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2024-06-01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精选11篇)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第1篇

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五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己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第2篇

1.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扎、落;理解8个新词语的意思;能写出埋伏、顺从的近义词,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学会用看问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预设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什么是密林?(茂密的树林)

什么是怪客?(奇怪的客人)

那课题的意思是什么?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密林怪客是谁?怪客是怎样发现的?怪客干了什么怪事情?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

二.粗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学生自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巡回检查。

3.分段指名读课文,注意纠错。

4.多音字教学:扎什么是驻扎;落什么是落后

5.联系上下文理解潜伏、侦察、一拥而上、温顺、思念、叫唤等词语意思。

6.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顺序)

2.你能按:出现怪物→发现怪物→喂养小猴→怪客致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全班反馈:1‖2--6‖7--8‖9‖

4.再读课文。

四.巩固作业:

1.完成一分册1、2两题;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第3篇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第4篇

学情分析针对本节内容,搞清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具有的心理、思维特点和可能出现思维误区,便于从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做到“有的放失”地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就利用了刻度尺,学生对利用刻度尺有肤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基础。

2.知识基础

学生对正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3.心理特点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这种好奇心需要在物理课堂进一步刺激,

4,思维特点

思维简单、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片面性、通过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持,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要重视展现物理表象的作用,

5,思维误区

学生在小学就认识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随意性和简单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忘记估读,漏写单位,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的模式下探究刻度尺的使用,学习这一节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所以本堂课主要从生活引入测量的必要性,利用课本和同伴一起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技能,最后利用所学的方法去完成一些生活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4,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米尺30根,80 cm左右木板一块,

教学实录

(一)生活引入

当你做衣服,要量腰围和胸围;体检要量身高;建房要量建筑面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长度需要测量,长度是很重要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度测量的相关知识,(板书标题)

(二)协进新课

师:让我们所有的同学对你的课桌的长、宽、高的长度进行估测,看看谁的估测能力强?比较它们的长度,按照从长到短的次序填写在下面,

生:从长到短的次序为——、——、——,

师:在你目测结果的基础上,想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如果不用尺,该怎么做?(各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

师:物理上把公认的标准量叫什么?

生:单位。

师:什么是测量,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是什么?及各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怎样?学生自习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你了解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

(2)各进率关系:—一

生:汇报自习结果。

师:板书:测量的定义:

测量的单位: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厘米(cm)微米(um)

纳米(砌)。

进率:

师:对于进率关系一根数轴帮助记忆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完成下列题目单位换算练习:

(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过程是

A,2,5 m=2,5 m×100=250cm

B.2.5m=2.5×100cm=250cm

C.2.5m=2.5 m×100cm=250CEll

(2)2mill=——cm,

学生汇报:(1)B,总结方法:数字不动,进率换算,

(2)10-(3)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阅读课本P107页的相关内容,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生:看书。

师:我们思想上对自然界中这些物体的长度可能没有多大的概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用的几个单位长度,请你借助老师给你的米尺从自己身体上找出1m、1dm、1cm的长度,小组活动。

生汇报:1cm的长度——小指甲宽

1dm的长度——手掌的宽度

1m的长度———手劈的长度加肩的宽度

师:根据你对1m、1dm、1cm的认识在下列题目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窗户的高度约2——;

(2)乒乓球的直径为4——;

(3)小明的身高为17——;

生:(1)m

(2)cm

(3)dm

师:如果要知道物理课本的具体长度是多少,该怎么办呢?

生:量。

师:用什么量?

生:测量工具。

师:出示: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给学生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來学习实验室一种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它是什么呢?

生:刻度尺。

师:板书,(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师:取出老师发给大家的刻度尺,仔细观察,你从这把刻度尺中填写下列特征。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mm。

师:请你再看看下面尺子的量程和分度值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cm

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108页的方法,同时完成下列内容:

1.测量前:观察刻度尺的——和——,(看)

2.测量时:使刻度尺——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

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放)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读)

4.记录时: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准确值和估计值)和单位,(记)

生:(1)量程分度值;(2)刻度线零刻度;(3)垂直下一位

师板书:测量方法:看放读记

师:针对第3点,请完成下列一道题,写出测量时的读数,准确值——,估计值——,物体的长度为——cm,

生:(1)准确值:13mm;估计值0.5mna;物体的长度

1.35cm,

(2)准确值:13mm;估计值0.0 mm;物体的长度1.30cm(对)

