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024-07-07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精选6篇)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1篇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3.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4.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如.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如:(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

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分离的圆形服务范围 相切的服务范围 六边形的服务范围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 水平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 10

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篇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设计者:华龙飞

课程标准内容: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忆复习: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涵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三个方面的内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新课讲授: 师:(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请同学们说说对黄土高原的印象。生:发言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呢? 生:发言(水土流失)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师:(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1)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2)学会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哪么什么是水土流失呢?请同学们看课本找到答案。生:在课本中找答案。

师: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 土地资源生产力遭受到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流失土壤受到侵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情况。

(投影黄土高原的位置图)请同学们明确一下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师:相对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地区; 绝对位置:大部分位于350N——400N,1000E——1150E。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2,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1题),明确黄土高原地区的范围及地势特点。生:展示学案。

师: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至长城、南至秦岭。主要包括了青、甘、宁、陕、晋、内蒙古、豫等七个省区。从地形图中可看出,黄土高原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可说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过渡:(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黄土高原地区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象,主要是由水土流失所造成的,那么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如何发生的呢?请同学们说说水土流失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生: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呢?(投影图)下面请同学们分析思考水土流失的因素。读右图: 1.A、B、C、D四处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2.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生:回答。

师: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是:B大于D大于A大于C,根据图中可看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地表植被、地表物质构成等都能影响到水土流失量的大小。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知道了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哪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就请同学们看课本,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2小题),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一)自然原因 生:展示学案

师:总结(投影黄土高原土壤图)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这样的土壤易流失、崩解。

(投影延安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7、8、9月,夏季多暴雨;这样的天气降水强度大,冲涮作用明显,会加重水土流失。

(投影黄土高原地貌图)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地貌特点是千沟万壑,地形起伏大,地表坡度大。这样的地形使得坡面物质不稳定,多地震;这样的地貌特点是由构造运动、流水侵蚀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地貌中,有三种典型地貌,(投影图片)塬:平坦而宽广的黄土堆积地貌;墚:长条形堆积地貌;峁:块状的堆积地貌。

(投影黄土高原植被景观图)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使土地失去了植物屏障,水土流失严重。

(投影)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主要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森林向草原过渡、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沿海向内陆的过渡。过渡:以上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投影课本图2-1-

6、2-1-

7、2-1-8)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行为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与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90.4%。所以从这里可看出,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为原因。

(二)人为原因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3小题)生:展示学案

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开垦、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樵采造成植被的破坏;开矿、无计划的工程建设则改变了地表状态。这些行为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人类为何这样做?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回答 师:人类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贫困问题,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就学完了,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4小题)试着归纳一下水土流失的原因。生:展示学案 师:(投影)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这两大因素中,人为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我国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哪些地区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呢?举例说明?(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石质山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等)请同学们下去分析一下我们南方红壤丘陵区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土高原治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是人为原因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水土流失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生:举例说明。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完成学案(第二题的两个小题)生:学生展示学案 师:总结。

1、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带走了水分和养分(腐殖质、氮、磷、钾),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耕地支离破碎,最后只得废耕,还会造成滑坡等自然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加剧。

2.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淤积江河湖库,(在下游形成地上河);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投影)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过渡: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带来如此大的危害,那应该如何治理呢?(投影黄理前景观图)请同学们试着说说可采取哪些办法来治理呢? 生:举例 师:黄土高原地区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来治理水土流失,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投影黄土高原治理后的景观)让学生感知黄土高原的变化。黄土高原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治理呢。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为原因是主要的因素,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对黄土高原人为的破坏。

请同学们回忆,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我们可针对这些人为原因来对症下药进行治理。(投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完成学案(第三题的1、2小题)生:展示学案 师:总结。(投影)

1、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的生物措施主要是恢复植被,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生物措施主要包括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

2、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的工程措施有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修建水平梯田可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一方面可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另一方面坝上泥沙

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可发展农业生产。

过渡: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措施是进行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措施。

四、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小流域。

1、概念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干沟、平坦谷地)或河沟(支流)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是黄土高原泥沙产生和输水输沙的源头。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

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下面我们以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的综合治理为例来学习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①保塬: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营造护田林网,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②护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达到拦截坡面径流的作用。

③固沟: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既能固定沟床,又可拦截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从而稳定坡脚。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3篇

