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名人名言

2024-08-19

黑格尔的名人名言(精选9篇)

黑格尔的名人名言 第1篇

关于黑格尔的名人名言

1.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2.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3.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4.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5.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6.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7.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8.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9.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10.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11.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12.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13.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14.恶是发展原动力。

15.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16.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 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

17.嘿,哥们,我说,嘿,哥们 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18.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19.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20.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21.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22.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3.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24.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25.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26.人死于习惯。

27.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28.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9.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30.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31.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32.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33.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34.熟知并非真知。

35.上帝惊叹细节。

36.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37.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38.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9.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

40.在这唯一的权力面前,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

41.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42.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43.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44.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是沉默的。

黑格尔的名人名言 第2篇

1、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黑格尔

2、 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

3、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黑格尔

4、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

5、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黑格尔

6、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黑格尔

7、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 ——黑格尔

8、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黑格尔

9、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

10、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11、 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黑格尔

12、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黑格尔

13、 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

14、 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黑格尔

15、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黑格尔

16、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黑格尔

17、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黑格尔

18、 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鹜,专心 于 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黑格尔

19、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

20、 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多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 及 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黑格尔

21、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黑格尔

22、 存在就是合理 Only in the state does man have a rational existence. ——黑格尔

23、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黑格尔

24、 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资料

——黑格尔

25、 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黑格尔

26、 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 —黑格尔

27、 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黑格尔

28、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尔

29、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黑格尔

30、 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现为害怕死亡,与荒芜保持绝对的距离,而是表现为承受死亡,并在死亡中保存自身。只有当精神在一种相当绝对的支离破碎状态下重新找到 自 己,他才赢得它的真理。精神作为这样一种肯定的事物,并没有逃避否定的事物……同样,当虚假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它也不再是一个虚假的东西。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31、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黑格尔 《美学演讲录》

32、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黑格尔

33、 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 ——黑格尔

34、 智慧之鸟的猫头鹰, 在文明的暮色中才开始起飞。 ——黑格尔

35、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黑格尔

36、 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黑格尔

37、 只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但他也不能完全理解。 ——黑格尔

38、 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 还 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黑格尔

39、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 死 ”! ——黑格尔

40、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41、 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他自身中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永恒的使命 ——黑格尔

42、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 全 世界、统治全世界。 ——黑格尔

43、 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黑格尔

44、 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黑格尔

45、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黑格尔

46、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情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

47、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尔

48、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黑格尔

49、 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黑格尔

50、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黑格尔

51、 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黑格尔

52、 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

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 第3篇

关键词:悲剧冲突说,矛盾冲突,和解

一、关于西方悲剧理论

悲剧理论说到底, 是人类对于悲剧艺术现象的一种认识和总结。本文主要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作一历史性的纵向概述, 在此基础上探讨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超越性以及局限性。西方悲剧理论源于亚里士多德, 其在《诗学》这部美学经典中第一次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 亚里士多德是从摹仿对象、摹仿媒介、摹仿方式以及摹仿目的这四个方面界定悲剧本质的, 说明悲剧是由于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从而引起怜悯和恐惧, 最终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叔本华把悲剧看成是最高的诗艺, 他认为, 悲剧的使命就是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悲剧展现的是意志同其自身的矛盾冲突及其分裂。叔本华是典型的悲观主义理论家, 他的悲剧学说是他的悲观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所以, 叔本华悲剧学说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把以人为主体的这个世界看得太坏。尼采从“意志哲学”和“超人哲学”出发, 强调生存的恐怖与荒唐通过悲剧的表现转化为崇高感, 从而艺术给人生带来了信心, 他将黑格尔的冲突双方的“和解”变为对个人意志、英雄死亡的膜拜。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学说从黑格尔出发, 又远远超越了黑格尔, 并且很好地解决了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局限性。其悲剧学说建立在现实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辩证运动基础之上, 他们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现实进程中去发现悲剧冲突的必然性, 认为悲剧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产物。

