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2024-05-16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精选10篇)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1篇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作者]  安徽 陈文生

[内容]

《少年闰土》是一篇重点课文。由于它是鲁迅先生20年代的作品,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有些句子难懂,就连一些字词也不容易理解。下面我想谈谈这一课字词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字的读音。文中“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一句中的“猹”字在本课的注音是cha,《新华字典》(1992年重排本)也是这个读音。而以前的字典给“猹”字的注音是zhā,尽管这个字是鲁迅先生当时写作时所造,但从汉字形声字结构上来分析,这个字读cha音要妥当些。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另外,本课中“五行”的“行”应读xing而不能读hang,“供品”的“供”念gong音,“神佛”的“佛”的读音是fo,“畜生”的“畜”应读chu,等等。

二、字的`运用。“项带银圈”、“希奇的事”中的“带”和“希”现在应该分别写作“戴”、“媳。因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五四”时期“带”与“戴”、“希”与“媳在部分场合还是通用的,教师应该将这一情况告诉学生,使学生不要产生误解。“须”字在本课中出现了两次,学生都不容易理解,因为我们现在运用这个字时,大多都是以“必须”这个词出现的。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字在“须下雪了才好”这句话中当“等到”讲;在“闰土须回家里去”这句话中当“必须要”讲。另外,“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中的“倒”在这句中念dào,是表示跟意料相反之意。

三、词语的意思。本课中有许多词语学生都生疏,以后又不会常用,但要理解这篇课文,又必须要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告诉学生。如“少爷”、“祭祀”、“五行”、“无端”、“如许”这些词语。文中“他和我仿佛年纪”中的“仿佛”,在小学阶段学生都认为是“好像”的意思,其实它在本课中应是“差不多”的意思。

另外,文中有四个自然段的结尾都用了省略号,外表看这些省略号表示语句的省略,其实,作者运用它们时是颇有用心的。因为作者在描写少年闰土时,要突出他知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这个特点,而这些省略号的恰当运用,也是为了说明闰土知识丰富的。文中唯一的一个感叹号用得妙不可言,表现了文中的“我”对闰土的羡慕和钦佩。可见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用词准确,而且连标点符号也大有学问。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2篇

1.不要写成读后感。直接对作品进行分析,不要加入个人的感性评论或抒情,也就是说,要分析,要理性。最好不要出现“我”“本人”等字眼。

2.尽量写得专业,多用专业术语,如“至此……” “值得注意的是” “文本” “注脚” “遮蔽了……张扬了……” “昭示了……样的哲理” 等等,这些专业术语可以在平时看评论文章的时候有意积累。评论家的名言名句同样道理。3.题目要写的出彩,开头出彩,结尾出彩。平时可以多关注评论文章的题目,有些词语可以用来借鉴。

4.关于结构,7段左右就可以了,选取一个切入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语言特色?叙述结构?等等,着重写一个方面,一般来说,刚接触评论写作的人,写的最多的是人物形象(延伸到当代意义)和思想内涵,另外的角度很难有话可说。开头一般表达观点,这时候可以用一个由很多专业术语组成的长句,会提高文章的“档次”,如下面这篇文章开头中的“对自己的艺术视野进行了多向度的开拓”“ 毕飞宇十分执著地将艺术触角伸向早已湮没了的岁月,在历史的回溯和重构中表现他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生的领悟”,就很有水平,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句子会眼前一亮。观点表达后就可以对文本讲述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然后就是重点分析了,最好引评议相结合,陈述观点,引用原文的句子,评论,引申,等等。最后是结尾,“总之”怎么样,这段话要写的精炼出彩。也有很多评论文章没有结尾。

5.字迹工整,绝对重要。6.三个小时,最好留一半时间来写评论写作,前面的简答论述题和论述题要尽量快,不可拖拉。如果觉得时间不够了,可以把字写大点,试卷周边留的空白大点,也就是说,字要居中。到最后时间不够了不要慌,也不要一直写,要留足够的时间结尾,结个好尾。

童心观照下的悲悯

——评毕飞宇《彩虹》的人文关怀

作者:方忠(山师博导)

以《玉米》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毕飞宇近年来在创作视角上有了新的变化。这位以擅写“文革”期间苏北里下河地区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而著称的作家对自己的艺术视野进行了多向度的开拓。新近发表的短篇小说《彩虹》(载《北京文学》2005年第5期)是其中的一个显著成果。

在以往的小说创作中,毕飞宇十分执著地将艺术触角伸向早已湮没了的岁

月,在历史的回溯和重构中表现他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生的领悟。《上海往事》虚构了旧上海黑势力之间的倾轧、争斗。《玉米》《平原》则浓墨重彩地建构了地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意义上苏北小乡村王家庄,展示了“文革”时期一群生活在这一个相对封闭地区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命运,他们的呻吟、挣扎和无奈;《青衣》则正面描写了两代艺人的恩恩怨怨,等等。上述这些代表性作品充分显示了毕飞宇重构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在重构中激情四射的浪漫情怀。《彩虹》则将艺术触角有力地伸向了当下的生活,呈现出作者异乎寻常的现实关怀精神。作品对当今社会愈来愈严重的青年问题和儿童问题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挖掘和表现。

