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2024-07-23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精选12篇)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动手,社会参与原则,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爱国卫生六大行动,加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治理,提升全民文明卫生意识,保障全民健康。

二、具体任务

一是开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整洁行动。

落实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充分发挥物业、居(村)委会等的作用,确保有专人负责,定时定点清理垃圾和废弃物,消除卫生死角。对人员集中和使用频较次高的公共场所和设施进行清洁消毒。规范开展社区绿地、公共厕所、地下车库、管道井及农村户厕、牲畜棚等重点区域病媒生物防制等工作,禁止在居民小区饲养家禽家畜。

二是深入开展城乡社区环境整治行动。

落实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充分发挥物业、居(村)委会等的作用,确保有专人负责,定时定点清理垃圾和废弃物,消除卫生死角。对人员集中和使用频较次高的公共场所和设施进行清洁消毒。规范开展社区绿地、公共厕所、地下车库、管道井及农村户厕、牲畜棚等重点区域病媒生物防制等工作,禁止在居民小区饲养家禽家畜。

三是持续开展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清洁行动。

全面深入清理农贸市场所有摊位及周边环境卫生,加强市场内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清扫保洁和消毒,及时密闭收运垃圾。要规范设置防鼠、防蝇等病媒生物防制设施,强化下水道、厕所及摊位内外等关键部位的病媒生物防制措施。发动商户清理摊位内外卫生,消除积存垃圾,确保市场内外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要根据实际开展市场硬件升级改造,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是开展重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清洁行动。

加强对医疗机构、交通场站、公共交通工具、宾旅馆等重点场所和部位开展环境卫生清扫,做好通风换气,科学规范做好日常消毒。加强食品安全“三小”行业和公共场所“四小”行业卫生监管,适时组织学校、商场、超市等场所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五是组织开展家庭环境大扫除活动。

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村组织动员的作用,通过“周末卫生日”等活动,组织群众从家庭环境着手,从不文明习惯改起,自己动手净化美化家庭和公共空间,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杂物,有效提升居民文明意识和健康卫生意识。

六是广泛开展科普宣传行动。

一是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和社区(村)健康教育宣传栏,做好疫情防控和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教育引导群众养成勤洗手、多通风、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掩口鼻等文明卫生习惯,全面提升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二是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卫生防病为重点,开展健康促进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宣教,引导群众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营造健康氛围。三是开展科学消毒消杀宣讲。室内外消毒要坚持“七不宜”:不宜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不宜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不宜直接使用消毒剂(粉)对人员进行消毒;不宜对水塘、水库等环境中投加消毒剂(粉)进行消毒;不得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空间)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不宜用戊二醛对环境擦拭和喷雾消毒;不宜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大于1000mg/L)做预防性消毒。

三、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紧迫性、重要性,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迅速组织部署,发动各单位和群众主动参与,促进全社会齐动手、共参与,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二)

加强部门协作

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针对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工作任务、完成标准,及时跟进督促指导,逐项销号,推动建立公共卫生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三)

做好社会监督

各地各单位要始终把倾听解决群众关于环境卫生合理诉求为工作出发点,在发动群众上持续发力,依托创城创卫工作网络,积极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协调相关部门认真解决群众反馈问题,让群众主动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构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和全社会共同参与良好工作氛围。

(四)

加强督促指导

各地各单位要严格落实相关工作措施,确保行动取得实效,并及时将行动开展情况报送区爱卫办。区爱卫办将组织人员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对好经验、好做法予以宣传报道和推广。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为指导,仔细实践“xxx”,深化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坚固树立科学进展,和谐进展意识,依法履行学校卫生监督职责,着力做好我校的体育卫生工作,以创建平安校内,和谐校内为目标。为维护学校公共体育卫生平安,保障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特殊制定本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方案:

二、主要目标

1、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的引导,努力酿造良好的体育卫生氛围;

2、乐观开展体育活动,开创学校活动的新局面。

3、仔细贯彻实施国家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促进体育卫生工作的进展。

4、转变师生观念,形成规范的体育卫生意识。

5、培育师生体育卫生习惯,确保全校体育卫生上一个新台阶,争创“卫生文明单位”。

三、基本思路

1.强化过程管理、严格常规监控,为终结目标达到供应保障。

2.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大兴学校运动之风,创建素养进展之路。

3、加强体育活动及其常规管理,确保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4.严厉 体育卫生制度,为学校的进展服务。

四、详细内容与措施

1、成立体卫工作小组:

长:李学东

副组长:

徐勤宝

董元明

成员:韩玉刚

魏光强

许明坤孙崇敬

李艳轲

张宗伟

安连会

左孝副

刘凤娟

刘纯英

2、明确责任,强化监督。

我校从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熟悉做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增加做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增加做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健全工作组织,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要进一步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定期对校内各项体育卫生工作开展自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仔细做好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学校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我校要乐观组织开展新生入校体检和在校学生定期健康查体工作,完善学生体检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仔细做好体检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把握我校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质健康状况。

