平均气温在20℃~22℃的时, 病菌便越夏困难, 当最热月旬平均气温超过23℃时小麦条锈病的病菌便难以存活, 病菌不能侵染寄主, 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 病菌不能越夏, 当气温在36℃时, 两天就全部死亡, 且在高温条件下, 空气湿度越大, 死亡越快。此外, 高温下形成的夏孢子萌发率低, 如25℃以上形成的夏孢子, 在蒸馏水中需6~8h才萌发, 且萌发率不超过30%, 而在20℃以下形成的夏孢子, 4h后即可萌发, 萌发率高达80%以上。小麦叶片保持一定的湿润, 条锈病菌才能活跃, 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 病害扩展常常中断, 因此, 雾、露、降水是其发展的有利气象条件。但若长期降雨过多, 湿度大, 能使部分感病叶片枯死、孢子死亡, 小麦条锈病菌的发展受到抑制。

3 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

条锈病能否流行, 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菌源和菌量及气候条件。

1) 品种抗病性: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条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由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时, 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 也往往会造成小麦抗病性丧失。

2) 菌源: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 如果秋苗发病重, 冬季又比较温暖, 便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 如温、湿度条件适宜, 则病害发生早且重;如果当地病菌不能越冬, 也仍然可被邻近地区或其他越冬地区的菌源通过远程气传侵染而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迅速发展甚至流行。

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主要是温、湿度的影响。冬季温暖, 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 春雨早, 之后又多雨, 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 并持续发展, 造成病害流行。

4 小麦条锈病的侵染循环及传播途径

小麦条锈病菌的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而是依夏孢子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 必须依赖于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小麦条锈病不同于其他病害, 由于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 还必须按季节在一定地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 才能完成周年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

1) 越夏与侵染秋苗:小麦条锈病的越夏病菌主要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其夏季最热月份旬平均气温在20℃以下地区越夏, 如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到秋季, 越夏区小麦收割后, 菌源便随气流远程传播至我国平原的冬麦区, 侵染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变早晚及多少, 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 距越夏菌源越近、播种越早则发病越重, 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 秋苗发病越迟、越轻。

2) 越冬: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 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的菌丝在小麦叶片组织内越冬。在大部分冬麦区, 条锈病菌停止扩展, 但只要受感染叶片没有被冻死, 病菌就可度过严寒的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7℃的地区病菌不能越冬, 冬季最冷月均气温不低于上述温度地区, 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 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 即使平均气温低于-10℃时, 病菌仍能安全越冬。

3) 翌年小麦返青后, 当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后, 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显症产孢形成孢子堆, 若遇春雨和结露, 所产的孢子侵染新生叶片, 病害扩展蔓延迅速, 引致春季流行。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 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地区, 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在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 以外来菌源为主。

5 防治方法

由于该病是气流传播性病害, 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5.1 农业防治

1) 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2) 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 消灭自生麦苗, 减少越夏菌源;3) 适时晚播;4)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 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 增强小麦抗病力。

5.2 药剂防治

白露的风俗习惯及气候特点 第4篇

关键词:习水县气候特点;畜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3-0069-01

习水县地处贵州北部,处于大娄山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北坡地带。习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面积约3 128 km2。1996年习水县的畜牧产值高达农业产值的1/3,农民的人均收入有21.5%来自于畜牧养殖。针对习水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要将习水县由畜牧养殖业生产大县发展成畜牧养殖业生产强县跃进。

1习水县的气候特点

习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夏季,夏少高温多伏旱;秋季,温度下降快,多秋风和绵雨;冬季,多低温阴雨;春季,气温回升不稳定,多夜雨;多阴雨、少日照、湿度大;局地小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显著。

据1971-2000年观测资料统计显示,年均日照时数为1 053.0 h,年总辐射量为83.29 kcal/cm2。年平均降雨量为1 109.9 mm,年平均雨日为207.9 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单日最大降雨量为177.5 mm。

1991~2010年资料统计显示,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 051.0 mm。年平均雨日为196.3 d。

2习水县畜牧产品的特殊性

2.1养殖业成本的不确定性

畜牧养殖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经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产时间不固定;管理体系教复杂;产品的商业性和自给性相结合。导致了成本的不确定性。

2.2周期长,资金回笼慢

畜牧养殖中,一般的生产周期都比较长。例如猪的生产周期为半年以上,奶牛的生产周期是7~10年,作为种用的畜牧生产周期更久。由于长时间的投入,导致资金一直被占用,回笼较慢。

2.3发展规模没有统一化

习水县的畜牧业养殖主要由散户到集体、从集体到规模的养殖范围。目前习水县有很多的小型养殖企业。

3习水县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畜牧养殖基地

在习水地域内,施行区域化布局。把习水县由畜牧养殖业大县向畜牧养殖业强县转变,并带动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化进程。

