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感触

2024-08-03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感触(精选13篇)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感触 第1篇

又一次拿起《平凡的世界》细读,这是浸透著作者的血和泪书,作者路遥用他的青春和生命写成,它让人废寝忘食,欲罢不能,激励了多少经历苦难的有志青年。

只要你打开这本书,就会立刻进入到那淳朴、迷人、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的双水村,就会被生活在那里的,孙玉厚等一家家所吸引,被那里的一个个有着苦难命运,但充满韧性的人物所牵挂……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除了孙少安、孙少平、晓霞、润叶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外,有一个人物,她像一棵挺拔的白杨,她像一株散发着幽香的兰草,在静静的生长。她就是——兰香!

她在我心中,她和田晓霞一样阳光,甚至结局比田晓霞要完美,你看:她排行最小,她照料家庭,她刻苦学习,她勤劳聪慧,她有理想抱负,她考上北方工业大学,她实现理想,她收获爱情,她气质出众,征服了省干部身份的公婆家庭……,她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她真的是如此的`完美,作者是有多爱这个人物,才给这部充满苦难艰辛的作品中,在一个个命运多舛的人物中,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少女的形象!

她的篇幅虽少,但一件白衬衫,就让形象挥之不去,她让人看到了阳光,看到了努力,看到了希望!我知道,她的成长深深植根于那片肥沃的土地,淳厚的乡风爱抚她,温暖的亲情滋养她!

她的哥哥少平,就是她的良师益友,在写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说:我们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它,它将使我们一生受益不尽。但我们要从他的局限性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兰香,她完全就是这么作的。

兰香,噢兰香,让平凡的人生,永远散发一缕芬芳……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感触 第2篇

篇1: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觉得自己读《平凡的世界》仿佛也经历了这三重境界!

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那还是在大学校园里。我几乎一口气读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许久没有遇到过的好书,它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两种感情--亲切又激情。

和孙家兄弟一样,我也是农民的孩子,自卑又自尊,平凡却又渴望不平凡,努力想让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可是,现实与理想又是那样的遥远,情绪不免有些狂躁偏激,而又迷茫,读完后的我精神上从未有过如此的充实,书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金波、田晓霞……哪一个不是通过劳动体验到了创造的幸福?我觉得这本书是为我而写的,他们直面生活,热爱生活,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精神,让我热血沸腾!

是的,人可以贫穷,因为我们有时无法选择;人可以地位卑微,因为我们也曾经努力过;人也可以动摇,因为我们无法避免受伤。但是人决不能没有精神!每个人都像天上的星星,能有名的星星毕竟少数,无需渴望你在他人眼中的亮度,尽管努力发光就好。“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平凡世界》就像一只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懂得:人们总会在许多地方遇到坎坷和磨难,但是,只要认真面对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那么,在平凡的世界里,也会有不平凡的的人生。

景色唯美!“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到抽出绿丝;桃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如果留心细看,那向阳坡的枯草间,已经冒住了一些青草的嫩芽。同时。

精神唯美!努力奋斗、执着追求幸福的孙少平,不甘人后、勤劳致富的孙少安,死于洪灾的`省报记者田晓霞……这些可歌可泣的劳动者们就是在路遥笔下显得丰满而又光彩照人。

爱情唯美!少安的农村爱情,淳朴务实;少平的现代爱情,浪漫凄美;田润叶的爱情,曲折美满;田润生的爱情,超凡脱俗……包罗万象的爱情,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滋味。

篇2:

《平凡的世界》它的内容如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人的成长过程,一个平凡家庭的成长过程。读后不但深受教育外,还能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它深深地吸引我读下去……

十年的时间(1975-1985)演绎了感人至深的生活画卷,那里有气势磅礴的”斗争“,有汹涌澎湃的激情,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少年不羁的豪气。那是一个交织着”情“的世界:暖人的亲情、可贵的友情、真挚的爱情。

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虽然是个农民出身的孩子,他却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学生时代的恋人,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柱,从此,让他的生命有了意义,生活有了目标。

他的恋人,一个省委高干的女儿,从不以自己的身份引以为荣,相反,却为认识少平而自豪,她在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个偏远地方,我有一个多么伟大“挖煤丈夫”……可见少平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有重要。

他们曾有一个浪漫的两年之约,那是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梦幻的地方,2年后,无论对方在那里?都要准时来到这个地方,可他的恋人却永远的失约了,葬身在那场洪水中,她的心就像雪莲一样洁白,她用年轻的生命,诠释的那个年代的青年,铺就了一条可歌可泣壮举。

少平按相约的时间,来到那个美丽的地方,却没有了他的恋人,所有的景色,顿时在他眼里都黯然失色,他伫立那课伤心树下,一步千徘徊,含泪离去,晓霞走了,而记忆在少平心里,却永远不会风化。

我从少平身上学到了两点:一是对生活的客观认识,不放弃希望,有一份执着进取之心;二是他对书的爱好,是书让他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也是书让他与田晓霞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书者,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书喜爱的无论如何都是让人可敬的。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香茗,其味,只有自己知道,它会让你浮想联翩,爱不释手,它就像一首无声的歌,有声的诗,在人们心目中荡起永远的涟漪。

篇3:

对于至今才读《平凡的世界》十分汗颜,这又一次强烈昭示了原先书读得少得可怜,缺课太多。庆幸的是,我终于接触到了它,不仅仅是接触,而是被强烈吸引、深深震撼,特别是在逐渐走向成熟、懂得思考的三十六岁,读这样一部关于人性、人生、生活、情感的宏篇巨著,感到恰逢其时。

《平凡的世界》,从一开篇便被吸引住了,平生还从未有一本书能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那如潺潺流水般朴实无华的文字,沁人心脾,其间流露出的情真意切的感悟,充满哲理的思考给我深刻的启迪,引发强烈的共鸣。无论在哪里,无论当时当地是如何的喧闹与嘈杂,只要目光接触那些文字,情绪情感就会被拉入小说中的那时那境,体会感悟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他们或忧伤或欢欣,或感动泪流或轻声叹息或幸福微笑。

读《平凡的世界》,一是作者文笔自然平实,让人读起来非常非常地舒服,不似现在的某些文章故作深沉,表面文辞飞扬,实则提炼不出精髓要义。二是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而且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世事变迁相呼应,可谓一大特色。《平凡的世界》十个春秋冬夏,季节流转,世事变迁,也映衬着人物命运的起起伏伏。三是作者总能在叙述故事情节和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

自然而然地推出自己对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性、情感的归纳总结,恰到好处,发人深省。四是作者在全书的描写中始终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生奋斗的励志书。当然这部书包含的思想远不仅仅是这一点,但于我而言这一点是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洋溢着的那种生生不息、执着进取的精神!除了《平凡的世界》,另一本让我感觉同样充满这种力量的是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感触 第3篇

从学鲁迅、矛盾开始的现代新知识者,常常用敏锐的视角发现生活在这个大地上的千千万万的农民。路遥继承了他们的现实主义小说旗帜,在《平凡的世界》中非常细致且细腻的写出了平凡人的苦难。

