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思想汇报范文

2024-06-21

马列思想汇报范文(精选8篇)

马列思想汇报 第1篇

历时将近三个小时看完<钢琴家>,一度的看不下去,怀疑同为人类的人们怎么竟能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同类,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钢琴师》,一部关于纳粹统治下波兰犹太区犹太人生存境遇的电影。它不仅仅在回忆苦难和残暴的往昔,它更是灵魂对当年犹太民族卑微、软弱的质问:

当灾难发生时,你在干什么?当手无寸铁的同胞倒在血泊中的时候,你又在干什么?你们的沉默,是无奈,还是胆怯?!你的苟活是否有着良心的不安和愧疚!

犹太钢琴师斯皮尔曼其实在整部影片中更像是导演的眼睛,目睹着犹太区发生的一切,他目睹着每时每刻发生的生与死,他见证着人类对同类的残暴和杀戮。

死亡连接着死亡,终于有一天,你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同胞在消失,而你活着,只是“活着”。波兰斯基用十分平静的镜头记下着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没有道德意愿中的评判,只有发生的每一刻。活着,为了自己的活着,我们不能渴求任何人成为英雄,但我们有理由让任何人成为人,这是当死亡担当起全部意义后,生命必须对自己的询问!

那一个被纳粹推下楼去的残疾人;

那些在黑夜中被冲锋枪杀害的无辜犹太人;

那一个饿死在街头的孩童,哦!孩童;

那一个添食街衢上被倾覆的糊糊的流浪老人;

那堆积如山的,被掠夺来的犹太人的物品;

那一个被无端打死的犹太姑娘……

这是一部悲剧。

温暖的大家人,开始为了藏钱而展开了争论。然而谁又知道,能够这样争论还是幸福的。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后,真正的恐怖开始了,而钢琴师的爱情事业也随之冰冻了。面对一层层长高的围墙,面对没有缘由的枪毙,面对饥饿,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生之为何呢?那个在街上不停的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扔下楼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杀死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母亲,那20元买来分给大家吃得一块糖……

我热爱本片的一大理由:它用最刻骨的形式呈现了一出悲剧。纳粹屠犹,只是犹太人千百年悲剧史的短短一幕而已。而这一幕又和每一幕完全相同。流亡成了常态,恐惧成了常态,被屠杀成了常态。来不及哀悼上一个亲人的死去,下一秒又有一个至交倒在身边。如何才能活下去?不知道。似乎死是常态,活着,是例外。

当体味到这一点的时候,人性的悲剧就隐隐地显现出来了。已经无需去描写机枪扫射,尸体横陈;也泯灭了一切得救赎的希望。悲戚一点一点地被加到钢琴家身上,正如人性一点一点被从他身上剥离走:掠夺他的财产、毁灭他的艺术、屠戮他的家人、饥饿侵蚀他的肌体、社会的仇视啃噬他的灵魂。不时有人向他伸出援手,可最后都是无奈而凄惨的结局。他仍只是逃,饥寒交迫,像一头动物,在昏暗的废墟里求生。

一个人的悲剧就是全人类的悲剧。间或地,有爱、有温暖、有希望,但是多泯灭了。这到底是一个悲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片不仅是犹太人的沉沦史,也是全人类的沉沦史。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力量:自然、社会、宗教……将悲戚加诸沙砾一样的人的身上。人总是太渺小以至于甚至不能理解其悲剧性,就当作宿命来接受了。

影片后半部分的主体是钢琴家在波兰朋友和抵抗组织的帮助下潜伏在波兰,并最终获救的经历。这一段,尤其是在他的歌唱家朋友离开波兰以后,他无论是在外部环境中,还是在心灵上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放者。求生的本能让这个幸运儿一次次躲过死神的追赶,但是他躲不掉孤独,无边无际的孤独,那是我们任何不曾经历那场战争的人无法体会的感觉。在战争中,一个普通人,没有革命理想,没有亲人和朋友,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支撑他的,就只能是活下去的本能。

