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素材

2024-05-29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素材(精选8篇)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素材 第1篇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师: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四时风景图片,配乐名家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以悄声跟读,标出不认识的字。

生:悄声跟读。

师: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师:(指着板书)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听读,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读一读相信大家很快就会找到。

学生思考

生:“属予作文以记之。”

师:为什么读“zhǔ”,不读“shǔ”呢?

生: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大家看的很仔细,请将这个字标出来。是谁嘱托作者来写这篇文章的?

生齐声答:滕子京。

师:滕子京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让范仲淹写这篇文章?

生:滕子京是岳州太守,他让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师:很好,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被贬谪守岳州。

师:滕子京这个人的能力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用了多长时间呢?

生:“越明年。”

师:“越明年。”是几年?

生:不到一年。

师:对,这说明了……

生:说明滕子京的工作能力很强。

生:说明滕子京的工作范仲淹很认可。

师:很好,那么在范仲淹眼中的岳阳楼景观如何呢?

生:“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师:你找的很准,读的很准确、流利,如果我们将“衔”“吞”换成“连”“接”,好吗?

生:不是太好,好像缺了一点气势。

师:“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一下好吗?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有气势,把洞庭湖广阔浩渺的壮丽景象读了出来。

师:按常理作者应写岳阳楼的雄伟奇特,但作者为什么没写呢?

生:是因为“前人之述备矣”。

师:那作者又写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得无异乎?”

生: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读第3、4段,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齐读课文。

生:“悲”、“喜”。

板书(悲、喜)

师:你从哪些景物生发出“迁客骚人”的“悲”?

生: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生:老师,我觉得他读的不是太好,他没有读出那种“悲”的意味。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段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师:你理解的很到位,读一读好吗?

生读(学生们鼓掌!)

师:下一段作者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阳光明媚,春光无限美好的画面。

生:色彩艳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那这一段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呢?

生:“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浮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师:你说的很好,那么作者对“迁客骚人”触景生悲,触景生喜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五段。

学生思考、讨论。

生:作者不赞同他们,作者借“古仁人”之口来抒发自己的心志。

师:古仁人是什么态度呢?

生齐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板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师:意思是—

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生: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师:这也正体现作者的宠辱不惊之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这道出了人对事物、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这不是简单的逃遁和退舍,而是作者人格的完美体现,是“古仁人之心”的呈现。正是有了这样淡泊的心境,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也能体现作者的忧国爱民的思想。

师:很好,谈谈你的理解。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说明无论穷达,都牵挂社稷民众。“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江山社稷考虑,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和报国之志,其胸怀是多么宽广,多么令人景仰。兼济天下之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

师:你理解的很深刻。请同学们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样的政治抱负,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生: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生: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这样一篇千古佳作 ,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下课用更多的时间去反复品味,用心欣赏,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髓,沉淀自己的文化 ,濡养成自己的气质 ,它必将有益于成就你的大气人生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素材 第2篇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四面河山归眼底,淮海南来第一楼。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学生:(集体,迫不及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板书:

《岳阳楼记》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悲

春和景明------喜

古仁人 :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第3篇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首先看看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 说说你的理由。

生1:“念∕无与为乐者”, 因为“念”是动词, 是思考的意思, 后面是它带的宾语。

生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遂”是表衔接的副词, 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连动。

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因为“但”是“只是”的意思, 表范围的副词, “如吾两人者耳”是定语后置, 是一个整体。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 其实划分节奏的过程就是理解文章的过程。下面, 我们运用开火车的形式, 翻译文章。

学生边读边翻译文章。 (略)

师:文章全文只有84字, 可以说是短小了, 我们可以再将它读短读薄。请运用以下的句式说话,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句式:文章叙述了一件事,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生4:文章叙述了苏张二人同游承天寺的事情, 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生5:文章叙述了苏张二人在承天寺赏月的事, 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服输的硬骨头精神。

生6:文章描写了月下承天寺幽静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誓死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特点。

生7:文章描绘了承天寺月下竹柏等景物, 表达了作者孤寂、思乡的悲伤情感。

二.精读文本、深入解读

师:大家通过阅读体会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有高洁、有坚韧、有孤独、有烦闷。下面我们再将文章读厚, 看看作者怎样在文字中透露这些情感的。

师: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生8:当时的季节是深秋, 时间是深夜, 而且当时的月光皎洁, 苏轼因而睡觉不着, 外出散步。

师:回忆一下, 古代文人写秋绘月的经典诗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9:马致远的《秋思》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愁绪, “愁”乃心上秋, 这个汉字的造字特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生10:李白的《静夜思》将“明月”“秋霜”“故乡”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著。

生1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的抒怀很感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一句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而“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一句是温馨的祝福, 是千古离人的心声。

师:皎洁的月光勾起了作者的思绪, 有思念, 有惆怅, 有豁达, 不一而足。作者来到承天寺, 寻找朋友张怀民。“承天寺”这个地点引起老师的注意, 不知同学们有怎样的解读?

