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市情简介

2024-05-25

丽江市市情简介(精选9篇)

丽江市市情简介 第1篇

高安市情简介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面积2439.33平方公里,人口83万,下辖22个乡镇(街道)。高安位置优越,市区距省会南昌仅60公里,是西入南昌的“咽喉要地”,南接新余、樟树,东北面是世界著名风景区庐山,320国道横贯境内,赣粤、沪瑞高速公路途径境内,浙赣铁路接轨境内,滔滔锦河流经市区直下赣江,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高安历史悠久,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历为州府治所、昌明繁庶之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高安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人中之杰,仅宋代高安就有进士139名,宋代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刘恕、元代语音学家、戏剧家周德清、明代史学家陈邦瞻、清代“三朝帝师元老”朱轼等名儒学者光照史册,当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原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更是高安人的骄傲。到现代,遍布海内外的高安籍博士多达900余人。高安物华天宝,土地肥沃,地下矿产甚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基础扎实雄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高安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高安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

始终保持“两位数,二打头”的增长势头,夺取了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的新胜利。

工业经济高歌猛进。以清华泰豪、中国龙工为龙头的机电产业,以红狮集团为龙头的水泥产业,以中瑞、大盛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以上海元盛为龙头的牛产品加工产业,以三爱尔医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制药产业等一批新兴支柱产业迅速崛起;以改制后的新红梅、吉尼斯和新引进的美康陶瓷为主的陶瓷产业,以瑞酒集团为主的酿酒业在改革发展中重振雄风,初步形成了建材、食品、轻纺、化工、机电等为主的工业经济支柱产业。特别是2001年7月正式动工开发兴建的高安市新世纪工业城,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七通一平”工作全部到位,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全面完成,落户企业达102家,投产企业有58家,一个服务优质、环境优美、产业集聚、特色鲜明、规模宏伟的新兴工业园区已经形成。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以汽运产业为龙头,以各类大中型商贸城为载体的商贸流通日益繁荣,目前,全市拥有大吨位货运汽车达8000多辆,发展汽运公司120多家,在全国各地设立货运网点3000多个、中转站50多个,培育各类民间流通组织460多个,从事流通业的经纪人突破9000多人,高安是全国汽运产业四强县市之一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汽运城、江南摩托车城、瑞州商贸广场、朝阳门商贸城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繁荣活跃,中山商贸城、锦江外滩步行街等一批新建项目初显成效。

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以“牛、花、菜、棉”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去年全市牛存栏达20多万头,饲养100头以上的专业户100多户,花卉苗木种植扩展到6000多亩,蔬菜种植规模突破18万亩,棉花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加快,仅去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448万元,拓宽了高安大道东段,改造了赤土板路,新建了南连路,延伸了西湖东路,改善了锦水路,安装路灯158盏,锦江外滩、筠州大桥、政府二院、安居工程、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近20多个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城市美化、亮化、花化、净化工程成效显著,城市规模已达15平方公里,一座现代化中等文明城市的雏型初步形成。

社会事业同步推进。教育事业兴旺发达,两基教育全省领先,每年高考、中考向全国大中院校输送合格新生达2000多名,多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高安“才子之乡”、“教育强市”的地位不断巩固;文化、科技、卫生、计生、体育等事业也分别获得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受到国务院或有关部门的嘉奖、表彰。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广场文化、周末大舞台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品牌,丰富了市民生活,陶冶了市民情操。

丽江市市情简介 第2篇

营口是1985年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对外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并位处三大经济区交汇点,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既享受国家沿海开放政策,又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营口是辽宁省发展沿海经济带、打造“五点一线”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是国家评定的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是全国金融生态城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报告认为:“营口在腹地工业基础、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特别是营口新港和沈大高速公路的兴建使得营口的经济战略地位今非昔比,营口有条件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门户和资源深加工及相关工程的天然基地,有条件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转口贸易中心和科技都会。”

一、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

营口位于辽东半岛渤海之滨,沈阳与大连中间,依海傍河,一市两港,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和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土地面积54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6公里,人口230万。

营口位处东北最南端,与大连相邻,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9.8℃。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以盛产水果、水稻、水产品而著称为三水之乡。

二、港口优势突出,交通网络发达

营口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2007年进入全国十大亿吨港口行列,2008年完成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203万标箱,预计到2010年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集装箱300万标箱。港区水深浪小,不淤不冻,四季通航,是我国北方深水良港之一。

营口是我国陆路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哈(尔滨)大(连)铁路、哈大公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和庄(河)林(西)路纵贯全境;盘海营高速公路直接与(北)京沈(阳)高速公路连接,通往北京和关内,使营口与东北三省、内蒙东部及关内陆路运输网相联。

