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案

2024-07-26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案(精选14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案 第1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角色演活故事情节。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方法:读演结合 读画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课文主要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分哪几步写的?

板书:答应造箭--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二、自主探究

思考:

1.你对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你喜欢哪个人物?喜欢他的什么?

2.自由读课文,小组相互讨论。

①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

②鲁肃帮了哪些忙?

③曹操在用兵上有哪些特点?

1.鲁肃会帮他

相机板书: 2.三天必有大雾

3.曹操不敢出兵 曹操一定放箭

3.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里读一读。

①草船借箭用的是什么方法?指导学生读有关语句。

②引导学生想象草船受箭的情景,然后用简笔画画一画、说一说。

③同学们还喜欢哪些自然段?

4.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怎么说的?(讨论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5.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他的作用。

点明中心 首尾呼应

三、总结归纳:

讨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出示“草船借箭”和“草船骗箭”。

2.讨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3.汇报。

四、练习内化

1.用接龙的形式演一演课文内容。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附:板书设计:

预约造箭----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甘受惩罚) (神机妙算) (自叹不如)

周 瑜:心胸狭窄 意欲陷害

诸葛亮:顾全大局 有胆有识

作者邮箱: jxzhw518@126.com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 第3篇

———贾志敏

教材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以天鹅的三次叫声为主线, 了解故事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重重地”“像石头似的”“顽强的破冰勇士”等词语的含义、情感。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感受老天鹅与天鹅群破冰时的情景, 并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4.初步感受生命的可爱与壮美, 领悟人与动物 (自然) 应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 复习导入

1.生命是值得敬畏的。一只小小的麻雀, 在屠格涅夫的眼里, 是一只勇敢的鸟, 伟大的母爱让人震撼。一群小小的天鹅, 在斯杰潘老人的眼里, 它们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令老人为之震撼。 (出示画面:一面墙, 一杆枪挂在墙上) 从此, 他的这支猎枪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30年不再打猎, 这对于一位猎人来说, 是难以想象的。知道老人为什么这样做吗? (生回顾全文)

2.是啊!这就是一群天鹅的故事, 一个壮美而厚重的故事。

【点评:简短的几句话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已知情感出发, 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结合点, 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3. (播放视频, 师述) 故事发生在30年前的一个初春, 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到了贝加尔湖。这儿原本是它们的乐园, 气候温暖、湖水清澈、鱼虾充足。可是, 谁也没有想到, 突然寒潮降临, 北风呼啸, 湖面上冻了。怎么办呢?

4. (出示:克噜——克哩!) 生读并想象说话:

(1) 天鹅呀, 此时你在想着什么?心情怎样?

(2) 如果我们就是这群天鹅, 此时该怎么办, 又会讨论些什么?

【点评:借助于多媒体画面, 教师用简洁而富有激情的话语, 将学生带入冰封湖面的意境之中。一个“该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 增强了主体感受,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启开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直奔重点, 突破难点

(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7自然段, 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 还可以圈一圈、写一写。

(二) 交流感受, 体会情感。

1.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呢?

预设:1. (出示:“突然, 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1) 老天鹅的什么让你感动?你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从这些字词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2) 老天鹅像石头似的、如此坚决地撞击着冰面, 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同学们, 知道那冰层有多厚吗?据资料介绍, 冬天, 贝加尔湖的冰层一般有约1米厚。比划比划, 一米大概有多高? (学生比划) 现在是早春的寒潮, 想来冰层也是有一定厚度的, 需要多少次的撞击呀,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

(出示第五节) 指导朗读:读出老天鹅的顽强。

(3) 想象说话:老天鹅, 你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打着坚硬的冰面呀!痛吗?受伤了吗?此时你的身体已怎样了? (可提示:羽毛、胸脯、鲜血……)

【点评:“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与文中的天鹅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情感、思考倾诉出来的过程, 也是提升、丰富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4) 老天鹅呀, 难道你真的不怕痛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它的奋力撞击之下, 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5) (出示第五节内容的视频)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只智慧、勇敢、顽强的老天鹅。

(6) 这哪里是一只天鹅, 这分明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勇士。 (板书:勇士)

勇士应该是怎样的人?谁能列举出你心目中的勇士?

