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体育论文

2024-08-26

关于学校体育论文(精选6篇)

关于学校体育论文 第1篇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学校开展的可行性探究

秦建宏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10350124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对彝族地区学校调查并分析,论证了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学校开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学校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彝族地区学校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学校更好地传承发展,增加彝族地区学校课堂的丰富性和吸引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摔跤 彝族学校 开展 可行性探究 前言

摔跤:重竞技运动项目之一,是一项古老的竞技项目,两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世界各国都有其民族特点的摔跤形式和方法。摔跤在我国凉山彝族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之一。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族年期间,摔跤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彝族摔跤是一种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特点是两人徙手进行搏斗,技术性很强,对运动素质的要求很高,通过学习和练习摔跤,能够发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较大幅度地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的工作能力大有益处。近几年来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逐渐被淡化,同时掌握摔跤动作技术要领的人也越来越少,如果能在彝族地区学校来开展摔跤运动这门课程那么有利于推动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的发展,能够提高彝族地区学校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其意志品质,使得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摔跤人才参加比赛。

本课题研究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学校开展的可行性来说明摔跤运动课程的开设对彝族地区有积极的作用。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深入到凉山彝族地区学校(哈土小学、洛古坡小学、马坪坝小学、马鞍小学)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了解当地的具体发展现状,并选取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哈土小学的在校学生、教师、领导作为调查对象。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通过大量查阅和收集彝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广泛阅读和整理各类文献的基础上,基本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深入到彝族地区开展研究,最终得出真实的结果。2.2.2 访谈法

询问哈土小学在校学生对摔跤运动课程的开设和对学习摔跤运动的看法,与学校体育教师共同探讨学生学习摔跤运动的积极作用,以及课程开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学校领导进行深一步的交流与讨论影响课程开设的因素,再提供一些建议与之参考。彝族摔跤运动的主要特点

3.1彝族各地摔跤技巧不同,规则各异

在彝族中摔跤能手非常受族人尊敬。因而,摔跤活动也开展得很广泛。各个地区的彝族都有自己规定的摔跤日期,大小凉山以及滇西的巍山、楚雄一带,以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的火把节为主,还盛行在结婚典礼上举行摔跤活动。滇南的弥勒、路南主要在农历二三月摔跤。滇东的却在农历各月祭祀以后进行三天。其他还有在彝历年、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进行摔跤的。云南彝族摔跤通常是从站立摔转化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为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与国际自由式摔跤相近,只是不分体重组别,没有时间限制。四川凉山州彝族摔跤,则是双方先抱腰抓好,尔后再用肩、臂和腰动作将对方摔倒。运动员在场上三战两胜,败者退场,胜者再战。彝族摔跤不搞决赛,只要连续战胜两个以上不同对手,就给予奖励。胜两个,败于第三人的,当场奖红布一米,胜三人以上的,参加“挂红”仪式。每次摔跤结束时,大会将战胜三人以上者都集中在场内发奖。战胜对手最多的为“摔跤王”,在身上披挂缠裹约十米长的红布,称为“挂红”。别的优胜者,都按战胜对手多寡,分一至五等奖,以红布数米,分别“挂红”。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3.2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彝族摔跤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根据有关史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已有摔跤运动,同时摔跤运动也是奥运会曾经的项目之一,由于其特点是两人徒手靠技巧以及力量获取最后的胜利吸引了许多人去关注,而且很多少数民族(如:彝族、蒙古族等)将它作为了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是其节假日期间的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特别是在彝族中这项运动是家喻户晓的,在每年火把节、彝族年和春节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这项运动不仅是彝族的娱乐活动更是衡量彝族小伙身体素质以及力量的标准,每年最终的优胜者不仅能够“挂红”还将获得“摔跤王”的称号,所以摔跤运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彝族学校开设摔跤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4.1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学校摔跤课程开设有多种因素,政府的行政职能占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到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体育局走访调查,并将在彝族学校开设摔跤课程相关事宜告知有关负责人,得到当地政府及体育局的一致认可,认为此举为传统的体育文化事业能够继续发扬下去,做出了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其次,在彝族地区学校开设摔跤课程,有利于此项运动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会越来越频繁,文化也相互渗透和影响,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彝族摔跤运动会会随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进一步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正常的文化,经济和各方面的交流提供了重要保障。