一、利用探索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情境犹如戏剧中的“序幕”, 恰如其分的课堂情境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 其实在教学中,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教材中多种类型的探索恰好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如新教材 (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 《水的运动 》一课的 “探索”栏目, 内容是:地理小实验—模拟水循环:步骤 (1) 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入少量的水, 盖满器皿底部即可。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 (2) 把一片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 然后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 压住塑料纸。 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子小瓶的正上方。 (3) 将器皿放在阳光下或较强烈的灯光下直晒, 过一段时间后, 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探索”小实验实际是一种设置悬念的导入, 能立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像这样的“探索”栏目, 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可以适当采用, 但是必须做到课前进行充分合理的准备。 因为学生亲身参与程度的高低是课堂情境创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甚至决定这节课实现教学目标的效度的高低。

二、利用探索把握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多数“探索”栏目的思考题往往是依据课程标准, 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难点提出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高度重视。 如新教材 (必修一) 第四章第三节《寒潮》一课, 有几段材料介绍了以下情况:“从1994年4月22日起, 受西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影响, 天山南北出现了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寒潮天气。 北疆风力达十级, 南疆风力达十二级。 南北疆各地平均降温10摄氏度以上, 一些地区降雪最厚达到60厘米。 据不完全统计, 受寒潮影响, 新疆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0多万公顷, 受灾牲畜1500多万头, 房屋损坏2.2万多间, 受灾人口200万人。 大风雪给交通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火车停运, 航班临时停飞。 ”结合这一内容设计的思考题有:1.寒潮从何处进入我国新疆? 2.寒潮天气有哪些现象? 3.归纳寒潮天气带来哪些危害。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探索”中有关的《寒潮》材料, 思考问题、讨论归纳,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探索“寒潮”的形成原因及在我国影响的主要路径这一学习难点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探索”材料中提供的新疆略图和“阅读”栏目中的相关内容, 加以分析、阐述, 难点就迎刃而解。

三、利用探索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新教材中不少“探索”栏目, 都运用了地理图表, 并注重对地理事物的比较。 有的利用地图分析比较地理区域, 有的比较地理要素。 还有的“探索”栏目是通过做一个有趣的地理实验验证地理原理, 如《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演示实验等。 这些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识图表、用图表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 尽可能直接利用或加以改造后利用这些栏目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四、利用探索进行有效课堂提问,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是紧密联系的。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科书中的“探索”栏目大多都提出了生动有趣的问题, 教师可因势利导, 通过分析、探究的过程,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课, 学生已经学过前一课“探索”栏目中的 “撒哈拉大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 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两地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 你认为这主要是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造成的? ”学生在对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再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探索”栏目中“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之后, 其他要素如水文、土壤、气候等是如何变化的? 这一事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问题, 就能比较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 并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结论。 接下来, “探索”又提出诸如“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等问题。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 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而且便于引入下节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 新教材“探索”栏目如果使用巧妙得当, 就能有效提高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更广泛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充分发挥“探索”栏目的功能, 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传兵.高中地理教材 (中图版) 的特点与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6, (10) .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3.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7年6月第2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特色;中图版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是教材编排呈现二元化特征,即在编制正文系列的同时, 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课题系列,形成双系列的教材编排体系。正文系列与课题系列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既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又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笔者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从该套教材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谈谈自已的拙见。

一、课文系统

1.版面形式新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版面由主栏和辅栏、页眉、页码等组成。主栏约占三分之二的版面,是教材的正文系统,辅栏约占三分之一的版面,设置众多小栏目,名称有“学习指南”、“名词链接”、“思考”、“讨论”、“读图”、“读表”、 “实验”、“活动”、“填表”和“比较”等。主栏中一级标题为紫红色,二级标题为绿色。奇数页页眉为本节标题,偶数页页眉为本章标题,奇数页页码标注在页面右上角,偶数页页码标注在页面左上角,页码紧挨着章节标题,便于学生翻找与定位。目录系统也是一大特色,每册总目录分三部分,即章节目录、课题目录和案例研究目录。此外,每一章都有详细的内容目录,从中可以浏览各节标题及各节一级标题。例如,必修一第二章内容目录如表1所示。

