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沉降观测报告

2024-07-24

完整沉降观测报告(精选11篇)

完整沉降观测报告 第1篇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二.沉降观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范、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四.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内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和个数,并设计出沉降观测点的详图和做法、使用材料等。各观测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沉降观测资料必须附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六.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本次观测采用DS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S1光学平板测微器、N3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1mm/km。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等精度观测,最大限度减少误差。建议使用以下高精度水准仪:

A科力达DL07 电子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瓦条形码标尺

B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按几何法观测

C日本拓普康AT-G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同时水准测量专用的精密铟钢尺

D DS3型水准仪及2 钢尺

C 苏州一光DS2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配合2M精密铟钢尺

2观测级别及精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第3.0.4条及表3.0.4规定,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时,对应的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以其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3观测方法及精度分析: 在该测量工作中我们采用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定水准点、定观测日期、定观测方法、定观测线路等措施的观测方法,选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按几何法观测。基点与工作点按观测周期进行检验。观测点采用单程双测站的观测方法。观测精度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要求进行。

按照《国 家一、二 等 水 准 测 量 规 范》GB/12897-2006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根据《建 筑 地 基 基 础 设 计 规 范》GB 50007-2002)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若Hg≤24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4Hg,若24m<Hg≤60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3Hg,其中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的有关规定,二等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合差≤±0.3nm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mm,前后视距累计差≤3m。观测时间,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在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设置观测点。建立第一次观测,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或增加一次静荷载观测一次。依照设计图纸观测要求进行观测。七.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整理沉降观测成果表 各观测点数据分析,最大沉降量,最小沉降量,最终沉降总量进行比较,汇总绘制《沉降观测成果数据表》 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层(荷载)的增加和沉降量的增加为对应发展关系,说明沉降量比较均匀,同时,在观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反常现象(即大的波动和反复),从沉降曲线的沉降趋势来看,XXXX年X月X日以后所有沉降曲线开始逐渐趋缓,表明建筑物在XXXX年X月XX日以后开始逐步进入稳定沉降阶段。详见附录3(P-T-S曲线图)。八.沉降数据评价

根据沉降数据分析表明,该建筑物沉降总体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最终百日降速率为0.004 mm/d,《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5.5.5项第四条规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根据本工程基础情况,取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3mm/d作为进入稳定阶段的标准,即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3mm/d时才能停止观测工作。同时倾斜度也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表5.3.4 规定的控制值3‰,满足设计要求。综合判定本栋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沉降阶段,按照规范规定可以停止沉降观测工作。九.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为X.XXXmm,最小沉降量为X.XXXmm,最大沉降速度X.XXXmm/d,累计沉降量为X.XXXmm,累计沉降速度为X.XXX/d,最大平均沉降速度为X.XXXmm/d.该建筑施工阶段沉降均匀。

2建议:

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按规范应继续进行沉JIA降观测。

附表和图

沉降观测成果表;参见资料软件沉降观测记录 表10-2沉降曲线图; 图10-3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表10-2沉降曲线图;

沉降量曲线

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沉降量(mm)

时间(天)

点号

通过对

*********** 楼施工阶段和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得出:

该建筑物的沉降量较小且总体均匀,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完整沉降观测报告 第2篇

一、概述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沉降数据,从而掌握该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沉降情况。

二、建筑物的基本情况

万方综合楼位于焦作市塔南路万方桥南东侧,该建筑物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为综合办公楼。

三、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于2004年4月10日埋设,依据规范要求共埋设3个基准点,其砼土墩规格为300*300*150mm,布设在待测建筑物西、北侧约50m处。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在主体结构一层拆模后,设于一层框架柱上。共设12个观测点,其编号为M1、M2、M3、M4、M5、M6、M7、M8、M9、M10、M12、M13。

四、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使用水准仪及2m钢尺进行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将3个基准点组成闭合环进行基准点检测,再由基准点往返引测至沉降观测点,同时将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沉降观测。

2、记录、计算与观测精度

在沉降观测作业过程中,记录各观测数据并计算各点和沉降量。作业中采用的精度指标如下:

闭合差fh≤±0.3√nmm,其中n为观测站数,高差中误差mb≤±0.15mm,满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3、观测时间

