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推进绿色范文

2024-09-17

建设推进绿色范文(精选8篇)

建设推进绿色 第1篇

推进绿色发展机制与平台建设

我省以丽水为主要区域的浙西南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不仅是长三角地区少见的拥有大面积山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一块净土,而且以区域内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来衡量,也可以说是长三角地区难得的“生态天堂”。同时,浙西南地区也是浙闽六大水系干支流的源头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生态系统,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绿色屏障。因此,浙西南地区的绿色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我省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发展总体水平,也关系到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我省应以深化改革的精神,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内生性、外源性和综合性等方面着眼,从搭建平台和完善机制入手,探索各种有效改革举措,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内生性举措和平台

丽水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须立足自身基础之上探索有效举措和寻找合适平台,即从本土资源中寻找各种促进绿色发展的因子,用本土资源促进绿色发展。

积极探索建设生态交易市场平台。生态交易市场是指具有生态环保性质,既安全、节能、低耗、无公害、不损害生态环境、不损害人身健康,又有较理想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类泛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平台。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我省应积极筹建生态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制度,推进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并加大对原有的排污权交易机制、碳汇交易机制、水权交易机制等改革力度,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态市场体系。可参照乌镇互联网大会实践经验,在浙西南地区创设“全国生态技术与成果博览会”,形成全国性的生态技术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市场,从而有效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此外,应通过生态交易市场平台积极调动地方维护和创造生态价值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努力构筑生态信息技术支撑平台。生态信息技术平台是政府部门在生态环境领域为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和发展而营造的平台。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就需要以生态信息技术化为手段,构建生态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创新生态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生态建设的信息技术化进程。二要促进生态信息技术与既有的传统产业的融合,着力推进机械、轻工、化工、医药、木制品等行业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研发、制造、营销、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三要以企业信息化工程为抓手,支持生产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产品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四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

加快探索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将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升级为“谁污染谁付费”的模式,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把排污者的直接责任转化为间接的经济责任,由具体承担治理任务的中介机构集中资金投入,建立治理经营实体,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管理和运行。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把市场机制引入环境污染治理领域,不断推动治污集约化、技术专业化、产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如在特定区域内的排污企业通过付费方式把污染治理交给专业化的第三方公司来完成,实现治污集约化。这样可以使众多的生产企业从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投入到企业经营中去。同时,也盘活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资产,带动环境服务业、保险业、金融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合理推进“飞地”平台建设。“飞地经济”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各种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我省一些县市已开始发展此类集约用地型“飞地”经济。今后,“飞地”经济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逐步向大企业、大产业集聚方向努力。同时要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加强“飞地”内部制度规划,制定一套适用于项目审批和日常管理的环境管理制度,在“飞地”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环保、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污染产业。

外源性举措和平台

丽水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要强调引入外源性举措和平台,即从外部引入各种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因子,积极推进区域绿色发展。

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平台建设。财政转移支付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最直接、最有效的生态补偿方式。生态环境的资源属性决定了政府的财政投入是生态补偿的主渠道,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淡化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指标后,很多与之相关的民生指标的调整、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建立仍需引起重视,特别是保证区域民众收入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因此,财政转移支付需要加大力度,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也要加强受益区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试行更加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使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成本分担与收益享受上趋于合理,从而实现生态保护正外部效应内在化,激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事业。当前我省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需要以市场化评估为基础,深入探索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要通过加强与周边省份、周边地市的协调,探索推进以流域生态补偿为重点,以区域交易、区域援助为补充的区域间生态补偿平台建设。

形成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市场的畅通机制。社会资本主要形式有经营性资本和投资性资本。社会资本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天然联系,社会资本的特征是投资产权的高度人格化和清晰性,投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能够主动、敏感地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也最善于根据价格信号做出自主决策,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必然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高速流动,从而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同时,鉴于社会资本具有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也需要政府合理引导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

综合性支持举措和平台

丽水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从体制机制上看,并非仅靠自身层面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得到上一层级的大力支持和协调。

要深化重点生态区考核制度改革。重点生态功能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指标后,要继续调整与之相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固定资产投入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考核指标,同时将有关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生态质量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和公众满意度等反映生态建设的指标纳入考核;突出对不同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评估,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地区生态总价值替代地区生产总值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强化生态考核与离任审计。

在省级层面推进生态资源交易市场及机制建设。如设立钱塘江、瓯江源头生态保护专项资金,除部分由省财政专项安排外,还可通过流域各地区生态类规费收入按一定比例提取、下游地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水费中提取等方式筹集,专门用于源头地区生态建设。参照钱江源头补偿标准,设立丽水重点生态功能区专项扶持资金;对涉及生态、环保类的规费实行全省统筹,先切块安排上游生态屏障性项目建设,提高源头性生态保护转移支付标准。

