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2024-05-25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精选11篇)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第1篇

《信客》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学习文章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2、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特点。理解思想内容。

3、学习信客,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

相关知识:散文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预习案

1、了解作者,摘录相关信息

2、阅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3、自我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唏嘘 (    ) 嫉妒(   ) 晦气 (   ) 噩耗 (   ) 猝然(   )  诺诺(      )

呵斥 (   ) 诘问(   ) 文绉绉 (     ) 焦灼 (   ) 伎俩 (     ) 吊唁 (   ) 跋涉 (   ) 颠沛 (      )

(2)解释下列词语:

长途跋涉:                                       吊唁:

穷愁潦倒:                                       劲厉:

鸡零狗碎:                                       诘问:

文绉绉:                                         颠沛:

(3)通过预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信客档案

探究案

(一)认识信客

1、文中提到两位信客,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的是年轻信客,为什么要先写老信客呢?

2、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作者着重写了信客的哪些事迹?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4、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

(二)感悟信客

1、为什么作者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2、你认为文中的信客具有怎样的品质?谈谈你从信客身上得到的感悟。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质朴又精辟,找出你干兴趣的句子,读一读,谈谈那你的理解,在小组间交流。

(四)能力提升

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平凡的人?请举一例谈谈你的想法。

2、请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墓志铭)。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农民的眼光里,有( ),有( );比较得多了,也有( ),有(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 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 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2.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3.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4.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要作为重点写?

答案:

1、D

2、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3、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方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4、代表家属料理同乡的后事,帮着家属张罗丧事,送死者的遗物。重点写这一事迹,表现了信客尽管忍屈受辱,也甘愿尽乡情乡谊的高尚品格。

张佳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第2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案】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

一、课前自读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祗()槽枥()()石()骈()策()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疏通文意

【探究案】

二、合作学习

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2、同桌结合,一人读课文,一人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注意标注以下知识点:

三、找出疑难交流解决

四、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

(一)一字多义。2、词类活用。3、重点词语。4、重点句子。

1、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骈死于槽枥之间策之不以其道鸣之不能通其意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三)字词解释: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执策而临之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虽有千里之能

(四)翻译句子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其真无马邪?

6、其真不知马也:

五、读课文探究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2、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3、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1、怎样理解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寓意?

2、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还是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

七、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学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第3篇

一、“导学案”的编写

编写过程认真执行总的指导思想是明确方向、明确依据、明确重心。导学案编写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明确分工,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利用集体智慧把导学案编写得知识体系完整,简洁明了,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学生使用起来与教材相结合,体会到完成导学案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编写中需要贯彻的原则:探索性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层次性原则,根据学情,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调动各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定性定量原则,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的基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导学案”的编写分为“预学案”和“检测案”两部分内容,如: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第一节确定位置的“预习导学案”的编写:

(一)学习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式、方法,感受确定位置的多样性。(2)能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二)学习重点:理解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三)学习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学习过程:

1. 复习:

在数轴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呢?

2. 自主探究:

①(1)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的含义____(填“相同”或“不同”)。“6排3号”中的6表示___,3排6号中的6表示_____。

(2)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6,3),那么“3排6号”表示为______,(5,6)表示____

结论:生活中常常用“____”+“_____”确定位置。

(2)阅读课本第54页图3-1及课本的解答过程,我们知道:

生活中还可用“_____”+“____”确定位置。

③阅读课本第55页图3-2,请在图中找出汶川地震的震中。从中可知:生活中还可用“_____”+“______”确定位置。

④阅读课本第54页图3-3,说出“广州起义烈陵园”在______,“广州火车站”在______。这里用_____确定位置。

3. 合作交流: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个数据。

4. 展示赏学: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检测案”的编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先易后难,有选择,有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完成相应的问题,都有所收获,这样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导学案组织合作学习

通过“预学案”学生明确目标,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当场解决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对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合作讨论,促进各小组的共同成长。如八年级上“一次函数的应用”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基础上进行应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根据图像一元一次方程0.5x+1=0与一次函数y=0.5x+1有什么联系?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数、形方面进行讨论,形成两种情况:

①从数方面看,当一次函数y=0.5x+1的函数值y=0时,相应的自变量x的值即为方程0.5x+1=0的解.