作品中,路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了众多不同程度的苦难形态:贫穷饥饿中挣扎的痛苦;婚恋欲求的不幸;特殊政治环境中人们的精神暗伤等。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苦难理解为高于简单痛苦的东西。他认为苦难是一种生存需要,苦难是必须的,注定会经历的。作者笔下的人物都经受种种内外的痛苦和磨难。这些人物所遭受的困境,或为了生存,或说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人们必须在艰辛中努力奋斗,忍受苦难,然后才能超越生活而存在。

二、小说中三中主要的苦难类型:

1、饥饿与贫困

物质生活的匮乏总会让人类身体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小说写的因饥饿引起的痛苦正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苦难形式。孙少平在少年求学期间总是饿得浑身无力,连走路都感觉天旋地转。他趁人不留意用勺子舀起盘子里掺着雨水的剩菜水,几乎是这份苦难最真实最残忍的写照。饥饿的根源在于贫穷。孙少平在县立高中上学的时候,能吃上又黑又硬的黑高粱面馍,偶尔再加一份丙菜——清水煮白萝卜,已经实属不易。少年正在长身体的年龄,这种饥饿带来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可能给少年的心灵造成巨大的摧残与伤害。对比城里生活优渥的学生,他的裤子就吊在半腿上,脚上穿的旧黄胶鞋打着明显的补丁,鞋中的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这种打扮让城里的同学看不起,不可避免会有嘲讽和讥笑。少年孙少平的贫穷让他衣不裹体,让他头一次承受到了自尊的创伤。

2、婚姻与恋爱的不自由

小说中描写的那个时代对于婚姻恋爱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晰。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所经历的,是建立在贫穷基础上的婚恋的不能自由。孙少安与田润叶之间横亘城乡冲突,有愚昧浅薄的“门第等级”,两人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在一起。美好甜蜜的爱情无法克服现实的矛盾和束缚,二人的恋爱注定悲剧结局。外在困难难以解决,同时来自孙少安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和门第观念,更是加速了这个悲剧的发生。他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让理智战胜了情感。他做出了他认为的最好也是最艰难的抉择,拒绝了润叶的求爱,娶了秀莲,放弃了自己的爱情。田润叶的爱情早在包办婚姻中被摧毁,却和丈夫在悲剧后相互搀扶走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

3、个人权利和未来出路的困境

相比贫穷饥饿的痛苦和爱情的悲剧,小说中更多更普遍的困境,则是特殊政治下人们的权利丧失和似乎永远无望的生活。小说描写中的社会许多方面都处在一种混乱复杂的状态中。公社一级有很多一种干部武装“民兵小分队”,整天挎着枪无所事事各个村里晃悠,专门盯人。强制“劳教”,重活而无报酬,亲人受折磨;折磨肉体,折磨精神,人格尊严的羞辱。……人性冷漠变得很平常。

小说里村大队书记田福堂察觉到女儿和孙少安的恋情,极为震怒肆意滥用权力,暗中告发孙少安他受到批判,让孙家再度陷入极大的恐惧和痛苦中。生活的重压和痛苦像洪水一样泛滥,人在这种巨大的社会环境压力中,仿佛除了承受再无他法。

三、面对苦难的态度

1、承受与寻觅

小说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仿佛是一对相反的人物形象。孙少平坚强勇敢,敢于追求有精神理想;孙少安则不断地舍弃自己的自由、爱情和理想。但我们明白,他们两个都生活困境的反抗者,前者用积极地方式去反抗,后者用沉默的方式反抗。孙少平在高中毕业后并没有按照命运给他铺好的道路回到农村,而是在众亲反对声中坚定地进入大城市,孤独的与命运抗争。就在他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代替亲人始终给予他精神支柱的爱人,却再一次意外中被洪水悄无声息地夺去了生命。最后的温暖消失。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这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2、对抗与超越

在艰难的岁月里,人们物质生活很匮乏,精神境界却极度不平凡。孙少安会冒着生命危险救起洪水围困的侯玉英,毫不顾忌她曾经多次伤害自己;郝红梅因偷手帕被抓时,他同样挺身而出。在黄原城揽工看到工头欺侮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工,他不惜丢掉了工作,坚定地去保护那个女孩,甚至把血汗钱全部给她。这些行为,使他获得了人格上的提升。种种困境中,他都能时刻充斥着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不放弃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永远饱含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生活和命运。铜城煤矿的井下生活中,孙少安不仅仅成为能力的最强者,更在精神和实践中成了领先者。孙少平用自己的赤诚,打动了大家,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在生活的磨难中,在岁月的洗礼中,他变得更加坚强、成熟和果敢。每个人都能从命运的苦难中走出来,都能完成自我救赎,只要你有不屈从于命运,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四、结语

在生活中,命运的苦难也许是无法逃避的,却也不是无法战胜的。人只要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有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和战胜苦难命运的决心,就能超越苦难,从苦难中自我救赎,成为命运的主人。路遥告诉我们:“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1]

小说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在遭遇人生挫折和困难面前,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自强自信、奋斗拼搏的魄力、执着、隐忍、善良的个性,对我们起着非常深远的精神鼓舞作用。在人类社会中,个人总是显得如此渺小,社会在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也许平凡,也许伟大。不管平凡也好,伟大也好。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全三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

[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4.

[3]厚夫.路遥传[M].陕西: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2015-1.

[4]廖晓军.路遥小说的艺术世界[M].三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社会价值 第4篇

关键词:社会变革 歌颂劳动 讴歌理想

一、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状

(一)政治背景

小说真实再现了1975年以后我们国家处于政治变革的时代。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政治生态,各种思潮激烈斗争,其中以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以后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具有生命力,以田福军为代表的改革派与田福堂、孙玉亭为代表的顽固派进了针锋相对的较量,两种思想的斗争引起了社会政治变革的大震荡。小说的第一部展现了从1975年至1979年双水村农民在政治挂帅的思想统领下缺吃少穿,社会满目疮痍,田地几乎绝收,破窑里人畜同住,不得不依靠国家发救粮来维持生活的农村社会。主人翁孙少平一家作为陕西农村的缩影,没日没夜地在黄土地上劳作,然而只能收获一点微薄的收入。人们被困死在土地上,思想统一在阶级斗争上,大脑缰化,生产单一。正如小说中所写:1975年4月,张春桥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上发表了《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在农村,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更紧了……一切工作都用革命大批判来开路[1]7。 第二部 描写了从1979年到1982年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的西北农村。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人们的生活有改善,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但保守派与改革派的两种思想仍在进行拉锯式对抗。孙少安了解到安徽农村在悄悄地把集体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后,也试图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但遭到大队书记田福堂的坚决反对,并且将他送到大队去批斗。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通过实地考察农村的亲身感受,感到农村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就没有一线生机。在田福军的支持下,孙少安在生产队率先落实了农村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至此,人们的生活逐渐地有了改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保守派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三部刻画了从 1982年到1985年农民、农村、农业在党的领导下,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工业、农业、商业发展欣欣向荣,方兴未艾,农村已经解决了温饱这个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农村联产承包制度在全国推广,农民家庭有了最初的财富积累,商品经济初步建立起来了。孙少安的窑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孙少平被招工进了大牙湾煤矿。但社会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通过孙玉亭、贺凤英夫妇终日无所事事以及双水村与罐子村争夺东拉河水造成两村村民冲突等问题反映了基层党组织力量簿弱;通过田福堂、孙少安、金俊武三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描写反映出的干群关系紧张等等。