二、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西方学者伊思雷尔·诺克斯在谈到黑格尔悲剧学说的价值和地位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人们如果谈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而不去考察他关于悲剧本质的概念, 那就几乎等于演《哈姆雷特》这出戏缺了丹麦王子的角色。”[2]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黑格尔悲剧学说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其美学体系中的地位。作为一个辨证论者,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适合于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对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 本文主要从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观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这两方面去阐述。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时期化为各种普遍力量, 这些普遍力量就是“绝对理念的儿子”, 由于它是绝对理念的分化, 所以各有其真实性, 显示理性的一面。在黑格尔看来, 悲剧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理念, 悲剧表现的正是代表两种片面真理 (理念) 的冲突。在悲剧中, 冲突双方代表的是片面的伦理力量 (伦理观念或社会道德观) , 主要指三个方面:“首先是夫妻、父母、儿女、兄弟姊妹之间的亲属爱;其次是国家政治生活, 公民的爱国心以及统治者的意志;最后是宗教生活。”[3]这两种互相冲突的道德力量就其本身而言, 每一种都是合理的、正义的, 在维护自身的合理性时产生排他性, 于是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所以冲突本质上是两个片面真理之间的冲突。悲剧冲突的结果是片面性的失败与否定, 绝对精神的统一、和解。“因为这个缘故, 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 而是愉快和振奋。”[4]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发展史上, 黑格尔的历史观和辩证法达到了划时代的成就, 黑格尔悲剧的本质就是表现两种对立的普遍力量的冲突及其和解。他把冲突看做是最高的“情境”, 因为唯有此种“情境”才可真正算得上是动作的出发点, 只有通过矛盾冲突, 悲剧性格的行为和动作才能显示其严肃性。黑格尔认为冲突的根源不在外部自然, 而是在作为一种主体而存在的人的行动中。因此, “凡是心灵性的东西只有通过心灵才能实现, 所以, 精神方面的差异也必须从人的行动中得到实现, 才能显现于它们所特有的形象。”[5]在黑格尔看来, 代表实体性力量的冲突双方都想排斥对方, 否定对方, 毁灭对方, 正是在各自有理, 从而固执地想要破坏对方的观念驱使下导致了悲剧性格的犯罪。因此, 这样的罪过是有理由的犯罪, 正义的犯罪。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即是说:罪过中包含着道理, 不正义中包含着正义。在黑格尔看来, 悲剧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证明:冲突双方的那种代表普遍力量的伦理要求并不意味着真理, 只有将这种片面性否定 (或放弃) 之后才能达到真正的“永恒的正义”即理念。黑格尔的辩证思想还体现在其对待悲剧的善恶问题上, 黑格尔不主张对悲剧中的人物作一方是善的, 另一方是恶的这样的简单评判, 然后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来安排人物结局。他认为, 作为悲剧性格, 在剧中应该有符合其特征的伦理行动, 就其行动的动机和性质来说, 它应该是合理的、必然的和无罪的, 但这种行动将会产生一种给矛盾的另一方造成损害的后果, 所以, 悲剧不可以只表现纯粹的善或纯粹的恶。按照黑格尔的伦理观, 无论是善还是恶, 都导源于“意志”, 而“意志”在它的概念中既是善的又是恶的, 体现在悲剧中就是各种悲剧性格中都有善的一面也都有恶的一面, 在表现善的同时也就显示了恶, 在表现恶的同时也会显示善。

三、对黑格尔悲剧冲突说局限性的解决

恩格斯认为悲剧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 这一观点就是建立在对黑格尔“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命题的批判改造基础之上的, 这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解决了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局限性。“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要求, 它代表了正义的、进步的、新生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由于现存旧势力的强大, 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或者新力量自身的不足, 在新旧力量的必然冲突中, 导致代表新力量的实践主体的失败, 虽经艰苦抗争而最终形成悲剧性的结局。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把悲剧冲突放在社会发展、时代变革中去分析, 一方面强调冲突的社会意义、历史必然性, 指明了悲剧性冲突是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又暗示了悲剧的审美特征, 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实践主体虽遭失败, 但从总体的、发展的角度看, 他所代表的力量最后必将取得胜利, 为历史所承认。从而激起我们的崇高感, 使人感奋起来, 获得审美快感。马克思恩格斯把冲突双方的矛盾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 认为人物行动的动机不是从个人琐碎的欲望中得来, 而是从历史潮流中、时代精神中得来, 人物的冲突体现着社会力量的冲突, 表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这就从世界观上解决了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局限性。即使悲剧中的人物在斗争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到失败或毁灭, 但他所从事的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故在这种失败和毁灭中仍孕育着成功的因素。因此,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学说尽管也强调矛盾斗争, 但这种矛盾斗争不是像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那样, 是以冲突双方的“和解”为结局, 而是强调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一方与代表旧势力的一方不断斗争, 最终必将取得胜利, 这就从辩证法这一方法论角度解决了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 罗念生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19页。

[2]转引自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0页。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下册) [M],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第306页。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493页。

《黑格尔的假日》 第4篇

黑格尔的名言名句 第5篇

2、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3、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4、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5、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处。

6、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7、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

8、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9、纪律是自由的第1条件。

10、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咱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11、良心,它就是对它自我有了确信的精神。

12、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在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在,每一步的直接继续。

13、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14、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15、上帝惊叹细节。

16、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17、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18、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下改变对象的念头。

