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2024-08-14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精选12篇)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1篇

XX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新任务、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贯彻执政为民新要求,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我镇近期开展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为确保工作的时效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党政班子成员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党政办,有一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明确有具体的联络员。进一步明确了全镇综治工作、矛盾纠纷、安全生产的责任领导及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全镇各下属单位也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职责。

二、创新举措,不断强化工作措施。

(一)建立群众信访举报渠道

坚持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严格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将全镇各领导、有关站所长统一安排分组,分别在周一至周五负责群众来访接待。全体干部在接待日都能做到及时、认真接待来访群众、填写接访记录。此外,努力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关心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架接和筑牢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转变作风、化解矛盾、融洽感情、密切关系、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二)强化基层公共服务职能。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加强我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按照“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的便民服务模式,形成全镇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便民服务站的两级便民服务网络。推行公开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营造为民、廉洁、高效的办事环境。

(三)强化党务政务村务公开。

认真抓好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在办事事项、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和办事纪律“五公开”的基础上,坚持全面性、时效性、合法性、真实性、整体性五项原则,做到定期公开与长期公开相结合。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一是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农民收入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依然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困难;二是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基础条件严重滞后,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困难;三是随着农村大量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更加严重。农村社会问题更加复杂,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一是加快建立农村发展机制,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城镇经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质粮食种植,做优做细优质畜禽养殖,做特做新优质水果种植,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用优质的服务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发展,推进农村工作方式和重心转变;

三是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不断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法律援助体系和关爱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好镇、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努力做好基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勤排查,早发现,先处理,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四是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坚持实行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制度,实行农村社会事务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五是建立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鼓励群众投劳投资,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补充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3月14日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2篇

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结合我镇实际,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加快xx建设步伐,推进我镇科学发展、打造xx“中心镇”、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

(2)把握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和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动我镇乃至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营造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争取用2—3年时间,理顺三级(镇村(居)、组)社会管理网络,构建和完善利益表达,社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调处等机制,营造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紧经济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努力把镇建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示范点。

二、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1)加强党的领导。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2)强化政府职责。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3)促进社会协同。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好工青妇的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

(4)扩大公众参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强化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服务功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党委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简

称社工委),镇党委书记黄鉴洲任主任,副书记、镇长温汝强任副主任,副书记李燕航任常务副主任,其他班子成员任成员。社工委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单位深入调研,认真讨论研究,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或细则,镇委镇政府研究通过后组织实施,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各村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程,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则,安排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社会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组织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各村居要主动承担直接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村(居)要强化自治功能,切实为群众搞好直接服务。各地各单位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在镇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大胆探索创新。各村居、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统筹兼顾、共同治理的理念,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社会管理各个领域有突破、有亮点、有成效。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坚持典型带动、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积极培育和总结推广一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努力上升为制度规范,转化为政策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要

加强社会管理工作调查研究,及时研究动态、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加强宣传教育。为配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在镇内开展“解放思想促发展,创新管理促和谐“主题教育,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社会建设,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建言献策,为全面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宣传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支持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社会服务的良好氛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3篇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深刻理解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内涵, 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一要明确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实施民生工程, 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性举措。一句话, 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社会管理创新, 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 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手段进行改进和改革, 构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 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工程建设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 通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政府把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落实到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以民生安定促进民生和谐, 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 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政府在制定政策、工作决策时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充分反映民意, 积极维护民利, 让群众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从而确保社会建设顺利发展、民生工程稳步实施。二要明确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作为政府的两项重要职责。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联系紧密、相互促进, 而且在价值取向、本质要求和实现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切实达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生活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 不断协调社会关系、切实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认真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由此可见, 创新社会管理与实施民生工程都是把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本质要求和实现目标。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 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实施民生工程, 既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 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

第一, 实施民生工程, 是更新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创新过程中, 思想的认知决定着行动的效果, 所以,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温家宝同志指出:“管理就是服务, 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 为市场主体服务, 为社会服务, 最终是为人民服务。”通过实施民生工程, 促使政府不断转变职能, 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 通过民生工程的建构和实施, 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新思维方式, 创新管理理念, 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如重庆市政府2010年推出的“民生十条”, 就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 不但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使政府转变了工作职能, 创新了管理理念, 改进了管理方法, 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实效。

