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2024-07-08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精选14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1篇

《池上》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本设计将“悟诗情,品画意,解童趣”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童趣。

2、学会诗中7个生字,理解“小艇、浮萍、踪迹、不解”的含义。

3、拓展阅读有关荷花、池塘的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诗中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入情入境,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了解诗人诗作,收集有关描写荷花、池塘的文学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期待。

1、播放池塘景色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羞羞答答的荷花!落落大方的荷花!争奇斗艳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荷花!……)

面对这美景,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教师导言

荷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的美令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并以“出於泥而不染”的形象被人们誉为花中的君子,成为人品质高洁的象征。所以,荷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来到池塘边,也领略到过这样的美景。更有趣的是他还看到池上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呢!并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首诗,它的题目就叫做《池上》(板书课题:《池上》)

3、读题解题

齐读诗题,并说题目的含义(池塘上发生的事)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人。

二、自主读诗,以读悟意

1、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如对字、词语、句子等方面提出质疑)

2、自主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多种方式读诗,生生交流评价,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相机正音:撑、艇、萍;指导“艇”的写法)

3、由疑而入,感悟诗意。(再读诗,边读边把文中难理解的字、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讨论、研究。)

1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诗句,利用各种资源试着释疑。

(工具书、注释、图片等)

2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词语的意思,如:艇、浮萍、踪迹、不解等;交流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

三、感悟诗情,品赏画意

(一)研读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再次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用自己的话描述。)

2、提问:假如你是诗中的小娃,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不同的感受)

1高兴。指导带着高兴的心情读前两行诗。

(指名读,范读,全班读)

2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前两行诗。(指名读,范读,全班读)3既高兴又紧张。带着高兴、紧张的心情读前两行诗。(指名读,范读,全班读,并体会“偷”字用字之妙。)

3、想象画面,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有韵味的诵读前两行诗。

(二)、品读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请同学们加上动作读后两行诗,边读边想画面。(生自读)

2、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3、通过读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天真、顽皮等。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

4、想象画面,齐读后两行诗。

四、由情导读,由读成诵

1、哦!原来荷花池上发生的是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呀!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齐读全诗。)

2、此时白居易自己来读这首诗,我想他会这样读!(师范读。)

3、谁想当白居易来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

4、播放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来给画面和音乐配出朗诵。

5、全班背诵古诗。(古筝音乐)

五、练习巩固,课外拓展 刚才,我们吟诵了这首古诗,其实描写荷花的古诗还有很多。(课件展示)

(1)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

(5)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妖娃。/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朱湘

六、作业收集、朗诵展览

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和话,课外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与荷花有关的文章,并配上图画,在班里举行一个朗诵会。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2篇

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4.学生齐读题目。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1.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钩()准()摇()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4.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教学评价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教学反思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3篇

同样的语法错误还出现在该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文的开头一句中“: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 “有一天”作为表示时间的状语毋庸置疑,问题就出在后面的内容上。这个句子乍看上去并不缺少主语,实际上主语被错放在介词短语“由于……”中了,把“由于”删去,主语才能一目了然“:有一天,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还有一种改法就是变换主语,保留“由于游客的不慎”这个介词短语,让它也作状语,将“使”删掉,主语自然就从“不慎”变成了 “草丛”,改为“: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改法虽然有异,但最终都使得这个句子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主语,符合了语法规范。

诸如此类“缺少主语”的语病经常出现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譬如“通过……使……”“由于…… 对(把、为、给、让)”等错误句式的运用就屡见不鲜。 正因为存在广泛的使用错误,这些典型的语病修改成为历年来很多语文中考试题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汉字书写大赛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2014. 天津)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2014. 浙江金华)“这篇文章,我们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有多大。”( 2014. 山东枣庄)……类似考点不胜枚举。这些句子的语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滥用介词导致了主语残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4篇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四年级下册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池上》,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诗句想象出夏季荷塘的美景。