(二)“三农”问题

小说重现中国那个时期的农民、农村、农业的社会现状,真实还原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贫穷和饥饿是当时黄土地上农民必须每天面对的问题。“穷则思变”,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后,农民从与土地的生死依存关系转变成了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即以田家圪崂土地和东拉河水等为代表的公有制,联产承包到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和砖厂、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私有制三种形式。小说揭示了那个时代农村社会复杂的经济矛盾。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生产关系僵化,农业经济已陷入了全面崩溃的边缘。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开始出现了像孙少平进城务工,孙少安建设砖厂等现象,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和壮大起来。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提高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

1.农民问题。农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最艰苦的农村,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制度紧紧相联。如孙玉厚一家在集体经济里吃大锅饭,没有劳动积极性,遇到干旱自然灾害,就没有了粮食,一家人就只能听天由命了。一个劳力每天只有不到一斤的粮食,有的地方一年的口粮才几十斤[1]52,农民最大的敌人是饥饿。国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孙玉厚一家分到土地以后,有了自主权,温饱问题就解决了。孙少安发家致富以后,出钱办起了小学,解决了双水村的孩子上学问题,反映了农民的教育矛盾非常突出。

2.农村问题。23岁的孙少安任队长。农村里田地归国家所有,各生产队划片耕种,收获的粮食归国家所有,农民按出工的工分值分得口粮。由于开展“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治运动,农户不能种果树,养家禽,只能困死在黄土地上。婚丧嫁娶是农村的一件大事,孙少安由于筹不起彩礼钱,只能跑到黄河对岸的山西娶一个不要彩礼的婆姨贺秀莲,多数人为了娶媳妇而花光了全部的家当,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孙少安办起了砖厂,雇佣了工人,帮助全村的人一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孙少平也走出了双水村,到原西县城打工,成了一个揽工汉,每月给家里汇去一些钱补贴家用。

3.农业问题。双水村的农业经济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家家都是烂包光景,靠国家的救济粮渡过难关。黄土高原上只能种些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和黄豆,一点微簿的收成连口粮都解决不了。在“农业学大寨精神”的指引下,双水村农民在村书记田福堂的带领下,节衣缩食、满怀革命热情的投入到这场运动中,虽说成了原西县的典型,但农民仍然吃不饱饭,穿不上衣,住不上新窑,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簿弱的部份。由于水利设施落后,干旱的季节只能靠肩挑背扛来浇水,无法做到“人定胜天”,农业经济非常脆弱。改革开放以后,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宽阔斧的改革,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化,播种适合黄土高原生长的品种,推行“丰产方”计划,根据地理条件连片开发万亩“谷子方”,“油菜方”等,使原西县的农业经济成了当时黄原地区领头羊,这个原本是黄原地理条件最恶劣、农业经济最落后的县一跃成为全地区最先进的县。

小说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历史材料选用准确、详实,为现代读者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十年。这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社会价值的表现。

二、歌颂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管是孙少安还是孙少平,劳动都是他们存在的表现形式。在孙少安那里,劳动的主要价值是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对孙少平而言,劳动是锻炼灵魂的最好方式。

(一)劳动获得尊严

孙少安子承父业,长兄为父,承担了这个家庭的全部生产劳动。他作为村长,又是双水村的劳动带头人。和过去接受批斗不同,孙少安这次是披红戴花参加全县夸福大会,成了全县的十个致富带头人之一。这既是孙少安个人的荣耀,也是双水村的荣耀,更是原西县的荣耀。同时也是靠贴近黄土地的劳动,使得孙少安家庭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歌颂劳动的同时,小说也无情地鞭搭了靠投机取巧、偷拿扒窃和苟且偷生的的金家兄弟和整日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逛鬼”王满银,他们最终的结局不是碌碌无为就是被人民绳之以法了。

孙少平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劳动,一步一步地从一个揽工汉变身一名煤矿的正式工人。他的每一个进步无不是他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他每向理想靠近一寸都离不开近乎于残酷的自我折磨,更准确地讲就是决不懈怡的奋斗,他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他从中学毕业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不再依靠别人过活,要为家庭减轻负担,要让父亲过上好日子,要让妹妹安心的读完中学,读完大学。也正是劳动让他摆脱了自卑,维护了自尊。尽管劳动让他毁了面容,也没有使这个七尺男儿安逸于别人给他安排好的优越环境,毅然又回到了属于他的矿井。孙少平在煤矿出满勤而有高收入,而同时招工进来的干部子女不下井而收入少得可怜,最终不得不向孙少平借钱解决生活问题,这样的对比更进一步阐述了劳动获得尊严的思想。

(二)劳动获得幸福

孙少安困为家里穷,而不得不放弃了与田润叶的爱情,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孙少安和贺秀莲夫妻在自家窑洞里数着第一次卖砖赚来的一千多块钱时,那种幸福就如同黄土地上的红枣甜到了心里,将劳动获得的幸福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孙少平在中学读书里,连黄面馍都吃不上,只能吃丙菜就黑面馍,几次萌发退学的想法。高中毕业后,他走出了双水村,到原西县揽工,一步一步从一个揽工汉成长为铜城大牙湾煤矿的正式工人,他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汇给父亲时,那种幸福的温暖从心里溢出是无比的畅快淋漓。也正是靠诚实的劳动,孙少平收获了田晓霞的爱情。孙少平在中学里就是吃丙菜的穷孩子,但他肯学习,肯读书,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要摆脱眼前的现实,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在这种需求心理下,田晓霞出现在他眼前,但田晓霞和孙少平都是不般配的,一个是农民孙玉厚的儿子,一个是县委副书田福军的女儿,是矮穷锉与白富美、农二代与官二代的关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神是相通的。田晓霞爱孙少平坚强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爱学习,敢做敢为,丝毫没有农民特有的狭隘和自私,而孙少平爱田晓霞乐于助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全然没有官家小姐的造作和自命清高。

(三)劳动创造世界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世界。孙少安他们都怀着对生活的的满腔热情,用诚实的劳动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挖掉穷根。无论是农业学大寨运动,还是后来的农田改造和水利建设,都是靠劳动逐渐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双水村,一穷二白的原西县,遍处是荒山秃岭的黄原地区。

通过对劳动的赞美,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劳动者获得了尊严,获得了财富,赢得了荣耀,只有劳动我们才能享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和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是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这充分说明了这部小说在赞美劳动观念上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鼓励当代人投身于社会劳动中去,建设国家,创造财富,铸就辉煌,为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三、讴歌理想与信念

(一)为理想而奋斗

崇尚理想,讴歌理想是这本书的精髓。孙少安的理想是让村民吃上白面馍,孙少平的理想就是走出双水村,闯出新世界,他们为实现理想付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人要有理想,有理想才有目标,为理想而奋斗生命才有意义。小说对理想的崇尚,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平凡的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展现的是积贫图强,充满觉醒冲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图景,我们从中又能读出今天的历史脉络,读出一代人的精神记忆,折射着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平凡的世界》的描绘,是那么形象,又那么充满理想性,是扎根现实的理想性,是源发于生存、生命内里的理想性。”[2]

