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学研究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判断

2024-06-29

对历史学研究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判断(精选8篇)

对历史学研究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判断 第1篇

对历史学研究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判断

谷训涛 2011年9月1日

历史学研究生如要专业对口,主要是考老师,要和本科生、专科生一起竞争,优势在于可以报考很多对研究生不限制生源的地方。但形势严峻,真正能考进中学老师老师编制的人很少,因此有人就要奋战两年甚至三四年考编制。在没有编制的一两年内,如果在私立学校或者教辅学校教课还好点,如果是在公立学校教课,有些地方给代课老师的工资能低到五六百元一个月~只够吃饭啦。如果仅以能否进中学老师编制作为判断历史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标准,我估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能就业,即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历史系本科、专科和硕士毕业生能考进编制。其实我们还得考虑到教课问题,如果教学能力不行,口才比较差,还真应付不来中学教课。大量的学术知识储备并不是中学教学的必要条件,中学老师更需要的是教学等技能(热爱学生等教师职业道德等暂不予以考虑)。教课是种技能,除了需要提前实习或者有针对性练习,还需要天资。

另:各个省份就业形势不一样。以我6月以来已经参加过的7场(昆明2场,山东5场)老师招考来说,市区老师招考平均录取率是25比1(前者在15-40之间浮动)县乡老师招录平均录取率是10比1(前者在5-15之间浮动)。要想自己不因为参加多次考试、总不

进面试而被虐,就要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要做好去乡村中学教书的心理准备,因为现在很多老师名额是投向农村的,市区名额实在很少。而浙江、广东、四川等省研究生就业还好点。

历史学研究生其他就业方向:大学辅导员(条件:党员、做过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什么的)、教辅机构、银行等企业(转行)、公务员(报考警察等)、出版社、报社、地方志编写中心等等。

历史学研究生基本上去不了大学教书,只有较少的位置比较偏的学院还在招历史学硕士。如果想在大学教书,要继续考博、读博,现在应届生去读博是件代价很大的事情:一是年龄大了,收入很少,清贫度日;二是将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根据网上信息,我估计现在中国一年要招录1500-2000个历史学博士,其中一半是在职读博,这样就有将近1000个无工作(非定向)的学生需要就业。但你注意下现在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发布的招聘信息,就可以发现吸纳不了那么多历史学博士,有些人就要去中学教书或者管理,还有些去考公务员、进出版社。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能吸纳的历史学博士也很少。历史学博士转行就成为必然,一个30岁左右的再去转行代价是很大的,压力也很大。

尤其是现在高校注重学统,看出身,查三代(主要是供过于求决定的),本科、研究生毕业学校若不是211或者985的,将来就业要

受限了。出身不好的学生即使将来考入了985院校,将来就业也很难进国内名校(重点综合大学、师范大学),除非关系比较硬。而进不了名校教书和做研究,得不到较高、较多的各种资源支持,他们未来的学术之路将很艰辛。这是件很让人难过的事情。出身不好的同学要做好曲线成名的准备,将来在一个一般大学(省重点但不是国家名校、地级市里的学院或大学等等)就业,经历多年磨难在学术上作出名堂,说不准哪天有个重点大学把你招走呢。

对历史学研究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判断 第2篇

从北京市人保局获悉,“2013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会”将于2013年初举办,预计提供上万个岗位。据悉,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将较2012年增加11%,预计达到7.3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悉,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2013年将超过22万人,其中研究生预计达7.3万人。北京研究生招聘专场将从去年的.两场增加到6场。北京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包括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外资及民营企业等在内的共800家用人单位将齐聚现场招聘毕业研究生,预计将提供约1.2万个岗位。

据了解,明年初的招聘会服务对象以北京地区2013届应届毕业研究生为主,预计参会人数将达到3万余人次;对于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研究生,一律免收门票费用。

据悉,招聘会主办方将为参会毕业研究生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求职登记、推荐就业、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指导、档案管理等多项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还将为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研究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等服务。

