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媒体的运用

2024-07-05

初中语文多媒体的运用(精选6篇)

初中语文多媒体的运用 第1篇

目前,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各科的教学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新鲜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具有鲜明的人机交互、图文、声像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整理了教学资源的多种渠道,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满足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一、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

(一)丰富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

在初中阶段,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紧密。语文的知识面很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的相关知识材料。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相关课堂教学的资料和信息是很少的,教师只有通过教材和教案书籍来获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只能无可奈何。多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语文教师解决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多媒体可以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所需的资源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找到,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师查找资料难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多媒体的出现,使语文教学有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会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成长,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语文课堂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使教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并且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想象力丰富性的提高和发展很有帮助。多媒体不仅可将历史人物、世界各地的景观、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等展现出来,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内容形式明朗化。多媒体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展现了教学资源,也采用多种形式同时传播名师讲座、教研与交流,实行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从事教育的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就会更加适应社会,就会更加先进。其实这是思想上的一种误区,也是对多媒体技术的浅显认识,是教师对多媒体融入到教学中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一)过多运用多媒体,就会削弱教师的示范作用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的优势,于是就把多媒体作为一个常态教学手段,甚至是把平时的板书毫不保留地搬上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教师没有写一点板书。这种做法很明显欠妥了,失去了教师本应该具有的示范书写的作用,这样一来时间久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经验的积累就越来越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也不会体现出对自己学生的引导与示范的作用。

(二)多媒体的无节制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

某些教师在备课时就把答案输入自己上课用的计算机,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最佳的答案,就会把学生引向教师既定的固化思路上,结果就把应该积极讨论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生被动地听写僵化教学现象。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原则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在这个传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研究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关键是教学步骤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一篇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在网络上搜索到的相关知识,如作者的图像、作者的出生年代、作品,每一句诗句的解释与分析,还有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然后再把这些材料制成PPT,这样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兴趣就会大增,他们会在学习兴趣的支配下积极探索、大胆想象,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益处。

总之,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把多媒体技术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媒体资源,随着教学的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教师的辛勤探索,多媒体教学一定会日趋完善,它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韩莉。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20xx(9)。

[2]李春燕。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xx(27)。

[3]王志军。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飞:素质教育版,20xx(7)。

初中语文多媒体的运用 第2篇

邮编415513联系电话***中教一级

湖南省澧县雷公塔中学 曾庆忠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知识的建构、获取、保持,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要注意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防止图象泛化和过多的“人机”对话,而使多媒体运用流于形式,用“读图”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运用 图象泛化

一.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多媒体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崭新的现代语文教学平台。由此可见,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多媒体即指现代教育媒体,它包括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

像机、语音实验室及计算机网络等,又叫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缩写)。它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声、电、光、影有机的结合,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利用CAI制作课件上课已逐渐普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建构知识。

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多媒体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理想的认知工具。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建构知识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教学手段和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正论

(1)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媒体课件以其声形并茂,图文结合等特点,学生可以眼耳并用,视听互动,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文时,在多媒体课件开始时播放几分钟当年申奥成功的实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成功的激动,胜利的喜悦,不仅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更加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声、形、图文与情景的有机结合是其他媒体无法实现的。这样的情景创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教学新闻的特点做了良好的铺垫,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2.有利于知识的建构、获取、保持,提高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学,如何学。多媒体以其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同时,知识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它必须由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建构或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互作用进行合作性建构。多媒体以其直观、便利、快捷、准确以及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等优点,能使学习者在有效的时间内对知识进行建构、获取、保持,从而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周庄水韵》时,多媒体课件开始以优美的旋律,一幅淡淡的水乡风景图导入。学生看到的是:“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被一支弯曲的木橹“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学生被这诗情画意的情景所吸引。接着,通过师生互动,建构了三幅作者游周庄的场面,把仲春、冬天、春夜三游周庄的场面用画面切换成文字,使形象的图画变成抽象灵动的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取、保持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开阔学生视野。

