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2024-07-2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精选8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第1篇

迁移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举一反三是我们一句传统的古语,作为老师,课堂上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地位日益显现。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分析了迁移理论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迁移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笔者分两方面介绍了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个是知识文化方面的迁移,另一个是学习能力方面的迁移,为提高迁移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论文关键词:迁移理论;中学语文教学

一、绪论

迁移理论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它是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我们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两类,一种是之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种是指后来的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从效果上来说我们可以分为正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以及负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产生阻碍的作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做举一反三,这也是迁移理论的一种体现。

二、迁移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因此,迁移理论在语文的应用中显得更加明显。从写作方面来看,中学要学会所有类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题材的文章,进而掌握相应不同文章的区别,例如记叙与散文的区别点所在。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运用。在阅读方面,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背景下作品对比能够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升华对语言的理解。总而言之,语文课本只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个载体,我们需要通过它来使学生举一反三,旁类触通,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迁移能力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来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我们课堂上的重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从效果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将迁移分为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防止负面迁移的产生,努力促成正面迁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接下来我们分析在迁移教学中,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础能力。

(一)要有迁移教学的内在规划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内容的传授,在课堂上,主动采取恰当的迁移策略来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的技能需要老师用心思考,并且在课堂上不断锻炼而提高的。迁移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她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学习迁移技巧的时候,老师也要学会迁移,其知识结构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要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当迁移教学方法开始内化,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时,迁移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知识的广泛性

我们在进行迁移教学中,除了方法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东西让我们施展各种迁移技巧,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知识匮乏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有效的迁移。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远远不是语文课本所能体现出来的。作为学科引路人,我们需要在将大量课本之外的元素带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中学总共有八到九门课程需要学习,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非常广泛,作为老师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猎取知识,以此来夯实我们的教学技能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量增长,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提高迁移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概括能力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需要提高它的利用效率。如前文所述,我们需要广泛的知识,如何将广泛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迁移对我们也是一个考验。我们需要强化自身的概括能力,以此来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将大量的知识概括成为简短的语言,同时还要对各种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将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四、迁移学习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知识文化内容方面的迁移

这主要指的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沟通,通过不同时间学习的内容来相互促进学习的效果。它的主要应用的领域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方面。比如在古文的学习方面,我们就可以很好的采用迁移的学习方。古代语言在表达方面跟我们现代差别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尤其是一个一个单项的记忆给学生增添了极大的困难。但我们将大量的古文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会有大量的趋同性,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将其联系起来,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古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迁移学习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文言文的整体表达统一认识,在遇到类似文言文时,可以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将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结合起来一起学习,例如我们中学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有《孔乙己》、《友邦惊诧论》、《阿Q正传》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几篇文章简要的进行对比,分析鲁迅文笔的一些特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话能够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加深印象,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其文章内涵。我们还可将教材里类似的文章结合起来进行比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文章类别这一概念,然后触类旁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当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比如说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我们应当结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进行比较,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小说的背景是什么,它跟作者的出身环境有什么联系?不同的场景跟小说主角的性格特点有什么联系。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形成归类,对阅读同一类文章会有相同方式的理解。

(二)学习能力的迁移

前面我们阐述的主要是在文章内容方面的迁移,也是最基础的迁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把握学习能力方面的迁移。所谓学习能力的迁移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我们摆脱课本的束缚,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如何分析小说,如何对一篇小说进行鉴赏,学生可以凭借这个技巧来对戏剧等进行鉴赏。老师应当创造合理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实现学习技能上的迁移。

在这里,我们要采取两步走的策略。首先,在课堂上我们的学分析方法要有规律性,每一步都要具有客观性,我们需要让学生体验整个过程,让学生明白分析的一般规律,明白拿到一个作品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其次,课堂上的阐述老师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发挥,因此我们还需要在课外安排学生进行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只有通过进行类似的共同工作,学生才能对分析方法产生共鸣,不是只学习其表面形式。课后练习内容与课堂知识之间的重叠程度越高,产生的迁移的效果将会越明显,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是我们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第2篇