残酷的现实让孙少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心血和汗水并没有改变馍的颜色,这让他几乎丧失勇气,理想的信念似乎在摇摆。正是在这个时候,社会的大变革来了,联产承包到户到组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大潮在中国大地拉开了大幕,孙少安的理想再次迎来了新的希望。先是带领社员包产到户,让农民摆脱了饥饿,家家都吃上白面馍,再后来又开办砖厂,吸收村民到砖厂做小工,增加农民收入,让家家户户都吃上肉。

孙少平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从没停止过读书,无论是吃不饱饭,还是没有地方睡觉,总是手不离书。当他的民办小学教师名额被田润生挤掉后,他没有怨天忧人,而是进城揽工去寻找另一条生路。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了孙少平坚强的意志,他的勤劳善良也使他得到了回报,最终他成长为一名矿上的采煤班长,也最终实现了他的理想——就是走出了双水村,走出了原西县。

《平凡的世界》小说读书笔记高三 第5篇

其中的代表大概就是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了。而孙家,当初可是“村里出了名的穷家子”啊!上有老母,但是家住一口破窑,甚至当初连饭也没有的吃。尽管最后少安和秀莲办起了自己的砖厂,一天天的红火;少平也有了稳定的工作,但由农民出身的两兄弟依旧忘不了自己的从前,时间也抚不去过去的点点滴滴,而书中最引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而书中的一切人和事都有触动人感情的地方,比如:少平受批斗时的不甘与家人的担忧;当初孙绍安承办砖厂,要进行创业的不易;少平招工时的辛苦经历和最后得知深爱自己的田晓霞为了救一位落水儿童而牺牲时的失魂落魄,反映了穷苦的农民一步步挑起家中大梁的艰辛。令我似乎也生活在他们的时代,“平凡”的时代。他们生活的场景也是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而巨作的,路遥,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面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人民生活与思想感情的巨大变迁。

在种.种人物之中,我最欣赏的。不,是最在意的人物之一就是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中,在哥哥少安的砖厂开始盈利的时候,他身上背负的压力也是逐渐增加,他身后的背景也在不断的改变:一开始是朴素平常的原西县,再者,就是繁华的街头,但是这次少平是以揽工者的身份出现;荒凉而又穷苦。而当他终于到了大牙湾,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工人,拿着高薪似乎终于如愿以偿时,在他的生活中却出现了一个晴天霹雳:他深爱着的晓霞却被洪水吞噬了生命!他不敢相信,亲爱的晓霞怎么可能。

普通的人受到生活接二连三的打击,怨天尤人、甚至轻生。但他连“放弃”都没有想过半点,他做的是好好的活着和继续奋斗。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500字 第6篇

孙少平,一个穷苦但富有远大抱负与的知识青年。无论是只吃黑馍饿得头昏眼花,还是因为家里穷被别人排挤,他都没有放弃自己骨子里的矜持与清白,这些困难非但没有将他毁掉,反而成就了更加完美的人格。在现实中亦如此,尽管生活里有许多磨难,但总有像润叶姐那样的人来帮助你,温暖你,让你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除了外界的帮助,自身的意志也很重要。少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拥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与坚强地意志品质。这些也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再说说少安,他与少平不同,他的性格是沉默内敛的。小小年纪便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又面临了妻子的去世。少安遇到了秀莲,是他最幸运的一件事,再没有一个人可以这么支持他爱她。在秀莲的帮助下,他开了砖厂,日子风生水起。她还为少安生了虎子燕子,连在砖厂倒闭的时候也在继续支持他,可是上天就是如此,不会因为谁好谁坏就偏袒或惩罚谁,一切皆有定数。这样一个人,患上了肺癌。

晓霞就可谓是冰冷现实的陪葬品,她深爱着少平。从不介意少平的卑微处境,也不在乎少平的地位。她在乎的只是他破烂的被褥,在煤矿工作的不容易,这样的苦难反而让她对少平的爱不断加深。

小说《活着》读书笔记感触 第7篇

我想先简述一下这个故事,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一下福贵的充满苦难的一生。

富贵是地主儿子出身,父亲和他一样是个败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亩地,在福贵父亲手里一折腾就变成了一百亩,到了福贵手里因为赌博债台高筑,这剩下的一百多亩地也给霍霍完了。在还清债务之后,福贵父亲去世了,剩下福贵和母亲,妻子家珍和肚子里怀的儿子有庆,以及六七岁的女儿凤霞,一家人从砖瓦房搬进了茅草房,福贵开始了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贵去城里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给国军充壮丁,幸运的是历经战火幸存不死。回到家已是两年之后,母亲早死了,有庆也已经会走路了,凤霞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一家人心酸团聚之后,生活继续对着一家人进行着无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话却是“你回来之后一切就都好过了”。

后来有庆慢慢长大上学,一家人为了让有庆上学差点将凤霞送人。日子是越过越紧巴,公社倒闭,上交给公社的粮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灾年粮食歉收,方圆几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实善良的凤霞会因为被人抢走刚从地里挖出的一小块地瓜而和人打起来,家珍会因为被队长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泪,然而福贵的磨难不止于此。县长夫人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匹配,结果被无良医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贵痛苦的是新县长是他被抓当壮丁时认识且关系要好的春生。

此后,福贵的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凤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结果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刚从有庆的死中缓过来的家珍紧接着去了。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凤霞生了个孩子苦根,孩子三岁时,二喜在工地干活发生意外而死,此时就剩下富贵和苦根爷孙俩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岁的时候发高烧,福贵赶着收棉花,给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结果孩子吃豆子撑死了。前后几十年,身边的人相继离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福贵悲伤,但是依然顽强的活着,后来他从宰牛的手中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继续着生活。

我想福贵的苦难应该到此为止了吧,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

看完这部小说,心里很感概,看书的时候常常会为福贵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感叹着自己的人生幸运。但是幸与不幸也是相对的,福贵能从一碗稀米汤中喝出幸福与满足,这对于我来说却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有时候认为福贵是幸运的,经历了破产,灾荒和亲人的离去,他依然顽强的活着,有时候又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命运只惩罚他一个人活着遭受着这一切的苦难。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和钦佩就是家珍和凤霞了。家珍本是个女学生,米行老板的女儿,就因为被当时还是地主少爷的福贵看上了,就嫁给了福贵,用富贵的话说是嫁给富贵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劳任怨,伺候福贵,操持家务,这种心态值得令人钦佩。还有凤霞,尽管变成了聋哑人,可是始终保持着对这个家的付出和爱护,保持着自己老实和善良,没嫁人前下地干活挣工分,操持家务,嫁人后帮助邻里扫大街,织毛衣,获得了邻居们的称赞。我想有这两个女人在福贵的生命中出现,也是福贵的一种幸运。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感触 第8篇