进一步完善低丘缓坡开发用地相关政策。对低丘缓坡涉及区域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试点,重点是有条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的调整及零星基本农田的置换。增加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用地总规模、用地计划指标以及林地占用指标,并可在低丘缓坡开发区块实施期内跨使用。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征收与转用分离试点。对于在项目选址中没有涉及到农保田以及四类项目中没有涉及到基本农田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给予调整,并相应提高土地整理指标的额度,缓解供地矛盾。

进一步改革生态建设领导机制。可考虑在浙西南地区部分市县试点建立“生态发展委员会”,由市、县行政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以改变要素资源、权利义务分属农业、林业、国土和旅游等部门的多头管理体制,凝聚发展合力,促进生态发展水平提升。

建设推进绿色 第2篇

为加快我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程,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工作任务,实施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我市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根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 江西省财政厅 江西省环境保护厅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西监管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西监管局关于印发†江西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国土资规„2017‟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现状与形式

吉安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共发现各种有用矿产55种(含亚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47种,矿产地290个。截至2015年底,吉安市矿产资源储量占全省30%以上的有:铁、硅石(粉石英)、饰面用石材、石膏、保温材料用粘土、陶粒用粘土,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与开发利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矿业及其延伸产业总产值达675.9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2.42%。

矿产资源是我市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矿产资源及相关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小型矿山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定位,通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标准领跑、政策扶持,创新机制、强化监督,落实责任、激发活力”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发展,逐步建成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矿产资源开发规范有序、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绿色矿业发展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实施各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将绿色矿山建设落到实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选择重点地区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选择大中型及有代表性的矿山企业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绿色矿山建设的有效途径,整体推进我市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倡导和引导作用,坚持矿山企业在建设绿色矿山的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化矿山企业创建绿色矿山的责任和义务。

坚持动态监管,优胜劣汰。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绿色矿山标

(三)建立绿色矿山发展工作新机制

切实推动各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统筹安排矿业活动,从源头推进绿色矿业发展。建立绿色推进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四级联创,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体系,细化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建立绿色矿山建设激励机制,强化监管,落实责任,达到激励促进先进,约束淘汰落后,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目的,构建绿色矿业发展长效机制。

四、重点任务

(一)因地制宜,完善标准。在国家和省制定各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我市各行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研究工作,明确矿山环境面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现代化矿山建设、矿地和谐和企业文化形象等绿色矿山建设考核指标,逐步完善后形成市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研究绿色矿山建设条件、评估标准、监督管理体系等,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绿色矿山建设管理细则。

(二)生态优先,绿色勘查。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优化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布局。大力倡导绿色勘查理念,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矿产勘查项目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坚决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新设探矿权,切实做到依法勘查、绿色勘查。大力推广绿色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和新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或扰动。以项目管理为抓手,从各类矿产勘查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编写、经费预

绿色矿山建设任务的,相关采矿权审批部门按规定及时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六)示范引领,整体推进。上级鼓励我市开展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推动绿色矿业发展。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要着力推进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模式、管理方式和政策机制创新,探索解决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资源保护、节约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统筹等重点问题,健全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制度体系,完善绿色矿业发展激励政策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全域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打造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环境优良、矿地和谐、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绿色矿业发展样板区。

五、进度安排

我市力争到2020年,建设27个绿色矿山。依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各县(市、区)按照建设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本辖区绿色矿山建设进度。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6月)主要开展我市绿色矿山建设试点总结,编制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学习调研绿色矿山建设经验。

1.根据全市已实施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建设情况,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经验总结工作。

2.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区域矿业发展特点编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有条件的县(市、区)按需求开展方案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中,将绿色矿山建设所需项目用地纳入规划统筹安排,并在市县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保障新建、改扩建绿色矿山合理的新增建设用地需求。

对于采矿用地,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后,可以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租赁或先租后让;采取出让方式供地的,用地者可依据矿山生产周期、开采年限等因素,在不高于法定最高出让年限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实行弹性出让,并可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

支持绿色矿山企业及时复垦盘活存量工矿用地,并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将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与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矿区土壤污染治理、土地整治等工作统筹推进,适用相关试点和支持政策;在符合规划和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将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增加的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对矿山依法开采造成的农用地或其他土地损毁且不可恢复的,按照土地变更工作要求和程序开展实地调查,经专报审查通过后纳入变更调查,其中涉及耕地的,据实核减耕地保有量,但不得突破各地控制数上限,涉及基本农田的要补划。

(三)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绿色矿山申请国家地质矿产调查评价资金,鼓励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积极争取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等中央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在用好中央财政资金的同时,统筹安