自2004年5月12日开始进行第一次观测,至 2004年11月20日最后一次观测结束,共计观测9次,累计观测时间为188天。

4、作业规范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五、成果分析

1、沉降观测记录数据分析

由表可见,该建筑物的总体沉降量为11 mm,至第9次观测时,沉降量为0,已趋于稳定。

2、沉降量曲线分析

由曲线图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层的增加和沉降量的增加为对应发展关系,沉降曲线光滑平滑,说明沉降量比较均匀,同时,在观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反常现象,观测结果和精度均为可靠。

六、结束语

完整沉降观测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高程基准点,观测点,沉降观测,数据处理

1 沉降观测的准备

以信阳中乐百花酒店B座沉降观测为例,该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结构,地下2层,地上26层,采用桩基础,属高层建筑。依建设方信阳中乐百花置业有限公司的要求,对此楼进行楼体沉降观测。

1.1 沉降观测精度的确定

确定合理的观测精度是沉降观测的重中之重,精度过高测量工作复杂、费用高;而精度过低误差大又会增加沉降分析的困难,甚至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制定沉降观测的精度取决于沉降量的大小、速率、仪器和方法所能达到的实际精度、以及观测目的等。一般来说,如果观测是为了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是为了研究变形的过程,则其误差比上面这个数值小的多,甚至应采用测量手段和仪器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度。允许变形值的大小一般由设计单位提出或遵循有关规范确定。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要求,建筑变形主要包括沉降、位移和特殊变形测量,建筑变形测量的精度适用范围见表1。本次变形测量级别采用二级。

1.2 仪器设备的准备

观测级别应与仪器设备及观测设施条件相匹配。本次沉降观测采用索佳SDL30m数字水准仪,标尺为RAB码铟钢水准标尺,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标准差为±0.3mm,相当于DS05仪器,并采用随机数据处理软件。

1.3 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高程基准点是沉降观测高程的起算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沉降量的计算和比较与选择的基准有关,不同的基准点对应完全不同的位移场。沉降观测应首选固定基准,固定基准必须要有固定不变的基准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根据中乐百花酒店B座所处的地理位置,设计高程基准点3个为K1、K2、K3。3个高程基准点位于中乐百花酒店B座主体建筑物以北800米外。工作基点是为便于观测沉降点而布设的控制点,与基准点一起构成沉降观测的高程控制网。工作基点一般应埋设在坚固的地基上或设立在永久的建筑物上,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以便定期进行复测和进行稳定性分析。当测区较小时可不设工作基点,直接从基准点引测。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反映建筑沉降的关键部位,主要设置在楼体的四角、大转角、外墙周边、沉降缝两侧等关键承重部位。沉降观测点的埋设位置通常由设计单位在各自的施工图分册上设定,本次沉降观测共设置观测点18个,点名为A1-A18。点位设置用冲击钻在水泥柱上打孔,然后用手锤将观测点固定部分打入孔内,安好测点,再用水泥砂浆填实并且做好明显标志。点位高出建筑物地坪30-50厘米,标志形状为勾型锥尖向上,尖头离水泥柱不少5厘米。观测点的正上方2.5米及附近2米的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以便沉降观测进行。

2 沉降观测

2.1 观测前的仪器校正

沉降观测使用的水位仪、水准尺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当观测成果出现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对用于特级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10″;对用于一、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15″;对用于三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20″。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绝对值不得大于0.2″;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对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不应大于0.1mm,对区格式木质标尺不应大于0.5m。

2.2 观测过程及精度要求

沉降测量基准点的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d。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构成沉降观测控制网,用于对沉降点的长期观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使有数字水准仪观测,测前应进行预热,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其生产厂家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附近建筑基础和墙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草图。对超出规范规定限差的成果,均应先分析原因再进行重测。当测站观测超限时,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稳固可靠的固定点开始重测。

基准控制网和观测网精度要求见表2。

2.3 观测周期的确定

根据编制的工程实施纲要和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装稳定后及时进行,首期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以后每隔1个月或每建4层观测一次,连续观测,直到楼体主体封顶;楼体主体封顶后观测一次,以后每隔3个月观测一次,6个月为止。如果观测期间有特殊情况,则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4 沉降观测

本次控制网采用一等水准要求施测,观测网采用二等水准施测。高程基准点K1—K3之间采用闭合环往返水准观测,以K1假定高程为100米作为基准,计算其余基准点高程,水准闭合环连续观测4次,按平差4次水准观测成果,求算3个高程基准点高程,以此成果作为本项目的高程基准点起算数据。沉降观测点的施测方法是采用水准闭合环往返测量,每次观测时都要采用同一路线,高程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连成1个水准闭合环,起、止于K3,同时固定测站点位,偶数站闭合。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情况。