为什么这只普普通通的天鹅却被称之为“勇士”呢? (板书:破冰勇士)

齐读第五节。

【点评:直奔重点段, 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由阅读, 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抓住重点语段——“老天鹅破冰”, 引导学生品读, 感悟, 感其情, 悟其理, 让老天鹅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英勇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定格。】

2.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1) 天鹅们的什么让你感动?

(2)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员, 请问你为什么加入破冰的队伍?

(3) (视频:一群天鹅破冰的场面) 瞧, 它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那样欢快!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它们的“齐心、欢快”?

(4) 知道为什么要喊出劳动号子吗?

指名读:克噜———克哩———克哩。

师引读:同学们, 我们就是那群天鹅, 让我们一起去破冰——— (生读:克噜———克哩———克哩) 可冰面只颤动了一下, 怎么办?对, 再来——— (生读) 此时冰面裂开了一丝小缝, 怎样?再来——— (生读) 裂开了, 裂开了, 再来——— (生读)

(5) 这一次次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 你来读读。 (“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6) 男女生对读。

(7) 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就有成效, 水面已从慢慢地扩大到迅速地扩大。现在, 你还认为课文中仅仅是那只老天鹅才称得上是“破冰勇士”吗?

【点评:“群鹅破冰”是文本高潮之处, 如何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整群天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战胜困难的感人场面是关键。教者采取一说感动、二看感动、三读感动的办法, 抓住天鹅的劳动号子, 引导学生反复读,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一个旁观者, 而成为了“破冰勇士”中的一员, 在与天鹅们一起奋力破冰的过程中, 体验着群鹅破冰的艰辛与努力, 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3.师范读:这群破冰勇士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克噜———克哩———克哩!”

(1) 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2) 指名读。齐读。

【点评:第三次天鹅的叫声, 以学生体会读为主, 有了之前的拼搏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学生会读得更真切、更高兴、更激动, 并在读中获得熏陶、洗礼和升华。】

4.多么可爱的生命!多么感人的天鹅的故事啊! (出示:天鹅的画面) 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老天鹅勇敢地破冰, 假如没有天鹅们齐心合力地努力, 它们会有这样恬美的生活吗?正是因为它们的勇敢、团结, 才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才能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5.面对着这样的天鹅, 你想说点什么呢?请根据下面的提示, 动笔写一写。

练笔提示:看着这群破冰勇士,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从这群天鹅身上, 我感受到了……

(生交流)

【点评:静下心来欣赏天鹅群美丽的画面, 目的是在视觉上给学生一个强烈对比, 以引发其进一步的思考, 促其明白如果没有之前用生命的拼搏, 怎能有现在如此静谧的生活, 幸福是要有所付出的道理。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得到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的启示, 更激荡着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团结、合作、奉献等等, 从而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生命”的种子。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 既建构文本的意义, 又建构自我世界。】

三、总结课文, 升华主题

1.这样的一幕, 你们感动了, 老师也感动了, 老猎人斯杰潘又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第八节。

2.是什么令老人扫兴?又是什么让老人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3.总结提升:正是这群可爱的鸟儿, 正是这群破冰勇士的勇气和力量, 深深地震撼了老猎人。“从此以后, 这支猎枪一直挂在墙上, 再也没有动过。” (出示图片:一面墙, 一杆枪挂在墙上) 相信这支猎枪不仅仅只挂30年, 一定还会一直挂下去———因为老人的心中有着对生命的珍爱, 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生灵呀, 这是一群多么可敬的生命呀!