4、提高学校环境卫生水平。我校的教室、试验室、伙房、活动室等设施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努力改善教室的采光、照明、通风等条件,预防近视眼和脊柱弯曲特别等学生常见病的发生。

5、广泛宣扬,全面落实。

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扬活动和各项体育活动。一是进一步加大艾滋病防治宣扬训练工作的力度。二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扬栏、校内广播等宣扬途径,大力普及卫生学问,使广阔师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疯病力量。

6、体育工作方面

(1)、仔细贯彻落实《体育法》及《全民健身方案纲要》,实施《国家体育熬炼标准》,建业学校运动队,拟定方案并定期开展活动。

(2)、切实贯彻落实“减负”精神,全面实施素养训练,每学月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定期检查。

(3)、本期要求做到课前仔细备课,依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抓住重点、难点,仔细地上好每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乐观性,使学生每节体育课达到肯定的运动量,把握肯定的运动技能技巧。

(4)、开展好两课、两操活动,并由团委和学生会负责检查,并公布检查状况。

(5)、开展体育节、春季田径运动会和多种小型体育活动。

(6)、乐观组织参与教研活动。

(7)开设健康训练课做到“五有”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训练活动,要将公共体育卫生平安训练贯穿于日常训练中,加强健康行为养成训练。

(8)四是加强心理健康训练,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和力量,使学生熟识食品卫生学问、饮用水卫生平安学问,指导学生正确消费、健康消费。

(9)五是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两操两课活动。

7、卫生工作方面要求学生讲究体育运动卫生、生活卫生和校内环境卫生,建设美妙校内。

(1)、校内环境每天打扫,周二大扫除,平常专人轮番保持环境卫生,并进行检查评比,评比结果纳入班主任考核。

(2)、设立学生监督岗。团委与学生会每天环境卫生定时检查。

(3)、进行卫生训练,培育学生形成的卫生习惯。

(4)、加强传染病防治的宣扬训练,特殊是对“手足口病”和“流感”的预防的宣扬训练。

(5)落实措施,严密防控。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仔细贯彻落实省卫生厅、训练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掌握工作,建立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学校晨检巡查,发觉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准时向卫生部门和区训练局汇报。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3篇

1 学习体会

1.1 精神卫生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精神卫生事业, 规范精神卫生服务, 维护精神障碍病人的合法权益

它是一部精神卫生的大法, 强调了促进心理健康, 而非仅仅精神病防治, 因此, 从广义上来说, 它应该是一部适用于全民的法律。促进心理健康, 预防精神障碍, 可以说人人有责, 小至家庭, 大至社会, 都在其内。这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人享有精神健康的权利”和“精神健康是全面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宗旨[2]。该法律从保障人权和维护健康权出发, 对各类从业人员、服务机构的执业条件与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 尤其关注了医疗行为中患方的人身自由、自主决定权、知情权、隐私权等, 对诊断、出入院 (尤其是非自愿住院治疗) 等环节作了严格的程序规定。最后, 法律对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即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精神障碍病人的各项保障, 对违法者进行相应的处罚。随着法律的实施, 精神卫生管理和服务理念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临床工作模式的调整。由此带来中国内地精神卫生事业诸多发展机遇, 也对规范相关的服务提出了诸多挑战。了解这部法律的相关背景以及实施中护理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精神卫生工作管理者以及专业人员均具有现实意义。

1.2 依据法律的要求, 权益告知、自主决定、隐私保护、最少限制等原则贯穿精神卫生服务的始终

医疗服务可能更加透明和程式化, 日常工作中将更加注重相关的程序 (形式) 及过程的记录与保存[3]。随着服务安全与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保护意识将不断加强。因此, 对法律制度要准确理解, 精心做好各种准备。使一些工作习惯和职责规范化、法律化, 加强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工作责任心, 使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更细致、完善、到位, 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 应对策略

2.1 加强《精神卫生法》的学习、培训, 增强法律意识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者以为病人谋利益为已责, 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为病人解除痛苦, 捍卫生命, 被施救的病人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生、护士。但是近几年来, 由于媒介引导老百姓健康意识、维权意识、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加强,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并有激化趋势。随着《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施行, 医院将法律、法规、规章教育纳入护理学继续教育中, 邀请专家来院做法律讲座, 院领导及职能科室负责人经常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对于从事精神病病人康复工作的医务人员做到认真研读, 熟知法律的规定, 如送医规定:建议权、送医权、强制送医权;住院规定:诊断权、住院基本原则、程序、七项告知;出院规定:自愿出院、通知出院、手续办理等。改变目前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知识匮乏的状况, 做到知法懂法, 遵纪守法, 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准确地履行自己的告知义务, 自觉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对日常与护理有关的潜在法律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增强预见性,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2 护理的相关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编写、落实