第(2)题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的长度1.3cm(错)

师:估计值就是把最小分度值分成十等份,看占十分之几,如果是十分之一,就是0.1个分度值,如果是十分之零,就是0.0个分度值,(0不能少)

师:对于刻度尺的使用,通过学生的自习和读书的练习,现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吧,现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测量木块的长度,同时请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最后汇报木块的长度。

生:实验:测量木块的长度。

师生:点评操作成功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下面请所有的同学拿起你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注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4点。

生:同学们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

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小结本节内容。

生:汇报内容,

师:补充。

(四)知识应用

师:我们来做做看,查一查你们学得怎样,完成下列题目。

1.一只钢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A.1m B.1dm C.1cmD.1m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3.2km=——m(2)36cm=——m

3.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分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示意图,

(1)甲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2)乙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4.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看看你能找几处?

师:要求学生汇报完成结果,

生:汇报,

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

1.测量的定义,

2.长度的單位:

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mm)

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测量方法:①看②放③读④记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第5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四)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五)布置作业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的教案 第6篇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6个生字。

2、读懂第10自然段中的“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的意思,懂得珍惜时间能收获成功。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8、9、10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8、9、10自然段的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备两段音乐,一段是欢快的《莫扎特小夜曲》,一段是忧伤的《天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三⑴班的同学们好,我知道你们是一群特别热情的孩子,所以我今天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先告诉一个同学,然后请他响亮的告诉大家,(师把“今天是我的生日”这句话告诉给一个学生,然后请他将话转告给大家──语言转换训练)。知道我今天的心情吗?猜猜看,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大家都认为我今天一定很快乐,其实我现在的心情很复杂。有开心,但更多的是无奈和忧愁,以为看到你们的开心快乐,我想到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看到自己是29岁的人了,我想到青春年少正离漫漫远去,想到曾经活力四射的.自己漫漫被年老迟钝代替,我既无奈又害怕。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交流)。

师:有一个台湾的散文家叫林清玄(板书:林清玄),在他童年的时候也碰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害怕和忧伤,可是,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同学们想知道吗?那就是“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

师:你对时间有什么了解?(学生各抒己见)是啊,时间摸不着,看不见,我们怎么能和它赛跑呢?可是童年的林清玄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来看个究竟吧。

二、朗读课文,学习6个生字

1、师朗读课文,划出带拼音的生字和你不认识的字,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的认读,指名认读6个生字和带有生字的句子。并由读得准确流利的学生带其他的学生读。

3、再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刚才学过的生字。边读边思考:“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我”和时间赛跑的情景?

4、学生自由朗读

5、交流思考结果(8、9自然段)

6、学习8、9、10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8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在读一读。

⑵ 交流:与太阳、与西北风、与作业赛跑(板书)

⑶ 想象一下,“我”还会和谁赛跑?

⑷ “我”与这些代表时间的事物赛跑的结果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到课文中找出语句读一读。

⑸ 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高兴自豪、声音较高、语速稍快。

⑹ 自由童年的“我”会和时间赛跑吗?学习第9自然段

⑺ 后二十年的“我”又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呢?

⑻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两个“虽然……但是……”)

⑼ 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是怎么想的?

⑽ “我”的一生和时间赛跑,一生都受益非浅,“我”是怎么想的?你对“和时间赛跑”有什么看法?

⑾ 重点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的意思。

① “我”是“一直”和时间赛跑的吗?“我”获得了那些成功?

②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③ 同学们,你们想获得成功吗?那你愿意和时间赛跑吗?你准备这样和时间赛跑?你能做到“一直”吗?老师相信只要你们能一直和时间赛跑,一定能取得辉煌?

⑿ 老师这儿有两段非常优美的音乐,请你听一听哪一段适合给8、9、10自然段配乐?

⒀ 学生听两段音乐后,进行选择,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段?(因为他和时间赛跑胜利是高兴自豪的,学生回答后板书)

⒁ 配乐朗读训练。

三、课堂总结

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他抓住每分每秒,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可是他以前却是的。(板书:忧伤害怕)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自由反复朗读课文

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及半时,知道1时=60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游戏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半时,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会读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学用具:钟表模型 学生自备小闹钟或钟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导入

师:小朋友,这是朱老师早上起床的时间,你知道我是几时起床的吗?(出示7时的钟面)

生:7点钟

师:7点钟是我们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在数学王国里,它读作7时。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生:7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呢?