★ 考研数学解答题巧妙应对

★ 考研英语新增单词应对法则

★ 专家支招应对考研复试 落榜生如何调剂

★ 严峻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 考研政治备考常见误区与应对策略

★ 考研数学失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 如何应对期末考试

★ 机电就业形势范文

★ 形势政策论文

对历史学研究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判断 第3篇

这次大批农民工返乡带回来的不仅是就业压力, 可能更多的是潜在的社会问题。对于人口计生工作来讲, 一是部分以外出打工为主要家庭收入的计生户由此可能带来的“返贫”现象;二是如不妥善引导可能引发的落后乡村违法生育升高势头。作为计生部门, 我们也应积极应对, 主动投身到解决农民工再就业的行动中, 特别是对返乡农民工中计生贫困户加以重点关注, 花大力气解决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的再就业和增产增收问题。

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以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群体的思想稳定, 加快返乡农民工中计生贫困户脱贫步伐, 力争计生贫困户增产增收。

一是加大计生贫困户就业宣传力度, 改变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就业思想。

各地计生部门要充分利用县、乡镇、村基层计生网络,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各级人口学校, 组织开展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让返乡农民工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 树立以就地就业 (创业) 为主的就业观念, 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中不产生“坐吃山空”的返贫现象。

二是加大计生贫困户优扶力度, 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思想稳定。

在失去外出打工收入后, 以外出打工为家庭主要收入的计生贫困户的生存问题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各地人口计生部门必须积极应对, 并积极出台更加积极的奖励优惠政策, 已出台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 确保每个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基本生活有着落。例如, 郑州市在制订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时坚持“长效性、多元性、兼容性”的原则, 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出台了13项奖励优惠政策, 建立了涉及“奖、免、助、扶、保、优”六位一体的覆盖全市计生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2008年投入资金达6000余万元。

三是加大计生贫困户帮扶落实力度, 力争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增产增收。

一要加强培训, 增强素质。各地计生部门、计生协会要联系当地实际, 找出当地优势资源, 有针对性地对计生贫困户进行帮扶, 增加培训投入, 扩大培训规模, 改进培训方式, 注重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二要结对帮扶, 任务到户。组织机关团体与计生贫困户结对子, 每个部门帮扶一定数量计生困难户, 并制订脱贫致富帮扶规划, 市计生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帮扶情况进行督查并实行奖惩。三要基地帮扶、辐射带动。利用各地计划生育小康帮扶基地, 帮助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择业创业, 在技术指导、联系销路等方面进行帮扶。四要部门联动, 倾斜帮扶。协调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 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门槛, 搞好金融服务, 落实小额担保贷款, 符合规定的给予财政贴息。五要示范带动, 以点带面。要在培养典型上下工夫, 要在为计生贫困户与致富典型户牵线搭桥上下工夫, 要在发挥典型引导上下工夫, 促进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的增产增收。

对历史学研究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判断 第4篇

这次大批农民工返乡带回来的不仅是就业压力,可能更多的是潜在的社会问题。对于人口计生工作来讲,一是部分以外出打工为主要家庭收入的计生户由此可能带来的“返贫”现象;二是如不妥善引导可能引发的落后乡村违法生育升高势头。作为计生部门,我们也应积极应对,主动投身到解决农民工再就业的行动中,特别是对返乡农民工中计生贫困户加以重点关注,花大力气解决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的再就业和增产增收问题。

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以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群体的思想稳定,加快返乡农民工中计生贫困户脱贫步伐,力争计生贫困户增产增收。

一是加大计生贫困户就业宣传力度,改变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就业思想。

各地计生部门要充分利用县、乡镇、村基层计生网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各级人口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让返乡农民工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以就地就业(创业)为主的就业观念,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中不产生 “坐吃山空”的返贫现象。

二是加大计生贫困户优扶力度,确保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思想稳定。

在失去外出打工收入后,以外出打工为家庭主要收入的计生贫困户的生存问题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各地人口计生部门必须积极应对,并积极出台更加积极的奖励优惠政策,已出台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确保每个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基本生活有着落。例如,郑州市在制订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时坚持“长效性、多元性、兼容性”的原则,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出台了13项奖励优惠政策,建立了涉及“奖、免、助、扶、保、优”六位一体的覆盖全市计生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2008年投入资金达6000余万元。

