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2024-07-19

农村养老现状分析(精选6篇)

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第1篇

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提出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当前农村养老方式的理性选择。并进一步对此养老模式的实现条件及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农村人口7.84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达7.51%。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市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因此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是一大难题。这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目前经济形态下,我国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家庭养老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地位及面临的问题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无论是在社会制度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都始终保持着传统式家庭关系: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代代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有“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大量资料调查证明,在我国需要生活上照料的老人95%以上住在家庭,他们主要靠配偶和子女照料。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村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挑战,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还有一至二个子女的负担。

2、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流动,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

3、农村的相对贫困,给家庭养老带来困难。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近年来由于子女教育费用的上涨,农民收入有向子女倾斜的趋势,这给农村老年人的家庭供养带来更大困难。

(二)社会养老在农村实施的难度

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更是难以维护。1992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推行并不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该方案虽然在养老金筹集上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但更强调“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仅提供政策支持。由于国家、集体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责任没有通过法律法规予以制度上的明确,从而使得国家、集体在这方面的责任越来越淡化,再加上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因此,“以个人缴纳为主”基本上变为“完全由个人缴纳”。

2、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年人均收入多在2000元以下,缺乏开展该方案所期望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

3、我们现在的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太低。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过低,农民投保大多选择低档(每人每月只缴纳2元),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每月几元或十几元的投保对于若干年以后的养老保障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4、养老保险金增值困难。从1996年至银行利率不

断下调,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保值困难,更不用说增值了。另外,由于养老金管理不善,非法挪用养老金的情况也挫伤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据资料,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6172万人,还不到人国农村 人口的1/10,基金余额为195.5亿元,人均仅316.75元。

二、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必然选择

针对我国过去家庭养老的困难,以及社会养老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当前农村养老的最佳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家,由家庭提供养老费用,由社会提供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一)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模式的涵义及特点

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子女提供经济供养,社会提供统一社会化服务的养老方式。该模式在养老对象的居住方式和养老资源的组合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1、它选择居住在家的方式。居住方式是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养老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家庭处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亲情显得十分重要,人们崇尚、仰慕天伦之乐,因此,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更愿意接受的方式。

2、在经济供养方面确定了家庭供养(包括子女、配偶、个人)的基本原则。

3、在日常照顾方面坚持以社区的社会化服务为基础,但又注意发挥家庭照顾以及其他各种非正式照顾资源的作用。

总之;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就是“家庭供养+居住在家+社区服务”的局部社会化养老方式。其中,家庭供养是核心,社区服务是关键,居住在家是表现形式。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一种独特的养老方式。

(二)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模式的现实依据

从经济角度看,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农村土地改革的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的长期承包经营权已经为法律所确认,作为最后一道保障的土地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功能,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养老试点的推行,个人养老储备、商业养老保险、子女养老保险等形式多样的社会保险的不断增加,也有利于解决经济供养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取消各种农业税以及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从而提高家庭经济供养水平。从农村社区运作模式来看,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和运转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一旦村民委员会确立了市场理念、服务理念,村政行为就会按照村民的需求方向运行,农村社区服务也会逐步具体化、规范化、完善化,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也就成为可能。

从政策和法律保障角度看,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以养老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建立健全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见,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就是在对国家政策和农村实际进行充分考虑基础上的创造性落实。

从文化观念来看,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家”的观念非常强,家庭养老的思想根深蒂固。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通过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在家养老,没有脱离家庭和村落,因而更容易被接受。

(三)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作用

首先,有利于降低养老成本。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把经济供养的责任分散到每个家庭,减少了养老对国家的过多依赖。同时,家庭收入、个人贡献与个人养老需求和养老水平的有机结合,也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此外,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便于各村、各社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开展养老服务项目,易于在广大农村推广。