4.2 学校领导及师生对摔跤课程开设的态度

通过深入到彝族地区学校的调查以及对哈土小学领导及师生的访谈进行了解,学校领导从多方面考虑了开课问题:由于哈土小学学校处于偏远的山区当中而且接收外来事物的信息较慢,学校总是走墨守成规的的路,几乎无创新理念,当讨论到摔跤课程的开设,学校领导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认为新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哈土小学学生身心的发展,打破了哈土小学长期以来传统单

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校风的建设;学校的教师认为摔跤课程的开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彝族地区学校学生之间的团结,能够推动彝族地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区学校稳定的发展;由于哈土小学条件设施较为落后,平时同学们上体育课更多的是自娱自乐,大部分学生认为枯燥无味,少部分学生从小受家人的影响从而酷爱摔跤这项运动,当问到学生对摔跤课程开设的看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学习,因为学生们平时上的体育课基本学不到东西,面对新课程的开设充满了好奇以及憧憬。因此,学校领导及师生对学校开设摔跤课程都有积极的态度。4.3学校的教学场地设施

通过实地考察,3所学校(哈土小学、洛古坡小学、马鞍小学)都位于山脚下,除了靠近城区的马坪坝小学有操场,其他学校校内没有完整的操场,更多的是泥巴地凹凸不平;通过访问和查阅资料摔跤场地应该是在平地上或者是在室内进行还要有一定的器材(如:安全垫等),如果遇上下雨等天气,坏天气将会影响正常教学,校内领导和教师经过讨论过后平时摔跤课程可在教室内进行,基本能够解决教学场地问题。4.4摔跤师资现状

经过对4所彝族学校(哈土小学、洛古坡小学、马坪坝小学、马鞍小学)的走访得知,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为彝族,从小受家族影响大都学习过摔跤,并且每所学校都有掌握摔跤运动技术的教师,个别教师还曾经参加过专业的摔跤比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以上信息显示,学校已具备较为丰厚的摔跤师资力量,能够有力的推动此项运动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发展,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摔跤师提供了交流平台,为更好的促进此项运动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开设摔跤课程的积极影响

5.1 打破了没有体育考试的陋习

通过访谈了解到,哈土小学等学校从未有针对体育课的考试,摔跤课程的开设,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校没有体育考试的陋习,增加了学校体育考试的项目;这也是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合不合格的标准,也正因为有了考试,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提高了重视程度,改变了哈土小学等彝族学校长期以来传统单

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增加了课堂的丰富性。

5.2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当前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联动反应敏锐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望较为强烈,对 4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新事物充满好奇,摔跤项目动作技术多,学生通过了解技术动作,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进行练习和使用,以便于更好的掌握技术要领,课程的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同时摔跤动作比较简单,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进行训练,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另外,课程的结构比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5.3 能够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摔跤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校园文化生活的发展,课程的开设不仅增强了学生强身健体意识,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生机勃勃,充满青春活力。其次,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关于摔跤的体育活动及赛事,有利于推动学校“全民体育活动”的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心态积极向上、气质朝气蓬勃。摔跤课程的开设不仅促进了彝族地区校园稳定的发展更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通过深入到彝族地区调查并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彝族各地摔跤技巧不同,规则各异,同时这项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彝族学校开设摔跤这门课程,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学校领导及师生的一致认可,学校的场地设施及师资现状基本能够达到课程的开设要求;开设摔跤课程有着积极地影响,打破了彝族学校没有体育考试的陋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综上所述,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学校的开展对彝族地区有积极的作用,是可行的。6.2 建议

彝族地区相关者政府部门应尽早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协会等),加大对彝族地区扶持力度,为彝族地区学校开展关于摔跤项目提供政策、财力物力的支持,使彝族摔跤很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进而推动彝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学校领导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严格把关,要求体育老师将摔跤这门课程在彝族地区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从而使得学生从小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针对提高摔跤项目师资力量的问题,可以邀请专业的人员深入到彝族地区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更规范的掌握和了解摔跤动作技术要领,以便将更好的将此项技能传授给学生,吸引更多学生经常参加摔跤项目的练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超,饶远.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 ,(11).[2]饶远.彝族摔跤[J].民族体育:1~3.[3]《彝族摔跤》民族体育与健身中国旅游网[M](1).[4]胡利军.全国群众体育学科建设研讨会[J].体育科学:59~64.[5]徐晋生.中国摔跤运动史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5(4).[6]魏锦龙.中国古代摔跤运动发晨述略[J].延安大学学报,2004(4).[7]周德才.彝族与拉祜族的历史语言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8,(3):36~67.[8]刘坚.云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与产业化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46~47.[9]饶远.民俗中的体育与体育中的民俗[J].体育文化导刊,2005,(1):43—85.[10]芦平生.LuPingsheng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诠释[期刊论文]-体育文化导刊2006(3)