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动静搭配,情景交融,信息量大,制作简便,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首选学习手段。它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局域网中,制作一个单元的课件内容,在封面上注明“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按钮,不断的点击,自主合作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还可以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在网上完成作业提交。甚至对有些问题可以留下网址让学生自己上网查寻资料,探究学习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了学生视野。

4.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负责组织、指挥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优秀和优化的课件以及激情的语言,创设学习和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教学手段的优化,减少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量,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最优化的课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而是引导者,时而是倾听者,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评分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合理使用多媒体。

虽然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和掌握,就会使多媒体流于形式,使图象泛化。一堂课过多地使用图象或每节课都必用多媒体,学生便失去了新鲜感,语文课变成了读图课,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多的“人机对话”会阻碍师生的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要走出信息多媒体图象泛化的误区。1. 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防止图象泛化。

我们运用多媒体只是优化教学手段,要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教师有机地把握教材内容,合理适时适度使用多媒体。一堂课不是课件制作越豪华越花俏就越好,每节课必声光影音,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电影,下课后忘得一干二净。这样运用多媒体是从“人灌”走向“机灌”。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语言材料为教学中心,有实际的教学效果,还要有教师自己鲜明的个性。因而,好的课件必须具有丰富性、贴切性、感染性。丰富性是有丰富的知识内容。贴切性指课件要与教学内容相符,不要离题万里,过度发挥。感染性指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观沧海》“东临碣石”一诗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演员鲍国安饰演的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胸襟开阔,高声吟诵《观沧海》。此情此景此神韵是一般教师范读无法企及的。这样能吸引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再导入《观沧海》的学习,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再

加入一大段的《三国演义》的电影,就是多余的了。2.防止“人机对话”泛滥,阻碍师生的交互作用。

现在的公开课、示范课、一堂好课都必须要有多媒体,有的地方还强行列入评分标准,仿佛一堂课没有多媒体就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这样就为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凡作者介绍必加一段作者生平的电影实况,景物描写插播一段景物的特写镜头,鸟语花香来一段鸟语的背景音乐,甚至于把一首古诗肢解成支离破碎的图象。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教师的功能只是摆弄鼠标,学生成了“读图”的工具,还怎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怎么用教师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3.不能让读图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两者合称为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使用图象声音代替语言,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这首诗时,有的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有“枯藤”,“老树”,有乱叫的“昏鸦”,还有“古道”,“瘦马”,“断肠人”站在“夕阳西下”的场景里,配上凄惋的背景音乐,的确有感染力。但是学生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却丧失殆尽,学生对

诗的理解和想象只能停留在一种图象上,又何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呢?所以,不能把语文课变成“读图”课。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联系语言文字,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充分感受文章的内在底蕴。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然融入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新课标也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不断探索出适合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多媒体教学方法。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是对象,多媒体是辅助教学手段,只有四者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罗育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浅谈》——《当代教育论坛》2004.8。

3.袁利平、戴妍《略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5.1(下)。

4.甘培霖《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四大原则》——《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10。

5.徐志远、曾伟《走出语文教学的新误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3.8。

6.顾明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育》2002.11。7.刘华《探索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标准》——《中学语文教学》2002.11。

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分析 第3篇

一、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多媒体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这些形象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获得的,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 我们在语文教学时, 大量的使用课前老师已经设计好的课件, 老师只需要移动鼠标, 课文中大量的文学形象就会出现在屏幕上, 学生不需要想象和思考, 就看清楚了这些形象是什么样子, 而且, 这几十名学生所认识的这个形象就一个样式。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一个习惯——读书可以不思考。这种定向式的、模式化的教学就会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多媒体教学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文字的应用能力。其方法是通过听说读写来获取知识的。现在的情况是教师不去给学生示范朗读, 而是让学生听录音, 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也越来越少了, 甚至听不到校园里那朗朗的读书声了,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难道我们要培养一代“哑巴”学生吗?现在的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等, 一味追求课件的美感、生动性和感染力, 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也没了板书, 从头至尾教师只需用手操作鼠标, 一个字也不写。要知道, 板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的板书给学生起到书写的示范作用, 现在我们有的年轻教师, 不在基本功上下功夫, 一味依靠多媒体, 汉字也写不好, 甚至错误的认为现在电脑技术已经很发达了, 不需要学习写字了, 自己不会写, 甚至不懂得汉字的笔画顺序, 其结果是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 一级不如一级。