三是加大计生贫困户帮扶落实力度,力争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群体增产增收。

一要加强培训,增强素质。各地计生部门、计生协会要联系当地实际,找出当地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对计生贫困户进行帮扶,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二要结对帮扶,任务到户。组织机关团体与计生贫困户结对子,每个部门帮扶一定数量计生困难户,并制订脱贫致富帮扶规划,市计生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帮扶情况进行督查并实行奖惩。三要基地帮扶、辐射带动。利用各地计划生育小康帮扶基地,帮助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择业创业,在技术指导、联系销路等方面进行帮扶。四要部门联动,倾斜帮扶。协调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门槛,搞好金融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符合规定的给予财政贴息。五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要在培养典型上下工夫,要在为计生贫困户与致富典型户牵线搭桥上下工夫,要在发挥典型引导上下工夫,促进返乡农民工计生贫困户的增产增收。

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 第5篇

案例内容:作为目前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中国虽然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增长,但是依然要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

截至2003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现存的600多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业、近800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测算,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左右。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明显改变。近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8年的3.1%(571万人)上升到目前的4.2%(795万人)。预计今后几年,随着下岗向失业并轨的推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就业课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村仍有上亿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已达8200多万人。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工作难度加大。截至2003年7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7%,尚有70万人未正式就业。

总的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评析:

中国就业的总体情况。

中国劳动要素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

1.中国经济可保持长期的增长的原因: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与直接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力价格极为低廉。

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成本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国外资本在中国投资设厂,主要是看中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至今为止,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还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然而,应该看到,出售廉价劳动力型的经济有两大缺陷:

1.是对廉价劳动力的购买者——发达国家的严重依赖。一旦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减少。出售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就会陷入经济困境。

2.世界上廉价劳动力的供给过剩。由于廉价劳动力购买者——发达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出现出现高速增长,所以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也没有大量增加。

可是加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却越来越多,竞争的结果使廉价劳动力更加便宜,这使得靠出售廉价劳动力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根本上讲,出售廉价劳动力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因为国家一旦经济发展起来,人们富裕起来,劳动力的价格就会提高而不再廉价。可是这样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的外资就会纷纷撤离,而一旦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外资撤走,这些国家有没有别的收入来维持经济,只能贬值货币,降低人们生活水平,重新跌入廉价劳动力的行列。目前东南亚国家正是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经济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增长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的特征:

人口基数大

转型时期

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

再加上入世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错综复杂

多层次多角度长短期政策和措施的组合药方:

(1)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失业问题是经济快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中国的失业问题与美国和西欧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的状况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欧美国家的这种高失业的状况从1880年出现以后,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解决失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经济的增长。尽管中国的就业增长与GDP的增长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建国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同时还必须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互促,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是经济的增长要能促进就业的增长,就业的状况要能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2.是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要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要能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

3.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能被广大的就业者所分享,就业、收入、增长三者能实现有机的契合。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当前就业状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不力所致,而中国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未受到良好的效果,我国消费市场的疲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结构性因素,必须从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寻求新的思想。

1.是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对现有工业生产能力及工艺进行改造,创新产品,创新营销方式,推进消费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从现有产业存量中挖掘新的消费热点,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目的。

2.是调整农村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展产业链,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

3.是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步伐,通过城镇化带动产业的拓展,扩大就业。

(3)更多地发展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只占国有资产的7%,却拥有74%的就业人口,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就业潜力巨大。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制度因素,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创业及发展,而制约就业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小企业信贷及担保困难,因而,必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

是就业形势严峻 第6篇

本报讯赵嘉馨廖正敏

当今社会,各高校如雨后春笋,大面积覆盖全国。大学数量在增加,毕业生的数量也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已不再是炙手可热的名称,大学生文凭也不再是响当当的敲门砖。如今,大学毕业后的方向在哪里成为每个大学生必须思索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让许多高校毕业生发出“读大学还有什么用?”的感慨,提出“读完四年大学,为何还是觉得我的出路一片迷茫?”的疑问。其实,大学生不必过于忧虑,好好利用大学时光,就业并不是想象中的难于上青天。