The Feasibility Survey of Wrestling Study Carry Out in the Yi Areas

Qinjianhong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10350124 [Abstract] The author make a survey which is the feasibility of wrestling in the Yi areas by Document retrieval and look up many materials, from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the author wants to change the Yi area schools’ tradition and single teaching mode.From interview, it is useful for raising up Yi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building their purpose and character by open wrestling course, also can make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wrestling in the Yi area, it also deeply add the Yi school course’s rich and attractive.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Key words] Wrestling Yi school Develop Feasibility study

关于学校体育论文 第2篇

【篇一】

一个纪律严明、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集体,利益学生潜心学习和健康成长;利益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利益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班集体就是适合学生成长的沃土。那么如何培植出这片沃土呢?俗话所言“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育心教育。育心的关键就是要进行德育熏陶。教师如何做好班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呢?

一、用爱心激励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教师应有更广泛的爱、无私的爱、真诚的爱。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用爱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应和学生多沟通,多了解,创造机会激励、表扬学生,做到“多激励、少批评”,要相信:“没有坏学生,只有不成熟的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爱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对于那些学困生、留守生等更要多多关注,付出更多的爱心,使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不再受伤,享受生活中的种种美好,感受着师爱的温暖,咀嚼着友爱的芬芳,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赞美,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赏识就像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望着收获肯定和赞美。教师应当是爱心的使者,进行着爱的教育,一举一动都要洋溢着诚挚无私的爱,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爱的阳光,体味阳光的味道,享受着教育的真爱,在爱的天地里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用严纪约束学生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会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但是仅有关怀还是不够的,“爱”要有度,不能溺爱。要管理好班级,还要“严纪”,制定严明的纪律,纪律是一切成功的保证,能够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不致有所偏离,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自控力差,有时难免控制不住自己而违纪。对于违纪的同学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严肃批评与教育,否则,条约、规范、守则、制度都将成为一纸空文,甚至还会助长违纪的风气而影响班级稳定。管理时“爱要适当,严要有度”。该宽容时要宽容,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从心里明白:老师如父母一样关心你、爱护你,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而是教师的苦心,使得“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三、用主题班会引导学生

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是教师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根据中学生年龄段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主题并加以系列化的班会课程。在大的德育范围中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给学生带来了鲜活清新的气息,打破了书本、教室对学生们的禁锢,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欲、表现欲,是学生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直观形象的主题班会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我引导学生自编自演的心灵剧《丑小鸭》、《考试之后》、《旅途中的行囊》等,都鲜活的再现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观看后可对照他人修正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知行达到统一。主题班会虽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当我们春风化雨般的经常性滋润他,相信有一天朵朵的鲜花总会悄然开放。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要保持好与学生的距离。从情感上说,距离越近越好;从管理上说,又必须留有一定的距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与学生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既可亲,又可敬的教师形象。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在日常班级工作中,教师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探寻与学生情感的交融点,拉近师生情感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乐于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心与心的感应中,接受“无痕的教育”;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净化自己的灵魂。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改其行”。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师生之间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要让学生在这适度的距离中,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老师在学识、能力、经历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对教师保持应有的尊重;同样,老师也只有依靠这种距离,才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谈心、硬性规定与宽松氛围融合起来,使班级始终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而师生之间如果距离过近,片面强调和学生“打成一片”,那么学生则会与你称兄道弟,轻慢老师应有的权威。不尊其师,何谈“信道”,何以服教?

