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激励方案

2024-08-10

志愿者激励方案(精选8篇)

志愿者激励方案 第1篇

如何激励志愿者?

第一部分 赛前的培训

1、心理调适。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列举,并且想出应对办法,避免志愿者对志愿工作有太高的期望,脚踏实地,克服各类困难,减低现实与理想中的落差。

2、实例激励。举例各种先进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激励志愿者

3、理念渗透。把志愿者的价值和付出渗透给各位志愿者

4、选取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助理、组长 第二部分 比赛时

1、生理保障:吃饭;穿衣;药物;交通(每天要求志愿者发短信报平安)

2、精神激励 团队:

(1)打造团队文化,队歌,队服,口号,团队名称(2)流动红旗,优秀团队评比(3)营造家的感觉 个人激励方案:

(1)经理主管多给志愿者说激励的话,嘘寒问暖

(2)多表扬,每天开会的时候要表扬做得好的志愿者,要考勤,每天评选“今日之星”,颁发纪念品,让其分享发言(3)出团队的白板报,让志愿者贴上彼此祝福鼓励的话,经理 鼓励的话,把“今日之星”照片和事迹贴出来

(4)录制DVD,照片,留下美好回忆,结束时送没人一张DVD(5)生日信息做好记录,假如运动会期间有志愿者生日,要给她一个惊喜

(6)轮岗,假如有志愿者非常喜欢的项目明星,在不影响工作基础上可适当调岗

(7)开通飞信,每天工作结束后,都发一条温馨短信,“谢谢您今天的辛勤劳动”

(8)每天经理各个领域都要走遍,鼓励志愿者(以身作则),握手,熊抱,鞠躬

(9)及时收集问题,解决志愿者的问题,尊重志愿者

(10)奖励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优秀志愿者颁发场馆的证书(11)男女搭配,干活不累(12)不要把不良情绪放映给志愿者(13)鼓励为主,批评为辅(14)提供发泄情绪的途径(15)权力的适当下放。

志愿者激励方案 第2篇

我国志愿者服务发展势头迅猛,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许多国内学者展开了广泛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志愿者初具形态,到90年代高等院校学生志愿社团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工作中来,成为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坚实力量。进入21世纪,大学生志愿工作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他们的身影和所赋予的时代精神给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非典救急、地震频发、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这一系列大事件中,中国大学生真真实实展现了他们的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分析

志愿者工作具备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基本特征。寻求合适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志愿者工作发挥出本身固有的优良特性。同时也根据大学生志愿者个人需要和社会环境的需求,有效的促进整个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在组织系统中,激励机制本质上是激励主客体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者这个群体中的激励因素、其相互关系、如何生效来实现。

现阶段,内在因素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包括奉献需求、精神需求、发展性需求。外在因素对在校大学生的激励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物质因素。在志愿工作过程中和结束后给予物质奖励。包括食宿、补贴、奖金、纪念品、集体活动等形式,吸引、激励志愿者的加入并做出更多的贡献。物质性激励因素较为客观、可量化,能通过实物奖励有效鼓舞志愿者,也能使其增加荣誉感。当然这需要志愿活动的组织方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从而满足物质激励的行为。

第二、组织因素。优秀的组织建设在大学生志愿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组织的类型和文化影响着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选择。如校园内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校外的非盈利组织和社团;还有体制内的党、团和政府组织等,大学生对不同组织的参与都导致了他们选择不同的志愿工作。

第三、环境因素。良好的学校内环境,通过对志愿者工作的推广、对志愿精神的倡导是一个主要渠道增加志愿者的数量。丰富完善的社会环境中,现场的招募、媒体网络宣传、周围朋友的志愿活动也能增加大学生对志愿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大学生志愿者多数通过高校、社会团体和非营利非企业组织这类

载体进行活动的。因此相关机构的良好宣传以及导向,制定完备的激励制度对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

三、大学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志愿者事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日趋壮大、工作涉及领域的展开、志愿者组织网络的.不完备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都在督促我们建立和改进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制度。这个过程中,问题的探索和研究都将积极推动志愿者事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

(一)激励规划不明朗,缺乏长效管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激励机制未来规划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重视和认可。但是纵观各相关机构组织对激励的长期规划依旧十分不明朗,缺乏长效的管理手段。合理的激励规划是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大多志愿者活动多度关注工作形式、流于表面内容,跟着感觉走,后续的关注和发展常常被忽视。

(二)激励方式不全面,缺乏人文关怀

大学生较为重视精神层面的回报,也需要物质方面作为辅助。现有的物质激励,通常给予奖章、奖金等简单形式的比较多,无法满足大学生志愿者成长和被认同心理需求。大学生在初期对志愿者保持了美好的想象和期待,但过度的物质激励而缺乏人文关怀会使奖励的意义大于志愿工作本身的内在价值,甚至扭曲了个人动机。

(三)激励体制不完备,缺乏法制保障

由于多种原因,激励体系很难顾全所有志愿者的需求,导致激励

不足。同时,志愿者活动以自发自愿为前提,但缺少相关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保障他们的权利。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对策研究