生12:寺庙是出家人所在, 他们看破红尘, 无所追求。

生1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中“幽”“空”“寂”等三个字十分恰当的刻画了寺庙的特点。

师:作者是不是想到了遁入空门, 我们无从知晓。但他的确来到了寺庙, 寻找寄托。寺中一定有许多的景物, 作者选择了哪几种?

生:只写了月下的竹和柏。

师:同学们读过古人哪些写竹和柏树的古诗词, 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14: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读出了竹子的坚韧和顽强, 也是作者自己性格的真实写照。

生15:郑板桥的《竹》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我读“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时, 想到了《爱莲说》里面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 竹和莲相似, 都有高洁傲岸的情操。

生16:郑板桥的《题画》

秋风昨夜渡潇湘, 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

秋风怪石都奈何不了毅力顽强的竹子, 他一身的胆量, 誓死不低头的气概, 让人震撼。

师: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写照。苏轼与郑板桥虽然不是同一朝代的人, 但是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是一致的, 在竹的身上也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生17:我读过无名氏所著的《柏树》一诗:

柏劲松青入云幔, 林深溪浅出仙山。我爱松柏真高洁, 家雀安能枝上攀。

松柏高洁, 当然不与家雀为伍, 那种洁身自好令人钦佩。

生18:我读过李白的诗句:

为草当作兰, 为本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 松寒不改容。

松柏的本性是其他的植物所不能比拟的。当其他的植物已经躲避严寒时, 只有松柏依然在寒风中傲然挺立。

生19:我读过李白的四句诗:

松柏本孤直, 难为桃李颜。

愿君子长松, 慎勿作桃李。

桃李颜色和果实是令人垂涎欲滴的, 但是松柏才是真正的君子, 不求表面重在内心。

生20:我看过贯休《春送僧》

蜀魄关关花雨深, 送师冲雨到江浔。不能更折江头柳, 自有青青松柏心。

送别诗中也有松柏的身影, 那是因为她们那份正直和真诚, 可以运用来表达一片丹心。

师:同学们的阅读面十分广泛, 让老师也佩服不已。古人写文章重在文以载道。大家猜测一下,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写这篇文章的?

生21:我从书上的注释中知道, 苏轼是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写的这篇文章。

师: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到黄州时写的文章。其实苏轼一生曾经多次遭遇人生挫折, 先后被贬到黄州、杭州、惠州和琼州等地, 但是他还是生存下来了, 靠的就是《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既豁达乐观又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 而且也是这些品质让他在文学上有了巨大的成就, 成为一代文豪!

三.拓展迁移, 感同身受

师:苏轼900多年前的一篇文章, 让我们大家了解了一位文豪的心境。同学们, 如果大家当时与苏轼一起在月光下散步, 你会有什么话对他说?

生22:苏轼, 你要放开些, 人生在世没有趟不过去的水, 也没有爬不过去的山。

生2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路上的挫折是难免的, 只要有生存的勇气和毅力, 就一定能够有作为。

生24:苏轼, 我真佩服你, 在你的身上我学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师:安慰、劝导都有道理。老师觉得, 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从他身上学习一种人生态度, 那就是坚忍不拔, 豁达开朗, 面对挫折时看开一些, 依然可以活得开心幸福。

最后, 老师推荐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给大家, 课后大家去看看, 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下课!

教学小结:

一.拓宽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对学生进行了人生态度的深刻教育。

文章只有84字, 而且学生的预习情况良好。因此, 老师果断地加深了课堂的深度, 拓宽了课堂的广度。课堂围绕苏轼文章里选择的“月”“寺”“竹柏”等景物, 调动学生的积累, 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教育目标, 可谓水到渠成。另外, 这样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积淀, 对于学生今后的文言文的阅读和测试, 都有巨大的指向作用, 可以说实现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

二.摒除“知人论世”的常规教法, 深抠文本得精华。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素材 第4篇

写议论文,什么最难找?素材!素材的匮乏正是我们的短板。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怎么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唉,作文,想说爱a你不容易!写作文找素材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没有那么难,中学生的生活储备足够了!不信,咱们试试!

二、素材展示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作文题,你们点题目,我来说素材。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力,就如每一粒米都有它的潜力一样。

学生问,米有什么潜力呢?