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制定计划,分解任务目标,提出具体工作措施,督促矿山企业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做好日常监督管理,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二)推动科技创新

鼓励各矿山企业、技术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共同参与绿色矿山建设及绿色矿业发展工作,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技术升级,加强方法研究,提高绿色矿山建设效率和水平。

(三)大力宣传推广

在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公布全市绿色矿山名录、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规范,宣传各地绿色矿业进展和典型经验等,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自律,加强信息共享和宣传推广。

本实施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

附件:江西省绿色矿山考核办法(试行)

1第八条 各省级主管单位根据提交的总结报告、佐证材料等开展考核工作,于每年12月中旬前完成考核工作,并形成考核报告。

第九条 综合考核结果由各省级主管单位通报各考核单位,并纳入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中。

第十条 考核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等情况的,将予以通报。

第十一条 各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对本地本系统绿色矿山建设推进情况开展督导考核,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对工作不到位、任务未完成的单位予以通报。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文件印发单位共同负责解释,自 2018年1月1日起试行。

推进绿色东台建设浅析 第3篇

东台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 东经120°07′~120°53′, 北纬32°35′~32°57′, 南通、泰州、盐城三市交界处, 市域面积3221km2。海岸线长85km, 拥有连陆滩涂156万亩。截至2012年底, 全市林木覆盖面积为53480hm2, 其中有林地25005hm2, 特灌林地13047hm2, 四旁树折实15428hm2。森林覆盖率为23.6%, 林木覆盖率为25.4%。

2 东台市生态发展现状

2.1 突出重点工程建设

2010年以来, 全市上下按照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造林绿化水平的思路, 强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 突出抓好“道路、集镇、园区、村庄”四大工程及“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建设, 全力冲刺小康绿化指标。各地对“四大工程”、“两大体系”进行细化落实, 每年都组织对规划文本进行检查, 在此基础上, 形成高质量的规划文本, 文本图文并茂, 做到文字、图、表三统一, 涌现出新204国道、沿海新林场、新333省道、沿海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台城北绕城、五烈镇甘港村百果园、安丰镇水景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 建成溱东周黄村、梁垛临塔村、头灶徐灶村等30多个林业示范村。近三年新增造林面积达6.9万亩。

2.2 突出生态经济双赢

各地在推进绿化进程中, 注重绿化美化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 大力发展经济林木, 兴办庭院林业经济, 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五烈镇甘港村发挥“中国村史馆”的优势, 科学规划宜绿尽绿, 打造绿色旅游景观, 发展旅游产业, 两年来投入绿化资金120万元。三仓镇联边村以发展经济林苗为主, 提升村庄绿化, 增加农民收入, 户平苗木收入在万元以上。新街镇陈文村以乡土树种和果树为主, 鼓励农户房前屋后种植柿树, 全村耕地面积3500亩, 柿树面积达3100亩, 亩平收入3500元以上。

2.3 突出病虫害监测

把病虫害监测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提升和保障森林资源质量的重要措施。实行例会制度, 每月20日为各测报点人员会议日, 重点交流测报情况, 同时以会代训, 重点培训杨树绿刺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天牛、溃疡病、美国白蛾等识别特征、监测预报方法及防治措施, 努力提高测报水平, 掌握防治关键。近3年来, 先后编发森防简报40多期, 通过森防信息平台, 编发森防短信340条。

3 绿色东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思路

3.1 存在的问题

森林质量不高。成片林以杨树为主, 路道绿化树种多数为女贞, 造林树种相对单一, 特灌林地面积比重较大;沿海造林力度不大。近几年来在沿海围垦滩涂20多万亩, 延伸了绿色海疆, 但由于条块分割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 沿海滩涂绿化力度不大。林业产业化相对滞后。林业经济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花卉林果产业化、森林旅游开发相对滞后。

3.2 工作思路

策应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目标, 着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 优化林业产业布局, 使资源总量不断增大, 林业产值不断提高, 林农收入不断增多, 努力形成农田林网化、村庄生态化、城镇园林化、产业特色化的新格局, 使现代林业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屏障, 对外开放的竞争平台, 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4 推进绿色东台建设的措施

4.1 抓沿海滩涂

东台市滩涂资源丰富, 并且平均每年以1km速度向东淤长, 为沿海造林绿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营造生态林、发展商品林、开发风景林的思路, 实施进军滩涂战略。对新围垦的滩地, 在“三沟”水系配套的基础上,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对笆斗垦区、金东台农场、东川片垦区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 大力发展经济林果, 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创办私营小林场, 大力发展以小径材为主的纸浆原料林、快栽快砍的速生丰产林、果材叶多用的银杏林;对盐分含量高, 不适于农业种植的地块, 通过栽植刺槐等耐盐碱的先锋树种, 利用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改良熟化土壤后, 再因地制宜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优良树种。