【点评:老人前后行动的对比, 猎枪画面的再次出现, 回环整合, 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 情感的震撼。相信学完全文, 学生们一定会真切地感受“枪为何而挂”, 也一定会从中领悟更多的生命的真谛。】

四、作业超市

其实大自然中的很多动物在危急关头都有这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它们往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一首首让人类叹为观止的生命的赞歌。

出示作业:

1.阅读链接:《“蚁国英雄”》《“生命桥”》。想一想这些生命给你带来了什么震撼。

2.写作链接:结合课文, 以“团结起来力量大”为题, 写一写在生活中、电视里看见过的有关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

【点评:对文本进行有效拓展, 让学生在了解和感受动物们的一曲曲生命壮歌的基础上, 进一步想开去, 这对深化理解课文, 体悟自然生灵的崇高精神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总评

一、主线明了, 板块清晰

本节课的教学以天鹅的三次叫声为主线, 贯穿全文。第一次叫声是群鹅在冰封湖面的情况下发出的, 它们的叫声传递着的是什么?第二次叫声是群鹅在破冰时发出的, 这叫声又给我们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第三次叫声是群鹅在结束了工作时发出的阵阵欢呼, 这里的叫声又预示着什么?紧扣这条线索, 读、思、议相结合, 既激发了情趣, 描绘出形象化的意境, 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使学生认识了语言的规律。

二、品词析句, 感悟情感

关键词句的理解要扣住整体, 要深入、有层次。文本中的词句是最基本的东西, 是文本所有价值的承载形式。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 让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思考、品味、表达的点, 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 提高语文素养。抓词、品词、析句、品句, 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同时, 把握其内在的精神, 使学习文本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三、换位体验, 引导说话

教学中, 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钱老师多次使用这样的方式提问:“如果我们就是这群天鹅, 会讨论些什么?”“老天鹅, 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 你为什么要加入破冰的队伍?”换位思考, 亲身体验,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 进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 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以读为本, 加深理解

朗读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朗读, 学生能获得对文本的初步体验, 获得情感熏陶并生发出理性的思考。教学中, 钱老师注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在读前思考;注重根据不同的内容及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注重朗读和理解相结合, 逐层递进, 在朗读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表达。

《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第4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 第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进行人物评价训练。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3、继续巩固学生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学习课文过程中,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由表及里,聚焦中心

1、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有这样一个人物(出示文字——他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你们猜猜他是谁?(出示图片)

2、此人正是诸葛孔明是也!(PPT:诸葛亮画像)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特点?<教师板书:神机妙算>提示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

3、诸葛亮到底算出了什么?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请同学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4、默读自学。

二、品读探究,感悟“神妙”

(一)从知天时方面

1、(文中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2、引导体会“前后联系”

(1)“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课文中有没有相关交待?(出示第六自然段内容)PPT: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算准了第三天四更天起雾)

(2)这就是诸葛亮,不仅预测到了哪天有雾,还精确到了具体时间。真是——(神机妙算!)

(3)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体会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4)自由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3、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天时)了如指掌。(板书)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诸葛亮进行了非常准确的天气预报。这是从哪方面写出了“神机妙算”?(知天时)

5、总结写法:

(1)像这样,前面写诸葛亮料定三天必有大雾,后面果然大雾漫天。前面有所交代,后面有所照应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学习本文深入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种学习方法。(板书:前后照应)

(2)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还算出了什么呢?

(二)善识人

1、过渡: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2、出示第七自然对话: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重点体会“一定”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请同学们对比地读一读,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料定了他不敢出来,只能射箭。)

师:对于曹操诸葛亮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呀!(生:100%)

(2)他算得准不准呢?

指名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5、他为什么能算准呢?(知道曹操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

我们再次利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你们真了不起。

6、此刻诸葛亮算到曹操谨慎多疑,一定不敢出兵。这是一种怎样地笑?(自信的笑)谁来读一读。

7、那他还是在笑谁?