19、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黑格尔的经典名言 第6篇

3、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

4、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5、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6、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7、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8、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9、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10、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11、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12、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13、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14、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15、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16、哗啦哗啦把自己的事业讲给大家听的人,他的价值一定是毫不足道的。切实苦干的人往往不是高谈阔论的,他们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他们的伟大,可是在筹划重大事业的时候,他们是默不作声的。

17、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18、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19、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20、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21、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22、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23、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黑格尔名言 第7篇

历史常常惊人的重演。

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人死于习惯。

人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如果你生活处在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一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是沉默的。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得。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良心,它就是对它有了确信的精神。

上帝惊叹细节。

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黑格尔哲学名言,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2)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一个灰色的回忆,怎么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熟知并非真知。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只有那些躺在坑里的人、从不仰望高出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黑格尔对建筑艺术的精神释义 第8篇

(1)建筑就是人精神的另一种外貌

黑格尔把建筑艺术作为一种特定艺术类型加以处理,“它的任务在于熟练地摆布客观的无机的自然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艺术美感的外部世界从而逐步进入人的精神世界”4。黑格尔声称,人类通过加工无机自然,使建筑成为合乎心灵要求的符号,成为人的血肉因缘。建筑熟练控制它的形式,一方面把形式纳入和精神相对应的关系上;但是,另一方面建筑作为精神艺术本身却具有先天的困难性。比如,建筑作为一个沉重的物体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机械定律,而它直接的外在表现,如材料和形式——其形式取之自然,却又往往偏离自然,展现出一种无机自然的形式,这就是建筑的素材。建筑艺术在基本形态上还脱离不了无机自然的形式,而它与人的关系则是抽象的。它按照重力学、几何学规律,按照对称的关系来布置。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最终的“精神性的理想”是困难的。换句话说,就是物质肯定无法完全去表现精神并且被认知所接纳,精神在建筑中只利用了物质的部分属性去映像(象征)内容。在这里,物质的绝大部分属性在艺术中处于浪费的境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物质溢出了精神。虽然此时,物质也涉及到一些美学概念,比如“和谐”、“对称美”等——建筑“物”只不过仅仅是与抽象理解的关系相关联而整齐的被设置。而所呈现出的仍然是与“理想”截然不同的现实,形式和精神只是建立了一个抽象的联系。基于这些原因,黑格尔把建筑艺术的基本类型定义为象征型艺术。

建筑,尽管是外表上,仍然与艺术原则相一致——精神上的功用性。可以由下列内容特征来判断:设置的建筑作品的意义是多是少,是更具体还是更抽象的?在精神和形象介入的深度上是否更深刻,更模糊,或更浅薄的?如此之多的意义都限定了建筑的企图,因为它为了这样一个意义甚至可能用建筑形状和材料来创造足够的艺术方式。在这一方面,建筑可以达到很高的成就,甚至可以筑造成完美的艺术品。但是,鉴于这种情况下,它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界限而向雕塑倾斜了,到达了黑格尔所说的更高的艺术层次。因为建筑的界限恰恰在于这一点,它容纳了作为一个内在存在与外在形式形成鲜明对照的精神。有些东西除了自己创造的外观形象外唯一更加重要的是精神内存。另外,建筑学中的精神表现与意志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下意识的意志,是抽象表现主义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政治意志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因素;艺术意欲同“理性的、非理性的、秩序、非秩序”的概念相关。正如密斯·凡德罗所述“建筑才是是真正的精神战场。”5举例,建筑经常作为“丈量”人的存在的具体尺度,反过来也可以说,建筑是人根据自己的尺度、意志及情感进行的建构。从古希腊依瑞克仙神庙的每一根人像柱到密斯的工业精密的柱式,从象征了皇权和等级制的构件斗拱到安藤忠雄的高度抽象化了的屋檐,无不“体量”了人的精神的尺度。建筑就是人的意志的外化。

(2)精神的上限和下限

在关于建筑的问题上,黑格尔将建筑定义为一门艺术类型,则顺利得将之纳入他的美学范畴,并且按照他所设定的“规律”加以考察。正如黑格尔美学所表达的,关于形式和精神的对应关系上,艺术(包括建筑)是一个矛盾的事情,这个世界被分裂成为内部精神和外部形式两个部分。黑格尔的美学就是通过艺术来考察两者之间的那种动态的关系(象征、古典、浪漫)。黑格尔的辩证法解释了这点,艺术和建筑两者表现出一个双重的产品。一方面,艺术想象力赐予思想以形式化,即提供给一个充足的感官世界。也就是说,艺术通过劳动和艺术技能认识一个“此在”,为思维的自我映像提供一个场所。如此一个为内容、艺术和建筑的场所是有能力的,正如黑格尔所说,“感性形式中表现出最高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也承认,艺术不一定是思想的最高形式(按照黑格尔的设想,艺术之上的精神层次是宗教,而后是哲学)。具有物质形式的艺术足以把艺术本身限定在一个(精神)范围内。具体而言,艺术具有体现真理的能力,而这些真理通过艺术形式具体以物质和感官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意识通过艺术形式返回到它自身(达到精神的回归自我)。这一黑格尔的整体艺术观念,也是黑格尔在处理特定的艺术,尤其在建筑艺术中发现的。建筑采用了无声音、无机的物质,根据机械定律(使其矗立)熟练地控制它的形式,并把形式纳入和精神相对应的关系上。