4.2 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 依法收回集体林地, 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已经林权改革的集体林地, 尊重历史, 完善承包关系, 维护林地使用者和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镇和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中沟级以上的河堤、圩堤和一般林地, 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林权改革任务。对依法收回的集体林地, 按照规定的程序公开、公平、公正操作, 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4.3 抓高效林业

4.3.1 抓中幼林抚育

广泛宣传, 提高对中幼林抚育重要性的认识, 向抚育要效益, 向管理要效益, 从过去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 针对不同的林分, 采取施肥、间伐、修枝等不同的方式, 促进林木生长, 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4.3.2 抓结构优化

注重多树种绿化。在树种的选择上, 大力引进弗吉利亚栎、墨西哥落羽杉、竹柳、杂交柳、红叶杨等耐盐树种;积极发展女贞、苦楝、泡桐、香椿、刺槐、刚淡竹等乡土树种;大力推广经济树种, 引进丰水梨、翠冠梨等果树新品种。河堤成片林以35杨、水杉、柳树为主, 农田林网以水杉、银杏、柿子为主;路道绿化实行多树种配置, 乔灌草合理搭配, 常绿与落叶相结合。

4.3.3 抓林下经济

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 将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规划上, 坚持以林为主, 生态优先,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确保林下经济发展符合实际。鼓励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 实行林药结合, 林牧结合, 林菌结合, 林果结合, 林菜结合, 促进和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4.4 抓数字林业

4.4.1 抓好技术人员培训

过去的绿化, 就是栽几棵树, 让大地绿起来, 为绿化而绿化;如今的现代林业, 不但要绿起来, 更要美起来、富起来, 让广大老百姓在绿化中愉悦心情, 在绿化中得到较高的经济收益, 涉及的范围也更多更广, 规划设计、招投标、绿化监理、图形数据处理、资金管理等均有所涉及。加强对基层林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特别是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已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培训, 让基层林业人员真正成为业务上的专家, 成为熟练掌握电脑操作特别是制图、处理图形数据的高手。

4.4.2 抓基础数据的建立

建立资源数据 (包括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 电子档案, 提升林业档案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对年度人工造林、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等情况及时更新, 做到不同区位的森林资源分布、林分质量、经营特征等与田头地块完全一致。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利用电子档案能对资源数据有直观形象的掌握, 做到一目了然, 心中有数。

4.4.3 抓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

在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资源普查的基础上, 建立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 明确生态公益林的范围、界限, 编写小班卡片及林相图, 实行动态监测和专项管理。

摘要:从林业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了推进绿色东台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不足, 针对其不足, 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思路和推进措施。

关键词:东台,林业,现状,推进措施,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礼森, 何桂根, 周凤明.沿海林业大有作为[J].现代种业, 2009 (6) :4~7.

建设生态新村 推进绿色发展 第4篇

一、全力整治环境,打造生态新村庄

在规划上,紧密结合资溪山区地形,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确保生态和谐。在建设中,一方面,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全面落实改水、改厕、改路、垃圾处理等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利用村庄后山林相,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利用房前房后的空闲地,实行立体化、园林化绿化工程,连线连片种植果树、花草及观赏性树木,创造季节性景观,实现绿满资溪、花开百村的美好局面。目前,试点村村绿化率达到60%以上。

二、科学开发资源,发展生态新产业

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构筑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主要包括:合理利用山上资源,全力推进“以竹代木”工程,发展毛竹产业;深入开发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大力发展鳗鱼、烟叶产业;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县毛竹林面积达50万亩,鳗鱼养殖面积2500亩,烟叶种植总面积达10069亩,白茶种植面积达5320亩。

三、培育文明理念,构建生态长效机制

不断加强生态教育、宣传和引导,培养农民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高群众的生态认识能力和环保思想水平。利用“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制作展板、教育片、警示片,寻回展出(播放);在全县村庄开展生态村庄创建活动,定期评选和表彰先进集体。

同时,还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在新农村建设点上,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热水器,按照1000元/台的标准对新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户进行补助;通过“企业带村”形式,鼓励企业参与工程实施,凡整村推行使用供应商提供统一的热水器品牌的,供应商每台须较市场价让利600-1000元。另外,将沼气建设与太阳能普及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长沙源、上陈斜、付家等村庄洁净能源普及率达80%以上。

建设推进绿色 第5篇

【摘 要】绿色矿山建设是一种洁净生产模式,目的是使矿业活动对所在城市的环境影响达到最低,其立足点是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情况和治理,阐述了绿色矿山对城市环保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河北省;绿色矿山;环境保护