铁树和虞积藻是一对高校的退休教师。他们一辈子最大的建树是“三个孩子,个个争气,都是读书和考试的高手。该成龙的顺顺当当地成了龙,该成凤的顺顺当当地成了凤,全飞了”。现如今,大儿子在旧金山,二儿子在温哥华,小女儿在慕尼黑,两位老人则仍在南京,一家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家庭。在常人看来,老铁夫妇是值得羡慕的,他们教子有方,儿女有出息,他们应该感到快乐和幸福。人们往往不会去考虑表面风光背后所隐藏着的老铁们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如果说老铁夫妇退休前因忙于工作,时间被各种正事和琐事填充得满满登登,无暇顾及其他的话,那么退休后,他们从工作的漩涡中挣脱出来,却感到有无数的时间难以打发,有许多精力无从挥洒,他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空虚和无聊。老铁原本放言退休后“就在地球上走走”,但老伴因摔了一跤瘫痪了,他只得推着轮椅“在校园里走走”。其他时间,老铁在自家二十九层楼的房间里不知所措,“就趴在阳台上,打量起脚底下的车水马龙。它们是那样的遥远,可以说深不可测”;“老铁有时候就想,这个世界和他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真的没什么关系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着,站得高高的,远远的,看着”。而虞积藻瘫痪在床后,因无所事事脾气大变,“睡得太多,夜里睡不着,脾气又上来了,凌晨一点多钟要‘操’老铁的‘妈’”。老铁夫妇越来越想念孩子了,为了慰藉思念,老铁买来四只石英钟,“把时间分别拨到了北京、旧金山、温哥华和慕尼黑,依照地理次序挂在了墙上”,“夜深人静的,虞积藻盯着那些时钟,动不动就要说‘吃午饭了’、‘下班了’、‘又吃午饭了’。她说的当然不是自己,而是时差里的孩子”。

毕飞宇在这里揭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问题。老人奋斗了一辈子,退休后该享清福了,他们渴望得到儿女们的关心和照顾,尤其是由于疾病等原因,他们这方面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便更为强烈。然而,此时的儿女们却因事业而奔忙,或在外地或在国外,即便在同一城市也对老人关心甚少。这就出现了所谓 的“空巢”现象。这是时代的问题。在这一时代,传统社会里的那种儿女绕膝、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生活越来越难以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人劳燕分飞,相隔数千里乃至数万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歌曲《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才能激起无数人的共鸣。毕飞宇从自己的视角对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进行了剖析。

与此相对应,毕飞宇还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另一问题,即儿童问题。现代人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同样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发展。人们往往以为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教育条件,就算尽到了父母的责任,于是幼小的独生子女们便被封闭在一个个孤立的环境里。他们敏感而孤独,空虚而无聊,渴望与人交流而又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他们过于早熟的心灵感受不到童年应有的乐趣。毕飞宇在作品中描写的无名小男孩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小男孩住在老铁家隔壁。老铁站在阳台上,发现隔壁窗户的背后时常有一个小男孩趴在玻璃的背后朝远处看。“老铁望着小男孩,有时会花上很长的时间,但是,很遗憾,小家伙从来都没有看老铁一眼。”某一天,在望远镜里,“老铁无比清晰地看见了小男孩的目光,冷冷的,正盯着自己,在研究”。素昧平生的这一老一少虽然近在咫尺,但他们中间却隔着一道深深的心理鸿沟。在以后的日子里,两人的关系一直僵持着,直到“肥皂泡事件”发生后,才有了变化。面对来访的老铁,“小男孩堵在门缝里,脖子上挂着两把钥匙,两只漆黑的瞳孔十分机警,盯着老铁”。在孤独中长大的小男孩对外界保持着足够的警惕,他的穿着打扮乃至心理都过早地成人化了。“小男孩很小,可样子有些滑稽,头发是三七开的,梳得一丝不苟,白衬衫,吊带裤,皮鞋,像一个小小的进口绅士。”要知道,这只是一个呆在家里玩耍的小男孩。从他的过于一本正经的穿着打扮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本该充满童真、童趣、无忧无虑的孩子却太多地受到成人世界的影响,失去了原本属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与老铁的对话很充分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社会人与人的隔膜和冷漠。当老铁讨好地问他:“一个人在家干什么?这你总可以告诉我了吧。”小男孩在防盗门后面的回答迫使我们深思:“干什么?有什么好干的?生活真没劲!”这哪像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的话,这分明是饱经风霜、历经磨难、在生活中摔打过多少回的成年人的口吻,人们在哭笑不得的同时,不能不去思考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小说中,人物的关系没有到此为止。孤独的孩子事实上非常渴望与人交流。小男孩通过“一一四”问到了铁树家的电话号码,主动打电话过来,当然电话内容只是向老铁要泡泡液。他还主动地从防盗门里走了出来,来到了老铁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滑稽的一幕:“小男孩敲门来了。老铁弓着身子,十分正规地和

他握过手,却没有松开,一直拉到虞积藻的床前,有点献媚了。”同样孤独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小男孩的到来,给一潭死水般的老铁家带来了欢乐。久病在床的虞积藻“笑了,十分开心地笑了”,“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菊花,全部挂在了脸上”。“虞积藻手忙脚乱了起来,她寻找吃的,她寻找玩的,她要把这个小家伙留在这里,她要看着他,她要听见他说话。”作者情不自禁地写道:“这个小家伙真是个小太阳,他一来,屋子里顿时就亮堂了,虎虎有了生气。”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3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思想品德这门课的性质要具有人文性, 强调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不仅强调要以学生为本, 更指出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课性质的第四条更直接指出了思想品德课程还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进一步明确了生活情境对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所以从课程标准来看, 情景教学法是其基本要求, 能更好地将书本上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和技能, 进而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 提升生活技能, 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适应中去创新, 这也正符合了教育的追求。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情景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 笔者对情景教学法给予了很高的认同和向往, 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去实践、观察、思考。教育追求“轻负高效”, 追求最佳的教学效益,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如何才能利用情景教学法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呢?