志愿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十分必要。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特点,并考虑其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生活环境,恰当而有原则的去完善。主要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引导性原则、按需激励原则、时效性原则。

(一)激励规划系统化

志愿者事业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的宣传激励机制、明确未来规划要点、加强志愿精神的传承一系列的措施,旨在建设出一支经验丰富、长期服务的志愿者团队。

(二)激励方式多元化

责任感激励:大学生大部分具备自身肩负的公共责任感,从而积极自愿投身到志愿者事业中去。责任感的激励能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将志愿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完成;组织文化激励:使大学生融入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增加志愿工作对他们的感染力,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志愿事业之中;考评绩效激励:对志愿者工作制定严格的考评标准,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工作效率,也能及时发现优缺点加以改正,从而形成完善的工作流程和美好的工作氛围。

(三)激励过程人文化

情感关怀、人文关怀需要始终贯穿在激励过程中。组织单位坦诚的关心是大学生真正需求的。通过协调组织工作氛围,增加对志愿者情绪心态的关注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并可以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

(四)激励政策法制化

合理的法制制度能有效保障志愿者基本权利的行使。把志愿者激励政策法制化,真正的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去,才能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政策的公平公开化也同样重要。

五、结论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第3篇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包括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 形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项目体系, 健全志愿服务管理的运行体系, 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目的在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服务定向、培训、配置、协调、支持、自我管理、后勤保障等系列活动。其中缺少哪一个环节或者各个环节发展不协调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影响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 但适当的激励也是必备的保障及反馈措施。组织者们应该有解决志愿者们“后顾之忧”的意识。此外, 志愿服务的学生也希望“得到学校的相关肯定”, 例如颁发证书、评优等方面的精神奖励。学生得到应有的鼓励, 会更好地激励他们继续参加更多的志愿活动。因此, 志愿活动的激励机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2]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工作现状

激励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激励志愿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 其中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效果在短期内较为明显, 但长期效果还是要靠精神激励来实现。组织应该及时肯定和赞扬志愿者, 以使志愿者保持连续、积极的心理影响。目前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 给予物品的奖励, 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包括发给志愿者证书、集体照、衣服等;组织管理者或者受益方和志愿者共同参与一些活动, 使志愿者觉得付出有所回报, 以提供精神补偿, 包括一起野餐、宴会、郊游、节日庆祝等。这类奖励活动不仅能够增强荣誉感还能促进不常有机会聚在一起的志愿者们的团队精神的养成。

第二, 酬谢。这是一种日常活动, 贯穿于整个志愿活动中。应该对志愿者说声感谢, 尊重志愿者和他们的劳动, 允许志愿者对相关事宜作出决策, 赋予志愿者更大的责任和权力。酬谢侧重于荣誉本身, 更加有助于对志愿者实现长期、有效的激励。[3]

第三, 提供免费食宿。无论在本人所在地, 还是去外地参加志愿活动, 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过程中, 有时需要自己承担往返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这些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 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同时也可能是阻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门槛”。同时, 没有足够的后勤和费用保障, 可能会直接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所以, 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必要的。为志愿者提供适时的用餐、场所、住宿地点等基本生活条件, 保障志愿者身体健康, 从而增强志愿者服务的热情, 提高服务效率。

这就要求志愿组织结合实际, 加强管理服务, 走访志愿者服务的学校负责人, 深入排查工作和生活困难, 实地督导志愿者的食宿、安全、健康等情况。做好大学生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 做好志愿者的“志愿者”, 切实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使志愿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 出色、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我们应切实为大学生志愿者营造一个安全、宽松、和谐的服务环境。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激励又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肯定。正式肯定包括召开志愿者会议表扬等方式, 形式可多样化, 可颁发表彰证书、勋章和一些专用品等, 明确志愿者身份的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表彰。志愿者组织或者领导者能真诚地欣赏并感谢志愿者的工作, 如领导接见等非正式肯定, 也是对志愿者最有效的激励。非正式肯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包括口头表示感谢、实际行动表示关怀等。在条件有限的志愿者活动中, 正式肯定和非正式肯定的巧妙结合使用, 对志愿者的激励作用意义深远。

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会随着年级的不同有所变化。大部分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更多地了解社会, 同时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大三、大四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者是找工作, 考研者可能因为抓紧时间备考而放弃志愿活动, 准备找工作者为了获得志愿经历为就业增加砝码而参加志愿活动, 从而使得有经验的成员逐渐减少, 致使志愿活动积极, 但实效不佳;学生志愿者新旧交替太快, 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志愿者学生流失严重, 阻碍了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 在激励机制中表现为:

(一) 激励定位不准确

学校或志愿者接收单位不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真实需要。学校为丰富学生的德育养成方式而开展志愿活动, 不考虑是否与学生专业发展相关;而志愿者接收单位也只是愿意接受这种义务的无偿劳动力, 而不会关心本单位的环境是不是有益于志愿者的发展, 这些忽视会导致对志愿者身份的错误定位, 不考虑志愿者的内在需求, 同时也缺少对志愿服务者的技能培训, 致使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影响志愿者坚持长期服务的意志。