三、资源配置充分,产业基础较好

营口背靠辽阔的东北腹地,与辽河油田等几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鞍本钢铁集团、诸多大型煤炭矿山相邻,可为工业加工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原料资源。营口地区已探明地下矿藏41种,菱镁石矿储量居世界首位,滑石、硼石等矿储量居全国前列。营口具有十分充足的土地资源,正在开发建设的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且土地价格低廉。华能营口电厂装机容量184万千瓦,正在建设热电联产工程实施后,将达到254万千瓦,同时,有东北电力网巨大的供电能力做支撑。营口有石门、玉石等大中型水库,有大、中、小河流150余条。全市有产业工人50万,每年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3万人进入劳务市场。

营口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冶金、石化、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建材、医药等工业门类比较发达,有40多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6户,产品900多种。全市有20多种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其中,盼盼集团被誉为“中国门王”;人民大会堂卷烟获全国感观评吸第一名;诺的斯卡三角钢琴产量占全国的80%;纺织服装和印染能力居辽宁领先地位,排在全国前列;镁质材料产业是国家命名的产业基地;钢铁产业正向打造全国精品钢生产基地目标迈进。

四、园区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壮大

全市现有2个产业基地和18个工业园区(开发区):

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营口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

省级产业基地1个—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

国家级开发区1个—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工业园区9个—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中小企业工业园、辽宁船舶工业园、临港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大石桥经济开发区、南楼经济开发区、大石桥有色金属工业园; 市级工业园区8个—西海工业园、太阳升工业园区、盼盼工业园、老边经济开发区、钢铁工业区、向阳工业区、站前工业园区、西市工业园区。

上述区域主要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轻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主。

搞好工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具有沿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是营口市今后发展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通过发挥工业园区的凝聚、吸引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集聚水平,不断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力争“十一五”末期,形成具有沿海特色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和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群。

五、改革进展迅速,经济活力增强

营口市是东北最早进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城市,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营口时,称营口的改革是一种模式。营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活力日益增强。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已占91.5%,总产值占72.7%,增加值占68.5%。“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7%,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3%,实现利税年均递增31%。“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可达30%,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可达28%

《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二卷1997.4 方志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三卷2002.4中国经济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四卷2000.9辽宁民族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五卷1999.1远方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六卷2003.4当代世界出版社

1985年《营口市情》

1986年《营口年鉴资料汇编》1988.51988年《营口年鉴资料汇编》1989.9

1999年《营口年鉴》1999.7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营口年鉴》2000.11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年《营口年鉴》2001.8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年《营口年鉴》 2002.11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年《营口年鉴》 2003.1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营口年鉴》 2004.1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营口年鉴》 2005.10辽海出版社

2006年《营口年鉴》 2006.10辽海出版社

2007年《营口年鉴》 2007.10辽海出版社

2008年《营口年鉴》 2008.12辽海出版社

2009年《营口年鉴》 2009.12辽海出版社

《辽宁旧方志·营口卷》2002.9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9年《大石桥年鉴》1999.3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大石桥年鉴》2000.11哈尔滨出版社

2001《大石桥年鉴》2001.1

12002~2003年《大石桥年鉴》2003.12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年《盖州年鉴》1999.12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2001年《盖州年鉴》2003.1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2003年《盖州年鉴》2005.10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9~2000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0.10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2002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3.8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2004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5.1方志出版社

1992——2005《营口高新区年鉴》

《营口市戏曲志》1990.2春风文艺出版社

《营口市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4辽宁大学出版社

《营口市科学技术志》1992.12中国书籍出版社

《盖州土地志》1999.3人民教育出版社

《盖州教育志》1993.11辽沈书社

《老边区志》1994.4辽宁科技出版社

《营口港史》(再版)2000.5人民交通出版社

《营口市文物志》1996.12辽宁民族出版社

《营口市财政志》1999.1辽宁人民出版社

《青石岭镇志》2002.4中国文学出版社

《营口市卫生志》1987.5《营口城市建设大事记》1987.10

营口县《汤池镇志》1990.9 《盖州政区沿革》1990.1

2《营口保险志》1991.5《盖县劳动志》1991.10

盖州市《后蚂虹嘴村志》1992.5

《营口卫生年鉴》、《营口卫生大事记》1986~200

3《盖县税务志》1992.6《营口市政协志》1993.2《盖县计划志》1992.9《营口市自来水志》1993

营口《站前区志》1993.6《营口水利志》1993.9

《盖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6.2

《营口环境卫生检疫百年》1999.5 《盖县物价志》

《营口市体育志》2000.8《盖州军事志》2001.1《营口日报志》2002.3

《营口海关志》2002.8《营口军事志》2002.9

《镁都轶闻》2002.11《盖州市金融志》2002.12

《营口五年》(1998~2002年)画册2002.12

《营口人防志》2003.5《营口税务志》2004.6

《盖州市林业志》《营口概览》2004~2008

《营口市志》编纂始末

1984年6月,根据国家、省有关精神,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组建。

1990年开始编纂第一卷《营口市志》,1992年末以后陆续编纂完成《营口市志》第一至第六卷,并公开出版发行。

2002年,营口市史志办公室根据需要,对《营口市志》第一卷进行修订再版。到2004末,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570多名修志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营口地区首轮修志这项历史性的文化建设工程。