一、从“四改志愿”看孙玉亭的性格特征

孙玉亭的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贫困的兄嫂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为了让他更有出息, 兄长孙玉厚尽全力把他送到外地上学。毕业后他当上了工人, 脱离了农民的身份, 这对整个孙家来说, 是莫大的荣耀。但不到几年的功夫, 他却从工厂里跑了回来, 蛮横地要求兄长给他娶个媳妇。他再次成为农民。已经在困苦中麻木的孙玉厚咬牙借钱给他娶了老婆, 但他在嫂嫂被自己老婆欺负时却不敢插手劝解。他的兄嫂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 而他再婚后还要靠哥哥的接济生活, 他的烟草一年四季都是由哥哥供给的。就这样, 孙玉亭窝窝囊囊地活着。他终于等到了“文革”, 他所有的才华、精力、时间都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为了革命, 他和媳妇都不顾家, 不种田, 不照顾孩子。他冬天的棉衣依然单薄, 鞋子破得会时常从脚上飞出去, 窑洞漆黑污秽。而随着“文革”的结束, “左倾”错误的纠正, 人民开始多种经营, 发展生产, 提高收入。而现实经济条件困顿的孙玉亭不得不作出选择, 跟着侄儿孙少安走“资本主义”路线, 并为他出谋划策、张罗仪式扩大影响, 有时又怀念集体生活, 渴望并企图“复辟”。

以上这段文字, 实际上就是对孙玉亭一生和事业的概括。他的一生四改志愿, 第一次读书当工人, 第二次娶妻当农民, 第三次革命当村干部, 第四次谋生投靠“资本主义”。这四次选择既有社会原因, 又有自身原因;既反映了一代人在当时社会状况下的精神面貌, 又反映了孙玉亭本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综合来看, 第一志愿是哥哥为他填报的, 当时的境况是多么的心酸:“玉厚低着头站了一会儿, 然后望着弟弟远去的背影, 叹了一口气, 慢慢走着上了自家的土坡……一九三九年, 孙玉厚十六岁, 玉亭才刚刚五岁, 他父亲的痨病死了, 丢下他兄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旧社会, 女人不兴出门, 母亲又是小脚, 只能在家里操磨, 山里和门外的事都搁在他一个人身上了。他和一个穷人家瘦弱的女娃结为夫妻。他媳妇虽然面黄肌瘦, 但对他妈和玉亭特别好, 因此那几年光景虽然穷得叮当响, 日子过得还很一体。”[1]就是在这般条件下, 他踏上了求学他乡的旅程, 这背后凝聚了兄长对他多么深沉的厚爱与期望, 因为当时的农家子弟读书是多么奢侈的宏愿, 可见他出身的家庭穷而不俗, 德高识远。造物主是否会钟爱于他, 让他秉承遗风, 福泽更多的人?他的求学之路会像故乡的东拉河延伸到遥远吗?人们似乎还等待着某种征相关注的期盼。然而, 现实是残酷的, 孙玉亭的出场距第二志愿的录取都那么遥远了。顺便说开, 孙玉亭由于忍受不了当工人的辛苦, 尤其是一个月一筐土豆的薪水, 他竟然放弃当工人, 回家当了农民, 还打闹着让他哥哥为他去娶媳妇。是啊, 男大当婚, 人的一生就像一年四季, 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生命特征。但奈何偏要当农民再娶妻?而且, 庄稼活不麻利, 不肯吃苦, 总是饿着肚子, 拖着破鞋, 冬天衣不保暖, 鞋不温脚, 家里穷得叮当响, 孩子饿得嗷嗷叫。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一切都是由他自身的性格决定的, 虽然也受到了社会方面的影响。首先, 孙玉亭胸无大志, 目光短浅, 不求上进。“《平凡的世界》形象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 孙玉亭、孙玉厚兄弟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是乡村生活的固守者, 从未想过要离开土地, 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他们又是迥然不同的两类人”。[2]其次, 意志力薄弱, 软弱无能, 不肯吃苦, 窝囊一生。在钢铁厂当工人的孙玉亭, 不会不知道“公家人, 铁饭碗”。究其原因, 是他吃不下苦, 意志不坚定。尽管当时薪水很少, 但那是困难时期, 大家都下定决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 而孙玉亭没有那份决心, 也不能坚持。又比如, 他明明尊敬自己的嫂子, 却眼睁睁地看着她被妻子欺负并不加以阻止。和别的女人发生暧昧, 被围在房里后, 若不是女方勇猛强悍, 他几乎要被吓死。孙玉亭这种秉性的不刚强是他的又一性格悲剧。再次, “……, 然而许多老一代农民的美德在他身上已荡然无存”。[3]在他身上所存在的“自私、好吃懒做、贪图小便宜、虚荣”的缺点, 成为他性格悲剧的又一表现。如果说胸无大志让他平庸, 软弱无能让他窝囊, 那么“自私、好吃懒做、贪图小便宜、虚荣”的悲剧性格与当时极左思潮的社会悲剧相结合, 就像一颗杀伤力不弱的炸弹一样, 会制造更大的社会恐慌。最后, 喜欢红火热闹场面的天性与缺乏决断力的性格构成他可笑的一面, 这可以说是他性格中悲喜剧相交融的一点。说它是喜剧性的, 因为孙玉亭这一性格闹出了很多笑话。然而, 这是一种无聊的笑料, 没有精神归宿感, 潜伏着危机, 所以, 也有悲剧的成分在其中。

二、从积极革命看孙玉亭的人格异化

如果说孙玉亭的“自私、好吃懒做、贪图小便宜、虚荣”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性格悲剧的话, 那么, 社会极左思潮的泛滥, 则是他人生悲剧中的社会悲剧。

处在极左思潮下的孙玉亭, 其人格内涵表现为对极左思潮的偏执和狂热。首先, 在极左的年代里, 一切都是以政治为价值判断标准的, 孙玉亭当然必须在政治上确保革命的彻底性和纯洁性。[4]为了实现该目标, 孙玉亭处处以革命和政治为“第一生命”, 甚至不惜以牺牲亲情换得政治上的荣誉与忠诚。当王满银因贩卖老鼠药被劳教时, 由于怕有人说他划不清界线, 一向吃完饭有事没事都要到孙玉厚家坐一会儿的孙玉亭, 再也不去哥家了, 有事竟是隔着公路喊“哥”;怕政治影响不好, 他又推让别人宣布释放王满银。可以看出, 孙玉亭在关心自身政治名誉时, 连同胞兄弟的情意也可以忽略。其次, 作风浮夸。为了完成揪斗阶级敌人的“光荣使命”, 他竟将傻子田二推上审判台。可以说他是只靠思想上的积极, 而投机钻营到干部队伍中的文化盲。他谈起来头头是道, 干起活来一窍不通, 做群众工作只靠空洞的说教, 并不懂得靠自身的表率来引导。再次, 思想僵化。“文革”期间, 主流意识形态竭力倡导纯粹的社会主义, 坚决消灭一切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就是这一思想极端的体现。孙玉亭自然对一切非社会主义事物也极力排斥。他批判王满银走资本主义道路, 鄙视金俊山只顾个人发家致富的小农意识, 甚至在“四人帮”垮台之后, 听说孙少安“明目张胆走资本主义道路”时, 他立即以激愤的姿态坚定地予以抵制和批判:“谁反对社会主义, 我就反对谁!别说是我的侄儿, 就是我父亲现在活着, 他反对社会主义, 我也坚决不答应!”孙玉亭的思想可谓彻底僵化了。最后, 好逸恶劳。孙玉亭“虽说整天喊叫批判资本主义, 但对实惠也从不拒绝”, 实质上是一种骗吃骗喝的流氓恶习。孙玉亭在公社大队吃喝不说, 还死皮赖脸地到哥哥和侄儿处白吃;也忍不住追求“浪漫的资产阶级情调”, 和王彩娥这样的风流女人“麻糊”在一起;他坚决反对刘玉升的迷信活动, 立场却是“文革中砸烂一切牛鬼蛇神”的破坏主义和虚无主义。由此可见, 孙玉亭的积极革命是他性格中的恶习、封建奴性和极左思想相结合的扭曲。这种结合造成了他人生中的悲剧, 也给社会带来了危害。