其次,适应农村管理改革的形势,有利于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社区是老年人社会

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拓展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范围,不仅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有利于提高村委会的管理水平。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受社区自治程度、社区开放程度、社区内的市场发育程度、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等影响。目前的调查数据表明,人们对社区服务的要求提高了,群众参与社区活动的欲望增强了。这就要求社区管理机构包括村民委员会改变原有的服务范围、服务方法和服务理念,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机制,从而推动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再次,有利于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居家养老没有改变农村老年人的人文环境,老人们能够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保持经常的接触,精神上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观念上来说,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与传统的养老观念并不发生直接抵触,也易于为农村老年人所接受。同进,对子女少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农村老年人而言,与亲戚朋友、街道邻居保持密切的接触,在消除农村老年人孤独感的同时,又可以发展社区邻里关系,增强团结。最后,可以促进农民更新传统生育观念,有利于农村人口的控制。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把经济供养的责任留给家庭,而同时把养老的服务责任转移到社会,这就迫使“理性人”进行内部经济核算,积极考虑生养孩子的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莱宾斯坦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以及贝克尔的孩子数量与质量替代关系理论表明,当孩子的养老效用下降时,人们会自觉减少生育孩子数,从而实现对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

总之,由于形势的发展,传统的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条件下中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而在国家经济不足够宽裕的情况下,要把农村养老完全抛向社会,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提出以家庭提供资金,社会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当前条件下农村养老方式的理性选择。

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第2篇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

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养老保险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梳理,回顾了在制度和路径上的变迁历程,并归纳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变迁历程;制度创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传统性养老、社会养老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三个制度阶段,制度正式建立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中国养老保险

制度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及覆盖面积、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和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等问题。

对此理论界学者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总体方向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落后于城镇养老保险,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即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

助为辅,国际予以政策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学术起点,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基础性的意义。

至今,农村养老保险已取得很大发展,但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和立法保障、保值增值困难仍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冯章龙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随后从制度层面总结了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有学者也指出了其他原因,如刘子兰(2003所讲,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时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它的发展停滞。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损害了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而中国当前现状也凸显了改革的必要与紧迫性:一方面,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承担农民养老的历史重任。随着老年农民老无所养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制度。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

至关重要,大部分理论界学者赞同这个观点,也曾将目前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归因于政府涉足不够,但对政府深入程度则持不同看法。

李迎生指出,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阎安认为政府应承担全部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应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完全积累制,在强制缴费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多储蓄积累,建立多功能个人养老账户。

(二路径的选择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既定路径决定的。何文炯等(2001建议发达地区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王枝茂建议立法先行,渐进式推进。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GDP 的增长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且农民表现出强烈愿望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因此中国已初步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目标的构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构建,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郝新蔷 黄颖 孟宇微 王坤 李澍奇 孙瑾 9 2010.05(上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则,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逐渐与城镇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模式。

但这种学习不能脱离既有的制度文化条件,也不能以削弱中国既有制度文化优势为代价,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只会加大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制度成本。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可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政府承担

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冬水,王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2、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2006(4.3、王枝茂,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师,2006(12.4、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9(S1.5、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5.6、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7、李春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安排[J].江西社会科学,2006(3.(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一村一品”发展较为先进的省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判断未来发展将呈现产业布局向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主导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设施农业促高效产业发展、产品标准化及经营品牌化、经营模式创新发展、投资多元化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一村一品;现状;趋势;专业村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村一品”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一专业村专业乡镇数量增多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专业村累计达到

45650个,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5%,占全

国行政村总数7.1%。从地区看,专业村

(乡镇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山东、河北、四川;专业村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有青海、海南、陕西。从行业看,专业村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畜牧业,合计26821个,比上年增长5.6%,占专业村总数58.8%。在专业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乡镇3160个,比上年增长4.2%,占全国乡镇总数

8.9%(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2008年全国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报告。(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 2008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3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出口创汇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在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居前

三位的是江苏、河北、山东,全国经济总收入500万以上的有34876个,占专业村总数76.4%,其中,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有