(二) 激励方式不恰当

大学生志愿者较为重视精神层面的回报, 但是物质层面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激励的实行一定要适度, 不足的奖励或者口头许诺但服务后未兑现都会打消服务的积极性;而过度的奖励会使奖励的意义大于工作本身, 扭曲了个人的内在动机, 甚至因为竞争奖励而伤害了志愿者彼此之间的感情;志愿者管理方应该积极探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协调运用的途径和时机, 更好地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 激励体制不完善

由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多种, 所以激励体系很难顾全所有志愿者的各种需求, 导致对志愿者的激励不足。[3]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方策

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是一个综合的激励过程。组织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 尽最大可能满足志愿者的内在需要, 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和谐共生的道德价值为主, 同时考虑其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环境因素等作用, 依据工作绩效, 实施恰当的外部激励。将组织目标、社会目标与学生志愿者个人利益、需要相连接, 全面地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 从而实现激励的递延性和持续性。

(一)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 强化服务动机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平台。他们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有着承担民族复兴的志向。要加强正面宣传, 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宣讲等形式, 弘杨先进, 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 使大学生知晓、理解志愿者服务的宗旨。同时, 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确的行为疏导,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识, 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得到统一, 达到对志愿者的精神激励, 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 巩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 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也要依靠外界支持。现今社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普遍存在着拜金、拜权等自私心理。这种不良的文化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 严重消蚀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因此, 应唤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特别是助人、爱人、奉献等精神的重拾, 结合各级党团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的教育, 加大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从而使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4]

(二) 在激励中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心理满足

激励措施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情感关怀始终要贯穿始

32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1终。志愿活动的组织单位和接收单位坦诚地关心志愿者的需求是真正的嘉奖, 是维系志愿者参与的重要原动力。因此, 通过协调组织氛围、提高志愿者的满意度, 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加强工作动力, 从而提高志愿者管理的效率和组织的绩效。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带着美好的期望进入志愿组织的, 但其在志愿服务中如果遇到与自己原来期望相悖的事, 例如长时间的内容简单、重复的工作, 没有及时的职业培训等, 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改变了原有的看法, 认为组织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 因此会选择退出。对于怀着美好憧憬而进入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 是否与组织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 是决定其去留的重要原因。建立和谐的心理满足是增强凝聚力、建立良好关系的根本。首先, 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 应该向应聘志愿者真实地介绍组织现在的结构、活动的领域等, 让大学生对自己即将进入的组织有个相对真实的总体印象。其次, 必须给志愿者抱怨和表达挫折感的机会, 为大学生志愿者们“话语权”的行使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环境, 以便及时了解志愿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并因人而异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5]

(三) 为志愿服务立法, 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

从社会大环境对志愿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法律、规范上的支持, 是法制化中国志愿行动发展的必然走向, 也是志愿服务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的志愿活动中存在着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的问题, 尤其是在志愿者权利方面, 包括大学生志愿者在内的绝大多数志愿者接受相关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 工作中获得的相应保障太少等问题成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障碍。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而造成自身利益损失的根本原因, 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 志愿组织、志愿者所应享受的民事权利和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并未做出详细规定, 因此, 国家有义务为志愿服务制定相关的政策及创造一定的法律环境, 使志愿者切身权益得到合理的保障。[6]

只有真正地把志愿者服务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法律体系中, 才能消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这样, 志愿行为才会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自觉行为, 志愿者队伍才会日益壮大, 对提升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慈善意识也必然大有裨益。

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中, 各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合理公正的实施意见或条例, 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吸纳条件、服务项目、基地设立、经费落实、奖惩条例和评价机制等作详细的规定。在实施时要做到公正、公开, 统一标准, 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开展。

(四) 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

首先, 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 企业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企业捐款是志愿组织持续开展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 企业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 能够开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而且企业在招工时对志愿服务经历的倾斜, 还能够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所以, 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鼓励并监督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

其次, 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 高校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高校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活动发展的根基, 因此, 高校不仅要通过宣传动员、会议表彰等形式激励大学生志愿者, 而且应更注重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其成才和就业挂钩, 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全心全意地服务, 以奖励的方式体现学校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

再次, 加强专业化培训。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应有志愿服务的态度, 还要具备与所服务岗位相符的专业技能。社会、经济等的变化, 要求包括志愿活动在内的慈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专业化服务活动。如何应对具体情境变化和如何对待特定群体等问题, 都要求一些志愿行动的专业化。因此, 如果志愿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将很有可能失去工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不仅满足于能够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 大多数人都希望不断掌握服务知识和技巧, 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更希望通过学习和服务使自己的个性、心理得到改变, 能力得到发展, 否则许多志愿者会选择退出, 因此培训是一种主要而必须的激励方式。一套有效的培训措施能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 可以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因缺乏专业指导而在志愿服务中产生困难和障碍, 从而维持志愿者参与的兴趣和热情。[6]