3 数据处理

3.1 观测数据处理与误差统计

数据处理应在野外各项限差符合要求后采用随机软件进行往返高差不符值和环线闭合差计算,符合限差要求后,再计算各观测点的高程。通过首期观测成果和以后每期观测值比较,计算出各观测点相邻周期的沉降量及累计沉降量、最大沉降量、平均沉降量等,分析沉降数据并进行预报。第1次至第7次观测的闭合水准路线的闭合差分别为3.08mm、2.05mm、0.5mm、1.5mm、0.43mm、0.08mm、0.08mm。沉降观测统计表如表3。

3.2 观测成果图制作

根据每个观测点的沉降情况可制作某点随时间变化的沉降曲线图,根据各点位的平均沉降量,可制作楼体的平均沉降量图。如图1、图2所示。

3.3 稳定标准求算

沉降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工程,当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建筑物安全等级二、三级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以沉降速度小于0.020~0.040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本次沉降观测工程18个沉降观测点累计沉降量平均值为4.76mm,沉降总天数为261天,沉降速率为0.018mm/D,达到了稳定标准。

3.4 沉降结果分析预报分析

中乐百花酒店B座的沉降主要来自建筑本身的重力。根据变形观测平差计算结果分析,最大沉降值为东D号点的6.85mm,最小沉降值为北16号点的3.44mm,平均沉降量为4.76mm,累计日沉降量从各观测点累计沉降量统计表中看到,各点累计沉降量差别不大,说明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B座为整体均匀下沉。根据历时9个月的7次沉降观测结果,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B座基础稳定,沉降量较小,且均匀下沉,满足设计要求,可进行下道工序。

4 结束语

为充分发挥沉降观测在施工中的监控和指导作用,沉降观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沉降观测属精密测量,基准点、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的保护尤为重要,基准不准,将导致成果的不可靠。沉降观测点人为扭动、挤压将导致分析结果错误。因此,点位布设后,除加强保护外还应定期复测。

2)沉降观测要遵循“四定”原则,即作业人员相对固定;所用仪器、设备固定;每次观测路线固定;沉降观测的作业程序方法要固定,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影响,保证观测结果的一致性、真实性、可比性。

3)仪器要经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和核准,确保观测质量。在每次作业前,要对数字水准仪的i角进行检测,其值不得大于15″,每站各项限差符合要求,超限后立即重测。

4)观测时尽量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各周期应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必须按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5)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有较大变化时,一定要查明原因,是属正常沉降,还是其他因素造成,应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预报。

参考文献

[1]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2]GB/T 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S].

[3]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4]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Z].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与控制 第4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控制

高速铁路是当代铁路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未来铁路的发展方向。高速铁路的主要特点就是速度快,追求的是舒适性和安全性,所以高速铁路对轨道的质量技术要求非常高,另外,它的维修和保养成本比普通铁路也高出很多,所以一旦出现沉降变形,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工作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铁未来的健康发展。

1、高速铁路沉降观测

1.1简要概述。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是铁路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属于铁路轨道日常维修与保养的一部分,做好轨道沉降观测,对于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建设以及运营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高速铁路运行速度非常快,一般铺设的是无砟轨道,这种铺设方法对工程竣工后轨道沉降的要求极其严格,一定要保证施工后轨道沉降不能于高15毫米;而对于路桥以及路隧结构物的过渡路段,要求其轨道不均匀的沉降差一定不能高于5毫米;其纵向变形折角要低于千分之一。另外,轨道铺设期间,一定要确保按照轨道设计的要求对其沉降进行全面系统的观测,以确保高铁轨道的铺设质量。

1.2观测方法。一般情况下,高速铁路在建设和运行阶段都会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其轨道的沉降进行观测,过程中,由于沉降观测的目标不太一致,所运用的沉降观测方法也不同,常用的几种观测方法有:运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测量;精密的三角高程测量;雷达干涉测量等等。