1569个,占专业村总数3.4%,主要分布在 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

(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 2008年种植业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8020万亩,比上年增长9.69%,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河北、山东;牲畜饲养3889 万头只(包括牛、猪、羊,不包括兔类,比 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现状分析 第3篇

一、农村养老资源的现状

在中国,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放慢,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农村问题有所突出。在社会经济转轨、人口转变和城市化多等重背景下,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转变以及农村新时期的养老体制的缺乏, 导致了养老风险越来越大。按照国际贫困线标准法, 2005年农村贫困老年人口数为2785万人, 城市为896万人。

我国农村养老资源的现状如下:

1.子女数量的减少, 劳动力流动的加强导致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不足。在我国农村子女仍旧作为养老供给主体。而我国在70年代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使得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减少, 孩子的负担加重, 从而造成了养老资源的分配不均。

2.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财产决策地位下降从而对子女养老行为的约束力减弱。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 农村青年的大量务工以及土地的荒废, 从而使农村的老年人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

3.各户土地占有量的减少以及带来的收益下降, 难以维持整个农村的家庭运作。近年来农产品成本收益的减少使土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逐渐降低, 从而减少了农村的养老资源。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的现状令人担心, 养老资源的缺失困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分析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的原因, 只有找到原因才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

二、我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原因探析

以下我们分析我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的原因, 从而为农村养老资源的整合提供一些个人的见解。主要通过三方面的分析从而对养老资源的欠缺有更深的认识。

(一) 农村从业人员增长率低于全体就业人员增长率

正常情况下, 资源与就业成正比例, 高就业所带动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则会使养老资源更加丰富, 相反的话养老资源缺乏。那么, 我们可以从我国城乡从业人员就业状况来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资源问题。

从表1可以了解到, 我国农村就业人员的增长率远远低于总就业人员增长率, 更低于城乡就业人员增长率。我们都知道农村养老资源由从业人员来提供, 更加地凸显了我国农村养老资源的不足。从表中分析看, 城乡就业人员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两者增长率的逐步差异是呈放大趋势, 可以大胆推断今后我国农村的养老资源欠缺将越来越严重, 并且会一步步地阻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 中经网数据中心整理。

(二) 行业就业人员户口构成造成农村养老资源欠缺

在中国不同的行业中, 其就业人员户口分布也是不一样的, 一些行业就业人员户口在本地的可能多些, 而另外一些行业就业人员户口在本地相对少一些。大量存在的论据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养老资源不足, 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预防。

(三) 就业人员年龄构成农村养老资源欠缺

一般认为, 每个人在青壮年时期收入比较丰厚, 处于黄金的养老金阶段。而在老年是处于不产生养老资源的阶段, 这正好与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相辅相成。我们结合农村的就业人员年龄来分析养老资源, 从而有效地分析一下养老资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得出, 农村的劳动者在五个年龄时期比较集中。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的欠缺, 所以应该增加农村养老资源的供给。

摘要:本文从农村养老资源的现状出发, 对农村养老资源缺失进行分析。使读者通过本文的分析更加了解中国农村的养老资源, 从而使中国农村养老资源得到最大发挥。

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障 现状 对策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为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基本目标。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农村养老保障逐渐成为我国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508.7万,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为350.6万,分别占云南省总人口数量的11.07%和7.6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数量的10%,65岁以上老人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就全国范围来看,云南省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且地处偏远,这也就成为云南省出现了“未富先老”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若不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一问题必将影响到该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鲁甸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如今,家庭养老仍然是鲁甸地区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受到“银发浪潮”和“独苗浪潮”的冲击,以及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社会养老保障系统并没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老年人的生活处境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该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更是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矛盾。因此,在充分分析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探索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发展模式,在鲁甸的农村地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云南鲁甸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

1、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农村养老保障压力加大

在鲁甸地区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0450人,占总人口的28.27%;15—59岁人口为248131人,占总人口数的63.52%;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2073人,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为22545人,分别占鲁甸地区总人口数量的8.21%和5.7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该地区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2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0.2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9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26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鲁甸地区濒临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几十年所将面临的养老形势相当严峻。