自河北省《“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出台以来,绿色矿山建设就成为全省各煤炭企业一项重要工程和一种社会责任。“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恢复治理,确保矿山发展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绿色矿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范围包括开采时所在城市的所有区域。它的发展建设程度,代表着其所在城市环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在科学、有序、合理地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绿色矿山建设对着力于矿业活动中必然产生的污染、矿山质地灾害、生态破坏,最大限度地予以治理或转化利用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一个城市环保、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目前,河北省矿山开采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露天开采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①采舍白茬山、残山、危岩、绝壁在露天矿区非常普遍,不规范的开采方式再加上恢复治理不及时,使天然的地貌景观受到严重破坏,并且留下了崩塌、滑坡等灾害隐患。

②废、尾矿渣不合理的处置是各个矿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乱排乱堆的废尾矿渣使矿区由原来的青山绿地变为一片荒芜,成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灾害区。

③石材开采矿山及加工区的大批荒材废石散布在采矿厂周围,压占田地,危害环境。

④砖瓦粘土矿由于不按规划要求,制砖取土不仅破坏了农田耕作层,减少了耕地,而且造成了不少人为的积水坑和垃圾场,不合理开采严重危害大气、土壤和城市的环境。

二是地下采矿造成的环境问题:

①由于地下大面积采空后没有及时回填治理,诱发地裂缝和地面塌陷造成的环境危害,且具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

②由于采矿深度加大或违规越层越界开采,矿坑涌水、突水及坍塌灾害隐患与因矿坑排水造成的区域水位下降,给周边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所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打造环保生态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矿山治理、环保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矿山的规划治理

1.新建、改(扩)建矿山

对开拓时要剥离的山皮土、耕作土和腐殖土规划出存储地段,专门保存,以备复垦绿化使用,不可与废渣混杂。在矿业活动中,要严格按规划边开采边治理、随开采随治理,防止诱发地质灾害,防止污染和破坏水土环境与大气环境。同时,不能对主要交通干线和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禁止在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高速公路两侧和水源地附近及上游补给区等新建或扩建污染和破坏水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

2.闭坑矿山治理

本着“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责令采矿权人根据闭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充分利用矿区废弃资源回填采空,因矿制宜进行闭坑后的全面治理。闭坑矿山实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绿化,不能给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附近居民生活造成新的危害。对于露天开采的闭坑矿山治理主要对策应放在削坡排危岩,加固和保护再生矿渣边坡,清整采矿平台,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重建;根据闭坑矿山的区位和现状,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地下开采闭坑矿山重点是地下采矿中的采空区潜存的或已出现的各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严禁无序堆放废矿渣,应采取固坡绿化或返回地下,充填浅部废弃坑洞,对于选矿产生的尾矿泥沙严禁乱排乱放,要严格控制二次污染,变废为利。

3.生产矿山治理

有松散覆盖层的,要重视剥离表层土的堆放、存储、复垦再利用的统筹规划,特别是表层土中富集有适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种子、腐植土等,要注意独立存储,不能与废弃矿渣混堆。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渣、废石、尾矿等的堆放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废水、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和治理以及噪音污染控制等要达到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要求。对于已出现的突出地质环境问题,要有合理的治理方案并切实遵照实施。对于预测的或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或方案。

二、积极推进“绿色矿山”示范工程建设

河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每年因矿山开采造成无法耕种的土地在上千亩,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河北省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环境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并出台行政法规,对省内矿山企业征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经验收合格后,保证金本息再返还采矿权人。针对矿山开采破坏环境的问题,这个省大力实施“绿色矿山”建设,5年来全省累计治理矿区面积3万多亩。500多个因矿山开采而饱受环境破坏之害的村庄重焕生机,50余万矿区群众从中受益。同时,还推出打造“绿色矿山”精品工程,推出了一大批绿色矿山建设的典型企业。像金牛能源股份公司的邢东矿,把矸石回填等先进科学技术引入“绿色矿山”建设中,实现了“产煤不见煤”和生产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大力开展矿井综合环境治理,被授予“全国花园式矿井”称号。今年六月,省委书记张云川专门视察邢东矿,对其绿色生态矿山建设给予高度评价。绿色矿山建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所在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生态环境,推进了城市环保建设,而且达到了环境、资源和社会良性循环的效果。

三、构建数字矿山管理新模式

建设推进绿色 第6篇

筠连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朝平

筠连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效能办的指导帮助下,深入贯彻“三项制度”,以开展“三新”(新作风、新效能、新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和加强政务中心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对于加快推进“绿色煤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选好三个载体,重在一个“实”