(1)笑鲁肃:

A、鲁肃是帮助了诸葛亮的朋友,看到鲁肃吃惊,这是一种怎样地笑?(知道鲁肃忠厚老实,笑是对鲁肃的安慰。)(板书:忠厚老实)

B、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鲁肃的“忠厚老实”的?(借给诸葛亮船,不告诉周瑜)那他为什么不告诉周瑜呀?一定事出有因。(《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写到,鲁肃泄露了天机)

C、对呀,所以这才引出了周瑜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

D、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导语,您们直接读对话:

师:看到士兵们擂着鼓,呐喊着逼近曹营,鲁肃吃惊地问——

诸葛亮笑着说——

E、读得真不错,这下鲁肃心里一定踏实了许多。

(2)笑周瑜:(这是周瑜轻蔑地笑,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地笑。)

A、你还记得前文中周瑜的表现吗?

PPT: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师:军令状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三国》中因立军令状受到惩罚的故事你知道吗?——挥泪斩马谡)

B、在本文中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由此可见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板书:心胸狭窄)

C、此时此刻诸葛亮对周瑜是怎样的笑?(轻蔑的笑、嘲讽的笑——读出来!)

8、一个“笑”字,我们品味出了多少内涵,善于读出书中的深层次含义,善于读出言外之意,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本是一件险象环生之事,诸葛亮却如此

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9、诸葛亮了解自己的朋友,也了解对手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善识人。

(三)晓地理

师导:你还从哪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

1、谁来读读诸葛亮的借箭经过。

PPT: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教师边画示意图,边解释:当时是冬季,刮西北风,长江水流自西向东。去的时候是逆流而上,回的时候顺风顺水。你能不能替诸葛亮说说为什么如此安排路线?

(1)去是逆流而上,不着急,慢慢走。

(2)回来顺风顺水,快快走,曹军追不上。

3、小结:诸葛亮巧妙的利用长江两岸天气、地理的特点,真可谓上知天文,(生)下知地理!(板书:晓地理)

(四)巧谋划

师: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在借箭之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很多的东西,还说自有妙用,到底有什么妙用呢?谁来读一读。

(PPT: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师手指PPT)就在这个示意图上,画出诸葛亮是怎样巧妙安排的?提示:小船可以用小的长方形表示。

3、诸葛亮这样安排妙在何处呢?让我们一点一点来看——(生回答)

(1)一字摆开,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3)掉头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3、同学们,还缺少了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擂、喊”——示意图还可以用简单的文字来标注)(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使曹操不敢轻易出兵。)

4、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滴水不漏,恰到好处,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板书:巧谋划)

5、这一切周密的安排是什么时候想出来的?(立军令状时)

6、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什么词语称赞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板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三、课堂练笔,评价人物:

1、本文中4个人物,各有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色。请你选择一个人物,对他进行评价。我们首先要结合文意,用凝练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特点,之后你要对照这个特点写出充分的理由,语言还要简练。诸葛亮的点比较多,你只需选择一个方面写清楚就行了。(出示ppt)

我感受到(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的。

2、写——读。

评价:笔墨不多,入木三分。

听了他的评价,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真乃神机妙算!理由充分,让人信服。

诸葛亮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你也是个智者!

你在用心读书,你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拓展

1、(出示一本学生的读书笔记,看着实投教师介绍)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还认真的做了课堂笔记。你看,课堂笔记不但可以用文字表述,还可以用示意图,画出自己的理解。不但可以记录看到的,还可以记下听到和想到的。大家看,课堂笔

记多丰富,多有趣呀!

2、关于诸葛亮和周瑜中间还有哪些斗争?想知道吗?预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如下篇回。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7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头集学区山王辅导小学陈炎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主要讲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课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尤其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评价和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对话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

【设计理念】

本单元导读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本课时设计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愿景,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个性化解读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体验、探究、感悟,启蒙经典,初步感受名著中人物特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联系本单元的阅读要点,特制定以下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初步领略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特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一、复习概括,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2、请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指导概括叙事性文章的要点)

3、出示单元学习要点,明确本节课要求:抓住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二、品读对话,感受形象。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人物对话。思考:从这些对话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一】诸葛亮与周瑜对话

1、这是本文对话最多的段落,被称为第四十六回的“经典之笔”。

2、生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周瑜的“妒贤嫉能”。

(1)什么是军令状?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3、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周瑜的妒忌之心?