一、数学思想与数学教学思想的区别

首先是概括的对象不同。数学思想是对数学规律的本质认识,它是数学科学与数学学科固有的,它是数学的灵魂。而数学教学思想是对数学教学规律的本质认识,它既是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是其指南。它是人们观察、处理数学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它能经常直接地对数学教学活动发挥定向、控制、执行和反馈的功能,指导数学教学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其次是结构的不同,数学思想包括数学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渗透在数学知识结构(概念、判断、推理等)的各个层次中的思想火花,而数学教学思想涉及到多学科,尤其与数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都有紧密的联系;再次是功能的不同。数学教学从外显的知识到内隐的思想,既意味着内涵深化,又意味着功能扩展。有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中学生毕业后,直接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数学思想在优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组成方式,发展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有着广泛而重大的作用。而数学教学思想是决定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效果的核心因素。不管怎么说,对数学教学总的看法,肯定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在教学中反映出来,它制约着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目标的选择与实现;最后是发展特点不同。数学史可以看作一部思想斗争史,数学思想是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它是数学对象及其关系结构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得到的结晶。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思想日益丰富,而数学教学思想是教学论知识的活化和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类化的结果,其主要来源是数学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我国古代教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从外域的教学思想中取得借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数学教学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

二、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思想的联系

数学教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的外在组织形式,而数学思想指导教学的内在组织形式,它们都是数学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思想的内核。数学思想与数学教学思想都具内隐性,数学学科有着丰富的思想,以数学思想为内核的数学教学思想更科学,优选教学方法更有效。如在方程(组)教学中,强化消元与降次的思想,可采用很普通的单元教学法。这样,能充分体现充满在整个数学中的“思想经济化”的精神,变“板块式”教材为“螺旋式”教学,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中指出“:实际上,与其说是在中学教学现代数学,倒不如说是数学的现代教学”。波利亚也强调把数学中“有益的思考方式,应有的思维习惯”放在教学的首位,把“数学教给所有的人”。这些名家的论述都说明了数学思想应作为数学教学思想的内核。第二,数学思想能活化数学教学思想。这里的活化指对数学思想的消化、验证、概括和具体迁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难点分散,重点往往要运用数学思想或揭示新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常常都是教学的难点。数学思想表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很容易迁移到对象情景相似的场合中去。F.克莱因曾提出“用函数来思考”,奥加涅相提出“函数思维”,都强调了函数思想能活化为一种教学思想,这种函数教学思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代数式、方程、曲线、函数、图象、不等式、数列等的内在联系,并且是一种“技术性”的教学思想,具有一般性、程序性和构造性的特征,有章可循,对数学教学有着直接而现实的指导意义。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中学数学与数学教学的始终,它在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数学应用的“培利运动”,强化现代数学思想教学的“新数运动”,波利亚的“合情推理”的教学思想,汉斯.弗赖登塔尔的“数学现实”、“数学再创造”的教学思想,本质上都是某种数学思想活化的结果。第三,数学教学思想体现着数学教学规律的本质要求,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而要领悟数学思想,则更需要渗透、提炼与反思。数学学科经过了教学法加工,数学教学思想必须充分反映数学的特点,没有数学思想的数学教学思想,是一碗“没有肉的淡汤”,没有先进的数学教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数学思想可能会成为一块“嚼不动的牛肉”,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有人在苦口婆心地灌输大量公式和呆板的例题,有人依循一种有条不紊却异常乏味的“定义—公理—定理”的方式进行马拉松式地讲授,也有人特别偏爱魔术般地板演刁钻难题而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淡化数学思想的教学,不尽快克服这些弊端,后果实在堪忧。

三、数学思想向数学教学思想迁移的条件

中学生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母语迁移,中学生写作,英语教学

一、引言

在当代社会, 英语写作是一项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基本英语技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母语迁移是不可否认的现象, 母语负迁移在中学生的写作中比较明显。已有研究大多关注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状和原因, 较多从理论角度分析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机制和解决对策。笔者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 调查分析写作中的迁移现象, 并给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安徽省芜湖市沈巷中学八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102人。他们已有5年的英语学习经验, 英语学习还处在初级阶段, 掌握简单的词汇和语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 (2011) , 七年级关于写作的目标是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 八年级的目标是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 即由写简单句子转变为写简单短文。

(二)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样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笔者提出两种假设:1.对于刚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 母语对英语写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2.母语负迁移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词汇、形态、句法、语篇。

首先, 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其次, 要求学生就三个题目进行写作, 每篇限时半个小时, 字数70~80字;最后, 针对每个题目的作文各随机抽取30篇, 对一共90篇作文进行研究分析。三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我最喜欢的老师;如果我是一名%%%%, 我会很快乐。