(五) 设计优秀的服务项目, 注重授权给志愿者本人

志愿者组织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 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聪明才智。仓促和没有思想的项目会破坏志愿者加入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志愿者主要是通过志愿活动来满足他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因此, 组织应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 提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 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志愿者作为志愿活动的主体, 不是被动地进行服务, 而是服务的同时还要思考问题, 提高自身能力以求进步。他们亲身参与其中, 对活动的内容、形式等的优缺点是最有发言权的。志愿组织方和志愿接受方理应在其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创造更开放、更平等的气氛, 让志愿者不仅参与志愿活动, 同时更能协力管理志愿活动, 在可能的情况下, 合理、灵活地授权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 由志愿者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和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模式, 志愿服务组织只在资源上提供辅助、在管理上实行监督。这样可以提高成员办事能力, 适时完成工作计划及目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建立志愿者档案库及“志愿服务储蓄”制度, 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愿望

志愿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时, 可以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分类保存他们的相关信息。再按照组织的活动项目对档案库做第一个层次划分, 然后依据大学生志愿者的意愿, 将有意加入的大学生档案归入相应活动项目下。再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专业、爱好、特长, 以及素质测评的结果、活动项目需求等, 作进一步细分、存档。要适时对大学生志愿者档案进行更新和维护, 及时记录大学生志愿者在本组织期间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服务中的表现。同时, 根据组织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具体情况, 设定对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组织的志愿者档案的保管期限。

“志愿服务储蓄”制度是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 为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帐户”, 把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 (与服务质量、实效挂钩) 记录储存起来, 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时候, 可以优先得到相应时间的志愿服务。通过制定在全国高校甚至全社会具有普遍通用性的政策法规, 把每个志愿者的公共服务业绩一一记录在志愿者档案库中, 在将来必要或恰当的时候, 由社会对做过志愿者的人提供应有的回报。这能让志愿者自己看到服务成绩, 鼓励他们多作贡献;同时也代表着被服务者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一种认可, 是对志愿者荣誉的确认。[7]

(七) 引入科学的志愿服务退出机制, 以更好地优化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者通过参加校内志愿服务组织, 充分感受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文化, 在团队中得到强烈的归属感;同时, 校园内志愿服务组织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效果反馈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 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将得到推优入党、竞选班委等更高层次的锻炼和培养机会, 从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但是由于志愿者条件的限制, 个别志愿者不再适合继续志愿服务了, 对于个别不适合继续进行志愿服务的志愿者, 志愿组织可进行劝退处理。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 不是对志愿服务的简单否定, 而是为志愿者搭建“在适合的志愿服务岗位上开心开展志愿服务”的平台。被劝退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 到其他适合的志愿组织继续服务。科学的退出机制是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重要补充。[8]

参考文献

[1]葛瑶瑶.北京城市学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 (3) .

[2]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8 (6) .

[3]侯蕾.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研究—以上海市两所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09.4.

[4]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3) .

[5]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9.5.

[6]吴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研究实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6.

[7]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 2010 (2) .

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

1 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性

1.1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胸怀理想,追求个人内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此他们对于志愿活动有着较大的热情。他们参加志愿活动是自愿选择的行为,不图物质回报,更加注重精神的收获,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去。

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志愿活动并不是那么轻松,中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克服。

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他们的志气,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初衷,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因此说,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热情,实现志愿活动的顺利完成。

1.2 是系统化、科学化的保障机制

激励机制不仅仅作为一种方式而存在,同时更是系统化、科学化的保障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活动来说,整个志愿活动都是一个项目,要想顺利实现项目的完成,就应该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保障机制,使其贯穿在这个活动中去,为活动的完成提供保障。激励机制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它包括人员工作的分配、奖励制度、培训、合作、环境条件等,如果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拖延工作时间,造成团队内部混乱等现象,不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 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激励体制不完善,缺少制度保障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少制度保障是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较大问题。由于激励体系很难顾全所有志愿者的需求,导致激励不足。尽管在广东省已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协会和服务总队、服务队、服务站(中心) 组成的志愿服务网络,但是由于在起步阶段,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同时,志愿者活动以自发自愿为前提,但缺少相关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保障他们的权利。

这样的志愿活动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比如目标不够明确,时间拖延现象比较严重,在志愿活动中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解决等,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很不公平的。

2.2 定位不准确,忽视大学生内在价值追求

目前广东全省共有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136个,志愿服务队28771个,服务站(中心)7000多个,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大学生投身到志愿者活动中去。志愿团队的庞大和服务人员的增加,容易造成服务工作部署不周到、岗位细分不准确等问题。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工作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定位不准确,忽视了大学生内在价值的追求。大多志愿者活动过多关注工作形式、流于表面内容,忽视了本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目的不是获得各种奖励,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但是,在很多时候,相关的管理者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内在价值的追求,比如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希望在志愿活动中得到什么?他们更适合此活动中的哪些工作?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重视。