生: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所以是7时。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吗?(同意)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整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出示课本81页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个钟面和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小组内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边说边课件动态演示)

师:从12到1里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你怎么想的?从12走到3呢?……

学生完成81页例1第1个钟面的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师:现在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2、认识分和时

师:你知道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几分吗?

师:为什么分针指向3的时候是15分呢?(小组讨论)

生:分针从12到3走了15个小格,也就是15分。

师:那分针走1小格就是(生:1分)

师:(分针指向1)那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

生:从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5小格就是5分。

师: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么想的呢?分针从12走到其它数字各是多少分?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师:(课件动态演示,闪动时针)时针是用来记“时”的,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多。

课件出示几个“几时多”让学生判断

3、教学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出示81页中间的两个钟面)

师:现在你会认这个时刻吗?是几时几分呢?

生:9时5分(老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时针刚走过9,就是9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1,是5分,所以是9时5分。

师:(课件出示)时针过了9,就是9时多;分针指向1,就是5分;合起来就是9时5分。(全班齐读一次)

师:9时5分还可以怎么样表示?

生:电子表示法

师:时间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另一种是象电子表这样表示(课件出事电子表图片),用两个小圆点把时和分隔开,圆点左边写时,圆点的右边写分。写的时候,是几时就写几,再写两个小圆点,最后写分。小朋友们,现在电子表开始走起来了,请注意圆点右边的数字。(电子表从01到59)

师:(电子表走之前)圆点右边有几个数字? (电子表走到59)现在圆点右边有几个数字?

师:(电子表回到01),圆点右边表示分的数字要占两个位置,像这样不满10分的,圆点后面要先写0,用0来占位。

师:9时5分的另一种写法你会写了吗?好,举起右手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个9,再写2个点,接着写0和5。

出示另外两个钟面(6:25和8:30),先让学生读出上面的时刻,再写出两种表示方法。

师:8时30分,我们还可以说是8时半,知道为什么吗?(课件动态演示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当分针从12走到6时,分针走了钟面的半圈,所以说是8时半。

4、认识时、分关系,知道1时=60分

师:(课件演示)我们学会了读钟面的时间,也学会了写,可是时和分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从7时到8时,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钟面模型演示:(分针走了1圈,时针走了1大格)学生看两次,第一次看时针是从几走到了几,走了几大格?是几时?第二次看分针从几走到了几?走了多少分?你发现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在看的时候老师来分一下任务,男生负责看时针是怎么走的,女生负责看分针是怎么走的,记住了吗/

师:好啦,现在告诉我,从7时到8时,时针走了几格,分针又是怎么走的?

男生:走了1大格

女生:走了一圈

师:现在把任务换一换,女生负责看时针,男生负责看分针,开始

师:这次女生先说,时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多少

女生:走了1大格

师:那分针呢,男生们

男生: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几分?

生:60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时=60分

师:分针走了1圈是60分,时针正好走了1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大声的读出来

生:1时=60分

三、巩固提升

1、动手操作

师:学习了这么久,现在放松放松,我们来玩个游戏,我来拨钟,你们来说时间,(5分5分的拨)

生:8时15分

生:6时25分

生:4时30分

生:7时55分

师:都说对了,看来这个游戏太简单了,我们换一个。换我来说时间,你们来拨钟,拨完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对了

师:9:05 6:25 7:55 5:30

2、练习写钟面上的时间

(1)课本83页连线

(2)课本82页做一做(选4个钟面来写,其中有一个是半时)

(3)课本83页第一题,小芳的一天

四、课堂总结,思想教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抽班上好、中、差的部分学生说一说)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快乐的时光总是一闪而过,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卖寸光阴。希望小朋友们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个时间的小主人,好吗?

五、课外作业

《时间的脚印》教学方案 第8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它们的作用?

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记录时间

①从岩石的“生死”(或破坏和重生)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②石头的颜色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③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比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得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

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土其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收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可以点击:

http://www.O-100.com.cn/1/14/13/12.htm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四中学)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9篇

滕艳玲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语。

一、导入。

1.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将学习一组新的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单元目标)2.听了他读的,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

3.大家听清楚了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台湾作家林清玄,走进他的童年生活。板书:和时间赛跑 齐读课题。

4.指导读课题。(平时我们参加赛跑时是怎样的情形?)那么紧张激烈的赛跑,我们该怎样读?