老师说,大家看过酿酒吗?酿酒师把米蒸熟,再把蒸熟的米放进缸里,然后把缸密封起来,让米与外界隔绝,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一段时间后,缸里那质朴的米便酿成了醇香的酒。这时,几元钱一斤的米开始成为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酒,这就是米的潜力。

老师顿了顿,看了一眼学生,继续问,米的潜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从它的缸里密封的那一刻开始,从它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开始,是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就了它的潜力。

请根据你自己读这则材料的体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师口述素材:

这则作文材料讲的是沉心潜修才能实现梦想、升华价值的道理。

①法国作家雨果成名后,一张张请柬雪片般飞来。雨果认识到,这样会耗费他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于是他毅然拿起剪刀,剪下自己的一半胡子和头发,使自己无法出门,潜心创造,等他的胡子和头发长全了,《悲惨世界》也问世了。(生笑)

②冯玉祥将军为了专心学英语,在门外挂上写有“冯玉祥死了”的木牌,闭门谢客。待到学成后,才挂出“冯玉祥复活”的木牌。(生笑)

③一部《泰坦尼克号》,让我们看到了导演卡梅隆的才华。当整个电影界都在期待他的下一部力作时,他却忽然蛰伏起来。他在构思:一个美丽的星球,猫脸、高大、蓝肤的外星人。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特技都被他琢磨清晰得如同掌中细纹,这就是2009年轰动全球的《阿凡达》。全世界为之惊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11年上海卷)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师口述素材:

物质在时间的长河中腐朽,但回忆、精神、信念、价值永存。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焦躁!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②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尸骨被磨成粉末,被魏忠贤一饮而下,还说:“看你以后还怎样向皇帝进言!”魏忠贤饮下的是自己的恐惧。东林党人的尸骨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傲骨永恒,他们的灵魂会成为奸佞永远的噩梦!

③桑地亚哥为了保住大马林鱼,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海浪已经平息,战斗已经结束,但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宣言还回荡在我们耳边。(生鼓掌)

师:我不完全是靠背诵来展示素材的,而是靠“芝麻”来打开作文素材这个宝库的大门。“芝麻”是什么呢?暂且不表。(板书:作文素材的“芝麻开门”)

三、类比联想

师:你们知道吗?近三年来,高考作文题基本上都是材料作文,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材料作文更是独领风骚。

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都是由人和事构成,道理蕴含在事件中。根据你选用的文体,找到与材料类似的人和事就可以作为你作文的素材。素材从哪里来呢?素材来源于书本,品读美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来源于生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怎样找到能为我所用的作文素材呢?“芝麻”可以打开素材宝库的大门。那么“芝麻”到底是什么?“芝麻”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类比联想法。什么是类比联想?即根据材料中人和事的特征,寻找与之相类似的人和事。而类比联想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我们以一则作文材料为例,来探讨如何通过类比联想迅速找到素材。

四、方法探讨

(投影材料)

有位作家讲了一段大学时的经历:有年冬天滴水成冰,同学们冷得受不住,就想办法弄来一些煤球,在宿舍里做了个简易煤炉。

深更半夜,我被浓重的煤气味儿熏醒,一时呼吸困难,四肢无力,马上意识到有可能煤气中毒,但发现同学们都在沉沉睡着,又觉得不好叫醒他们,就挣扎着从上铺爬下来,打开紧闭的窗户,然后才出门上卫生间。刚到门口,再也支撑不住,软绵绵坠倒在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在凛冽的空气中睁开眼睛,慢慢爬起,回到宿舍。

第二天早晨,我说了晚上的事,7个同学一起笑我梦游。我极力争辩,复述着事情的细节,但都没用。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

师:这则材料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生:“我”打开窗户救同学,同学得救,但救人之举不被同学相信,还被嘲笑是梦游。

师:概括比较准确。“芝麻开门”,首先要找“门”。请同学们把核心事件再提炼概括一下,这则材料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板书:析材料要素——找“门”)

生:做善事或者见义勇为,不被相信感激,反遭嘲笑误解。

师:嗯,你看到材料的本质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生活中有哪些与材料类似的人和事?(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讨论时,很多同学都说到了“扶老人”,这些同学思维敏捷,一下就联想到与“救同学”类似的事件。但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比如谁扶?在哪扶?扶的具体事件?扶的结果怎样?

生:2006年南京彭宇案。彭宇扶起倒地的老人并将老人送往医院,但被老人讹诈是彭宇撞倒的,法院判彭宇赔老人4万元。

师:嗯,很好。据我了解,当时这家法院是按这两条“法理分析”来审定此案的:一、如果不是你撞倒的,为什么要送受害人上医院?二、如果不是你撞倒的,为什么不在当场抓住肇事者,反而是送受害人上医院?岂非咄咄怪事!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扶老人事件?

