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书评范文

2024-06-14

中庸书评范文(精选15篇)

中庸书评 第1篇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读《中庸》有感

姓名:樊思思

班级:

学号: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读《中庸》有感

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作为自汉代以来就被统治阶级视为根本的儒家思想,则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谈及儒家思想,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甚至被孔子誉为“极其高远的至道”,这就是中庸之道。对于《中庸》所阐述的思想,无论是古圣先贤,还是普通群众,都有各自的见解。但正如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言“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即使如此,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我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仍需认真研读《中庸》,用心揣摩,感知这一中国思想的精髓,并从中收益。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读,我对《中庸》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从中体会出许多人生哲理。在这里,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中庸思想的丰富内涵

《中庸》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之后,《中庸》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庸在实质上是指不善不恶、调和折中的人性“临界点”。《中庸》的核心思想即为中庸之道,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大家所熟悉的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的做人规范:五达道,三达德。《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一,《中庸》提出了一个道德标准,其含义大致有三:

1.执中守正:

执中守正的含义即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朱熹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也就是说,在待人接物时,需考虑到事物的两面性,不可偏执一端。若是听取意见,就要兼听两方面的不同意见,综合判断。若是判断事物,就要既看到好的一面,也考虑坏的一面,从而客观公正地做出评断。这一思想恰恰暗合了马克思哲学中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两面构成的,任何一面都对其性质、特征有影响。而在评判一个事物时,如果只看一面,不能够做到权衡,势必就会失去客观的标准。

2.折中致和:

折中致和的含义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孔子曾盛赞舜“致其两端而用中”。折中致和的思想更适合统治者。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做出决定时难免会听见两方不同的声音,而往往这两者无法分出明显的对错。这时就需要领导者具备折中致和的思想,在二者中做出相应取舍,取长补短,最终达成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能够调和矛盾,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完善自身。

3.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的含义为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中庸思想在讲原则的同时,更注重强调灵活变通。如果不能权衡利弊,不能分辨轻重缓急,一味恪守于“中”,这也是偏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明确指出,世界万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任何理论都没有对一切事物都适用的原则。中庸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制宜。中庸的因时制宜主要体现在一个“权”字中,孟子曾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由此可见,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根据原则做出相应变通,才能真正达到中庸之道。而一味恪守成规或一味只想变通,都是偏执一端的表现。

二,中庸有三个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慎独自修主要强调了人们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重要性。《中庸》不同

于其他经典的是它强调人们通过自身的约束力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慎独则强调人们尤其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注意对自己的约束。就算别人听不见,看不见,也不可以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做到儒家所提倡的至诚、至仁、至善、至圣。而自修则明确提出人们应当善于反省自己的行为,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要懂得如何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更正。

2.忠恕宽容:

忠恕宽容指的是人们要学会互相体谅和关心,时刻为别人照相,善于宽

恕别人的错误,并做到体仁而行,并行而不悖。中庸的这一原则其实暗含了人们常说的“自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与人发生矛盾或摩擦,这时我们必须谨记,只有坚持忠恕之道,人们才能彼此原谅,互相理解,和平共处。因此,我们需要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体谅自己的心去体谅他人,大家彼此用爱互相感化,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时至今日,社会依然在强调诚信,就是因为只有诚信才能充分发挥人类的善良,从而感化他人,并让他人诚信、善良,以此达到整个人类的善良,最终达到至仁至善的理想境界。“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事故君子诚之为贵。”对于生活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的我们来说,诚信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诚,则难以成为栋梁之才。一个公司如果经营不诚,则难以发展壮大。一个政党如果不诚,则不会取得人民的信赖。因此,诚是人类乃至社会的根本。“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第二,中庸思想的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这一境界就是通过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的美好和谐的社会,在造福自然的同时也造福人类。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所要追求的就是一种大同的世界,它也是中庸之道所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第三,中庸思想与当代社会

在我看来,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理论基础,同时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支撑。

首先,“中庸”就是指情感,尤其是仁、善,存在于人的本性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们更好的利用,从而使得社会至诚、至仁、至善、至圣。而社会和谐是指在尊重人权的道德和法律基础上,综合考虑仁(仁爱)义(正义)礼(互相尊重)智(理性明智)信(诚信)法(法治),最终达到人人互相理解,互助有爱的和谐美好社会。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都是建立在中庸思想之上的。因此,要想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提倡中庸之道,通过中庸之道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其次,中庸之道中的因时制宜原则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得以最终取得成功。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失败有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过分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注重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最终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而当时马克思主义发展得并不完善的中国反而在经历了一次次挫折后,总结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就是一个适应现实环境的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典例。如果中国不能及时认清形势,做出调整,就决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也必须有中庸之道作为支撑,并依靠中庸思想不断完善。