建筑与精神的关系上即显现出这样两个界限:一个底限和一个上限。上限即,如果它已被理解成或觉得自己像建筑,那建筑就不必(没有)越界。底限(下限)是一个象征手法的自我否定,象征手法被用来刻意进行外观的建造以实现内涵的意图和目的。6黑格尔争辩说,如果我们试图在具有这样一个单独意义的逻辑结构上建筑,那么,被显现出的现实形式仍然与我们的理想和目的有距离。像建筑这样具有相当的自身专业的理论化的一些推动力(例如“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机械主义”等),这些理想一旦套用了黑格尔的方法(精神象征)则马上被就建筑本身(物质外观的限定)所抛弃,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建筑的外观结构没有彻底渗透我们的理想和目的,确切的说,建筑和精神之间仅仅建立了一个(较为松散的)抽象联系。黑格尔的要求在现实上很困难,他使建筑试图变为哲学辩证的问题。但是,黑格尔的方法提供给我们一种思考,人们能即刻认识到黑格尔的思想也许是在与最现代以及未来的建筑观点相争辩。对于黑格尔来说,建筑学上的理论(如在建筑学的狭隘专业领域内的和严格的物质空间形式中,所产生的那些“机械主义”、“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等,这些理论本质上都如同加给建筑学自身的指导程序)都没有说到建筑学的根本宗旨和性质。它们只不过帮助去制造和显示一些人造物品(建筑),其与精神的联系仅仅是象征的形式。而且,即使是这些建筑学的理论,所谓最现代化的精神框架,也仅仅是设计中的操纵器,对建筑艺术中精神的升华毫无用处(艺术形式所限)。这一点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很自然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建筑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式是所有艺术类型中对理论依赖性最小的。(比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没有建筑学训练的人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广泛对抗。)黑格尔的理论是人为的、雄辩的——对他来说,“精神”才是最终的力量的源泉。在黑格尔的理想中拥护一个“没有缺陷”的、“和精神无限接近的”、“理想的”建筑式样,但是,很明显他也不相信有这样的建筑。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没有那个能力。

(3)一个永远无法建成的建筑

对于黑格尔来说,企图还原和抽象建筑艺术的概念来弥合形式和意义的差距是不够的。因为认识的主体不能够脱离了物质的建筑空谈精神的概念,人类的精神既要渗透进建筑又必然被锁定在建筑之外的,精神被物质所监禁(限制)。同样,建筑也无法能通过一个人的单一的感官就把它自己(全部的意义)传递给我们。另外,黑格尔也认为,建筑不必太多地胆怯自己外观上的影响。他说:“建筑的基本类型是象征型艺术形式。”人们将建筑物创造成为一个立方体、一个金字塔或一个球体,必然是一个巨大的决定,这个决定贯穿了精神和意志,而所建之物也被注入了精神。建筑往一个象征性的或仪式化的空间形式里注入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精神发现自己能够在物质中成为主体,于是,建筑便认识了精神。精神意图得到了真实的具有感官性的存在。总之,建筑为精神创建了第二躯体(表现形式)。另外,建筑的外观也不必设计的太强势。在这里我们偶然遇到了上限,此上限即标志着黑格尔对建筑学定义。事实上,黑格尔表达了一种忧虑:当作为现代人时,我们深信我们自己的精神无效于建筑形式(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建筑来改变社会的想法)。在他的美学写作里,黑格尔似乎不断地担心建筑将超越已分配给它的界限。对于黑格尔来说,建筑对它的象征性权利并不是胆小,而是如此强有力,以至于它很可能“超过分。”因此,黑格尔所定义的建筑使用象征性权利的上限如下:对于建筑的限制恰恰精确的在于这一点,那就是它容纳了精神。建筑被看成是艺术的一个精神存在和与其相对应的外部形式,如果把精神强套在建筑的表现能力之上就可能超过了那个限度,于是,黑格尔说,建筑变成了雕塑。通过尝试变成“真实过度”,建筑获得了单纯的但诱人的雕塑特性。(由于手段的限制和建筑施工的经验的限制,建筑上的物质性真实本身也必然小于这种存在的“真实过度”。)由此,建筑学存在和发展有趣的暗示是:意味着建筑师将采用一种不可表述又难以理解的矛盾方式来创作。第一种状态,要么,建筑通过仅仅装饰、抽象或逻辑的几何学来取得所谓“完美”,即不跌破下限;要么,抽象和符号都失效,建筑跌破了象征性的下限。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要么试图突破上限,追求极致的精神,以致几乎疏远了建筑本身的规律。而现实的状态是,建筑师几乎对建筑艺术中精神和物质的界限没有信心,即使是完全成为了虚幻,对精神形式的对应措施也一再被“拼凑”进建筑中去。如格雷夫斯的成就轨迹,怀揣着对古典建筑的怀旧偏爱,在他的论述中常用“神圣的”和“亵渎的”字眼——使他的公共建筑使用装置去模仿自然和浪漫,而且声称模拟根本不存在的建筑形式,如海市蜃楼(图1)。