我觉得钢琴家,他最好的一次钢琴演奏,不是在战后的波兰电台,不是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甚至也不是他在避难所那次惊心动魄的空弹,而是在废墟般的空城华沙,为那个纳粹军官的弹奏。开始的节奏非常缓慢,很低沉,甚至有些颤抖(一半是因为饥饿,一般是因为恐惧),但又像是在低声倾诉。慢慢的,节奏加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像泣不成声,又像是在控诉,非常急迫,像要吐出一颗心,像在愤怒,像在咆哮……这不是一个犹太人对一个纳粹军官的控诉,它是整个的弱小而尊严的犹太民族对纳粹暴政的控诉,是人类对荒诞的战争暴行的控诉。

影片中的音乐,仔细的说起来,其实都是些很简单的音乐。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音乐,时刻与死亡面对。Szpilman的手放在钢琴上,叫演奏。当犹太劳力们在平安夜被迫唱起圣诞歌,他们表现的不是愤怒,不是悲伤,而是希望。Szpilman的手在键盘的上空快速的滑动,难道,不也是一首最出色的生命赞曲吗?

二战期间,波兰华沙犹太人由50万剧减至6W。就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而言,欧洲也一直都有将犹太民族做为异己进行迫害的传统。从这一点上,与中华民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什么是忘记?什么是记忆?

二战时,我国同样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迫害。从九一八开始,到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我们整个民族永远的伤痛。

但在《The Pianist》里面,却没有仇恨,没有呐喊,没有咒骂。只有人性对于生存的渴望,对战争的宽恕。他正视这一段历史,并将其用各种形式再现。战后的犹太民族,对于二战期间的战犯,拿出巨额财产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缉。战后的犹太民族,用最短的时间,抚平伤口,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影片中有很多的爱。

比如亲情。在Szpilman一家6口分吃一块糖的时候。虽然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死亡,虽然他们卑微,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那块糖,却如同卡在我的咽喉处,让我久久无法发音。

再如爱情。其实影片完全可以拍成一部战争爱情片。漂亮的桃乐丝,对Szpilman充满了好感与崇拜。但是没有。等到逃亡的Szpilman再次遇到桃乐丝的时候,她身怀六甲,与丈夫一起帮助Szpilman,她挺着肚子,坐在房间里练大提琴。Szpilman,始终没有任何的语言,只是站在外面静静的观看。

在战争面前,爱情是什么?什么又是爱情?

马列思想汇报 第2篇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对马列经典著作的理解,要联系历史发展来认识

马克思逝世已126年了,列宁去世也有80多年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方式、人们的沟通、交往方式乃至整个人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意识与今天的社会已有很大的区别。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理论,必须回到十九世纪自由竟争资本主义时代,联系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阶级关系及其矛盾与冲突、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等来读解、领悟经典著作的语境、主旨及意向。当然我们不排除创始人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得出的个别结论及某些对未来社会的假设推论没有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不参照历史,拿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比照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弄懂原著,学不好经典著作的精髓。

二、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应把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地位。今天我们还在读马列,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她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其中的思想核心理论一以贯之,都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不断将基本原则思想同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本土化和具体化,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毛泽东的军事理论、阶级理论及国家建设理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几代人,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农业合作经济思想述评 第3篇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合作经济思想

1.1 阐明合作社存在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从农民必然灭亡的角度, 强调建立合作社的必要性, 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说到,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 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 让农民以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另外, 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从集体力量的角度, 论述了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强调通过集体力量的协作来改变单个劳动力量所发挥的有限作用, 创造出更多价值的效果。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设想把小块土地结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生产, 企图使农民意识到合作社是挽救他们房屋和土地的惟一途径。