1.3沉降观测点的设计要求。沉降观测点一般分为变形观测点,基准观测点和工作基点。其中变形观测点最好选在已经发生变形的轨道上,要求观测点牢固,方便观测,外形美观,并且不能破坏其外观;基准观测点要选在可以长时间保存的位置,每个观测网至少设置三个以上稳定的基准观测点,并且每个观测点的间距要小于1千米;工作基点最好是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另外,这些基点在观测的过程中不能有变化,一般是200米左右的间距。

1.4观测仪器的使用及要求。高速铁路为了达到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已经不再使用精密光学水准仪进行轨道沉降观测,目前运用的是精密数字水准仪,这个改变不但减少了人为误差的产生,同时还提高了观测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考虑到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很容易受到外来的一些因素影响,沉降观测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观测的路线,观测的方法以及观测人员,另外,还要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完好。

2、沉降观测数据的管理

2.1前期工作安排。沉降观测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决定着未来该项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各相关的部门或单位要就此事组织一次会议,明确一下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以及具体分工事宜,并作出相应的工作文件报告。主要分析讨论的是:沉降观测工作的人员构成;对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的具体要求;对一些非常规数据的分析及应对方案;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案等等。

2.2辅助资料的整理。沉降观测要想做到程序化的管理,相关部门或单位要提交有关沉降观测的一次性文件,文件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的施工情况,以及一些观测点和观测控制网的相关情况。另外,设计单位或部门也要把其负责的相关工作做成文件,提交给其他相关单位。

2.3监督管理。沉降观测工作开始前,相关施工单位要配合项目监理部门的审查,审查内容一般主要有:沉降观测控制网的设置;观测仪器的置备以及观测标志的设定等等。除此之外,监理部门还要审查外业沉降观测人员的相关工作资质以及观测仪器的相关证书,并做好沉降观测的审查报告。在正式开展沉降观测工作的过程中监理部门还要组织好专业人员对其它相关施工单位进行站立式现场监督与管理。

3、观测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

3.1常规检查必不可少。沉降观测数据信息在入库和生产的过程中,常规检查是数据质量控制的首要工作。在沉降观测工作开始前,一定要仔细现场检查沉降观测各个观测点的布置情况,必须确定每个观测网点的布置都能符合沉降观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沉降观测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确定每位沉降观测人员都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观测,监理部门有必要在实施过程中,派相关人员对观测的整个过程进行站立式管理与监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时做现场指导;相关监督管理人员要在对沉降观测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打包入库时,进行严格审查监督,以保证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也能保证所有程序都能规范化进行,不受任何人为原因的打扰。

3.2设置监测试验段。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并且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系统化工程项目,涉及到很多高新技术领域,所以国家要求承接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相关施工单位,一定要提前分析研究高速铁路建设要用到的一些核心技术。那么,沉降观测工作也要这样,需要先设置沉降观测的试验路段,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实施,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汇总问题,并充分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全面的观测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3建立优化数据质量的知识库。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广,而其中的沉降观测工作也需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和相关经验,人们很难全部掌握,因此把这些复杂的行业准则,技术规范和专家的经验汇聚在一起,建立优化数据质量的知识库有利于更好的控制沉降观测工作,从而优化沉降观测的数据质量。沉降观测信息数据非常巨大,只靠人工控制和管理没有办法完成数据的审查工作,必须运用电脑进行操作管理,如果把现有的识别异常数据的经验,转变成电脑可以识别的知识库,就可以有效的帮助观测工作人员对观测数据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沉降观测的监测工作,关系到整个高速铁路建设这个大项目的未来发展。所以从主观层面讲,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对此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并且要有极强的工作责任感;从客观层面讲,沉降观测人员是获得准确观测数据的主要力量,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要求全面掌握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技能,还应考取从事该工作的相应资质。

4、结语

总之,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随之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实现高速铁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其长期的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中国铁路部门时刻都不能放松对高铁轨道沉降的观测,并要随时反馈监测的数据信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吴大勇,杨宇鹏,胡晓军.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数据管理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7(2)8:9-92.