纵观现在的公开课、比赛和教育机构的要求,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尝试着情景教学,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教学效果都能达到最佳呢?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笔者通过大量的询问和抽测, 发现很多时候情况并不乐观, 许多学生一节课上完后感觉看到和听到了不少生活中的情景, 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但询问这节课我们领悟到什么内容时, 却感觉到很混乱。甚至有不少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似乎与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出发点相矛盾。那么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情景教学法的作用又是什么?是要求教师设计情景, 让学生知道很多生活中的实例, 还是想通过这些情景来体悟知识?很明显两者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而作为教师, 我们肯定也发现了问题所在。平时的课堂中, 许多教师都是在为形式而设置情景, 特别是比赛课、公开课都要寻求“亮点”, 许多教师虽然将情景的形式设置到了极致, 但却没有认识到情景教学的目的在哪里。

二、思想品德课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几点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要在生活中选取情景或者设置情景。生活中的情景素材有很多, 我们应该选用哪些情景? 应该选取多少情景?笔者认为, 以下几点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第一, 在我们选取情景或设置情景时, 目的应该很明确, 就是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教师设置的情景, 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 在此基础上体悟出新知来。所以在选取情景的时候要精选, 不是所有与这一块知识内容有关的情景都选取。我们要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师容易掌控、学生容易明白的情景,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 经常发现教师在采用情景教学法时选取的情景过多、过杂。一种类型的情景还没有消化完, 另一个情景又来了, 容易让学生感到思维混乱。我们要选取比较新的情景, 有许多情景过时很久, 脱离学生现有的实际, 就不太适合作为情景。那些学生早已经知道了的情景, 完全弄明白了的情景, 都不应该选取, 因为这些情景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效率的低下。

第二, 在选取好情景之后, 笔者认为剩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设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课堂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情景问题是否恰当。通过情景, 我们到底想让学生做什么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许多时候, 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在一个问题上绕来绕去, 始终得不到满意的回答, 究其原因, 教师应该要反思我们的问题问得是否精准, 是否让学生容易理解, 有没有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问题设计得不精准, 容易让学生不知所问、答非所问, 课堂秩序就会混乱, 教师就会感到吃力, 从而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对选取的情景进行思考, 对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进行思考, 设计一些比较直接但又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问题太难, 学生无法掌握;问题太简单, 学生兴趣不高, 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目的。

第三, 学会利用手中的情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要想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书本上的内容, 最好的情景教学法应该是设置的情景要有联系, 即“一例到底”。一节课中要学生领悟的知识点不是一个, 如何保持前后知识的连续性, 让学生系统地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人认为, 生活中的情景多得是,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多准备一些情景就可以了。这固然是一个解决方法, 可是笔者通过教学发现, 这不是最好的方法。遗忘规律决定最后接触的内容学生的印象最深, 而前面知识掌握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而且还加大了学生系统掌握本课知识的难度, 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轻负高效”相矛盾。书本上同一块知识之间肯定是前后有联系的, 要想让学生系统掌握, 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持这种联系, 而“一例到底”就是最好的方法。一个案例, 依据发展需求, 设计出不同的情景, 可以保持思路的连续性, 进而保持知识的系统性, 那么教学的效率肯定也会得到提高。

第四,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设计情景让学生走进生活案例中, 用旧知体悟出新知, 进而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笔者认为, 所谓最佳效果“应该”不仅仅是掌握书本知识, 而“应该”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堂讲究实践性,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生活, 指导学生实践, 去适应生活。这就是学校、师生、家长在追求的“教学效益”, 它与“教学效率”的区别在于对一节课的衡量标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 学生收获了多少, 又在生活中运用了多少。

知识要服务于学生, 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 这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学生应该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课外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通过道德的践行来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就是只会理论不会实践的人, 或者是只知道学习书本的机器。

情景教学法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利用情景教学,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情景教学法是提倡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 激发原有知识来达到体悟新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情景教学法的魅力, 但同时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需要从选取和设置情景、设计问题、利用情景、掌握教学内容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注意。

常识题材品德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4篇

执教常识题材的品德课,对品德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不仅要完善知识储备,形成多元的知识结构,更要牢牢把握课程性质,提高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下面结合课例,谈谈执教常识题材的品德课应该注意的五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的辨证理性

常识题材品德课教学的复杂性决定其必须借助复合型思维方式,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常识题材的品德课,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如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编排中,《科技造福人类》一课主要通过电、塑料、人造卫星等引导学生感受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便利。《科技是把双刃剑》则介绍了科技给人类及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重点了解白色污染、垃圾问题、滥用农药、温室效应和核污染等危害。这两课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感受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影响:既造福人类,又给人类带来灾难。像这样组织对比教学,正是对学生辨证思维方式的启蒙。

其次,作为常识题材的品德课,要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正确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如整体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教学苏教版《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简要了解“‘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整体感知,再重点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李奶奶的身心痛苦。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到部分,点面结合。