1.2 提出土地公有制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方式

马克思认为,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差异要从不同土地所有制来分析, 他在比较了法国农民土地所有制和英国的差别后认为, 法国农民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成小块的做法“排斥了采用现代化改良措施的任何可能性”, 他认为将土地分成小块不利于大机器的应用和现代技术的推广。他对当时英国政府将土地集中的做法给予肯定, 表示“正是由于这种集中, 才能在农业中使用机器, 实行大规模的劳动分工”。并且,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公有制才是推动土地生产关系变革和最有效利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的最佳途径。

1.3 理清了合作社与国家的关系, 明确合作社的性质

对于如何实现土地公有制下的规模化经营,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种途径, 其中一个是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并不占有现有的生产资料, 而只是同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并列地建立新的合作生产”。按照恩格斯的理解, 他认为, 国家与合作社之间是相互依存而又独立存在的关系。国家仍然是土地的所有者, 合作社并不具有所有制的性质, 国家支持和领导合作社的发展但又不能给予过多的干预, 合作社是独立经营的。

2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经济思想

列宁的合作化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化思想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俄国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得以形成, 归纳起来有两点:

2.1 论述了合作社发展的伟大意义

他说“国家支配一切大的生产资料, 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这种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农民及极小农民结成了联盟…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而且足够的一切”。列宁阐明了合作社发展的伟大意义在于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 但是, 我认为, 发展合作社是不是就犹如列宁所说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足够的一切”还有待商榷。

2.2 指明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原则

其一, 合作社建立要遵守保障小农的利益的原则。他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出发展“买卖机构”的合作社, 发展“买卖机构”的合作社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 调动其积极性, 更好的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其二, 合作社建立要采取和平改造的原则。应“采用尽可能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方面。”不搞强迫命令, 不追求表面形式, 而讲求实效, 一切从实际出发。斯大林则延续了列宁的合作经济思想, 重点致力于农业合作化运动, 1927年粮食危机发生后则发生较大转变, 重点致力于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 斯大林重生产合作, 轻流通合作,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模式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合作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 毛泽东、邓小平合作经济思想

革命年代, 毛泽东关于集体经济的思想主要是为了组织大规模农民运动和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当时苏区经济生产困难, 农民群众饱受地主和富农的盘剥, 毛泽东同志指出了发展合作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他在二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普遍的发展消费合作社, 把广大工农群众组织在这种合作社内, 使群众能够廉价买进白区的必需品, 高价卖出苏区生产品, 则在苏维埃贸易与整个经济建设上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合作经济思想的论述可以理解为以下几层含义:①指出发展合作社的主体是依靠广大工农群众;②说明认为合作社是赢利性质的生产经营组织;③强调合作社的发展对当时苏区经济生产的重要作用。他说“合作社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 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对于合作社的组织原则, 他说:“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要坚持自愿原则”。“首先是按自愿的原则把群众组织到合作社里来, 组织得更多, 更好”。至于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他认为可以是多样化、普遍化的, 只要是群众自愿参加的集体互助组织, 就是好的。

对于合作社发展形式, 邓小平同志认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 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制度, 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 就采取哪种形式, 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 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邓小平同志阐明了发展合作社的三大要点:①因地制宜、从客观实际出发发展合作社;②合作社的发展应当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 任何强迫命令都不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要把不合法的合作社合法化。总而言之, 邓小平同志的合作经济思想既是对我党长期以来所倡导的群众路线的积极响应, 又体现出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邓小平同志合作经济思想, 还体现在他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中, 1990年邓小平就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首次阐述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由于邓小平的相关论述较少, 给学界的研究造成了一定难度, 以至于人们对于“第二个飞跃”有无必要, 应该何时开始、如何实现, 至今仍无共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恩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87.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十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416

[3]列宁.列宁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778.