于是,被自己的能力所吓坏了的建筑,不得不把自己隐藏在黑格尔所设置的的第一条界限之下,试图使自己全神贯注于布局、秩序等那些抽象的观念中去。然而,正如我们从黑格尔那里推导出,建筑形式和抽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不怎么协调的,甚至是鲁莽和矛盾的。因为抽象缺乏内容,我们建造得越抽象(一个对自己设置的自相矛盾的任务),渴望的内容就越大。因此,在产生的一个倒在黑格尔的第一下限(建筑试图否认其修辞力量)的建筑,我们也被迫试图生产一个超越它的上限(一个试图拼命的建筑,太拼命,太夸张,超过了建筑自己的言词能力)的建筑。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是幼稚的超大图形的建筑。于是,在建筑本身应当存在的正当轨迹里,建筑被迫远离它的真实任务——为人类提供一个围护的空间并带有光(带有墙壁、顶和窗户)。建筑本来就是这样开明的事情,忽然变得无可适从了。“因为我们的建筑批评迫使建筑师像个哲学家那样去认真地谈论一个永远无法建成的建筑,或者一个建筑当它呈现在世界时将是它‘毁灭’之时”7。在抽象和几何学的领域,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建成的建筑,一个由黑格尔描绘的充满激情的形式的建筑,在一系列有序与无序之间、雄辩和沉默之间的毫无意义的哲学辩证的建筑。对真实的建筑学来说,这种观点是致命的。

(4)尝试(试探)性设计与探索

对黑格尔来说,建筑学形式的哲学是:直接的和普通象征的哲学。如果我们跟随黑格尔,建筑必须找到一个允许精神和物质以他们自己的作品形式去勾画他们自己图像的方法。那么我们只能认识到:“一个形而上学的建筑”永远也无法建成。因为它的实体概念只会是一些近似值,只是对于新的方向(精神是其中之一)的接近。因为如果它真的建成了,它就会成为科学、历史以及建筑实践的一部分,它就会家喻户晓,因此也就不再是神秘和永不停步的形而上学了。8于是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释,即(精神)感性如何在我们的批判的意识和建造的物质本体之间作为一个引导。黑格尔对(哥特式)建筑结构的分析表明,我们必须解决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建筑的“原始的罪恶”(结构本体)——我们无法脱离了结构去奢谈“精神”的纯外观,这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另外,我们也一直害怕被远离建筑的精神实权——其象征性权力。然而通常是:“如果我们的建筑物具有意义的话,它往往是意外的,有时它们自己的意义经常是荒谬任性的”。9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筑必须清醒地看到,其效果依赖于建筑物的具有感观的外表,这样才能实现它,而不至于空谈。无论什么建造的内容,对于建筑师那不过是一种材料,而不直接就是他自己意识中具有实体性的东西。所以艺术家(建筑师)并没有必要使自己的心灵洁白无暇或是什么灵魂上的东西,有着自知自明就行了,要有信心地调度那些形式和材料。因为建筑具有物质实体,是注定不能以一种奇怪的“所谓超越了的精神”的方式出现的,就像不能提供像一种缺乏承诺的奢侈。建筑艺术来自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比其它任何艺术更重要,建筑是强大的和强制性的,它对我们产生了影响,甚至当我们不看它的时候,于是我们变得不情愿得顺从于建筑。因此,建筑师不能提供对人类价值无关的问题。对此,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一针见血:黑格尔的问题是,坚持按照一种纯思维方式去针对一种艺术形式展开批评。但是,黑格尔也清晰地阐述了他的方法:“精神的权威的话语权必将超越原来的黑暗的世界秩序而展现其光芒。”10正如追随黑格尔的罗伯特·昂格尔(Roberto Unger)指出的:“没有任何人已经听到一个有权威的声音的低声暗示和甚至绝不向绝望投降的伟大思想,他也不会怀疑,思想的声音总有一天会唤醒石头自己。”11