(一)开展好一个活动。我县根据省、市有关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要求,成立了“三新”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从机关部门中抽调了6名同志到“三新”办集中办公,专门负责机关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日常工作,为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今年4月下旬开始,在全县部门机关中开展了“新作风、新效能、新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重点以查摆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单位存在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一些执纪执法干部中存在的吃拿卡要、办事拖拉、作风飘浮、纪律散漫、执行力差等问题。自活动开展以来,机关干部上班迟到、早退、溜岗、打游戏、聊天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工作更加务实,形象得以提升,得到的来机关办事的群众广泛好评。

(二)打造好一个平台。县委、政府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平台。一是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场地建设。县政府投入100多万元装修扩建政务服务中心,政务大厅由原来的不足500平方米扩展到1554.3平方米,扩建后的办公大楼在功能上将集审批服务、公共服务和产权交易为一体,目前装修工作进展顺利,预计春节前可投入使用。二是完善政务中心运行管理机制。从

全县业务目标考核中划出2分纳入政务中心实施考核,并制定了政务中心窗口部门和窗口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办法,每月一次考核,每月一次奖励。三是延伸服务网络。在抓好省、市、县三级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政务网络体系向纵深发展。在塘坝乡开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开放式办公,将大调解中心、便民服务站、村三职干部集中到大厅办公。同时,在筠连镇、武德乡开展县、乡、村三级代办试点工作,将服务窗口前移至村或社区,实行全程代办服务。

(三)利用好一个系统。充分利用全省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各部门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建立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协调联系制度、月通报和月分析制度,实行零办件和低效能重点督办制度。到目前为止,已对4个部门20项零办项目进行跟踪督办,组织了联合检查组对8个部门效率进行了检查,对2个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进驻不全启动了问责程序。

二、创新三个机制,重在一个“优”

(一)创新“四个一线”机制。一是在“一线”了解情况。完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要求领导干部从办公室走出来,深入群众中去,增强调研的深入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二是在“一线”落实任务。全面推进“菜单式工作法”,要求各部门细化并制定每月工作任务“菜单”,建立工作任务执行台帐,定期述职交帐。三是在“一线”解决问题。推行领导干部现场办公制度,要求镇乡党政领导每月到村(社区)、企业现场办公不少于5 天,县级部门领导每月到镇乡、村(社区)现场办公不少于2 天,零距离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在“一线”体现效果。健全绩效考评机制,组织村组(社区)干部、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干部和企业业主等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进行测评打分,根据群众测评的公认程度确定班子和干部绩效的优劣。

(二)创新“三个分析”机制。一是由监察部门牵头,围绕项目审批进行流程分析。针对项目审批过程中出现的繁杂、拖沓、停滞等问题,对问题的每一环节进行逐一查摆分析,找出阻碍项目审批的结症所在,依法进行整改和处理。二是由信访和群众工作局牵头,围绕群众诉求进行流程分析。抓住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问题这条主线,深入分析和查找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由县委政府督查室牵头,围绕执行政令进行流程分析。针对一些乡镇和县级部门在执行上级决策部署等方面存在的政令不畅、执行不力、影响机关效能的问题,重点查摆政令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根本原因,切实解决影响效能的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三)创新“四个服务”机制。一是推行“门诊式”服务。在政务中心大厅建立“企业审批协调服务窗口”,从镇乡和大学毕业生中选派人员在窗口坐班,对企业要求快速审批事项,立即启动联合审批程序。二是推行“急诊式”服务。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要求,制定了工作程序和实施方案,由县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各部门确定一名领导和经办人员专门负责,对企业要求特事特办的事项,各部门启动特色特办程序。三是推行“出诊式”服务。针对离城较远的镇乡和部分企业,通过镇乡便民服务站无法代办,必须本人或企业法人到场才能办理的事项,由牵头部门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实行上门服务,现场受理,现场审批。四是推行“会诊式”服务。建立重大项目审批协调联席制度,由相关县领导牵头,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协调会,对重大项目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会诊,实行现场办公、会议审批、监察督办。

三、突出三个关键,重在一个“效”

(一)突出制度建设,确保管理规范。在全面落实“三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干部工作日志公示制度》、《干部工作笔记调阅制度》、《基层

群众恳谈日制度》、《“两代表一委员”社情民意反馈制度》、《领导干部现场办公制度》、《岗位责任制》、《否定报备制》、《服务承诺制》和《同岗替代制》等九项工作制度,制定印发了《机关作风及效能建设问题处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机关内部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

(二)突出流程优化,确保审批提速。一是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对保留的273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限进行逐项会审,做到程序最减、环节最少、时限最短,通过清理压缩,共削减审批环节280余个,减少时限3936个工作日,各部门平均承诺时限普遍压缩50%以上。二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审批速度,大力优化审批流程。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代办帮办、预约办件等快速审批方式。到目前为止,共开展各项联合审批180余次,为40名服务对象开展预约审批服务,在筠连巡司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审批过程中,积极组织各部门开展代办帮办的做法,创造了筠连历史上重大项目审批的最快记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肯定。