第二, 实施民生工程, 是实现社会公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 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十二五”规划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点是“坚持民生优先, 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社会公正, 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民生工程, 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实际的利益问题, 确保党中央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而有效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实现社会公正, 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 实施民生工程, 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 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如贫富差距现象扩大, 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同时, 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 这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 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 让人民群众在安宁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干事创业。只有民生和谐才能社会和谐, 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三、创新社会管理是助推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 必须以管理理念创新为前提、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管理手段创新为重点, 才能确保社会建设科学发展、不断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不仅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而且为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一是通过社会管理理念创新, 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 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思维理念,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建设民生工程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 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期盼的民生实事抓起,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 扎实有效地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 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建设,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 要通过更新思维、创新理念, 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在管理中服务, 在服务中管理, 切实做到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 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 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以制度保障为前提。在制度建设上, 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的要求, 健全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和措施。通过完善合理的社会政策体系, 用制度和政策来调节利益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 维护群众利益, 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同时, 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 使政府把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民生工程建设上来, 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从而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不断发展。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思考 第4篇

有西方学者说,城市是现代社会人类住区的典型形态,全球范围的各种城市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集中载体的城市也迅速扩展,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转型期的城市社会管理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亟需改革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社会管理”并不是新概念,城市作为人类聚落形式已有很长的历史。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人类社会第一座城市,约9000年前出现在死海北岸,称为吉里乔(柏柏尔语,意为棕榈树的城市)。[1]城市出现以来便有城市社会管理,只不过由于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不同,其管理的主体和模式也不尽相同。汉代,中国在城市中以“里”为基本管理单位,编制居民,实施管理。[2]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城市实有人口爆炸性增长,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需要社会管理创新同步跟进。

1.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城市作为区域内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之场所,已经成为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市民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逐渐凸显。由于长期沿袭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传统的“指挥式”、“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已经愈加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不仅不利于很多现实问题的解决,还容易激化矛盾,加大社会管理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通过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找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有利于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推进社会的和谐。

2.社会管理任务不断加重,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伴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并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最终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脱离于单位体制之外,转为社会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原有静态的、熟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管理渐趋弱化和失控,而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高度合一、政府管理取代社会管理的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已经日益影响到对整个城市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管控的实现。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成为影响社会与政治稳定的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危机。城市社会管理需要发生变革,从对单位简单的行政管理转为更加复杂的社会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保护非户籍人口的正当权益,满足他们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已成为不少城市的迫切任务。

3.维护社会规范有序发展,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管理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并主要表现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目前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定团结,都离不开社会的规范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体制、救助体制、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福利体制与之配套而行。否则,城市化过程中矛盾的加深和累积,将使经济社会进入无序化发展的境况,进而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体制的规范、高效运行,需要有多元化社会管理手段的灵活运用与之相配套,由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构建良好的平衡、整合、约束和救济机制,形成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二、加强和创新现代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1]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表明: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非政府组织为中介、社会自治管理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1.“党委领导”,亦即坚持党委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委通过民主决策、科学运筹,制定符合国情或各地实际的社会建设宏图大略,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各项政策,决定国家或本地区社会管理大政方针。要坚持党委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工作中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掌舵者地位,使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己任的社会管理置于党的大政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指导之下,保证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在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之中,引导和支持政府依法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引导和支持非政府服务组织、社会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民心的作用。

2.“政府负责”,亦即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角色的转换。政府不再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大包大揽,充当社会事务的全职管理者,而是要负责当好全面社会管理的组织者、调控者,非政府服务组织、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的扶持者、规范者、监督者,群众自治的倡导者、指导者,整个社会管理事业的整体规划者,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政策法规制定者,社会管理资源、环境、硬件和软件的供给者和服务者,社会中介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购买者。同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道德、行政、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引导和调控他们的社会管理活动,并对其社会管理行为予以监督,以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3.“社会协同”,亦即使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国外经验表明,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NGO)和基层社会自治组织能承担一定的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职能,能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的服务职能,能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能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2]因此,各级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权限的下移,积极动员、大力整合和广泛利用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培育、发展和有效监管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进行社会管理。要构建、完善和创新各系统、部门、区域、组织、个人间各种相互交叉的社会协同体制,完善社会协同制度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等。