(三) 研究结果

对问卷调查进行整理后, 从中选取五个问题, 统计结果如下:

1.先用汉语思考要写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再用英语写作。

A.从不2% B.很少5% C.有时16% D.经常34% E.总是43%

2.先想出汉语句子, 再翻译成英语句子。

A.从不1% B.很少4% C.有时10% D.经常38% E.总是47%

3.在 不清楚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时 , 就按字面意思把汉 语翻译成英语。

A.从不3% B.很少7% C.有时26% D.经常41% E.总是23%

4.在阐述观点时 , 不注意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的连接词 的使用。

A.从不5% B.很少6% C.有时19% D.经常34% E.总是36%

5. 在 英语写作 过程中 , 尽量 用一些简单句型 , 不用复 杂句。

A.从不2% B.很少7% C.有时17% D.经常34% E.总是40%

该结果表明, 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都是依靠母语组织结构、内容, 此结果表明假设一正确。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搜集、整理、分类, 最后得到90篇作文, 经过分析研究得到结果。把作文中的错误主要分为两类: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语际错误可以进一步分为四个层面的错误: 词汇层面、形态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语际错误发生次数为697次, 占58%, 语内错误为505次, 占42%, 表明写作错误主要有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 且语际错误占的份额更大。词汇层面错误127次, 占18%;形态层面236次, 占34%;句法层面228次, 占33%;语篇层面106次, 占15%, 表明语际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上四个层面, 预测二正确。

三、分析与讨论

研究表明, 大部分八年级学生都是先用汉语考虑文章结构、思考写作内容, 然后用英语写作。这样文章结构比较完整, 内容较为充实, 这是积极的方面, 即为正迁移。负迁移方面主要从四个层面讨论:

(一) 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表现出来的错误主要有:词义误用和词组误用。词义误用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直接按照汉语翻译。如We should have good habits for our body.这里body换成health更恰当。这里想要说的是为了身体的健康, body没有健康的意思。Do a teacher is very good.这里应把do换为become, do是做事情的做。词组误用, 如under his help, 学生想表达在他的帮助下, 直接翻译为under, 应用with表示伴随。

(二) 形态层面

由于英语和汉语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 英语中很多形态变化在汉语里都找不到, 比如动词时态的变化、词性的变化, 以及语态、语气、人称等方面的变化。很多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不能特别注意这些形态层面的变化, 从而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犯很多错误。如She have a big eyes.———She has two big eyes;She is my teach.———She is my teacher;She is seriously.———She is serious.

(三) 句法层面

写作中出现的句法层面的错误主要原因是由于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在句法结构的不同造成的。学生按照汉语的句法结构写英语句子, 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缺少句子成分、主谓不一致、语序混乱、句式混用等。例如I can very happy.———I can be very happy;I like traders because can become rich.———Because they can become rich;I very much like her.———I like her very much;There have many people.———There are many people.

(四) 语篇层面

在语篇层面上, 主要是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大都用简单句, 因此文章没有层次感和逻辑性。针对这种错误, 我们可以用复合句或并列句把短句合成长句, 也可以加些关联词起衔接作用。如My favoriate teacher is Miss Wang.She has long hair.She has big eyes.She looks beautiful.She is outgoing and friendly.She usually plays games with us.She likes playing the piano.She doesn’t like dance.She is smart.She is a truly good teacher.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流水句, 都是由简单句连起来的, 没有复合句、没有连接词。可以改为My favoriate teacher is Miss Wang.She looks beautiful because she has long hair and big eyes.She is out- going and friendly.We often play games together.She likes playing the piano, but she doesn’t like dance.I think she is smart.In a word, she is a truly good teacher.

四、教学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母语负迁移错误已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 词块教学

近年来, 词块教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语言学家Michae Lewis (1993) 认为, 词块是以一种固定的或半固定的形式存在的词汇组块, 是一种习惯用法、固定搭配和固定句式。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个的单词记忆, 有利于学生正确地使用和地道地表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词块, 进行词块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记忆、输入与写作相关的词块, 然后在写作练习中输出词块。

(二) 文化教学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在外语教学中, 学习该外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该语言的理解、学习和使用。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 选取适合他们内化吸收的文化内容进行教学,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他们对英语的理解。

(三) 语法教学

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和规律。学习英语语法让学生了解英语这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组成规则, 进行语法教学对学生理解英语、使用英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 学习外语需要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组成规则。学习语法的过程很枯燥,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合理组织教学, 使语法课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Lewis, 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Hove, England:Language Leaching Publication, 1993.