[2]陈善雄,宋剑等.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 第5篇

工程封顶、竣工时,应沉降观测一次,并填写沉降观测汇总表(后附),其中包含每次观测的沉降点的高程、各次沉降量和累积沉降量,绘出沉降点的沉降曲线图,曲线中横坐标表示时间,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建筑荷载曲线,下部分为各沉降观测点的下沉曲线,从沉降曲线的斜率可知沉降的速率和建(构)筑物是否稳定。

武南粮库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第6篇

沉降观测技术分析报告

一、概述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沉降数据,从而掌握该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沉降情况。

二、建筑物的基本情况

本工程为甘肃省河西区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工程位于甘肃武威南镇,结构使用年限50年,钢筋混凝土立筒仓内径18米,共四座。单仓容量5000吨,总仓容量2万吨。立筒仓基底占地面积1079.32m2,建筑面积2158.63m2.沉降观测工作自2010年 月日开始,至2011年8月13日结束,共计观测次数为 13 次。

三、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基准点于2010年月 日埋设,共埋设1个基准点。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布设于每个筒仓中心线于外筒壁相交+0.5米的位置M-3,共布设15个观测点,其编号为M-

1、M-

2、M-

3、M-

4、M-

5、M-

6、M-

7、M-

8、M-

9、M-

10、M-

11、M-

12、M-

13、M-

14、M-15

四、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使用DS3型水准仪及2 钢尺进行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由基准点往返引测至沉降观测点,同时将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沉降观测。

2、记录、计算与观测精度

在沉降观测作业过程中,记录各观测数据并计算各点的沉降量。作业中采用的精度指标如下:

闭合差fh ≤±2㎜,其中n为观测站数

高差中误差mh≤±2㎜

满足规范和设计方案的要求。

3、观测时间

自2010年月日开始进行第一次起事数据观测,至2011年8月13日最后一次观测结束,共计13次,累计观测时间为天。

4、作业规范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五、成果分析

1、沉降观测成果表分析

各次观测的平均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及沉降趋势见沉降观测曲线图。由表可见,1#仓总体沉降量为1.33 ㎜,2#仓总体沉降量为1.4 ㎜,3#仓总体沉降量为1.67 ㎜,4#仓总体沉降量为2.367 ㎜,至第次观测时,沉降

量为0,已经稳定。

同时,从沉降观测成果表中累计沉降量可以看出,各处的最大差异沉降量仅为㎜,说明该建筑物沉降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

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由装粮-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粮食的增多,立筒仓(荷载)的增加和沉降量的增加为对应发展关系,说明沉降量比较均匀,同时,在观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反常现象(即大的波动和反复),观测结果和观测精度均为可靠。

六、结束语

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南粮库立筒仓压仓阶段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得出:该建筑物的沉降量较小,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甘肃省第一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

承包公司甘肃武威南粮库工程项目部

建筑物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第7篇

金泰华城一期D区2#楼工程位于临沂市工业大道与北园路交汇处路北,本工程层数为9+1层,总建筑面积,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于2011年月日设置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共设置12个沉降观测点,观测日期为,经过基础、主体、装饰、竣工、竣工后一周的共15次观测,建筑物沉降已趋于稳定状态,沉降观测分析如下:

一、建筑物最大沉降数值为3mm;

二、建筑物最小沉降数值为0mm;

三、在100天 的沉降观测中,最大沉降差值为1mm,每日沉降量为0.01mm/d,小于规范规定的0.02mm/d。

经分析,本工程 建筑物沉降量正常,已趋于稳定状态。

观测单位:天元一公司

构筑物沉降观测技术 第8篇

一、设计及选材

(一)仪器设备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二)人员素质的要求

观测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

(三)观测时间的要求

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使整个观测过程失去意义。

(四)观测点的要求

构筑物的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构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以45度(或30度)角为宜,均匀地分布在构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构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五)遵循“五定”原则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的原则,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六)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没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一)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1)一般高层构筑物周围要对称布置四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30m。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构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

(二)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三) 沉降观测

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周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00mm。然后每施工一模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四)计算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n的每周期沉降量:△cn=Hn,(H表示每周期沉降量,n为某一个观测点号)。

Hn-1表示n观测点第1周期沉降量(I=1,2,3 ……表示观测周期数)。

H1=H0(H0为参照基准点,H1为首次观测点的沉降量)。

则n观测点累计沉降量为:△Cn=∑△cn-lo。

(五)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构筑物的沉降趋势,正确地指导施工。通过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构筑物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编好施工组织设计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工程项目。

(六)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构筑物一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三、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确定构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

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确,使得施工单位构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上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沉降观测成果。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合金尺等)在?.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这样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二)曲线修正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往往呈现起伏状。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1)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2)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触动所致,且水准点被触动后标高低于触前标高,或观测点触后高于触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触动观测点之沉降量。