2、家庭养老面临极大挑战

(1)赡养比例高,农民养老负担沉重。201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94374户,家庭户人口为38340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06人。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大约三家、四家甚至有更多家庭来赡养一位或者两位老人,而现状是农村家庭人口大量出现“4-2-1”结构,一对年轻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抚育至少一个孩子,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养老负担。在经济条件有限、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民不仅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而且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代际关系往往向“幼”倾斜,这使得家庭养老陷入尴尬的困境。

(2)城市化进程加剧,空巢家庭增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土地纯收入不断减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老年人则选择留守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空间距离拉大,不能得到子女的照料,甚至还要经营土地,照顾孙辈,生活情况艰苦。地域上的距离,还使得老年人长期不能与子女沟通并进行情感交流,得不到足够的精神慰籍。

(3)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面对养老力不从心。至2010年末鲁甸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572元,比上年增加236元,同比增长10.1%,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云南省人均纯收入为3952元,明显高于鲁甸地区的平均水平。这说明该地区农民外出务工面临很多困难,受家庭限制较大。

3、土地养老困难重重

(1)土地增产不增收,农业投入产出较低。自古以来,土地一直是我国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条件。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农民收入来源中土地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削弱。农业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但作物的价格基本保持不变,农民的纯收入下降。因此近年来不断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这也说明了土地增产不增收导致土地不能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问题,更何况农民丧失劳动力之后承担其全部养老。

(2)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经济产出能力不足。鲁甸地区在2011年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降水量较往年同期更低,并由此引发了各主要水库的蓄水严重不足、多条河流相继断流,主要水池、水窖基本干枯,耕地大面积缺水甚至出现龟裂,这些问题的出现为该地区今年的春耕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影响,牲畜饮水和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面临危机。全县16座小型水库,除猫鼻子水库勉强维持部分功能外,其余15座水库的水位均已降至死水位以下,其中4座水库基本干涸,2215个水池、水窖干枯。截至2012年1月底,全县综合蓄水量仅为953万立方米,不及往年同期蓄水量的二分之一,抗旱形势十分严峻。目前,鲁甸地区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总计达到12568公顷,成灾面积10613公顷,3300公顷农作物面临绝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59.2万元;各大果林、果园受灾3640公顷,成灾1360公顷,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预计超过1580万元。

综上所述,由于这次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以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为主要经济构成的鲁甸地区遭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方面,果农、林农以及养殖业者必然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社会生活方面,旱灾发生后,该地区家庭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势必有一定程度的外流,由此形成的空巢老人数量会大幅上升,鲁甸地区的养老保障系统面临挑战。由此可见,此次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限于经济方面,在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障方面,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若社会在该问题上处理不及时或出现失误,鲁甸地区家庭养老能力的下降将会成为必然。

4、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覆盖率小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大多数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调查显示,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了全国89%的社会保障,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了全社会11%的社会保障。

由于鲁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可支配的收入更低,导致农民缴纳保费的能力和农民年老时能够得到的保险给付水平都很低,几乎无法满足农民老年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我国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该地区农民对社会养老的认识不足,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覆盖面窄。还有,社区养老的地域区位性、封闭性、排他性也对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提出了挑战。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社会保障对劳动者的生活保障作用,而且成为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

二、解决鲁甸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鲁甸的农村养老保障应是一个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农村家庭保障为主线,把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

1、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土地保障筑起农村养老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担负着农民失业保险的重责,也是农村居民温饱水平的实物保障。尽管近些年土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来越少,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土地收益依然是农民养老保障的最后防线。经调查,无论是子女供养,还是政府补贴,都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土地产出对承担一定的养老费用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减轻了子女供养的负担,也减轻了政府的补贴负担。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土地的养老保障程度。