[4]列宁.列宁全集 (第四十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36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93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马列思想汇报 第4篇

【关键词】三个代表;马列思想;共同之处

追溯我国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党将马列主义思想作为主要理论工具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在我国这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没有离开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同时马列主义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有着特殊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将马列思想与我国发展要求相结合而成,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在根本上存在很多共同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现为我国新时期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党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有着理论思想依据,从而使我们党可以更好地为新时期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而服务。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我们党的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作为出发点,从而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方向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其内容十分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需求,为我国先进文化的良性发展指明了正确发展方向,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完全反应出我们党新时期的工作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在新时期发展中的核心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订了准确的发展方向,从而使我们党更好地为新时期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而服务,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的共同之处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自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成,而且二者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核心世界观,所以说“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在哲学基础上是同宗同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哲学基础,使其将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同时也彻底反应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是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使用的思想路线是在马列主义思想基础上创新而成,其不仅包含了马列主义思想核心思想路线与方法,同时也有效结合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在马列主义思想路线基础上丰富了其内容,使新的思想路线更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依旧是我国在发展中的核心理论思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为我国发展提供保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马列主义思想是俄国革命时期经过革命实践早就而成,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领导者列宁在革命中不断寻求新的理论思想,最终在革命实践中经过铁与血的考验造就而成马列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提出的,在新时期中我国面临着来自新时代产生的很多问题与考验,而“三个代表”为我国指明了新时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我国在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都取得十分显著成就。21世纪是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是我们党面临着新发展方向与发展途径选择的重要时期,而我们党选择的结果会对我国整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们党工作历史的同时,将马列主义思想与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新时期发展的核心理论与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延续创新后的马列主义思想路线的同时,将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相结合,使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党的核心发展方向。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具有相同的政治立场。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的核心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我们党建设初期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我们党九十余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定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战争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理念,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至今也将这一理念坚持执行下来。马列主义思想其出发点就是解放俄国广大人民群众,使保障俄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国家发展中的核心方向,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在政治立场上是相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核心思想,将违背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彻底摒弃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核心原则。

四、结束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同时二者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诞生与发展出来的,同时二者都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核心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的核心理论,结合了马列主义思想而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符合我国发展需求,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发展中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通.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即论视野.2009

[2]徐汉卿.三个代表与马列思想的共同之处.焦点透析.2010

马列思想汇报 第5篇

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评估专家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包括严欣平组长在内的三位专家对马院进行了深度访谈,听了四名教师的课,并查看了相关资料,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专家最后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是要落实思政课建设的专项经费。根据专家的建议和学校的整改方案,马院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查找剖析自身的不足,梳理出主要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及时制定部门整改方案,逐步开展整改。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学理念和思路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足: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内涵及学校顶层设计认识不足;对思政课如何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认识不足;对思政课如何服务地方认识不足;对思政课教学理念、思路认识不足。

整改开展情况:由部门主要负责人牵头,从上学期开始,组织开展了两次大的专题讨论和一次征文活动,并利用政治业务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顶层设计等不断有了清楚的认识,从思政课角度基本领会了如何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凝练和总结了自身思政课教学“一体两翼三结合”的教学理论,并从本学期开始在教学中逐步贯彻。

二、关于教学组织及管理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落实不够;教学检查、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够;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不够;教学管理中职责明确不够。

整改开展情况:由部门主要负责人牵头,教学科研科具体抓,会同教研室实施追踪听课制度,对被听课老师进行的随机听课,每学期不少于三轮次,每次均须提出整改意见,依次检查教师整改落实情况,并随时开展推门听课、检查等。将听课、检查结果作为下一步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将教学管理人员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同等对待、同等落实、优先安排。本学期已安排教研室主任、各教学科室科长外出学习培训和校际交流。重新明确各科室及教研室工作职责、保证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教学质量、效果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四个不明显:教学交流、研究成果不明显;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方法改革效果不明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明显;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整改开展情况:从上学期期末以来,部门逐步加大教师教学交流力度,尽可能派出教师外出交流。本学期,部门制定了教师校内外研修方案,组织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活动,邀请校内有关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培训,组织部分教师到贵州师范学院进行交流,规定教师教学研究任务(每人至少完成一篇教研论文)。对《形势与政策》《贵州省情》等课程加大了改革力度,通过报告会、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相结合,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进。本学期正在设计方案,从下学期开始,四门必修课将全部实行专题式或分段教学。在考试方法上,从上学期开始,已大幅度调整试卷主客观题比例,探索以考知为主转变为考知、考能、考行的结合。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高:教师结构合理性不高;教师基本技能和思想政治水平不高;教师培训水平不高;教师团体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不高。