生:天津版“彭宇案”,车主许云鹤一审被判赔偿受伤老太10万元;而许云鹤同样坚称,自己是停车搀扶翻越护栏而摔倒的老人。

师:这真是“把护栏拍遍,无人会扶老人意!”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据华西都市报2013年11月23日报道,四川达州三个小孩扶起摔倒的太婆,三个小孩被指肇事,家长被索赔医药费。

师:简直比窦娥还冤。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就折射出很多人想做善事但又“伤不起”的焦虑。老人,扶还是不扶,这是一个问题。长此以往,扶不起的将是我们坍塌的社会信任。但还是希望我们不要因为怕被讹诈就不再做好事了。这些同学都由材料中的救同学不被相信反遭质疑联想到生活中与之类似的扶老人却被讹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一类比联想的方法归纳为“变换事件”(板书:变换事件)

师:扶老人是善行义举中的一个方面,每当我们感动于他人的善行,我们总会想起感动中国人物。你能举出哪些做了好事反而遭误解的人和事的例子呢?

生:武汉市民方俊明为了救假装溺水的顽童,一头跌进水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当时武汉市尚无奖励见义勇为的相关规定,而被救男孩一家也拒绝出具被救的书面证明。28年来方俊明受尽他人的奚落,父亲去世,妻子离开,老母孤身一人既照料瘫痪在床的儿子,又要抚养当时尚在襁褓的孙女,也就是方俊明的女儿。直到2013年,武汉市才确认方俊明当年的救人之举属于见义勇为的行为。

师:迟来的荣誉让我们感受了英雄的委屈,但方俊明却执迷不悔地弘扬着人间大义!还有类似的让人感动的事例吗?

生1: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的刘丽,月薪只有两三千元,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她,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给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很多人笑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生2:吉林市王昱人、王昱权这对“90后”小姐弟,他们家事沉重、学业繁忙,却在家自办公益性学生沙龙,3年累计接待青少年300余人;并想尽办法,先后令6名辍学少年重返课堂。但他们的行善之举却被人认为是沽名钓誉。

师:帮助别人,却引来质疑。但是这些善良的人们却给我们带来了感动和温暖。每次只要有地震,总有一个企业家捐款捐物很积极,他姓陈。但是他做善事却总是毁誉参半,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他叫陈光标。他捐款总是很高调的,开新闻发布会,请记者拍照宣传。大家对他的高调很反感,觉得他这是在作秀。

师:你觉得他是在作秀吗?

生:不是。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受助者真正受惠。

师:明明白白我的心啊!这样的作秀总比冷漠好。我再给大家一个提示,深圳一名叫丛飞的歌唱家,他做慈善却以凄凉收场,有谁来跟我们谈一谈?

生:他倾尽全力演出、赚钱、捐助,但是等到他得癌症住院后,不仅没有人来慰问他,而且他收到的最后一封信居然是受助者的催款单!

师:想想真是让人寒心啊。不禁要问,我们的善心为什么总是无处安放?!刚才,我们说到了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从不同的对象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的素材。这就是类比联想的方法之二:变换对象。(板书:变换对象)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以上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那么,文学作品中有没有做善事行义举却不被感恩反遭质疑误解甚至牺牲了生命的事例呢?

生: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的美少年丹柯,为了打消族人的疑虑并带领他们走出恐怖的黑森林,毅然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大家前进的道路,带领大家抵达了安宁自由的草原,但那颗骄傲的燃烧的心最终却被族人践踏散裂至于熄灭。

师:一个不被人爱着的人却义无反顾、不求回报地爱着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还有吗?

生:鲁迅的小说《药》塑造的革命者夏瑜,身处牢狱仍然宣扬民主主义思想: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遭到狱卒殴打。他为人民牺牲,愚昧的人民却吃他的鲜血。

师:我们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啊!难怪鲁迅先生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谁说我们中学生怕周树人呢?这个同学就是一个鲁迅迷嘛!(生笑)

生:我也来说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例子吧。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里有篇文章《起死》,讲的是庄子得道成仙,下山度人,遇到路上骷髅头,使其复生。骷髅起死回生后向庄子讨衣服穿,庄子满足了他的要求,但他穿好衣服后却诬告庄子谋财害命。

师:受人恩惠,不仅不涌泉相报,还反咬人一口。

生:莫泊桑《羊脂球》,普法战争期间,一辆法国马车经过敌占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要车上一名绰号为“羊脂球”的妓女陪她过夜后再放这些法国人走。起初,羊脂球出于爱国心严词拒绝,但禁不住同胞的苦苦哀求最终同意。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昨天还苦苦哀求羊脂球的同胞却换了副嘴脸,个个疏远她,视她为垃圾。

师:牺牲自己的尊严换来同胞的生命,却被同胞弃如草芥。古今中外,这样的善行义举也往往不能摆脱被怀疑遭误解的命运,甚至遭遇了牺牲生命的灾难。这些同学既说到了外国的例子,也说到了中国的例子,这就是我要介绍的类比联想之变换时空的方法,它让我们体会到思接千载、神游万仞的魅力。(板书:变换时空)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素材,这些素材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作文材料;“三点成一线”,这时候我们可以准确地提炼出中心论点:行善并不都有回报,有时甚至遭误解。有同学可能会说,现在不都是宣扬正能量吗,这么多例子好像都在表明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啊,这都是负能量啊!如何看待行善与回报的问题呢?我认为,行善出自人善良的本性,有时候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可能从未想过回报;行善之人是宽容的,对于不被感激反遭质疑嘲讽,他们大都一笑而过,但求心安,好一派光风霁月。他们是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所以,就这则材料而言,如果要深入去写,我们可以批评接受了他人的善行义举但不懂感恩与回报的现象,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探讨危害;亦可赞美不被感激却义无反顾践行善行义举的大爱,号召传递这种温暖。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五、课堂小结