4.“公众参与”,亦即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在发挥政府社会管理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保护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社会管理为了人民,社会管理依靠人民,社会管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政府执政为民与公民当家做主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使社会充满活力,又能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民群众主动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三、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证分析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近年来,上海市各级综治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立足社会建设的整体格局,统筹谋划,大胆探索,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实事项目为抓手,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同时也为下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体系。始终把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并纳入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发挥综治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综治成员单位的骨干作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工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健全街道乡镇综治委、办领导体制,在街道乡镇、居村委建立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工作站,初步整合社会管理各部门的工作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重要区域建立地区综治委,“两新”组织、商务楼宇设立综治工作室或信息员,务实平安建设的基础平台。全市围绕解决突出治安问题,2006年起五年内,先后推出47个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推动出台73项相关管理规范和措施,有力促进了社会管理。

2.构建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体系,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出台一系列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或政策推出前,在作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同时,根据“制定方案、识别风险、形成报告、审查定级、分级备案、调控风险、跟踪完善”等程序,将风险评估嵌入到行政决策或审批程序之中,及时制定风险控制预案,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务实政策、项目的民意支持基础。

3.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全力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调解组织网络。市级层面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加强物业纠纷、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纠纷的委托调解和参与调解。区县建立联合人民调委会,区县法院成立诉调对接中心。街镇发挥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功能,并探索开展信访事项委托人民调解。居(村)委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站。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并成为大调解工作的基本平台、调解队伍的组织者和秘书机构。促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地位中立的调解组织,介入社会难点、热点纠纷的化解。

4.构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全面实施“一口管理为主”、“健全一支队伍”、“建设一个信息平台”,完善了“以房找人”和“以人找房”的“人房一致”双向互联服务管理,推进“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工作,为侦查破案、治安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为制定实施公共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以居住证管理为抓手,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向来沪人员延伸覆盖,有效促使来沪人员不断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加强重点人群教育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用社会力量加强社区青少年以及社区服刑、刑释解教、社区戒毒等人员教育服务管理,积累了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社工联校、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等工作的新机制。健全“三合一”联合救助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和违法犯罪“两怀”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处置。

6.构建应急联动工作体系,有效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建立市应急联动中心,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形成了“政府领导、公安搭台、全市联动”的应急联动指挥模式以及“统一受理、统一指挥、分级处置”的处置模式,并在各大安保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道口设卡封堵、街面网格巡逻、武警应急支援的多警种一体化的快速处警机制,形成了有效的“三道防线”。

7.构建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健全综治社保队、市民巡访团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85万的平安志愿者队伍,通过世博安保志愿服务得到锤炼提高。建立完善“110”信箱、“上海政法综治网”等多种渠道,倾听民声,汇集民意,既督促解决问题,又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大批志愿者和积极分子,长期以来参与社会服务和维护秩序,为维护社会治安发挥较大的作用。

四、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发展路径

城市社会管理工作还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机制僵化、全民参与度不够、调节手段多样化不足、法制不健全、城管队伍素质需提高等。城市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具体来讲,应着力实现“五个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从“按部就班”到“改革创新”的转变。要树立城市管理工作“关口前移”理念,让有效的城市管理贯穿于规划、建设和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并积极反馈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使公共服务产品的规划、建设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要树立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理念,抓好规划和控制,构筑科学合理的集约高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机制,使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得到净化和“升值”。要树立包容理念,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和谐,现代宜居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包容性。

2.在价值尺度上,实现从“物本型”到“人本型”的转变。城市管理不能单纯追求基础设施的数量及市容市貌的漂亮,而要以“人”为中心,以人内在的、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用“人”的视角、以“人”的需求,去考量城市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措施、步骤和细节,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给老百姓更高的生活品质。如在管理执法或维护设施的设计、安装上,不能同一化,而应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前提,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每一个角落。

3.在施政理念上,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城市管理如果仅想着把人管住,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简单明了、整齐划一,对什么都一刀切,固然方便了管理者,却让市民少了许多便利。管得死,不见得就管得好。因此,保持城市系统平衡的基点,在于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公共行政的人本理念,推进城市管理由传统的支配性权力逐步转化为现代社会职能,由居高临下管理逐步转化为综合服务协调,由以刚性约束为重点转化为以柔性服务为重点。

4.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管理也一样,工作搞得好不好,其关键要看细节。人们常说,最好的管理在于服务,最好的服务在于细节。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5篇

