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育方案范文

2024-07-19

校企共育方案范文(精选6篇)

校企共育方案 第1篇

XXXX学院软件学院校企共育方案

为了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快软件学院事业发展和专业建设,提高办学综合实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特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共育方案,指导今后的我院校企合作工作。共同努力建设好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

一、校企合作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校企合作办学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提高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推动我院各专业新一轮的内涵发展,不断增强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策划目的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关系,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储备所需的专业人才,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其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同时促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学校招生宣传的力度。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受益的目

的。

三、校企合作原则

(一)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职业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效率的高低。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类培训,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

(二)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共嬴”是校企合作的宗旨,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合作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学校有责任义务对学生进行“维权”教育,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切实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三)校企互动原则

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活动,应定期开展交流沟通工作。软件学院将定期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实习生、毕业生用工回访,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技术、设备等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见习生产。企业定期派遣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开设讲座,或对师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校企互动,使师生能收获更多的实践知识与能力,使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软件学院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以专业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法及步骤;(二)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三)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四)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五、基本任务

根据学院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一)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二)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三)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四)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五)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六)其它方面的合作。

五、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标准为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根据软件学院各专业目前实际情况,拟开展以下一些合作方式:

(一)“订单”培养

分流组班前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组班后与学生、家长签订“订单”培养用工协议,顶岗实习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考核情况记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从大三学年起,企业应在每学期指派专人到校指导学生进行集中实习,实训周期可根据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但原则上累积实训时间应不少于20周。同时,软件学院也应为企业实训提供完整的实训时间及场地。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具体形式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

(二)工学交替

企业因用工需求,可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其方式为学生在校上理论课,到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定期轮换学习场所。

(三)生产见习

生产见习是教师、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以及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了解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到合作企业对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师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

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意识等能力。

(四)顶岗实习

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全部课程,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企业“双选”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专业课教师利用寒假、暑假等时间,到合作单位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的合格职业人,使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水平上有较大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校内课堂教学。

(五)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可充分发挥出基地资源的价值,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合作企业可在基地优先选拔到优秀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对于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企业应每学期派专人采用到校指导或远程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内的实习过程。

(六)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如冠名实验室、实训中心、大

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即可引进企业合作,达到双赢。同时由双方参与研发的相关技术或成果专利由双方共同持有。

(七)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院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其一即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学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即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其三即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验室、工作场地的三者结合;其四即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其五即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企业出题,教考分离。这样可以促使教学内容不脱离企业实际情况,达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八)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教案入手,然后根

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内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九)开设职工培训班

我院应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这一优势,利用学院教师资源、继续教育学院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十)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研发方向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院领导、专业主任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建立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

(十一)校企文化交流

双方通过定期举办、走访、座谈等形式及开展职工体育文化活动,加深对彼此办学(经营)理念、学校(企业)文化的理解,在活动中深入沟通,强化合作,增进友谊;

企业可利用我院校园文化活动场馆健全的优势,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积极主动为我院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提供支持。

定期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十二)“加工生产”模式

可与企业达成软件设计和程序设计等协议,企业提供设计理念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学校可降低或不收工时费,这样校企互惠互利,即企业成本低,学校能减少纯消耗实习,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能力。(十三)实施“双百工程”

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增加教师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每年每专业选派1至2名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

六、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采用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的模式:

(一)由企业领导和软件学院相关领导共同组建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在总体上负责管理、监督日常的实习工作,根据实习信息的反馈制订和改进具体的活动方针。

(二)在软件学院班级中选出2-3人成立实习自治小组,负责实施日常的相关工作(记录考勤、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实习信息收集反馈等)。

七、保障措施

(一)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二)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四)学院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校企共育方案 第2篇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深入广泛的应用,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实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对接,笔者学校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引入玉林本地电子商务企业,与企业深入合作,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改革与创新。在此,就校企共育电子商务人才的实践做法作一介绍。

