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权建设的资产管理论文

2024-07-02

加强政权建设的资产管理论文(精选8篇)

加强政权建设的资产管理论文 第1篇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打牢社会管理根基

“事在人为”,有“人”才能有“为”。村党支部没有机关,关键就在一个支部书记,带头人的作用更突出。各级党委要把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气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要抓选拔。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是核心之举。一要有民主办法。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进一步落实群众“四权”,完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程序和办法,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响好的优秀党员,善谋发展、善带民富、善待百姓的能人党员,有热情、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提高选拔的社会公信度、群众满意度、组织认可度。二要有开阔视野。要突破“限定村内人选,固定本村任职”的思维定势,打破地域、行业、城乡、身份界限,把选人的视野放大到统筹城乡的背景下,既可在本村现有人才中选拔,也可从在外的能人中引进,既可从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也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还可积极探索村际交流、跨村任职等做法,做到选准一人、带动一村、辐射一方。三要有长远观点。在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的基础上,着眼于基层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下功夫培养后备力量,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从源头上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村支书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问题。

要抓教育。教育培训要着眼于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能力素质。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去冬今春将村党支部书记全部集中轮训一遍、每年累计参加培训不少于7天的要求,形成长效机制。各地要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注重整合资源,重点解决好培训经费、师资力量和阵地建设等问题,发挥好远程教育站点、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技推广机构等的作用。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年龄村党支部书记的特点,使教育培训更贴近基层干部素质状况、贴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贴近基层工作重点难点。要注意理论与实际、思想与方法、普遍性与针对性、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创新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模式。要坚持务实管用,围绕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执行政策能力、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服务群众能力、依法办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开展教育培训,把教育培训的成效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使村党支部书记真正成为发展一方经济的排头兵、富裕一方百姓的领头雁。要特别重视新时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他们开展党性教育,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积极维护党中央的决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引导他们乐于奉献、敢于牺牲,把村党支部书记真正培养成为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好队伍。

要抓保障。解决好村干部待遇保障问题,不仅是现实需要,也是战略需要;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2009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要求保障村干部待遇,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以保障村党支部书记待遇为主要精神,要求实行“一定三有”(定职责目标,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提出要“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党支部书记基本报酬”。省委对村干部待遇也非常关心,2007年出台省委10号文件,提出了切合我省实际的保障标准,在职村干部每月不低于200元的误工补贴,对符合“四项条件”的离任村干部予以生活困难补助。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后,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出台积极的政策,确保村党支部书记基本报酬落实到位。各级党委务必高度重视,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得拖延、不打折扣,尽快搞好测算,安排配套资金,确保得到兑现。同时,对办理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组织体检等要求,对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和进行表彰奖励等意见,要结合各地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之心、关爱之情,促使他们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要抓监管。按照落实待遇与强化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方针,积极探索建立以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村党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调整制度和县委组织部备案管理等为重点的管理监督制度,督促他们认真履职,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监督管理,既要靠自上而下的组织行为,又要靠自下而上的民主力量,通过乡镇定期考核和群众民主评议,对任务完成差、工作作风差、群众反映差的及时进行调整。要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管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教育本人、警示他人。

一个好汉三个帮。要认真处理好村党支部书记与其他村干部的关系,在突出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同时,统筹抓好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整个村干部待遇保障、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激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使村干部队伍真正成为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家园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要切实关心乡镇干部,注重培养使用,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解决实际困难,使整个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充满活力。?

三、要书记亲自抓

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必须抓书记,也必须书记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基础工作,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最关键是各级党委书记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切实履行职责。

要强化管党意识。党要管党,体现了党对自身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和任务的自觉认知。只有强化管党意识,抓党的建设才会有高度的自觉和强大的动力。从党委书记职责看,赋予了一岗双责,一方面党委书记是当地执政团队带头人,要抓发展抓稳定;一方面党委书记是当地各级组织的领导人,要抓好党的建设。“郡县治,天下安”。抓党的建设,县一级同样非常关键。县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的枢纽。县委处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第一线,县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抓好党的建设。要牢固树立“抓党建也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出了问题就是渎职”、“不抓经济会误大事、不抓党建会出大事”的理念,防止和克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抓经济建设内行,抓党建工作外行”的倾向,更加自觉、主动地把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重要的政治职责,毫不动摇、毫不含糊地抓好责任落实。要带头抓工作部署、抓工作指导、抓投入保障、抓考核评价、抓成果运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人抓、有经费、有阵地、有制度、有考核”。

要完善责任体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很高、任务很重,单纯靠党委部门尤其是党委组织部门抓,工作力量有限,要注重在完善责任体系上下功夫,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在横向上,各级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格局。省里建立了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市州、县市区党委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配备必要工作力量。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作出的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办理村支书基本养老保险、组织村支书体检等新的部署,更加需要各级财政、发改委、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与党委组织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落实。二是在纵向上,要把“三级联创”活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抓手,把县、乡、村三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筹安排、科学分解工作任务,努力做到联责任、联目标、联奖惩,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项项有成效。同时,要跳出“就农村抓农村,就基层抓基层,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定势,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的要求,以“万个部门帮村,万名干部驻村,万家企业联村,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机关部门、高校、企业党组织和城市社区党组织的优势,帮扶农村基层组织,建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强化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社会责任,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健全工作制度。基层组织建设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抓基层组织建设要有热情,更要讲科学;要解决当前实际问题,更要抓好长期制度建设。基层党建工作时冷时热、时松时紧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不愿抓、应付抓的问题,也有不会抓、抓不好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靠制度最有效,也最长效。要建立起一套明确具体、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使基层党组织明白“必须抓”,知道“怎么抓”,明确“抓什么”。当前,重点是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定期报告、专项述职和联系点制度,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健全制度是基础、确保落实是关键、保持长效是根本。每一项制度出台后,都要有督促、有检查、有反馈、有评估,真正做到执行制度不变通、不走样,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向更科学、更严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要解决突出问题。解决突出问题,是基层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是取信于民、凝聚民心的现实要求。今年3月和9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转入第二、三批。参加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工作大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越直接,问题和矛盾可能就越多,群众的反映可能就越强烈。只有下决心解决突出问题,并且真正使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要坚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注重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也注重解决党员和党组织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既注重解决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又注重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机制问题,一件一件地解决,一步一步地推进。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持以基层组织强不强、干部作风好不好、发展环境优不优来衡量和检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努力形成干部健康成长、事业兴旺发达、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基础工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加强政权建设的资产管理论文 第2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转变更是迫在眉睫,尤其是基层政权的机构改革,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而思考最多的是乡镇认识配臵、财政支配和工作权责的问题。笔者出生农村,至今在乡镇工作已有8年,分管过多项农村工作,现在依然就本乡的改革实际进行思考调研,由此对乡镇机构改革有了些许感性认识。窃以为,基层机构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强乡镇政权建设,而要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应当从以上思考的三方面着手:

一、权责不平衡,职能分工欠缺

乡镇政权主要由乡镇党委、政府和人大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有13项职权,乡镇政府有7项职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有6项职责任务。在这些规定中的职权分工,乡镇实际上掌握的权力有哪些呢?首先,在人事安排方面。乡镇干部主要由组织部门和县人事主管部门安排,乡镇仅掌握了临时雇佣人员的“聘用权”、村干部的“提名权”。而没有任何自主的有针对性的人事安排权,导致出现“铁打的乡镇,流水的干部”的现象。一些工作的负责人在本乡镇的本职工作干的正是紧要关头,而县直单位认为此人有能力,不管乡镇本身发展情况,任意进行人事调动。干部的分配上,人事主管部门不就本乡镇的发展现状进行所需人才的分配,而是将乡镇作为就业的分洪渠道。一些专业不熟悉的乡镇干部被强行赶上基层工作岗位,凡事都在工作中摸索积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因为诸多原因,乡镇干部被冠以“万斤油”的称呼。

重,但是如果出了问题,按属地管理,板子打在乡镇。由于权属不明,造成乡镇责任与权力的失衡,这无疑给乡镇的宏观掌控增加了难度,很难形成工作力。有人把乡镇干部形容为“芝麻大的干部,巴掌大的权力,无限大的责任”,上级部门对乡镇的考核检查也过多过滥,乡镇干部肩负了许多原本不应该有他们承担的责任。由于责、权、利不相配套,致使大部分乡镇想干点事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解决乡镇权责不平衡的问题,有必要不断加大乡镇权力,尽量减少与乡镇无关的责任。为此,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要有明确的乡镇定位。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是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前沿指挥所,也是面向“三农”问题最直接的政策实施者和执行人。这一地位的确立,是任何单位和部门都无法替代的。二要有明确的乡镇职责。从本质上讲,乡镇的性质和职能是服务于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乡镇必须从职责“无底洞”中走出来,乡镇干部要转变“万斤油”的身份,要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员、服务员和组织者,使乡镇由行政命令和管理型政府向主动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加强财政支配权,减少债务负担

财政是确保乡镇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巩固乡镇政权运转的基石,加强乡镇政权建设,首要做好财政支配的事宜,为乡镇在引领地方发展方面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促进财政增收。各级要加强对乡

简述山东革命根据地政权的建设 第3篇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 山东人民又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 连续发动数次武装起义, 建立数十支抗日武装, 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并逐步发展成为了统一的山东解放区, 成为联结华北与华中两大解放区的重要纽带。到解放战争时期, 它更成为了联结华北、华东、东北三大解放区中心,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它一直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重要战场。山东抗日武装部队的建立, 为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准备了重要的条件。党中央对山东的抗日斗争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38年1月15日, 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应为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 准备长期斗争。在保存力量、积蓄力量的原则下, 省委工作的重心应当放在鲁中地区, 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 努力向东发展, 尤以莒县、蒙阴等地区为重心。在指示中,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构想。[1]

徐州会战失利后, 中共中央在给山东增派干部和主力部队的基础上, 对山东省委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调整并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 郭洪涛为书记。不仅要求山东掌握本省的基本地区, 而且还包含着山东要配合主力部队、努力担负起向豫皖苏发展的新任务。至此, 山东成为连接华北、华中两大块根据地纽带的重要战略枢纽位置, 正逐渐的显现出来。

在省委南上庄会议之后, 党的工作重心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 转向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 在全省建立了若干战略支点和活动阵地。在胶东, 创建了蓬黄掖边和平招莱掖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清河创建了淄博山区以北、小清河以南的抗日根据地;在鲁中, 创建了莱芜、泰安、博山、沂水和新莱蒙边、泰莱边和临费边抗日根据地;在鲁南, 创建了抱犊崮山区东部和东南部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在鲁东南, 创建了莒日诸胶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冀鲁北, 创建了平原、禹城以东, 惠民以西, 徒骇河以北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鲁西北, 创建了冠管邱为中心的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泰西, 创建了平阴大峰山区和太肥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游击根据地的创立, 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后来几大战略区的格局也已雏形显现, 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军民的敌后抗战有了立足之地和可靠依托。

二、山东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过程

(一) 政权建设的起步

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7月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前, 可以看作是山东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起步阶段。遍布全省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和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支抗日部队的组建, 为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政权建设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根据地与政权是相互依存、两位一体的, 没有根据地便没有政权, 反之, 没有政权也就没有根据地, 而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游击区。政权是根据地存在的主要标志。

山东在抗战初期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建立抗日武装是相当成功的。对此, 党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山东及苏鲁战区党单独创造了八路军及游击队, 扩大了党, 相应的组织了群众, 获得了几县政权, 坚持了游击战争, 建立了我党在山东及苏鲁地区的局面, 这是党及军队各级同志努力的结果, 这是伟大的成绩。”但是在政权建设方面却是相对滞后的。对山东忽视政权工作, 给予了批评。山东许多地方在旧政权人员逃走, 汉奸政权被我们推翻后, 还不能独立自主的建立新的抗日政权, 不知道委任县长、专员, 不知道通过民主方式产生当地的最高政府, 不去迅速建立新的抗日秩序, 让这种无政府状态延续下去。