真正的教育,是触动灵魂的教育。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敢洒热血,奉献青春,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我们就会硕果累累、满园芬芳。

【篇二】

一、把握小学生的心理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心为本”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实际出发,找到问题的缘由,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比如,学生之间闹矛盾,作为班主任不能从主观意识上去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判断谁对谁错,不能有偏袒心理,要让学生讲清楚前因后果,然后指出双方的不对之处,让他们互相向对方道歉,不要让其中一方感到委屈。还要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二、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时常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心理变化、学习困惑等问题。针对每一个同学,要研究其性格特点、个人爱好与专长,关心他们的家庭环境,适当地去跟他们聊天谈心,也可以通过其身边的朋友来全面了解他们的性格,从而能因材施教,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班主任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以“亲”为主,以“勤”为辅。当学生思想或行为出现异常的时候,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帮助他解决困惑;当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意志与信心;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用爱驱走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努力学习。要带好学生,班主任的“勤”也必不可少。对待班级工作,班主任应该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勤观察,勤思考,勤交流,勤学习。无论上课还是课外时间,班主任要时常观察学生的行为动向,分析他们心理变化,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出现的问题千变万化,要勤思考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以便防患于未然。最后,在多变的时代中,要想跟上时代潮流,班主任自己必须勤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与时俱进。

三、调整德育目标

班主任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确调整德育目标,既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要培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学生。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向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小学生的风险意识,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找到自信。小学班主任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德育目标,鼓励小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保持良好心态。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是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是小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小学生的品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为了培养学生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班级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定,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我教育;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选好班级干部,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可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五、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德育新方法

小学班主任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德育教育新方法进行不断探索。首先,为人师表。小学班主任要通过教书育人和授课过程中的言行突出个人魅力,以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以情感人。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方设法地为学生解决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再次,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小学班主任要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工作如春风化细雨,于无声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只要每一个为师者心中有爱,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片绿叶都发光。

【篇三】

摘要:在现今的教育中爱和感恩等方面一直是新课改提倡的,也是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人文需求。在小学常规管理方面能用爱教育学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会学生感恩则是大家都希望的。笔者希望结合学校老师、学生的爱和感恩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能具体操作的方法,真正做到在常规管理中传递爱,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学会感恩他人。

关键词:小学常规管理

感恩教育

在在学校的常规管理实务不多却一直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不少教师和学生缺乏爱人的心,不懂感恩。爱和感恩教育没有和常规管理紧密结合,教学过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没有在学生情感上更多的做发展。学生就没有树立好爱心意识,也没有理解到如何去感恩他人。这和新课改时期推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严重背离的,不在常规管理中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再未来的教学中就无法实现学生思想态度的发展。

首先,经过笔者观察和分析发现了我校存在的不懂爱的现象主要有:第一、学习管理特别僵硬,过多的控制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如强制规定学生中午不能睡觉,必须完成上午的布置的作业等等。第二,教师课程知识教学不合学生胃口,加大学生学习压力。第三、人际交往越来越恶劣,张口出口都说辱骂他人的脏字眼。不懂感恩的现象主要是: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缺乏关心,不曾过问父母的近况,甚至恶言相向。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的教育和开导颇为不在意,不感恩老师的学生很多。另外,有些学生也不听信同学朋友的逆耳忠言。

其次,进过交流分析后,笔者发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家庭从小就缺乏感恩和爱的教育。家长忙于生活琐事对孩子性格品行不管不问,爱和感恩教育就跟不上。很多地区的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他们和爷爷一辈的人生活,思想上偏于保守,在家受到了很多的溺爱,再加上隔代教育的代沟问题,使得学生们一直保持着自我中心的思想,很多时候没有为他人着想的习惯,没有理解爱和感恩的重要意义。第二是在校学习期间学校的常规管理上是围绕学生成绩进行的,却没有真正把学生爱和感恩的意识养成加以重视。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上没有根本上改变升学考试制度,使得教师、家长等都太看重学生的成绩发展,对于学生的成绩看的过重,迫使小学的常规管理需要围绕学生成绩发展而进行,而很少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发展,导致不少学生不会爱和感恩。第三是当今社会生活在物质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个人物质欲望远远大过情感需求。学生之间相互攀比,吃喝玩乐的奢侈风气也开始弥散开来。比如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就发现一个学生为了面子过生日时花费