首先,通过改变土地的种植结构,如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增加土地收入;其次,通过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提高土地收益,如发展设施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地收益;第三,通过土地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土地的保障程度或保障方式。如通过土地流转可以使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获得一定的补偿,通过土地股份制、合作制等土地制度创新可以使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年人获得稳定和较高的收入,有效提高养老保障程度;第四,土地用途转变中获得的收益,如农民土地被征收或出让获得的收益作为养老保障,即所谓土地换保障等做法,是农民土地发展权的重要体现。

2、继续坚持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的主体地位,强化家庭道德教育,夯实家庭保障

鲁甸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民人均收入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仍然占据主流。经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是家庭,这样不仅可以得到来自儿女的照料,享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而且熟悉的居住环境、融洽的邻里关系、世代相传的土地房屋等,也是他们老年生活的精神慰藉。因此,依靠家庭养老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仍有必要,同时应该重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传统对农村家庭养老的道德约束作用,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农村的老龄意识和养老意识,这是家庭养老在农村持续发展的人文动力。因此,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应运用多种舆论工具,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发挥其对家庭养老的道德约束作用。

3、发挥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改革中的作用,以政策引导和加大财政支持为重点,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政府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主要责任人。首先,要根据鲁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政策引导,通过试行起步门槛不高、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基本保障。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养老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最低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失地农民、农民工和纯粹务农农民的基本分类,力求与创新模式对接,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一是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中。二是农民工实行缴费确定型的完全储备积累的制度模式。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自由选择参保的形式,可以选择按年、季、月缴费等。三是纯粹务农农民推行以粮食、烟草等实物换保障。这种形式可以降低农村社保的成本,加快速度,进一步提高直接补贴农民的政策效率。

三、结论

云南省鲁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基于此背景要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需要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家庭保障为主线,以家族成员互助为补充,把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在完善土地的保障功能的同时,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优越性,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最终目标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方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 周跃峰、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3).

[2] 韩旭峰、夏敏、韩建民: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4).

[3]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2011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2012.

[4] 鲁甸县统计局:鲁甸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ludian.gov.cn/details.php?id=2930,2011-06-29.

[5] 鲁甸县受灾情况报告:http://et.ynau.edu.cn/website/mlscyjj/View.asp?id=46,2010-12-14.

农村养老现状及对策 第5篇

一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

我国农村流传一首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遥想当年我喂儿。儿喂儿来不喂我,不知将来谁喂儿。”这一首打油诗反映了我国农村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真实的生活写照。残酷的现实生活直接冲击我国农村现在传统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也就是靠儿子和土地养老,农村老人生活主要靠土地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粮食,其次才是从儿子那里获取经济援助。即使我国农村发展到今天,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虽然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当前农村一部分年轻人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孝”文化观念趋于淡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山区农村的青壮年大批涌向发达地区打工,家里往往只留下妇女、小孩、老人,甚至一些家庭青年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与小孩,让老人照看小孩,往往让老年人不堪重负。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迁移,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一句心酸的歌词道出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对农民的个体价值给予了多方面的承认,并从道义上肯定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个体价值的确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老人在家庭中的传统权威地位全面动摇。加之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在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导致老年人在家中处于较低的地位,难以在家庭中获得其想要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籍。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出现了一系列的赡养问题。因此,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有的老人能生活幸福,安度晚年;有的只能维持温饱,有的却受到虐待,这反映出农村家庭养老在表面维持的背后,潜伏着一种危机。陈红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爱人常回家看看”。这一首歌曲是现实生活中老人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真实写照。

二 我国养老困境

思想导致社会前进步伐缓慢。我国农村农民虽然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个漫长的道路,但是思想还是很陈旧,就像是山上的花岗石一样一点都没有改变,生儿子养老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农民的思想里。农民的思想是如果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出嫁以后,家里面就剩下两个老人生活,平时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的确很孤独,他们都希望自己身边儿孙满堂,哪怕平时闹一点、忙一点他们心理很充实。哪怕是违反《计划生育条例》也要生一个儿子,等老了以后,不管儿子孝顺如何老了总是有人养老送终。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女儿大了总是要出嫁,出嫁以后呆在别人的家里,就是有孝心也是偶尔回家一趟,不可能仍然天天住在娘家照顾两位老人。当两位老人去世一位的时候另一位是很孤独的,特别是单身老人有病的时候,常常连吃饭这样的基本生活都不能够自理,哪一种处境谁敢想象和切身去体会。当然现实生活中儿子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儿,子女之间经常会相互依靠和依赖,导致父母的赡养费不能够落实,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条件差,当有一个儿子拿不出赡养费的时候(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有