4、引出周瑜和鲁肃的对话,指导朗读。

【预设二】诸葛亮与鲁肃对话

1、出示鲁肃话:“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的了你的忙?”

(1)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鲁肃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2、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算。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引出6、7自然段的对话。)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2)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3)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4)体会诸葛亮的“笑”,用上排比句式说话:

这一笑,笑出了„„

【预设三】品曹操话,感受多疑

1、你们发现了吗?文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对话,你找到了吗?(引出曹操的话)

2、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3、指导朗读。

三、对比衬托,突出主角。

1、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于是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情境创设:想象周瑜此时心理。

(2)指导读出人物语气。

2、出示第一自然段,与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关系?(首尾呼应)

3、探究周瑜不如诸葛亮之处。

四、梳理全文,感悟神妙。

1、过渡: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

2、请生通读全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结。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8篇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对话的载体是文本, 对话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作者、课文中的人物, 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 潜心读文, 品味语言, 是高效对话的基础;触动情感, 激活思维是对话的关键。本教学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流程简约、清爽, 细节处理丰满而厚重。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2)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 理解“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 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诵读词语, 回顾课文内容。

以“词串”形式复习词语, 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 读第一段, 回顾“巧”和“善”

(设计意图:扣着课文写法入情入境地引读, 帮助学生回顾姥姥的“巧”和“善”, 无形中感受作者真切、自然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

二、学习4—6节, 感受体味“熟”

(1) 姥姥究竟有多神呢?迅速浏览课文第二段, 把你认为能表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画出来, 读一读。

(2) 交流体会、品读关键词句, 感受“神”。

(3) 你们一定想看看姥姥的剪纸吧。 (投影欣赏, 引导学生用优美词句描述剪纸图案)

(4) 为什么那么神?“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姥姥说得很轻松, 练得可不容易。出示:数九隆冬剪, 三伏盛夏剪, 日光下剪, 月光下剪, 灯光下剪, 甚至摸黑剪。 (生读) 读着这个句子, 你想到了什么成语或谚语?

师生结:为什么能那么熟?———离不开一个“练”字, 勤学苦练, 剪刀不离手。

(5) 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或你身边的人练过些什么?写作文、练字、弹琴、跳舞、打毛衣、包饺子?请你仿照这个句式, 写写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历:

_____练, _____练, _____练, _____练, 甚至_____, 熟能生巧, 总练, _____。

(6) 欣赏完这些剪纸, 你一定能把这些句子读得更好。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找出能表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进行品读, 体会“巧”缘于“熟”, “熟”在于“练”;描述剪纸图案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神”, 同时读写结合, 描述图案和造段练习给了学生语言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而且实现了“工具”和“人文”合一。)

三、学习7—12节, 感受体味“缠”

(1) 剪纸把我和姥姥紧紧连在一起, 于是我和姥姥之间就发生了很多关于剪纸的故事, “密云多雨的盛夏, 姥姥怕我溜到……” (出示句子) 什么叫“拴”?姥姥用什么拴住了我?以至于到后来, 不是姥姥拴我, 而是变成———我缠着姥姥剪纸了。

(2) 由“拴”到“缠”, 姥姥剪的牛和兔把我迷住。速读课文, 把描写剪纸图样的句子画下来, 把祖孙俩的对话也画下来。

(3) 朗读、背诵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段情节性很强, 尤其是由“拴”到“缠”的变化, 不仅体现了姥姥的纯熟技艺, 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对“牛兔图”的品味, 分角色来读祖孙俩的对话, 在剪纸故事中体会亲情。)

四、学习第13节, 感受体味“梦”

(1) 读姥姥寄来的剪纸图样。美好的童年结束了。我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我还能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示句, 学生朗读)

(2) 谈读后感受。读着这段话, 你感受到什么?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名, 你会取个什么名?这一切都融入了剪纸中, 请你来读 (指名) ,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齐读) 。

(3) 展开想象。和姥姥一次次的团聚, 分离, 站在村口, 姥姥会想些什么?面对姥姥, 我会说些什么?长大了, 我离开了家乡, 但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是什么?