3.多媒体教学阻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 容易变成学生与电脑的交流, 使学生缺少了情感交流的火花和激情。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善于动脑子的教师说一些与课文毫不相干的话以企活跃课堂气氛, 殊不知这是毫无作用, 且弄巧成拙。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 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种刺激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 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

2.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 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 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我们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 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 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 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 这样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更牢固, 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 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何积累和运用信息, 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 把问题展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搜集阅读大量信息, 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 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 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 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三、结语

总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改革语文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的死板方式,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 给学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知识、探索讨论知识、理解分析总结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上成为真正的主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真实的客观环境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 情景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敬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力[C].北京:现代语文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初中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第4篇

一、用多媒体辅助朗读教学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能力,即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语言感受能力的最好方法当首推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充分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引入多媒体技术,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冰心《纸船》一诗时,我将根据诗意画出的几张图画和艺术家范读的录音组成课件,上课放映时,学生很快沉浸在诗的意境里。冰心的诗固然有很强的感染力,但如果没有艺术家那如泣如诉的朗读,没有那飘忽、清远、动态的画面,课堂气氛一定会逊色许多。

听完一遍范读后,我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当节奏、感情都模仿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便给学生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独立朗读。学生们都争着举手,没点到名的,还直骂我偏心呢!

我把学生的朗读当场录下来,和范读录音轮换着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朗读要领。学生兴趣大增,往往是一堂课结束了,还嚷着说:“再放一遍,再放一遍”。

运用多媒体范读不仅是将老师解放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以充满感情的声音、意境悠远的图画、柔和谐调的色彩、新鲜迷人的动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多么令老师开心的事啊!

二、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范文语言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不断地吸收和积累语言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达到提高他们对各种语言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的。

1.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在介绍完童话的有关知识和时代背景后,我便给学生放映《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当一个个静止的文字符号变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动画和一句句充满感情的人物语言后,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学生们逐渐领悟到了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爱憎情感,认识到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激發起学生对自己内心与行为的审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教育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唤醒人类行为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而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正好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寓教于乐的艺术性起到了以上作用。

2.运用多媒体进行迁移练习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先行学习的经验不仅以学习迁移的方式影响到后续的学习,而且在审题和思维方法等方面也会产生影响,这就叫学习方法的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就要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去解决新的问题。

上《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在讲清联想、想象的概念及文中的联想、想象后,我用多媒体演示两幅图。一幅是静物一次性卫生筷,一幅是九八洪水惊涛拍岸的场面。我让学生观察画面后将两者联系起来。一两分钟后,学生们就回答出:筷子 → 木头 →森林被砍 → 旱涝灾害 → 环保。我又用多媒体演示另一幅图,这次画面上仅有两个几何图形。一个矩形,一个圆形,大小可改变。

我让学生根据画面图形的特点,想想将它们叠加后像什么。学生们稍稍凝视一会儿后,学生甲说:“圆放进矩形里像一口井。”学生乙说:“把矩形放进圆里像一个铜钱。”学生丙说:“圆放进矩形里像日本的太阳旗。”学生丁说:“矩形放进圆里像宇宙中的黑匣子”……

学生的想象力像开闸的河水,连绵不绝。这种运用多媒体进行迁移练习的方法既清晰、直观,又节省时间,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变“一言堂”为“多言堂”,真正体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

