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2024-07-05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精选6篇)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第1篇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为了真正地体现教育平等性,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设立了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社会性质资助,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类型的高校资助体系。该体系不但类型多,而且资助覆盖面广,能确保每个高校贫困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一、感恩教育在各大高校思想教育中的现状

1.感恩教育流于表面、囿于形式

目前各大高校的感恩教育采取的形式大部分是在一个会议室或者空旷的操场,指定哪些学生必须参加,或者以演讲形式再配点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场面看似热闹;或者事先彩排好要表达感谢者在什么时候表达感恩,形式大都是下跪或者痛哭,这些就是大学里指定的所谓“中国式感恩教育”方式。

2.感恩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缺乏完整体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从建立开始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有三个具体形态: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中间层次的校园制度文化和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也是所有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目前感恩教育在高校中只存在于表层,只在特殊的日子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说雷锋纪念日,父亲节,母亲节等等才做宣传,没有形成一种成套的精神文明文化氛围。

二、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道德观念,促使受教育者不断发展升华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自爱与他爱相结合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感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体验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施恩、感恩、报恩息息相关的循环统一状态。感恩教育包含生命观,和谐观,爱与责任教育,这些教育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先进文化的创建,有助于家庭和谐关系的构建,有助于个人优良品质的养成。

三、如何将感恩教育较好融入高校资助工作中

1.在校园文化深厚土壤中孕育感恩教育

要想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起到作用,必须有深厚的土壤栽培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确切落实到每个学生心中,而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各大高校不应该仅仅只进行思想教育而应该开展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去真正感知、感恩情怀。必须在校园内固定开展感恩课程,也必须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必须坚持做下去。各大高校应该利用媒体,广播,宣传板,海报,微信,微博等等力量传承感恩教育。先在校园里边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这才能为后面高校资助工作服务。而不是只在快评定资助工作期间进行思想教育。

2.抓住高校资助工作评定契机大力宣扬感恩教育

有了校园文化强大后盾后,再在高校资助工作评定期间抓住有利时机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二次感恩教育。第一,提升获奖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抓住提交资助申请表的时候,引导学生在评定前期就知恩图报,并告知学生必须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并资助后回报社会;第二,培育获奖学生的感恩情怀,在资助工作中教育学生家庭贫困并不是唯一获得资助的条件,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学生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能力强才有资格获得。不劳而获者不能参加评比的`。获得资助后,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回访关切这些学生,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必须感恩才能报答国家和学校;第三,增强获奖学生的感恩行动。获得资助的学生不应该是获得资助后就没有事情做,学校应该安排一些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这些钱来之不易,才会去珍惜自己的机会而不去挥霍。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家的帮助给自己带来的温暖。而且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要求每位获奖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感恩的心传承下去,实现知行意的结合。

四、结束语

各大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长效机制。在开设专业课的学习中,也应有意识无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学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只关注资助而忽略了德育。如果大家都秉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高校资助工作,就不会出现那些“伪贫困生”和“假贵族”了。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第2篇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辅导员应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一)辅导员的角色优势

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四年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其更加系统规范、扎实有效的有利途径。高校辅导员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有的与所带学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这就为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在工作中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还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二、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弊端

(一)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知识缺乏

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专业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没有系统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没有对辅导员就业工作的专题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辅导员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最多只是给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次讲座,穷于应付,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

(二)就业指导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当前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将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职责,没有制订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许多辅导员凭着对学生的爱、关心在默默工作。但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因为缺少监督考核,对学生漠不关心,从而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三)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辅导员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学校的每次活动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尤其是学生解困、欠费问题,心理问题、学校的安全稳定等都需要辅导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承担党团、行政、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每个辅导员都肩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因此,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分散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三、发挥就业工作中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辅导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提升

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最终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要求其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便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二)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特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从而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顺利就业。辅导员如果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就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

(三)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辅导员应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此外,辅导员应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可以通过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多方面的网络联系方式,做到及时、准确地向每个毕业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信息。