整改开展情况:

上学期以来,部门从严实行教师准入制,从源头把好质量关,严格实行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制,审查达不到要求,一律不安排教学任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上学期以来,已派出教师外出培训12人次,积极鼓励教师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今年以来,4人参加博士考试,目前,1人已获通过。本学期以来,部门拟定了教师校内外研修方案,多形式加强培训。此外,部门逐步加大团队建设力度,基本确定了团队建设的雏形,通过团队建设来推动教师学术科研能力建设。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第6篇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所谓实际,最根本的是国情实际和世界实际。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全面加以把握。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国,那就会脱离中国国情,做不好中国的事情;同样,如果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那就会落后于世界潮流,也做不好中国的事情。离开了这两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十足的空谈。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成功结合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先进分子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结论。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在不断壮大。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余万人。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为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和传播,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揭示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毛泽东思想就是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而产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硬座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和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毛泽东思想是在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国情的东方落后大国,进行革命并在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独立自主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坚决地抵制了那种完全不顾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推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坚决地抵制了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为根据地,从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把中国革命从主要由教条主义导致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了全国政权,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毛泽东同志又领导我们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制定了一条关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出发,实行的是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合作社的理论,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接着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包括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从中国“一穷二白”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确立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的发展方针,加强中央领导同时扩大地方自主权,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但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价值规律;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虽然在以后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但确实是珍贵的理论财富,也为以后产生邓小平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

三、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它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决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发展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指导着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把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形成过程和文字表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实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马列思想汇报 第7篇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暨“东方红”网站开通仪式上的发言

李 成 瑞

正当我们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在浩若繁星的网络 世界里,一颗新星——“东方红”网站诞生了。我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祝她在东升旭日的光芒照耀下茁壮成长!

我完全赞同“东方红”网站的宗旨,这就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为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坚定不移地为我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目标——共产主义服务。”希望她成为宣传、捍卫、弘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批判和反对修正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坚强阵地!成为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呼声的广阔平台!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发扬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响亮号角!

实现上述的宗旨,把“东方红”网站办好,主要依靠广大网友的支持和参与。希望广大网友把她当作学习和研究革命理论、发表自己意见、相互讨论切磋的园地,共同把这块园地开垦好、灌溉好、培育好。同时,还要依靠“东方红”网站编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辛勤劳动。我相信,网站编委会是完全能够胜任他们的工作的。为了实现“东方红”网站的宗旨,我作为网站的顾问之一,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这些顾问中,有早期参加革命战争的老同志,有新中国建立后参加革命和建设工作的老同志,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我们这些老同志,已经年老力衰,很少到一线调查研究,但毕竟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磨练,还可以发挥一些余热。我们要协助网站更好地把握政治方向。当前,在国际上,由美国开始而波及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未结束,新的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国内,以私有化和附庸化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剧,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在思想政治战线和经济战线上的斗争日趋深化。我们的网站要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进行不懈的战斗,决不含糊,决不动摇,一定划清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界限,坚持无产阶级路线对资产阶级路线的斗争。同时,也要欢迎网友们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开展摆事实、讲道理的平等讨论,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使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在一起。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我们作为网站顾问,可以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一起发表议论,供网站编委会参考。