中共中央鉴于此种情况,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突出强调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作出了巩固华北, 开展华中的战略部署, 并派遣第一纵队加强山东的工作。1939年7月1日, 山东分局发出了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并加强党领导的指示, 要求各地在区乡政权建立后, 及召开群众团体代表会议产生县政府, 县界应以地形及战争需要划分, 不必受旧县界的限制, 县区乡长均需兼任游击队长。1940年2月29日, 山东分局成立了政府工作部, 加强了对政权建设的统一领导, 并指示各地凡有三个区以上政权者即成立县政府, 凡有三个县以上政权者即成立专属, 以鲁西、泰西为一单位, 以鲁南、苏鲁边、鲁北、胶东、清河各为一单位争取建立主任公署。综合多方面原因, 在八路军115师入鲁及徐向前、朱瑞来山东后, 山东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出现了大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 到1940年7月, 山东抗日根据地范围内, 建立了1个行政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政府和300多个区乡政府。各行署主任、专员、县长及186个区的区长是由民主选取产生, 同时还成立了1个行政区参议会、8个专区级参议会和47个县级参议会。[1]

(二) 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

从抗战爆发到1940年7月联合大会召开之前, 在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正确领导下, 山东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根据地建设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 需要有一个全省性的行政机关来筹划、设计、推行和监督。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建立全省统一的行政领导机关, 以乘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这样山东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应运而生, 1940年8月1日山东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宣告成立, 为此还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 并选出领导, 黎玉等23人当选为委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的成立, 是山东有史以来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 在人员结构上实行“三三制”,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2]

在战工会的工作报告中, 总结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取得的成绩, 提出了今后的总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现有优势, 坚持山东抗战中创造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报告强调要正确处理巩固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要一边巩固, 一边发展。在政治方面, 实行民主政治, 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并吸引各方面的人士加入其中, 贴近群众仍是最基础的工作;在军事上建立民主政权对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的领导, 建立地方武装和群众的领导机关与工作机构, 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经济上, 实行正规的财政经济政策, 其总原则是统收统支, 严格预决算制度, 整理税收, 开源节流, 反对贪污浪费;教育上, 开展新民主主义国民教育, 培植建国人才, 普建学校, 并改革课程。除此之外, 对土地、劳动、人权保障、公安司法等政策, 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三) 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

战工会自1940年8月成立以来, 在山东分局的正确领导下做了大量的行政工作, 有力地推动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 在施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级政权也逐渐完善起来。在经历了困难的时期, 山东抗日根据地日渐巩固, 财政经济状态逐步好转, 在对敌上也取得了成就, 这种种迹象表明抗战相持阶段最困难的岁月已经熬过, 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在迈向一个更大的发展新时期。

为了适应山东根据地斗争形势发生重大转折, 根据地面临大发展的客观需要, 举行了一届二次临时参议会。大会充分考虑战工会的工作成绩和崇高成绩, 考虑到国民党政府已随于学忠的东北军离鲁情况等, 从坚持独立自主, 更有力的工作, 加紧建设新民主主义新山东的实际需要出发, 决定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组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3]

新的改组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减租减息与大生产运动既促进了生产又改造了村政权;在工商管理工作中, 在以农民为基础上, 认真谨慎地处理好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使根据地经济得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拥军优抗上, 实行双拥和帮扶政策, 积极促进了人民群众参军工作;在教育方面, 把实际同课堂联系起来, 培养了许多高级知识应用型人才。

(四) 山东省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伊始,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内战, 山东遵照党中央的部署, 确保掌握山东, 使山东成为党在新革命历史阶段实现重大战略转移的枢纽。1954年8月, 为加强全山东的行政领导, 扩大政治影响, 改为山东省政府, “以前政委会之行政委员为省行政委员, 暂以原有各处改为厅, 自即日起行使职权”。[4]

调整各级行政机构, 这是省政府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全省性的区域调整, 党的地县领导机关也做出了适当调整:加强军队机构建设, 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及协调能力;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 提高干部和群众的革命警惕性;协调各地物资, 使军队有足够的储备和应急。在内战转为主动后推进土地改革运动, 使农民真正解放出来, 并自己组织农产品增收工作;接管城市工作, 掌握大城市的动脉:加强支援前线工作, 使军队更有战斗力。

(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北方战争胜利后, 各项工作趋于稳定, 随着形势的发展, 经过山东分局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和中共中央的指示, 原机构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 各政府部门均安排好了工作人员。政府确立后, 经济建设工作更是开展起来, 在物资方面对各地区进行援助, 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权机关的自身建设上, 重建省府党组, 并特别强调了思想作风建设;在行政区划上, 对各地区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这时期的山东省地方政权, 处在从分散的农村环境转入集中的城市环境, 由以战争为主转入和平建设为主的转变过程中, 施政重点是带领全省人民积极支援前线, 肃清残敌, 恢复文化教育事业, 加强公安司法工作, 开展政权建设, 组织筹备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筹备建立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和工作制度等, 使山东的各项工作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四、山东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

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在复杂的斗争中, 山东民主政权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 直至夺取最后的胜利, 原因是多方面的, 值得我们从中吸取经验。

政权建设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在党中央和中东分局的领导下, 山东政权机关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抗战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政策, 这些政策, 保证了当时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和领导地位,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政权的加强在指导思想上更加成熟和健全起来, 有效地担负起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伟大任务。

密切联系群众, 政权建设的关键是贴近群众。战争年代, 各级民主政权密切联系群众, 充分相信群众, 依靠民众去完成各项任务。人民群众不仅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了抗战所需, 更有很多群众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正是他们做出的牺牲, 才使政权建设更上一层楼, 使山东民主政权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生存、发展, 立于不败之地。

广大干部具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 山东各级民主政权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 广大干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革命为己任,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为了人民的利益, 大义凛然, 勇于牺牲。现如今, 领导干部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廉洁奉公, 忠于人民群众的高风亮节。

在山东革命根据地政权的建设过程中, 我党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充分发扬民主,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执政经验。六十多年后的今天, 回顾山东革命根据地实施民主政治的成功实践, 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全面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一个不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山东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留下了太多的经验、启示和思考, 这份战争年代留下的宝贵遗产, 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在中国民主建设史上, 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共莒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莒南地方史 (第一卷)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227-229.