一、两个月没有给的时候,这一种情况经常就会出现。所以现在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一个老人可以养活十个孩子,但是十个孩子养活不了一个老人”。虽然父母拿不到赡养费,但是父母亲总是以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把种种情况掩盖着,一般都不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将自己的子女们诉讼于公堂之上。有的子女把父母亲逼急了将他们诉讼于公堂,当官司打赢以后,赡养费法院也很难落实,自古以来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一说,法院有时候对老百姓也没有很好的办法给以落实,这个时候只会激发、增加父子、母子之间的矛盾。农村的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残酷的现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人们只能够从道德方面给予指责,对现实状况还是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子女孝顺一要有孝心;二要子女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二者缺一不可。子女有孝心但是他连自己家庭的生活都照顾不过来的时候,他也是心有入而力不足,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

三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70%以上,人口增长总量通过计划生育等种种行政手段加以控制,总体上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但是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了一个老龄社会时代,老龄人占人口总量的30%左右,走在路上一看人群中十个有2、3个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山区尤为突出,山区农村现在在家里除了16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余的全部是老年人,年轻人全部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孩子。庞大的老年人群、过快的老龄化速度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老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再过两代人老龄人将达到50%左右,那时人群中除了老人孩子其余部分所占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我国虽然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我国农村居民一至两代人以后一个家庭最多有五口人(这是父母建在的),可以想想那个时候一个年轻人的负担有多重,那时他一个人将肩负三至五个人的经济负担;更不要说结婚以后女方父母加过来的负担,也就是说一对年轻人需要肩负至少五至七人的负担(含他们自己),那不是一般年轻人所能负担的起的担子,那个重担会把几乎所有年轻人压垮,这个时候就需要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只有国家做坚强的后盾,老年人才会有一个依靠,社会才会安定团结。

四 我国农村贫困山区基层组织征收应参加养老保险群体缴费时面临的困难。

一是弱势群体(重度残疾、五保低保、特困),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必须由国家给以缴纳其应该缴纳的费用。

二是外出打工人员无法按时征收其应该缴纳的养老金。

三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在家里的留守老人无钱缴纳全家应该缴纳的养老金。

五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方法

一 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政府应该充分挥发新闻媒体的宣传、传媒作用。利用新闻媒体进一步对现实生活中美德、公德、道德方面好的典型事件进行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改变思想作风,积极主动的担负起养老重任,让老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心态,生活没有顾虑。

二 继续加强子女缴费强制执行制。由于我国农村享受养老保险金的人口庞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刚刚起步,农村养老金的缺口很大,起步阶段完全依靠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必须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方式,将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其子女缴费结合起来,一方面缓解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险起步时候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农村社会养老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苗头,可以通过这一个缴费行为,引导和树立社会养老新行为、新风尚。当前我国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思想意识还很落后,一部分农民在现实中思想境界还没有达到自觉缴费的时候,养老保险强制收取一个能缓解国家资金压力,二能强迫少数农民快速转变思想,接纳并使养老保险试点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使中国孝文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农村养老保险结合起来。

三 继续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工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入到养老保险行动中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多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加入养老保险队伍中来,要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使农民的思想意识由“要我保”转变为“我要保”。从而完成农民自己的原始积累,解决自己的老年保障问题。