三、从“怀念集体”看孙玉亭的精神家园

所谓精神家园, 就是精神栖息、情感皈依之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是不同的, 就像他们在自己责任田里种上不同的庄稼。健康的精神家园是丰厚、和谐、充实的, 是不会让杂草蔓生的。然而, 孙玉亭的精神家园一片贫瘠, 压根就没种上几棵好草好苗。当“革命”的种子洒向大地时, 其就会在孙玉亭的精神家园迅速生根发芽, 并最终奴役他的灵魂。虽然“革命”结束了, 但他心灵上的阴影不会消失, 并将在新的现实中上演意识形态与行为高度脱轨的可笑闹剧。

生产责任制真正实行时, 失去了亲爱的集体的孙玉亭“感到就像没娘的孩子一样灰溜溜的”, “在人们几乎忘记一切而发疯似的谋光景的时候, 只有孙玉亭仍然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期盼着往日集体的恢复, 再找回虽然少吃缺穿、可心情畅快的革命流金岁月”。这个“穷先进”念念不忘的是“越穷越光荣”的革命经。虽然现实生活无处不在向这个对“革命”一片赤诚、置自己吃穿而不顾、把头磕破都乐而为之的“革命家”证明梦想复辟是徒劳的, 但孙玉亭没向现实投降, 而是让自己的精神活在记忆里, 一再“缅怀往日那些轰轰烈烈的日子”。“文革”结束多年后, 当女儿卫红和金强结婚时, 他送的礼物是题有“一个红心两只手, 世世代代跟党走”的极富“文革”话语特点的笔记本。所有这一切, 都表明唯“革”是从的极左思想早已深深地内化到孙玉亭的骨髓中。

总之, 孙玉亭是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所刻画的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 有着丰富的内涵。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感触 第9篇

关键词:现实主义;平凡;悲壮;历史变迁

一、《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平凡的世界》它正视了现实,并忠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了人生。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到1988年历时6年,其间作者为搜集事实进行了不少的工作。作者首先进行了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在此其间除了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长篇小说外,对于其它的杂书如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等著作也进行了阅读。另外对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书也做了必要的研究。为了使作品能全景式地反映当代生活,作者提上了行囊开始在生活中奔波。在现代主义横行的当时,作者毅然选择了现实主义来创作这部作品,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创作规则,采用了“无意识”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现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路遥对于中国从1975年到1985年的农村、城市生活都有着深深的体悟,并且这种体悟让作家产生了一种要把它表达出来的冲动。《平凡的世界》真实逼真地描绘了农村历史的变迁。路遥在这部作品中再现1975年到1985年中国北方农村历史性的变迁,作品中每一个农村生活场景无不让人想起当时或我们现在所处的农村生活现实。如在修筑水坝时,金家人恋土情结与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热潮的矛盾,在田福堂的精于世故中终于金家人不得不屈服,这也反映了在中国农村中伦理道德与政治风波巨大的影响。诸如以上的种种的农村社会生活无不引起读者的共鸣。

《平凡的世界》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必要而细腻的描写,符合了人物的身份。例如孙少平由于贫困而过份的自尊的描写。“他在眼前环境中是自卑的,虽然他在班上个子最高的,但是他感觉他比别人低了一头。而贫困又使他过份地自尊。他常常感到别人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于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立的情绪。就说现在吧,他对那个派头十足的班长顾养民,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感情绪……”。对于这一段由于贫困而过分自尊的描写,相信每一个曾经经历过的人都有同感。因为作品中的孙少平是一个顽强不屈,敢于奋斗拼博,追求精神美好的人,所以他会更加地认为别人在注视着他,所以他由于贫困而自卑,由于自卑而过分自尊的情形会比别人更强,所以他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感的情绪。上述种种也充分地显现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是有分寸,符合客观现实的。

二、《平凡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平凡而悲壮的爱情世界

《平凡的世界》描绘的爱情故事是平凡与悲壮的。平凡的生活其实本如此,难得称心如意。人们常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两人都明明喜欢上对方。但是孙少安对田润叶是爱而不娶,而田润叶对李向前是嫁而不爱。孙少安作为中国千千万万村落中一个平凡的农民,虽然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比较现代的想法,但是却无法摆脱传统思想对自己的影响。他内心是喜欢田润叶,但是心底的传统观念告诉他,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差较大,他不能让人看扁,他不能害了心爱的女人,于是他只能躲藏起来,只得逃到了山西把一个他认为适合当自己的妻子的秀莲娶了回来。少安的逃避让田润叶为了浓浓的亲情与世俗的观念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李向前,在一段时间内折磨着这个痴情而可怜的男人。平凡的世界,世俗的观念,善良的人情让两个本来深深相爱的人不得不分开,这虽然悲哀,但又不失为一种壮美。作者并没有让这两个人就这样默默地过下去,而是让这个平凡的世界变得更加悲壮。少安娶回的秀莲让少安的日子变得快快乐乐,秀莲的贤慧与勤劳让少安能大展雄图。但是夫妻恩爱事业有成的时候,秀莲又因为积劳成疾患癌症而去,生活对少安也太不公平了。而田润叶虽然在结婚后冷酷地拒绝了丈夫与她同居的要求,但却在李向前因车祸失去双腿时爱心回归,重新审视李向前对自己的爱与自己对李向前的爱。决定立即回到李向前的身边,因为她意识到:“她现在对自己的丈夫有些深厚的、怜爱的感情,不仅有妻子对丈夫的感情,而且还有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在这里作家又给我们显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仁慈的品格与圣洁的光辉,她们纯朴、善良、宽厚、无私,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她们也在演绎着一场悲壮的爱情故事。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则具有戏剧性,一个是一无所有的穷小子、煤矿工人,一个美丽现代的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两个地位悬殊如此之大的年轻人由于心灵的相通而走在了一起,而且深深地爱着对方。虽然少平对晓霞爱得悲苦,爱得不安但是他们仍然演绎着他们美好的壮丽的爱情。他们的生活本应如此美好,但是平凡的世界中这些平凡的人们由于他们善良的爱心使他们的爱情最终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随着田晓霞在洪水中因救溺水小孩英勇牺牲,少平与晓霞的爱情也只能划上一个悲壮句号。作品中其它人的爱情也是难尽如人意。

作品中所描绘的亲情与人情世故也是平凡与悲壮的。少安砖厂的发展,本已给家庭带来了兴旺与发达。浓浓的亲情本来可以让兄弟一起走上富贵之路。但是追求独立少平,却由于精神世界的空虚,背行囊,抛下这温馨的亲情与有利的条件去了黄原揽工,并最终成了一个吃公家饭的煤矿工人。他达到了自己理想上、精神上的彼岸,但是却给亲情留下一个遗憾。同样少安为了难舍的人情,为了村民在农耕中有几个活钱,而扩大了砖厂规模,招揽一部分农民来砖厂做工。但是这些人在少安砖厂陷入困境无力给予他们工钱时,却忘记了这份浓浓的乡情,对少安冷嘲热讽,攻击鄙视。当少安的砖厂重振雄风时,他们又换上了另一个面孔。作者在亲情与人情炎凉中又给读者展示了平凡而悲壮的世界。