2、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故事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夏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小伙伴们特别喜欢到池塘边上嬉戏,这是为什么?(池塘里有青蛙,荷花……)这让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学生朗读古诗中描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在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情,题目是《池上》。

4、板书:池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池上》。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②图文对照,整体了解古诗大意,想想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③说说诗中的小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用工具书帮助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以上内容。

四、学习成果展示。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小组成员说说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个小女孩偷采白莲)

3、自由回答,小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⑴读准字音。Cheng ting ping

撑 小艇 浮萍 ⑵理解词义。

浮萍:一种漂浮在水上的草本植物。不解:不懂得。⑶思考事件。

(一个小女孩偷偷采回白莲蓬)

五、学习古诗,明确方法。⑴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⑵齐读古诗,理解诗意。

第一部分(前两句)——小娃偷采白莲。①“偷”指什么?小孩为什么要偷?说明了什么?(采白莲是不允许的,说明他调皮天真、可爱)②看图,体会小孩天真,调皮和可爱。第二部分(后两句)——童真童趣。①争论小孩“偷采白莲”会不会被发现吗?

②抓住“不解”体会小孩的天真与可爱,练习读出情趣。

六、文体回归,拓展延伸

1、朗读古诗,填空练习。

他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啊!

2、根据《池上》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小孩:天真

池上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6篇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课件出示背景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1.自读,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3.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3.齐读全诗,简说诗意。(大致即可)

三、精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 《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

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当年南朝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淹没在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呀!

2、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呀!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课件出示全诗讲解

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课件出示问题思考

四、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练习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一、导课揭题,板书课题。

1、复习:朗读背诵《江南春》,并说诗意及表达的感情。

2、解题:简介作者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

简介作者程颢:(1032-1085),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都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课件出示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课件出示春景欣赏

2、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3、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课件出示动画解释(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2、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

3、读古诗,看春景,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课件出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7篇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安排无五个板块,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与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设计理念:

改变角色,读中练,写中练,演中练,玩中练,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要求:

1、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2、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4课时

第 一 教 时

(总第 课时,执行时间 )

教学目标:

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运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这段内容是爸爸和小芳的对话。

(2)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句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4)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而要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

齐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全班交流。

2、教学第二部分

(1)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让人特别喜欢读。

其实,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也会,比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小溪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荷花在跳舞。书上也有几个句子,请读读。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3)四人一组交流。

(4)全班交流。

3、教学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 写得更生动些?指名交流。

(3)学生试写。

(4)朗读。

教学后记:

第 二 教 时

(总第 课时,执行时间 )

教学目标:

1、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读读背背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高耸着,直指天空。

蔚为壮观:蔚,荟萃、聚集。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

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轻、祖“这三个字。

(2) 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轻、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一笔都是横。

(3) 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教学后记:

第 三 教 时

(总第 课时,执行时间 )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口语交际(推荐和自我推荐)

一、 引入课题。

本学期我们班要改选班干部,本次选举我们将以推荐和自我推荐的形式开展,请同学们认真考虑,选出你心中的优秀班干部。

1、 讨论交流:我们班需要哪些班委?(强调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提议:班长(两名) 语文科代表 数学科代表 英语科代表

科学科代表 社会科代表 文娱委员 劳动委员

体育委员 每组两名组长(语文、数学) 宣传委员

二、 学生交流讨论:谁适合担任什么班委?为什么?

自己适合担任什么班委?担任了自己准备怎么做?