001-沉降观测方案 第9篇

沉 工程名称:建业百城天地施工单位:上海九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日期:降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2018年5月2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沉降观测点布设----------------------1

四、沉降观测方法-------------------------2

五、沉降观测资料-------------------------4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巩义新城置业有限公司的巩义建业百城天地,场地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紫荆路与伏羲路交叉口西南角。

本工程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地上商业部分为三层,局部夹层。高层四层以上为公寓,共22层。

本工程地下一层层高为5.7m,局部6.8,一层层高为5.6m,二、三层层高为5.1m,四层以上公寓层高为3.3m,屋面标高75.8m,局部83m。

本工程室内地面±0.000所对应的绝对高程为207.800m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建筑施工测量手册》

4、施工图纸 三.沉降观测标点布设

3.1.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布设

3.1.1.作为后视的水准基点必须牢固稳定,不允许有沉降、位移变化,据此达到对沉降观测标点的控制作用。

3.1.2.在现场于商业楼的南北两侧侧布设2点,即可满足施工测量要求。

水准基点的布设须达到下述要求:

①水准基点点位布设选择距沉降点不大于80m,且安置1-2次仪器即可直接成沉降观测。

②水准基点点位布设要安全、稳定、不受冻胀影响,通视良好。

第 1 页3.1.3.施测记录时,水准高程值可取绝对高程,也可取相对高程。3.2.沉降观观测标点布设

沉降观测标点采用成品沉降观测点,呈“L”形。一端焊接在带铯埋件上,灌孔浇筑于砼结构外墙内,出露段长100mm,端部磨圆,涂刷红色油漆。

3.3.沉降观测标点埋设要求

3.3.1.沉降观测标点埋设必须稳定牢固,以利长期使用。对标点需加强保护,不得遭到破坏,在工程竣工时移交给建设单位。

3.3.2.根据沉降观测要求,及时建点并编号,以便及时测记到原始数据。

3.3.3.沉降观测标点的位置要避开障碍物,通视良好。标点位置距砼结构阳角不小于200mm,距砼结构边缘不小于500mm,这是考虑到与墙边有一定距离,以便立尺时不致受到上部结构的障碍。

四、沉降观测方法

4.1.沉降观测精度

本工程沉降观测据测量规范以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其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为0.40/n mm,其中n为测站数。

沉降观测所用仪器,其望远镜放大倍率≮24倍,气泡灵敏度≯15"/2mm。水准仪精度等级S3即可满足上述要求。

4.2.沉降观测时间

4.2.1.作为单体建筑,第1次观测在沉降观测标点安设稳固、1F结构墙体施工之前进行。

第 2 页4.2.2.作为高层住宅楼,主体结构施工每增高1层即观测1次。4.2.3.本工程竣工时,观测1次。

4.2.4.若工程因故停工(如冬季施工休歇期),在停工时和复工前应予观测沉降量。

4.2.5.若工程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逐日或间隔几天连续进行观测。同时应对裂缝展开宽度进行观测,以提供进一步分析、处理的依据。

4.2.6.据本工程地质勘测和地基处理情况,建筑物沉降预期2~3年即趋于稳定。本工程在主体结构封顶后,第1年内观测4次,第2年内观测2次。

4.3.沉降观测方法

4.3.1.各沉降观测标点首次高程值的确定必须测量及时、准确,这是建筑物沉降观测要求的基础。这些起始数据将是后续数据作以比较的依据。

4.3.2.沉降观测所用仪器须经过检测校正,有有效的检定合格证书。

4.3.3.每次观测时应按固定的后视点和计划的观测路线进行。前后视距相近且≮50m,以减少仪器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4.3.4.各沉降标点观测完毕后要回归到原后视点闭合,其闭合误差<1mm。

4.3.5.建筑物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时间的系统观测作业。为求得数据准确可行,宜采用固定人员、固定仪器,按预定时间和计划的观测路线

第 3 页进行观测。

五、沉降观测资料

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妥善保存。作为工程技术档案、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在工程竣工时移交建设单位。

5.1.每次沉降观测均需认真、翔实地填写“水准测量手薄”和“沉降观测记录”。

5.2.沉降观测最终成果,含:

a.建筑物平面图,含永久沉降观测标点位置和编号; b.建筑物沉降量统计表;

c.建筑物沉降曲线,系沉降量、荷载、时间3者变化曲线。5.3.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沉降观测结构按生产月度随工程统计报表同时递报建设单位。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第10篇