中庸思想有许多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通之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发展战略。其中,一国两制、与时俱进、和谐世界;互利共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是典型代表。

总体来讲,中庸是和合文化的哲学升华。和合文化的特点就是多样的包容,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天地间万物的生生不息。而中庸思想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过程中的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的和谐。“中庸”的真实意义是指中和,而并不是平庸无能或碌碌无为,它所追求的是不亏不盈,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可进可退的人生大智慧,并教导人们如何在为人处事中找到较为完美的平衡点。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执中守正,折中致和与因时制宜。可以说,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巅峰,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有必要研读这一经典思想,领悟“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的切实含义,并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修身养性,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中庸书评 第2篇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简拼】zyzd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英文翻译】the happy mean

【谜语】中路

【成语正音】中,不能读作“zhòn馈薄

【成语辩形】庸,不能写作“佣”。

【产生年代】古代

善即中庸 第3篇

孟子认为:“可欲之为善。” (《孟子·尽心下》) 认为值得人们追求的、喜欢的事物是“善”, 如名誉、金银、权力等等, 那么是不是名誉、金银、权力这些就是“善”呢?如果是, 那么为什么人们常说, “人怕出名, 猪怕壮”“金钱乃身外之物, 生不带来, 死不带走”“权力是双刃剑, 用好了可以为民造福, 用不好自己伤自己”之类的话呢?所以, 仅仅认为“可欲之为善”, 显得也不合理。

那么, 什么是“善”呢?“善”的本质是中庸, 不过也不及, 它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它既不是外在的好, 也不是或者仅仅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东西。宋代大儒朱熹的对善的理解值得借鉴。他在《中庸章句》中解释,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这句话时, 说:“盖凡物皆有两端, 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两端而量度以取中, 然后用之, 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朱熹的解释表明了“善”的含义:善就是事物或行为本身的中庸状态, 不及也不过。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可伦理学》中也认为, “善”即“中道”, 也就是“中庸”。善即中庸, 或中道这正是表明了“善”不是外在的“好”或者“可欲”性的东西, 而是事物的内在本质。通常人们说的“美女”或者“可欲”的东西多是强调事物的外在性, 是一种工具理性, 而非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人们对“善”的误读, 因而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偏离正道的善恶观。而事实上真正的善的本质就只有一种, 即中庸或者中道。在道德哲学视野中善是事物处于“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中的那种存在方式。“善”的这种中庸或中道的本质内涵, 不是一种固定的存在, 而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是动态的, 它随物与事、随时与地而变化, 而在这种变化中, 善又往往处于“不偏”“不倚”状态中。所以, 我们说“舜”是善人, 不仅仅因为他“好问而好察迩言”, 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道德智慧, 能“执其两端”, 后“用其中于民”, 能够把握好善的本质。

既然“善”是事物的中庸状态, 那么, 一切道德规范的创建和应用, 无非就是为了实现“善”的这种中庸状态。例如, 救人就是如此。孟子列举了一个很有名的案例。他说:“嫂溺, 援之以手”是正当的、是善的。嫂溺不救, 那是“豺狼”的做法。他说:“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 (《孟子·离娄上》) 但是, 假如将嫂子救上来之后, 还不放手, 就过了头, 违反了“善”的中庸状态, 那就不是救嫂了, 而有了涉嫌“淫嫂”的企图了。因此, 嫂溺要及时救, 救上来之后要及时松手, 这才是“善”, 否则, 不救或救上了之后不放手, 都不是“善”。同理, 在现代社会中, 青年人给老人让座位是善,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 青年人不让座, 该青年的行为是“不善”, 是“不及”, 但是如果老人强行将青年拉起来, 或者强迫他人让座位, 那这位老人的行为就显得“太过”, 也是“不善”。

“中庸”之道 第4篇

近来做了个梦:在地铁站中,一位陌生男子拿着一部手机向我走来,要我帮他拍张照,还未接过手机,其便将手机狠狠摔在地上,瞬间出现一群男子将我团团围住,让我赔一万元钱。我很确信,在场群众是目睹全过程的,却没人帮我解围,当对方拿起凶器的一刹那,我被吓醒。