[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28-357.

[3]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政权建设的创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418-429.

加强政权建设的资产管理论文 第4篇

——题记

出路,—幅精雕细描的画卷

富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乡镇基础条件差异较大,改革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不畏艰难,科学决策,大刀阔斧地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于是,一项按照中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富县实际,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出台。

富县以“创新机制,增强乡镇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目标,针对税费改革后“乡镇责任与权力不对等、机构设置与工作要求不对等、资源利用与工作效率不对等”等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把这场改革分为三步来走。第一步是在2008年结合乡镇政权建设,对基层站所进行整合;第二步是在2009年上半年,通过调研考察,合理设置基层站所;第三步是在2009年下半年,学合各乡镇实际,实施了站所人员聘用。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三年乡镇机构改革期间,县委书记刘天才、县长蔺治斌和他的一班人夙兴夜寐,呕心沥血,亲自调研、考察,细心推敲,精心组织、现场办公:分管领导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实施,各基层干部职工大力支持与认可。仅县委常委会和各类改革的会议达数十次,现场调研和现场办公达百余次,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改革,—幅幅千锤百炼的画面

富县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强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管理、维护稳定”职能为目标,对乡镇机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和规范设置。简化了办事程序。实行集中办公,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强化乡镇政权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实现责权统一的高效工作机制。按照“因事设岗,按岗定人”的原则,优化干部队伍,竟争上岗,推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全员聘任,实行实名登记制,确定了全县13个乡镇“三办七所”的人员编制、职能职责。调动乡镇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县乡财政分灶的新路子,完善财税体制。按先行试点、全面推行的思路,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比较活跃的富城镇、茶坊镇和张家湾镇建立乡级财政试点工作。

改革的雨露使各乡镇面貌新颜绽放,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昔日的几排年老失修的瓦房早已消失不见。通过改革,13个乡镇站所全部搬进了崭新、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办公大楼,宽阔平整的篮球场,美丽多姿的花园,碧绿柔软的草坪,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味美可口的廉政灶,使得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服务意识更加增强了。

乡镇机构改革让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在羊泉镇,镇长带领干部和技术人员帮助果农打药;在交道镇,党委书记主动帮助农民办理手续;在北道德乡党委书记主动询问群众,随时随地解决群众困难。富县现在的干部由原来“管理农民”逐渐向“服务农民”转变,群众对干部和基层组织越来越信任,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让政府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靠山”。羊泉镇鹿首村村民宋银云的丈夫患有严重的肝病,她找到镇政府,希望能够尽快通过合疗报销一些医药费继续为丈夫治病。羊泉镇社会事务力硷室工作人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个多小时就为她办理好了相关手续。现在羊泉镇干部们对待群众的事情“热情、快捷、高效”,已成为工作常态。

记者采访了富县乡镇机构改革办公室主任尉龙斌,他讲到:把分散的、在外边住的站所,统一都整合到乡镇一个院落里去办公,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这是富县站所整合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按照站所的职能,把站所相近的职能进行合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人员结构更加优化。整合后,充分下放乡镇对站所的管理权,把过去由部门管理的站所下放到乡镇管理,使乡镇职能得以强化。

启迪,一本发人深思的画册

改革的过程是艰辛的,成绩是斐然的,改革过后更是发人深思的。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中,富县通过探索和尝试,不仅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同时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

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取得实效,最核心的是要强化乡镇政权的职能,否则就成为“单位换牌子、业务换名字、干部换位子、工作老样子”的搞形式、走过场。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富县乡镇基础条件差异较大、政权建设进程不一,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最为关键的是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实施。改革涉及到领导干部的去留,一般干部的岗位调整,落聘人员的分流安置,临时聘用人员的清退,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是推进改革的基础。镇机构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成功。

富县乡镇机构改革一是切实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为构建以乡镇党委为核心,权责统一、协调一致、便民利民、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奠定了基础。二是有效解决了乡镇站所管理缺位的问题,实行集中办公,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群众。三是激发了基层干部学业务、学技术、比服务的内在动力,四是既改善了乡镇和基层站所的办公生活条件,又节约了土地,办公用房等资源,减少了运行成本。

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和管理创新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县委书记刘天才讲到:从富县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全县30万亩苹果仅有80名技术员,蔬菜、畜牧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更为缺乏,这个问题富县将通过加快引进、加强培训两个途径解决,二是乡级财政尚未建立,工作服务的实力十分薄弱,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建立乡级财政试点,增强乡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是基层站所的考核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乡镇干部的待遇偏低,要进一步健全制度,调动他们安心工作,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第5篇

一、工作目标

按照“安全、够用、实用、美观”的总体要求,六村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个。

二、建设原则

(一)合理布局。按照县扶贫移民工作局的统一规划要求,2011年全乡共需完成1个村级活动室建设。按照位置适度集中、方便党员群众、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优先选择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建设。

(二)整合资源。村级活动室既要立足农村现实的需要,也要着眼农村的长远发展,把村级活动场所与农民健身工程、农村文化站、医务室、计生服务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组合起来,充分整合资源,做到“一室多能、一室多用”。