1000

多块钱邀请了一大群同学吃饭,而自己已经下岗三年多的父母却在家里吃咸菜。

最后,我们想要能促进学生们确立感恩之心,懂得爱人之心,我们需要从几个基本方面去做努力:第一,在幼儿时期便开始家庭教育。把孝道教育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是让他们树立爱人之心的必要手段。三字经说的好“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这充分说明了在学生初期的教育是很关键的,地区的父母不能尽到教育的义务,那么学校的常规管理就要和家庭教育相配合,让学生的家长们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学校在常规管理上可以设定定期的家长会,让学生的家长们到学生参与学生们的爱和感恩的主题班会等。这样就联系了家庭和学校,逐渐培养起学生的爱和感恩之心。第二是在学校常规管理和课程中把工作做到细致处。学校的常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和教师都要有利。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就粗略的安排管理活动,也不能不顾实际进行管理规定。比如取消学校那些苛刻的午睡制度、就寝制度等,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做管理。在课程上不能完全去和其他学校拼进度,而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师生情况做课程规划管理。第三是需要用大毅力去坚持重复的做关于爱和感恩的教育工作,在多门学科中夹杂爱和感恩教育。长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爱和感恩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爱和感恩的话题需要在常规管理上加强督促,最好的方式是在学校会议上教师之间展开讨论,落实教育流程和措施,做到每个学科有侧重点,每个老师有爱和感恩教育的意识,从而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们的爱和感恩之心。比如:在课堂管理上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的学习,而是应该关爱学生,从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管理。对于学生的管理要保持爱心和耐心,以发展和原谅的心态来包容学生,同时要积极对学生做的好的方面加以表扬和肯定。

总之,小学的常规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在管理中要把学生当做是一个逐步成熟发展的个体,他们的思维习惯,品质特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具备可塑性。在教学管理中我们想要学生能有爱人之心,感恩之心应该从小就培养,并且我们还要关注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抓住学习生活中的爱人和感恩瞬间进行教育。

【篇四】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德育尤为重要。作为学校基层组织的班级的德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质量,作为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德育的渗透,尤其是活动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班主任工作是我工作的主旋律,将近二十年班主任工作的我,爱我的工作,更爱我的学生。智慧、聪颖的学生我喜欢,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不放弃,乖巧的孩子我信任,顽皮淘气的孩子我肯定。“蹲下身来看孩子”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准则,尤其是对待“特殊”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有人去爱、去帮助,我放下架子走到孩子中间和他们交朋友,他们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们也离不开我,把我当成他们的朋友,无话不说。班级活动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下面就谈谈我在具体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特点,适时渗透。

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好教育题材,并和教材教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渗透德育教育真正做到在活动中乐教乐学。

我班独生子女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求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在开学初,班级活动课开展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看谁跑到终点。本来这个项目学生们会积极去做。可轮到一名学生跑时,他却无动于衷,任主持人怎么叫,只见他我行我素地立在那儿,甚至还和周围的同学聊天,当时我看到了感到气愤,走到他面前准备说他两句,结果我刚开口,在他身边的几个同学则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他的脚受伤了。”这使我感到意外,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个同学的左脚处脱了一块皮,还可以看见淡淡的血迹,我这才恍然大悟。刚才的一切,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的学生都要求我不让那个学生跑了,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他的脚不好,跑的话会影响伤口。”其实学生不必这样要求,我也会对那个学生加以照顾。瞬间,我突然想到;学生的这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质,完全可以在活动中体现,并得到巩固。于是,我提议全班同学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就是看哪组的成员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帮助。我没有把目的说明,就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游戏开始了,有的小组手忙脚乱,有的小组则摸到了一点头绪,并开始进行。于是我对忙作一团的小组提示,要求他们学习好的小组。结果落后的小组领悟到了窍门,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完成了这个游戏。这游戏虽有先后、好坏,但他们每个人毕竟因为这个游戏懂得了互助的意义,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接下来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为父母、亲人倒杯热茶,为母亲打扫房间,来体会关心别人的快乐及母亲做家务的辛苦。当“三八节”“母亲节”来临时,就召开“妈妈,我想对您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

二、精心选择,合理安排。

活动中精心选择游戏。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具有故事情节的游戏,可以培养朝气蓬勃、团结有爱、机智勇敢、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强调了集体的力量,任何脱离集体的人都会很快被抓住,这样使同学增强了对集体的热爱。同时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三、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好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我们教师要知道,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班活动的课的纪律不好,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活动,干什么的都有。我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遵守纪律,但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望着桌面空空发呆,有的哪怕一块小小的橡皮,也能默默的玩一节课。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突然我眼前一亮,我能不能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融入到学生中去?后来的活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学生,索性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没有多久,我班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活动了。