宣传、捍卫和弘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革命路线,是一个十分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奋斗。这个队伍越大越好,参与的网站和媒体越多越好。“东方红”网站作为这个队伍的一员,要同所有愿意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网站联合起来,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由于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各个网站在某些问题上难免有不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对这些问题,可以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非曲直,让群众来评判,最终由实践来检验。我们作为网站顾问,在这方面也要给予必要和可能的协助。我现在已年近九十,如果还能写出一点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我将会提供给所有愿意发表的网站。如果需要,我愿为旨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任何网站作出力所能及的微薄贡献。

下面,我想就网站如何宣传、捍卫、弘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谈一些意见。

大家知道,3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战线的阶级斗争,焦点在于如何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是“否定”、“抛弃”,还是“肯定”、“高举”,斗争越来越尖锐。在前苏联,以叛徒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发动了“非斯大林化”,以“人道社会主义”的“新思维”取代马列主义,结果是苏联共产党垮台了,苏联国家解体了。现在,中国的右派反动势力,也在采用同样的办法,用尽一切卑鄙无耻的手段,集中力量猖狂地进行“非毛化”、“贬毛化”和“去毛化”。当然,这里面有不同的派别,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法:有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有打着灰旗反红旗的,有打着白旗反红旗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和矛盾,但在本质上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最近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一派起了某些变化。原来大声疾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人,最近不举这个旗帜了,似乎在搞“去毛化”了。在官方媒体上,偶而出现毛泽东的形象和言论,但仅仅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而对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言行,特别是批判、反对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言行,则避之唯恐不及。

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呢?有些同志认为这是指导思想的变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应当指出,他们的指导思想的变化并不是最近开始的,而是早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一个时期,他们承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不过是先阉割了它的革命灵魂,再把它当作“无害的神像”即偶像化来蒙蔽群众罢了。最近的一些新变化在于:即使面对“无害的神像”,他们也有些心惊胆战,于是干脆把它抛弃了。这说明这些人在政治上比过去更加虚弱了,也说明他们在进一步向右靠拢,向打着灰旗反红旗的势力靠拢;而打着灰旗和白旗反红旗的势力也因此更加猖狂起来。这是我国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更加深化的一种新动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是,广大劳动群众亲身体会到私有化改革和附庸化开放所造成的吃二遍苦、受二荐罪的后果,更加怀念毛泽东,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正在越来越多的人中间悄然兴起。这种热潮需要网络媒体更好地加以引导、帮助和组织交流。当前,正是开展毛泽东思想学习活动、提高群众思想觉悟的有利时机。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的时候,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这就是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1981年有关文件的说法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个说法是对的,但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层次来看,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随着历史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日益暴露,也由于受到一些同志的启发,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关于马列主义的发展历史,大家都知道,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和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样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的政治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大大发展了人类智慧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他们战胜了以普鲁东、巴枯宁、拉萨尔、杜林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派别,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作好了理论上、策略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在第二阶段,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开始走向灭亡。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武器,分析了帝国主义发展的特征,在理论和策略上解决了在帝国主义时期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创建和领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在斗争中战胜了以德国伯恩施坦、考茨基和俄国孟什维克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公认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导思想。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事业,完成了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有力地促进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遗憾的是,斯大林在完成农业集体化之后,于1936年所作的“宪法报告”中宣称阶级消灭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没有了,从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停滞下来,走了一段弯路,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相当严重的影响。后来,斯大林在晚年觉察到了这一点。在斯大林1953年逝世后不久,叛徒赫鲁晓夫篡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权,在本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推行和宣扬修正主义;在国际上大力推行和宣扬对帝国主义的投降主义。当时摆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面前的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把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二是如何把本国的革命运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联系起来,共同前进?