3.与信息技术课结合,让学生动手绘制古诗词意境

以前上古诗词,我在点评关键语句后,往往让学生自己品读、背诵后就完了。现在,点评完关键语句后,我会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金山画王,将古诗词的意境画在电脑上。经层层选拔后,我将画得好的复制下来,做成课件,然后演示给全班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前,诗词背了一两天还结巴,而且还易忘,现在不仅背得快、背得好,而且理解透彻,记得牢。这正如俄国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说的,要使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

4.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头等大事。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潜能、智力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内动力的驱使,学生就会逐渐地对作文训练有好感、有热情、有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发现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较快、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看图作文,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感悟,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之一。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社会,领悟人生,进而写出佳作。

6.音乐作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创造者。创造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创造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具有独立见解、标新立异的认识心理品质。听音乐作文,可以让学生在创造者创造的氛围中体验创造的情感、创造的乐趣,写出好作文。

初中语文多媒体的运用 第5篇

多媒体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广泛运用,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多媒体辅助教学正以其能延长信息作用的时间、扩大信息进行的空间、拓展信息传输的渠道而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已逐步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初中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自己用软件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它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从而增强他的直观印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重点之一是掌握典型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课本的注释形式早已被学生所不齿。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呆板的注释形式呢?多媒体课件实现了这个愿望。我采用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软件,将这篇课文制成了“电子文本”,即当鼠标落到相应的词语时,出现该词语解释的超文本链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随意的移动鼠标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发求知欲。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是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所以我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试配后,同学们跃跃欲试,朗诵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历历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伴放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有时也可用对比鉴赏画面及内容,让学生体会风格各异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在教学袁宏道的写景散文《满井游记》时利用配乐朗读,然后再配画、配乐朗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学生比较体会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很能自然地感受到《满井游记》的欢快喜悦之格调及《小石潭记》的沉郁寡欢的语言风格。当学生理解后,再播放与之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纵情朗读。

五、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教学名著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五、妙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初中语文多媒体的运用 第6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提出,现在的教学除了要求教师观念现代化外,还要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许多老师的思想都能与时俱进,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起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也不甘落后,也充分地利用起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辅助器材即多种手段来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也正如此,现在许多语文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无不用上现代化的手段,否则会引来一些非议。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手段,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何谓多媒体教学?它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使用单一媒体进行教学,而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设计、评价和组合运用多种媒体,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多种媒体的组合又并非多种媒体的随意凑合,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科学的有机组合,使媒体组合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发挥作用。

第二,一样事物的存在总有它的价值。多媒体教学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确实能注入一股活力,因为语文学科较之于数、理、化这些学科而言有时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其原因往往是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不肯下功夫去学。初中的学生有些虽知道偏科的弊端,却不能自我克服这一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多媒体教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形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显得单调乏味,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组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投影、录音、电视、VCD等媒体,“声形并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他们带入形象的世界。如在上《春》这篇优美的散文时,老师是这样导入的:“我们送走了丹桂飘香的秋天,即将迎来寒意袭袭的冬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春的景象,然后用带‘春’字的诗句来形容。”一开始学生难以想出有关诗句,发言的人很少。此时老师可以用电脑放映 教材配套的碟片,投影在大屏幕上。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百花争艳、蜜蜂争春、绵绵细雨的画面,还不时传来鸟鸣枝头清脆的声音。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学生也就有了兴致,于是积极的思维和举手发言,并能用相应的语句来描绘美丽的春天,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要比单纯的回忆来的有效得多。

(二)吸引注意,以利记忆。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强化教学重点、解释清楚难点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在中间或是偏后出现的。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他们集中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够长,最多能保持二十分钟左右。当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出现时正好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时候。以往教师为了强化教学重点经常用重复的方式或提高音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学生则是在单调的重复中机械地接受了。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利用色差反差强烈的文字投影片,利用电影、录象等手段提供教学重点的画面或资料来处理。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具深刻性。如处理《爱莲说》这篇文章的重点“莲与君子的品质对照”时,可这样设计课件:在电脑屏幕的右方,画一朵莲花,在七个花瓣上分别写上作者形容莲花的七个短语,左边是相对应的不同颜色的君子的品质,但顺序是乱的,要求学生用鼠标将表示君子品质的字母拖到相应的花瓣中,每对一个就出现相应的声音。这样,学生在即将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就又被这生动的画面吸引住了,争着要操作,很快就能够记住莲花的品质与君子的品质的对应关系,并且能够理解作者以莲花自喻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生动的画面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容易记忆,这样学生学得很轻松,收效也很明显。