谈到大学生就业,我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胡清华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大学生就业需要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通用能力有机结合。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第二,社会上存在的就业结构问题。现在,普遍存在工科生的就业几率大于理科生,理科生的就业几率大于文科生,文科生的就业几率大于边缘学科学生这一现象。第三,大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也是一大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端正态度,摆正心态,不要消极就业。毕竟,我国就业的整体环境还是宽松的。但大学生也必须明确:社会不缺人,缺的只是人才!所以,大学生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牢固掌握,并且培养全方面的能力,做应用型人才。第四,我校积极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规划》这门课程没有根本落实,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有一定的缺失。学校开这门课程,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大学相对初中、高中,是一个更为注重自主学习的环境。因此,每个大学生从升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有一个详细清晰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的学习。第五,就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个人形象、个人能力、个人修养等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时看重的。”他告诉记者,我校近几年的就业率在逐步提高。而且,就业率分为初次就业率和就业率两种。初次就业率是截止到6月30日毕业生离校后计算统计的,就业率则是截止到12月30日计算统计。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前景良好。社会的结构性调整,就业人数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转型为毕业生就业增加了一定难度,但不意味大学生就业是一道无法攻克的难题。只要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能

力,就业对于我校毕业生而言并不是一大难题。

中文系党总支委员,08级辅导员罗斌老师表示,近两年中文系学生就业比较稳定,就业率也大致稳定在90%上下。就业形势的严峻,主要是社会这个大环境严峻,就业人数多,毕业生的流动性大。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想一步到位考公务员或者考研,从而出现了有也不就这种看似不正常的现象。他们宁可在毕业后的三个月不外出求职,专心复习,去报考9月份的公务员考试或是其他考试。为帮助学生就业,罗老师表示中文系领导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听说训练、计算机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试等。对就业困难的学生,领导、老师还会帮他们在沿海地区寻找就业岗位。

夏汉伟老师也说,学校会安排实习单位,把毕业生就业的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我系很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目前正在尝试实行专业应用能力测评,希望通过测试来提高中文系人才质量。与其他专科学院相比,本科院校会把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一手抓,不会只重基础或只重专业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是适应社会的全面型人才。夏老师还解释说,之所以大一大二不开设专业课,是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而且,我系领导正打算不给大四学生安排课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找工作,去实践。

学校领导对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充满信心,相信我校学生在四年大学学习后,基本上会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那么,我校学生又是怎样看待就业问题的呢?

被问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经管系杨海燕同学笑着说:“我们这个系,找工作还是挺容易的,通常是往国贸、国企这些单位靠拢。不过,到底是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够,所以工资会比较低。”已经在零陵区环卫处实习的大三学生曹万松坦言只要把专业知识学好,把口才文笔练好,中文系学生就业不是很难。他说,大家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写作学》没有用,其实这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学好了,对以后中文系学生求职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作为学长,他真心希望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多看点书籍,尤其是老师指定的必读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为书读多了,自然而然在竞争中就会有优势。毕竟,中文系毕业生是靠笔杆子和嘴皮子吃饭的。

相比较电工、经管这些吃香的系别,体育系则是一个偏冷门的专业。那么,他们毕业后的求职方向是不是很不明朗?白同学谈及毕业后的打算,说道:“确实,体育生就业是比较困难。就我自己,有三种想法。一是去考自己家乡那边的公务员,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二是继续深造,考其他学校的研究生。如果两样都没有考上,就只有第三条出路了。因为是学体育的,自己创业,开个健身房还是不错的。当然,成为一名体育老师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大多数人眼中,体育系的学生只重身体素质,其实不然。大三网球班的游国栋同学在节假日之余,也会摆点地摊,为自己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他说:“学体育并不代表在其他方面,我就一定比不上其他人。只要肯努力,肯付出,我相信,体育生不会比任何人差。”