2.双系列有机结合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结构严谨,富有个性。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图表外,还安排了众多特色栏目,如“探索”、“学习指南”、“实验”、“名词链接”、“阅读”、“思考”、“讨论”、“活动”、“读图”、“案例研究”。“探索”扮演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角色;“名词链接”、“阅读”、“案例研究”侧重于知识层面;“学习指南”中既列出了学习要点,又包含学法指导。例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提出了“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风带和气压带是如何分布的? 有什么移动规律?锋、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同时提示,在阅读本节内容时,写一个提纲,并用标题表明主题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课题系列落实了“满足学生不同地理学习需要”的课程理念。地理学习的需要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侧重点主要分三类: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素养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课题系列的设计对学有余力、学习需要侧重科学的学生大有裨益。中图版每一章都有课题,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课外研究。例如,必修二第一章课题“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绝大部分学生都兴致盎然,乐于研究。开展课题研究可以发展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

3.内容呈现富有弹性

在内容的呈现上,中图版地理教材并没有铺得太满、面面俱到,而是保留了一定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预留了一定空间,并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一定提示。例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在最后的复习题中提出问题:除寒潮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气象灾害。这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图像系统

在当代地理教材中,图像系统已经成为教材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插图,而是成为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重要成分。图像系统也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增添了一抹亮色,可谓锦上添花。其图像系统具有类型多样、原创较多、地图编制质量较高、随图设问、多图结合等特点。从图像类型看,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应有尽有。从原创角度讲,很多示意图设计得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意。

地理景观图在中图版教材图像系统中所占比重最大,包括景观照片和景观素描图。地理景观图对于学生感知那些不易亲眼见到的地理事象来说意义非凡。景观照片在介绍地理知识时既形象,又便于理解。景观照片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同时也有局限性,有时无法完整展示地理事象于一张图上,素描图的优势便显示出来。例如,“欧洲的三圃制” 景观素描图(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图1-2-15)就比照片效果好。

地理示意图按所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示意图。它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必修一图2-1-9 “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示意”、图2-1-10 “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2-1-1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这三幅图逐步叠加,不仅有利于教师分步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知识。

地理统计图能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直观说明数量问题,是概括程度很高的图形,其在必修二第一章占比最大。如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图1-1-1 “欧洲与中国人口增长的比较”折线图,图1-1-11 “中国人口变动曲线”图等。

行政区划图对于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及解答相关题目如虎添翼。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中国行政区划图只记得大致轮廓,更不用说某省行政区划图里的地级市了。针对学情,中图版教材提供了很多行政区划图。如必修三图1-1-1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将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及名称标注得一目了然,图2-5-2“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中不仅有地级市,还有部分县级市,必修二1-2-1“当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线”大致反映了世界政区。

地理漫画以其可爱的卡通形象、幽默感、趣味性,通过夸张、拟人、比喻、影射等表现手法,反映地理现实问题,揭示人地关系,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等特点。每幅地理漫画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理问题,一般可从漫画标题及画面中的内容解读出来。以漫画导入新课,新颖别致,效果显著。例如,利用中图版必修二图4-3-1“自绝生路”,可引发学生思考:画中人物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他们意识到了吗?利用漫画的感性材料,创设独特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作业系统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特色主要有作业引导形式多样化和作业出现的位置灵活多样。作业分布在“探索”、 “学习指南”、“阅读”、 “思考”、 “读图”、 “读表”、“活动”、“复习题”等栏目。以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为例,“探索”让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学习指南”中布置了三个任务:弄清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及其移动规律、锋面和气压系统的特征。阅读 “天空的颜色”提出问题:为什么火山喷发出的颗粒物使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变得更红?思考1:为什么晴朗夜晚后的早晨,比多云夜晚后的早晨更凉一些?思考2:降水的多少与气压带及各气压带空气运动方向存在什么联系?思考3:冬季从海洋移向大陆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夏季呢?思考4:冷锋过境后为什么会出现降温天气?思考5:大气环流怎样影响全球水热分布?读图1:读图2-1-6,分析空气形成热力环流时,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气温有什么关系。读图2:读图2-1-10,分析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分别由哪几支气流构成。读图3:读图2-1-13和图2-1-14,分析北半球高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活动:通过看电视、读报纸或上国际互联网收集天气预报的资料。记录天气预报中所提到的锋,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同时认真记录各种锋带来的天气状况。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各种锋所伴随的天气是否总是相同。节尾复习题与节头的学习指南前后呼应、互相补充,对主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大有帮助。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5篇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特性: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易侵蚀)2.地貌特征:地表破碎,千沟万壑(不稳定)3.气候特征:降水集中多暴雨 4.植被特征: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滥用土地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书P36)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农业技术措施