于是,按照黑格尔的方法,建筑以其“思想”来作为评判方法,可能会具有以下两种基本的尝试12:首先,我们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具有如此的前瞻性,以至于它与实际的物质世界失去联系。即建筑到底想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和一个建筑物实现的效果,它们之间产了一个巨大的分离。这第一个方法把物质世界(包括建筑)都放在我们的情感里加以运作。相反,则产生了第二种方式,我们可能会完全拒绝投机的想法,并设法创造出一个脱离了纯批评的和精神价值不相干的建筑。这有可能吗?可以想象,这样的建筑结果必定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因为其压抑了欲望和精神,也是和历史相断裂的。同样,建筑师也矛盾地相信:极端的“深奥”,试图把建筑过分地知识化或者概念化,设置这样的鸿沟是毫无益处的。彼得·埃森曼、阿尔多·罗西在他们的生涯中一直探索和研究与他们的世界观相匹配的形式,他们至少迈出了沉思的范畴并着手开始建造。但是,从哲学所承认的意义上来说,开始建造的时候,他们也就不再是形而上学家了。因为真正的形而上学建筑师是那些潜心研究“未知世界”,但不会依据想象建造任何建筑的人。对于这条“不可能实现的”渠道,作为一个练达而又具有深刻思想的建筑师,路易斯·康的回答则既有“诗意”又“脚踏实地”:“建筑究竟希望被修建成什么样子?”在希望(精神性追求)和修建(效果)之间,将之引向一个良好的平衡。

图片来源:[英]艾伦·科洪编著.刘托译.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62

图片来源:朱狄著.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75

(5)有关当代实践中建筑的试探性评述

现代建筑一直在寻找连接过去的和未来的抽象表像,其中一个趋势是越来越雕塑化(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没有“伟大想象力”的时代),也有的建筑师确实试图去建造一个“形而上学的建筑”(metaphysical architecture)13,例如丹尼尔·李伯斯金的《马尔多诺的方程式》(Maldororis Equation(图2),据说这一图解式的作品饱含哲学家的启示: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流变概念、尼采的虚无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解构主义者”的理论,另外还有“非建筑”(Not-Architecture)概念。因此,仿佛具有一种“疯狂的复杂性”,通过四五种不同类型的“反射体系”,使其显示出一种“不和谐的几何形舞蹈”。实际上这样的建筑并不具有自己的空间,它所占据的杂乱无章的空间还需其它建筑来提供。

形而上是令人珍视的!肉体在形而上面前却是局促的。那么,人的精神在形而上面前又被置于何种地位呢?在关注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埃森曼其实比其他人更讲究实际。埃森曼声称他的解构主义哲学和他的解构主义建筑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他也认为他的建筑使哲学变得可见化、物化和具体化了,但是他也承认,这样的形式是否审美的,可以不去在意。因为从形式上看,埃森曼的反美学立场只不过是为了解释他的哲学,而绝不是他建筑的目的。我们无法想象建筑师“就是要丑的建筑”。所以后来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我认为回到康德是很重要的,否则,你很难理解现代主义。”14所以说,建筑成为哲学的图解和建筑美学是两回事。

最后,作为建筑师,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工作中主题与形象之间的难度。直到今天,我们想要表达建筑的神秘和规律仍然需要运用这种象征性的比喻。我们希望建筑师成为一个调节者,一个既看到绝对世界的不可能性又一点点努力去接近它,仅仅是因为这种努力本身(而不是结果),已经让他十分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建筑的呈现将总是一次“妥协”(通过一个新研究进入未知世界)的起点。15最终,真正的建筑是在于小心的表达经过仔细地考虑过的对人力和物力的判断。对于这种判断,我们必须学会超越绝对抽象的控制而回归实际:首先,必须有真正的建筑物所需的材料。材料的性能必须纳入正常可创作的象征体系,由此创建一个具有建筑概念和表现意义的空间;其次,其建筑判断必须是任意和实际的。也就是说,它不必机械地联系其他意义。有了这些条件为基础,我们便可以着手设置一个潜心于形象化的和激情的建筑。“这样,建筑能成为为我们建成并生活的世界做出多元化努力的一个复杂的装置和策略。作为一个装置的和吸引人的、敏感性的、一个具有比自己更高目标的装置——建筑。”16但是建筑,超越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提醒我们,真理并没有以“绝对真实”的形式进入这个世界,它隐藏在符号和图像中。在黑格尔看来这种符号和图像则隐藏在建筑“象征性”的艺术特性中:“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同时,象征所要是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的意义。”17也就是说,真理具有在建筑中表现出来的某种方式,如黑格尔声称:真理具有外表。