正处于大一适应期和大二磨合期的同学,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又是什么想法呢?心理部副部长彭丽丽同学认为,“其实,我个人觉得就业还是有困难的。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每个就业岗位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去争。况且,就业岗位还是比较缺乏的,要不然怎么会有大学生毕业几年还待业在家?读大学就是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可是那又谈何容易!”计算机系汪敏同学在大一就有了创业的想法。现在,他在校门外和同学合伙开了一家精品店。对于毕业后的就业,他说:“我是学计算机的,可能的话希望往这个方向发展。当然,除此之外,我也会为自己做其他的考虑,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嘛。”作为学习标兵的大二学生肖俊说他觉得就业还是不那么轻松的。因为在当代,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工资却过低。自然,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这样的单位工作。还有就是毕业生的择业要求也过高,不会从实际出发,只想找一份不累不苦但工资又高休息时间又多的工作。刘丹凤同学也认为找工作是比较难的的,尤其是薪水高的工作。像文秘这种专业,在二十一世纪已经不是热门职业了。而且,相对在高中文秘班毕业的学生,我们大学生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在大学里把专业知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掌握好,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如何看待并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第7篇

一、对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看法

当前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 “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 “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供求状况。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接收毕业生较多,反之则较少。从各地反映的需求情况看,区域的差异越来越大,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用人单位要人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其他地区毕业生就业。需求仍处于低迷状态,中西部及东北等省区已连续几年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社会对不同专业需求的不平衡直接影响非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当我们追求理想时,当然不能忽略了实际问题。最完美的是能将理想和实际相结合,找一份你最爱的工作。当理想和实际有分歧时,你要分三步走。

1)面对现实,只要能得温饱,有了一定的收入,你能从中得到物质的享受 3)逐步实现理想,做你不是最爱的工作,而在你不爱的工作上拚命,赚够了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再去做你最爱的工作。。.理想与实际是可以兼得的。但是你必须有计划,必须付出,必须执著。许多做出成就的人其实都是从小事做起,兢兢业业,然后才取得成功的。一个工作只要你喜欢,而且这个工作又特别适合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长处,那么,这就是个好工作。我不太赞成找不到工作就不就业的做法。在就业的同时能实现择业当然好,但是,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很难在就业的同时实现择业。在这种情况下,先就业后择业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积累了好多社会经验,积累了许多职业技能,而现在企业越来越看中经验。所以先积累经验,这也有助于你以后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打工,实践,积蓄,有一定条件后自己发展。

应该说哪一行都不好做,只要努力哪一行都能做好!.二、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如何应对

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有的毕业生找个企业按部就班地上班;有的毕业后参加托福或GRE考试,等待出国留学;有的准备考研继续深造。虽然路多了,但没条路都充满艰辛,竞争力强。招聘企业不仅挑选名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而且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仅要求毕业生成绩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

前几天我观看了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的节目,感触和想法挺多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心态浮躁,看着碗里想着锅里。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姿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然后沉住气“悄悄地干”。只要能坚持的做下去,资产在于慢慢地积累,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有的大学生选择了冷门专业,但只要你喜欢它,它可以给你带来快乐,那你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们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再说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一定的时间可以互换。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如果是为了深造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应对社会。否则就是在逃避现实。毕业生要有一定的面试技巧。要注重细节,比如一家企业在招聘现场地上放了一些纸片,进去应聘的大学生中只有一人弯下腰捡起了那些纸片。结果是就只有他被录用了。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有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

我们要做行动的主人而不是说大话,这是没用的。要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不过并不是一味的先要自己,在锋芒毕露和锋芒不露之间要有个度。也不是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而深藏自己的缺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有时候也会变成自己的优点。关键就看你怎么看待和对待了。

我们在校大学生一方面要磨砺自己的意志,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不要随随便便妥协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范围要广泛。有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感到空虚无聊,有的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这就需要我们能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应多去图书馆看书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也常可以看看电影,郁闷的时候也可以去打打篮球发泄。还有一点我们要坚持锻炼,使自己强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寒、暑假我们应去企业实习,可以是免费的,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为目前许多企业很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所以这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以后应聘是一个优势。