[3]Odlin.T.Language Transf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Raimes, A.“What Unskilled ESL Students Do as They Write”.TESOL, 19 (1985) :229-258.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第4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中学语文教学;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80-01

一、绪论

迁移理论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它是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我们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两类,一种是之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种是指后来的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从效果上来说我们可以分为正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以及负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产生阻碍的作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做举一反三,这也是迁移理论的一种体现。

二、迁移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因此,迁移理论在语文的应用中显得更加明显。从写作方面来看,中学要学会所有类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记叙与散文的区别点所在。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运用。在阅读方面,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背景下作品对比能够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升华对语言的理解。总而言之,语文课本只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个载体,我们需要通过它来使学生举一反三,旁类触通,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迁移能力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来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我们课堂上的重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从效果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将迁移分为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防止负面迁移的产生,努力促成正面迁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接下来我们分析在迁移教学中,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础能力。

1、要有迁移教学的内在规划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主动采取恰当的迁移策略来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的技能需要老师用心思考,并且在课堂上不断锻炼而提高的。迁移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她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学习迁移技巧的时候,老师也要学会迁移,其知识结构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要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当迁移教学方法开始内化,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时,迁移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知识的广泛性

我们在进行迁移教学中,除了方法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东西让我们施展各种迁移技巧,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知识匮乏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有效的迁移。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远远不是语文课本所能体现出来的。作为学科引路人,我们需要在将大量课本之外的元素带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中学总共有八到九门课程需要学习,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非常广泛,作为老师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猎取知识,以此来夯实我们的教学技能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量增长,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提高迁移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迁移学习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知识文化内容方面的迁移

这主要指的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沟通,通过不同时间学习的内容来相互促进学习的效果。它的主要应用的领域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方面。比如在古文的学习方面,我们就可以很好的采用迁移的学习方。古代语言在表达方面跟我们现代差别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尤其是一个一个单项的记忆给学生增添了极大的困难。但我们将大量的古文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会有大量的趋同性,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将其联系起来,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古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2、学习能力的迁移

前面我们阐述的主要是在文章内容方面的迁移,也是最基础的迁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把握学习能力方面的迁移。所谓学习能力的迁移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我们摆脱课本的束缚,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如何分析小说,如何对一篇小说进行鉴赏,学生可以凭借这个技巧来对戏剧等进行鉴赏。老师应当创造合理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实现学习技能上的迁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第5篇

陆良县芳华镇芳华小学(陆良1116班)李金强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知识迁移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存在,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关键词:阅读教学; 迁移能力;提高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终于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有了较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发现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的,即首先必须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映象,让映象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然后统一分析新问题与旧内在联系,将具体问题归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构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第一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第二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第三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

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 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 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 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 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两篇文章其一舒缓恬淡、意境幽远,其一纵横捭阖、气势宏伟,但都是 紧紧抓住“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 步进行同类归纳:

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 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 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 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 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比如手发抖这个动作很常见,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动时的外在表现,但仔细观察,有的是由于高兴激动,有的 却是紧张恐惧,还有的是恼怒气愤,情况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别人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这类动作描写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是体会。观察生活并亲身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例如,风和日丽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心情很开 朗;风雨交加的日子,自己会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个绿芽,会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

里的一片黄叶,竟让自己的情绪怅惘失落。这些景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把丰富的人生体会积累起来,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刨根问底,这是一种极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 么,不仅可以带来伟大的发明,同样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要的启示。举个例子来说,暑假里到 一位住在偏僻农村的同学家去玩,一到那儿,就被他家人和邻里的热情与真诚所感动,你在觉得无拘无束其乐 融融的同时开始思索:他们的热诚与质朴是因为你从城里来所以仰慕你吗?也许是较城市这里贫穷而落后所以 相互依赖保持着原始的品格吧?这些想法较狭隘;但当你和同学一起离开那里回去上学时,看着一张张亲切平和的笑脸,透过相拥送别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会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庞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国人团 结向上、互帮互助的民族的精魂。所以说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 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别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培养联想力是进行迁移的关键。对所学知识和以往经验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但在解决新问题时却不能让映象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准确的联想,也同样无法进行迁移。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 “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①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学生自读,准确审题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 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风景谈》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 话“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为了强调“形式的和内容的”,作者把这一定语后置,阅读时重音一定要放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阅读就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能把这个句子顺利地套入“变式句常识”的知识框架中。再如文言文阅读,断句很重要,“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如果把“地方”连在一起读就不能正确翻译全句,也就不能准确联想,当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异义词”的知识网络中。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就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联想快速准确地产生。