有趣的是,在梦中,我在要接而没接这部手机时心里也曾嘀咕是否会被讹上,只是对方摔得太快。后经反思,做这样的梦不足为奇,身边看到的类似新闻实在太多,而关键词是——冷漠。这算是中庸之道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今年,我在商场丢过一个钱包,贼溜了之后,在场的售货员、路人纷纷给我形容贼的体貌特征与穿着,着实让我哭笑不得。

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如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等等。就我的理解,中不是走中间路线的和稀泥;庸也不是庸碌俗气,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遗憾的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中庸演绎成了隐藏自我判断,做没有主见的和事佬。事实上,中庸中的“庸”也可以理解为包容大度,正因为我们没做到“庸”,便将“中”的指导思想变了味儿。

经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些所谓的“至理名言”,如“用十年学讲话,一生学闭嘴”之类的。诚然,这样的“至理名言”确实是实用主义的代表,却不折不扣与中庸的思想相背离。有了这样的思想,做我这样的梦便是应验了人们与思想相对应的行为。母亲曾教导我:“可以持不同意见,但要容纳别人与你不同的意见。”这就是中庸思想中的一部分,我很佩服她。然实话实说,母亲能有这样的思想源于她接触社会较少,在社会中,持不同意见,并表达出来其实很难,正如我们在日常写作中,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谨慎写,都要思量,所谓不偏不倚亦难矣。

文章结尾,难免“中庸”,一家之言实道不明中庸之博大,慢慢体悟,与君共勉。

中庸书评 第5篇

江上逢柳中庸

作者:李端朝代:唐体裁:七律 旧住衡山曾夜归,见君江客忆荆扉。星沉岭上人行早,

月过湖西鹤唳稀。弱竹万株频碍帻,新泉数步一褰衣。

中庸书评 第6篇

自读书识字时起,人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心怀两端而“骑墙”,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小人骑墙”的代名词。然而近几年大兴国学之风,我为了参与一些争论,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得不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待俺看了《中庸》,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大概就是中庸二字比较经典的解释了。但是,从这里俺怎么也难以找出“骑墙”的痕迹来。所谓“中”,那是很好理解的,关键是那个“庸”,“庸”字一破,则“中庸”不难解矣。骑墙,就是心持两端而不定的意思,而人家程子却说“不易之谓庸”,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根本道理上坚持不变才能叫做“庸”。按照他的解释,所谓中庸,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原则(道),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这哪里有一点点“首尾两端、骑墙观望”的意思啊?后人对“中庸”的误解,并非无中生有,考之《中庸章句》全文,孔子以及其后来的门徒的言论,大概就是误解的根源,比如孔子说: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提出了“过”和“不及”两个概念,是后来成语“过犹不及”的最早来源。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俺就“不如守中”了,守在中间,不偏不倚,不就是有点“骑墙”的嫌疑么?由此产生了我的第二个怀疑:《中庸》的许多内容多是后人乱加的。按照古人记载,今天所说的儒家的“五经”(古代是六经,后来《乐经》失传了),包括《礼记》,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而《中庸》原来就是《礼记》中的一章,到宋朝,统治者才将它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也就是说《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

中庸书评 第7篇

中庸之道:遗忘、发现与发展-孔子与中庸之道

中庸观念源自于原始的狩猎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中”为“政”―“德”―“礼”,并由于过分地注重于外在的规范意义而被“遗忘”;至孔子,以“仁”入“中”,从“中之用”出发,重新发现并发展了“中”观念的道德意蕴。

作 者:陈科华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B22.2关键词:中庸之道 中德 礼 仁 孔子

中庸不平庸 第8篇

尚酷就像它的名字含义——撒哈拉吹向地中海的沙漠热风一样,第一代尚酷便以沙漠热风的姿态席卷了整个跑车界。扁平的车身,宽大狭长的进气格栅加上凶悍的大灯,给人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前卫潮流”是业界乃至大众对尚酷的评价。

这辆车的避振选用了KW出品的Clubsport 3-Wayo这款避振曾先后用于保时捷911、宝马M3、日产GTR、三菱EVO、奥迪TTS等,可见它与竞技绝对脱离不了干系。之所以选择这款避振,因为对于尚酷R这种本身操纵性很强的车,要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太难,但在适中的价格区间内做到可真的要花费不少心思。而且还要在满足操纵性提高之余又不会太过极端,这款避振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接下来是进气系统的强化。正如人只有呼吸舒畅,饭才会吃得香,觉才会睡得甜,干活才会有劲。车子也一样,良好的进气系统不仅可以提升发动机效率,还可以延长发动机寿命。而进气要顺畅,排气当然也要顺畅,一“吸”一“呼”两者协调才行。良好的排气系统,除了要起到波峰匹配的效果之外,重量也是越轻越好。