(2)生物措施(根本):植树种草

(3)工程措施:兴修水库、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4)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要相结合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自然概况

(1)水量丰富(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流域内降水丰富,降水量大(冬季早春)(3)地形起伏大,比降大(落差大),水能丰富(4)煤、磷、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

二、开发治理过程

三、开发治理的措施

(1)从防洪入手,梯级开发,兼顾航运[蓝](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红](3)农业上因地制宜[绿](4)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橙]

四、开发经验的启示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土地肥沃、耕地广阔、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工业)(肥阔连)2.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差 3.森林:丰富 4.草场、农产品:兼备 5.渔业资源:淡水、海洋丰富(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体系完整 2.机械化水平提高,成为粮、豆、甜菜基地(3)布局特点的变化

1.往东占三江平原,开垦沼泽破坏湿地,会引起沙漠化治理:退田(耕)还湿 2.往西占呼科(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草原比重下降,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牧,治理坡面、沟壑,植树种草

二、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湿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黑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5.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区位条件 1.离铁矿近2.煤炭资源丰富3.水资源丰富 4.水路交通便利5.市场广阔

二、衰退 1.“煤炭危机”: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煤炭工业成本上升 2.“钢铁危机”:世界性钢铁过剩 3.产业结构单一(内在原因)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退根本原因)

三、可持续发展的探索(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2.发展新兴产业3.重视发展第三工业(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指标(标志:工业产值)1.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2.农业就业人口/全国就业人口<20% 3.城镇人口/总人口<70%(2)城市化指标 1.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 2.城市人口比重(最主要指标,标志)3.城市用地面积大小(3)城市化内涵 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 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工业化。

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江苏:工业化先于城市化,工业化中期,在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行

三、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污染(水体)2.经济: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特大城市少)3.社会: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忽视以人为本

四、主要措施 生态:1.治理污染 经济:2.调整行政规划3.发展城市群(组团式)4.建立小城镇(工业)提高集聚力和辐射力 社会:5.保证农民利益附加:

一、洞庭湖洪水调剂能力降低的解决措施 1.退田还湖2.平垸行洪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6篇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杨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课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学段课程目标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说教材:

本章是学习整个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学好本章内容,有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本章内容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地球的运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教材将“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内容放在第一章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首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节内容组成: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几部分内容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首先讲述宇宙,然后讲述人类生存的地球,着重讲述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宇宙空间来看,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太阳通过放射能量和太阳大气层的变化活动,给地球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前两节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球作为极普通的行星,属于天体行列中的一员,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一定天体运动规律下形成的重要特征,因而本章各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由于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等都是建立在热量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能是气流、水流运动形成的基础,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直接影响时空上太阳能量的多少,如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周长的日变化年变化直接导致纬度上的热量差异和海陆间的热量变化从而形成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所以说本章对之后课程的影响也非常大。

说教学对象:

由于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立体几何,同时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将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教学,力求在不额外增加知识难度的情况下,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并且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在具体授课过程安排上可以通过运用对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地球运动模拟图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球的运动状况,并由此建立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考点: 本章知识考点主要分布在这几个方面: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规律上来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光照图,几乎是必考的内容。本部分内容从考查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光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素材,或提供隐形信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球光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说建议:

本章前两节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后两节课程内容则较为复杂和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本章前期应当适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主,建立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好奇意识。使得他们想要学习地理。接着通过简单概念的介绍,如宇宙、星云、恒星、天体系统,太阳辐射等等地理名称的引入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地理。再然后就是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与地理学之间的联系,如太阳及其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的关系来使得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只要让学生感触到地理就在身边,能够通过所学来发现并且解释地理现象,自然就能极大的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我看来地理的第一语言应当也就是图,学生学习地理最需要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读图能力,中图版教材最大的优势在于专业性的配图设计,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到更准确的地理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也将以课本插图作为基础,同时配套相应的媒体延伸图片,flash视频以使课堂充实有趣,并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上一篇:我和同学交换身份作文下一篇:室内装饰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