三、 学生推荐及自我推荐。

在发言过程中需注意:

1、 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

2、 要有礼貌,学会倾听。

3、 要心态平稳,能主动祝愿别人心想事成。

4、 推荐别人要说明理由,自我推荐要说清自己准备怎么做。

四、 根据推荐及自我推荐定出班委候选人的名单。

五、 民主评议,最后确定班委人选。

教学后记:

第 四 教 时

(总第 课时,执行时间 )

教学目标:

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写好笔画“折文”。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学写毛笔字

一、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二、出示反文旁、折文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

四、师示范

五、生书写

六、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完成毛笔习字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8篇

一、让学生的“先学”成为“后教”的坚实基础

(一) 培养学生“先学”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这里的“预习”, 可以理解为“先学”。要培养学生的“先学”技能,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让他们认识到“自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 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

(二) 培养学生“先学”能力。

在要求学生进行新课文“先学”时, 我把“读—查—思—划—问—寻”这六个字作为“先学”的条件。初读课文;查课文中的生字, 知字音、晓字义;对课后的习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划出文中的中心句、修辞句式、过渡句等重点句;初读完课文后能提出疑问, 学会提问, 学会质疑, 带着问题品悟文章;学会到课内或课外的资源中搜寻答案, 解决疑惑。例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 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 合理地分层设计了这样的尝试学习单:

(1) 朗读训练营

我能把课文读正确。

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我已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2) 字词百花丛

我能读准生字的音, 认清生字的形。

我已经能给生字扩词了。

我已经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了生词的意思。

(3) 问号传呼台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我已经尝试着解决了。

(4) 资料万花筒

我搜集了一些本课三顾茅庐的介绍资料。

我不但搜集了介绍资料, 还了解了三顾茅庐当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呢。

我另外还搜集了《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成语故事呢。

(5) 文字品味园

我能根据读成语故事, 可以把它们分类呢。

我知道每个成语故事的涵义啦。

我还能有感情地复述每篇成语故事的内容呢。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去读, 去查, 去思、去划、去想、去说、去论,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

(三)

创造生生互学的机会。

二、让“后教”成为“先学”的有效扩充

“先学”不代表学完了, 教师不用教了, 而是让孩子对课堂充满了期待, 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并认真分析, 对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为“后教”做好准备。这实际上是在修改课前的教案, 或者说是“第二次备课”。

以《三顾茅庐》为例, 在学生探讨“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这个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先学”情况, 有效地“后教”。

(一) 抓住“亮点”, 轻松点拨。

学生1:我能从“到了诸葛亮的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这句话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特别是从“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等词语都能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渗透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的方法理解人物特点, 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充分掌握了这个技巧。于是我就改变了策略, 及时捕捉到了学生先学的收获, 相机进入轻松点拨阶段:诸葛亮在舒适温暖的床上高无不起, 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 等了多久?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半晌再加上一个时辰, 大概两三个小时。”我说:“老师迫切地想请在座的同学当当现场记者采访一下刘备, 谁愿意来做一回‘小刘备’?”“记者招待会”就在课堂中热烈地展开了。

记者1:刘皇叔, 您一直站在那儿等难道您不觉得累, 不感到冷吗?

刘备:再冷再累只要能邀请出诸葛亮出山我也值了。

记者2:刘皇叔, 我看着诸葛亮分明是在装睡, 他是有意戏弄您, 您千万别上他的当啊!

刘备:他装睡肯定有他的目的。

记者3:刘皇叔, 这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 还要摆臭架子, 您苦苦等候这样一个人值得吗?

刘备: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 摆点架子也是应该的。

记者4:刘皇叔, 依我看, 这诸葛亮不过是徒有虚名, 并无真才实学, 我看他是不敢出来见您, 有意躲避您啊!

刘备:他一定会被我的诚心诚意打动的。

师:就这样, 刘备在春寒料峭的门外足足等了两个小时, 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只见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同诸葛亮见面。刚刚刘备不还是很有耐心吗?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急切呢?你能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吗?

教师充分地了解了先学的程度, 及时捕捉亮点, 抓住学生的已有经验, 走进学生的世界, 迅速地接住了这个学生给予我的球后有力地抛出去, 轻松点拨, 让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文本的趣味性也大大增强, 让后教更有实效。

(二) 探出“疑点”, 延路点拨。

学生2:我从“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也能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师:别急, 想想刘备在对谁说话?