进排气的改装其实是为发动机改装做铺垫的。原厂的尚酷R20TSI EA113发动机就动力来说已是相当不俗:256hp最大功率,350Nm的峰值扭矩配合6挡双离合变速器堪称一绝,6s破百的实力在国内也不是什么车都能比的。不少尚酷R车主都有疑虑,对于一辆前驱车,动力有必要再做强化吗?答案是,当然!如果是平常在街道上开的尚酷R,256hp绝对够用。不过既然把这辆车要打造成性能典范,动力不破300hp说不过去。所以移植了K16的涡轮,使尚酷R最大功率定格在了390hp。EA113发动机型号虽老,但铸铁的缸体强度大,非常皮实耐用,特别适宜以加大涡轮的方法来压榨马力,并且不必对机体零件进行过多的补强。

尚酷R有前驱车天生的缺陷——推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推头现象,特进行了一些改动,比如改用轻量化的翼子板和发动机舱盖、换上钛金排气中段、换上好轮胎、轮圈等。改装车的过程就应该是哪里弱就加强哪里,不走极端、全面晋升的过程,这辆尚酷R的改装正好做到了这一点。

中庸书评 第9篇

夜渡江(一作柳中庸诗)

作者:姚崇朝代:唐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中庸书评 第10篇

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评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

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和“诚”的翻译,来说明其对他们的诠释的保留,然后说明,虽然他们的译著未能揭示这一功夫的层面,却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 者:倪培民 NI Pei-min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刊 名:求是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 年,卷(期):2005 32(2) 分类号:B222.1 关键词:中庸   诚   功夫   过程   实体  

中庸国学教案 第11篇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

(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

3.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开小火车背诵。

4.经典总结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5.经典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五年级国学社团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

(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

3.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开小火车背诵。

4.经典总结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5.经典拓展

打破中庸细节致胜 第12篇

纵观MG品牌的历史,90年来,这个品牌始终与“运动”一词紧密相连。从1965年的MGB GT,到1967年的MGC GT,再到1973年的MGB GT V8,MG品牌的GT车型以出色地性能和潮流的外观征服了无数走在时代潮流前段的消费者。在今天发布的MG GT身上,我们同样能看到这种已经发挥到极致的竞速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打破中庸

这是一个中庸必死的时代。在时下竞争激烈的中级车市场,“中庸必死”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中庸”并不是没有特点,而是在产品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面对竞品同质化的庸碌无为与对消费者更加严苛需求的无动于衷。在这个已经进入充分竞争、贴身肉搏的市场,主打运动、将细分市场圈定在80后、85后甚至90后的车型不在少数,但这样的定位在如今看来已经难言“精准”,换而言之,如此粗糙地描述一款产品已经很难再打动任何一个消费者,这使得主机厂应该去思考如何能够“解围”。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说合资品牌可以凭借所谓的“神车”情节吸引大批死忠的话,如何适应汽车消费市场已经变化的规律就成为了品牌力稍弱的自主品牌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市发布会现场,寰球汽车记者获悉,作为MG品牌旗下的最强之做,MG GT将细分市场定位于85-89的区间内,对于这个消费细分市场,上汽的理解是他们极具个性,不向平庸妥协,在拥有开放心态的同时,作为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他们,还具备了更加成熟的心智与理性的消费观念。MG GT正是这样一款能够唤醒他们冷静外表下追求高智能、强动力、够安全、超时尚愿望的“型车”。

资料显示,作为首款搭载上汽CUBA-TECH动力总成的产品,MG GT搭载SGE 1.4TGI缸内中央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TST 7速双离合变速器、start-stop智能启停节能系统、EPS电子助力转向、inkaNet4.0智能网络行车系统,使得MG GT成为国内同级别车小排量、高科技的代表,在产品力层面完全具备了与合资品牌产品竞争的实力。

发布会现场,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表示,MG GT是上汽中英团队倾情打造的中级车力作,以全新设计语言、全新动力总成、全新智能科技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化、智能化的需求。MG GT不仅激活了MG品牌新的生命,为品牌注入了向上的能量,更将上汽乘用车带入了全新的产品时代。

玩转“85后”