2.3 激励方式偏颇,物质精神不均衡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激励方式偏颇,物质精神不够均衡。一般来说,大学生较为重视精神层面的回报,也需要物质方面作为辅助。有的管理者只关注到了物质激励,通常给予奖章、奖金等简单形式的比较多,无法满足大学生志愿者成长和被认同的心理需求;而有的则过分强调精神方面,完完全全忽视了给予大学生一部分的物质奖励。这种比较偏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工作热情,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3 如何实现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完善

3.1 合理规划并完善激励机制

3.1.1 实现激励机制的系统化

合理的激励规划是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系统的宣传激励机制、明确未来规划要点、加强志愿精神的传承一系列的措施,旨在建设出一支经验丰富、长期服务的志愿者团队。要想推动大学生志愿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合理规划,形成比较完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这对于保障大学生顺利参加志愿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志愿活动的总体规划、计划进度、合作方式、后勤支援、奖励制度等各个环节,都应该实现系统化,这样的志愿团队必将会是一支干练、备受欢迎的团队,同时大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提高管理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1.2 提倡法制化激励

实现法制化激励机制也是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愿行为,几乎没有来自外在的保障。因此,激励合理的法制制度能有效保障志愿者基本权利的行使。只有把志愿者激励政策法制化,真正的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去,才能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如此一来,大学生在参加志愿者活动中才能够有较强的归属感,在参加具体的活动的时候,才不会过多地担心意外状况的发生。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重视,制定并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校规,以此来保证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和权利,为他们的志愿活动提供双保险。

3.2 授权学生服务项目,实现大学生价值追求

在大学生志愿活动中,通过授权学生服务项目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合理地激励,能够提升他们的服务积极性。通过项目的授权,能够让学生深入参与到活动项目过程中去,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同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管理才能,对他们来说有很多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制定相关的计划进度、物资配备、人员数量等,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能够实现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应该多开展社会志愿活动,将活动授权给学生,借此机会来锻炼他们的能力。社會也应该多给学生机会,可以先指导他们,然后授权给他们,让他们在项目的管理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授权学生服务项目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体现,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参与进去,了解和把握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成熟。

3.3 完善激励方式,实现均衡激励

3.3.1 实现多元化的激励方式

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要想收获成功,就要实现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对志愿者活动提供动力和支持。比如责任感激励——将志愿工作當成一项事业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乐于奉献,追求个人价值;组织文化激励——塑造以人为本、乐于奉献的团队文化,使大学生融入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这样能增加志愿工作对他们的感染力;考评绩效激励——对志愿者工作制定严格的考评标准,依据这些标准来确定最后的奖励状况,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工作效率。总之,要根据志愿团队的状况来合理地确定激励方式,不断促进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

3.3.2 在激励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是志愿者活动的核心精神,志愿活动本身就彰显着人文主义关怀。因此,要将情感关怀、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在激励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在无形中激发志愿者,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因此,相关的组织单位坦诚的关心是大学生的真正需求,时时刻刻对志愿者情绪和心态的关注,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同时,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也能够影响他们,让他们将这种精神传达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不断地奉献自己、成就自我。因此,人文主义精神是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只有强化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视,才能够将整个团队结合起来,塑造强劲的团队软实力。

4 结语

大学生志愿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实现个人成长的突破。针对目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诸如激励体制不完善,缺少制度保障;定位不准确,忽视大学生内在价值追求;激励方式偏颇,物质精神不均衡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改革,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并完善激励机制;授权学生服务项目,实现大学生价值追求;完善激励方式,实现均衡激励等方式来实现,只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艳红,白海霞.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01).

[2]苏红.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

[3]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03).

激励志愿者的句子 第5篇

2、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3、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4、俗语曰:不怕事难,就怕手懒。古语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君聊赋古今词,只望努力从今始;待君勤勉努力时,功成名就心愿至。

5、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你是一把宝剑,生活就是磨刀石,你需要磨;如果你是一朵梅花,就需要经历寒冬。我祝福你如梅花一样清新迷人,如宝剑一样所向无敌。

7、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永往直前路永远就在脚下,永往直前你永远是最高的那位,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8、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0、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没有绝对聪明的天才,也没有绝对愚蠢的傻子。天才和傻子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努力的人才能成为天才,也只有懒惰的人才能成为傻子。聪明的你愿意做哪种人?想做天才就努力学习吧!

11、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多少次机会悄然而至时,我们胆怯,犹豫;而当多少次机会悄然溜走时,我们懊恼不已。与其浪费时间烦恼该不该去做,还不如去烦恼该如何去做,放开膀子痛快干一场。

12、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13、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4、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15、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6、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收获成功。祝君重树信心,走出迷惘,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

17、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18、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19、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20、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21、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22、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其实不管晚不晚,只要有所行动才是硬道理,提醒年轻朋友,多努力,勤奋斗,常行动,一切都不晚。

23、风雨之后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祝福你,刮风会给你刮去钞票,你就直管捡;下雨掉到你家门前大元宝,你家堆金山;祝你风雨相伴,“前”途无量。

24、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25、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做事之法,也应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谋定而后动,认准了就义无返顾,直到成功!