再次,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多角度地考虑问题。然而,为了突显感知、强化体验,老师们在教学中常常容易割裂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将问题简单化、绝对化。如执教浙教版《悲愤的吼声》和苏教版《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有的教师采用了非常血腥的图片和视频,且停留时间较长。这样做虽然激发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但我们不妨冷静思考:这是学生稚嫩的心灵所能承受之重吗?会不会无意中给学生漠视生命的误导?辨证思维的“失衡”,不仅会大大降低课的实效,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得不偿失。

二、多维目标的准确把握

常识题材品德课与单纯常识课的目标有相同之处,都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要求。但课程性质不一样,其多维目标的定位和达成方法等就有所不同。品德课是教学生做人的本体课程,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强调突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和谐建构。因此,作为常识题材的品德课,知识目标要求准确规范,但不求系统性;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倡多元综合,但注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贯穿教学始终,是核心和关键。

课例:《我们的地球》(浙教版三下)

(执教者: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吴欢巧老师)

课的第三板块,是让学生“感受地球表面的多姿多彩和美丽”。吴老师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分享课前收集的地球图片或自己旅游的照片,然后从中选择部分表现不同地形地貌的精美图片向全班进行展示,接着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教师精心准备的一组图片,学生都被地球的美丽深深打动,从心底发出了感叹:“美丽的地球妈妈,我们永远爱你!”

在常识题材品德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被教学内容中显性的知识目标所“迷惑”,出现目标把握上的偏差,如过于强化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达成度低;多维目标割裂不融合等。而这个课例片段却展示了吴老师综合、准确把握多维目标的意识和能力。“地球表面有海洋、沙漠、高山、草原等地形”这个知识点,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巧妙渗透在整个板块教学中,通过图片的反复呈现达成的,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形象、生动、有趣。感受地球的美丽是重点也是难点,吴老师通过大量美仑美奂的图片欣赏,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热爱地球妈妈的情感激发水到渠成。同时,从课前到课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如何整体、准确地把握多维目标,使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三、材料运用的精当典型

常识题材的品德课,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给了教师内容创生的极大空间。教师要以“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注重典型性、教育性、趣味性。

课例:《天有不测风云》(苏教版六下)

(执教者:绍兴上虞市实验小学 汤金华老师)

整节课分成“知灾害,天灾无情”和“抗灾害,人间有情”两个部分。怎样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大?汤老师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2008年雪灾”(给本地带来的损失)和“唐山大地震及唐山地震孤儿”这两个重点材料充分交流。怎样让学生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汤老师又运用了“2008年雪灾”(湖南三位电力工人因公殉职事件)作为重点材料让学生进行充分感受。

这节课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独到之处,不仅材料运用少而精,根据目标需要从同一事件中两次提炼典型材料,而且其选取的“2008年雪灾”事件是离学生时空最近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以点带面,使人印象深刻。反观常识题材的品德课,资源开发的空间很大,材料很多,通过书籍、网络等就能迅速获取大量信息,还能开发一些生活资源。面对一大堆的材料,如果选择利用不当,就容易出现一些弊端,如材料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感受体验不深刻;材料堆积,平铺直叙,不能逐层推进;注重文本材料,忽视身边的鲜活资源等。被材料束缚,为材料所累,就不能有效达成目标。

内容应为目标服务,这是常识题材品德课中选择和运用材料的宗旨。材料的选择要点面结合,但更要注重“典型性”的精选和挖掘,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材料的运用要符合课堂教学逐层推进的需要,避免同一平面材料的堆积和重复。同时,尽可能拉近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围绕学生熟悉的、亲历的生活事件进行科学筛选和开发设计,使之有序地呈现于课堂,引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

四、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

常识题材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有适切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应是一个方法的组合和体系,具有多元性或综合性的特点。

课例:《我们为祖先而骄傲——千年不衰的汉字》(苏教版五上)

(执教者:舟山普陀区沈家门五小王志贤老师)

在课的第二部分,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演变,感受汉字特点”,王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学习和体验,依次是:

想一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字体研究,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各种字体的特点。

排一排:把写有各种字体的卡纸按照汉字演变顺序排列,进行介绍。

猜一猜:猜八个比较有特点的甲骨文和会意字。

说一说:说说除甲骨文以外的其他字体的特点。

写一写:仿写“车”和“马”的字体演变过程。

谈一谈:谈谈仿写后的感受。

孩子学拼音的几个注意点 第5篇

昨日已发下拼音字母卡片,要求近段时间孩子写完作业后,在家多进行拼读的练习。如果孩子在拼读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进行发音,我们可以这样试试。先让孩子进行第一个声母的发音,然后嘴型向第二个韵母滑动。如果孩子忘了家长进行帮助。然后让孩子反复读这个音的拼读,进行记忆。这样,对那些拼读并不好或容易忘记的孩子可能有帮助。

2、见缝插针进行有效复习

拼读练习要反复进行复习,可以见缝插针地进行练习,循序渐进。学习过程中,时间久了,孩子对知识就会忘记的,所以我们强调复习很重要。比如,孩子哪些音不会,或是忘记了,就抓住空隙时间进行巩固。上学路上,可以和孩子进行拼读巩固,不要太多,几个时常记不住的进行拼一拼。放学回家,再进行一次拼读;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之前,也进行拼一拼。这样,趁一些空隙时间,就不会让孩子有在学习的感觉,又很好地进行了复习,时间上又不会很长。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许多时候还是靠家长的监督。相信有了家长的时时配合,孩子们的拼音一定会学好的。