三、建设标准

村活动室按县扶贫移民工作局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设计的图纸,建筑面积平方米,且有一定面积的院坝。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九月中旬到九月底)

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完成规划、选址、征地等基础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十月中旬到2011年11月上旬)

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十月中旬到11月上旬,全面完成室内装修、办公设施配套、制度上墙等工作。

(三)验收阶段(2011年11月底)

接受县扶贫移民工作局的验收,全面投入使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成立由党委书记布珠同志任组长,乡长洛绒多吉、党委副书记拥金康珠任副组长,党委成员和六村村支书为成员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活动室建设工作的领导,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加强对活动室建设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党委、政府把活动室建设完成情况,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和考核内容。

(二)强化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强化督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村级活动室建设工作进行督查,对施工进行全程监督通报。同时, 加强项目施工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真正把活动室建成“党委放心工程” 和“群众满意工程”。

拖坝乡党委政府

2011年9月12日

加强政权建设的资产管理论文 第6篇

最近,XX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经管局、县民政局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村级班子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查采取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调查范围涉及平口、小淹、杨林等10个乡镇、20多个村。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村级班子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调查中发现,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一、我县村级班子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1180个行政村(居委),共有村干部4948名,其中35岁以下的891人,占18%。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1179人,占23.8%。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县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一是班子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各乡镇党委在选拔和任用村级干部时能坚持“以人为本”,勇于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选人用人观念,全方位启用人才,及时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近3年来,全县先后调整村支两委成员1984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548人,村主任492人。村级班子整体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二是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大多数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了按章理事。特别是近年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村干部们的廉洁自律,拉近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改善了干群关系,强化了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也促进了村干部作风转变。大部分村干部能勤政务实,兢兢业业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三是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县、乡两级将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了干部教育规划。近3年来,全县共举办村级干部各类培训班386期,受训的村级干部达26840人次。特别是通过村级“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全县村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党性党风和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四是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大多乡镇对村级班子实行了岗位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村干部报酬全面实行了统筹,推行了“基础+职务+工龄+村类别+绩效”的结构工资制度,并严格按规定兑现奖惩,使村干部干有目标,管有依据,评有尺码。同时,大部分乡镇党委政府能做到用真诚与亲情联络村级干部,在感情上与村干部真心交朋友,工作上及时为村干部撑腰壮胆,生活上尽力为村干部排忧解难,村干部不安心的思想不断淡化,工作积极性普遍高涨。五是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近3年来,全县共培养和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750名,其中已任村干部的164名,已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储备的达415名。调查也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村级班子建设中出现和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一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全县4948名村干部中56岁以上的达756名,占15.3%。有的乡镇56岁以上村干部的比例高达30%以上。江南镇老屋村和百花村支部书记年龄已满70岁。全县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503名,占30.4%。有的村干部连自己的名字、同意开支等简单的字都不会写。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村干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往往理解不透,认识不深,贯彻不力,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二是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仍然不够。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缺乏依法行政、按章理事的自觉性。墨守成规,不求改革创新。一些村级班子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据各乡镇党委评定,全县村干部能力一般和较弱的达2696名,占54.4%;村级班子能力一般和较弱的673个,占59.3%。三是部分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工作合力不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存在拉山头,闹派性的现象。有的支书与村长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班子不协调,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工作无法开展,群众无所事从,经济无从发展,基本失去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集力。四是村级干部队伍难稳定。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

加强政权建设的资产管理论文 第7篇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充满机遇与挑战,农村多数基层政权建设卓有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倾向性的突出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关键词】:基层政权;政权弱化;政权建设;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稳固与否,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认识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设臵主要有乡镇政府机关和村民委员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包括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建设两部分。乡镇政府机关综合管理本乡镇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事物等。乡镇政权建设主要是指在乡镇政府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组织。村民委员会最基本的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建设主要是指村民委员会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开展村民自治活动。

二、对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农村基层问题的调查我发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日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干部心态失衡,存在思想危机。一些基层干部经受不住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诱惑,世界观、价值观发生蜕变,与党离心离德,为自己谋退路,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当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中还蔓延着一种浮躁之风,对发展事业、求名求利、改善生活期望值过高。表现为急功近利,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急于求成,头脑发热,脱离实际,想一炮打响,一举成功。一些基层干部不安于农村,不安于其位,一门心思用在脱离农村、谋求更高的职位上。有的为了出政绩,大干劳民伤财之事。有的跑官要官,不择手段。这种浮躁之风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第二,政府权威失灵,存在政治危机。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曾经是很有权威的。一些地方现在不行了,农民对基层政权缺乏信任和认同感,许多农民根本不听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你让他住东他偏往西”,令基层干部无可奈何。基层政府权威失灵,直接后果是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下降,也就是基层政权退化。

第三,财政收入失源,存在生存危机。据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乡、村两级有债务,有的地方几乎村村、镇镇有债务。从全国看,80%左右的乡镇难以足额按时发放工资。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人心惶惶,他们一不知道乡镇政府的前景如何,二不知道自己的出路何在。村级财政状况更不容乐观。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村级组织的合法收入锐减,加之征收困难,没有一分钱收入的“空壳村”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空壳村”高达60%以上。这些地方的村“两委”已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靠自身能力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第四,社会管理失控,存在安全危机。在一些农村,党和政府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宗族组织、宗教组织、各种非法宗教迷信甚至邪教组织、黑社会组织却大行其道,一手遮天。农民群众最不能容忍的是农村基层政权 2 和基层组织出现的“黑恶化”。一些地方的乡村干部沦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南霸天”、“东霸天”,他们寻衅滋事、非法拘禁、贪赃枉法,惹得民怨沸腾。在这些地方,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已严重丧失,坚持跟党和政府走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积极分子心存芥蒂,敢怒不敢言。