分析材料的核心要素,能帮助我们顺利找到“门”。运用变换事件、对象、时空这些素材类比联想的方法,能让我们的作文素材更丰富;能让我们思路有方,百川归海,帮助我们准确地提炼中心论点,我们就不会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当然前提是你的宝库不是空空如也,所以阅读积累是前提,类比联想是关键。总之,“芝麻开门”,门内是美丽的风景!

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实录 第5篇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好,先请大家来看我国的几座楼,看看它们叫什么名字?

(按:画面出现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学生:讲出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师:这三座楼就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按:三楼在一画面)

师:我们来看岳阳楼。(按:画面是岳阳楼及简介文字)

师:在宋代有个叫腾子京的官员,被贬到岳阳做太守,于是生计修建了岳阳楼,请他的好朋友范仲淹为此事作记。这就有了文学史上的名篇《岳阳楼记》。

(按:画面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师:我们来看范仲淹的介绍。

(按画面 范仲淹的画像及文字) 最好用卷轴。

二、过渡

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品赏《岳阳楼记》,要求:

听录音时完成下列任务:

1、疏通全文字词;

2、了解文中多种的表达方式;

3、体会警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几项任务听。(按:朗读、画面、音乐)

三、分析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先让我们以为看课文第二节。

2、师:第二节写什么?

生:第二节写洞庭湖远景。(板书)

3、师:(按:洞庭湖远景图,文字:请一位同学用一段话来描述一下,最好用自己的话来讲)

生:描绘洞庭湖远景。(如果没讲完,可再按一次图)连接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朝上日出,傍晚阴暗,气象变化很大。

4、师:刚才同学描述不错。那么,大家能用一两个词来概述洞庭湖吗?

生: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壮美的洞庭湖……

5、师:作者写洞庭湖远景用什么表达方式?

生:描写(板书)

6、师:请大家读这一部分描写。

7、师:洞庭湖地理位置如何?

生:被通巫峡,南极潇湘。

8、师:解释“然则,北,南”(按:画面文字,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生:解释词语。

9、师:洞庭湖的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汇集了许多的……(学生答)

师:请解释。

过渡:

面对这气势大、变化大的洞庭湖景象,作者心境非常宽阔,而迁客骚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10、按:先请同学们欣赏“阴雨天洞庭湖”画面。(画面加音乐)

(按:“阴雨天洞庭湖。”文字:请你描述阴雨天洞庭湖景色并就讲出迁客骚人的心情。用上提供的词语。

形式“只见洞庭湖上……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

生:只见洞庭湖上淫雨霏霏,连月不干,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远啼,面对此景,加上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悲凉起来。

(提供的词语:淫雨霏霏,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虎啸远啼)

(提供的词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11、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很不错。(按:画面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薄暮冥冥 通近去国怀乡 国都

但要注意:

按:薄 薄如钱唇 与“厚”相对 国 伟大祖国 国家

迁客骚人面对阴冷悲凉的景,加上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不由得悲从中来,普通心理是悲。

生:解释词语。

12、师:指板书:可见这段表达方式应是?

生:写景 抒情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板书)

13、师:请全体来读这一段。

14、师:刚才读得不错。

15、师:请根据画面词语来背诵本段。(按:阴雨景,上面已提供的词语)

(实在不会背的可偷偷省一下)

16、过渡:迁客骚人在阴雨天中产生了悲情,那么在晴天的洞庭湖景色前他们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节,听我来读一读。

17、师:(按:在师读的同时配上轻松的音乐。

18、师:大家揣摩一下看,我接下来想请同学们做什么?(提示与第三段相似)

学生讨论:想让我们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

师:讲得非常好,那么请你来描述一下。(大家来点掌声)

19、师:(按:画面:晴天的洞庭湖景色)

(文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并指出迁客骚人的普通心理)

(形式:只见…….他们不由得……)

生:学生描述。(是否要提示词语?)

20、师:刚才回答很不错。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填一下板书。

按:画面

去国怀乡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生:学生口头填空。(按:听学生的回答逐个按入)

心旷神怡

晴·喜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板书)

(描写抒情)

21、请同学们读第四段,尽量脱离书本。

22、师:据板书:迁客骚人面对不同的景产生不同的情,这照应于文中的哪句话?