(二)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习散文《灯》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本文属于哪类散文?”学生如果还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醒:

“是写景的,还是记事的,还是咏物的?”明确了这是咏物的散文后,再进一步引导:“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旧有知识中对散文线索的概括——“咏物的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至于“灯”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刺激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漆黑的夜晚,一只萤火虫在面前飞过;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母亲打亮了台灯。这样的亮光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己会想到“光明、温暖和希望”,这样“灯”的象征意义就明确了。

(三)师生共创,设立情境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

学习屈原的《涉江》时,放一段慷慨悲怆的古乐,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同作品、音乐融合起来,“精务八极、心游万仞”,体会当时诗人眷恋祖国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报国无门、上下求索的矛盾痛苦的思绪。在学习《雄关赋》之前,同学生和着录音带一起高唱《万里长城永不倒》,把学生带到古老的长城,回顾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和奋进的足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心中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后,再去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再如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用图画,像《野渡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通过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联想旧有的知识和生

活经验,挖掘诗歌深沉的内蕴。在学习戏剧冲突时,可借助数学中的坐标,横、纵坐标轴表示矛盾双方,中间用波线图的起伏表示冲突的缓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迁移的最终环节 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叶圣陶小说《夜》时,可以把它嵌入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去分析它的情节线索及主题。两篇小说都有明暗两条线索:《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夜》明写老妇人,暗写革命夫妇。《药》通过对明线上华家代表的民众的愚昧和暗线上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的描写,反映小说深刻的主题——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镇压革命的罪行,启示人们:只有启发民众共同革命,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夜》通过明线上老妇人的逐步坚定和暗线上革命夫妇的无畏,揭示“四。一二”大屠杀的罪行和人民群众已觉醒,将前赴

后继进行斗争的主题。

同样的,在分析《夜》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妇人形象时,可以把它套入《母亲》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妇人这位映川的母亲与高尔基笔下的巴威尔的母亲一样的由胆怯到愤怒再到坚定的心理历程。利用旧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顺应是指将已有的经验应用到异类事物中去,对已有的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能包含新事物的新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类迁移中,旧有知识只能是开启新问题的钥匙,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只有相关之处,分析类化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

如:我们在学习《祝福》时重点讲了“画眼睛”的手法,并概括出通过“画眼睛”的手法可以反映人物的遭遇和心理历程,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尤其是祥林嫂死之前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的描写,更成了学生记忆中难忘的一页。那么当学习《明湖居听书》这篇小说时,同学看到王小玉“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时,自然想到祥林嫂的“一轮”,但这一旧有的知识只能提示学生“画眼睛”可以展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而绝不能生搬硬套说王小玉“精神麻木”,恰恰相反,这“一顾一看”反映的是人物明眸善睐,聪明灵慧的特点,学习经过分析,把原有知识结构加以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对于“画眼睛”手法反映人物不同性格思想的更高更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知识迁移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存在,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

注释: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8月,第一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2】牟世金《雕龙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3】桑宽余《小学语文阅读,口语交际,作文整合训练》长春出版社2003年

【4】《名人名言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5】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6】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魏书生《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第6篇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①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②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③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第7篇

一、电子渠道迁移的现实意义

目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渠道与柜面交易量出现新的趋势,在电子渠道交易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柜面交易量同比快速减小,而电子渠道和柜面业务量总和仍然持续增长,表明电子渠道承担了业务发展的增量部分,同时也使网点腾出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更多价值贡献高和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工作。随着电子银行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电子渠道的依赖性和信任度也显著提升,其对网点的替代性也越来越高。柜面业务向电子银行渠道迁移惯性一旦形成,将会不断地释放生产力,在不增加人力资本和网点资本占用的情况下有力地助推网点转型,充分利用网点资源开展销售性业务,减少营业网点柜台,加强专家理财服务。对于客户而言,电子银行突破了营业网点服务的时空限制,客户可以享受7×24小时自助服务,“银行人不去网点办业务,现代人不去银行办业务”,显示出电子银行渠道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因此,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价值贡献度和减少人力资本占用,对柜面业务向电子渠道迁移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迁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普遍准备不足,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由于没有合理有效地分配各种资源,造成商业银行柜台办理业务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使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迁移过程普遍遇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网点排队现象日益突出,电子银行客户群体总量仍然较小