关键词:电子商务 O2O 虚实交替 工学结合一、建设背景

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自2003年设置至今已有12年,长期以来,在专业建设上,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上存在短板。主要问题是还不能够全方位地对接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实习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低,技能水平较差。学生毕业后专业对口率低,学生工资待遇低,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与电子商务对口的就业岗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能对接,形成“两难”的局面。学校不具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就造成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脱节,降低了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效率,增加了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成本。传统模式把教师禁锢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教师职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很难提高。

因此,近年来,尤其在国家示范校创建以来,我们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虚实交替、工学结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构建了“虚实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建立O2O体验中心开展电商实战,实现了校企共育电商人才。

二、主要目标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电商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具体包括:引进企业项目,依托互联网及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实施“虚实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的电子商务专业体验中心的实战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引企入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使师生技能整体提高,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专业课教师生产性实训的管理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增强专业为本地区行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建设过程

1.深入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产业

通过对20多家电子商务企业的调研分析,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针对现今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需求,提炼电子商务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了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向为网络营销、客户服务,并以引入企业项目为基础,探讨实施电子商务“虚实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1)专业设置与玉林产业链对接。玉林有“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的美誉,自古就是桂东南重要的商品贸易中心和商品重要的集散地,中小企业非常发达,但大部分企业还是传统的销售模式,大大限制了玉林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笔者学校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根据玉林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服装专业、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培养服务于玉林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

(2)专业结构与玉林产业结构对接。根据玉林产业结构调整,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改造,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分为网络营销、客服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与玉林市微圈合作,借助企业提供的平台,推广玉林本土特产,既提高了玉林土特产的名气,又提高学生的应岗能力。近两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出两旺,就业对口率达到70%以上。

2.构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依次递进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技能方向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课程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专业核心课程以电子商务企业工作流程为基础,涵盖了网络营销、网店美工、网店运营、网络客服等四个岗位,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课包括商品拍摄、网络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物流配送及综合实训项目等,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订单课程、顶岗实习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设置,提升学生的实战技能。

3.引企入校,搭建平台

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我们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大量走访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O2O”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萌生了打造电子商务专业O2O体验中心的念头。

O2O电子商务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网店/线下消费),商家通过免费开网店将商家信息、商品信息等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线上筛选服务,线下比较、体验后有选择地消费,在线上进行支付。这样既能极大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又节省了消费者因在线支付而没有去消费的费用。商家通过网店信息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可以瞬间聚集强大的消费能力。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商家和消费者都通过O2O电子商务满足了双方的需要。

笔者学校从合作意愿、企业规模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考察,经遴选确定玉林微城网络有限公司为合作企业,校企双方经协商达成协议,借助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共建电子商务专业O2O体验中心,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4.形成技能训练三阶段

依据合作企业电子商务工作流程和玉林市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精心设计了相应的岗位群项目,着力完成基本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强化、职业岗位的实战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最终实现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1)第一阶段,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一、二、三学期通过将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植入项目课程,以电子商务典型项目为主线,通过电子商务工作室各岗位的实训,让学生掌握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实现对学生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电子商务技能新手。

(2)第二阶段,职业技能的强化。第四学期开展企业订单培养,每月一个订单班,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电子商务专业O2O体验中心开展电商实战,完成网络营销、网络客服、网店美工、物流配送等岗位的技能强化训练,培养电子商务技能熟手。

(3)第三阶段:职业岗位的实战。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训为手段实现学生与企业真实岗位对接的岗位(群)实战,培养电子商务技能能手。

5.助力玉林产业转型升级

电子商务专业利用国家示范校建设形成的师资平台和实训平台优势,积极开展针对社会电子商务业界各层次职业能力培训;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为玉林中小企业产品或业务的网络推广解决实际问题。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大力支持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组以学校总体规划为指导,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形成各有特色的专业建设小组。

2.资金支持

专业建设需要的场地、硬件投入、软件开发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是示范校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在建设中,累计投入90万元,保障了该专业“虚实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3.师资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师资人才的要求较高,为此,按照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我们大力引入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建立外聘专家库。对其项目编写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签订聘用书,并定期进行综合考评,更新专家库成员。