3、写字母量少质高

初写数学论文的几个注意点- 第6篇

河北沧州黄骅市羊二庄中学张振兴

摘要:就自己的初中数学论文写作经验,提出初写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借鉴成果,博采众长;完备素材,厚积薄发;立足实践,提炼新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文外功夫,提高修养。

关键词:教育科研;教师素质;数学论文;经验介绍

随着教育科研意识的不断深化,很多教师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根据笔者的切身经历,我认为初写数学论文的教师, 为了尽可能的少走弯路,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一、借鉴成果,博采众长

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为我所用,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在做、并且必须做的事情.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水平等毕竟是有限的,要弥补这个“先天性缺陷”,就一定要向他人学习借鉴.就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我们所涉猎的范围自然应以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为主,但还应兼顾高中和小学的数学,以及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书面形式,比如各种书籍、报纸、刊物等;(2)口头形式,比如各种会议、听课、交流、咨询等;(3)电子形式,比如以网络、光盘、软盘等为载体的信息.来源于不同形式的信息各有千秋,有的权威性高,有的时效性快,有的针对性强,有的信息量大.这些信息的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四种:(1)制卡片,简要注明作者、题目、出处、摘要、编号、日期等项内容,主要用于一般性的信息;(2)做摘记,写在本上,编好序号目录,以便查找,所记内容比卡片更详尽,适用于比较重要的信息;(3)复印,对于特别重要并且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全文复印,复印件应用同样大小的复印纸,对不同大小的原件缩放得一样大,便于装订、排序、编目;(4)存盘,这是针对电子信息形式的特殊性采用的一种保存方式,复制到微机硬盘或软盘上.有条件的,还能使用录音、录像、刻录光盘等等方式.自1996年以来,我手抄20多万字,复印存盘10多万字,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我的教育科研和论文写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二、完备素材,厚积薄发

论文只是教研结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有人提出“论文还自教研始”、“论文在研不在写”等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只看重论文发表这一结果,急功近利,做无病之呻吟,效果肯定不好.“厚积”是基础,没有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教训、数据统计等等素材的积累,想要写出比较有价值的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素材源于何处?如何去发现这些素材呢?答案是那句古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具体说来,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堂教学,它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素材最重要的来源,这不但是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2)课后反思,对每节课的成败得失都及时的总结下来,以便进一步研究;(3)作业记录,从学生作业中不但能发现具有共性的问题,提示我们教学教研的改革方向,而且学生中也会有许多新颖的解题思想,值得教师学习;(4)考试总结,测验考试是对学生知识的集中检验,即使在素质教育中,也不能把考试视为应试教育的“余孽”,“打入冷宫”,关键是如何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适应素质教育;(5)解题分析,教师平时应坚持解答一定数量的数学题,解题是数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这样做可以活跃思维,并从中探索解题规律和命题趋势;(6)调查反馈,调查可以用谈心、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从中所反馈的信息是难得的写作素材;(7)成果质疑,学习他人但不要迷信他人,在阅读他人的论文时,有时也能发现其存在的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处,对此只要自己的理由充分就要敢于质疑;(8)探讨争论,在日常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发生激烈争论是常有的事,从中往往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9)灵感顿悟,事实上很多自选课题的素材是平时工作、学习、生活甚至睡梦中突然想到的,但这种灵感是对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自觉教研的精神,灵感就无从谈起.几年来,我以“教学手记“形式,积累的素材已达200多份45万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成文,已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各类数学论文(或文章)100余篇17万字.其中,有些论文的素材积累投入了很大力度,比如发表于《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01年第10期的《“动”了五年的压轴题》一文,是在对1997年~2001年五年间,河北省中考压轴题的命题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汇总整理而成的;发表于《校园学习·数学》2002年第1~2期的《方程(组)中考复习精要》一文,素材源于对2001年70余份中考试题的分析精选.三、立足实践,提炼新意