②从图像上看,函数y=0.5x+1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0.5x+1=0的解.

合作交流学习是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者依靠单个力量较难以解决的而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发现的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在班内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踊跃代表本组发言。在发言时,其他组同学之间互相欣赏,自我反思,通过判断对问题的最优解法心中有数。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促进思维的发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中,不可放任自流,教师要适时点拨讲解。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或生成的问题引导各组之间相互帮助解决;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或建构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知识较繁杂或较零散时,及时引导并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具有合作交流价值的问题,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与学生合作中,若发现影响本节教学的问题,则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三、展示赏学,鼓励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结合导学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过程中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根据实际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组内展示;一是班级展示。组内展示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个人当堂能解决的问题,对重难点问题在合作交流后整理出本组的意见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展示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功夫。展示时要注意围绕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的过程相结合,要注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教师依据课堂中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点拨,同时明确本节某些知识点或基本概念是否需要进一步延伸。对于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就不需要过多点评。展示赏学的时间控制要合理,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用好的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导学案”,进一步贯彻新课程要求,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导学案”教学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掌握的重要学习方法与途径,促进学生会学,学会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八年级数学导学案编写充分结合课标与教材,知识体系完整,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展示赏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第4篇

关键词:导学案;物理教学;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6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7

一、预习导学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方法指导为主线,以问题呈现为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指导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分课前导学、课中导学与课后导练三部分,师生按学案要求逐步达成了解文本、熟练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

操作要求:(1)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文本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2)教师要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3)学案要有方法指导,要明确内容范围,呈现主干知识。(4)学生要按学案课前导学问题,通读文本,把握梗概;精读教辅,提炼知识;思考重点问题,完成课前导学内容。

二、自学解疑

这个环节完全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讲堂为学堂而设置的。学生紧紧围绕课中导学案上或白板上呈现的若干问题,梳理知识,熟悉教材,独立解决问题并提出疑问,培养自学能力。

操作要求:(1)教师要明确自学任务和完成时限,预设的时间要紧凑,大多学生能完成任务即可。(2)学生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自主学习行为,勤于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发现疑难。(3)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展示质疑

学生自学之后,既要让个别学生简要展示自学成果,还要让学生展示疑问,这个环节可以按组进行,也可以举手发言;可以上台展示,也可以站立回答。这样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胆识与魄力,实现以生教生的目的,又能充分暴露或主动提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准备素材,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展示质疑中增强信心,发现问题,认识不足。

操作要求:(1)展示质疑要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见解。(2)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回答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没思路的问题留下一个环节解决。(3)教师要因势利导,尽量满足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与疑惑公之于众的强烈欲望。(4)教师要在黑板上简明扼要地记下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后面进行合作探究。(5)为了节约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组织语言,做到精炼、流畅。

四、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般按大组进行,每组由组长负责,保证人人在组内发言,一人做记录,之后推荐代表在全班做精彩“演说”。合作探究内容一方面是在前几个环节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一般以两个问题为宜。通过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猜想,掌握一定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享受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后获得的乐趣,并得出自己“粗浅”的结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记忆“会的”,探究后学会“不会的”,标注出“不会的”。

操作要求:(1)探究前教师要明确任务,讲明要求,限定时间,要保证人人全身心投入。(2)要提醒学生养成提炼语言的习惯。(3)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全班巡视,掌握学情和问题,共性的问题要留在“点评总结”环节处理。(4)如果问题较多,要将问题分解给不同的组,分别探究、展示。(5)探究过程应该先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

五、代表展示

各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后,让小组代表予以公布、讲解和分析,展示“会的”和“学会的”,提出“不会的”。这是展示协作能力的时刻,这是收获喜悦的时刻,也是个人魅力大放异彩的时刻。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通过这个环节,演讲者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听讲者分享了他人的成果,似懂非懂者得到了同辈的无偿“赐教”。

操作要求:(1)展示代表一般要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2)组员与组长享有同样的话语权。(3)为了节省时间,后发言的代表只阐述与前面代表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不全面的内容。