4.管理制度保障

为成功实施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明确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校企合作章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专业体验中心管理制度》。

五、引企入校的成效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引企入校后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培养了学生质量意识;引企入校后,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引企入校解决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的局限性,通过引企入校,建立电子商务O2O体验中心,学生第三个学期起,进入体验中心进行电子商务实际经营活动,体验网络营销、网络客服、网店美工、物流配送等工作岗位,学生们的操作技能、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综合职业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使学生们更能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提高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在近年来的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中,笔者学校学生2013、2014年均获玉林市职业技能竞赛电子商务专业竞赛组二等奖。

2.促进了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学结合特色凸显

(1)通过“引企入校”工作的开展,引进企业项目,与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共同探讨电商人才培养,通过一系列先做后教、边做边教的学习与实践,紧贴实战过程,使教学模式整体发生变革。学习过程就是企业生产过程,学习环境就是企业工作环境,形成了具有本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的“虚实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改革相应的评价机制,构建“理实一体、校企共育”的教学体系,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

(2)引企入校后,通过教师下企业调研及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与企业专家共同授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企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在指导生产的同时,参与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参与教研教改,这使学校专职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趋于合理。

(3)引企入校推动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强化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从企业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作为载体,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推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改革,共同开发了校本教材电子商务基础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3.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会大大缩短学生就业的试用期。因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了解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质量要求,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同时,引企入校能在学生培养阶段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这样会有效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再有,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体会与思考

1.引企入校成为牵动学校教学改革的“牛鼻子”

引企入校能对应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满足了专业在就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专业能力及素养要求,并且随着企业技术进步而升级,促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来适应专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规格。“引企入校,专业与企业对接”的实施由此倒逼了教学包括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

2.引企入校为学校与企业对接找到了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因现阶段我国校企双方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类似于德国双元制的合作环境和相应法规,所以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难度很大,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而引企入校共同建立电子商务体验中心,使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有了“项目”这个载体,从根本上为解决学校与企业对接找到了抓手。

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O2O体验中心是依托社会上最新互联网技术进行构建,再现了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各岗位的职业标准和相应技能。学生通过体验中心的实战训练,可以掌握最新的岗位知识。由此可见,引企入校从内容上实现了同职业标准的对接,从训练过程上实现了同生产过程的真实对接。

3.引企入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和规范校企合作形式

笔者学校引企入校、建立电子商务专业体验中心,电子商务专业“虚实交替、工学结合”培养实施以来,最大的收获是项目带给电商教学的可操作性:通过把引进企业项目植入课堂,教师可以完成包括知识点设置、技能点设置、学生团队组建、项目完成进度监控、项目完成质量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过程,而每一轮次的项目教学都会形成一个可以积累的教学案例包。

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现有的校企合作形式。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采用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积极组织实施,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校企间完善实施方案,把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机地融合,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否则,很可能就会造成一个“多输”的局面,挫伤企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

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共育电子商务人才,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今后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推进校企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 第3篇

一、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主动合作的意愿不强

目前政府尚未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许多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仅当作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一条途径;而企业也没有感到校企合作会产生经济效益, 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没有将其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

2. 学校与企业沟通不畅

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企业、学校、协会、政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 而我国没有建立专门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 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使得企业与学校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 导致企业不知如何把需求传送给学校, 学校也不知企业需要何种人才。

3. 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 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运行机制, 致使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同时高职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较重, 难以到企业学习锻炼, 未能真正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 而企业技术人员也未能参与教学过程, 校企合作没有找到“多赢”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4. 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不强

企业迫切希望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科研项目, 借助学校的科研实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而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不强, 科研条件有限, 科研师资不足, 导致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竞争力, 企业宁愿花更多的资金寻求与大学的合作。