(四)开展辅导员的就业指导

辅导员应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配合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加以培训和提高。尤其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更加细致、有针对性。如求职择业的程序,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甚至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的技巧方面,辅导员都要给予毕业生具体的指导和培训。对于考研学生、考公务员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他们的考试、复试创造条件。

(五)明确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地位

对于辅导员来讲,都要耐心地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一些对择业、就业感觉迷茫和遥远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清醒起来,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构建规划,确定目标。实践也证明,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今后择业、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

(六)加强就业指导中的素质教育

辅导员不要完成上级要求的就业指标而对毕业生的择业进行负面影响。例如,加强就业诚信教育,不要以完成就业率为目的,致使毕业生随意签约,再“骑马找马”任意毁约,这是一种对毕业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为其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蒙羞,而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不能因一时的业绩而造成今后更大的就业损失。

参考文献

[1]靳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指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2]黄学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第3篇

何祥林等对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 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师德的总体状况良好, 教师有事业心和责任心, 发挥表率作用和育人意识不断增强, 但也存在着师生关系冷漠、团队精神欠佳、职业认同感较低、育人意识薄弱等现象。问题的产生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有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乏力, 也有部分高校教师自身思想素质的欠缺。所以, 加强师德建设, 重视教师养成教育, 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已成为高等学校加强教师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成为学校开展育人工作新的着力点。

1.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旋律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一要传承文明, 汲取精华, 要求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淡泊名利, 乐于奉献, 以人格魅力、渊博学识以及工作成效赢得社会的尊重。二要放眼未来, 与时俱进, 加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合, 坚定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 增强教师职业光荣感和使命感,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三要注重养成教育, 发挥引领作用, 青年教师的思想敏感性和行为可塑性, 能够领悟资助育人工作的目的与要求, 不仅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增添了新活力, 而且能够在全员育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鼓励参加志愿服务, 提高资助育人能力

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指出, 志愿服务是无偿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公益行为,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要求广大教师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结合职业特点和岗位优势, 发挥教师志愿服务的示范效应和育人功能。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第一可以了解国情民情, 提高道德情操, 有助深刻理解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 鼓励教师根据个人专长和爱好无私奉献, 用爱心奉献学识, 满足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需求, 并将在实践中提升的专业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运用于资助育人工作。第三, 青年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资助育人都是服务学习的有效行动模式, 强调在服务中学习, 在学习中服务, 以实现人类公正公平之崇高理想, 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 也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3. 倡导优秀学术风气, 促进学生心理认同

学术风气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标杆。学术风气既与当前的社会道德准则、学术评价机制有关, 也与教师个人的学术道德、思想修养有关。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高校应该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学术风气建设, 严格自律, 以德治学, 以优秀的学术风气促进高校优秀学术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以积极的育人氛围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潜心学问、严谨治学、学术造诣高的教师本身就是高校的品牌, 广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能够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青年教师通过不断追求真理, 致力科学研究, 以不断提高的学术水平, 感染教育学生。很多学生因为尊敬或崇拜, 能够自觉认同青年教师的教育方法, 将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资助育人工作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学校里一种平衡有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状态, 既顺应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显现教育成效。青年教师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生力军, 他们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的人际关系, 将使学生在真诚和谐的氛围中接受资助, 积极生活, 感恩社会, 奋发向上。

1. 加强师生人际沟通, 促进大学生达成共识

人际沟通是指增强彼此了解, 易于达成共识, 有效化解冲突。由于一些原因, 如高校新校区的建设, 师生关系因为时空的距离产生了心理的距离; 高校连续扩招,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师生比不断拉大, 教师对学生每个人的关注不到位; 大学生心理、生理不断成熟与稳定, 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不断提高等, 使高校师生关系趋于疏远,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满意度开始弱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帮助的同时, 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 引导他们心存感恩, 抛弃自卑, 健康生活, 这需要青年教师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经常深入学生, 促进大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解, 使资助育人的内涵在经济层面上不断延伸, 起到精神扶志、思想引领和品格塑造的作用, 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 增强自我效能感, 激发大学生成就动机