首轮编纂的《营口市志》(一套6卷)集中反映了营口地区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涵盖了营口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区域、物产、人文、风俗、山水、文物古迹等方方面面。首轮编纂的《营口市志》是营口历史发展轨迹的再现,是营口地情的总汇、营口地区的全史,也是了解、认识、研究营口地情的珍贵资料。

《营口市志》第一卷内容:总述、大事记、县区纪略,再版中增加:拾遗补正、索引等。《营口市志》第二卷内容:行政建置、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交通邮电。

《营口市志》第三卷内容:工业、综合管理、外经外贸。

《营口市志》第四卷内容:农业、贸易、财税、金融。

《营口市志》第五卷内容:新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档案。

《营口市志》第六卷内容:政党、政权、政协、军事、群团、政法、民政、少数民族、宗教、方言、民俗、人物。

第一版(1990—1999)6卷

第二版(2002—2004)6卷

第三版(2008—2012)3卷

根据有关要求,此次修志为市、市(县)区两级,各市(县)区和部门志在2008年前完成,市志在2012年完成。具体如下:

1、续修《营口市志》一部,计3卷本。《营口市志·卷一》包括:行政区划、自然环境、城乡建设、公用事业、环境保护、人口、交通、信息、少数民族、宗教、社会生活、县区纪略。《营口市志·卷二》包括: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贸易、财税、金融、综合管理。《营口市志·卷三》包括:政党、政权、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司法行政、军事、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新闻、档案、史志、人物、大事记、后记。共计300万字左右。

2009年营口市各县区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大石桥36020%

2、鲅鱼圈30430%

3、老边145.321.2%

4、盖州12022%

5、站前6231%

6、西市263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鲅鱼圈152、大石桥113、老边5.54、盖州4.545、站前2.76、西市2.27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鲅鱼圈2402、大石桥151.53、盖州1004、老边705、站前35.56、西市32.5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1、大石桥5152、鲅鱼圈425.43、老边3054、站前1225、盖州1166、西市7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鲅鱼圈2.12、大石桥

13、盖州0.44、老边0.3125、站前0.2046、西市0.20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大石桥582、鲅鱼圈51.73、站前36.64、盖州33.25、老边106、西市6

2010年地区GDP预计(亿元)

1、大石桥4402、鲅鱼圈4003、老边2004、盖州

5、站前

丽江市市情简介 第3篇

一、比赛场地、器材

1.一片200米田径场(4条跑道)即可满足2~4个队伍同时练习和比赛。2.秒表和成绩记录卡及长绳,视同时比赛队伍数而定,一组队伍配备一块秒表和一张成绩记录卡和一根长绳(绳长约20m左右,可视参与人数调整)。

二、安全措施与要求

1.赛前做好热身活动,防止运动伤害。 2.检查学生身体状况,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学生建议不要参加比赛和活动。 3.设计合理队形,保持队员间安全距离。 4.参与者感到体力不支时,不勉强拉绳,可自由摆臂随队伍一同跑进,避免摔倒。

三、比赛方法

每个参与活动的团队由20~25名学生组成。赛前各队自主设计安排比赛队形 (见图1),跑进中的队形不限,但每个学生必须手握同一根长绳(见图2),集体跑完规定的比赛距离(500~1000m)。每组以最后一名成员到达终点线为准,用时最少的队伍为胜。

四、比赛成绩

2014年镇江市第三中学举行团体赛跑比赛成绩(见下表)。

分析:1.混合组指各班选派20名学生(男女不限)参加比赛。2.我校田250m塑胶场地。考虑到比赛组织和成绩计算的方便程度,设置2圈(500m),八、九年级为3圈(750m)。3.通过平3.55~3.64m/s。随机150~170次/min(见图3)。根据有,靶心率在141~160次/min以内属于中等强度运,靶心率达到161~180次/min就属于大运动量的有氧运动了。另外, 对于团队中跑的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来说,必须尽力对整个团队起到,所以一直处于负重跑的状态,学生普遍反映“参加团体赛跑、腰腹、腿部肌肉都非常疲劳”。可见“团体赛跑”对于发展学生、提高有氧耐力水平有很好的效果。