二、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的主要内容

1. 共同设置、调整专业,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结合专业发展的需要,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参与了包括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开发、专业实践、毕业设计、教学评估、教学质量评价等学院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 确定各专业的职业岗位 (群) 和职业核心能力, 设置相应的课程, 明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建设, 保证了学院能迅速接受行业、企业最新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 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也充分体现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缩短了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2. 形成新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近年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稳定推进“学院对接行业, 专业对按产业, 学生对接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我院省级精品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在专业建设中, 以就业为导向,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以培养高技能模具专业人才为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依托区域内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条件, 构建了“一个对接, 一个突出, 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专业对接邵阳经济支柱产业印刷、纺织机械制造产业, 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 融教学实习、生产实践、职业素质培养三位于一体。同时, 在校企合作中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 与邵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多元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神风动力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 “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达到30%以上。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 将企业文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通过体验式教育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培养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等文件精神,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方法和已有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确定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安装调试, 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 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 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把课程分为四个模块 (即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 ,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知识与技能等的要求, 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实施计划。能力培养过程实行“教学做”合一,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4.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实现双赢

我院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作机制市场化, 基地建设多样化, 根据生产过程和岗位职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以场地引资源”, 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积极探索“校企合一”、“前校后厂”的模式。学院与邵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根据“优势互补, 产权明晰, 利益共享, 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模具制造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在实训基地的运作过程中, 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 既满足了学生实训的教学要求, 又确保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 使实训基地具备自我造血功能, 让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效, 实现了教学组织和生产组织的合一, 教师教学和企业运行的合一以及学生多种身份的合一。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 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感受到企业真实的生产, 经历整个生产过程的锻炼, 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节省了企业对场地的投入, 实现了学院和企业互助互利, 双赢共进。

5. 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也为与企业深层次合作, 使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供有力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中, 我院的具体做法是“内培外引, 专兼结合”。

重视教师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操作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学院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 制订了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 进行学历学位进修, 接受现代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作访问学者等。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主动加入相关行业协会, 努力成为本行业领域内的专家, 通过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 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 与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开发, 在合作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双师素质, 60%以上获得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与企业开展三项横向课题研究, 两位教师获得专利3项,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大大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科研能力。

组建了“校企互聘, 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 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 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学院聘请了多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 使课堂更贴近社会, 更贴近行业, 更贴近企业, 激活课堂教学机制, 创新教学过程。

三、关于“校企合作, 工学结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 建立互惠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作为企业方所要考虑的利益是:为企业培养符合自身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开展新产品, 新工艺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提高其知名度。作为学院方所要考虑的利益是:获得企业资助,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办学效益;提供顶岗实习的场所, 获得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 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

2. 建立优势互利的共享机制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必须整合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 促使双方资源, 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使企业产生经济效益, 让学校分享企业资源, 完满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3. 建立基于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机制

在合作过程中, 校企双方应依据校企合作模式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工作, 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 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在整个教学运行中, 由企业全程介入到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和决策过程, 共同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 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实现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岩.“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0) .

[2]刘一兵,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5) .

[4]徐建平.推动校企合作,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3) .

深化校企合作 共育技能人才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创新模式 技能人才

学校概况:河南省医药学校创建于1981年,隶属河南省教育厅,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内唯一的医药类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门培养医药类生产、经营和医院制剂等方面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中专”、“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就业服务先进单位”、 “全国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优秀工作站”等荣誉称号。

学校开设了化学制药、药物制剂等18个专业。医药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医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人才。学校与省内外800余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用人信息网络,每年都举办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供需见面会,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多年来均呈现出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次性就业率高达100%。

企业概况:辅仁药业集团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药业酒业为主导产业集研发生产经营投资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旗下拥有辅仁药业集团医药有限公司、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及上市公司上海辅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全资控股子公司,产品涵盖了中西药制剂、生化制药、生物制药、原料药等多个门类。

目前辅仁已形成拥有水针剂、粉针剂、冻干粉针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口服液、滴剂、胶剂等多个剂型近百个品种剂型及品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年可生产水针剂亿支,粉针亿支,冻干粉针亿支等,制剂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辅仁”商标被认定为著名商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也迎来了自己快速发展的契机。随着医药企业异地发展、多元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企业的高速发展,这样的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该校针对这些特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以培养企业需要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与辅仁药业集团一直保持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企业不仅成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而且成为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制定教学计划的咨询和指导机构;学校则成为企业的人才资源培训基地,实现产、教、研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新路子,深受学生、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和肯定。