生: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23、师:(按:文字揽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一位同学来翻译。

(这句话并入前20的板书)

学生翻译。

24、师: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迁客骚人晴喜,阴则悲,登楼者心情变化的饿依据上一什么?(还是前面的板书保留在屏幕上)

生:因物因己,心境不好,因为被贬,远离家乡。

25、师:请大家再考虑一下,迁客骚人的心情,实质上是同还是异?

生:讨论。同,看似异,实为同。都是因物因己而或喜或悲。

26、师:范仲淹也是被贬之人,他同意这两种人的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

生:不同意这两种。

27、师:既然不同意为何要写出来?

生:铺垫,对比衬托。不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形成对比。(板书)

突出“异”。(板书)

28、师:古仁人的心境由哪句表达出来?

生: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书)

29、师:请译此句。

生:译此句。

师:再看一句。(按: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0、师: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前面的二者“以物喜,以己悲”形成对比,作者认为“以己悲以物喜”不可取,要向古仁人那样,那该怎么办?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1、师:(按:居……处…..)这句话重在哪个词?

生:忧 忧国忧民

32、师:作者认为该怎么做?进亦忧,退也乐,什么时候“乐”呢?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按:先……后……)

33、师:译此句。

生:译此句。

34、师: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了自己的抱负。与欧阳修在《醉》中提到的“与民同乐》,哪个境界更高。(按:先……后……“与民同乐”·《醉翁亭记》)

生:讨论,这句境界更高,一先一后写出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精神。吃苦在人前,享乐在人后。近千年前的古代仁人志士有这伟大的胸襟,令人钦佩,同时教育启发千百万后来人。

35、师:讨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物,举例(按画面:先天下……后天下……)

36、师:作者通过写景、抒情、议论阐发了自己的抱负,应该说文至此可矣,“微斯人”一句是否多余?为什么?有何用?请大家回到文中第1段。

生:不多余,照应第1段。

37、师:第1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写什么?

生:记叙,交待滕是“谪”人,但与迁客骚人不同,被贬期间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8、师:所以作者写这一句的目的是勉励滕子京也自勉,都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为国为民奋斗,并说明,这样才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39、师: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配乐)

40、师:请学生质疑。

一、古今异义的词法现象

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其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这古今词义的变化,是阅读文言文时应特别注意的。

A、前人之述备矣

B、去国怀乡

C、春和景明

D、把酒临风

E、是进亦忧,退亦忧

F、微斯人,吾谁与归

G、虽我之亡,有子存焉

H、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二、文学史上有趣现象,“贬”出好文章

三、本文特点上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靠不好可,不要写,应积极面对

五、文句优美,凝练,有节奏音乐美

六、详略得当

《看戏》中……

本文重心是抒抱负,所以写巴陵郡胜状略,写迁客骚人是为反衬古仁人之心。

七、难解的词

具:百废俱兴 《岳》 “具”通“俱”

此人……为所具言所闻 《桃》 详细

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 动词 词类活用

胜:余观之巴陵胜状 美好的

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心:予谈求古仁人之心 思想感情

高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八、吾谁与归 提宾句 吾有谁归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五、总结(按出总板书)

记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散文体裁,可记事,可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我们的《岳阳楼记》由叙事、写景、抒情,由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转到古仁人之心,发出“先天下……后天下……”的议论,点明题旨,这是非常伟大的抱负,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有志青年,要立志拥有这抱负,为祖国民族拼搏。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第6篇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写的能力。

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文段并研读、品读关键词语。

教学重难点:赏析景物描写,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通过第三段的学习,我们发现本段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下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轻松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么判断出要读出轻松、喜悦来?(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轻松喜悦呢?

生:因为我想表现“其喜洋洋者矣”的感情。(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师:看来不同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是不同了。那这一节描写景物有哪些?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有何特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推选一位代表回答)

第一组:我觉得作者所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平静的湖面,玉璧般的月影,这些无不带着明朗的色彩。(有没有不同见解的?)

第二组:我认为作者还从视觉上辅以亮丽的色彩:天色湖光一片碧绿,外表美丽的鱼儿,绿意盎然的小草,色彩明丽的兰花,金光闪烁的湖面。(有补充的吗?)

第三组:作者不仅选择了静态的景物,还选择了动态的景物:沙鸥在自由翱翔、锦鳞在欢快游荡、渔人在对答渔歌,动静结合,画面灵动。

师: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的确,这段文字描摹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湖光春色图。(板书)面对此景,“迁客骚人”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生1:春风得意,怡然自得,陶醉其中。

生2:此时此景,如果我是文人骚客的话,我一定会诗兴大发,把酒临风,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轻松和喜悦。

师:通过三、四两段的学习,我们知道选择不同的景物来写,渲染出的气氛是不一样的,烘托出的心情也不一样,这一段描写了明丽之景抒发了愉悦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师: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来朗读,再一次品味语段的情感。