(三)突出效能问责,确保监督有力。一是严格“五步”问责制。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定期派出专项督查工作组,采取定点督查、定向巡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形式,扎实开展效能监察。目前,已开展33次,向责任单位发出《行政效能提示书》、《行政效能告诫书》、《行政效能整改书》12张,有26个单位和37名干部被通报批评。二是加强对机关干部的诚信监督。对工作中不诚实、政绩上弄虚作假或不如实提供去向的情况的记入干部诚信档案。目前,已有1名科级干部不诚信被查实,4个单位被亮“红灯”和“黄灯”。三是推行干部卸职待岗制。对机关工作人员、村(社区)组干部不服从组织决定和安排,工作中“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不作为或乱作为,影响

建设推进绿色 第7篇

褚银良调研大森林建设

昨日上午,县委副书记、县长褚银良,副县长邬汝跃对我县大森林建设进行了调研。褚银良在调研时指出,大森林建设是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环境资源综合开发,结合经济建设,创新思维、科学规划、系统开发,以生态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大森林建设为抓手,以“千百十”工程为支撑,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褚银良指出,宁海大森林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品质人居的客观需要,全县上下务必要充分认识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新的一年里,全力推进大森林建设,要着重做好六方面工作。一要把推进大森林建设与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相结合。积极做好主城区的公园建设、山体改造、河流整治、道路改造升级、社区街巷增绿等一系列工作,大力开展纳污集管、水环境整治,让城区环境更加美化和宜居。二要把推进大森林建设与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立镇、生态富民等相结合。大力发展各种经济林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主绿化村庄、庭院、田间地头等。三要把推进大森林建设与

休闲观光旅游业相结合。全力推进休闲农居、休闲观光基地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大森林建设。四要把推进大森林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房“两改”、退宅还耕的有关政策等相结合。五要把推进大森林建设与生产性绿地、苗木基地建设等相结合。深入研究谋划,做好生产性绿地、苗圃基地建设布局与脱贫、扶贫区域结合的文章。六要把推进大森林建设与市场化运作、培育市场主体相结合。着力培育园林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建设推进绿色 第8篇

经过大量的、反复的网络检索和调查,与“绿色”相关的网站林林总总已有很多,大约有300余家。这些网站有环保类网站、循环经济网站、生态学网站、能源类网站、绿色网站的搜索引擎、相关组织的门户网站(如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各级环保局、各级林业局、绿色企业、基金会等)或绿色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专业性的绿色经济信息服务网站”。笔者认为,应打造专业性绿色经济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 中国网络规模快速扩张,网络价值不断膨胀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域名总数为775万个;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比全球平均普及率高出8.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和广东网络普及率高达70.3%、66.2%和60.4%。

利用网络来实现个性化的价值诉求,已经成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有效方式。建设一家“专业性的绿色经济信息服务网站”,宣传和弘扬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就是在选择一种“绿色”的宣传模式,就是在占领一个“绿色”的重要宣传阵地。

2“专业性的绿色经济信息服务网站”成为“三大平台”

通过网站平台有效地服务社会,实现网站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成为绿色经济类网站的标杆和旗舰,把它打造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三大平台”。

1)宣传平台。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咨询研究策划平台,系统收集、科学整理和有效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信息和优质研究成果,把网站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和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宣传平台。

2)参考平台。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绿色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为中国各级政府部门、绿色经济研究机构和绿色企业准确把握国内外绿色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及政策走向,从而进行管理决策、理论研究、微观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建设高品质、高集成度的绿色经济信息数据库。

3)人才聚集平台。通过网站建设,以组织形式和网络形式,网络和聚集优秀的绿色经济组织(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与国内外各类绿色经济人才,全力打造绿色经济人才高地,推动和促进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

推进绿色人才库的开发与管理。建立由国内外知名的绿色经济研究专家学者、绿色政治家、绿色企业家、绿色志愿者等构成的绿色人才库,聘请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进行开发、维护和管理,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

3“专业性的绿色经济信息服务网站”要突显的四大价值

价值是网站的生命线,是网站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专业性的绿色经济信息服务网站”要在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的网络世界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抓住网络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特点,构架起自身的价值体系。