五、比赛价值

1.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 是我们设计活动的主题。考虑到学校各班级人数和学生性别状况,我们在组织班级进行报名工作时提出“班级中的每名学生至少参与一次比赛”的报名要求,同时把参与比赛获得名次与各班“年度优秀班级”评选以及“三好生”、“优秀少年”等评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促使全体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经过统计,在全校2个班级中,22个班级的学生至少参加了二个组别的比赛。如此高的参与率是让我们意外和欣喜的。

2.目的明确有针对性。根据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发现我校学生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有待提高。所以活动设计时考虑到“能有效发展学生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

3.寓教育于活动中。 我校是市区公办初中学校,有三个年级共27个班级,学生层次不一。班级体管理中集体意识的培养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问题常常让很多班主任 尤其是年轻班主任感到困惑。所以设计活动时, 我们有意选择集体性的活动,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合作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各个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

与耐久跑练习或比赛相比,虽然只是在练习队伍中多了一根长绳。但每一名参与者体验后会感觉到对于同一个团队中不同的成员来说,长绳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其锻炼价值、目的和效果也是不同的。

首先,对于团队中能力较强的成员,长绳限制他们不会因为跑得过快而落下身边的同伴。因为跑的能力较强,他们在团队中自然成为了“火车头”,承担起牵引整个队伍向前跑进的任务。同伴和手中长绳形成的阻力,使他们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多数时间处于负重跑状态。虽然从跑速上来看是受到了影响,但对于发展他们力量素质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有助于他们体会对跑速的控制和体力的合理分配。

其次,对于团队中跑的能力中等的成员来说,他们也在牵引身边的同伴一同跑进,但相对受到的阻力偏小。而且由于他们的跑进速度与整个团队的跑进速度相近, 因此他们有可能是牵引者,也有可能是被牵引者。所以学会通过手中绳子的松驰度来判断自己的跑速与团队跑速间的关系, 主动进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与前面同伴间的绳子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说明自己的速度偏慢了,应该适当加快跑进节奏;如果自己与后面同伴间的绳子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说明同伴的速度偏慢了,应该提醒他适当加快跑速。可见学会控制跑速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锻炼效果。

再次,对于始终被前面同伴牵引着跑进的成员来说,他们跑起来应该比单独跑更省力。由于跑的能力、耐力水平相对较差,他们的跑速决定了整个团队的速度, 他们的成绩也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比赛成绩。因为一直要努力跟上大家,他们始终保持的是高速跑进状态,对于他们来说, 在提高有氧耐力和跑的能力方面所获得的锻炼效果是最好的。

六、活动组织建议

临江市四道沟镇四道沟村简介 第4篇

四道沟村具有明显的寒温带气候特点,村内水资源比较丰富,水量充足富,水质好。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鸭绿江流经本村10公里,属鸭绿江中游,水质清洁,江内有鳌花鱼、重唇鱼、鲤鱼等十几种鱼类,十分适合垂钓露营。鸭绿江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是中朝两国的界河,是漂流的理想去处,可尽享“一江绿水,两岸风光”。

四道沟村的主入口设置在西面和南面,入村300米东侧为文化广场。设有健身器材。村庄内道路全部实现水泥路硬化,道路取向基本以原道路主线为主,部分以方便自然形成而有所改变。村庄现已实现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入户,电网改造已完成,垃圾清理以集中地点存放,定期运走的方式处理,排水以自然排水为主,路灯、基础绿化等基础设施都已配置完全。

四道沟村近几年通过农村产业化调整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棚膜经济及旅游产业,2012年~2015年共修建日光温室32栋,塑料大棚18栋,90亩。2016年新建日光温室40栋,种植品种有黄瓜、西红柿、香菇、平菇、榆黄蘑、刺嫩芽、葡萄、香瓜、西瓜等十几种。四道沟村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由于因为气候和土壤的关系,这里的甜瓜、西瓜皮薄肉厚,养分比其他地方的多。已经远销到长白、白山、长春,是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

四道沟村域内有荷花湾、鸭绿江漂流、宝岛山庄、敬佛亭等景区。村辖区位于花山林场内,有赤柏松(红豆杉)等珍稀树种。自然繁殖着狍子、雉鸡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

长川新村:现新村全部入住,100栋200户民房井然有序,清晨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村庄,傍晚徐徐升起浓浓的炊烟环绕在家家屋顶,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焦虑与紧张,享受着安静祥和的乡村生活。