现在我们正在寻找一个这样的建筑,即,不回避的外观和感觉的东西,好像表面上是一个建筑作品。它采用“象征性”的手段,忘记抽象的引诱,忘记那些伴随着抽象的一些“深奥的”、“结构的”的事情(像这样的观念通常仅能在建筑图纸和模型的构造中得到表现)。这一建筑作品依赖于它的形象,但不“有失建筑结构自己的身份”。它绝对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所宣称的那样“任何事情都会发生”。它必定有一个逻辑来展现自己,逻辑能预防一个琐碎的片段和表象的散漫。于是,这篇文章的争论,归根结底在讨论一个很明显的建筑实践的问题,而不是学术推测能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它是为了表明一种建筑思想的建议:即,当今的建筑问题是制作真实的想象,寻找在形象性和抽象性之间的新的平衡,这样一个黑格尔所定义的不同寻常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加]查尔斯·泰勒著.张国清、朱进东译.黑格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希腊]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著.周玉鹏、张鹏、刘耀辉译.建筑诗学——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英]艾伦·科洪编著.刘托译.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8」万书元著.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朱狄著.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黑格尔的启示 第9篇

这里,不讲书的历史;不从《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对“书”的定义出发;不从传统功利的角度,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从经营的眼光,将图书分为“教育、专业、大众”三个板块,去对应图书的“知识、信息、娱乐”三大功能;也不分析“书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载体”这样正确的废话。

从何谈起?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导言》中,使用了七个黑格尔的比喻,解读哲学是什么。这里,笔者借用其前两个,来尝试分析书是什么、功用何在。

书,首先是“庙里的神”,并且,发挥了“神”的效能。孙正聿先生在《哲学通论·导言》中写道:

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

为什么书同样可以成为“庙里的神”?理由有三:

其一,大量经典的图书,闪耀“灵光”,普照人类。比如《圣经》《古兰经》《周易》《论语》《金刚经》《资本论》等著作,是人类的“普照光”;《史记》《庐山会议实录》《中国共产党历史》让我们部分看清了人类的历史;《天体运行论》《物种起源》影响了科学的发展道路;《国富论》《金融的逻辑》指明了经济运行的法则;《狄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开启了宇宙新时代;《庄子》《红楼梦》《悲惨的世界》《战争与和平》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与物理世界并行的想象世界。

其二,在实际生活中,无数先贤对于书的态度,充分说明书就是“庙里的神”。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篇幅所限,兹录前面两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曾国藩对待书的态度,与对待神的态度,是多么相似!

其三,庙里的“神”,是“真神”的化身。而书,是 “众神”的“神品”,是智慧的化身。万物始于“无”,思维也始于“无”。书的诞生,从作者到出版者,正是从事着这样“无中生有”的“制造”业。“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是谁的化身?柳宗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是谁的化身?范仲淹。武松、李逵、潘金莲这些活生生的形象是谁创造出来的?施耐庵。调皮的智慧的哈利波特是谁创造出来的?J·K·罗琳。

“书”本来是没有的,无中生有,成为作者“理念”的化身。这种“无中生有”,集中体现了人类“形而上”的创造力量、精神力量。这使我联想到宗教与神话中,“人”成为神的“理念”的化身:无中生有,上帝造人;无中生有,女娲造人。

贺圣遂先生曾经说:“如果作者是上帝,出版人是传播上帝福音的人。出版人多么有福啊!”

书作为庙里的神,确实发挥了“神”效能。效能至少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彰显:

一是书的影响力具有普适性。只要阅读,书对人或者组织的影响必定存在。《资治通鉴》卷66记载:孙权以身作则,要求吕蒙认真读书。结果如何?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的变化,体现了书的“神”力。读书,意味着与高人谈心,意味着能够是借力高人的智慧来看待五彩缤纷的世界、处理形形色色的事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融会贯通之后,读书人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力量之链”。

与曾国藩博览群书相反,袁世凯读书甚少。他临死之前,遗憾地说:“总之,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有书的“灵光”罩住,袁世凯居然大位不保。钱穆先生在他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谈到太平天国时说:“他们国号太平天国,早可预示他们的失败。这样一个国名,便太违背了历史传统。正因为这一个集团里,太没有读书人。”袁世凯与太平天国的失败,从反面说明:书有“神”效、书有普适性的影响力。