简 报

(第二期)

XX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22日

XX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XX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文件精神,结合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从五个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积极推进创业就业。认真落实支持创业、扩大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搞好创业就业培训,对全镇50余个公益性岗位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强化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抓好我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推进我镇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药品卫生改革工作,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配套机制,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持“预防为主”方针,认真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工作,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四、加快计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农村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基层文化体系建设。巩固我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支持社会力量兴建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扩大便民服务范围。

XX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6篇

XX镇位于XX市东南部,全镇总面积323.8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41个自然屯,1个社区,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0,470人,其中农业人口14,610人,耕地面积4810公顷。近年来,我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在市农业局的精心指导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以创新规范为核心,从健全财务制度、规范帐务处理程序、完善民主理财机制、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强化财务公开与监管力度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在全镇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现将我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四部委文件落实情况

我中心以《农业部、财政部、民政部、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3‟6号)文件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落实活动: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四部委文件精神,采取研讨会、业务培训、座谈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统一各方认识;二是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做到“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形成合力;三是积极宣传四部委文件精神,下村到户。通过贯彻落实四部委文件精神,明确了我镇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强调了我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我镇

有关工作职能,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镇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和要求。未来,我中心将继续深化贯彻落实四部委文件精神,及时调整机构管理体制,严格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农村财务人员管理,继续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

二、强化管理,形成体系

为了切实推进我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我镇依据相关财务制度,结合工作实践,分别制定或完善了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等十多项单项财务制度,并统一规范上墙。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收支管理改革。首先,规范“村账镇管”财务代理行为,年初由农经中心与各村签定规范的代理协议,用政府文件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的义务,保证村级资金的 “三权”不变,做到互相监督,互报财务信息资料。其次,村级财务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双代”管理模式。取消村级所有银行帐户,由农经中心统一在银行分别开设代管资金帐户和转移支付专户,对村级所有财务收支款项实行分别核算。做到村一切收入先入代管金专户,一切支出通过支出户核算。第三,规范支出管理,村级所有支出实行预算管理,执行“收入与支出配比、以收定支”、定项、定额、配比的原则。同时做到“三个不支”即无预算(审批)的项目不支;手续不规范的票据不支;收入专户无余额 的不支。另对单笔支出过千元的工程性项目支出必须附报“六部工作法”,并对农村一事一议全面实行项目化管理,否则不予报支,严禁借村帐户套现等违纪事件的发生。第四,强化收入管理,明确村级财务管理重心,由支出管理偏向收入管理。一是强化收入票据管理,村级所有票据统一由农经中心会计保管,村限人、限量、分类领用,并按月报送“村票据使用情况月报表”,并做好各类票据的领、发、核、销工作,村领用实行以旧换新,确保从财务源头上促规范,二是村级相关收入一律实行“年初入帐”制,随时有收入随时由报帐员报到农经中心帐户代管,严防收入体外循环或流失,三是定期核查村级收入执行情况,督促村级收入序时收缴,严格收入考核,否则一律停止相应的支出,并适时实行收入专项审计。

三、固定程序,确定流程

根据村级财务资金流向及财务事项发生的特点,将村级财务的账务处理按其流程,进行格式化、固定化,并全面推开。首先是村级账务处理程序:一是村级所取得的一切收入由村会计统一开据,收入款项原则上实行非现金结算,直接汇转农经中心收入专户,特殊情况收取的现金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缴存专户,严禁截留挪用、坐收坐支;二是村级一切支出必须取得或填制有效的原始凭证,并履行“三签、两章”手续,“三签”即由经手人、证明人和审批人签名,“两章”

一是由村定期组织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理财后,由理财组长所盖的审核章,二是村总报帐员集中汇总好支出凭证报农经中心审核而加盖的审核章。同时分清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内是先审批后理财,预算外是先理财后审批。其次农经中心账务处理程序:村报帐员将收入凭证和完善了“三签、两章”的支出票据报给会计复核,同时登记好债权债务及资产变动的两个台账,统一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后电算化会计打印好相关财务帐册和报表,交档案员进行审核监督,并由其送审到村、实行财务公开、存档。