完善的制度、健全的管理体制、先进的理念是预防差错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为保障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 需要制定出与护理行为相适应的制度、规范来约束护理行为, 为此我院修订新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分级护理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约束保护制度》《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感染管理制度》《护理质量工作标准》等若干规章制度, 组织全体护士学习, 对护士进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护士“慎独”精神的教育, 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确保护理安全。使全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并严格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落实, 在护理工作中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方位为病人服务的多元化护理。

2.3 加强护理培训, 大力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面对国内外护理事业发展的新形势, 护士和护理工作也应进行一系列的调理和充实。护士知识的填充和更新势在必行:护理活动具有很大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这使得护士再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否则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病人对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 使得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与功能远远超过了传统领域专科护理的发展, 对提高护理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要求, 政府和社会对精神卫生的支持和投入将逐步向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社区康复以及基层和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拓展。单就健康教育方面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人文知识, 所以护士自身通过自修、函授等形式来提高素质的同时, 医院也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 对护理人员按不同岗位级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 同时重点强化评判性思维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我院还对新进护士和45岁以下的护士制定了详细的分层考核计划, 将护士的在职培训与执业、晋升、任职、考核相结合, 使各级护理人员高度重视在职培训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并使其制度化, 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业务素质。

2.4 建立医院护理质量控制体系

护理部设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下设三级管理网络体系, 形成护理质量的层级管理、循环管理, 使对护理质量的控制落到科室的每一名护士, 形成质量控制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理念。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 注重环节管理和细节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 严格执行护理质量标准,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同时规范、落实护理文书的书写。例如: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 法律要求对于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自伤、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 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 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并在实施后告知病人的监护人。我院在执行过程中要求医生评估病人后开约束保护的医嘱, 护士执行后签名, 记护理记录、观察并记约束保护巡视记录单, 医生根据病人情况适时停止保护医嘱, 护士再次记录。并在家属来院时告知。

2.5 加强护患沟通,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需要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适应医疗市场, 理解、尊重病人, 注重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运用, 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并将沟通技巧运用于医疗护理的全过程。如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前, 都要认真与病人沟通, 履行告知义务, 维护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 有效避免护患矛盾。护士应将安全知识纳入健康宣教内容。如贵重、危险物品的管理, 防噎食、防滑、防坠床、防跌倒的防范措施等, 使病人主动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2.6 加强医护沟通,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护理工作的无缝隙衔接, 是病人得到准确、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的保障。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 了解病人的病情, 并参与主任医师查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反馈医生, 为医生制定准确的诊疗方案提供临床资料。同时通过沟通, 密切医护之间的协作关系, 创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在工作中互相提醒、监督, 弥补工作中的缺陷与漏洞, 从而防范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

2.7 建立后勤保障制度, 服务于临床

完善的后勤保障是满足病人住院治疗的前提, 随着病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住院环境与配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全新的现代化的病房、医院后勤保障体系的更新, 真正形成临床围着病人转, 后勤围着临床转的良性工作状态, 满足临床的各种需求。让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病人的治疗康复护理工作中, 还护士给病人, 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3 小结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精神卫生法》是每一位精神科医务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法律, 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在工作中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增进主动服务意识,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精神卫生法》, 在维护精神病人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的同时, 严格地履行医务人员的职责, 规范我们的行为, 保证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高水平, 改善精神卫生护理服务质量, 推进精神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后精神卫生护理工作应对策略。[方法]通过学习、培训、实践, 规范精神卫生护理管理。[结果]《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既造福广大的精神障碍病人, 也给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结论]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卫生法》, 加强精神科护士队伍建设, 规范精神卫生护理管理, 提升精神卫生护理服务质量, 推进精神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神卫生法,护理管理,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1.

[2]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2010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致辞[EB/OL] (2010-10-10) [2013-02-19].www.un.org/chinese/5g/2010/mental-ealth.shtml.

针对精神卫生医疗管理的策略研究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新形势下精神卫生医疗管理的发展策略, 促进精神卫生医疗管理的发展进步。方法:分析我国医疗管理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果:我国精神卫生医疗管理的现状还存在很多不足,社区精神卫生建设迫在眉睫。结论:传统的精神卫生医疗管理模式需要在新形势下作出调整,社区精神卫生的开展对解决我国目前的精神卫生状况意义重大。

【关键词】精神卫生;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医疗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发展演变,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的水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常将病情轻微或好转的患者放在家中,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常被送往相应的精神病院或社会福利院,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趋增长的精神卫生的需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发展的方向。