1 密切校企合作,优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2012年8月学校与辅仁药业下属子公司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捐助价值400万元的仪器设备和现金5万元共建校内实训场,目前捐资助学款和第一批价值230万元的仪器设备已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另外,辅仁药业还作为学校常年的实训基地,每年吸纳一百多名学生来企业实习。学校还主动为企业的研发中心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丰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

2 强化服务意识,接受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辅仁药业多年来不断接受河南省医药学校的专业教师来厂实践,为教师深造学习提供便利条件,近几年来已有20多位学校的教职工到企业实践,同时指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带教,学校先后聘请辅仁药业集团质检中心主任赵家骧、合成车间主任李正朝、抗生素车间主任牛四清等技术骨干到该校担任药物分析检验、药物制剂、药理学等专业课的讲授工作。2012年辅仁药业集团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河南省青年教师实践基地”。

3 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共同发展

3.1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首先需要学校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按照企业的要求,校企合作办学与传统办学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由全日制教学改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二是由以前学校培养企业使用的教学用人模式改为按企业要求来培养人才的模式,三是由学校一家招收学生、管理学生、组织教学变为了校企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管理。这些都需要学校转变思想,大胆实施改革和創新,把企业的需要变成我们的实践课题,把企业的要求变成我们的目标,把企业的困难变成我们的困难,把企业的愿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把服务企业、方便企业做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双方的积极努力和配合下,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和确定培养方案。并开设药物制剂、制药设备维修两个专业教学班,学制三年,采取工学交替的办学方式,按企业的要求开设主要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一线技术生产人员和人才储备人员,课程设置为18门,其中专业课10门,基础课8门,管理上配备班主任,建立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按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考核。学生毕业以后,学校发放河南省教育厅签发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在校期间进行中级工鉴定考试,同时发放中级工证。

确定好培养方案以后,校企双方积极配合,通过多种途径筹措生源。河南省医药学校依托各类招生平台和招生资源,积极宣传校企合作班。辅仁药业集团通过电视广告,报纸等多种媒体宣传,双方共同努力,组建了辅仁药业班和辅仁药械班。学校负责选择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进行教学。正式组织教学时,为使教学适合学员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按照因材施教、提升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学员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对于校企合作的学员,进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方针,既在校学习一年专业知识,到企业实践一年,最后一年在回到学校有的放矢的再进行理论学校这种“1+1+1”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能够使学员将所学的知识充分的融会贯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企业得到进百名的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很多学员在企业一线成为了技术骨干,中坚力量。辅仁班学员王亚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知识面广,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在短短的半年中,已经成为了车间的技术骨干,班组长。学员张超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工作当中,几个车间主任争着要这名技术人员。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借助学校的资源优势,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校企合作办班以合作理念新、办学方法新、培养对象新、教学方法新的“四新”特色,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3.2 邀请企业中坚力量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学校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材的编写和课程设置。 学生先后邀请多名辅仁药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到我校的教材编写工作,他们将自己在工作中总结到的相关知识、经验充分融入教材,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做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使该校的课程开设与教学体系更贴合与企业的用人标准,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同时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对学生的考评工作。每月学校都会请企业专家为所教的班级进行评分,客观的反应出班级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 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该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校企合作,2012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学校办学的一种发展方向,校企双方找好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校、企、生的三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取决于学校的培养素质,只有毕业生素体提高了,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效益,学校才能占领更多的市场。该校与辅仁药业集团的校企合作证明,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校企合作规模越大,关系越密切,效益越突出,学校的发展越快,步子越实,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3]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成果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殷翔文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校企共育方案 第5篇

学交替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周亚东[1] 朱丽萍[1] 冯义夫[1]王邻钦[2]

([1]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16;