5.再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就课题质疑)

6.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清新、淡雅、感人至深的文章吧。

二、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将本课生词板书在黑板上。)

三、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1.请大家看黑板上的生词,你觉得哪个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的注意?领着大家读。2.齐读词语。

3.哪个词语你还不太懂,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扩词理解、近义词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4.同学们提出难读的句子,我们共同努力把课文读好!1)范读指导。2)男女生赛读。

5.小结:读书时认真看,细心读,多读几遍,理解意思就能读通读好了。

6.难读的句子读通顺了,我们轮流来读读课文吧。(指名分段读文。)

7.评价。谁来说说他们读得怎样?(从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不读破等方面来评价。)

四、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事? 1.同桌互相说说。2.指名说。

3.你是怎样总结的? 4.再指名说。

5.小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读懂每段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出来。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课文读得那么好,生字也一定能写得很棒。2.带词齐读田字格里的生词。

3.今天,我们进行“小小书法家”比赛好吗?

4.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用我们的“火眼金睛”去发现吧。

5.提出难些的字。教师范写。边范写,边指导。6.学生写字(姿势不正不写字,提醒写字姿势。)7.同桌互相点评。8.作业展示,老师点评。

六、总结全课。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1——6自然段,体会“所有时间李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从爸爸的话理解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2、同学们,关于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结合生活实际,请学生来谈一谈是怎样看得时间的。(完成题单)

3、小结: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

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

(1)外祖母去逝,爸爸和“我”谈话;(2)观察太阳变化;(3)观察小鸟飞行路线;(4)和太阳赛跑;(5)和作业赛跑五件事。

三、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1、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2、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

四、学习课文(1-6自然段)

1、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2、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3、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体会时间的宝贵)

4、“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5、6自然段。

5、仿照课文第5或第6自然段写一段话,表达“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意思。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五、小结

引读7、8自然段,他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板书设计:

和时间赛跑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第11篇

唤马小学 李开勇

教学内容:课本90~92页。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2、了解时、分的含义及关系,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刻,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引入:今天我们要和一个老朋友一起上课。它每天都挂在教室里,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猜猜它是谁?(出示实物钟)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2、复习旧知。

认识钟面,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认识整时 时间的写法学生练习

3、导入新课。

7:50时是我们学校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你们认识这个时间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时间王国《认识时间》好吗?(板书课题)

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一)认识钟面的分格。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1、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结果,教师课件演示认识钟面(1)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2)每个大格有里多少个小格呢?我们来看从数字12到1之间的大格有几个小格?(课件演示,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从数字1到2有几个小格呢?从5到6呢?

小结:每一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

(3)用一格一格数的方法数。那么,从数字12到1之间有5个小格,从12到2之间有几个小格呢?到3呢?(课件演示)刚才是一格一格数的。

(4)用5格5格数的方法数。如果5格5格数你会吗?从数字12数到3,请同学们打开书到81页,接着数一数并填一填。

(5)集体订正。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突出5格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认几时几分打基础。)

小结并板书: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有60个小格。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1)课件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么时针走这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板书:1小时)

(2)那么时针从1走到2是几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从几走到6是1小时?你还能说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吗?

2、认识分

(1)认识1小格是一分。课件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分针走过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1分)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1分。

(2)识一大格是5分。课件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3)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走到9、11呢?你是怎么想的?那分针走一圈呢?(分针走一圈是60小格就是60分)板书:60分。

3、认识时分的关系 请你仔细看(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你发现了什么?1小时=60分板书:=(读一读)

(三)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几时几分:(1)8:00

8:20(2)4时多

小结:认识不是整时的时间时要先看时针是“几多一些”,数数分针过了多少分就是几时几分。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课件认识时间(2)练习二十三

五、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现在下课时间是多少?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有60个小格。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相关文章:

《时间的脚印》阅读答案07-10

金色的脚印范文05-23

金色的脚印用06-30

金色的脚印答案08-19

金色的脚印解析08-19

金色的脚印的范文06-02

24金色的脚印范文06-12

寻找.你们的.脚印作文05-19

金色的脚印看书心得07-04

金色的脚印原文范文06-20

上一篇:干式变压器维修协议下一篇:图纸校对审查记录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