对历史学研究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判断 第8篇

一、大学生就业歧视常见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一)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主要是指用人单位设置的应聘条件多偏向于男性求职者, 多体现为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调查显示, 女大学生中91.9%表示求职中曾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一是以工作或岗位特殊为由, 只考虑男生;二是不明文设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以种种理由将女生排除在外;三是对女生提出恋爱、婚姻、生育等进行干涉。

(二) 学历或学校歧视

在高校招聘会上, 用人单位通常对应聘大学生的学历和学校进行不必要的限制。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对应聘者的第一学历提出要求, 如“本科非985或211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不予考虑”;二是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必须是应届本科或硕士毕业生”或“只招收‘985’或‘211’重点高校毕业生”。

(三) 经验歧视

经验歧视是指在就业市场上,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应聘者限定“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有一年工作经验”、“有两年工作经验”或有“相关工作或实习经历”等歧视性条款。近年来为了规避越来越健全的法律法规, 许多用人单位避免“授人以柄”, 经验歧视现象也呈现隐性化趋势。

(四) 地域和户籍歧视

“限本地生源”、“要求本地户口”等条件限制常常让外地毕业生望而却步, 地域歧视也是欲留大城市就业的外地毕业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某些用人单位为了避免在档案管理、社保费用的缴纳等方面带来的麻烦和损失而拒绝录用外地高校毕业生。

(五) 外型歧视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以貌取人, 对应聘者的身高、体重、五官相貌与气质有严格的要求, 也有用人单位尽管没有明确的要求, 但在面试时按此进行操作, 选人用人不唯才只唯貌。外型歧视主要针对女生以及残障人士。

(六) 能力性歧视

能力性歧视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列出“学生干部优先”, “党员或预备党员优先”等具体条件, 因此又被称为政治面貌歧视。除此外, 能力性歧视也增添新的内容, 比如某校校园招聘中出现了“擅酒者优先”的歧视性条件。

(七) 隐私性歧视

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中某些用人单位会问及求职者的婚恋状况等个人隐私问题, 并据此作为录用与否的条件。伴随社会的开放与进步, 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公开身份者逐渐增多, 他们在求职中因这层身份的“特殊”而被拒之门外。虽然性取向歧视案例并不常见, 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且曝光度日趋增加的社会现象, 值得进一步关注。

(八) 属相及姓氏歧视

因用人单位领导以防“属相相冲”, 要求雇用下属不能相同属相年出生的“属相歧视”;求职者如有姓“裴”, 公司迷信害怕赔钱而不予录用的“姓氏歧视”。值此观念者多是企业领导有迷信情节, 类似的还有血型、星座、属相歧视等, 这类歧视现象主要发生在私企招聘中。

(九) 其他歧视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就业歧视外, 仍有名目繁多的歧视性规定或直白或隐晦地存在于招聘的各个环节。比如, 疾病歧视 (如乙肝歧视) 、年龄歧视 (如“不得超过35岁”等) 。大学生就业歧视种类繁多, 花样百出, 随着就业市场和环境的变迁, 各种歧视现象也在不断衍生和变化。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凸显的原因

(一) 经济形势低迷,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经济冲击, 经济增长率降低, 部分行业就业需求减少, 加剧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据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 今年计划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5%。另外, 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就业歧视现象监管不力的背景下, 各种就业歧视亦是在所难免。

(二) 用人单位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 缺乏公平观念

2011年发布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显示, 企业的就业歧视情况最为严重, 其次是政府机关, 再次是事业单位。一方面, 企业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另一方面, 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公平理念。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促使用人单位形成一种“傲慢”的招聘心态, 同时又反映出招聘方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认识不足和用人思维守旧。

(三) 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维权意识不足

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热衷考公务员、进国企, 求职“扎堆”现象加剧各种歧视性规定的出台。据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 52.5%的毕业生期望到国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 37.9%的毕业生期望到国企、合资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就业。另一方面, 大学生维权意识不强, 助长了各种歧视性规定的存在甚至蔓延。遭到就业歧视后, 有67.03%的受访大学毕业生选择无奈接受。