荷花湾:位于临江市四道沟村长川社,距临江市16公里。荷花塘面积2万平方米,每年7~8月荷花盛开,湾边长满了树木,与远处的青山连在一起,为荷花湾平添了几分色彩。

鸭绿江漂流:从四道沟长川古渡开始,沿江而下,经由六哨九道湾,两岸山、石、林、峰、洞,千姿百态,交相辉映,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乘坐竹伐时而越上浪峰,时而跌入波谷,痴迷神往,充分领略大自然的浪漫神奇。在排筏上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朝鲜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鸭绿江木排:据说鸭绿江木排是亚洲唯一的木排景观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我国也在鸭绿江放木排,后来为了保护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采伐数量减少,道路运输能力提高,已不在江中放木排了,现在的木排都是朝鲜的。

长川宝岛山庄:长川宝岛山庄距临江市区17公里,位于临江——十五道沟望天鹅景区——长白山南坡旅游枢纽线上。岛的南半部自然生长着杨树、柳树、刺槐等树木,植被茂盛;北半部植物比较稀疏,现定位为趣味游憩型旅游度假乐园进行整体开发。已建成了通江桥、观光路路基、防洪坝、农家饭庄、农家休息小院、餐厅等基础设施,并与省内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敬佛亭:站在敬佛亭前远眺朝鲜山脉,可见两尊“仰天佛像”惟妙惟肖,眼睛和鼻子甚至嘴唇都形象逼真,去往十五道沟望天鹅景区、长白山南坡旅游的游客都会在敬佛亭停一停,远眺“佛像”,游客可以在不同角度看到几尊“仰面佛像”。

乡村公园:2015年,在靠省道303线空地处新建了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乡村公园。现在,村民业余时间可以到公园内打球、健身、锻炼,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良好的环境,源于有效的整治:四道沟村委会非常重视环境整治,常年安排两辆汽车,4名工人进行垃圾清运,每年还在春秋两季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2015年春,四道沟村出动汽车两辆,人工70人次,对辖区内进行环境整治,共清运垃圾20立方米,植树500余棵,种植草坪3000平方米。2015年秋,把四道沟村内的3公里道路两侧路边土进行培护。今冬积雪较大,村委会以下雪为令,雪后就安排铲车清雪,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南平市情简介 第5篇

@

0 2010-02-04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与浙江衢州、丽水和江西交界。南平既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又是福建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国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户籍总人口306万,常住人口288万人。

历史悠久 南平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东汉时期,南平、建瓯、浦城就已建县,距今达1800多年。建阳、邵武、武夷山等也有千年建县历史。

人杰地灵 南平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闽越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以后人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

老工业基地 南平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早在“小三线”建设时期,就培植发展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以“五南”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骨干工业企业,“五南”企业即南纸(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

司)、南纺(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南孚(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南铝(南平铝业有限公司)、南缆(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大市 全市有8个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提供商品粮20多万吨,在全省居第一位。全市现有茶园面积50.2万亩,茶叶产量4.37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1/5强,形成武夷岩茶、建瓯水仙、政和白茶三大优势品牌,武夷岩茶、政和白茶获得了原产地保护。以肉鸡、牛奶、生猪为主导的畜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奶牛存栏2.63万头,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良种奶牛和乳制品供应基地。

南方林海 南平森林资源丰富,全市山地面积3234万亩,其中有林地2942万亩,约占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林木蓄积量 1.18亿立方米,约占福建林木蓄积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竹乡 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有3个在南平(即建瓯、顺昌、武夷山),竹林面积57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41万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

一、福建的二分之一;毛竹立竹量10亿株,每年可提供商品竹8587万根;笋资源丰富,年产鲜笋47万吨,占福建的40%以上。

矿产丰富 南平已发现的矿产有70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6种,大中型矿产产地38处,其中铌钽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萤石矿、石灰石、花岗岩、硫铁矿、透辉石、石墨矿等矿石储量居福建省第一位。

南阳市情简介 第6篇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古称宛,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辖1市、2区、10县,总人口1100万,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世界地质公园南阳内乡宝天曼是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豫西南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和避暑胜地;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一座恐龙蛋化石原址展馆。亚洲第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渠首和水源地。南阳白河湿地公园16000亩水面,是南阳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许平南襄、沪陕高速公路在南阳形成两个“十字”交叉,南阳机场是河南省三大航空港之一,现开通国内6条航线,每周往返航班84个。

南阳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2年南阳将迎来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盛典。

宿州市情简介 第7篇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省会的中心地带,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现辖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四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总人口630万。

宿州历史悠久,自唐始置宿州,其后千余年间一直是历代州府治所。自古钟灵毓秀,文化积淀深厚,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奇石之乡、马戏之乡。境内风光秀美,陈胜、吴广涉故台,刘邦避秦兵的皇藏峪,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五柳风景区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荟萃。