要把习水县建造成畜牧养殖业生产强县,就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地理资源,科学养殖,以经济推动科技、以科技带动市场、以市场带动效益,使畜牧养殖业高速发展,通过畜牧养殖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2巩固和稳定养殖户的基础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个体产业户应该在稳定和巩固养殖的基础上,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养殖水平。

3.3调整畜牧业的发展机构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粮草,只有发展大量的节粮型畜牧业,并提高出栏率,才能够稳定的发展经济。

4.4加强服务意思

服务态度是吸引商家的因素之一,要加强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专业市场,搞活流通,实行工贸一体化。

4小结

白露节气有哪些气候特点 第5篇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气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

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白露节气,天气转凉,秋意渐浓。

白露节气由来

白露是农历八月的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的9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叶面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称“白露”。古人用五行解释说:“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也很通。

到白露时节,经过我国上空的南北气流,北方的冷空气转守为攻、频繁南下,南方的暖空气则日渐退缩,因此气温下降速度加快,民间有“白露暑气灭,一夜凉一夜”的谚语。由于天冷,蚊子也不再活跃,所以还有“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的说法。

白露的习俗

1、采毛豆

毛豆以其果实未老而得名,因其壳上都生有细毛,在豆科植物中,是特异的品种。夏种秋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寂类。毛豆种类很多,黑皮绿肉的,叫骨裹育;籽粒大而皮开裂的,叫沙仁豆;色黑形小而气味芳香的,叫丝瓜香;籽粒肥大的,叫牛踏青;豆其短密而漂亮的,叫毛柴团;籽粒细而多的,叫英英三;粒大晚成的,叫矮其黄;还有八月白、西风青、山老香等名。毛豆嫩时色绿,老则变黄,经霜打后变枯,俗名黄豆。青嫩的豆荚,可以鲜食,是素肴中的必需食品,以毛豆下酒,也很佳妙。或煮或熏,或晒在阳光下,还可以贮藏。毛豆还是做酱榨油,磨制豆腐,发酵制豉最主要的原料。毛豆的茎又可以作为燃料,其他的用途较少。此时正是收获的旺季,田家采摘毛豆作为节令美食,互相赠送,也是地方的一种特色。

2、采棉

棉花不论草棉、木棉,都是入秋开花,棉铃渐次开放之后,就可以随时采收了。十月以后,棉铃逐渐稀少。广东的气候,十二月也是采花期。但像河北的丰润、卢龙,湖北的石首、广济,山东的阳信,广西的隆安,女子一般要在九月收拣棉花,以供纺织,辛勤劳作,昼夜不息。所谓”促织鸣,棉花盛“描绘的就是这种景象。古人曾有诗道:”惊寒灯夜短,半枕动鸡鸣;颠倒衣裳去,田间满钟声。“采收棉花宜于在晴天和朝露已干之后进行,因为棉絮潮湿,便容易导致霉烂。

3、沤麻

白露节气,人们开始沤麻。麻的种类很多,有大麻、宁麻、苘麻、黄麻、亚麻等。

4、收蜡

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第6篇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这时候的茶树经过酷暑的拷打,白露是茶树的另一个生长佳期,口感香醇。

吃番薯

番薯是在白露期间成熟食用的一种食物,含有大量的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白露期间食用吃番薯,具有一定健脾开胃以及滋阴补肾的作用。

祭禹王

一些地区的百姓,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白露诗句

1、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王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2、清光一以照,白露共裴回。——李益《赋应门照绿苔》

3、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白居易《南湖晚秋》

4、著霜寒未结,凝叶滴还流。——孙頠《宿烟含白露》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

6、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杜甫《白露》

7、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颜粲《白露为霜》

8、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雍陶《秋露》

9、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徐敞《白露为霜》

10、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

11、红霞似绮河如带,白露团珠菊散金。——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

12、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宋玉《九辨》

13、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杜甫《解闷十二首》

14、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李益《赋得垣衣》

15、九日泣黄花,三秋悲白露。——李端《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

16、北海朱旄落,东归白露生。——陈子昂《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17、清霜入晓鬓,白露生衣巾。——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

18、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李白《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

19、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许浑《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

20、白露空沾九原草,青山犹闭数株松。——刘长卿《双峰下哭故人李宥》

21、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22、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刘长卿《郧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

23、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杜甫《得家书》

24、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李白《初月》

25、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崔涂《幽兰》

26、秋风白露沾人衣,壮心凋落夺颜色。——孟郊《出门行》

27、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戴圣《礼记》

28、白露鸣蛩急,晴天度雁疏。——温庭筠《登卢氏台》

29、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上一篇:党建示范点工作方案下一篇:三争一创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