随着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在各个营业网点排长队现象日益突出。在电子渠道出现之前,解决网点排长队问题一般靠增强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提升服务效率加以解决,当内部挖潜达到极限后,只能靠增加人力和扩大营业面积达到目的,但是,随之增加的庞大营运成本很有可能抵消新增业务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对任何一个商业银行而言,传统的解决手段已不再有效,而目前虽然各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呈现快速发展,但客户群体总量仍然较小,分流压力很大。

(二)网点人力资源紧张,员工负荷大,电子渠道负荷小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银行理财产品、代理基金、代理保险等需要大量人工服务的业务,使柜面人员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工作负荷,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网点服务人员是有限度的,人海战术已经不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也不能解决网点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虽然各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渠道已基本完善,但交易负荷较小,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电子渠道在柜面业务按价值贡献度分流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目前,随着理财业务的兴起,商业银行纷纷开展区分柜面业务价值贡献度的工作,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已经从核算服务型全面转向营销服务型。这种转变需要将柜面业务按价值贡献度进行区分,网点更多地承担起客户源头挖掘工作,而那些基本核算业务适合分流到电子渠道进行自助服务,而目前商业银行在此方面做得还不够,分流的业务种类还不够清晰明确,缺少对分流工作的统一指导。

(四)网点功能分区规划不够合理,缺少电子银行业务服务区

让客户选择电子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体验,而现在网点在规划方面没有考虑到这一新业务的发展特点,造成网点只专注于传统业务,没有良好的电子银行营销环境,无法实现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直观感受,反过来对传统业务的发展造成制约。

三、柜面业务向电子渠道迁移的应对措施

目前电子银行渠道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针对在柜面业务向电子渠道迁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客户,加强电话银行渠道分流

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为网上银行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用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增长13.4%,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见图1)。网上用户的增长对网上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网上银行是以客户数量最多、功能最全面而成为商业银行电子渠道发展的重中之重。让更多人使用网上银行,形成规模影响,是实现电子渠道迁移的最重要手段。

截至2009年6月30日,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55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了32.1%,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目前手机银行已经具备网上银行的绝大多数功能,随着大屏幕智能机以及3G手机的推广,产品优势将逐渐显现,商业银行要充分做好竞争准备。

电话银行因其具有操作简单适应面宽的特点,可以针对不习惯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客户重点进行推广,目前客户使用电话银行功能主要集中在查询和缴费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抓住电话银行的主要特点积极分流。

(二)运用组合手段满足客户需求以实现分流

商业银行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满足特殊客户群体需求,这也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所在。

1.针对社保客户。社保客户具有年龄较大且常常集中取工资的特点,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开办储蓄卡附加短信通知的办法,引导客户使用电话银行进行缴费与转账。对于不愿意使用储蓄卡的客户,开发适合此类客户特点兼具定期功能的存折产品,并结合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满足客户对信息的掌握,从而达到分流的目的。

2.对于存折客户。存折客户由于在自助设备上使用受到限制,而对网点客户业务造成较大压力,是商业银行急需分流的业务。目前电子渠道功能已经覆盖存折账户,结合网点自助查询与打印机,并在进行电子渠道交易后能够就近获得相关纸质交易凭证,就能够打消客户对于使用储蓄卡不直观和对电子银行虚拟性的顾虑。

3.对于储蓄卡客户。储蓄卡客户一般对便利性要求较高,也比较愿意接受新技术,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分步实施分流,设立分流过渡期,网点窗口强制分流取款限额以下的客户,大堂经理和迎宾人员在接触客户的第一时间进行宣传与分流引导工作,识别潜在电子银行客户,促成储蓄卡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渠道。

4.针对不愿意使用电子渠道的客户。加强解惑与宣传工作,要引导客户亲自体验电子渠道的方便与快捷,做好客户的分类,熟悉客户的特点,归纳总结客户不愿意使用电子渠道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使用组合产品打消客户顾虑,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是争取这部分客户的有效办法。