1、一般路段纵向每 100m 设一个观测断面,仅在路堤中心布设 1 个观测点;在跨 度超过 30m 的桩基结构物的两端设置一观测断面,跨度小于 30m 时仅在一段设置;路 堤高度大于 4.0m 及软弱土层横向有倾斜的软弱土路段纵向每 50m 设一个观测断面,在 路堤中心及两侧路肩布设 3 个观点。

2、观测点底板设于 90 区,并在观测点地面平铺宽 40cm,长 40cm,厚 20cm 的黄 沙,整平压实;

3、将沉降板平放在沙内,保证板面水平,并回填砂整平压实,沉降板底座采用 400 mm×400 mm×10 mm 的 A3 钢板,沉降管外套内经φ 70 mm 保护钢管,钢管用套丝接 长;

4、将套管垂直套进沉降板竖杆上,随填土加高,测杆和套管相应接高,每节长度 不宜超过 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 5280 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 50cm;

沉降观测方案 第11篇

一、工程概况

7楼建筑面积 21585.54 O(不含地下室),建筑基地面积 798.75 O。8楼建筑面积 10792.77 O(不含地下室),建筑基地面积 399.360 O。本工程为地下二层,地上二十七层,地下室层高为 3.2m,夹层层高为 2.58m,地上一-二十七层层高分为 2.9 m。主体结构形式为现浇剪力墙结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均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0.000 相当于绝对标高 104.350m,室内外高差 0.4m。

二、施测的目的、任务及观测点的布置

2.1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入住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2.2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1)参照设计图;

(2)建筑物的四角及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 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特点,7楼 8 个,8楼 6 个,共预计布置 14个沉降观测点,具体点位详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三、变形观测工作中执行的.技术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4.1 水准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定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 3 个水准基准点,并准确测定其高程。为保证准确无误,将分时间段、往返观测,往返观测之差满足:M△≤±0.3mm。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按要求进行联测。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施工单位埋设沉降观测标志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和观测的障碍物,埋设于±0.00 以上约 0.2M 的位置。本次预计共布设 14个,详见由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

水准测量等 级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

中误差M△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

限 差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往返测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1.0 ≤2.0 L6 L4 L4 ――

三等水准 ≤3.0 ≤6.0 L20 L12 L12 L8

各次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建筑物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反映出来,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精度严格执行规范要求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

5.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

在建筑物一层浇注完后,埋设好沉降观测标,进行初次观测。之后每增加一层荷载观测一次直至主体封顶,填充墙完成后观测一次。

5.2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建筑物竣工后第一年观测 3~4 次,第二年观测 2~3 次,第三年4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当建筑物出现下沉、上浮,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或裂缝发展迅速,应每日或数日连续观测。

5.3 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地基变形沉降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中指出,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定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取值 0.04mm/d。

六、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

6.1 使用的仪器沉降观测仪器采用二级精度的水准仪,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仪器前、后视距不超过 50m,且应尽可能相等。前、后视观测必须采用同一根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闭合差不大于±1.0×nmm,n为测站数,超过时必须重新测量)。

6.2 人员组成

成立沉降观测组,成员包括工程负责人 1人,观测人员 3人。

七、作业中应注意的事项:

1、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2、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 50米,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3、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根水准尺。

4、前视各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5、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6、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八、沉降观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1、观测曲线上升至第三次后,又逐渐下降,一般是由于初测精度不高引起的误差,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作废,采用第二次初测成果。

2、曲线在中间某点回升,多是因为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至,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撞,其外形必有损伤,比较容易发现,如水准点被碰,可改用其他水准点继续观测,如观测点被碰,则需另行埋设新点。

3、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是由于水准点下沉所至,所以在埋设水准点时应保证点位的稳定。

九、观测成果整理

1、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并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沉降、时间、荷重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画出每一观测点的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及时间与荷重的关系曲线。

2、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1)高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及地基土质不均匀的重要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高差测定的差为±1L(即仪器在每一侧站观测完前视各点以后,再回视后视点,两次读数之差不得超过 1 L。

(2)测量闭合差不得超过±1.0×nmm,n 为测站数。

十、安全环保要求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

上一篇:二年级教师语数复习计划下一篇:白溪游记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