初中数学教师都从事着一线教学工作,最清楚教学中的困惑和喜悦,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最直接的进行着实践和改革,这些是专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和部门所难以具备的.正因如此,一线教师的论文多数源于实践,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鲜明的针对性,对于我们的这些优势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近期,我正负责河北省“创新教育”子课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工作,这一课题也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参加了2000年8月在京举办的“全国初中数学教育第十届年会”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再比如,教学中的一些“冷点”问题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便会使学生无从插手,据此李凤君老师和我合作写成《怎样判断勾股数》一文,发表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第2期上.论文的新意如何出?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在主题上,立意新颖,视角独特;二是在时间上,意识超前,创作及时.就拿对中考试题的研究来说:河北省2000年中考于6月22日结束,我随即对当年的中考试题加以分析,从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角度深入剖析,于7月份创作完成了《注重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000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题评析》并寄给《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后来发表于该刊2001年第3期;一般每年的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汇编资料最早在10月份面世,通过研究我发现,1998年的中考试题中不等式应用题异军突起,而且当年考生的得分率偏低,必将引起以后中考师生的注意,针对这一新动向,我于11月份写成《例谈中考不等式(组)应用题》一文,对此进行分类研究,并补充编拟新试题,指出命题趋势,该文发表于《河北教研》1999年第2期.四、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写论文需要一个过程,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按照一般情况,提醒初写者先尝试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练习写学习辅导类的文章.几年来,我在《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初中生周报》等报纸上,发表学习辅导类文章数十篇.这些虽然一般称不上“论文”,但是进行这样的写作,既可以当作练笔,又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视为一次小小的课题研究.学习辅导类的报刊面向广大学生,通常用稿量大,发表得快;其内容突出针对性,深入浅出,形式灵活;所需稿件短小精悍,通常有1000字左右;要求与教学同步,应该比教学进度提前3个月寄稿;写稿还应分析用稿动向,目前学习辅导类报刊多数存在高年级稿多、低年级稿少,综合知识稿多、单个知识稿少等等现象,初写者可以倾向于写“少”的方面的稿;稿件写完后要反复修改,确保无误,再抄写或打印寄出.第二步,进行教学研究类论文的写作,侧重于解题方法研究等实践性强的,由浅入深,不要急于写理论性太强的论文.可以先探讨解题技巧,再挖掘思想方法,后深究素质能力,进而分析命题原则,预测趋势走向等.如果写有些理论性的文章,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去寻找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的新课题,比如发表于《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1年第9期的《谈计算器的教学》一文,就是在此方面的尝试.需要指出的是,一篇论文的范围不求广,但求分析透彻,凝练精华;论文篇幅不求长,大家都知道的少说或不说,适可而止,相信读者的阅读水平,主要适于教师阅读的论文,长短不一,就我发表的论文而言,短的仅千余字,长的近7000字,一般在3000字左右;此类论文与学习辅导类的文章相比,格式要规范得多,但对与教学同步性的要求则比较宽松;为提高发稿率,应认真研读报刊风格,留心新增栏目、征稿启事,对发现的问题勇于质疑争鸣.五、文外功夫,提高修养

文外功夫,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个人修养、意志品格等方面的表现.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第7篇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实验前要交代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用品, 包括种类、数量、量程等,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及时记录, 实验后要让学生思考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等等。当然,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必须准确无误地将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每个学生看清楚, 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 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 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应协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重做实验, 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

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也可预防实验事故的发生, 学生头几次做分组实验时, 由于实验仪器都是首次接触, 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 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 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 (1) 测量范围; (2) 最小刻度; (3) 零点及其调节方法; (4) 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 才能保证实验准确地完成, 同时注意仪器、人身安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分组实验, 良好的动手能力可以保证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毕竟实验是要用手来做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然后再模仿进行实验, 也可以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是否正确, 每一小组操作是否顺利。从某种意义上讲, 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例如在学习“浮力”时, 可将书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 每个桌上发了一块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木块, 让学生将木块投入烧杯中。然后设法将木块按人水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这样, 对“浮力”的定义理解就会更深一了, 这种类型的实验课起到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起不到的作用, 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种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中学教学现状来看,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物理新课程着力改变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 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 着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 如何在课堂、特别是实验课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遇到困难时, 教师除了予以必要的指导外, 及应时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 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能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导引设计, 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电压”的教学, 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太抽象, 如何使学生相信电压的存在, 是课题引入的关键。可以通过可见度较大的水流, 让学生间接观察, 感受电压的存在, 给学生足够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 通过水位演示装置, 使学生引起对水压现象探究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工作原因, 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概念的建立。

四、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不可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教师在实验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 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时, 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 先做示范操作, 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 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 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 (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 教师再巡回指导, 发现有接错的, 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 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做静电实验时, 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 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 而不应从掌心握持, 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 以防漏电等。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8篇

关键词: 汽车机械基础 教学 注意点

《汽车机械基础》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交通运输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包含知识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计算公式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准确地把握该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困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看、思、说、练的机会,以及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意给学生“看”的机会

给学生“看”的机会,看其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课本的基础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以抓住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滑阀机能部分时,可让学生看课本上表格中各种阀的结构、图形符号、应用特点,从而得出各种不同阀的区别、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实质是改变阀芯的结构形状和尺寸,从而改变中位油口连接关系。二是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讲解、工厂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现实工作典型机器分析等,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等有充分认识。比如讲螺旋传动时可将螺旋千分尺拆开,剖析台虎钳原理,或带领学生到实习车间的车床前,讲述螺杆原地回转的实例,从而帮助他们了解溜板箱、大拖板、中拖板的结构,使他们对螺旋传动结构的分析、计算能得心应手,对今后分析轮系的应用也很有帮助。讲看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二、给学生“思”的机会

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引入新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时,要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况,给其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让学生有机地把所学知识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如讲变位齿轮传动部分,在学生了解标准齿轮传动不足后,再讲述变位齿轮加工的过程和特点,让学生思考出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可改善传动条件,提高强度等,从而让学生对变位齿轮传动知识部分有较深的认识,加深学生对齿轮传动的理解。再如轮系中求滚齿机的传动比一题,可引导学生思考要改变被切齿轮的旋向和齿数该怎么办?从而引入挂轮或交换齿轮在实际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三、注意给学生“说”的机会

《汽车机械基础》学科中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较多,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也较多。要想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整体的了解,把握学科的内在联系,应尽可能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掌握概念、理解区别、熟悉原理和应用,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问题,并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解决一些知识难点,从而做到融会贯通。比如在轴的结构分析中对于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的方法、应用;机构、机器的区别、联系;螺纹连接的自锁性等,在学生的说和教师的点拨下强化教学效果。

四、注意给学生“练”的机会

“练”是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知识的形成巩固、动手能力的提高,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都离不开练,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练习要能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找出相互关系,便于以后的分析和计算。