(三)创设情景、感染学生。

语文这门学科不象数、理、化,许多地方是要靠再造想象①来了解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的,这需要学生有相应的知识经验。而许多课文中涉及的风俗文化、历史背景初中的学生是没有经历过的,甚至连间接经验都没有。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次生动的配乐朗读、、、、、、都能创设一种情景、氛围,让学生先有感性的了解或是把他们引入到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来,这样可以弥补学生知识或生活阅历方面的不足。如在上《苏州园林》这篇具有地方特色的课文时,可以先播放《苏州水》中介绍苏州园林的碟片,随着解说员形象入情的讲解,学生一方面对整个苏州园林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在这样的情景下没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同学也可以结合书本的介绍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它的小巧玲珑,想象它诗情画意。是多种媒体结合播放使得同学们想象的翅膀也有了依据,思维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也有如临其境的实感。这些对教师的教学确实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用。再者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仅靠单一的朗读学生是没法想象当时的人民对总理感情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生带入那个个年代。先可展示电影《周恩来》中的镜头:周总理逝世时以及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镜头来导入新课,然后再播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配音朗读。这样一来影片、录音的辅助手段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场,营造了一种可知可感的意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的人民对周总理的感情,使其深深地受到感动,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这首诗里,理解作者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这些都是老师在进行双边活动时多媒体辅助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另外,对于提高教师素质而言,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教师在备课时教师先要把教材理解透彻,然后再根据再根据教学内容去搜集相关资料。看了这些资料后,教师对课本中提到的知识点会理解得更加透彻,并且还可以了解与之相关的其它知识,甚至还可借助资料解决一些教师解本来感到疑惑的知识要点。如在上《端午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了解一些有关端午日的风俗习惯和其中包含的风土人情,然后挖掘出作者赛龙船、捉鸭子的原因中以及其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这样对于教师对于文章的把握就非常到位了。这样的搜集工作有时甚至会促使教师对某一 3 话题感兴趣,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撰写一些心得体会。如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就有老师对苏州的桥文化做了一番研究,写下了他对苏州桥文化的认识。

(二)促使教师掌握一门教学技术、改变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较之于数、理、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不是很频繁,但不等于说语文教师不必要掌握这门技术,也必须学会文字编辑、制作幻灯、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的操作、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等基本的技能。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确实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尝试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观念也因此而发生新的变化。

综观上面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和对教师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多媒体教学确实能给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活力,但多媒体频频在初中语文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上亮相,并成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这势必带来一些现实问题。

(一)教师为用多媒体而用,流于形式。

有些学校规定了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教师抱着一种“不怕多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曾见过老师为了使用现代化的武器,打开电视机、投影仪后只展示课文中的几个字词,因电视机尺寸有限,不停地把投影纸拉来拉去。这样使用现代化的设备让学生看着也累,这还不如用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小黑板来代替,反而来得简洁清楚。还见过老师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一方面发给同学讨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将问题展示在投影片上,目的是在公开课中不让现代化的设备闲着,这种为用而用的功利主义只会扰乱学生机的视听,根本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以辅代主,不利于激发想象。