作家的创作心态的悲壮,决定《平凡的世界》描绘的是一个悲壮的世界。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物态化的结晶。因此,只有在对作家人生阅历精神结构创作心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指向及相应艺术形式选择作出比较准确的理解与阐释。作者本身就是带着一种悲怆的心态进行的创作,在他创作的过程中及自已的人生经历中都充满了悲壮,所以《平凡的世界》中也必然会透露出这种悲壮的气息。

平凡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环境决定了人物的命运,现实中的人们都不可能过得尽如人意。而《平凡的世界》它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作品,所以它描绘的必然是一个平凡而悲壮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1、2、3、4、5)[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3]丁增武.路遥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

小说《三体》读书笔记感触 第10篇

我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是在我看了一篇名为《最后的进化》的文章里面表达了一种观点——也许在毅力灰尘中就含有一个宇宙,我们拍掉灰尘这一动作的时间在我们眼里大约几秒钟,而在那个宇宙中可能过了几亿年甚至更久。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文明,也许就是另一个世界中的灰尘。

第二次是在一位MC建筑大神所创造的世界上。他几乎创造了整个宇宙,可最终竟然只是一只蝴蝶上的斑点。

第三次就是在《三体》上。《三体》与前面两个略有不同,《三体》主要讲的是主人公汪森发现“死亡倒计时”,然后通过三体游戏进入了三体内部组织,最后拦截下了“拯救派”的船只,从上面得到了关于“三体文明”发往地球的来信。

三体文明中的世界是一个毫无规律的世界,太阳何时升起,何时落下,都是未知;文明究竟能到达何种程度,全部随缘。所有人都试图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寻找规律,最终却都无功而反。这使三体人萌生了离开了这个星球的念头,然后他们发现了地球。此时,三体文明程度远高于地球文明,随之便引出了文章中心:当一个高级文明发现低级文明时,高级文明必须要消灭低级文明。

小说《小公主》读书笔记感触 第11篇

母亲给我借了一本书---《小公主》,刚开始看我就着迷了,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把它读完了。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弗郎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写的,这部经典名著告诉我们:每个女孩都具备成为公主的潜质,只要结识萨拉,你就会像她一样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和优雅的心情。

这本书的主人公--萨拉,自幼就失去了母亲,由父亲抚养长大。为了让萨拉接受好的教育,他父亲便把她送到伦敦的明奇寄宿学校去学习。因为她家境富裕,机智聪明,善于假装、想像和讲故事而受到学校的重视。可是正当她在举行快乐的生日宴会时,一个不幸的消息降临了:她的父亲因为钻石矿破产,心情不好,且又得了热病,不幸去世了。于是,她马上从一位高贵的公主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佣,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最终还是因为她那善良、纯真和充满爱的心使她成为了真正的公主。

读《小公主》时,我恨不得为萨拉的遭遇大哭一场,她让我那颗正在原地踏步的真诚的心有了目标。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要想成为公主,只有财富和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内在的美----高尚的品质。

小说《悲惨世界》的读书心得感触 第12篇

有人说:你对生活的冷暖认知越多,《悲惨世界》就越能让你热泪盈眶!这也就是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触,不知要看尽世间多少的人情冷暖才能读懂雨果的《悲惨世界》,有时候在读的过程中,那种悲恸随即而来,无以言表,内心却无比清醒——我要带着同情去看待这个世界,哪怕它美好的无所漏洞,哪怕它满目疮痍。

生命不能承受之苦,人性不能承受之痛,《悲惨世界》中全都彻彻底底地表现出来了。然而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让瓦让坐了牢狱之后,用他的善意将复仇之路转变为自我救赎之路。是啊,自我救赎之旅道阻且长,可有人真正的做到以德报怨,善待世间。让瓦让只不过是为了姐姐的几个饥饿的孩子偷了块面包,便被抓去蹲了牢狱,那19年的苦役生活,让他忘记了自己是否还有亲人,是否能像个正常人生活,在米埃里教主的教化下,他开始自己的救赎之路,用自己的能力帮助穷人,残疾人,替病人付疗伤费,只要是能帮助别人的他都做了,成为市长也是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做到的,无奈于社会的黑暗,他太过于善良,以至于又沦为人人弃而远之的苦役犯、在逃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的心灵一次次的遭受到重创,可从未抱怨过,仍想着在芳蒂娜面前答应的帮她赎回女儿,是的,这个可怜的老人遇见了他生命中的天使——珂赛特,他将他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女孩子,她陪着她成长,和生活战斗,好似那些悲惨的事也随着这短暂的幸福能消失。他太善良,遇到抓他的警察雅伟尔被绑时,竟没有想过杀掉他,居然以德报怨,救了他。让人难以相信,原来一个人可以这样善良,原来一个人的善良竟能带来巨大的灾祸。不管你曾做过多少好事,但被大多数人记住的是你犯过的错,不会有人因你拯救了世界而感动,却因你的犯错将你驱逐,我看到了人性的可怕与悲哀。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感触 第13篇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  独立意识  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思潮、新观念的冲击下,农民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根本改变。小说《平凡的世界》就以改革开放前后西北农村的社会变迁为故事背景,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为主要人物形象,通过复杂的社会矛盾、尖锐的思想冲突等描绘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城乡生活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剧烈社会中普通人艰难的生活境遇与复杂的心路历程。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位有着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开放意识的现代农民,他不甘于旧思想的束缚,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成为新时代的勇敢“探索者”。

一  坎坷的人生经历

斯马特说过,在痛苦和磨难面前,弱者会逆来顺受地接受,这并不是真正的人生悲剧,悲剧在于对命运和苦难的抗争,悲剧美就表现为生命抗争中所展现的崇高精神和人格价值。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以顽强的抗争精神面对贫困、饥饿、孤独、鄙视等人生苦难,在抗争中展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崇高。

孙少平是原西县双水村的普通农民青年,贫困的生活给了他数不尽的人生苦难,他从小就过着忍饥、忍辱、忍冻的日子,但是贫穷与苦难并未击垮孙少平,反而培养了他坚韧、顽强、独立、吃苦耐劳的个性。比如,孙少平在县城读高中时,虽然顿顿都吃“三等饭”,常常食不果腹,“到吃饭这一段时间,饥饿让他两眼冒花……只能机械地蠕动”,但是孙少平并未向饥饿、贫穷和苦难屈服,而是将所有精力都放于学习上,利用一切时间读书、看报、学习等,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高中毕业后,孙少平被迫回到了双水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但他不愿在贫穷的农村生活一辈子,他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于是,孙少平赤手空拳地来到黄原县当揽工汉,每天都干着最脏、最累、最苦的工作,但是他毫无怨言,每当超负荷的劳动结束之后,他还会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学习,领悟人生的真谛。后来,孙少平带着梦想来到了铜城煤矿,在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仍坚韧而顽强地工作,乐观而积极地对待生活,他从未耽误过一天工,也从未退缩过。显然,孙少平是生活的强者,贫穷、饥饿、劳累、苦难等并未阻挡他前进步伐,反而培养了他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他成为生活的强者和自我命运的主宰者。