(4) 体会作者的“思念”。所以, 作者写道: (出示:事实上……有声有色, 生读) “声”指声音, “色”指什么?请你在文中找找表示“声”和“色”的词语。

(5) 感情朗读。这些声音和情境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让我魂牵梦绕,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有声有色的“心境”与“梦境”。作者的情感流淌在笔端, 流淌在这段文字中, 请你读——— (指名读)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谁说剪纸中包含的不是这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一块来感受——— (生跟读) , 充满情意的文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你会背了吗? (生试背)

(设计意图:课文最后两句话较难理解和背诵, 让学生从“牛兔图”想象祖孙分别时的对话, 联系前文, 体会作者心境与梦境里的“声”与“色”, 把书读“厚”了, 才能体会流淌在文字间的深情。)

五、升华延伸

(1) 读小诗:如果说, “神”的是姥姥的剪纸, 剪纸的故事中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有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题目叫《想》, 我们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小诗: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想起月光下姥姥/还是那月光下的话语/还是那慈祥的面容/还是那恬静的微笑/真想/再一次回到姥姥的身边/怀念姥姥亲切的话语/怀念姥姥勤劳的身影/怀念姥姥剪纸的刷刷声/好想/一切都回到从前/好想/再回到姥姥的身边)

(2) 布置练笔: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 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 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 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六、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练———熟———巧———神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第9篇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9课。设计意图:

1、紧扣“神机妙算”,通过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三个方面感受人物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等方式,扎实训练,强化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3、自然拓展、整合资源、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

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课前准备:草船借箭视频。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二、重点研读,感悟“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到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算天气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诸葛亮巧借大雾借箭成功,课文是怎么写大雾的?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2、诸葛亮早算准有这场大雾,抓“只要三天”,猜想这三天他都在干什么呀?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四更是什么时候?)

3、原来诸葛亮早就算到今天是大雾天(板书:算、天),怪不得他笑了。

抓“这样”,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地利

1、好一个“只管饮酒取乐”,大敌当前之时,难道诸葛亮真的就只管饮酒取乐吗?(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采取了哪些行动呢?

①“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④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⑤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欣赏视频,诸葛亮是如何借助地利优势借箭成功的?(板书:地)

3、诸葛亮算得如此天衣无缝,怪不得他只管饮酒取乐,笑得那样从容不迫。

抓“只管”,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曹操

1、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哪!”天气难料,这人心就更难测了。那曹操是不是真的不敢出来呢?

出示:曹操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指导朗读:观察图片,从曹操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猜曹操有多少人马,体会他的生性多疑。

3、诸葛亮就是算到曹操的性格,知道他肯定不敢出来。这不,诸葛亮又笑了?

抓“一定”,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鲁肃

诸葛亮借箭需要谁的帮助?(鲁肃)读读描写鲁肃的4、5、6小节,你觉得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诸葛亮说别告诉都督,鲁肃“果然不提”、“私自拨船”、“照诸葛亮说的”。

2、抓“私自”体会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信守承诺。

3、诸葛亮算到鲁肃一定会帮助他,怪不得诸葛亮笑得如此轻松。

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周瑜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通过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却笑到了最后。

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教师小结,(板书:人)

三、品析古诗,品味“神机妙算”。

品析古诗:一天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四、课堂练笔,升华“神机妙算”。

曹军有80万,诸葛亮他们只有602人。曹军已万箭齐发,大敌当前之时,诸葛亮却一边饮酒取乐,一边欣赏着美妙的琴声和箭声。听,这琴声多么悠闲、这箭声多么畅快,诸葛亮笑得那样轻松自在。此时此刻,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

五、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4、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板书:满载而归)

六、作业超市。

1、读《三国演义》英雄人物的故事。

2、逐步积累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地 —→ 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1篇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新授