四、适当惩罚,责任教育。

教育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我的学生,我不仅让学生意识到: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次活动课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课堂上由于一名学生身在课堂而心却不在,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几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顶撞了。下课后,我找他谈,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做法和行为不对,于是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并向当事老师道了歉。我们对犯错的同学应宽容他们的错误,并也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起责任。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的第一步,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篇五】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前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次又一次的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也为了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当下的紧急任务。

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优势。小学生思想单纯敢做敢为,他们热情,容易受到感动和激励;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赢得了学生这块阵地,就赢得了整个明天。试想,将来一个学生就有一个小家庭,千千万万个学生将会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们的社会也就是由这千万个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那么,只要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不也就带动整个社会都积极投身于环保活动之中了吗?这不就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了吗?眼前的这群孩子们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保意识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命运,乃至与世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长篇大论式的说服教育效果不明显,只有直观形象的教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决定把枯燥单调的环境保护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课件,使小学生乐于接受。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和图片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之一。首先组织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抢险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救灾录像。告诉学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过分流失沙化等等,给人类带来武术意想不到的灾难。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原始植被大量丧失,因此导致了1998年夏天的这场大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与此同时,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分发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学生从这些资料的阅读中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从而进一步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二、从小处抓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而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喜欢表扬等特点。因此,教育过程中应该随机应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愉快的接受教育。同理,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要有目标性,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聪明活泼同时也任性顽皮,凡事有个新鲜感,常常有些同学在卫生间有事无事地拨弄水笼头玩水,这样就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面对这一情况,严厉的批评只能一时奏效,解决问题的根本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及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于是我把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如:在提倡低碳节能活动中,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每一滴水,如何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玩水笼头现象自然消失了。

一次大扫除的过程中我发现擦窗户的同学不等水弄脏就马上换来一盆新水,可见孩子们在心中还是没有完全树立节水意识。平时只是口头上讲节约用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什么原因呢?仔细思考,原来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太优越,没有尝到限量用水的滋味,自然也就不会有缺水的切肤之痛。我从网上找来一篇文章:描写的是陕西缺水地区人们一生只洗三次澡的故事,利用语文课阅读时间让学生互相传阅。通过这个故事,学生真切了解到缺水的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水资源是多么宝贵啊!再次大扫除的时候,浪费水源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学生还自己搞起小发明,利用废旧矿泉水瓶做成小喷壶,避免往地面泼水防尘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事实证明:从小事抓起,环保意识就是在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培养起来的。班主任应该在各种细节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心到,才能手到。

三、老师以身作则,常抓不懈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美好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因此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身先士卒”,看见废纸就拾,亲自动手擦洗校园设施,打扫卫生,学生一定会主动加入这一行列,积极打扫。我们还应把环保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带学生到花坛除草,成立环保小组,齐抓共管,共同爱护一草一木,给学生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亲自参加环境保护劳动实践,使学生体味到劳动带来的快乐。认识到环境优雅会愉悦身心,给人带来好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班主任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

爱绿、护绿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础,如果连爱护绿化都不能做到,怎么能去保护环境呢?作为一个中高年级的班主任,要求学生去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折一根枝,不摘一朵花;看见有破坏绿化的现象主动制止,多数学生已经能自觉做到。班内学生一有破坏绿化的现象就及时加以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绿化是一种有损少先队员形象的行为,以后不能再做类似事情。并且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上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生活,创建美好家园的意识。使学生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珍爱我们共同的班级大家庭。习惯是逐渐养成的,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校园的垃圾减少了,校园环境越来越好了。

四、任重道远的责任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让他们明白: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我们应该从小增强环保意识,学习并宣传环保知识,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爱护绿化,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长抓不懈。只有这样,学生的环保意识才能增强,才能自觉爱护环境卫生,才能主动爱绿、护绿,保护珍稀的动物,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保护环境公益活动。

关于学校体育论文 第3篇

1 征文内容 (1)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迟缓; (2)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及健康危险行为; (3) 青春期发育及生殖健康教育; (4) 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 (5) 肥胖控制与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 (6) 环境与儿童青少年健康; (7) 儿童青少年常见疾病监测及预防; (8) 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及意外伤害预防; (9)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0) 学校卫生标准研制及实际应用; (11) 学校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 (12) 学校卫生监督及信息管理; (13) 儿少卫生专业新方法、新进展等。