谁来回答这两大问题呢?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肩上了。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领导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使它顺利地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这本身就是对于占世界人口多数的第三世界的革命,提供了榜样和借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后,还有没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否存在资本主义复辟危险性等一系列问题。在国际共运空前规模的“十年论战”中,毛泽东主持发表了《叛徒赫鲁晓夫及其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等一系列评论,彻底揭露和批判了现代修正主义——即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出现的修正主义的反动本质,严肃地发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预警,系统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反对帝国主义及其推行“和平演变”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又在我国发动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以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革命主要对象,以“斗私批修”为思想领域根本纲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当时提出的严肃预警特别是继续革命理论的正确性,已为后来几十年的历史发展所证实。正是通过上述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毛泽东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列宁、斯大林逝世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世界革命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从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第二阶段推进到第三阶段。

毛泽东在跟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的会议上不可能一一提到。下面只引证毛泽东的两段概括性的谈话,供大家学习研究。他指出:“从过去的革命历史看,世界革命的中心是从西方向东方逐步转移。十八世纪末,革命的中心在法国。十九世纪中叶,革命的中心转到了德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初又转到了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后,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了中国。将来,世界革命的中心还会继续转移。”(《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册第80-81页)毛泽东还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后,还有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上的一切阶级斗争是不是还集中在争夺政权的问题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还要不要革命?革谁的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列宁看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被打败的资产阶级甚至比无产阶级还要强大,时时企图复辟,同时小生产者不断生长新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威胁无产阶级专政,因此要对付这些反革命的威胁,并且战胜它,必须在长时期里强化无产阶级专政,舍此没有第二条路。但因列宁逝世过早,没来得及在实际上解决这些问题。斯大林是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实际上解决了很大一批钻进党内的反革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例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狄克,布哈林,李可夫之流。他的缺点是在理论上不承认在无产阶级专政整个历史时代社会上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革命的胜负没有最后解决,弄得不好,资产阶级就有复辟之可能。在他临死的前一年,他已察觉到了这一点,说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弄得不好,可能使矛盾变成对抗性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第350-351页)这里要说明:上述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的观点,并不是我的新见解,它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早在1964年提出,不久前经吴秉元同志(艾思奇生前秘书、教授)转达给我的。应当说,这一创见是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我在这里只是做了挂一漏万的简略介绍,以后吴秉元同志将有详细而系统的介绍和阐述,准备在《东方红》等网站发表。其他同志也将撰写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在网站陆续发表。

现在,世界各大洲都有追随和崇敬毛泽东思想(其中许多人称之为毛泽东主义)的政党、组织和进步人士。就连西方一些比较客观的学者,也对毛泽东思想表示尊重,进行研究和学习,并对那种“非毛化”“去毛化”的逆流表示反感和鄙视。例如,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托尼·赛奇在一篇访谈录中说:“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在我们西方的自由世界中,任何一个不带‘有色眼镜’的人都尤其尊重你们中国的‘毛’,他是一个值得所有对手尊敬的伟人,他将他和他的数位亲人都献给了这个民族的劳苦大众。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他的精神和思想不光值得我们西方世界研究、学习和尊重,更应该值得你们中国人了解、尊重和学习,因为他是你们中国人屹立于世界民族前列的财富和基石。我很遗憾,在我们西方世界将毛先生的精神和思想上升到一种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和学习的时候,在你们国内却出现了大量忽略、诋毁甚至是造谣中伤毛先生的事情。在我们的世界里觉得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美国侨网2010年5月21日)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学习毛泽东的原著。其中包括《毛泽东选集》五卷、《毛泽东文集》八卷、《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十三卷,邓力群编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以及毛泽东晚年关于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的所有论述。吴冷西的《十年论战》等著作也可供参考。读毛泽东的著作,还要同马恩列斯的重要著作对照来读,以便更深刻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由于这些经典原著卷帙浩繁,我们可以有重点地读,比如可以着重读有关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论述。这里要提到,最近国防大学林伯野教授(他也是“东方红”网站的顾问)编辑出版了一本《毛泽东名言集萃》,在汲取过去《毛泽东语录》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增加了毛泽东晚年的许多创新名言,对于我们理解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很有助益。这本书不到200页,易读易记,便于在群众中普及,还可在网上连载。当然,这本书只能作为学习的入门,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原著,才能深入理解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我希望,“东方红”网站和所有愿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网站,尽量多发表宣传、捍卫、弘扬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既要有阐述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新发展以及批判修正主义和“非毛化”“去毛化”谬论的理论文章,又要有用毛泽东思想分析我国阶级斗争实际问题,特别是当前广大群众最关心的切身问题的文章,供大家学习、研究、讨论。