㈠学习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习第三段

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㈢学习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草船借箭

妒忌才干准备出发┌─

设计陷害近寨佯攻神机妙算│识天气

左右受箭真不如他┤懂地理

满载返回│知己知彼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重、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研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那些地方? 师:谁来给大家再讲讲“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二、走进文本,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0分钟左右)

1.指名回答“神机妙算”的意思,师相应写板书:有智慧、有谋略、有预见、有决策。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1)有智慧(板书:精通天文、熟悉地理)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析:)“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②熟悉地理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析:)熟悉地形,顺风顺水,回去方便。(2)有谋略(板书:巧妙安排、运筹帷幄)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析:)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析:)“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3)有预见(板书:识天气、识人)①预测天气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析:)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②了解人。A、“„„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师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告诉鲁肃?(析:)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师:板书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 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B、此处师问: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引导学生回看课文第二自然段:(PPT出示)“„„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析:)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所以“很高兴”。他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想逼诸葛亮走上 绝路,好让自己稳操胜券,至于摆酒席完全是出于虚伪。

(析:)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板书:周瑜妒贤嫉能)此时,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借箭的背景。(学生交流资料,师出示PPT)C、师出示草船借箭背景资料。(析:)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这个诸葛亮!(板书:顾全大局

有气度)

D、师:这一段话的描写生动的再现了当时两人斗智斗勇的情景,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下。

E、学生分角色朗读。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析:)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板书:曹操谨慎多疑)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4)有决策。(板书:逼近水寨、两面受箭)

①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析:)两面受箭,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决策英明。②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沉着镇定。这真是个:有胆量的诸葛亮!(板书:有胆量谈笑风生)

4.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有胆量的诸葛亮啊!

三、走出故事,了解小说,开阔视野

《草虫的村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3篇

《草虫的村落》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 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 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本篇课文从第2自然段“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点出了行文的线索, “奇异”则概括了这个草虫世界的特征。第3自然段写游历的第一场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第4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写了第二场景:也就是作为课文主体的“草虫的村落”。这里的“角色”很多, 有英勇归来的黑甲虫, 有熙熙攘攘往来的黑甲虫村民, 有好像南国少女的小圆虫, 有庞然大物蜥蜴, 有一群作为音乐演奏者的黑甲虫, 还有负责气象观测的、忙于建筑设计的各种分工不同的虫子……第三层是末尾两个自然段, 表达了作者对草虫村落的依恋。教学本课, 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 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 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正确书写生词。

2.在读中抓重点语句, 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 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回顾内容, 触摸“村落”

⒈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 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 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2. 听写词语10个。同桌互相批改, 有错误的订正。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具有实践性, 生字词是基本功, 不能放松。此处教学既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脉络层次再次做了梳理, 回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字词, 还为进一步阅读文本做了适当的铺垫。要求学生说得内容正确, 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走进“村落”

1.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 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3. 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4.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点拨:

(1) 从“归来的游侠”中,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 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 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 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 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 作者看到了它, 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 也感到了快乐。

谁能把游侠的勇敢和快乐读出来。适时指导朗读。

(2) 从“村民和谐生活”中,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 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 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 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同桌对读, 小组赛读。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把草虫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展示出来。

展开丰富的想象: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

(3) 从“音乐演奏会”中,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 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 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把“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的音乐表达出来。指名读, 自己体味读。

(4) 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 你能理解吗? (生活的快乐, 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 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地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 在劳动的同时, 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小组读, 体悟草虫的勤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的独特感受”, 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和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注意, 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情感升华, 融入“村落”

1. 配乐朗读全文 (接读) , 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 作者想象丰富, 感受独特, 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 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3. 联系生活实际, 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4. 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

5. 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 注意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 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 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习作从模仿起步, 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 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延伸, 拓展“村落”

1. 学习了本文, 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 从写作方面, 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2. 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 像美术家一般的看, 像文学家一般的写”, 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案 第14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命 生命》第一课时,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讨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

齐读课题 19生命生命

1、回顾我们上节课的学习,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对生命的思考?