宿州区位优越,襟连沿海,背依中原,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汇点。京沪、陇海铁路和连霍、京沪高速公路纵横贯穿,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宿淮铁路和泗许、明徐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两横”的铁路网正在形成。市区距徐州观音机场仅70公里,新汴河水道入洪泽湖经大运河抵长江入海。

宿州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粮棉生产基地、水果主产区和畜牧业发达地区,素有“果海粮仓”之称。砀山酥梨、萧县葡萄、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贡米等名优特产久负盛名。宿州矿产资源丰富,煤、煤层气、耐火粘土储量位居全省前列,白云岩、大理石储量为全省第一,灵璧石雄居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曾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正成为宿州的城市名片。

丽江市市情简介 第8篇

地理市情普查是在地理国情、省情普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需求延伸开展的普查工作;是以获取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更详细的地理信息为目的,展现地市一级自然资源利用与开发、社会经济规划与发展、民生建设现状与改善等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源的普查工作。开展地理市情普查是一项重大测绘工程,普查专题如何选择,必须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体现民众关注的热点、城市公共管理现状、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城市综合实力展示等为出发点,服务地方政府规划决策、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本文通过对台州市现有资源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了台州市地方经济发展规模及特点、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及区域现状、以及现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情况等优势和弱点,提出了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专题选择的框架内容。

2地理市情普查现状资源与专题选择主要因素

浙江省利用全国开展地理国情普查之际,在全省展开了省情内容的普查。浙江省人民政府鼓励各地市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建设、城市管理等现状数据缺乏的现象开展地市一级国情普查。台州市人民政府为更准确地掌握地方资源现状情况和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于2013年底发文并作出部署,要求台州市在完成地理国情、省情普查的基础上,新增本市的普查内容,具体实施于2014年开展调研,2015年全面开展普查,2016年完成统计分析与评价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在此要求下,台州市测绘主管部门对全市二十几个行业主管单位进行了需求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了台州市目前最迫切需要开展普查和掌握现状数据的行业方向,以此作为普查专题选择的主要因素。

2.1城市救灾、防洪排涝资源

台州市主城区地势西高东低,东面临海,受雨季和台风影响很大,每年受灾群众少则几十万人,多则上百万人。城市救灾避灾、防洪抗洪是政府每年的头等大事,掌握城市洪水易发区域、城市低洼地段、道路易积水区域的具体位置分布和受灾影响范围是避免受灾、防灾的基础。政府多年来不断扩建和完善城市救灾避灾场所,新建或修复防洪抗洪设施,以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但这些举措未得到有效的智能化管理,在灾难面前不能做到及时响应。建立起易受灾区域和救灾避灾场所的空间位置分布数据,做到及时调度和实施救灾避灾、城市防洪排涝应急措施的智能化管理迫在眉睫。

2.2海洋、港口与物流资源

台州濒临东海,海洋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是一个海洋大市。台州市岸线条件良好,有众多的自然港湾,港口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台州港已初步形成以头门为核心港区、以大麦屿、海门为重点港区,统筹发展黄岩、龙门、健跳港区的“一港六区”格局,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也是浙江省第二条定制线航道。台州市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科学引导海洋资源使用、严格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建立合理的海洋开发秩序、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台州海上交通和物流依赖港口的发展,与陆域上的物流基地相呼应,形成了台州市通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海陆物流生产线。掌握台州港口和物流基地资源的空间位置分布、实际吞吐量等信息是交通运输部门合理安排运输生产线的依据,防止港口拥挤、物流阻塞的现象发生。因此,台州市海洋各类功能区划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普查得到真实的数据,以为台州市“十三五”规划中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2.3城市经济发展资源

台州经济活跃,各类商业市场也日趋活跃,较之以前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人们对高大尚的商业场所也越来越向往。掌握该类数据的空间分布与实际规模,有利于政府掌握全市经济基础命脉,为政府对全市经济发展战略提供设计方向。台州着力扩大工业园区建设,引入先进技术,辅助制造业从“规模小、数量多、技术含量低”逐渐迈向制造业产品数字化、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渠道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制造业基础扎实,素有“模具之乡”、“塑料制品王国”的美誉。2016年台州“两会”中,“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是热议的话题,制造业已经成为台州经济的主心骨。

2.4城市现代农业资源

现代农业建设日渐成熟,农业资源已成为台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台州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全市累计建成59.53万亩粮食功能区和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49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台州兼得山海之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黄岩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我国著名的果品基地,黄岩蜜桔、路桥枇杷等久负盛名。掌握台州现代农业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为农业部门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撑与服务数据。

2.5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资源

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健全的配套设施是反应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如:城市建成区范围、建成区内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城市公共管理资源(城市泊车位、城市地下空间、公交站场站点、公共自行车停车点等)等数据是否达到发达城市标准。这些给城市居民直接带来出行方便、居住环境优越的配套设施建设规模反应了城市建设的软实力,掌握这些数据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2.6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