有研究表明,在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治疗中,只有10%一44%的患有精神障碍的病人得到了相应的精神治疗[1,2],国外的精神障碍检出率为20%-50%,而我国的精神障碍检出率仅为10.0%~15.9%[3,4]。大多数的临床医师精神卫生匮乏,关于精神卫生服务的意识缺乏。近年来,虽然我国有些综合医院陆续成立了精神科,开展了精神卫生治疗,但精神科的数量有限,严重缺少精神卫生的专业人才,针对这种我国目前的精神卫生较为落后情况,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唯一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我国目前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医院精神卫生的延伸,其以以社区为单位,对需要精神卫生服务的人群,开展诊断,治疗及康复,对正常人群进行宣传教育,积极预防精神卫生疾病的发生。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变期,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人们的心理比以往遭受更大的压力。近年来虽然我国在一些重大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止取得发展,但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覆盖的范围以及服务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1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医疗管理的现状

1.1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目前经过正规精神卫生培训的医师缺乏,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条件较差,大部分精神卫生专业的毕业生都会去往精神病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这些都严重限制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开展,是制约社区精卫生发展的关键。

1.2 精神卫生资源缺乏,分布不平衡

我国目前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医师不到2万,精神病院病床不满20万张,我国精神卫生的覆盖范围较小,以往服务的重点是医院精神病科和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相对人们日渐增长的精神卫生服务需要严重匮乏。

1.3 服務经费投入不足,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随着国家686精神卫生项目的开展,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经费投入的不足以及患者的医疗负担的加剧,我国的精神卫生机构没有承担起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阻碍了精神卫生的发展。

2 精神卫生医疗管理的策略

2.1 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

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要对从事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员做好职业培训,提法其服务的意识和技能。安排高职人员下社区服务,以及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到综合医院参见学习进修,使人才得到流动,促进社区精神服务的建设发展。

2.2 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服务模式

通过社区精神工作的诊断,及时发现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再经医院的精神专科进行治疗,再经社区医师对其康复情况进行相应的跟踪,使精神病患者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和康复,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服务模式,进行相互转诊,康复跟踪,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

2.3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和规范

我国是法治社会,有法可依,依法管理是法治社会的体现。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等一系列关于精神卫生管理的法律条例,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 法律文本共七章八十五条,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性的精神卫生法规。法律文本共七章八十五条,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性的精神卫生法规。其中,明确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不得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等一系列关于精神卫生管理的法律条文,被视为立法重大突破。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的精神医疗卫生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和完善社区精神服务十分迫切,精神卫生医疗管理的意义重大。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完善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服务模式,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充分有效的救治,减轻患者的痛苦,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MayouR,HavonK:Psyehiatriedisorderinthegeneralhospital.BrJpsychia1986;149:172-190

[2]SilverstonePH:PrevaleneeofPsyehiatriedisordersinmediealinPatients.JNeryMentDis.1996;184:43-51.

[3]吴文源,季建林主编.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6-48.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5篇

一、指导

的体魄,大力提高保教质量。使我园卫生保健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具体目标:

切实抓好卫生保健工作,如:营养分析、餐前餐后管理及日常消毒等常规工作。严格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杜绝事故发生。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合理安排幼儿膳食,保证幼儿必需的营养,让幼儿身

三、具体措施:

进一步提高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一)健康检查制度:

1、做好健康分析、

2、坚持每天晨检及全日观察制度,认真做到“一模”、“二看”、“三问”、“四查”,发现患病儿当即与老师和家长联系,并做好记录。当家长末及时来园接幼儿时,由保健医生带患病儿在保健室观察,护理,如遇紧急情况立即送医院。并将情况如实告诉家长。

(二)日用品消毒制度:

1、床板每周擦抹一次,被褥每月暴晒一次。

3、图书每周日光暴晒一次。

4、桌椅每日清擦一次,每周用肥皂水清洗一次,保持桌椅整洁。

5、地面、厕所每天拖、冲洗,每周用消毒液拖地消毒一次。

(三)环境卫生:

1、保持幼儿园环境卫生,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清除卫生死角。

2、定期抽查,每周进行卫生检查。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开窗通风换气。

(四)个人卫生:

1、幼儿每人一巾一杯,专人专用,定时消毒。

2、幼儿饭前饭后养成洗手的习惯,保持手的整洁。

3、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食。

4、幼儿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大班养成饭后刷牙的习惯。

5、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及正确姿势。

6、每周剪指甲一次,保持幼儿个人整洁卫生。

7、根据季节变换,活动量的大小,随时为幼儿增减衣服,关心幼儿的冷暖。

8、各项活动都以幼儿为中心,加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并教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

9、妥善保管好班内物品,玩具、用品使用安全,避免摔伤、烫伤,杜绝事故发生。

(五)饮食管理:

1、创新食谱,为幼儿

2、根据季节变化,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的带量食谱,保证幼儿必需的营养。

3、定期计算幼儿进食量、营养量。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4、按时开饭,保证幼儿愉快地吃饱、吃好每一餐。四、每月工作具体安排:三月份:

1、认真做好全园卫生、消毒工作,迎接幼儿入园

2、根据上级以及我园的园务

3、做好幼儿园设施的检查工作。

4、添置日常保健用品,如药棉、创可贴、双氧水、纱布等医药用品。

5、

6、安排新上岗及原来的保育员及食堂人员进行培训。

四月份:

1疾病的传染。

2、坚持把好晨检关,杜绝一切传染源入园。

3、组织全园教职工学习卫生保健知识。

4、做好体弱儿及特殊幼儿的家园联系。

5、布置有关卫生、安全的任务,加强对幼儿进行卫生、安全教育。五月份:

1、做一期卫生保健宣传--关于传染病预防工作,加强全体教职工认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消毒,控制流行病。

2、每天做好常规化的保健资料记录,争取资料全面化、真实化、规范化。

3、检查各班的卫生情况及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

4、召开一次有关膳食会议。

5、组织保育员学习一日操作常规及操作技能。六月份:

1、查看各班级卫生工作,检查有关资料的填写情况;

2、安排妇幼保健院的体检团队入园对全园幼儿进行全面体检。组织全体幼儿测量身高、体重,中大班要测视力,保健教师做好

3、做好灭蚊灭蝇的工作,清扫

4、各班组织幼儿学习有关卫生知识,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5、检查厨房工作人员执行职责的情况并开展卫生消毒的知识培训。

6、继续加强卫生消毒和宣传工作,减少夏季传染病的发生。

7、填写各种统计表,

8、对全园进行卫生检查,清洁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6篇

根据《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2013年版)》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等相关规定,为确保我院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确保重性精神病患者得到免费治疗,减轻精神病患者家庭负担,排查新发病患者,防止精神病患者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结合我院实际工作,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按照服务规范和指导方案的要求,做好村卫生站医生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和技能,防止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二、定期每月一次对所辖精神病患者排查,发现新患者。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村医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重性精神发育迟滞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

三、为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及时为每一名新发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1

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四、每季度为管理的精神病患者做病情评估。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事情发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确定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做危险性评级。评级共分五级,对三级以上的患者重点管理,监督其及时服药、必要时住院治疗。

五、对精神病患者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根据惯例级别进行随访,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知识、用药和家庭护理技巧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六、对危险疑似精神病患者管理。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2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7篇

关于印发《临港区团林镇2011年重性精神病患者管

理工作计划》及有关规范、制度的通知

卫生院各科室、各村卫生室:

按照省、市、区有关要求,结合当前实际,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团林卫生院制定《临港区团林镇2011年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计划》及有关规范、制度的通知

附件

1、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制度

附件2: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机制

附件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临沂临港区团林卫生院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日

临港区团林镇卫生院

2011年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计划

为落实《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和《临港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为确保我县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根据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办法(试行)》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2011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

(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韦有宝

副组长:王华杰赵学娟

成员:刘朝伟、徐 斌、陈田夫、李 娟等。

(二)、领导小组分工

刘朝伟: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

工作。

王华杰: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检查、协调。

李娟 陈田夫等:具体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小组办

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全镇范围内实施。

(二)实施内容

1、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

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莒南县精神病康复中心)和县疾控中心。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卫生院每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县级精神病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臵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6、患者报告: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

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7、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8、技术指导:接受市、县级专业技术指导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技术指导。

临港经济开发区团林卫生院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8篇

1 加大宣传力度

语言的魅力是强大的, 在众多的活动中都需要依靠强大的人力资源来进行。在进行社区精神卫生管理时, 不论是对家属还是患者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精神病在现代生活中屡见不鲜,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已经出现了精神病的症状而不自知, 最后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所以在进行社区精神卫生建设时要积极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精神病, 及时有效地作出处理。向其宣传有关精神病的知识, 批判旧的认识观念, 减轻精神压力, 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及家庭护理[2]。指导家属如何观察患者服药之后的副反应, 并为其保管好药品, 预防患者一次吞服大量的精神药物, 导致中毒。指导家属收藏好家中的危险物品, 防止患者自杀、伤人。妥善保管贵重物品, 以防患者损害。

2 自我减压预防精神病发生

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 人们的精神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 为了预防精神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工作中要学会自我排遣, 多看一些愉快性的电视节目, 放松心情, 工作之余去参加一些涉外活动, 及时呼吸新鲜空气, 这些都是预防精神病积极有效方法[3]。

3 组织管理

随着精神病患者的与日增多, 我国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积极的防护措施, 有的省市和地区在领导的支持下, 由所属卫生行政、公安和民政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多部门的协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 统筹安排本地区的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做到预防与治疗相结合, 院内与院外相结合, 并大力开展精神卫生保健的宣传教育。以我国大中城市为例, 当前社区精神患者的组织管理方法为三级管理制, 即市级、区县级和基层。这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建立起来的精神卫生保健、群防、群治的组织网络[4]。它有利于开展精神卫生保健工作, 方便患者就近就医, 家庭病床随访, 促进康复, 为患者咨询及时解决问题等。这是我国精神医学发展的方向, 前景广阔。3.1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责全面掌握本地人口学基本资料, 其中包括户籍人口数、流动人口数、户在人不在数、户在人在数、人在户不在数等;参加区县或市里组织的各种学习, 及时提高自身医术;按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实行社区精神患者信息化管理;新发现的患者要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 及时为患者登记并纳入统一管理行列, 开设精神科门诊, 为精神患者就近就医提供方便条件, 为患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监护到位、康复措施落实。3.2与精神患者交往的技巧与精神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要有安全的逃离通道;避免直接与患者的目光对视, 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 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不要随便打断患者的谈话, 尊重、认可患者的感受, 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多做言语的安抚, 以减少患者的恐惧, 向其表示随时愿意提供帮助;劝阻患者停止暴力无效时, 可予以身体约束, 及时与公安或上级卫生部门联系。