六、点评总结

这是客观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一般先由学生点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矫正偏差,肯定优点,强调重点,也可就重难点、小组表现、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总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纠正与提炼。

操作要求:(1)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点评。(2)点评一般只针对小组,不针对个人。(3)教师要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大加赞赏,以取得激励先进、刺激后进的效果。(4)教师要对学生的点评预设范围。(5)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重申重难点,指出易错点,提示交汇点。

七、目标检测

检测可分课内检测与课外检测。课内,教师要设置几个题目或问题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独抽测,以检测目标达成率与课堂效果,还要提供课外习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学生实践的环节,也是巩固重点、发现疑难的环节。

操作要求:(1)检测题的拟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题量要少,质量要高,难度要适中。(2)检测卷一般由小组互批,组长检查,教师抽样认定质量后,组织组员算出本组平均分并作详细记录。(3)教师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有点评,有解疑,点评解疑一般在下节课内容开讲前进行。

八、师生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个自省环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无一例外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内容要在为下一节课预留的导学案中有所体现,并将本节课出现的疑难、遗漏和失误在导学案中得到弥补和勘正,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认识差距,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操作要求:(1)教师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及时反省,积累经验,吸取教训。(2)学生要求真务实,深刻反思,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预留的导学案应该体现本节课发现或生成的疑难点,而且要有必要的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益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科学论坛,2014(10).

[2] 常玉如.科学猜想自主建构.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11).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第5篇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第 单元

课时共

第 页

二、合作探究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荚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②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遂有冷绿的杂草。③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④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⑤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⑥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⑦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⑧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⑨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雪景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滋润美艳”写出了_____________。

2、第①句中的两个比喻从哪个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②句写出了什么?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4、第③、④句用“记不真切”来描写,有什么新意?

5、第⑤句写出了朔方的雪怎样的质地特点?

6、第⑦句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使人们感受到了什么?

(二)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XX—XX学年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夏建东

使用时间XX年

鲁迅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预习导学:

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2.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3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二、合作探究、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课堂检测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第6篇

教师寄语: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鲲(    )鹏   蓬嵩(   )  咫(   )尺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依据意思写出成语

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            )

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

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

3.题目“敬畏自然”中,“敬”的意思是            ,“畏”的意思是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品味哲理性文学性语言;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主探究】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阐述了哪些敬畏自然的理由?(概括要点)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讨论交流  品味哲理性语句】

1、 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体会它们的含义。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答: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答: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

【精讲点拨】

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式。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说说反问句式有什么作用?

例句分析: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理解: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

【拓展探究】

请以“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学有所获】

根据老师设计的板书,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主题阅读】

敬畏生命

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③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④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yuān老鹰)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⑤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⑥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⑦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第7篇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引用典故书写作者归来后人事全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感慨的句子是                          ,                                  。诗中表现作者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                  。

2.赤壁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感慨机遇对于成就一个人一件事之重要的诗是         。

3.《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国难当头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句子是

,                         。

4.诗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名族气节的句子是                     ,               。

5. 《水调歌头》是         写的一首词,词中表达作者美好祝福的.句子是

,                        。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词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一支元代散曲,                    ,                    。

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险要的军事位置。其主旨句是                                                      。作者触景生情生发感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批判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拓展题】

比较赏析下列两首诗

赤  壁                                  赤  壁

杜牧                                        胡曾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杜诗中“认前朝”的意思是通过断戟认清了三国历史。

B。杜诗中的“二乔”是指大乔、小乔。她们是吴国美女。“锁二乔”形象描绘出假想中曹操得胜后的骄恣之态。

C。胡诗中烈火西焚直接描绘出战争的激烈,魏旗被焚点明战局已定,胜负已明。

D。胡诗中“不假挥长剑”是指周瑜不凭借兵力,而是凭借人事谋略战胜了曹操。

2.判断正误:杜牧《赤壁》前两句写感怀的缘由,后两句是议论,告诉我们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战败曹操,靠的全是运气,语气中包含着对周瑜的蔑视和对曹操的同情。  (      )