3.1 国内唯一的专业的绿色经济综合信息网站

专业的绿色经济综合信息网站是推进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型的重要平台。专业的绿色经济综合信息网站是集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汇聚集成平台、研究创新平台、宣传展示平台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绿色”平台(成本低、效率高、数字化、科技化、人文化),它将为政府绿色管理和决策、绿色企业和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进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专业的绿色经济综合信息网站是宣传和弘扬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十分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总体上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走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进之路。我国国民整体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十分薄弱,亟待加强。公民绿色成长一小步,国家绿色发展一大步。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通过专业的绿色经济信息网站的建设,可以有效的系统的宣传和普及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知识,加快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树立。而且利用文化传播的辐射功能,以及互联网的高粘性(即根据CNNIC的调查,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流失率极低)和高传播性,使绿色文明的传播,实现由向目标网民群体的传播,逐步延伸到向全体网民的传播,再延伸到向非网民的传播,继而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2 网站内容科学合理,信息丰富及时

内容科学合理。内容是网站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整个网站内容的统筹安排,整体规划,栏目设置做到科学合理(在网站上要体现的每一项内容,是通过相应栏目的设置实现的)。栏目设置有效地服务于网站定位,服务于目标网民群体的需求。栏目设置还做到了以下几点:栏目数量和层次繁简适度;栏目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不存在重叠或交叉;栏目名称意义明确,不会造成混淆;重要内容设置在最容易被用户发现的位置,尽可能缩短了内容传递的渠道。

信息丰富及时。网站是一个信息的“有机体”,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进行信息的新陈代谢,才能使网站健康成长与发展。“专业性的绿色经济信息服务网站”应以绿色经济研究机构的信息资源和专兼职专家阵容为依托,加快推进与国内著名的绿色经济相关研究机构、国内绿色经济相关期刊和经济资讯提供商(如中国资讯行有限公司、中国知网、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等)的合作,系统收集、科学整理国内外绿色经济领域的相关信息和优质研究成果,建设高品质、高集成度的“绿色经济精品数据库”。网站采用每日新增的方法,日新增数据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信息的时效性强。网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分析用户访问本网站的高峰时段,信息的更新时间选择在高峰时段到来的前夕。

3.3 网站检索效率高,浏览速度快

检索效率高。用户、网站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得网站内的信息,是网站建设成功的重要环节。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快速增长,发布的大量信息将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专业性的绿色经济信息服务网站”应采用先进的、适用的相关技术,一方面,为用户提供高效的信息检索和挖掘工具,使用户关心的内容能快速、直接、准确、全面(确保即使是网站最新的资料也能检索到)定位;数据库资源完全采用文本格式,检索速度快,并且支持全文检索,可直接下载,进行拷贝再编辑工作。另一方面,为网站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一套对历史网页、数据库资源的有效、高速的查询,提高信息的管理效率和重复使用率,实现信息创造价值。

浏览速度快。浏览网站的速度较快,是网站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网站运行速度快,网页加载效率高,会提高用户的浏览体验,提高用户对网站的评价。“专业性的绿色经济信息服务网站”应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对网站进行优化,提高浏览速度。比如:优化网站图片包括去除不必要的图片以减少图片数,使用恰当的图像格式;优化CSS;网址后加斜杠;网页上添加图片或表格时,标明高度和宽度;去除不必要加载项;尽量用图片代替flash;内容可以静态化就将其静态化;各网页之间建立相互链接等等。

3.4 网站设计精巧,运行安全

设计精巧。网络经济也被人称为“眼球经济”,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形成较强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增强网站的视觉效果,使网民在徜徉于“美景”之中,接受绿色经济的思想“盛宴”,无疑是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网站要做到艺术、技术和信息的完美结合,体现“以人为本、以网民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突出主题,页面设计美观大方;网站首页繁简得当,功能设计科学合理;恰到好处的美术效果,很好地表达网站的意图;网页布局科学合理,网站结构层次分明。

运行安全。网站的安全出现问题,会给网站和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了保证网站的安全运行,网站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网站程序的安全性,开发人员高度重视系统安全,并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测试人员通过监督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二是,从网络结构设计上解决安全问题。安装功能强大的防火墙,有效防御外界对Web服务器的攻击,并安装非法入侵监测系统,提升防火墙的性能。同时限制非法用户对网络的访问,防止从外界对网络服务器配置的非法修改。三是,定期对网站服务器进行安全检查。为服务器建立例行安全审核机制,利用漏洞扫描工具和IDS工具,加大对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和检查,要及时为服务器安装各类新漏洞的补丁程序。四是,定期对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备份。网站的核心是数据,数据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建立正式的备份方案,随着网站的更新,备份方案也要不断地调整。五是,网站管理员要密切关注新的管理技术与安全防御技术,对于已出现的安全问题应该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还未出现的安全问题要有预见性。

摘要:分析了要将绿色经济类网站打造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三大平台”及其要突显的四大价值,指出应打造专业性绿色经济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上一篇:高校新年汇演领导致辞下一篇:古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