科学研究证明,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 对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教育信念坚定, 教学方法科学, 师生关系良好, 教育效果显著。增强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层面来进行。学校层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风、师风建设, 焕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和资助育人工作之中, 以教风促学风, 以师风立威信。一方面, 青年教师自身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信心, 完善人格, 提高素质,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另一方面, 青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给予学生肯定与支持, 特别是受资助的学生能得到教师的认可, 将增强成就动机, 把教师的期待作为一种激励与动力。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 既为广大师生认同, 也是师生的精神支柱,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 其育人功效不可替代。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 思维敏锐, 既是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先进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与发展者, 应当承担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效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重任。高校青年教师一要转变教育理念, 加深对资助育人内涵的理解, 将资助育人延伸到精神层面, 融入校园文化, 拓展文化育人的渠道, 以优秀的文化培育优秀的人才; 二要积极参与资助育人工作, 切实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 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 使资助育人工作既能够凝聚人心, 又可以塑造健康人格,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通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的辅导员年龄近90% 在40 岁以下, 是青年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校新进的辅导员学历起点硕士, 政治面貌基本都是党员,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特别是辅导员工作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 直接面对学生, 便于交流与沟通, 能够及时把控学生的思想状态, 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条件得天独厚。

1. 培育岗位情感, 增强辅导员承担资助育人工作的责任心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 面对的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 需要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 工作繁杂而辛苦, 特别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 时间和精力的有限, 使得不少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下降。因此, 增强班主任的角色意识, 培育岗位情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 通过培训研讨、表彰奖励、榜样引领等有效方式, 提高辅导员对岗位职责的认同水平和协调角色冲突的能力, 使其善于发掘自身优秀品质和心理潜能, 找到辅导员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使辅导员在充满肯定和快乐的氛围中工作, 乐于接受角色定位, 深刻领悟社会责任, 自觉践行角色规范, 以积极的心态和深厚的情感去从事资助育人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奉献意识。

2. 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 提高辅导员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引导力

辅导员文化是辅导员在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被辅导员群体认可的, 以价值观为基础, 以道德规范、精神风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为内容, 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其作为隐性的教育力量对辅导员具有思想规范引领、情感归属、激励凝聚的作用, 辅导员文化成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新视角, 也是资助育人工作新的着力点。一方面, 通过倡导辅导员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与时俱进, 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性和先进性, 用最新的资助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另一方面, 鼓励辅导员文化的特色发展, 与各个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目标相结合, 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育人氛围, 增添资助育人工作的活力与引力, 以特色谋划发展, 以特色培育人才。

3. 选派优秀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 发挥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岗位优势

教育部要求把学生住宿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派足够数量的素质高、能力强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 做到 “同住、知情、关心、引导”。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行, 高校公寓大多由后勤或物业公司管理, 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盲区, 公寓的管理急需采取新方法、新举措。辅导员进驻公寓既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 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 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又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学生公寓为阵地, 以进驻公寓的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便于辅导员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能够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要: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经济资助可以缓解贫困生的压力, 而育人才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教师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 和谐师生关系,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祥林, 黄吴静, 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上)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8) :85—87.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第4篇

关键词 资助 感恩教育 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近年来,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多元化的资助模式逐渐形成,在物质上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受资助的学生中却出现了感恩缺失的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在申请国家助学金时,争先恐后,有些学生认为这是沾光,不申请就吃亏了,一味追求私利,同学之间互不相让,即使是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在获得了资助后,也认为本来就应该获得资助,自己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想不到感恩,还会埋怨资助力度太小。更有甚者拿着助学金挥霍浪费,把资助的钱用来请客吃饭、买奢侈品等,扭曲了助学金真正的用途。有些学生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但是缺乏诚信感恩意识,违约现象屡屡出现,让我们深感痛心。究其原因,在资助育人中,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有着极大影响,如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唤起受资助者的感恩意识,激发他们的感恩行为,以感恩之心回报国家和社会,并对其他受资助者起到榜样作用,应成为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环境熏陶和教育引导,才能唤醒感恩意识,进而外化为感恩行为。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通过以下几点举措,可以有效地教育被资助学生懂得感恩。