二  悲剧的爱情生活

爱情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思想主题。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那真实感人、曲折痛苦的爱情,犹如散发着青春乐章的音符,每个节拍都回荡着生命的旋律,散发出爱情的芬芳,带给读者无尽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回味。上中学时,孙少平认识了同样吃“三等饭”的郝红梅,两人同病相怜,相互同情,后来郝红梅移情别恋于家庭条件优越的顾养民,于是这段辛酸、凄楚的初恋草草结束。后来,孙少平结识了革委会主任田福军的女儿田晓霞,高中毕业之后田晓霞顺利进入大学读书,而孙少平则回到了贫穷落后的双水村,渐渐地两人失去了联系。后来,孙少平到黄原打工时偶然遇到了田晓霞,两人的純洁友谊逐步升级,发展成了甜美的爱情,在树林中孙少平拥抱并亲吻了田晓霞,品尝了甘醇甜美的美好爱情,“他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幸福……没有白白在这人世间枉活一场”。在别人眼里,孙少平与田晓霞是门不当户不对,但是孙少平并未放弃追求爱情的权利,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心爱的人,并以自己的质朴、豁达、思想深深吸引了田晓霞。

美好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波折。在煤矿工作期间,田晓霞向孙少平透露了有同事追求她的事情,这让孙少平非常苦恼,他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与极度的精神焦虑之中,后来田晓霞的来信解释消除了他的思想顾虑,也使孙少平更加相信这份坚贞执着的爱情。书中,作家这样描写这段爱情,“他们打破陈旧的爱情观……他们的爱情既是给予也是获取……持正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但是,省委书记的女儿爱上煤矿工人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于是,作家为这段爱情安排了一个符合社会现实的结局——田晓霞救落水儿童时不幸遇难身亡,从而为这段唯美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句号,也使作品蒙上一层淡淡的悲剧色彩。

三  复杂的精神世界

1  对农民思维的超越。首先,自我独立的意识。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现代青年,孙少平有着独立的自主意识,他并未“为几抱柴禾或者一颗鸡蛋……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而是抛弃了“乡巴佬式”的偏见与狭隘,“实现了对出身阶层的超越”。孙少平常以自由、独立、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但是现实生活往往是冷酷的,这使孙少平陷入极大的精神苦恼之中。比如,在高中毕业之后,许多领导干部子弟都进入大学读书,孙少平不得不重新回到偏僻、落后的双水村,但他并不满足于父辈的生活方式,而是力图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孙少平选择了背井离乡的揽工汉生活,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孙少平的独立意识不仅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还体现为精神自由与意志独立。比如,面对艰难的生活,孙少平完全可以选择与哥哥孙少安一起经营砖厂,但是他还是果断地拒绝了哥哥的好意,独自到黄原县当卖苦力的揽工汉。在田晓霞遇难之后,孙少平委婉拒绝了金秀的爱情,选择了更需要照顾的遗孀惠英。再如,在认识田晓霞之后,孙少平并未借助田晓霞的力量调动工作,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顽强地生活。

其次,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孙少平都有着改变现实生活的进取意识,但是两人的思想观念去有着巨大差异,孙少安想着“箍双水村最好的窑洞”,“做出众的庄稼人”。孙少平骨子里有一种敢于挑战苦难的闯荡精神,在失去了民办教师这份体面的职业后,孙少平明知道“外面的花花世界不是好混的”,“倘若流落它乡异地……去应对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但是他并未贪图安逸的农村生活,也不愿呆在家里与哥哥一起办砖窑,而是赤手空拳地来到陌生的城市闯荡,拓展新的生活空间。显然,孙少平比孙少安更具有进取精神,有着更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想。

此外,开放的思想意识。与孙少安相比,孙少平读过许多书,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比如,在失去民办教师的职位后,孙少平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不愿在保守、封闭、落后的双水村生活一辈子,“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同时,孙少平心中有种无名的躁动,总感觉有一种东西在召唤他,让他去外部世界去看看,“一种强烈的愿望不断从内心升起……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于是,孙少平走出了双水村,来到了原西县、铜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孙少平从封闭内向、自我压抑的农民变成了思想独立、视野开阔的现代青年,正如他对金波所讲,“人就得闯世事……死了也不后悔”。

最后,自由平等的观念。孙少平出身于贫穷落后的农村,但是他从不妄自菲薄,反而觉得贫穷、苦难、饥饿等带给自己无尽财富,“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同时,孙少平认为农民并不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黄土地养育出来的人……精人、能人如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正是在这种朴素的平等观念支配下,孙少平从未因揽工汉的身份而感到自卑,总是随意而自信地田晓霞、顾养民等交往。在孙少平眼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爱情也建立于这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之上,而不是所谓的门当户对。因而,在与田晓霞的恋爱关系上,他勇敢地追求千金小姐田晓霞,并以矿工的身份接受了田晓霞的爱情,而不是像哥哥孙少安那样因贫穷和农民身份拒绝田润叶。

2  对传统思想的继承。首先,随遇而安的思想意识。高中毕业之后,孙少平过了一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随后他幸运地成为村子里的民办教师,在学校解散之后,孙少平不愿在家当农民,于是他做出了人生的关键抉择——到黄原当揽工汉,之后他顺利地把户口迁入县城,又跳出龙门,成为国家正式工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面对重大人生选择时,孙少平多是机械而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仅仅“离开双水村”是他凭借青春激情做出的。在黄原揽工期间,孙少平很快适应了揽工汉的生活,并默默地干着小工的工作,若没有曹书记的“慧眼识英才”,或许孙少平就会当一辈子揽工汉。在大牙弯煤矿时,孙少平也未对生活环境与人生未来做太多思考,当田晓霞问及生活理想时,孙少平是这样回答的,“我准备一辈子就在这里干下去……还能怎样?”显然,孙少平并未努力地抗争命运,而是以努力地适应环境、做好分内的事情,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少平不仅继承了传统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沾染了传统农民随遇而安、忍让迁就的惰性,这说明孙少平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其次,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较低,常常在温饱线上挣扎,这使农民形成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孙少平身上就体现了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观,比如,在黄原揽工期间,孙少平首先想到的是赚回两块五毛钱,当时孙少平也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包工头……至东关大桥去挑选工匠”,因为这样可以挣更多的钱,这些都展现了孙少平的目光狭隘和功利思想。在大牙湾煤矿时,孙少平之所以对这种牛马般的劳动充满无限热情,舍不得误一天工,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这里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在成为国家正式工人以后,孙少平有了新的梦想,“为父亲箍两三孔窑洞……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纪念碑”。显然,虽然深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但孙少平的血液里还是流着传统农民的价值观念,在骨子里他还是与孙少安一样的陕北青年。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洋溢着真情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的痛苦与欢乐、爱情与挫折等,并以孙少平的爱情、生活和奋斗经历,真实展现了“平凡的世界”里悲壮而不平凡的人生,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參考文献:

[1] 郭喨:《城市化:〈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命运密码》,《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 高源英:《略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7年第3期。

[3] 王正:《农民爱情叙事中的文化情缘——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4] 任桂娟:《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的形象内涵》,《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5] 曲建平:《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

[6] 崔广宇:《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悲剧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上一篇:南开12春学期《人力资源开发》在线作业及答案下一篇: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