台州市水源分布不均衡,降水集中,但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大部分水资源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人均拥有水资源量较少,属于中度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水环境恶化,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掌握水资源数据,为台州市保供水、制污水、抓节水提供基础数据源,为全市饮水资源保护和后期监测作好基础评估。

台州市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数不多,达到省级以上的是少之又少,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义不容辞。同时,台州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等为台州市增添了许多文化色彩。由于许多保护单位年数已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普查不仅掌握这些数据的空间分布,更是对文物的探查和摸底。

3地理市情普查专题的框架内容与服务对象

普查专题框架内容是台州市地理市情普查实施方案编写的前提,也是对测绘工作“按需测绘、按需普查”的高度负责。普查专题不仅要有地方特色和创新点,而且还要体现城市内涵和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台州城市发展以“建设现代港湾都市区,打造国际智造名城、海上丝路港城、山海宜居美城”为发展方向。“十三五”规划中把加快“一都三城”建设放在主要战略部署位置。

3.1地理市情普查专题总体框架内容

在对台州市民众关注的热点、政府民生建设工程、城市经济发展等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后,逐步选定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的专题内容,结合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省情普查信息,围绕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作进一步详细普查。最终将地理国情、省情普查数据作为最基本的数据资源,与地理市情普查数据共同构成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的专题框架,直接面向台州市“一都三城”城市发展战略建设目标,框架图如下:

3.2普查专题服务之“国际智造名城”

台州建设“国际智造名城”,是要把握国际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注重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加速发展、智能生产方式加速推广等。调查工业园区、商业市场及农业二区的相关信息,为台州市政府在工、商、农方面逐步实现工业化、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平台。

3.3普查专题服务之“海上丝路港城”

建设“海上丝路港城”,是要把握开放型、外向型的经济特征,以港口引领、拥湾发展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充分发挥港口和海湾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普查海洋功能区、港口码头资源和物流基地的相关信息,可促进以台州港为核心的海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人文交流。

3.4普查专题服务之“山海宜居美城”

建设“山海宜居美城”,是要把握“建设美丽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要求,以生态引领、民生优先为导向,充分发挥山海兼利优势,建立山海协同发展机制,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优质化,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发展。调查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防洪抗洪设施、饮水资源保护区、旅游区及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镇低洼地段及道路易积水区、洪水易发区域、城市救灾避灾场所、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单位、公交站场站点、城市停车位、自行车站点普查、城市地下空间等专题的相关信息,为建设美丽台州提供了科学依据。

4结束语

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专题框架内容的研究本着以区域现状、资源特色和地方需求为主,定位于城市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和民生工程建设,目的是为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环境平衡、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普查专题框架内容选择不仅适应台州城市建设性需求,而且还凸显出地方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的重要作用;具有分析评估地理市情时空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形成权威、标准、连续的地理市情信息产品,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国计民生等作用。

地理市情普查工作全面开展前,虽然已作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但由于受到各部门资料数据缺乏、现有测绘科技手段不能快速实现等因素的影响,普查专题框架内容的选择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地理市情普查工作不仅要为地方政府、以及其他职能部门提供可靠的本底数据,体现了严密的测绘科学技术逻辑,而且要及时掌握地方资源的发展变化趋势,逐步融入到地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建议在地理市情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变化或变化速率较快的行业专题实行动态更新监测,有效地为城市战略规划实施提供科学参考。让地理市情普查成果和监测数据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达到地理市情普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3.

[2]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理国情普查基础知识[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3.

[3]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GDPJ 3-201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S].北京,2013.

[4]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浙地普办[2014]07号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国家普查内容)技术方案[S].杭州,2014.

[5]徐德明.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测绘,2013(3):4-7.

[6]刘子刚.做好普查摸清家底持续监测服务发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就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答记者问[J].中国测绘,2013(3):8-13.

[7]楼燕敏.大力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2014(4):2-4.

[8]马万钟,杜清远.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6):104-107.

[9]陈俊勇.关于地理国情普查的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14(2):1-3.