生:张飞。

师:读一读张飞的话, 你从他的话听出了什么?

生:无礼, 粗鲁。

师:刘备和张飞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结拜兄弟。

师:那刘备为什么如此生气呢?

生:他性格急躁, 想法简单。

师:人称“莽张飞”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呢?同学们, 你们懂刘备的心思, 但张飞不了解, 所以他表现出了无礼, 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生“先学”产生了疑点, 教师延路点拨, 通过抓张飞话中的关键词了解人物的性格, 并由此揣测刘备的心理, 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时通过对文本的补白, 丰富了文本内容, 使人物的性格变得鲜明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9篇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赞美春雨的思想感情。2.“乃”“随”的笔顺要掌握。教学重难点:掌握“乃”“随”的笔顺。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二首

二、自读古诗

1、解题:《春雨》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2、自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nai

sui

run

2、指名读:注意润的音。

3、自学生字的开,借助笔顺记住“乃”“随”的笔顺

4、在书上描红。

四、品读古诗:

1、指名朗读。

2、看图细读。

(1)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2)图文对照自悟朗读。(3)指名朗读试说诗意

3、理解生字的意思:

当:正当,就在乃:就

潜:暗中,悄悄地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指名试说诗意。(3)师:“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4)诗人为什么说它是“好雨”呢?(来得及时)(5)齐读第一句诗。

(6)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7)指名试说诗意。

师:春雨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8)齐读这两名诗。

三、指导朗读。

1、指出重点的词语:“好”、“知”、“当乃”、“潜、细、无”

2、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试背古诗。

四、写字: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三个生字。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

春晓:春天的早晨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

春眠

不觉晓

3、检查自学情况。

4、师范写“晓”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

2、理解单字的意思: 眠:睡觉。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

3、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4)齐读一、二两行诗。(5)指名读三、四两行。(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7)齐读这两句诗。

4、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11篇

2.组织学生评议。

3.教师补充。

三、全班范围内交流。

四、总结。

板书设计

习作4 记叙一次讨论会

有详有略 内容具体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12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3、通过的故事,感受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公休仪的言行,学习其廉洁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放性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结识一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他叫公仪休。

1、出示公仪休图片及简介。

2、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板书:齐读)公仪休拒收礼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完全不同,把书翻开。

二、互动生成展开

初读剧本,了解剧本知识

1、快速浏览,说说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

3、小结:课文就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板书:独幕剧)。他在开头先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的主要内容是人物的对话。剧本中方括号主要交代布景和人物活动等,圆括号主要交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4、认识剧中其他两位人物:鲁国某大夫的管家公仪休的学生子明。

说明:课伊始,就让学生浏览课文,比较和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初步学会阅读剧本。

三、读通剧本,理解词语

剧本通过人物的对话告诉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那这个剧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1、轻声朗读剧本。

要求:

(1)读准字音,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想想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交流。

重点理解:回味日夜操劳心满意足盛情恍然大悟无可奈何

说明: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立足点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再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在组内运用各种方法理解剧本中的有关词语,并能在理解中加以积累

四、细读剧本,深入理解

1、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读一读,演一演

2、鲁国这个地方是很少有鲤鱼的,管家的主人为什么要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公仪休呢?

出示管家说的

读一读,演一演

3、公仪休这么爱吃鲤鱼,为什么拒绝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

运用文中的关联词,练习说话:他想:,于是他()。

五、排演剧本,加深体会

1、请三名上台试演:一人演公仪休,一人演子明,一人演管家。

2、师生共评,并随机指导。

3、各小组分角色表演

说明: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走进角色,走进历史,都当一回剧中人。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将各自的感悟、体验融入剧中,进一步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六、登台亮相,欣赏评议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 第13篇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第14篇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上一篇:医药营销行业求职的自我评价下一篇:观看两会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