四 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发放力度,做到农村人员应保尽保,应该救济、救助的对象要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是五保、中等以上残疾、生活困难的家庭、缺少劳力收入低的及无生活来源的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政府必须保证这一部分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补助机制。农村群众养老成为农民晚年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彻底解决9—10亿农民的养老国家和农村集体是包不下来的。必须三方面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主要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补贴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先以个人缴费为主完成预先性的原始积累,缴费标准高,缴费年限长,领取标准就高;缴费标准低,缴费年限短,领取标准就低;在个人缴纳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经济状况给予适当的补助,集体经济强的可以多补助一些资金;集体经济较弱的村可以少补助一些资金;无集体经济的村可以不补助。现实很多农村集体经济根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集体补助就成了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养老金补贴标准,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通过三方面相结合,不断强化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逐步建立以个人资金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险机制,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六 继续落实惠农政策,加大惠农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农民增收。国家应继续加大惠农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益福利事业(像修路、水利工程、天然林保护等),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进一步加大惠农资金补贴力度,提高各种粮食补贴标准,扶持农民增收。

七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各项规章制度。政府和农村养老保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益,对国家和农民负责。收取保费后应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总账、分人建立农民个人养老保险档案,基金实行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投保人到领取年龄后按照有关程序领取养老金。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第6篇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1、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

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2、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

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3、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

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

4、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

现实农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子女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甚至相互之间闹矛盾,其结果有:

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

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

3、都不养老,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要求政府府帮助解决“养老”问题。

5、无儿女的老人

这部分老人都属于五保户,分散居住的,一年由政府发给1800元五保供养款,村委会负责况现600斤口粮,1500斤烧柴,不过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素质的差别和村集体经济的薄弱使有些村在给五保户况现粮食和生活护理方面出现了问题;部分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户,敬老院包吃穿住医,生活水平较好,但由于敬老院管理经费不足,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不能接收。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农村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以及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1、养老观念差,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厚

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影响,个人和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向父母索取,却不尽“反哺”义务。

3、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难运作

年青的家庭成员要去工作挣钱养活老人和抚养孩子,家庭中无闲人照顾老人,特别是子女较少的老年人,这种类型正在增多。

4、资金投入不足

社会保障缺乏,老龄工作机构和服务设施不健全。

各乡镇都有老龄工作机构和人员,但都是由民政办兼管,业务也仅仅是办老年证、发放百岁老人补贴,老龄工作基本是处于应付型,与当今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今年城西才在部分村开展,但基本养老金标准只有每人每月80元,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太低,不足以改善老人的生活。

三、建议与对策

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化解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优秀文化。为了积极推进农村老龄工作,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加强老龄宣传工作

各新闻媒体要从多个角度开展为老服务宣传,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认真总结养老敬老以及老年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

2、健全法律法规和老龄服务机构

要结合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日常护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心。理顺和健全老龄机构,确保各级老龄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建设上,配备专人(或)兼职工作人员从事老年工作。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贫困老年人的现状,让广大农村老年人权益得到保障。

3、国家要加大对基层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

资金实行社会化筹集,社会化发放,普及老年人基本生活补助金、护理金、医疗补助金等,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培训从业服务人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年人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不断保障,而且在精神慰籍上得到充实,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更美满。

【参加文献】

(1)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社会保障制度,2005,(5)。

(2)孙立平,断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3-94(3)童星 张海波.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J].社会保障制度,2005,(8)

(4)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曹信邦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载《人口与经济》第2005年第1期。

(6)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张太英、刘小姚,《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王延中,《如何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7月6日。(9)马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1)迈克尔•米特罗著《欧洲家庭史》第145页,华夏出版社。(12)岳庆平著《中国的家与国》第9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

(13)刘英著《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第3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4)张德强著《嬗变中的婚姻家庭》第79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5)参见姚远《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载《西北人口》1999年第2期

(16)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资料汇编》,华龄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7)参见姚远《传统型家庭养老面临危机》,载《视点》1996年第11期,第10页

(18)参见《田雪原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19)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

上一篇:如东县物价局价格备案制度的通知下一篇:化成街道综治工作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