2论文格式参照《中国学校卫生》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论文格式。论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正文包括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文稿使用Word文档录入, A4纸打印;题目:居中、三号、黑体;作者:居中、四号、楷体;单位和邮编:四号、宋体、居中;正文:五号、宋体、每行46个字符。

请于2011年9月30日前将中文论文全文 (3000~4000字) 和摘要 (600字) 各一份, 并在首页右上角加盖单位公章报送学会秘书处。同时, 将电子文本发至指定邮箱, 并交评审费50元。来稿请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 以便联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100191。

体育科学论文 第4篇

一、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的影响

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害怕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也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因为怕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了跳箱、单双杠等“高危”体育项目教学,并撤掉了相应的体育器械。同时,我们也发现,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之间也存在问题,部分学校存在体育教学模式僵硬、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待提高。如很多学校强迫孩子参加跑圈等枯燥的体育活动,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参加,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体育失去兴趣;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等教学项目,体育课上只设置达标项目,走进了体育教学的误区,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出现。

(二)追求高分数

现在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还是分数,而分数背后是读书,是大量的作业和训练记忆的东西。而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想让学校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好学生,那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算一个好学生呢?又是分数,学生在校是天天拖堂,课后辅导,回家除了做作业,家长还给学生开“小灶”,唯恐自己的小孩在校学得不够,学得比别人少。分数一向还是学校办得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与学校进行比较,哪所学校平均分高,优秀率高,哪所学校办学就成功,为了考到好成绩,学校压老师,老师压学生,一层压一层,非得把学生困在“学习”上不可。加上体育是非考试学科,学不学无所谓,学校关心的是这班考得好不好,家长重点是学生考几分,在班里排第几名,很少认真考虑学生的体质如何。学生在学校、家长的“特殊关心”下,根本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其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归根结底还是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引发出来的。

(三)学校的课外活动有名无实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全面启动,但有些学校根本没落实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根本是有名无实,全部都被用来上课辅导等等,或者说学校课程表上标有体育课,但被主科老师拿来上课,上级领导来检查验收时也是象征性地开展一两个星期,等检查组离开后又恢复旧貌,这样的“走过场”怎么能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呢?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阳光体育运动”的阳光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照到学生的身上?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或使用不当

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根本没有足球场,莫大的一所学校,也就只有那一两个篮球场,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部分体育器材(如体操类)使用率不高,学生运动集中在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尤显得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学校安排4个班同时上体育課,运动大多集中在以上几项,学校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等数量已显得捉襟见肘,如遇雷雨天气学生根本无法锻炼,只能呆在教室,教育部提倡的运动由于受制于场地和器材的不足根本没能好好开展。

(五)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的淡薄

有的学生受“学习好则一切都好”观念的影响,只注重文化成绩,忽视体育锻炼,把课余甚至体育课的时间大多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或怕出汗后的麻烦,不愿从事耐力性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另外,学生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有较多的学生在双休日及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电脑游戏、看电视或上网聊天等,没有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像跳绳、丢沙包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在消失。

二、学生体质下降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人只要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学生成才首先要成人,离开良好的道德品质,离开健康的体魄,学业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基础教育的责任,说白了就是要打好学生做人成才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就是要“健康第一”,要尽到这一责任,学校及教育者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部分农村中学,由于为了节省师资力量,不少老师都是主科杂科兼任,既担任一个班的主科,同时也担任另外几个班的体育、美术等术科,有些学校里没有一个专职的体育老师,既要会教主科,也能在体育这一项目上大放异彩,所以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努力使每个老师都专于自己的强项,师资分配应该恰当。而有些专职的体育老师对于开设的体育课程也不是每一项都擅长,但是做为一名体育老师,应该要做到一专多能,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和人格魅力,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贯彻落实体育法律法规,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学校不应挤占体育课时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喜欢上体育课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玩,不用把思维局限在学习文化知识,做作业等方面,体育老师能否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把体育课和“玩”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要玩的过程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以身作则,共同锻炼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调查表明,如果家长喜欢运动、锻炼的,他们的孩子90%都是喜欢运动的,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基础上,周末家长不妨和你的孩子一起踏青、登山、打打羽毛球、篮球等,寒暑假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合适的锻炼计划,让你的孩子真正地参与到运动中来,鼓励和监督他锻炼身体。这样不仅能使你的孩子身强力壮,而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自控能力。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的,孩子一般都认“死理”,他喜欢的事情,不用家长催促,自己就会做得特别好;而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即使在家长拳头的权威下,他也会怀着应付的心态去做。所以,家长不妨选择他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想办法调起他们的“胃口”,引导他们去锻炼身体。世界上没有懒惰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孩子的父母。只要父母积极地开动脑筋,用心地去思考,即使有点懒的孩子,也会心甘情愿地参加运动。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第5篇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邱榕基曾经说过: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还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学生要求的文化氛围,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是可行的。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是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比如对人生、真理与价值的思考,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都表现出大学生哲学思想的倾向。其认识的深浅,决定人的精神层次的高低。塑造人的灵魂。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目标,才有健康的校园文化乃至健康的社会文化。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 第6篇