4 加强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在现实中的重要性

4.1 进一步抑制了精神病患者的病发率

由于国家更多部门对精神文明的高度关注, 人们对精神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减少了精神病患者的数量, 使人们健康快乐的生活。

4.2 使更多的人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下生活

更多的认识了精神病, 对精神卫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人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预防精神病, 还学会了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使更多的人健康快乐的生活。

4.3 加强人们的防护意识

社区精神卫生的大力提倡并实施, 使更多的人明白了精神卫生的重要性, 增加了人们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意识, 为人们的幸福生活上了一道保险。

5 结束语

精神卫生不容小觑, 特别是社区精神卫生这个与大家更贴近的群体, 所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大力提倡精神文明, 并且积极参与, 为了将来幸福生活也为了家庭的和睦。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治疗精神疾病, 消除症状, 更重要的是应用精神病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技术在一定区域生活的人群中进行, 为国家的安定团结做出了极大贡献[5]。

摘要: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对社区所有居民经行预防宣传、家庭医疗、危机干预、康复指导和社会适应的统筹安排和管理。目的是提高该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压力也在与日俱增, 更多的年轻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 所以在精神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所以精神卫生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精神卫生,精神卫生管理,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俞婕.浅谈精神病社区管理的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36) .

[2]徐燕, 陈勇.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的效果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 2008 (05) .

[3]姚鲲鹏, 张庭辉.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1 (11) .

[4]张翔, 黄凌谊, 田峰.心理卫生在残疾预防中的作用与探索[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19) .

社会政策视角下的精神卫生工作 第9篇

【关键词】精神卫生工作;社会政策

一、我国对精神健康政策保护的历史沿革

我国精神健康卫生政策自1958年制定以来,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全面开展三个阶段,其工作的核心思想也由由“积极治疗”逐步转变为“治疗为主,防治结合”。1958 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序幕。根据会议提出的“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方针,这一时期的精神卫生工作建立了我国精神卫生体制的大体框架,精神病三级防治网在城乡初步建立。从世界范围看,精神卫生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保护社会,其对象主要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收治。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自1958 年后的20多年大致与此相适应。

“七五”(1986—1990年)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方向。结合世界精神卫生发展第二阶段的要求,为保护患者,扩大精神卫生服务,促进健康。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兼顾两个阶段的需求,既要重视预防,又要加强治疗。根据城乡工业不同发展,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的改变,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城市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由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发展为以专业机构为中心或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的精神卫生工作。农村则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防治工作。这一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减少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着重强调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至2000年,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2006 年10 月11 日,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的部分中,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标志着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维护精神健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工作。随后,我国的精神卫生真正进入到了政策实施阶段。

二、我国现有精神健康康复的现状

回顾我国有关精神卫生保护政策的发展,不难看出政府对于精神卫生的认识,尤其是对于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起步阶段的以治疗为主,到“治疗为主,防治结合”,对于预防精神健康问题的重视逐渐加深。对于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管理和照顾,从最初避免患者过激的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转变为对其权益的探究与保障。但从具体来看,我国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康复在政府投入力度以及专业机构服务水平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由于政策投入及专业水平的限制,逐渐增加的精神障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仍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一)政府对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康复的投入

从财政方面来看,中央对精神疾病的管理、治疗投入逐渐加大,但对与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康复相关的医疗、社区的整体投入不足。国家根据2003年“非典”的防治经验,决定要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为此,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三年的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项目。这次投入对加大了公共卫生投入力度,但主要集中在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领域。2004年中央开始实施补助地方精神卫生项目(686项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作为当年唯一的非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列入了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以保护社会稳定和提高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可及性为切入点、以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全程服务模式为目标。该项目为进一步降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率起到一定作用,但对精神卫生机构的整体投入未有增加。

从立法方面看,我国的精神卫生立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至2012年10月26日,《精神卫生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最终对权益保障、预防康复制度、住院医疗制度等内容做出了规定。首先,该法对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做出了规定,并对他们的劳动权作出了规定。在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康复的过程中,对家庭及其监护人的义务进行了说明。其次,在预防康复方面,强调了身心健康方面的预防,尤其是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并强调家庭在精神健康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心理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及学习环境。该法重点在于预防,但对于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未作出保障承诺。最后,在住院医疗制度中,对医务人员的疾病诊疗服务,提出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并对心理咨询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了规范。但是对于与精神疾病预防康复的相关机构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工作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康复服务水平