多媒体手段在各门学科中灵活运用已蔚然成风,初中的有些语文老师也仿效其它学科的老师,面对多媒体手段像穷急了又被逼的饿汉一样,一味依赖这种手段,有时一节课基本上是在那里摆弄多媒体课件。曾听过一堂利用网络上诗歌的公开课,教师利用一切有关《枫桥夜泊》的背景资料精心制做了课件,学生只要一点鼠标就可以找到作者介绍,该诗的创作背景,有关枫桥夜泊的赏析、评论等相关信息。教师让学生看完相应的材料后,再次让学生点击鼠标找到老师设计的有关这首诗的问题。这样老师的提问,对这首诗的评析全部由切换页面代替了,这堂课成了信息课了。我们不否认计算机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信息量,但作为初中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提供的信息不懂得主次轻重,哪些该仔细地读,哪些该简单地读,面对巨大的信息量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全部看了一遍。在这里教师着实夸大了网络的作用,没有起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引导学生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电脑虽然有较强的智能性,但机械的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再者语文教学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可体验的体态语言,都能够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诗歌对于学生来讲还是应该多读,多品味。有关资料只需要能起到辅助学生理解、品味的作用就够了。这样大量的信息造成了学生的惰性,抑制了学生思维,也有背教学规律。在此是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

(三)素材缺乏、不利制作

许多老师反应一个问题,要制作一个课件,最头痛的是寻找素材,在初中的图书馆里有关教学的杂志屈指可数,图书也是很陈旧的几本。在这种情况下要找材料,一方面要跑其它的图书馆,另一方面要兴师动众问同事朋友借,发动学生查。在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了形象地展示他每次变色的神态,想方设法要找到相关资料。结果图书馆没有,同事那里也没有,只能找位学过美术的同学来画,像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有时即使你准备好了资料,要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筛选,制作合理、科学的幻灯片或课件时也会碰上技术问题。像文字大小及其颜色是否适合展示、声音的插入是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用之前是要进行一番调试的。总之要协调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或是制作好课件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第四面对上述种种情况,要让多媒体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切实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如下:

(一)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适当、适量的原则

在学生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初中阶段,多媒体确实能将形、色、闻及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比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在教材内容枯燥、距离今天生活遥远时;学生思维容易分散、生活阅历不足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会非常欢迎,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它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自身素质不足时,它又将以巨大的信息量、标准化的读音等方式助教师一臂之力。这样抓住挈机地使用让多媒体发挥特有的功用是大有裨益的。也就是说要让它该出现才出现,决非是为用而用。只有在这样明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多种媒体的组合功能。另外,多媒体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的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一张嘴巴”的不足,多媒体手段只能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必须摒弃“不怕多用,只怕不用”的原则。这里提倡的是进行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需要,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不能为了实现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多种媒体教学,要让多媒体手段恰倒好处地发挥作用。

(二)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原则有的放矢。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语文学科有它的特质:丰富的人文性蕴涵在文本中,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感知的,更需要用心去感悟、品味。这需要留给学生空间,这些空间不能被计算机或其它手段剥夺。就直观性而言,文字虽然逊色于其它传媒,但它的魅力是无穷的,根本无法用其它东西取代的。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是种微妙的状态,我们很难用语言文字以外的东西去表现它,这里语言文字能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能使我们在其构建的天地里驰骋。所以假如在这种情况下播放小草生长状态的碟片 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缩小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限制学生了想象的丰富性。语言文字有它极大的表现力,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是场景就能解决的。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何从谈起。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牺牲学生想象、违背语文教学规律为代价的,这对于我们富有创造性、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来讲绝对没有好处,对语文基础教学而言决非好事。我们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调学生积极性、活跃师生间双边活动的原则下,遵循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法的前提下,以文本为主的基础上,才可以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得到完美的结合。

(三)素材共享,共同制作。

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量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要注意积累素材。在这方面,建议动员年级学科备课组①的全部教师,平时遇到相关的材料就应该注意积累,制定成册子,共同享用。在制作方面,譬如课件的制作由于消耗的时间教多,我们可以切实发挥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力量,集体备课,一起制作同一课的课件,然后教师再根据各班特点有选择地利用课件;我们还可以先选定一册书中需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课文,然后把制作的任务一一分配给每位老师,制成后共同享用。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当然教师在使用别人制作的课件时是先要进行筛选的。

上一篇:高中历史老师个人总结下一篇:追女孩唯美肉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