师:听完大家的朗读,我听出了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只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则矣”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听老师读一遍。

师:同学们,迁客骚人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老师也有同感),那么除了这两种情感外,还有没有人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呢,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心境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自然段。今天回去的作业是结合我们生活体验写一段情景交融的语段。

《虎丘记》课堂实录 第7篇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虎丘记》。原定要上的《柳毅传》推到以后再上。这是一篇游记。从高一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名家写的寄情于山水的文章。大家一起回顾一下,都有哪几课?生1:苏轼的《赤壁赋》。教师要求全班同学齐背其中的名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生2:王羲这《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生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回归田园,面对“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佳景,因而得出“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师:由此可见,无论写田园还是写山水,作者都寄情于山水。那么《虎丘记》中任教写了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读读。齐读还是自由读?(生答:自由读)

师:读的时候要注重两个要求:一是注意读音,二是注意一些字的`解释。

学生自读完毕,老师出示幻灯片,为以下字正音:

阖 衢 栉 觞 荇 妍媸

教育简介作者袁宏道、“三袁”及公安派的创作风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多数文章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师:题目是虎丘记,那“虎丘”在哪里?作者到过几次?

学生根据注释1和末估文字回答。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出示幻灯片)

解释加点词: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晚树尤可观

壮士听而下泪

连臂而至

而寻病作

独得而状

得天池诸山作案

栉比如鳞

比至

师生一起解答上题。

师:请大家巴来看一下第四段。虎丘作者去过六次。一个地方值得人们去玩六次,可见它很吸引人。读了课文,你认为虎丘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生3:石光如练。

师:就“石光如练”这一点,值得人去六次吗?

生4:风景很吸引人。从第一段可以看出观光者很多。“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这本身就成为一大胜景。作者身为县令,很想与民同乐,但他来了之后,百姓都躲了志来,他觉得游得不过瘾。

师:(问大家)你同意观光者也成一景吗?有没有补充的?

生5:去的人多,可见地方确实吸引人。用“电闪雷鸣”也不足以形容其热闹。另外,作者还极写酒宴之盛,写出了豪华的气派。(教师要求他举例说明)“樽儡云泻”,酒液如“泻”,“泻”字形象地写出酒之多。

生6:虎丘不仅美在它本身,而是在特定的场景。花之晨、月之夕,加上虎丘之景,有特别之美。最后一句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生7:我觉得作者内心极崇尚自由的。虎丘是他身处吴地为县令时的一块心灵净土。

师(问生7):你怎么读出这一层意思的?

生7:从末段“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可以看出。

生8:我觉得虎丘不仅有风景美,而且有人情美。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享受这里的快乐。

生9:我不同意生8的观点。后文不是写到他来到虎丘,百姓都躲开了吗?

我觉得也许虎丘之景倒也平常,是文人把它捧出来的。中国人有凑热闹的心理,看大家都去,也跟着去了。

师:我们先来读读第三段。这一段是直接写风景的。

学生齐读第三段。

师:在虎丘上你可以看到哪些景?

生10:剑泉、千顷云、平远堂等等。

师:这段精练地概括了虎丘的景致之美。当然游人多也成风景。刚才有同学说人多是“凑热闹”,现在你还坚持吗?(生9摇头)

师问:虎丘游人最多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中秋。

师:人们去那里仅仅是看风景吗?

生:(齐答)唱歌。

师:同学们一起来朗读1、2两段。

看来在苏州一带有八月十五听歌、唱歌(一生接“斗歌”)的习俗。你觉得听歌、唱歌、斗歌哪个词最好?(许多人赞成“斗歌”一词)

师:“斗歌”按时间顺序,可分四个时间段。每一段有不同的人在唱。作者最欣赏的人是谁?

生11:是最后登场的那个人。“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师:描写音乐效果,我们还学过《琵琶行》,那里怎么描写的?师生背诗句。

还有《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作为有品味的文人,他会花很多笔墨在自己欣赏的场面。但在开头,他极详细地写游人之多,靓妆丽服,这是为什么?

生12:体现作者跟老百姓同乐。

师: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去虎丘旅游,你会注意什么呢?你会把你的注意力投在哪里?

生13:名胜古迹。

师:是不是还会注意到别的?