现行对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音乐治疗、工娱治疗等。其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普遍应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对于轻度神经症患者,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中重度神经症患者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需同时进行;精神病患者则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在康复期辅以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并不仅仅使用这两种治疗的方法,专业人员还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辅以其他的治疗方法以及辅以何种方法。

自20世纪以来,医学界对健康和疾病的定义和诊断由传统的单因素向多因素以及多因素多结果发展。在整体与整合的观念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社会与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或疾病方面,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模式下,医疗工作由单纯的病理取向向人本取向转。医疗工作的对象从针对个体,发展为结合家庭与社区的照顾系统。医疗工作的这些变化能够使得医生的专家角色逐渐淡化,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nlc202309011706

然而就目前我国的精神卫生康复工作而言,主要的治疗方法以病理取向为基础,认为精神健康障碍患者与普通人不同,他们是有疾病和缺陷的人。他们的康复需要被与社会隔离,他们的潜能、优势等基本的社会心理需要被忽视。因此,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康复,需要建设更全面具体的社会服务方案,为患者提供除病理康复之外的心理、社会系统功能康复服务。

(三)患者对精神健康障碍康复服务的需求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第十卷(ICD210),精神紊乱分为10 类78亚类。精神分裂症,抑郁、酒精依赖、药物依赖、阿尔茨海默氏病和青少年行为问题是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心理疾病和行为紊乱。其中,在中国,精神分裂症是最普遍的精神紊乱。调查结果和统计结果均显示精神分裂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982年的4.75‰和5.69‰上升到1993的5.31‰和6.55‰根据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精神抑郁发病率为15‰—15‰,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相似。另外酒精依赖、药物依赖、阿尔茨海默氏病和青少年行为等问题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但就目前我国的精神健康康复机构的规模而言,面对这日益壮大群体,其接受及治疗的能力非常有限。将现有的专业康复资源与家庭、社会资源相结合,必是我国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康复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四、建立健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保护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康复问题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中之重,也是重大的社会焦点。进一步做好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的康复服务水平内容涵盖面广,涉及整个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为了全面的促进精神健康工作的发展,政府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政策对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支持,也要将建立健全的康复服务体系纳入考虑。

(一)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注重合理的投入机制建设

精神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纯的医疗服务不同,它不能由市场去解决,只能由国家财政来投入。因此政府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精神卫生的投资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精神卫生发展中的公共投入比例,能够从财力上形成不断增加的长期有效的神卫生精投入保障机制。同时,对治疗环境的建设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相应地财力支持。

(二)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

精神卫生工作不仅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水平,也影响着国民的整体精神状况。我国政府应巩固已形成的基本精神卫生体系,拓展防治范围,建立完善的医院—社区治疗体系,使得不同阶段的病人能够获得不同层次的全面康复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当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科学防治精神疾病,依法保障病患群体的基本人权,为精神健康障碍患者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将社会工作引入患者康复服务体系

精神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及早的发现患者情况并做相应的处理,发病率会大大的降低,治愈率也会显著的提高。因此,将社会工作者纳入精神疾病的防治体系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协助家庭和社会与病人建立新的关系助其面对困难,也能够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具有现代精神病学与相关学科支持的支持,协助社会为病人提供治疗设施与环境治疗环境。与此同时,将社会工作者纳入精神卫生工作领域,有助于建立健全的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网,提高个体与社会面对精神疾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唯,李玲,李文咏,崔玄,李雪.我国现有精神卫生体制的历史沿革[J].公共政策,2011,(6).

[2]孙立忠.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对精神健康的促进[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周小杭.社会工作在精神疾病领域的干预研究[J].社会工作,2008,(10).

[4]邹自英,胡晓莉,黄海,赵碧.我国精神健康的现状、预防和控制进展[J].西南军医,2004,(6).

[5]陈昌惠,张维熙,沈渔笛.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9).

[6]陈昌惠,沈渔笛,张维熙.中国七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998,(19).

[7]Xiao SF,Yan HJ.Community services of depression.China/ WHO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Raising Conference,1999,Beijing.