图1 2005年至2009年6月中国内地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2009.06

(三)丰富代理支付项目

商业银行应该从战略角度看待代理业务的发展,并落到实处。目前商业银行代理产品开发已经基本模块化,代理产品的发展更多地应该是统筹考虑联动营销。实施领先战略的商业银行应该关注各类公用事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代理产品实现“人无我有”,以技术进步推动公共事业行业转变传统服务方式。实施跟随战略的商业银行要实现代理产品“人有我有”,加强代理产品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的同步实现,新营销代理缴费产品同步在电子渠道实现。目前商业银行代理业务在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各区域分行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营销本地区有特色的代理业务。在开拓代理缴费项目时,商业银行可以提出发展代理缴费项目的硬约束指标,对于适合在电子渠道交易的项目,网点可以不办理,对于网点与电子渠道混合交易的代理缴费项目,可以设立迁移目标,网点逐渐停止办理。

(四)实施渠道迁移激励

针对商业银行内部员工,对网点柜员和大堂经理的推荐进行奖励,针对电子渠道交易笔数设定合理奖励标准,设立批量代发代扣迁移奖励,针对电子渠道交易量正增长且柜面交易量负增长的网点,实施渠道迁移率奖励等措施。用渠道迁移节省人力资源,创造更多业绩实现间接激励,网点可以考虑用柜面增速乘以网点每日平均营业窗口数量,取整计算可以减少的窗口人员,充实大堂营销服务人员。商业银行对于渠道分流的投诉要进行灵活甄别处理,不能一刀切,要维护客户合理的利益诉求,也要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更要履行员工激励承诺。

针对客户,开展各种优惠与促销活动,吸引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电子银行业务从其战略性业务的定位来看,前期要注重对客户的培养,投入要有利于市场份额的增加。

(五)加强建设网点电子银行服务区

网点电子银行服务区是保证柜面业务分流的重要保障,借此区域充分利用网上银行终端、多媒体播放等设备方便客户体验,解决客户电子银行入门难的问题,为客户提供自助服务平台,引导、辅助客户开通电子银行,并实现首次登录使用。

建设网点电子银行服务区的过程也是重新整合利用网点资源的过程。柜员在新的网点布局理念的引导下,要主动发掘客户需求,积极为客户办理电子银行签约,并在客户完成签约后主动将其引导至电子银行服务区,结合客户签约的产品进行特点介绍、使用指导及疑难问题解决,做到当场签约,当场开通使用,确保服务区与柜台的无缝衔接。

(六)加强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

网上银行客户拓展遭遇的最大障碍就是对安全的质疑,打消客户对安全的顾虑,是引导客户使用电子渠道的关键。因为网上银行容易成为非去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银行和客户都应该加强防范。

1.提高网上银行安全技术水平。网上银行要实现128位加密密钥,对重要交易采用高强度电子签名,保证网上交易可靠性,建立双重密码验证机制,将客户登录密码与交易密码分离。建立动态监控体系,对网上银行实施7×24小时的实时入侵检测,限定密码出错次数,网上交易限额控制,为客户提供短信报警服务,让客户可以在登录或者账户资金变动的第一时间获得短信通知,及时监控和掌握网上账户的资金动态,让客户放心使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迁移问题 第8篇

一、夯实学生数学基础,为迁移能力的培养提供先决条件

如前文所述,迁移能力从本质上讲需要学生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这也就为我们的迁移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首要工作就是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所谓基础的夯实,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对于学生数学基本概念、公式等等掌握程度的提高,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味地追求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最为关键的数学基础,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迁移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往往迁移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迁移的自信心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迁移欲望

教学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再加上数学这门学科较于其他学科,在难度上以及知识量上都明显偏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这样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因为迁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需要学生自觉自发地进行自我培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因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就能够为学生迁移能力的生根、发芽以及开花、结果提供一片沃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入手,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温暖,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真正地被点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迁移能力会随着其课堂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反过来学生迁移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非常有效地作用于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

三、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

在对学生迁移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以及激发学生内在的迁移欲望之外,也要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地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供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教师一改以往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迁移。如分组合作教学的采用,学生通过组内的协作互助以及组间的竞争讨论,自发运用迁移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其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让学生积极联想,根据既有知识体系来推导新的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延伸和完善。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对于我们整体的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而言至关重要,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非常有效的培养,为学生在现阶段以及未来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数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着很高要求的学科,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这些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做好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诸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重点谈一谈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上一篇:28个民族团结教育与心得下一篇:六一班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