马列思想汇报 第8篇

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其理论知识主要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的经典性著作。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材能否完全取代马列经典原著?为什么很多人 (包括本人在内) 学完思想政治课之后仍然对马克思主义有种陌生感和距离感, 不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与马列经典原著的“亲密接触”。如果说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流, 那么马列经典著作则是源, 只有经常不断地回溯到思想的源头, 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 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

二、马列经典著作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著作。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来看, 可以借鉴和利用的经典著作主要有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序言》《〈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等;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神圣家族》等;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哲学笔记》《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等;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邓小平的《邓小平文选》三卷本。

三、马列经典著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1. 赏析精彩篇章, 激发学习兴趣

马列经典著作并不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其中许多篇章不仅是政治理论, 更是热情洋溢、充满活力的文学范本。在思想政治课上, 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有选择性地引领学生赏析。

例如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 可以引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批判费尔巴哈“爱的宗教”那段文字———“可是爱啊!———真的, 在费尔巴哈那里, 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 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而且这是在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里。这样一来, 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 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1]这段文字用反语讽刺的方式批判了费尔巴哈用超阶级的、空洞抽象的“爱”代替具体、现实的社会状况而陷入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相对于社会意识而言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再如结合《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关于“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欣赏《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相关片段。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用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阐述了“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尤其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精辟独到且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例如“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 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 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 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

将诸如此类气势磅礴、文采斐然的马列著作让学生阅读欣赏, 能够使课本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具体丰满起来, 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2. 借用经典名言, 提升思维能力

马列经典著作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经典名言可直接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具体来说可采用命题判断、内容填空两种形式。

(1) 命题判断。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用命题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对错, 并说明理由。例如: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

对马列经典名言的命题判断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对所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内容填空。即教师将马列经典语句中的关键部分有意省去, 以留给学生补充。例如: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 (物质) 的东西而已。”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 (实践) 的问题。”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 (存在) 。”

实践证明, 内容填空的形式更能活跃思维, 尤其当学生的填空接近甚至等同马列原话时, 那份与伟人站在同一思维水平线上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3. 课后延伸阅读, 拓展深化知识

鉴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的简约性原则, 有些教学内容是需要深入原著才能深刻领会的。例如, 《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用一句话交代了国家的概念和性质———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尽管在第一课中国家的概念并非教学重点, 而且思想政治新课程也要求淡化概念的教学, 但学生显然不能因为教材对国家直接定义就能真正理解国家的内涵, 而国家的内涵和本质也不是教师课上一两话就能讲清楚的。这里就可以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相关章节, 该书用详实的史料描述了野蛮时代氏族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全过程, 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国家的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并进一步指出国家作为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必将走向灭亡。这样对于教材编写不够详尽之处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来拓展和深化知识。同样, 在学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矛盾观点后,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 以进一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结合《经济生活》第一课“神秘的货币”,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资本论》对于商品、价值、货币的相关阐述;结合《文化生活》“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等等。

4. 开设专题讲座, 形成校本课程

鉴于大多数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啃”大部头的马列经典, 为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挖掘马列经典著作的育人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可以开设马列经典著作的专题讲座, 形成以马列经典为载体和核心的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具体来说可有两条途径:一是本校教师结合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对马列经典通过选编、导读、解说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形成贴近学生实际和符合讲座特点的通俗简易文本;二是请党校或者高校马列研究专家、教授定期到学校给教师和学生开设讲座和辅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36.

上一篇:圣诞节国旗下发言稿下一篇:考研法律综合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