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一切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创造教育所具有的主体性、能动性和探索精神最能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内质;创造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前提和指导,防止扩张的教育功利目的对人的主体性的淹没。

关键词:创造教育 全面发展 教育观 功利目的 主体性

保证和促进人的个性和各种潜能得以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和基本的原则。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如果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那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应该是我们社会所奉行的最高原则。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并不断努力地去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着眼点,当然也应该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着眼点,是我们开展和实施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它的实质是反映教育为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过去,我们在对待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指导思想是不明确的。自建国以来,在我国社信主义教育目的的研究和论述中,作为一种应然的教育目的,无论是由党和国家以方针政策的形式发布的,还是通过教科书或学术论文等理论形态表述的,一般都是强调坚持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但是,这种占主导、主流地位的教育目的观,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社会本位倾向的一元论教育目的观。这种教育目的观以人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为理论前提,以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必须而且可能统一与整合,社会发展需要包容着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服从于社会发展需要为论证过程,并最终形成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的结论。这种一元论的教育目的观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在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面则容易导致教育行为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忽视和偏离。纠正这种具有社会本位倾向的一元论教育的观理论的片面性以及在教育实践导向方面的偏差,确立科学、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体系,就必须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同样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目标指向置于教育目的体系之中,使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体系的内涵形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二元构成。同时,由于现阶段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实际存在着的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使得我们的教育经常面临着这两种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以及对这种冲突的控制和调适。然而,当真正需要在这两种价值目标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毫不含糊地坚持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最高或终极的目标。这也就是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对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来说,它是教育的一种理想性的价值目标,而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则是一种现实性、工具性的价值目标,当二者在一定的意义上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后者服从前者也就应该是一种必然的。

总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原则、终极目标,是衡量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价值标准。过去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间题和弊端,究其根本则在于放弃或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否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是检验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的根本标准。创造教育的兴起,创造教育的理论之所以为人们广泛地认同、接受,就是因为创造教育的许多基本特征从本质上反映了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内质。

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一种自觉体现,是人们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马克思曾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出发,把创造性视为与人的“自由活动”等价的范畴。从理论上说,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著特征和充分体现,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从两个方面体现了自由的内涵及其意义:一方面,创造是主体的一种自由、自觉的行为,创造的动机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价值目标冲动的结果,它完全摆脱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目的的束缚;另一方面,创造性活动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把握和驾驭。因此,这种创造性活动也就在最大限度的意义上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的目标。创造教育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的创造活动的这一意义和原则,注重人的主体意志和能动性的培养,把创造看作是人的本质,是每个人所具备的一种潜能。创造教育就是要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潜能,进而通过他们自身的创造成果去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创造教育最能从本质上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内核。

同时,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致力于教育对象创造力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创造力是人的智能、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作为创造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创造品质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也是人们创造性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过去,我们的教育不太关注教育对象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实际上,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这些恰恰是他们求知、创新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决定性的因素。追求真知,致力于创新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劳动,它需要主体具备坚毅的心理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在人们充分地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今天,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屡经失败与挫折的考验,仍然义无反顾地追求新知、追求创造,更需要创造主体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思想素养。那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贪图享乐、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是难以成就创造性事业的。正因为如此,创造教育有别于单纯的知识教育。他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强调对人的各种潜在能力的发掘,注重激发和调动教育对象积极进取、自觉追求、勇于探索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注重对他们优秀的心理品质、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培养。而这种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关注,以培养、发掘和唤起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意志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显然也是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本质精神相吻合的。

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今天,创造教育的实施、实践,也还面临着一些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明确和强调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和原则性就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上一篇:教师培训管理规定下一篇:校园网学生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