2、学生汇报。(板书:飞蛾求生 瓜子生长 心脏跳动)

3、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引学

1、首先让我们走进飞蛾求生的场景。

(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哪些语句能体现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3、(见课件)强调 挣扎、极力、跃动

“挣扎”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极力”呢?

4、让我们来看看飞蛾求生的画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创设情境:此时作者手中的小飞蛾会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呢?

(因而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

5、好,请大家带着这种感受练读。(指名 优)

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板书:强烈)

6、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课件)

7、同学们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的?(先读,找重点句,理解关键词,感受生命意义)

8、小结学法:先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关键词语,感受生命意义。这就是我们的学习方法。

四、自学提示

学法指导:

1、读课文,抓语句

2、品词语,悟感受

自学内容:

自学课文3、4自然段

自学方式:

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自学时间:

3——5分钟

四、汇报自学

学习“瓜子生长”事例:

过渡:平均寿命只有短短九天的飞蛾,竟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那普通的香瓜子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谁从文中找到了有关的语句?

1、生汇报,重点语句

2、重点品读句子:“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3、你又怎样的感受?(顽强)

4、从哪些词理解到的?

抓字眼:冲破(很坚强、有冲劲)、冒、竟(读出不可思议的语气)

5、(平常种子生长,需要怎样的条件?

那么我们文中的瓜子的生活条件又是什么样呢?)

“冒”能用什么字来替换?(生、长)

6、为什么作者不用“生”或“长”,要用“冒”?(顽强)

7、让我们来看大屏幕感受小小的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8、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小瓜子的顽强。

9、多么顽强的香瓜子呀!(板书:顽强)

学习“心脏跳动”事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飞蛾和瓜苗是怎样对待生命的吗?( 它们都很珍惜生命。)

过渡:动物和植物都这样珍惜自己的生命,杏林子又从什么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呢?

1、汇报

出示:“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2、创设情境,感受心脏跳动: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用手摸着你的心脏,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呢?

师旁白:现在,你感受着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你想说些什么? “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作者是怎么说的?)

3、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把这句话告诉大家?(高兴、自豪、激动……)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告诉自己、同桌和老师——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静听心跳让我们板书: 震撼

是呀,生命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对待生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糟蹋”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浪费、不珍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在“白白地糟蹋”自己的生命?怎样是“好好使用它”

(生说现象)

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

5、比较句子:

生答:第二句写得好,因为“必须”突出作者对生命负责的坚定的态度。

这是作者的决心。 反复读

作者是这么说的,她也是这样做的,让我们走进杏林子(课件)

五、反复诵读第五自然段,拓展延伸,感悟生命的真谛。

1、生命每個人都有,只要好好地使用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杏林子一样创造奇迹。课文最后一段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一对反义词“有限”——“无限”……)

2、有问题吗?“流失”、“光彩有力”的意思

3、质疑

我们怎样理解最后一段?(小组内可讨论)

4、引导理解“有限”、“无限”,联系杏林子来理解,杏林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她创造无限的价值。例如杏林子虽然去世,但她的作品、人品还在,对社会作出无限的贡献。 ( 她做到了 板书 珍惜生命)

5、一分钟记忆(最后一段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

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背书有方法,抓住关联词 :虽然 但是 于是)

6、让我们用满怀激情的背诵告诉所有的人,我们也要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生背)

7、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哪些人像杏林子一样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六、升华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生命是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现在你能回答了吗?

这种写作方法叫前后照应,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这样会使你的文章中心更明确。

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生命是宝贵的,要热爱生命,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

生命可以创造无限价值,要好好地使用生命,齐读──生命生命;

2、此时此刻老师和你们一样,感受到生命是那样的珍贵,老师这里有一句话让我们来共勉。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 语

七、质疑:课文学到这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八、这节课你有什么谈收获

上一篇:公车私用的自查报告下一篇:第3课《我认识的花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