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没有发挥好。当前基层组织还是没有将足够的精力放在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上来,更多的将精力耗费在其他的琐事上了。在发展经济时也不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制定方案和措施,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这也已经成为我们搞农村各项工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基层财政负债沉重制约了行政效能,部分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不协调,基层党政组织社会动员能力下降,基层政权行政能力有趋于弱化的倾向。江泽民同志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行政能力弱化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努力推动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多过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基层政府仍然热衷于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投资失误或是重复建设、超前投资导致财政背上沉重负担;以GDP为政绩考核主要指标导致注重经济的数量扩张而不注重经济效益;权力寻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 3 行政管理科学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经济建设向公共管理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基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基层政府职能应该以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搞好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主,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承担。

其次,要树立现代政府理念。要摒弃政府权力无边、包揽一切的旧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使政府从具体参与经济建设活动中脱身出来,把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社会处理,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当前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卫生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上来。

再次,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转变行政管理方法,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就农村工作和农村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意见。要根据《意见》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探索基层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渠道,实行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及时将政务信息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二是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高社会动员能力。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4 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形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个人自由度增加,对政府的依附性下降。农村新富阶层的迅速崛起,冲击了农村社会权威体系,使农村社会由以前的党政单一权威制向多元权威制转变。再加上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减弱、农村财政经费短缺等问题的影响,党政机构对社会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动员能力下降。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升基层党政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要吸纳农村新精英进入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把他们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引导他们把个人致富与带领群众致富结合起来,更好地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权威性。

其次要积极拓展基层政治参与渠道,包括推行选举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实行直接选举,改革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分配方式,名额适当向农村精英倾斜;加强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沟通,畅通民意收集和反映渠道;加强对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提高参政意识,依法参与政治活动等。

第三要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程度。随着“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有必要引导农户参与和组织一些以互惠互助、发展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参与市场流通的需要。第四要合理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活动,比如兴修水利、修筑乡村道路等,党员带头,号召群众参与,使群众既得到实惠又受到教育,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

三是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农村精英流失非常严重。加上农村党员老化问题严重,农村干部待遇报酬太低,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非常缺乏,特别是有魄力、有办法、年富力强的干部更少,农村干部素质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同时由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提高,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不熟悉现代党组织运作和行政管理方法,仍然沿用旧思路、老办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甚至方法简单粗暴,给群众留下了不好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为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任务十分紧迫。

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既要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夯实理论基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又要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努力提高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和解决各种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要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既要从农业人员中培养人选,又要从经商务工人员中物色合适人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起一支数量合理、能力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加强政权建设的资产管理论文 第8篇

——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农村基层政权能否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在所辖7乡2镇146个行政村中开展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为全县各项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做法与成效

(一)在创新选任机制下功夫,增强乡村基层班子整体效能,让干部队伍活起来。一是坚持德才兼备,选好班子核心。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严把结构关、质量关,在对乡镇领导班子测评考核、全额定向民主推荐等工作的基础上,实现选举在阳光下进行。全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 30岁以下达到12人,乡镇领导班子本科学历56人,比上届增加33人。乡镇领导班子中女干部12人,少数民族干部18人。一批业务强、素质高、能力强、对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善于突破的优秀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全县乡镇班子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班子的活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乡镇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二是选拔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坚持“三重三看”,即重德才看民意、重素质看实绩、重能力看作为,切实选拔“双带”能力强、创业精神强的经济能人担任“两委”负责人。全县153个村(社区)支部书记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39人,占63.7%;平均年龄44岁。153个村(社区)主任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40名,占90.5%;平均年龄45岁。全县有“双带”型村党组织书记112名、占村党组织书记总数的76%。注重从复员军人、回乡青年、致富能手、优秀党员中选拔村干部,使166名农村致富能手、12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35名退伍军人担任了村班子主要负责人。三是改进任职方式,增强班子合力。全县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有264人交叉任职,占班子成员总数的20%。在条件成熟的9个村,实行了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全县每年通过单位推荐、组织审查,择优选派了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热爱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和村委主任助理,先后选派55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每年从县乡两级抽调近200名干部进村入户,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开展帮农扶农活动。

(二)在改进机制上下功夫,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范围,让民主意识强起来。近年来,县委将机制创新作为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先后建立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村干部激励保障 2 机制、基层党建责任机制等,全面提升基层政权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在乡镇一级建立了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突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监督作用,明确了“政”的行政职责。在村一级,以“结构合理配班子、思想合拍明思路、规范合作建制度、攻坚合力强措施”为主要内容,制定并完善了重大事项“两委”联席会议制、村级财物管理监督制等多项工作制度。针对“两委”关系紧张、矛盾较大的村,实行了选派乡镇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促进了“两委”融合,村级班子民主意识、配合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和提高,真正形成了“党支部定思路、村委会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乡村两级班子工作合力和效能的提升,体现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二县委把落实工作责任作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推行“抓书记、书记抓”的工作方法,完善了相关配套制度,坚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分级双向述职,推动了基层党建专项述职工作有序、全面开展。在农村全面推行了“三议一表决”工作法。三是全面推行了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开展了“党员听证会”、“村民议事日”活动,使村民自治走上依法治村、按章办事、民主管理的轨道。通过加强民主建设,在农村实现了还权与民,确立了村民在管理农村事务中的主体地位,化解了党群干群矛盾,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四是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全面实行了“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选举方式,全县153个 3 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中92个村实行了“两推一选”,占60%,61个村实行了“公推直选”,占40%。机制创新使基层“堡垒”焕发新活力,全县8个乡镇、123个村和7个社区达到了“五个好”标准,分别占总数的89%、84%和100%。