【作者简介】

卢思含(1989—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201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心理及福利。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10篇

工作计划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特制定2012年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工作计划。

一、项目目标

按县局要求,2012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率应达100%。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三、服务内容

①建立健康档案

在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患者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电话,初次发病时间,既往主要症状,既往治疗情况,最近诊断情况,最近一次治疗效果,患病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关系等。

②随访

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品和家庭护理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转诊,并进行紧急处理。

四、服务要求

①开展院内培训,让院内医务人员具备精神病管理相关知识。

②与乡党委政府加强联系,及时为辖区内新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按时更新。

③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④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

大仲村中心卫生院

精神卫生宣教工作计划 第11篇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只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大,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大,鉴于此,我院决定召开精神卫生知识宣教讲座,计划如下:

1、时间:2010年5月28日

2、地点:牛城乡卫生院健康教育室

3、方式:发放精神卫生宣传知识明白纸,宣教人详细

讲解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及预防和治疗。

牛城乡卫生院2010年5月24日

精神卫生宣教知识总结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只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大,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大,我院通过召开精神卫生知识宣教讲座,使辖区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及预防和治疗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减少我乡精神疾病患者对社会所带来的功能性的损害,提高了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牛城乡卫生院2010年5月28日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感染发病。

我乡饲养牛、羊等牲畜居民较多,当下正值布病高发期,结合当下,我院计划开展布病防治知识宣教,同时就碘缺乏病的防治进行讲解,现计划如下:

1、时间:2010年6月15日

2、地点:牛城乡卫生院健康教育室

3、方式:发放“如何防治布病、碘缺乏病”宣传彩页,宣教人具体讲解详细内容。

牛城乡卫生院2010年6月12日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感染发病。

我乡饲养牛、羊等牲畜居民较多,当下正值布病高发期,结合当下,我院开展布病防治知识宣教,同时就碘缺乏病的防治进行讲解,通过讲座,使我乡居民对布病的早期症状、感染途径及预防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碘缺乏病的防治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此次讲座,使辖区居民对健康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提高了知晓率,增强了人民的防病意识。

牛城乡卫生院2010年6月1

5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政府已经把结核病列为重点控制的疾病之

一。今年我国政府提出了“遏制结核,健康和谐”的主题。为提高我乡居民对结核病危害的认识,我院特制定此计划,如下:

1. 时间:2010年9月1日

2. 地点:牛城乡卫生院健康教育室

3. 方式:发放宣传材料,宣教人具体讲解结核病的发

病原因及传播途径。

牛城乡卫生院2010年8月25日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政府已经把结核病列为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今年我国政府提出了“遏制结核,健康和谐”的主题。为提高我乡居民对结核病危害的认识,我院召开了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世界防治结核病“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齐玉全

成员:冯军利、康彦菲、徐春利

二、活动情况:

在卫生院召开了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通过发放结核病防治宣传折页、宣传画、播放健康知识光盘、宣教人详细讲解,使居民对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及传播途径、治疗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提高了居民对结核病的知晓程度,提高了我乡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2023卫生院精神病管理工作计划 第12篇

工 作 计 划

根据2010县卫食局综合目标要求,为了使我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能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的精神文明素质和思想水平,不断改善精神风貌,增强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便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工作效益,从而使卫生院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特拟定2010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卫生院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思想素质

1、卫生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发展的想、一项重要工作,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之一。所以我院在2010年中,一定要加强职工学习好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合理、合法的有关制度,工作中,不说卫生行业服务目标的禁语;严禁向患者收取“红包”,提倡文明行医、文明接待患者,说话文明,办事文明。

2、制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组织实施,一年至少开展2次文明活动。

3、组织职工学习八荣八耻内容,树立职工正确的荣辱观,帮助职工明辨善恶美丑的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在医院过道尽头设立吸烟区,避免患者及家属在病房、输液大厅等处吸烟,给患者带来一个良好的无烟环境。组织戒烟活动,由医院职工带头并帮助群众戒烟,为成为无烟单位打下基础。

5、建立残疾人、军人优先窗口,在走廊等处为患者提供免费饮用水,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方便。

6、要求全院职工在工作中,文明行医,文明用语,文明办事,并归纳为文明礼貌十六点,让全院职工共同监督执行,并作为年终职工考核之一。

(1)衣着举止文雅一点;

(2)院内走动轻捷一点;

(3)清洁卫生主动一点;

(4)接待病人热情一点;

(5)回答病人小声一点;

(6)工作台上整洁一点;

(7)闲言碎语少说一点;

(8)文明用语多说一点;

(9)上班时间准时一点;

(10)水电财务节约一点;

(11)接打电话简短一点;

(12)出现问题冷静一点;

(13)宝贵时间珍惜一点;

(14)业务知识多学一点;

(15)解决问题及时一点;

(16)共同工作协作一点。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卫生院文明形象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光是喊口号,要把行动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所以我院规定每位职工选一名贫困户(或贫困患者)进行帮扶,推进单位文明活动。并且我院决定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八一建军节组织职工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活动在六一儿童节时选1-2所小学进行帮助,给困难学生送上我们的爱心;利用八一建军节乡民政组织复员退伍军人免费检查身体、测血压等,并根据检查结果,对高血压患者和严重缺钙的老人给予一定的药物免费治疗。

通过以上的计划、要求和决定,我们相信我院全体职工在文明建设和思想觉悟上会有所提高,通过学习与实践,一定能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从而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牢固树立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人民卫生为人民”的思想,全心全意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募役乡卫生院

上一篇:悲伤的友情的句子下一篇:党支部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