2.巩固性题目练习应保证答题的正确、完善、准确,使知识点的理解准确无误。

3.加强学科的实践训练,对于一些机械传动,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帮助他们找出方法,适当时可增加实践动手机会,让学生动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枯燥、复杂的知识变为浅显易懂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适时、适当、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给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新技术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中,如一体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它们以新颖、直观、动态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冲击着传统教学,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汽车机械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虽不同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必须从知识体系入手,遵循认知规律,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铺垫,即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适时”。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的改进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适度”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入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或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教师必须充分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所谓“适当性”,即用在“精彩”之处;用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如果直接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得出结论,强迫学生接受理论,学生也许会由于动画的闪烁引起一时的兴奋,但掌握知识不牢固,教学效果不好。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9篇

一、立足基础, 抓住元素的“三特性”

集合元素有三个性质: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特别是元素的互异性, 它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 从而导致解题失败, 所以必须要牢记。

例1:若A={2, 4, a3-2a2-a+7}, , 若A∩B={2, 5}, 试求实数的值.

解析:由A∩B={2, 5}知5∈A, 由a3-2a2-a+7=5解出a, 代入B检验.

解题过程:∵A∩B={2, 5}, ∴a3-2a2-a+7=5, 由此求得a=2或a=±1.

当a=1时, a2-2a+2=1, 与元素的互异性相违背, 故应舍去.

当a=-1时, 得到B={1, 0, 5, 2, 4}, 与A∩B={2, 5}相矛盾, 故舍去.

当a=2时, A={2, 4, 5}, B={1, 3, 2, 5, 25}此时, A∩B={2, 5}, 符合题意.

∴a=2即为所求.

注:此类问题提醒我们思维一定要严密, 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

二、空集的特殊性及其特殊作用

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 它不含任何元素,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在解决含有空集参与的集合问题时, 其特殊性往往被学生忽略, 从而引发解题失误。

例2:集合P={x|x2-3x+b=0, x∈R}, Q={x| (x+1) (x2+3x-4) =0, x∈R},

(1) 若b=4, 存在集合M使得P芴M芴Q, 求出这样的集合M;

(2) P能否成为Q的一个子集?若能, 求b的取值或取值范围;若不能, 请说明理由.

解析: (1) 当b=4时, 方程x2-3x+b=0的判别式Δ= (-3) 2-4×1×4, 即方程x2-3x+b=0无实数根, 故P=覫, 且Q={-4, -1, 1}.

由已知条件得M应是一个非空集合, 且是Q的一个真子集, 用列举法可得这样的集合M共有6个, 分别为{-4}, {-1}, {1}, {-4, -1}, {-4, 1}, {-1, 1}.

(2) (1) 当P=覫时, P显然是Q的一个子集, 此时Δ=9-4b<0,

(2) 当P≠覫, Q={-4, -1, 1}, 假设存在的话, 则有以下三种情况:

若-1∈P时, 把-1代入方程x2-3x+b=0, 即得b=-4, 则P={4, -1}.∵4埸Q, ∴P不是Q的子集;

同理, 若-4∈P时, 此时P={7, -4}, 也不是Q的子集;

若1∈P时, 此时P={1, 2}, 也不是Q的子集.

注:此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空集特殊性的掌握情况, 而且包含了分类思想。

三、数形结合与集合交、并、补运算

集合的常见运算有交、并、补这三种, 它是第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进行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运算时, 对于难以通过直接法得出结果的问题, 借助数轴工具或Venn图, 即可将复杂问题直观化, 是数形结合思想具体应用之一。

例3:已知集合A={x|-20}, B={x|a≤x≤b}, 满足A∩B={x|0-2}, 求a、b的值.

解析:将集合A、A∩B、A∪B分别在数轴上表示, 如图1所示, 由A∩B={x|0-2}, 知-2

注:解决关于不等式形式的集合问题时, 常借助于数轴工具, 形象、直观。但必须强调空心点、实心点。

例4:期中考试, 某班数学优秀率为70%, 语文优秀率为75%.问:上述两门学科都优秀的百分率至少为多少?

解析:此题可直接解, 但如果从集合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就要用到Venn图了.不妨设总人数为100, 则用Venn图分别表示数学优秀人数和语文优秀人数.

由图2显见, 设两门学科都优秀的人数为x, 则必有70+75-x≤100, 所以x≥45, 即两门学科都优秀的百分率为45%.

注:通过Venn图, 可以解决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应用题, 甚至还可以是三个条件都满足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

四、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集合问题中的应用

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答分类讨论问题已成为高考中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其一, 分类讨论问题一般都覆盖较多知识点, 有利用对学生知识面的考查;其二, 解分类讨论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一定的分类讨论思想与技巧, 因此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三, 分类讨论问题常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解分类讨论问题的实质是把整体问题化为部分来解决, 化成部分后, 也就增加了题设条件, 这也是解分类问题总的指导思想, 在分析集合所含元素的情况时, 常常会涉及到分类讨论思想。

例5:已知集合A={x|ax2+2x+1=0, a∈R},

(1) 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 求a的值;

(2) 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1) 应根据a是否为0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 a=0, 此时A={-21}, 符合题意;

(2) a≠0, 则必须且只须Δ=4-4a=0, 即a=1.

∴a=0或a=1.

(2) 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 包括两种情况:

(1) A中只有一个元素, 由 (1) 知a=0或a=1;

∴a的取值范围是{a|a≥1或a=0}.