这是一个细节致胜的时代。

如果说“产品定位”是一个谁都会说的话,在落实到“怎么做”的过程中,上汽乘用车与MG GT同样展现出了对“85后”群体的深刻理解。众所周知,当下的“85后”都生活在网络时代,对这部分人群,体验比经验更重要、发生比发现更重要。不仅如此,时代进步和硬件变革的必然结果——信息的碎片化与时间的碎片化已经开始呈现出愈发明显的趋势。从书籍、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PC、手机,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在不断实现突破。时下的年轻一代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某个单一渠道获取信息,他们的选择在不断累加,获取的信息愈加庞杂。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主动选择权越来越大、自我思考越来越多,开始不断筛选,选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去接收。对此,寰球汽车记者在与企业人士的交流中发现,不少汽车企业在打“年轻”牌的同时,依然是“新瓶装旧酒”,希望借营销传播让年轻人把碎片化的时间重新整合。

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接受寰球汽车记者专访时,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不同于过去大家习惯的那样,在新车上市后消费者才能到4S店试驾。如今年轻人的时间是碎片化的,他们会希望试乘试驾新车的体验能够真正融入实际生活,而这种服务的感觉与体验正是我们追求的。因此,上汽乘用车将为年轻人提供全国首创的客户体验机会:在全70个城市提供这种说走就走、敢想敢做的全新试乘试驾体验。

其实,这种合作并非只是为了获取生意上的收益,更主要的是共同研讨市场、客户变化,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从而更好地优化服务。”俞经民告诉寰球汽车记者,从10月29日开始,上汽乘用车推出了“全城试爱”大型试乘试驾体验活动,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年轻消费者量身定制碎片化时间试乘试驾新体验。虽然“碎片化”的过程存在可逆的可能,但如果真正读懂了年轻人,为什么不可以顺势、借势而为?俞经民介绍,这种全新的试乘试驾体验基于手机端,只要安装APP,就可以查找附近的MG GT试驾车,如果该车处于空闲状态,就可随时预约进行试乘试驾,免去了到店花费的时间成本。

中庸教案5 第13篇

(五)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翻译下列文句。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2、第五、六、七段节选自《中庸》的二十章。第五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3、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4、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至诚尽性。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方可实现“中庸之道”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6、归纳全文内容,写出相关文句。“道”的重要性: 什么是“中庸之道”: 实现“中庸之道”的两条原则: “五达道”,即处理的五种人际关系: “三达德”,即运用时须备的三种品德: “九经”,即要做的九项具体事务:

三、交流展示

四、评价点拨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五、作业

1、完成《学海》相关练习。

2、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中庸》全文和译文 第14篇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的生活作文 第15篇

这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甲说,最近总是烦闷不已。乙回答说,领会中庸之道就不烦。丙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段对话集中体现了,中庸这个道理。到底什么是中庸呢?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中庸之道,处事之良方也。在这个世界,我们总是被各种事情所累,为名为利为人际为处事,我们总是在自己创设的圈子里微微绕绕,累身累心。在这个时候,中庸之道就显得格外重要,就像对话里说的一样,领会中庸之道就不烦。

首先,做事不应太追求完美,不应对自己有过于高的或者过于苛责的要求。这是说,我们必须给自己足够喘气的时间,不应整日的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这并不是对勤奋的否定,而是为了让自己不畏难不畏苦,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因为一时的拼尽全力只会获得一时的成果,把自己逼得太紧,就像弹簧,会有弹性限度,一旦超过了那个弹性限度,变再也回不去原来那个样子了,这和我们做事是一样的道理。

其次,用物不应太过奢华,应该量力而行,不应追求极致而不考虑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遵循这一点,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追求过于高的生活标准,必定使自己所累。生活嘛,平平凡凡才是真,因为没有几个人会在乎你的生活,活给自己看,就是中庸之道的最佳体现。

再次.待人不应太过苛责,要有包容他人的心和爱人的心。为人处世,以仁为本。要厚道,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待他人的过错应懂得包容,对待他人的讥讽,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处于快乐的心情之中。对待他人要懂得赞美,这样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嫉妒小心眼只会让你的生活充满了烦恼。

为什么现代人总是忙忙碌碌,为什么总是为各种虚无的东西而更相奔走。体会了中庸之道,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就会有一种淡而不争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力于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的途径。这样,生活就是一种享受的旅程,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庸书评】相关文章:

中庸中庸范文05-20

中庸理论07-22

大学中庸 文档06-11

中庸读书心得08-04

中庸全集范文05-20

中庸心得范文05-20

中庸课件范文05-20

国学经典中庸教案07-06

中庸30经典名句06-30

大学中庸教案全集07-08

上一篇:每个人都有一对翅膀学生作文400字下一篇:医务人员防护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