(1)营造感恩氛围,增强感恩认知

良好的感恩氛围,是在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若没有良好的感恩氛围,只是机械地开展感恩教育,会让受资助者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阻碍资助工作的开展,影响资助育人的效果。高校应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和贫困生资助管理中,保持感恩教育的常态化,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刚入校就对感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节庆日为契机,深入挖掘感恩教育内涵,营造感恩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大学生感恩情感

目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小,覆盖面较窄,没有形成特色品牌,教育效果不显著。高校应高度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感恩教育,通过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团支部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华熏陶学生,进一步深化贫困生感恩情感。

(3)全面融入资助工作,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高校应充分利用资助过程中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学生提交各种资助申请时,高校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的前端知恩、感恩,使学生在申请资助时就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在资助评审过程中,应将是否具有感恩意识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获得资助。在后期管理中,深入挖掘受助者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树立资助育人典型,通过报告会、微电影等形式,大力宣传身边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对生活不俭朴、奢侈浪费、评选中弄虚作假的学生取消其资格,已经获得资助的要予以追回,必要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引导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报酬,在工作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4)成立贫困生社团,构建感恩实践平台

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但很多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从小缺少综合素质训练,没有一技之长,自信心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让所有贫困生都积极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并从中受益,高校有必要成立以感恩教育为主旨、以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围绕“知恩、感恩、报恩”等环节开展活动。在资助工作中可要求受资助者履行一定的义务,如一年内参加志愿活动50个小时以上等。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发布志愿活动信息,贫困生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特长申请参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唤醒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贫困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恩行动,并从中体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乐趣,实现“感恩认识——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良性循环。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感恩教育任重道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因此,要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学生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资助,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更加健康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丽.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探析[EB/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http://www.qgzx.cn/contents/6/1473.html.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第5篇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甚至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现状,以及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意义,并提出了在高校中实现音乐德育功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德育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社会上各类道德事件的频发,我国各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高素质、有道德、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做好学生的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做好音乐德育教育与其他德育教育方式的配合工作。

一、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从古至今,音乐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当下的高校中,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德育功能已经被哲人们发现。孔子提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的学习,最终应当以音乐作为最高境界。一个人的德育水平,与他的音乐造诣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若有问题,音乐便不够真诚。在古代,人们将音乐作为一种必学的内容,属于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是影响人思想的一种手段。而现在,音乐更是发挥出了它的德育作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当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表达出作者的价值观,并且对欣赏者有着一定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当下我国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发挥出了它的价值。比如,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音乐选修课,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世界中的真善美。但是,在实践运用中,音乐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高校并不注重音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即使开设了选修课,学生也只将其当作一种修学分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课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选材不当,比如有的教师更偏向于向学生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如旋律、节拍等等,而忽视了音乐对人的感召力,忽视了音乐的力量。好的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后有所感悟,如通过中国古代音乐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沧桑,了解历代英雄人物的优秀品格;通过抗战时期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抗战背景,内心受到一定的感触,对抗战英雄怀有敬佩之心,并拥有爱国情怀。但是目前的高校音乐教学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些,大部分高校会比较注重音乐对学生性情的影响,会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世界中美好的、真实的、善良的、情感存在。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缺陷在于并不全面,不能让学生的道德受到全面发展。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而忽视了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样使学生不能对音乐有系统的了解,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对音乐有所感悟。

二、高校实现音乐德育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增强教师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一所高校的教育水平,主要由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教师水平高了,教育质量自然也会提高。要实现高校的音乐教育德育功能,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和与外界的交流,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虽然身为音乐教师,但也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为学生塑造一个正面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向自己学习,以自己为道德榜样;其次,教师要保持不断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且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最后,教师在教学选材中要格外注意因选材不当可能给学生的道德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审慎选材,选取正面的、激励人心的、高尚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音乐教材。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感受力