[2]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海南 海口 571152)

[摘要]文章通过结合国情、省情及教育体制,归纳出适应区域经济的德国“双元制”具体化“八双”模式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并将“八双”模式在实际实践得到应用,充实了“八双”模式的内涵建设,很好的解决了企业需求与学校愿望的瓶颈问题,为学校为企业服务,实现校企利益共同体奠定基础。

主题词:“双元制”;“八双”模式;企业愿望;利益共同体

0序言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把政府、行会、企业、学校四方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学校双地学习,理论+实操完美结合”[1],它架起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通道,使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职业教育实现无缝链接,它为提升德国经济的竞争力输送大量高水平技能人才,这正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2],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智力支持,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因国情、教育体制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完全不能“拿来主义”,全面照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存在很大困难,但这不表示我们不能吸纳“双元制”的精髓[3],我国职业教育完全可以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成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地区情况,走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人才共育模式。

1.校企“强强”联合的“八双”模式背景(专业地区特色)

本文介绍的太阳能光伏专业是符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绿色崛起”发展战略要求和新能源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紧缺型”背景下开设的。海南英利是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世界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具有代表光伏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方向及人力资源,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海南英利是人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因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特征、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及人才整体分布情况,决定海南英利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员工流动率高,员工管理的难度偏大,企业文化无法沉积等的局限性。而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是

海南唯一的国家高等职业示范院校,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施、教学师资,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学生走出去困难,专业对口率不高,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等问题。专业紧紧依托海南英利,校企“强强”联合,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互助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发展、互利互惠。为贯彻学校为企业服务,实现校企利益共同体目标真正提供了保障。

2“双元制”具体化“八双”模式

2.1具体内容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特点是“四方结合,两地学习,双证结业”。结合国情、海南地区的省情及我国教育体制等归纳出“双元制”的精华,同时又独具特色,是具体化的“八双”模式,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即专业“双”带头人,教师“双”角色,学生“双”身份,课程“双”确定,学习“双”场所,校企“双”侧重,教材“双”编写,评教“双”结合。

2.1专业“双”带头人

专业聘请海南英利技术总监为企业带头人,同时聘任校内专家担任校内带头人。有效地贯彻校内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专业建设的组织实施,校外专业带头人则主要负责提出专业建设合理化建议、专业发展定位,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反馈给学校,供学校在修订专业建设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参考。校外专家在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的同时,代表企业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进行监督与评价。实现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即德国”双元制”模式“四方结合”具体化,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教师“双”角色

本专业核心课程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工程师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承担。为了让企业教师更好地承担教师角色,学校通过岗位培训以“一带一”等方式给企业教师传授教学教法,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教师可参加学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定。同时,在校教师通过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建设等方式提高专业技能,通过企业考核,满足相关条件,也可在企业进行专业技术评定。实现教师“双”角色有效地整合了校企教师资源,促进学生技能培养。

2.3学生“双”身份

学生进校后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享受企业员工基本待遇。学生进校后首先通过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岗位见习,再回校参加专业课程学习。每门核心专业课程在校学习结束后,即到企业相应岗位进行1-2个月的带薪定岗实践。对学生定岗实践进行过程化考核后,对合格学生颁发企业岗位认证证书,即得到企业的录用通知,学生毕业后立即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实现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即德国“双元制”模式“双证结业”具体化。通过学生“双”身份的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真正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在新员工培训阶段所带来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巨大消耗,节省企业运营成本,稳定了员工队伍。同时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4课程“双”确定

本专业所有专业课程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海南英利根据光伏产业链中硅材料生产、光伏电池生产、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及光伏产品开发等上、中、下游四个岗位群,并对每个岗位群的主要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通过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有利于学校的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圆满对接,同时保证学生学习到行业内最新技术。

2.5校企“双”侧重

通过课程“双”确定,企业侧重以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课程及授课内容,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通过开设相应的职业发展类课程,如 “电路制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单片机应用”、“C语言”等,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未来需求。