2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风雨后的彩虹最美丽,拼搏收获的果实最甜美。祝愿朋友跨越坎坷,一往直前,百折不挠,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27、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2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失败,怕什么,有信心撑腰,下次可以做得更好;失落,怕什么,有努力相伴,阳光依旧灿烂;失意,怕什么,面对困难不怕,泰山也在脚下。在生活中,难免挫折连连,主要是保持心态,有信心就是崭新一天!

29、开弓没有回头箭。做事果断不犹豫,主见意识要强烈,自信在心不动摇,勇往直前不后退,再苦再难要坚持,祝君成功与相随,梦想成真幸福伴!

30、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31、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32、一天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辈之际在于青,一生之际在于勤。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这样你才能有丰硕的果实,完美的人生。愿你抓住时光,拥抱阳光,克服困难,走向辉煌!

33、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34、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谈志愿者的激励 第6篇

1、保持

要使志愿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工作,就要建立一套认同机制,认同机制的实质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志愿者工作,满足他们的激励需求,为此以下问题要考虑:

(1)认同需求:志愿者需要别人对他的工作给与好评。这需要采取一定方式,比如证件等等。

(2)成功认同:要让志愿者感到他已经做成一定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往往发生在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活动中,目标明确,一往无前。

(3)控制需求:这需要让志愿者感到他们需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些往往发生在那些需要自己做出决定的活动中。

(4)变换需求:人类会厌烦不停地做一件事情,志愿活动也是这样,要让志愿者的活动丰富多彩。志愿者管理人员要考虑到人类的这个特点,预防志愿者厌烦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更换新的工作,让他们不断挑战生活。

(5)增长的需求:要让志愿者感到自己所从事的志愿工作有发展的空间,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丰富自己的人生,所有这些主要通过培训、指导、咨询、技术示范来实现。

(6)人际需求:这要求志愿者管理人员要通过一定方式让志愿者感到有一种归属感,被组织接受,得到组织的关爱,得到合作,分享组织的忧愁与喜悦,与组织内部员工和组织建立密切的关系。

(7)权力需求:志愿者管理人员要创造一定条件让志愿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要赋予他们一定的领导地位,提升在组织中他们的位置--参加董事会、充当发言人、协调项目等等。

(8)乐趣需求:这看起来是可笑的,其实很重要,志愿组织要满足志愿的乐趣和冒险的需求,要让他们感到志愿活动充满乐趣和享受。

(9)追求独特的需求: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感,是自我满足的一部分。当然,志愿者们不是满足于以上的所有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有人热衷于权利,有人热衷于成熟,也有人热衷于人际交往。而且,同是一个志愿者,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

要保持志愿者的热情长生不衰,志愿者管理人员需要定期与志愿者们交流,并就下列问题分析他们的态度:

(1)获取社区问题的知识;

(2)保持技艺;

(3)与家庭成员一道参与志愿活动从而与家庭成员一起;

(4)走出家门;

(5)结交新朋友;

(6)与参与志愿活动的老朋友在一起;

(7)获得新的知识;

(8)自找乐趣;

(9)推进社区建设;

(10)与特定客户群体在一起;

(11)负责一些事情;

(12)成为群体的一员;

(13)从志愿工作中获取经验;

(14)结交社区的重要人物;

(15)获取新的地位;

(16)获得社区认同。

保持志愿者的关键是要通过志愿者的活动精力来满足他们复杂的激励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志愿者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换句话说,志愿组织可以保持志愿者继续工作。

在以上的所有需求中,归属感和一定的自主性无疑是最重要的。这两个方面虽然看起来相互矛盾,但人类似乎一直生活其中。

满足志愿者归属感的办法:

(1)建立相互的目标;

(2)招募志趣相同的志愿者;

(3)招募价值观念相同的志愿者;

(4)通过授权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5)通过分组建立志愿者的认同气氛。

满足志愿者自助需求的办法:

(1)赋予志愿者更多的权威;

(2)让志愿者自己选择;

(3)根据结果确定他们的工作;

(4)把志愿者视为组织的重要贡献者;

(5)建立反馈系统;

(6)根据活动结果评价志愿者。

2.认同

志愿者的工作必须得到志愿组织的欣赏和认可。这种认可包括正式认可和非正式认可两种。

(1)正式认可

正式认可的方式很多,包括奖励、颁发证书、发匾、颁发纪念别针以及举行表彰宴会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认可志愿者的工作和贡献。许多志愿组织每年都举行仪式选举和表彰志愿者个人。在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志愿者日或社区庆祝活动的机会进行。当然,这种认可不是万能的,但对于那些希望得到组织认可的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但是,有些志愿者的需求是为满足客户的需要,这样的志愿者的认可来自客户,而不是来自组织本身。

(2)非正式认可

大部分的认可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包括组织的员工与志愿者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合作,这种认可可能会更有效,因为它时常发生,一年一次的庆祝餐不会比365天的融洽人际交往效果更好。

日常的认可可能包括:

说声谢谢;

介入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决策;

关心志愿者的家庭生活和兴趣;

平等对待志愿者;

邮寄感谢信给志愿者家庭;允许志愿者参加社区培训活动;记住志愿者的生日;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考评激励制度 第7篇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工作,全面推进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根据中央、省、十堰市文明办的要求,结合我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互联网已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发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是适应新形势、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实抓好。

第三条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发扬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精神,热心精神文明建设,熟悉网络宣传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文化素质、网络文明传播和文字写作水平。

第四条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主要工作:

1、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在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开设微博、博客,建立文明窗口,经常撰写文章、转发稿件,传递正面声音。

2、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导向,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的工作部署、政策措施和工作成绩,营造科学发展、实干兴邦的浓厚氛围。

3、参与网上讨论。通过撰写博文、讨论、留言发帖等方式,参与各级论坛、文明网组织的网上讨论;通过论坛跟帖、撰写博文等方式,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4、组织推广活动。协助策划、积极参与中国文明网和省、市文明办组织开展的其他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借助本单位网站,通过链接网上活动和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专栏等形式,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市文明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精神,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5、提供相关稿件。收集整理各级、各部门和本单位(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动态、创建成果、先进事迹等情况,编发相关文字、图片及音视频材料,提供给十堰文明网、荆楚文明网、中国文明网等网站,宣传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先进典型。

第二章

队伍及管理

第五条 按照单位总人数30%以上比例建立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成立2-3人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骨干小组。要有一人加入“文明十堰”群,负责及时转发每月的“网文明传播工作提示”,组织单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完成“规定动作”。

第三章

第六条

范围: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

第七条

考核方式:采取季度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网络文明传播工作情况开展统计考评。

第八条

考核细则

1、建管。

⑴将网络文明传播工作纳入工作计划,进行工作部署和总结。

⑵保障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的必要时间、上网设备等条件。

2、信息。向中国文明网、荆楚文明网、十堰文明网报送信息。

3、博客。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加入湖北十堰文明博客圈(http://g.home.news.cn/hbsy),发布、转发原创博文。

4、微博。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关注十堰文明办官方微博(http://weibo.com/u/3242707002),发布或转播微博,转播重大活动或当前重点工作。

5、活动。积极参与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荆楚文明网、十堰文明网组织开展的网络文明传播活动。

第九条

统计报送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填写统一的工作统计电子表,及时将工作情况报送市文明办。

第四章

第十条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作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创建量化考评,定期通报考核情况。

第十一条

办机关每年将办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市文明办。

第十二条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第8篇

我国志愿者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1 人员构成复杂

志愿者超越了空间、时间、职业等方面的局限, 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领域, 有不同的个人背景, 在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人格、能力、经验、教育水平等方面各不相同。其服务活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辐射效应。

1.2 参与动机多样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也是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征, 有的是作为公民、社团或国家成员的奉献;有的是对个人的挑战;有的是对群体的归属;有的是作为群体一员的认同感;有的是个人的各种需求的自我满足。

1.3 行为规范自愿

自愿性是志愿者的基本特性, 不是为了名利, 没有人强迫, 而是出于真诚的同情心、责任感或公益心去行事, 自愿加入志愿者组织, 自愿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力来自参与者本身, 既可以自愿加入, 也可以自愿退出。它强调的是个人意志的独立性、个人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人行为的自律性。所有这一切, 都不受任何外在强制性因素的影响和支配。

1.4 服务领域广泛

志愿服务活动立足现实, 着眼末来, 服务社会, 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 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吸纳能力。它鼓励并需要人们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不断创新。还具有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的功能。志愿者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 使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2 激励机制

2.1 激励

所谓激励, 就是针对某一事项或某类群体, 由特定的组织, 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 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 借助信息沟通, 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某一事项或某类群体的活动, 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 来满足特定成员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激励贯穿于该事项或该类群体组织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对成员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该事项或该群体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 也能让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 即达到组织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2.2 激励机制及组成要素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组成要素包括:诱导因素集合, 即用于调动成员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行为导向制度, 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行为幅度制度, 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行为时空制度, 指奖酬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行为归化制度, 指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

3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3.1 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备

到目前为止, 我国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激励公民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志愿者没有准确的定位, 关于志愿者自身利益的保障法也尚未纳入到国家法律体系中来。目前, 虽然有个别部委及部分省市已经出台了志愿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 对于激励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 防范和化解自愿服务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 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激励机制, 更缺乏对激励机制的各要素的整合, 难以调动整个社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 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 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规范志愿服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救助志愿服务中产生的权益损害。

3.2 缺乏统一协调

目前, 在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过程中, 由于在国家层面缺乏统一协调, 造成相关的激励措施和手段政出多门, 既有中央政府部门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 也有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 还有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相关规定。民政、共青团等部门交叉管理, 职能部门间协调不足, 责权不清。各个志愿者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多从自身内部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手段, 对整个志愿服务的大环境考虑较少, 对诸如志愿者权益保护, 与志愿者工作单位的关系处理等很少涉及。政府部门与志愿者组织之间, 志愿者组织之间、志愿者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 激励措施和手段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激励要素及其结构无法进行整合优化, 使激励机制的功能不得到有效发挥和放大。