(四) 我国高等教育针对性不强, 专业设置不合理

首先,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呈现重知识灌输轻实践操作,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因材施教理念贯彻不足。其次, 专业与课程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在《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等八个本科专业, 连续三年 (2011~2013) 都是就业红牌专业。“红牌”, 即代表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失业量较大, 就业率较低, 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 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五) 反就业歧视相关法规不健全, 执法不严格

首先, 反就业歧视实体法不规范。现有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相关条款和内容也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而完善。其次, 现有反就业歧视法律缺少对于审判程序和救济路径的详细规定。第三, 执法不严格, 现有政策对于实施就业歧视单位的处罚标准还比较宽松, 用人单位违法成本太低, 不能形成震慑效应。

(六) 传统观念或认知水平的影响是就业歧视产生的文化根源

在我国, 就业歧视之所以得以存在与蔓延, 是有着很深的文化根基。一方面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观念, 无形中在社会上形成了普遍认为男性优于女性的主观偏见。另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的认知错误, 比如乙肝是血源性传播性疾病,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三、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分析

习近平主席曾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郑重宣示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努力消除就业歧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和责任, 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 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

首先, 加快反就业歧视法制建设, 增强法治的落实。健全现有法律对就业歧视的界定, 明确设置“限制性条款”的各种情形;完善诉讼程序和反歧视救济路径。其次, 加快改革步伐, 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等主体提供科学规范的市场环境。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就业保障机制和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分类制度和职业资格考核认证制度, 促进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第三, 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建立社会激励机制, 对用人单位实施奖惩。对不歧视、扶助弱势群体行为给予优惠或奖励, 对歧视行为加大联合制裁, 使歧视者主动放弃歧视。

(二)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建立公平多元的企业文化

首先, 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既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招聘过程中, 无论是在明文规定的招聘初选条件上还是招聘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认真贯彻客观公正、能力至上的招聘理念。其次, 转变传统招聘观念, 建立公正公平、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无论对内管理还是对外招聘, 都应一视同仁, 表里如一。唯人才是举, 才能外树形象, 内树威信, 企业才会走得长远。第三, 采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方式, 保证人才质量, 降低招聘风险。

(三)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 大学毕业生若想脱颖而出, 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自我。首先, 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利用现有条件和实践机会锻炼自己的沟通和操作能力。其次,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更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 放低目标和预期, 在国家与学校支持下尝试创业。第三, 提高维权意识, 遭遇就业歧视时学会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推进高校教育改革, 完善就业服务职能

首先, 通过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结构, 深化教学课程改革, 与市场需求保持相对一致, 加强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 高校需加强就业服务职能。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继续组织专场招聘会的形式, 为女大学生在内的弱势毕业生提供就业方便, 增加就业机会和减少就业成本。第三, 加强校企合作, 与社会需求接轨。促进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改变企业与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搭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 以推荐就业的形式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率。

(五) 加强舆论引导, 宣传公平观念

消除就业歧视需要对公众进行持续的知识传递和公正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与反对就业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人们清醒认识各种歧视性规定只会让部分毕业生丧失平等就业的机会, 既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 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积极营造能力至上的求职或招聘评价理念, 鼓励用人单位摒除唯学历、学校的不合理观念, 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不遵守法律法规, 侵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歧视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让更多的用人单位从善如流。

就业歧视是对推进社会公平和公正价值观的挑战, 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 才能减少乃至消除就业歧视, 缓解大学生就业之困, 化解他们的就业焦虑, 让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2]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 载《华商晨报》, 2010-7-28。

[3]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 载《中国妇运》, 2011 (2) 。

[4]安萧宇:《不让性别成隐形屏障》, 载《光明日报》, 2013-5-23。

[5]张体魄:《我国就业歧视研究进展述评》, 载《华东经济管理》, 2013.02, 第27卷 (2) 。

[6]王杏飞:《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 载《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6) 。

[7]李小霞:《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及对策研究新》, 载《余学院学报》, 2013.2, 第18卷 (1) 。

上一篇:街心广场教学设计下一篇:网站工作者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