二是不同类型的图书,影响人的不同方面。好比不同的药物治疗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神灵司不同神位。《美国总统的阅读和他们的治国方略与误国之憾》一文,是这一观点最好的注脚:杜鲁门熟读《圣经》,当总统之后不顾反对声浪,支持以色列建国。还熟读查尔斯·F·霍恩编著的多卷本历史书《伟大的男人和著名的女人》,此书有一卷谈波斯皇帝居鲁士大帝让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庙宇。杜鲁门离开白宫不久,被犹太族群领袖称为“帮助建立了”以色列国的美国总统之时,他尖锐地反问:“什么叫‘帮助建立’?我就是居鲁士啊!”约翰逊总统看了《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好几遍,遂将解决贫困问题提升到“向贫困开战”的程度;克林顿总统选择放弃对波斯尼亚的干涉,是在读了罗伯特·卡普兰的《巴尔干幽灵》之后。该书所述的巴尔干长期的种族仇恨让克林顿产生了深刻印象。下文提到的胡长清、马向东等人的阅读结果,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

三是同样类型的图书,地域不同、阅读人群不同,书籍影响的结果不一样。书籍这一“神”的影响需要物质前提,需要与被影响者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中国有共产党、朝鲜有劳动党、英国有工党、瑞典有社会党,全世界有100多个党派,奉马克思为宗。理论的实现是有物质前提的,物质前提的不同形成了理论影响力的千差万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次,书是“厮杀的战场”。孙正聿先生在《哲学通论·导言》中写道:

正是基于哲学史上的多样的哲学和分歧的思想之间的“彼此互相反对、互相矛盾、互相推翻”的“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

将“厮杀的战场”这一比喻用在“书”上,同样贴切不过!书,是具体的厮杀的战场,或者说,是厮杀的平台。时间、地点、事件的不同,人的思想一直在变化当中。从个体而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从整体而言,“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个体与整体的反思,结晶为图书,就是思想的博弈与思想的超越。

厮杀的方式,无穷无尽。兹列两种:

其一,同一人物、同一主题或者同一事件,时过境迁,因新材料新视角或者新理论的出现,不断成为“厮杀”或者“被厮杀”的主体。孔子,曾经是百家争鸣中“厮杀”的主力,后世又常常成为“被厮杀”对象——尤其是最近100年。佛教传播到中国之后,也反复多次,出现过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自从《共产党宣言》诞生之后,“社会主义”就成为被反复较量的一个主题,并且演变成 “费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多支力量互相“厮杀”。还有的是针对一个地区的现象,各逞“兵器”。三位名人面对同一苏联,观感不同。1925年徐志摩《欧游漫录》云:“入境愈深,当地人民的苦况益发的明显。”1935年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云:“苏联公民的自尊,都以歪曲真相的代价而得到强化。”1945年郭沫若《访苏纪行》则云:“苏联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处处春。百家争鸣,优胜劣汰,“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真理在争鸣中露出灿烂的笑容。

其二,“正神”与“邪神”的厮杀。上文提到,书是庙里的神,而有些图书却是“邪神”。比如,张本悟的养生书、李一的修行书、唐骏的励志书。抵消这些图书的影响的最好方法,是多读经典,“邪不压正”。更有《没有任何借口》一类的伪书,则非“除恶务尽”不可。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常读《肉蒲团》、《素女经》、《金瓶梅》,最后结论:“妓女和做官是最相似的职业。”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时,还随带《赌术精选》、《赌博游戏技巧分享》,并17次飞往澳门,狂输公款4000万。这些人真乃“邪神附体”,明人李贽谓“书能误人”,一语中的。

图书作为厮杀的平台,功用何在?

笔者以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为平台,赤膊上阵,准备“厮杀一番”,请读者诸君具体感受 “厮杀”的效果:

该书为上海人民出版社今年1月初版,至6月已第10次印刷,不到半年重印10次!说明该书影响力惊人。这样“惊人”的本子,论据错误居然多到惊人。拈来两例:

该书第17页提到:“184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也是世界第一”;第19页:“1840年中国GDP世界第一却还挨打”。第148页却又写道:“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到了今天,西方还是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是不是要等到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时候,你们再来承认?在民主问题上也一样。”

1840年的中国是“市场经济”吗?即以上世纪中叶的苏联,经济体量也大得惊人。当时的苏联是市场经济吗?非也!经济体量的大小,与“市场经济”体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该书第169页写道:“不同的新闻观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英国现在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带有裸体女郎照片的小报《太阳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时政类的《参考消息》。”作者认为《参考消息》质量高出数倍,并引用一个英国学者的话:“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英国将竞争不过中国。”

真是如此吗?

看看《南方人物周刊》今年第19期第7页的一则短讯:“色情行业在中国是非法的,但苍井空这位日本AV女优的风靡让人大跌眼镜……苍井空在Google上的搜索结果是4100万,比毛泽东、姚明和孔子都要多。”中国读者真的比英国品味高吗?非也!中国与英国的新闻出版体制不同,形成读者阅读结果不同。只看现象,不找本质,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上一篇:科普征文-参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有感下一篇:安徽的一项景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