3.3 没有充分体现志愿者精神和参与动机

志愿者精神体现在自我克制的品格、奉献敬业的境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执著追求, “无私、无偿、利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精神的基本要义。但是, 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激励措施和手段, 还是志愿者组织的激励措施和手段, 都没有完全体现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文化, 并将其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目前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多把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简单化, 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既然是为了信仰和理念, 就不再需要其它任何形式的激励, 即使有, 也仅有一些零星的、偶然的规定, 很少综合考虑志愿者的需求, 这极大地挫伤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激励措施和手段笼统

激励措施和手段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着眼于解决问题,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对症下药, 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能在志愿服务中切实贯彻落实, 确保志愿服务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得到不断加强。但在目前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中, 无论是政府部门, 还是志愿者组织和其他社会部门, 在诸如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个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处理问题上, 在志愿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上, 其激励措施和手段大多比较笼统, 缺乏针对性, 难以量化和操作。

3.5 外部环境制约

首先是政府管理机制制约了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为志愿者组织的登记和成立设定了一些门槛, 虽然现在已在进行相关的改革和探索, 但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缺乏相关的法律解释, 如参加危险性志愿者组织人员的人身保险问题、志愿者与工作单位的关系协调问题、志愿者组织基金的设立问题等。对志愿者组织的有关政策扶持如项目引导政策、税收政策等也尚未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进行整合。此外, 社会各界的参与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

4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4.1 体现志愿文化

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进行整合, 首先就是要体现以志愿服务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志愿文化。志愿服务的原动力中, 理想主义和使命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报酬和工作条件虽然重要, 但不是吸引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 社会使命和利他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主要价值, 是有效激励的基础。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 必须体现志愿服务使命, 才能激励全民积极参与, 使志愿者具有坚定的信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志愿服务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

4.2 满足合理需要

志愿者的合理需要是对激励机制的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基本依据。激励的成因在于志愿者需要的存在, 志愿者的需要既有精神满足的需要, 也有物质补偿的需要, 并且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任何一个志愿者组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志愿服务目标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基于志愿者合理需要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所有志愿者的积极性。满足合理需要的激励更显现公平, 使志愿者产生满足感, 从而有利于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

4.3 要素主次有序

要真正把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各激励要素就要主次结合、主次协调、主次分明, 并取长补短、合理安排, 才能相得益彰, 互相补充, 共同推进。这就要求以政府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保障为基础, 志愿者组织的激励手段和措施为着力点, 社会认同方面的激励机制为补充。具体表现为以精神激励为主, 同时兼顾物质补偿。通过激发志愿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利他精神, 激励志愿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并在全社会培育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志愿文化。需要强调的是, 物质上对志愿者予以必要的补贴要注意适度, 既不能太多, 也不能没有。

4.4 注重整体优化

对志愿者激励机制各组成要素进行整合, 首先要注意整体优化, 并与局部优化相结合, 明确整体的激励机制目标, 处理好各要素的衔接关系。要以整个志愿服务事业的总体目标为目标, 协调志愿者激励机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得到最优化的合理组合, 按需激励, 最大限度覆盖所有激励要素。不断更新激励机制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使激励机制的功能得到放大和发挥。

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各组织要素要合理搭配, 措施到位, 相互补充, 互相配合, 共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组织发展环境, 并赋予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管理全过程的权力, 尊重志愿者的建议和意见, 尊重志愿者的发展需要, 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与主人翁意识, 实现团队的沟通与互助, 提高组织效率。

4.5 措施灵活有效

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志愿者激励机制要处理好精神激励与物质补偿、内激与外激、正激与负激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同的志愿者组织、不同的志愿者个体, 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激励内容、方式和力度。在坚持志愿服务文化和志愿者精神的同时, 又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志愿者的实际情况, 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言行, 为他们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因此, 在对志愿者激励机制各要素进行进行整合时, 一定要考虑到志愿者的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4.6 保持相对稳定

激励机制在不同的志愿项目、不同的志愿者组织、以及同一志愿项目的不同阶段, 同一志愿者组织的不同发展时期, 各要素的整合运用应有所不同。随着人的需要在不断获得满足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和升级, 志愿者激励机制应结合这些变化作相应调整, 但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实行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 不能朝令夕改。激励体系通过不断检验、反馈和调整而完善, 减小志愿者心理等方面的阻力, 保持一定程度政策的延续性, 激励志愿者的长期化行为, 鼓励志愿者追求长远目标和长远发展, 也有利于避免因决策严重失误所产生的持久结果。

参考文献

[1]蒋新红.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 2011, 14.

[2]张娜.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的有关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3.

[3]邱建国等.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 2008, 6.

[4]周追赶.防止激励机制缺陷的逆向作用[J].企业管理, 2009, 2.

上一篇:自来水管道破裂应急预案下一篇:高中历史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