2.6学习“双”场所

为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每个专业知识点通过完成校内学习后,立即在企业岗位中进行实操训练,如《硅材料与太阳能电池》课程中“硅材料的制备”知识点教学全程在企业的车间进行讲授与实践,而“硅材料检测”

知识点则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在校内校企共建、共管型的“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等校内实训室完成实训,真正实现了 “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实现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即德国”双元制”模式“两地结合”具体化。

2.7教材“双”编写

专业核心课程,如《硅材料与太阳能电池》教材均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编著,教材中以海南英利现有硅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为基础,将硅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具体生产流程为主线,把英利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技术原理、技术参数、技术规范、技术安全等均编著于该教材中,同时融汇了通用型的硅材料与太阳能电池技术原理与实践,为学生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2.8评教“双”结合一方面,学生每门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均在学习“双”场所环节由企业教师及校内专职教师共同评定;另一方面,校企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并对企业教师、校内专职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师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地提高企业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效果。

3.实践结果

专业“八双”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2010级学生中得到充分应用,经过三年的校企培养,目前,98%的学生从第六学期开始公司成为海南英利正式员工,因为他们进校后通过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一系列方式的培养,已经掌握了企业各岗位技术、熟悉了英利企业文化,真正意义上实现身份、技术的“零过渡”。目前已经有30%的学生成长为海南英利的各岗位骨干力量,他们敬岗爱业,以企业为家,成为海南英利员工的一支标杆。

4.结束语

实践证明,校企“八双”人才共育模式,走出了海南企业少,人文素质整体不高,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校企合作只限于形式的困境,解决了当前学校愿望与企业需求的瓶颈问题,找到了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切入点,为下一步校企全方位合作、再提升合作的内涵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走学校为企业服务,实现校企利益共同体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艾青.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特点及经验

[DB/OL].http:///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24320,2013-07-26.第一作者:周亚东,1978年6月,男,江苏泰兴人,讲师,大学本科,从事电子、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与教学研究。

第二作者:朱丽萍,1980年1月,女,四川内江人,讲师,大学本科,从事经济类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第三作者:冯义夫,1968年4月,女,海南临高人,副教授,大学本科,从事汽车技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研究。

警校共育实施方案 第6篇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为具体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确保我校师生安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学校与公安局派出所共同成立了“警校共育办公室”。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

1、警校共育领导小组:

组长:徐国远(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成员:殷伟齐延波

二、狠抓几项工作

1、建章立制达规范。

根据公安部的“八条措施”和教育部的“六条措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警校共育工作制度。严格实行制度化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警校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成2、警校合作抓宣教。

通过警校合作,定期与不定期地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一方面,学校保证《品德与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另一方面,学校长期坚持与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派出所干警积极配合,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讲座或教育活动,搞好案例分析,共副组长:邱诺言(派出所副所长)高凤宝(石桥子镇小学校长)

同组织好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制教育图片展和“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争当遵纪守法小公民”等主题教育,并张贴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的法制宣传内容,以一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有“问题”的学生由教导处、安全保卫处分别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每位班主任做到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关心、多沟通,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校内还设置“学生知心信箱”和“报警电话警示牌”,实行“封闭式”教学,上课期间,禁止学生随意出校。

3、“六进三见”保平安。

争取县公安局巡警大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消防大队主动加入与我校的警校共育工作。真正做到“六进校”和“三常见”工作。即“派出所、巡警、刑警、交警、消防、禁毒”六个方面的警务人员进校共同开展工作,要“见警车、见警灯、见警察”,改善我校周边的治安环境,维护学校周围的秩序,给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干警与学校安全工作排查小组,坚持对学校所有的安全设施和消防工作进行检查,并及时落实整改方案,确保校园平安。

4、健全档案促落实。

切实做好“两手抓”的工作,即一手抓日常工作的开展,一手抓档案资料管理。学校安排专人就警校共育工作资料予以及时的记录、收集和整理,规范、详实、有序的档案资料。

我们深知警校共育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们将通过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学校综合治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赏灯作文下一篇:2011届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