音乐的功能在于放松人们的心情,舒缓人们的心理压力,激起人们内心共鸣,找到灵魂的.归宿。大多数人都是喜欢音乐的,但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部分人只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旋律感等,并没有去发掘音乐中表现出的真善美。高校在音乐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真善美的感受力,在情感上认同音乐中表现出的美、幸福,进而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渴求,并在实践生活中学会追求音乐中的美与幸福,将真善美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东西,并以之为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题材,比如《音乐之声》,让学生们感受到女主角和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感受到纯真的爱情的力量;比如童谣《真善美的小世界》,让学生们回顾童真年代,激起学生们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

(三)开展音乐专题教育

高校可以不定期的在校内开展音乐专题教育,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各国优秀道德文化的掌握,从而让学生们在文化甄别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实践操作中,高校的音乐教师可以自发组织音乐专题讲座或者音乐欣赏主题讲座。讲座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抗战时期的音乐、现代代表性音乐,以及国外代表性音乐等。在专题讲座中,让学生们欣赏这些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感受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后再由专家进行音乐点评。比如,在讲座中,负责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欣赏乐府诗,让学生了解古人爱情的纯真、伟大的政治抱负、郁郁不得志却决不放弃的强大内心;让学生欣赏抗战歌曲,了解抗战时期人们内心的无奈、生离死别时的感伤,为了保家卫国的大义凛然而将丈夫孩子送上战场的母亲和妻子、为了抗战而牺牲生命的英勇无畏的战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世界名曲,如《小夜曲》《命运交响曲》等等,学生们在欣赏这些音乐的过程中,认识到命运多舛,人们不屈服的精神。也认识到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不单单只为了简单的活着,而要懂得活着的有价值。通过专题教育,学生们在音乐的感召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学会了接受不同的优秀的文化,并将其深深的印到自己的骨子里去。

(四)开设音乐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作,可以开设音乐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音乐中情感表达的了解,并在实践中将其变成自己的思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学生在理论上对音乐掌握的多么好,没有亲自实践,便很难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难以在心灵上与音乐的作者产生共鸣。而学校开设音乐实践课程,便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增进对音乐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选修课,但是主要都以课堂音乐欣赏为主,音乐实践课程很少。因此,在未来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各大高校要开设音乐实践课程,比如音乐合唱课、琴艺比赛课、声乐演唱课等等,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践,亲自参与到音乐演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实践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性音乐表演中不断进步,最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形成敢于直面困难、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除此之外,音乐合唱课还能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培养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和感召力,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具体途径。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在抗战期间,“九一八”事变后,一曲《松花江上》,如泣如诉,激励着人们共赴国难,同仇敌忾;“七七事变”后,麦新创作的《大道进行曲》慷慨激昂,尤其是最后那一个“杀”字,充分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鬼子的痛恨以及大刀队队员的英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爱国的抗战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八路军进行曲》等等,这些歌曲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豪迈、勇敢、无坚不摧的气概。这些歌曲不仅鼓舞了当代人,更激励和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华民族后代子孙。学生们在这些音乐的熏陶中,民族意识更加强烈,对历史更加了解,对抗日英雄更为崇拜。同时,也明白了现在所得到的安宁和平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这些音乐通过自身旋律、歌词等等,对学生进行感召,从而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保卫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土的使命。

(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古至今,音乐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民歌的吟唱到朝堂的歌舞协奏,音乐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才子佳人,大都通晓音律,擅长使用笙箫、琴等乐器。除了乐曲,古人所作词曲也很有深意,如《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选材适宜,必然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古人的风采,从而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音乐了解欧美等国家的风采及人文,从而对不同的文化都有所了解,并意识到世界文化本就是不同的,让学生们在音乐教育中学会求同存异,接纳不同的文化,学会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正确定位

音乐教育能够让学生认清自我,并学会对自我角色进行正确的合理的定位。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便能够认识自我,并努力提升自我。比如,在大合唱中,学生能够在参加合唱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所属的位置,以及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满足于现状。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变得谦卑;在合唱、集体舞等合作表演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自我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