注: (1) 在处理二次项系数含有参数的方程时, 一定要有分类讨论的意识; (2) 对于分类讨论后的字母取值, 一般取其并集。

古铜器收藏的几个注意点 第10篇

时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内艺术品收藏的热潮渐渐兴起。而青铜器作为一种高雅的收藏艺术品,也越来越得到一些古玩收藏爱好者的青睐。那么,作为初涉古青铜器收藏的人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应力求注意以下几点:

收藏和保养有其规则

精美的古青铜器是极为珍贵的,不可多得的。喜欢古铜器,收藏青铜器,也是一件好事,但要适度,要遵守国家法律,要符合国家政策。如果违反国家规定,一味着眼于私利,为走私提供方便,好事也变成坏事。那么,哪些青铜器适合民间收藏?哪些青铜器不宜乃至不可在民间收藏呢?有关专家认为,凡属一些小型兵器、古钱、玺印、日常用品如青铜镜、小带钩等,是可以在民间收藏的。例如兵器的戈、戟、矛、鉞、矢镞、弩机等,器件不大,便于收藏把玩,也能增长古代兵器知识;又如带钩这种束腰于皮带一端的挂钩,虽然并不很大,却形状各异,十分精美,有鸭形、棒形、竹节形、琴面形、兽形等,颇具欣赏价值。收藏者出于研究和观赏,留心收集和保存这类青铜器,是无可非议的。而一些青铜重器,如鼎、盘、壶、罍等,大都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有的尚属国宝。这样的物件就不宜在民间收藏。

古青铜器保养最关键的是移动时要轻手轻脚,双手捧拿。古代青铜器经过几千年的氧化、腐蚀,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脱胎风化,有的残缺不全,有的表面看似很坚固,其实骨子里早已风化,极易折断。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而且必须双手轻捧,一手在前,一手托后。有些人将青铜器随意倒翻,以为青铜器是金属,是坚硬之物,漫不经心,实在是危险之举。此外,青铜器一定要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能受潮,受潮会生锈,会便器物变形。青铜器残损是可以修复的,粉状锈也可以得到控制,但修复必须以恢复原状为原则。

青铜器的作伪及鉴别

由于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北宋起就有人开始仿造、伪造。当时的仿制主要是迎合士大夫的崇古好古心理,并非有意识地骗取钱财。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古玩业兴起,外国人来华纷纷抢购古物,青铜器价格日益昂贵。一部分古玩商争相仿古作伪以牟取暴利,作伪之风愈演愈烈,有的伪器作得相当精巧、华美、逼真,往往能以假乱真,并有了专门行业,直到现在从未间歇过。而古玩商和收藏家因不辨真伪,受骗上当者大有人在。

有关专家认为,近现代青铜的作伪大体有5种手段,一是新造伪器以充旧器法。近百年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等地都有用此法伪制青铜礼器和其他铜器的。二是冷冲法。遇有三代秦汉之器,或落一足、或坠一耳,出土时误为刃器所伤,则以铅补、冷焊、填饰,再点缀颜色,用黄泥调抹,使之成为新出土之状,是为此法。三是屑凑法。即有古器不完整者,或取其耳、或取其足、或取其凿、或取其腹,将各种古器的各部分利用其相似之处而和凑为一器。四是添镌款识。多按照古器合适之文字仿制,再磨熟刀痕,加以药饰,然后再作伪锈。五是补添镶嵌。秦汉以上的镶嵌祭器今日完整无缺者极少,作伪者多搜集古冢遗弃的环佩等物或其他出土珠宝玉器酌量补为镶嵌,或镶嵌而照古器添加。当然,作伪的方法还很多。这里只是提供初涉青铜收藏者作为识别各种青铜器物的参考。

那么,如何鉴别古青铜器的真伪呢?旧时古玩商和一些收藏者是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通过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舐加以判断青铜器的真伪的。他们总结出的“秘诀”概括起来主要是看锈色、辨手头和声响、观花纹与款识、察铜质和器式。用今天的话就是,锈色辨伪、纹饰辨伪、铭文辨伪、铸造辨伪和器形辨伪,即所谓“五辨”。

首先是看锈色。凡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美妙诱人,乃自然而生之锈,是为真锈。凡锈色浮于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者,称表皮锈;无论何种锈色,均不润而发出刺眼之色的,行话叫“发贼”之物,均为仿制之锈。其次是辨手头和声响。用手掂量,是否过轻或过重;用手鼓击实物,声音清脆微细者,多为真品;铜音混浊者,就值得怀疑。至于花纹与款识,真品与伪作是截然有别的。且不说各代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就从铸作来看,伪作一般都有明显的破绽。因作假的花纹与款识大多是刻的,真器的花纹与款识是铸的,刻的再好,也不像铸的。察铜质和器式也是重要一环。凡在器物的某些部位露出黄铜的质地,都是近世伪造的。铜器的器式,各代不尽相同,同时,各代铜器器式形状虽然很多,但作工极为规律而匀整。而伪造之器,有的则不伦不类,有的则不合尺度,有的则模糊粗糙,其式样与作工是不能与真器相比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7-30

少年闰土外貌教学07-30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07-30

17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2-10

教学案例少年闰土07-20

少年闰土教学案例07-30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07-30

17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2-10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篇12-15

少年闰土教学管理论文04-24

上一篇:病案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下一篇:高考升学宴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