(三)在巩固基础上下功夫,改善农村政权基础设施,让农村活动阵地建起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首先要解决基础薄弱问题。一是乡镇政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紧紧围绕“建设布局合理,服务设施完善,整体服务功能提升”的总体目标,从2009年起,扎实有序地开展了乡镇政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我县共有9个乡镇实施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922万元,各乡镇的办公业务用房、周转房、供暖设施等全部竣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办公用房、周转房不足的问题,人均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8平方米,人均周转用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乡镇政府辅助设施功能完善,标志、外观、效果明显,风格统一,院落总体布局合理,主体办公位臵突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二是全面加强了村级活动阵地。坚持以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提升整体水平为原则,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成村级标准化组织场所120个,今年,筹资397万元资金,建设13个集党员学习、村民议事、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了科技图书、电脑电视和休闲健身器材,农村基层政权阵地面貌焕然一新。三是远程教育站点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了县乡村三级159个远程教育站点工作,配齐了管理人员,利用网络信息,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教育活 4 动,实现远程教育全覆盖。

(四)在落实报酬待遇下功夫,稳固农村基层队伍,让农村干部干劲鼓起来。一是实行结构工资制度。对村干部实行“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结构报酬制的基础上,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全县村干部每年报酬标准原则上按不低于上年度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确定,逐年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的,其报酬另加村主要干部报酬标准的50%。二是实行社保定额补贴。对在职村干部在任年度实行缴费补贴,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每人每年补贴500元,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村两委成员的村文书、妇代会主任、村团支部书记每人每年补贴400元。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对年龄在55周岁以上、连续担任10年以上或累计担任15年以上村主要负责人的生活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年360元提高至720元。建立10万元的村党支部书记专项帮扶资金,对生活困难、身患重病、遭受重大灾害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扶。建立村干部体检档案,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织进行一次体检。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村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干部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结合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各乡镇党委每年表彰涌现出来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县委每两年对全县优秀村干部进行表彰奖励。

(五)在教育管理干部上下功夫,提升基层班子整体素质,让服务群众的能力强起来。县委着眼于率先发展,制定了全县干部培训教育中长期规划,纳入到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中,采取多种形式努力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一是提升乡村干部素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市、县、乡党校为主阵地,突出市场经济、招商引资、社会管理创新、法律、城镇建设等知识培训,有效提升乡镇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素质。近两年来,先后举办了专题培训班25期,有效提高了乡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二是落实培训规划。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确保了每年每名村支书1000元的培训经费。每年分期分批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赴省外培训考察学习,近两年先后组织125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分赴北京、苏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三是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集中轮训、基地培训、异地培训、宣讲培训、学历培训、远教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乡村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乡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依托省、市、县新农村建设典型村培训实践基地,定期选派村党组织书记到产业布局相似、经济发展较好的典型村学习借鉴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发挥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新任村干部任职前后的岗位培训。四是强化考核管理。村级组织考核管理主要以星级评定考核方式进行,设定了党建工作星、经济发展星、社会发展星、和谐稳定星、群众满意星五个基础星级和开拓创新奖、先进模范奖、突出贡献奖三个奖项,对农村基 6 层组织实行五星级动态管理和激励机制。2010年,全县146个行政村当中,55个村被评定为五星级村,69个村被评定为四星级村,22个村被评定为三星级村。23个村集体(个人)被评定为先进模范奖、开拓创新奖、突出贡献奖等重点奖项。同时,全面推行了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

二、问题及原因

(一)乡镇组织职责不清,政权功能不完善,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不足。一是部分乡镇政权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党委、人大、政府履职混乱职责不清的现象。党委包揽了一切行政事务,过于强调突出党委的领导,乡镇人大和政府都成了党委的工作部门,大大削弱了人大的监督职能和政府行政创造力、积极性。乡镇党委抓党建精力不集中,乡镇政权履行职能不畅,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监督和执行机制,基层政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乡镇政权的“责”与“权”的不配套。由于“权在上面,利在部门,责任在乡镇”,使乡镇党委、政府始终处于“责大权小”的工作状态,对环境污染、违章建筑、农村纠纷等棘手问题上,乡镇也很难在集中人、财、物力,调动各方力量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质问题等等,严重影响了政权公信力。明显感到调控手段不够,难以解决问题,影响着党委、政府作用的发挥。三是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全县乡镇政府核定编制人数304人,在职人数只有268人,干部断层现象比较严重。领导干部调动过于频繁,造成领导干部对基层情况的不熟悉,缺乏工作的针对性,也使党委、政府工作片面追求短期化效应,缺乏工作的长远打 7 算。农村当中年轻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常年在外务工,村“两委”班子补充“双带”能力强的新鲜血液存在一定困难。

(二)村班子创新力不强,干部队伍建设力受限,对群众的服务能力不强。一是部分农村党支部发展经济的能力有限,办法不多,仍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对新政策、新动态、新问题研究不够,加上村委会任期三年太短,部分村干部抱着“一年选、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任期思想,对发展村级经济思路不清,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工作打不开局面。二是由于受县级财力所限,村干部报酬偏低,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使村干部存在后顾之忧,难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三是部分村“两委”关系缺乏协调性,削弱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主要表现为合作共事氛围不浓、内部关系不顺、工作方法不当。同时,村级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难以保障。在执行制度、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存在形式化。四是农村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党组织设臵的传统模式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之间缺乏协调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组织设臵与党员数量的变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发展不相适应,使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的管理之外,党组织的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少政策资金扶持,村级政权组织无钱办事。一是由于各村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不同,集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差距,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 8 水平难以提高。除一些城关和城郊村靠以地生财、资源生财,集体有一定经济实力外,集体经济空壳村占到了80%,集体经济薄弱使村班子兴办各项事业举步维艰。二是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缺少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的扶持资金和扶持政策。三是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

(四)民主意识淡薄,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受限。一是基层党员干部对民主的认识不够到位。在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上统包统揽,行政命令;在工作方法上,没有真正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落实农民群众在重大问题上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广大村民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当前农民群众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参与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三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不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项内容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