3.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胡诗认为周瑜取胜不靠天时兵力,而在于人事谋略,与杜诗之论截然对立。

B  两诗开篇都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面,但描写战争的手法却不相同。

C  杜诗认为周瑜取胜的关键在于决战时挂起了东风,否则周瑜不可能取胜。

D两首诗对周瑜的评价不同,杜牧诗对周瑜有嘲讽之意,胡诗却把周瑜写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第8篇

讨论的第一个中心话题是“课文中的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导学案中分成了三个问题,也分别由三个小组进行展示:一是我眼中的贝多芬,通过对比教学法加深学生印象,并造成一个悬念,吸引学生继续阅读下文。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激烈,各抒所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女佣眼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不难,学生很快能找出相关语句,但是联系其背景进行说明稍有难度;不过在别的小组同学的补充下,这个问题的回答逐渐丰满起来。三是客人眼中的贝多芬,这里重点讲解外貌描写,展示的学生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但是对于人物的描写手法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述,需要教师的点评补充。

第二个话 题“文中令 你印象深 刻的话”, 由三个小 组展示并进行质疑。学生在合作探究时会出现重复讨论,所以教师要有所敢于,最好在小组讨论时进行有目的地指导,以免造成重复劳动和小组打分时的困难。这道题的设计是本文最出彩的 地方, 对于贝多 芬一句话 的含义探 究, 每一个小组 都有不同 想法, 他们在展 示、点评、补 充时言语 激昂, 针锋相对,颇有辩论手的风范。一位学生回答完,接着第二位继续点评或者针对前面同学互相点评,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收获。同时,学生思考角度有限,终究不能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也有一些句子不能理解。比如文末贝多芬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是一个透视贝多芬心灵的窗口,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似懂非懂,然而有学生提出来了,并且在小组之间引起充分的争论,有反驳才能产生真理,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在于此。

二、建议若干小组: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的展示后,才能使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比如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等朗读法。学生自然会逐渐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和内涵美,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导学教学方的意义

小组合作教学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小组讨论再展示的方式,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目标,把课堂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得到自我解决,在展示时得到完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做到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四、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小组的讨论,使文本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两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在困境中如何爆发就生存。此时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巨人”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

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第9篇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B.南京C.杭州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

A.京九线B.京广线C.汉丹线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二、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四、系统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八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第10篇

初二__年级__语文_学科导学案执笔:佟艳冬宋伟明 审核:

授课人:佟艳冬授课时间: 班级:初二、二班

姓名:小组:

课题:傅雷家书两则课型: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重点难点预测】

重点: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与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深刻内涵。

【学法指导】

了解写作背景,走进作家作品。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书信的格式:称呼,顶格,可加一定的限定、修饰词;问候语,独独立成段;正文是信的主体;祝颂词,此致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作下一行,顶格书写,后面加惊叹号;署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两行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测

1听写字词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二、课堂学习:

读第一封信理解分析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读第二封信理解分析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2、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展示提升:

1、怎么理解“赤子之心”?

2、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达标测评】

解释:

廓然无累

涕泗横流

枘凿

重蹈覆辙

气冲斗牛

讨论问题: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马说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第11篇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学案编号: 5-23       班级:八(3)班      姓名:

执    笔:程小芳    审核:           审批:          印数: 65    教师评价:

第23课   马说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熟读课文。

2、翻译和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难点预见〗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熟读背诵课文。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3、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4、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听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2.字词注音。

祗(    )   骈(    )    槽枥 (      )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外见(     )    其真无马邪(   )

3.反复朗诵,注意节奏划分。

4.对译全文。

5.重点句子翻译。

6.总结全文所出现的通假字。

合作探究。

(1)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2)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本篇文章写了那三种之间的关系?作者单单只是写马吗?

三、当堂检测 。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 祗辱于奴隶之手(祗:_______________)

⑵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______________)

⑶ 不以千里称也(称:__________________)

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____)

⑸ 是马也(是:_____________)

⑹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_)

⑺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________)

⑻ 策之不以其道(道:_____________)

⑼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__)

⑽ 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_)

按提示背诵全文。

上一篇:公司构建环境友好企业经验材料下一篇:全球视野下的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