生14:好吃的、好听的、好玩的,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等。

生15:我会去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素材 第8篇

教学流程:

一、练习回顾

课代表报题, 学生分单双号上黑板反馈。

内容:单号题目:翻译“水尤清冽”中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参差披拂”中的“差”;句子翻译“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双号题目:翻译“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和“清”;“为坻、为岩”中的“为”;句子翻译“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五分钟后, 小组组长批阅, 课代表点评)

二、自主交流

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

2.分任务准备展示

1、6组寻找本文的景物美;2、5组赏读本文的语言美;3、4组感悟本文的情感艺术美。

三、分组展示

科代表导入: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课文, 大概了解了本文的内容, 今天, 我们将随着三组寻找美的团队再次来到小石潭, 去感受那儿的美, 相信大家一定会大饱眼福的。现在就有请第一组寻美队。

一区 (1、6组) :领略景物美

刘佳, 刘心怡:六一儿童节又到了, 我们一、六组组成了六一旅游团。现在就由我们的李导和江导带领我们一起去小石潭观光, Let’s go。

江未:我是导游江未, 很高兴能担任六一儿童旅游团的导游, 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起完成这次快乐之旅。现在我们开往目的地:永州小石潭。

李星皑:经历千辛万苦, 跋山涉水, 我们终于到了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看, 这潭底很是奇怪, 底部竟是一整块石头, 太妙了!

刘博琛:还真是的, 看到这美丽的景色,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 近岸, 全石底已出, 为坻, 为屿, 为堪, 为岩。”

易雨捷:快来看, 快来看, 这儿的潭水是多么的清, 水中的游鱼是多么的欢乐呀。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呐。

唐若萱:看到这潭水和水中的鱼儿,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文中描绘景象和这儿的实景简直一模一样。

李星皑:这潭水真清澈, 竟然能看见月光。

石虎: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蔡恒:潭中的景物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再看看周围的景物也是多么的美丽。

尹翔鲲:看到小石潭周围如此美丽的景色,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龙阳:这篇文章主要是抓住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如:小石潭的石头非常奇特, 鱼儿轻快活泼, 潭水清澈等。我们平时在写作当中, 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

课代表点评:你们这组能用导游的形式带领大家观赏小石潭的美景, 很不错, 如果能加一些肢体语言就更能感染大家了。

师点评:谢谢同学们让我身临其境般地游览了小石潭, 作为导游, 如果能将导游词说得更形象生动, 游客们收获会更多的。

二区 (2、5组) :品味语言美

蔡恒:这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山水游记, 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 学习语言。现在, 请同学们跟着我们组一起来体会《小石潭记》中优美的语言。

江家乐:请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话, 请大家深情地朗读一遍。全班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 让我们仿佛置身其间一般。

张峰:我比较喜欢这一句:“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这里描写了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 刻画精确。

张敏:请全班女同学们把“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朗读一遍。我喜欢这一句, 这句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

陈莎莉:我喜欢的句子是“依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请问大家,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你们很棒!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鱼同乐, 情味无穷的乐趣,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这里一动一静, 突出了鱼儿活泼可爱的特点, 似与游者相乐, 这里就表达了作者的欢悦之情。

秦龙:我喜欢“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小溪曲折特点。

师:同学们赏析句子很到位, 我们总结一下, 对于赏析语言, 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李娜:我认为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你们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俊杰:我喜欢“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这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这儿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

徐颖:我喜欢“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这里的“影布石上”写出了游鱼的静谧之美, 使文章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

刘波琛: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语言简练生动, 景物刻画细腻、逼真, 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代表点评:你们组展示时每个同学精神状态都很好, 语言感染力较强, 互动较多。

师点评:你们这组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了《小石潭记》, 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如果你们在读文章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 感染力会更强的。

三区 (3、4组) :感受情感美

张雷:“一切景语皆情语”, 前面两个小组带我们欣赏了这篇文章的景物和语言, 让我们陶醉其间, 现在由我们组带领大家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王俊杰: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思考一下,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后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鹏:我知道, 作者初见小石潭时, 心情是愉悦的, 后来变得很是孤寂悲凉了。

王俊杰:你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

张鹏:从第一段的“心乐之”以及“似与游者相乐”和第四段中“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这几句看出来的。

王甲韵:对, 那么,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这一乐一忧似难以相容, 该如何理解呢?

李娜:作者应该是借景抒情吧。

张峰:我认为要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 我们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时, 正值他被贬, 心中难免愤懑,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了。

师追问:你们说得太好了,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 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 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 却人迹罕至, 无人赏识, 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刘荣臣:这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王子凌:“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总结: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这就是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平时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技巧。

科代表点评:你们这组带领大家从写作背景入手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文章内容。展示时能引导大家思考, 这点很不错, 如果在讲的时候引导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就更好了,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小结:这节课, 大家表现不错, 用寻找美的形式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小石潭记》这篇文章,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 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 文字充满诗情画意, 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四、浏览巩固

小对子之间互相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收获了什么?

五、抽测达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素材】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05-30

岳阳楼记范文05-26

岳阳楼记后感06-25

《岳阳楼记》的知识08-25

等岳阳楼记范文05-22

岳阳楼记答案范文06-10

岳阳楼记复习上课08-12

岳阳楼记免费教案08-12

岳阳楼记教案免费08-12

岳阳楼记课时练习08-12

上一篇:塞鸿秋,塞鸿秋贯云石,塞鸿秋的意思,塞鸿秋赏析下一篇:安全文明主题班会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