(四)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

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进行合理选材,运用音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音乐教育使人放松,只要教师进行合理选材,便能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在放松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音乐是具有美感的,而美的东西一般人都不会拒绝;音乐是充满活力和感召力的,好的音乐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培养人们的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及一些流行曲,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朋友》《长亭外(送别)》等等,有的激励人心,让人们在困境中决不放弃,有的告诉人们友谊的珍贵,有的描述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们在学习这些音乐时,内心会有所感触,并受到一定的影响,明白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并学会坚强,不轻易认输。

四、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正确定位,并且能够推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增强教师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感受力、开展音乐专题教育,以及开设音乐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发挥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有机结合,便能够提高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发挥出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在其他德育方式的配合下,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最终促进高校整体德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梅枝.论高校德育和音乐教育的融合[J].黄河之声,,(15).

[2]吕珲全.红色歌谣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曾蓉萍,曾红萍.从音乐素质养成谈高校德育途径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5).

[4]吴颖.浅谈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大众文艺,2014,(3).

[5]唐榕.浅议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9).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第6篇

一、实践教育能营造氛围,提升素质,塑造情操

环境的熏陶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教育渗透在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为学生营造了积极进取,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诸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可谓实践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学生通过对各类实践活动的认知与体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等实践教育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情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机会

心理环境指人际环境、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及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氛围等人文因素。i实践教育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带给学生切身的感受,在实践中形成的感受比从书本上获得的感受要更加的直接和形象。学生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通过亲自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得到的感受,消除自身心理上的不协调与不和谐感,进而对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形成直观感受和理性思考,使精神有所寄托,促进身体和精神以及诸心理功能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命的完美,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其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活动中校风、教风、学风是影响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实践教育能加快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导致教师和学生会自觉地摒弃不当的不良的学风和教风,从而形成更加良好的校风,为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基础。

三、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青年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通过举办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殷切厚望,可以深刻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磨练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其自身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运动会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自己亲自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感受,在体育场上帮助同学比赛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学校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开发责任感教育的活动课程。

四、实践教育提高创新精神和活动品味

实践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个人的实践过程并不是简单被动地应用知识的过程,而是综合运用知识及能力的积累、全面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重组复杂问题时,人们要创造性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这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研究表明,一个人创新的能力与想象力有关。实践教育活动能为想象力的实施提供平台,使学生的想象落地生根,让学生看到具体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五、实践教育为高校文化丰富、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可以从中发现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短板,为理论的建构不断提供新的`元素和实践证据,从而不断丰富理论内容,完善理论体系,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如何发挥实践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呢?首先应将实践教育置于学校文化建设中来思考和认识。理解实践教育文化价值,将实践教育融入学校文化的背景中,把实践教育深深扎根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中,创设一个自主、和谐、人文、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释放学生的自我价值;重视实践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高实践活动质量,激活校园文化的生命力,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树立先进的实践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为以教会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和全面提高素质并协调发展为目的;丰富实践教育内容,大学生应拥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需要高校的培养,因此,高校就需要让大学生拥有实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的意愿,这就必须丰富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大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大学生社团是丰富学生实践经历的直接和重要途径,学校首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发挥其重要作用;团委和二级学院精心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促进思想的升华、又能把趣味性和实效性结合起来,是另一种有效的方式促进实践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开辟多种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如网络的视频、博客、微博平台等,积极与大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逐步完善实践教育;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的保障机制必不可少,在这方面需要努力争取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引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逐步迈向社会、深入群众。如开展社会调查、关爱弱势群体、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通过社会这个“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长大学生的才干和对社会、国情的认识。

注释:

《i美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导报》1期P43—P44.

【参考文献】

[1]池晶;杨宇龙.辅导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4月.

[2]宗永平.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月.

[1]杨德根.《美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导报》,201期P43—P44.

上一篇:对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汇报下一篇:做动作猜成语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