丽江市市情简介 第9篇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耕地可供流转的面积空间呈现出来并逐渐扩大,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场县共建等工作的开展,也进一步助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快速铺开。伊春市现有村级耕地203.8万亩,进行流转的面积达到42万亩,比2011年末增长63.4%,其中以转包方式流转24.1万亩,出租方式流转16.0万亩,股份合作、转让等方式合计流转1.9万亩;从土地流向看,以流入农户为主,转入合作社、企业等其他主体的比重接近40%;从转出土地用途看,基本仍用于粮食作物种植,同时,没有用于非农建设的情况发生。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逐步推开,在增加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和区域种植结构的调整,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流转数量大幅增加,增长速度显著加快。据统计,2005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量为5.4万亩,2010年增长到9.7万亩,截止2013年末,流转总量达到42万亩;2005-2010年,土地流转的年均增速为12.5%,2010-2013年,年均增速为62.6%,流转面积增长速度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

2、流转空间范围有所突破。土地流转初期,不仅流转的数量较少,而且流转范围基本局限于村屯内部的农户之间,随着各级政府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领导,以及手机、网络等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从2005年开始,流转的空间范围逐步覆盖到村外、乡外,后期场县共建等工作的启动,更是将流转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县(区)之外,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

3、流转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主体的体系逐渐成熟,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已由起初单一的普通农户,转向集普通农户、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社、农场等不同主体组成的多元化格局发展。

二、当前流转过程中凸显出的各类问题

几年来,虽然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现在流转总量仅占全市耕地总量的20.7%,流转比例仍有待提高,同时,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注意、重视、规范和引导,以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1、自发流转的多,有组织流转的少。到目前为止,村级土地流转90%以上,仍处于农户间自发流转的状态,有组织、有计划、导向性的流转比例偏小。

2、零星流转的多,大量流转的少。受资金、供求信息、流转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就单个流转主体而言,无论转出的面积,还是转入的面积,流转数量多在几亩到十几亩,为此,在全市流转总量超过40万亩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尚不足7万亩。

3、短期流转多,中长期流转少。从统计结果看,全市流转土地中,流转期限在3年以内的达到94%,其中流转期限为1年的达到77.5%。短期流转必然导致短期行为,因为从客观上看,承包者如果进行地力养护投入,则分期摊销成本偏高,导致利润降低,从而造成主观上不仅不愿意进行投入,甚至进行掠夺式开发等行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陷入恶性循环。

4、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多,以其他方式流转的少。全市60%以上的流转土地,是以农户间的转包方式进行的,流转方式的单一也相对限制了规模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增长。

5、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市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功能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整合发布连接供求双方的流转信息,为引导和规范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服务,这不仅相对降低了土地流转的效率,而且也不能有效消除流转纠纷发生的隐患。

三、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只有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充分、稳定地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生命力才会长久。近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2013年末转移总人数达到40926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5.4%,比2005年转移的23493人增长了74.2%,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067.1元,比2005年净增1408.1元,其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1.2%,转移劳动力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说明农民离开农业谋发展、放开手脚创业增收的意识已经逐步形成。

2、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影响。据调查,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大小农机具21778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820台,小型拖拉机17958台,收割机461 台,全市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2.9%;到2013年末,各类大小农机具24712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734台,小型拖拉机8978台,收割机538台,全市机耕面积达到占耕地总面积的98.3%。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使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得到解放,相对地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

3、农业比较效益变化的影响。农村税改之前,农产品价格普遍偏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阻滞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种田收益日趋回升,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也逐步提高,土地流转总体状况发生改观,由最初的“无偿”甚至“负偿”转为“有偿”。如目前,铁力市每亩水田年租金一般达到600—800元,市本级大田每亩年租金也达到了200-300元左右。

四、对症下药,破解难题,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1、适时出台各类政策,鼓励引导流转发展。一是实施阶段性普惠政策。在短期内,为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可以按照普惠的方式,实行流转就补的政策。二是实施级差补贴政策。即按照流转数量规模,实行分层次的补贴标准,对于流转数量较少的,可以较低的金额标准进行补贴,对于进行大量流转的,实行高位的补贴标准。三是实施专项补贴政策。即对于能够向特定主体流转土地,或取得转包土地后,能按照当地种植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种植特定品种的流转主体,给予专项的流转补贴。

2、巩固提高劳转成果,努力实现双转并进。一是继续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让更多从机械化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走出去,并能走向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二是提高转移的质量,让转出的劳动力能够稳定就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提高农民走出土地的信心,也为土地流转创造更大的空间。

3、跟进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开展试点工作。流转服务要集农户土地流转与村集体土地资源发包于一体,当前可以流转供求信息服务、流转合同指导两项内容为主,以后随工作发展,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对于供求信息服务,应统计形成土地流转信息库,并搭建流转信息发布平台,解决想发包的发不出,想承包的包不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流转效率;对于合同指导,重点对合同要件进行把关,防止要件缺失或模糊,明确责权利关系,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

4、探索建立“土地银行”,丰富流转方式。参照成都模式,开展农村土地银行试建工作,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收取存入“利息”,“土地银行”将土地划块后分类整合,贷给愿意按照“土地银行”要求进行种植的农户,从而在加快农地流转的同时,实现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等社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伊春市经管站)

上一篇:雪城大学机械工程PhD申请总结下一篇:2022年军训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