三、启示与理念

(一)农村基层民主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基层政权要建设好,农村基层民主是核心。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扬基层民主,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9 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又能在农村基层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从而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二)提高执政能力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强弱,执政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的执政地位,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决策能力、统筹社会发展能力,构建和谐发展的农村社会,成为乡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乡镇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三)保障改善民生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目标。要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卫生环境,改善和提高人居生活条件。要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卫生、防疫、警务、文化等站所建设。要加大教育投入,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困难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和各类突出矛盾,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改进组织设置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点。积极探索适应农村经济形态多元化发展的党组织设臵形式。随着农村党员的行业流动性、地域流动性和从业多元性,如果整齐划一地按目前 10 农村党组织地域划分的模式对多元化经济组织形式的党员队伍进行统一管理,显然不能适应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要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积极探索村村联合、以强带弱或村企联建等优化配臵的方式,加强“融入型”党组织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臵形式,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覆盖面。

(五)充实干部人才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保障。一是多渠道选任村干部。通过下派年轻机关干部、选聘优秀大学生和退伍军人到村任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二是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依托农村各类协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大力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让他们在产业经营中学习,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建立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库。收集具有科技推广、经营管理、生产开发等各类人才信息,出台优惠政策,搞好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对策与思路

(一)围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政权这一目标,全力提高执政水平,为基层政权建设“牵头抓总”。惟有理顺关系,明确定位,依法履职,才能真正建立起强力高效、执行顺畅的政权机构。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委的领导。彻底改变党委包揽乡镇一切行政事务的工作模式。党委主要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基层组织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加强对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的领导,抓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大事。二要进一步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 乡镇人大是实现基层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根本途径,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决定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乡镇人大要善于把党委的主张上升为人民的意志,切实在党委的领导之下,认真搞好政府班子的选举和发布决定。同时发挥好发挥监督作用,认真开展本乡镇贯彻法律法规情况检查,听取和审查乡政府工作报告,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监督和支持政府行使职权,提高代表履职水平,积极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履行好乡镇人大职能。三要突出发挥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从根本上摆正乡镇一级政府的定位。归根结底,乡镇政权要解决的主要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乡镇基层政权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任务,乡镇人民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须充分发挥好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机构科学整合,资源优化配臵,切实转变职能,使乡镇成为一个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充满活力、精干高效,对群众有相当吸引力的一级政权组织。

(二)抓住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优化选人用人导向,为基层政权建设“选贤任能”。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关键在党员干部,落脚点在选准配强班子。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方法。坚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品行端正的干部,思想解放、锐意进取的干部,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长期扎根基层、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敢于担当、善于应对复杂局面的干部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着力选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 12 度坚决、能力突出,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实干,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担任党委书记;选配党性观念强、工作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的干部担任乡镇长。二是推进“两委”班子建设。以村干部“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管理规范化”为方向,探索建立选、育、管、激“四位一体”新机制,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干部队伍。着眼于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实行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和村委会“海选”,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会”成员交叉兼职,对没有合适人选的,打破身份、行业和地域界限进行公开选拔,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人才资源配臵、有利于干部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加强班子管理。乡镇、村班子上任后,把届内奋斗目标和每年要完成的工作指标向全体党员和公众进行承诺,与签订任期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年年末,由党组织书记负责将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向全体党员和民众代表进行汇报,接受全体党员和代表的评议;组织实施好双向承诺,双向述职,双向考评,对村级组织实行星级评定考核方式,实行星级动态管理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对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情况的检查监督,保证村级财务、集体企业和土地承包、往来账目、基础设施建设公开到位。

(三)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途径,为基层政权提供“内生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结合县委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采取以资源引资金、以产权引客商等办法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地方特色。一要因村制宜,选好路子。必须从不同经济类型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因村制宜,强化分类指导。对集体经济富裕的村,重点是优化村级集体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区位、交通等优势,通过开发房地产、兴建工商储运设施等途径,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业和租赁业;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重点是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村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扩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举办农业企业或组建农业协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销售服务,引导群众闯市场、调结构,实现发展集体经济和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二要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实行政策性倾斜,落实村留用地政策、土地使用权租赁政策、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政策等。各级财政要筹资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或周转借用的方式给经济薄弱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同时,通过招商引资,集中开发前景好、上规模的经济项目。三要通过干部下乡驻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百企联百村等活动,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积极想方设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四)把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重点,强化对基层权力的监督,为基层政权建设“保驾护航”。以保障党员群众民主权利为关键,创新村级民主管理机制,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加强党的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要求,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深化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创新活力。一要进一步理顺村“两委”的关系,形成村“两委”高度统一,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村“两委”两张皮的现象,全面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和报告工作制度,使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真正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二要全面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要求贯穿到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基层党组织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做出决定时,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组织党员群众认真讨论,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全面实行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制度,基层党组织重大决策、发展党员工作、后备干部培养、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结对帮扶等内容,定期向党员公开,接受党员监督。三要改革基层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在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行候选人选前公开竞职承诺制度,就创业、责任、廉政、服务等方面向党员群众作出口头或书面承诺,并积极开展竞职演说,进一步改进候选人的介绍方 15 式,增进党员对候选人的了解。四要以基层党内民主带动基层人民民主。全面推行村委会“海推直选”、“自荐海选”制度,积极实行基层“民主恳谈会”制度、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运行机制。五要全面落实好村级事务“三议一表决”制度。实行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对涉及村级重大事务,按照“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五)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这一根基,着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为农村基层政权“强基固本”。一是利用项目扶持、结对单位扶持、党费扶持、社会爱心人士扶持的“四扶持”办法、争取各级资金,把活动场所建设成为便民办事、党员活动、群众议事、党务村务公开、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信息传播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基层阵地,使之真正成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村民之家”。二是积极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坚持务实管用和便于发挥作用为原则,采取“联建、共建、互帮”等多种形式,继续抓好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支部+协会型、机居共建等多种模式的新型党组织设臵和创新工作,推进全县基层党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创新服务载体。根据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等实际,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村民群众的载体。开展党员“联户帮扶”活动,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进一步丰富和 16 完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农村党员“评星定格 ”活动,拓宽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平台。

上一篇:法制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看晚会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