四、加大监管,搭建平台

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加大财务监审力度是财务管理规范化不可缺省的重要一环,我们把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强化监管工作作为关键来抓,积聚并扩大监审对财务管理规范化的辐射效应。一是积极开展村级财务日常审计,明文规定除一些专项性、突击性审计外,做到每两年对村财务实行专项轮审一次,并按规范要求,及时报出书面审计报告。二是推行送(回)审制度,即实行村账镇管后,做到每半年将村级财务帐册、原始凭证等送回到村,由村组织村干部、民主理财人员和群众代表再进行逐一回审,并填报书面材料,记录回审意见及整改情况。三是开展村组财务“推磨”式互查活动。每年由农经中心牵头两次,组织村会计参与分片进行 “推磨”式的财务检查,将检查结果量化打分,并以政府文

件的形式通报,年终作为村会计工作考核和村目标考核依据,与工资挂钩;四是建好用好村级民主理财组织,做到监督委员会、村级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姓名、照片等信息资料公布上墙,与村委会换届同时进行推选,产生过程记录在册。同时我们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对民主理财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凭证理财。理财活动按月定期(每月25日)进行,并做好理财记录。五是加强档案管理,为财务监审构建好平台,各村总账会计为村级报帐员,平时分别收集资料,次年三月底前整理归档。村级会计帐簿、凭证等资料统一归档在农经中心。会计报表、财务计划、合同、契约等分镇、村两级同时分类归档,基础资料和文书资料由村归档,并不断加大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力度。

五、农村财会队伍建设情况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规范化的质量与层次。目前我镇共有十个行政村,会计年龄参差不齐,但多数是参加工作多年的老会计,经验足。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7篇

根据市区委组织部的文件精神,我镇党委对二00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党员情况

2009,全镇建制村新发展党员30名。3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占70%,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2名。2009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6名,入党积极分子累计达到64名。截止2009年,不存在两年和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建制村。

二、主要工作措施

1、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年初,镇党委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心内容,量化到村,细化到人。在参考全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对各村的人口、经济以及党员队伍等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充分挖掘内在潜力,结合全镇基层组织工作要点,确定各村发展党员工作计划,作为指导性任务下发各村。同时明确各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与评优评先、年终补贴直接挂钩。

2、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为确保发展党员工作实现数量与质量并举,指导与监督并重,镇党委坚持专项督查和专题例会制度。即每季度结合党建工作检查对全镇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每半年召开一次发展党员专题例会。及时了解各村的工作进度、操作规程,全面掌握每个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现实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3、规范程序,严把“入口关”。镇党委在坚持发展党员“十六字”

方针,严格实行公推公示制的基础上,把好“五个关口”,做到“五不发展”。即:把好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关、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关、发展对象确定关、预备党员接收关和预备党员培养考察关;本人不提出入党申请的不发展,党的基础知识培训不合格的不发展,培养时间不到一年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发展,入党手续不全、材料不齐的不发展。

同时,每年都要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发展党员工作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目标予以明确,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进行强调,强化了对具体操作过程的指导力度。在新发展党员中,无一例违规发展现象。

4、狠抓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拓展党员发展源头。党委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一是抓好公开推荐工作。村党支部采取入户或党员群众座谈会的形式,公开推荐优秀分子。对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公推对象,通过召开支部大会,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对尚未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公推对象,采取镇村两级党组织派人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对党的认识,使其自愿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后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二是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使其尽快成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党委在“七一”期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并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实行跟踪培养。实行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各挂帮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加大了对挂帮村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指导力度。

5、突出重点,力提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工作中,镇党委突出了三个重点,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重点培养政治素质高、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回乡学生、青年及民营企业负责人、复员军人、科技带头人入党,重点培养发展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分子入党,重点培养发展村委会成员入党。

三、存在的问题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8篇

根据市区委组织部的文件精神,我镇党委对2011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党员情况

2011,全镇建制村新发展党员30名。3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占70%,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2名。2009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6名,入党积极分子累计达到64名。截止2009年,不存在两年和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建制村。

二、主要工作措施

1、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年初,镇党委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心内容,量化到村,细化到人。

2、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为确保发展党员工作实现数量与质量并举,指导与监督并重,镇党委坚持专项督查和专题例会制度。

3、规范程序,严把“入口关”。镇党委在坚持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严格实行公推公示制的基础上,把好“五个关口”,做到“五不发展”。、4、狠抓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拓展党员发展源头。党委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一是抓好公开推荐工作。、二是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使其尽快成熟。、5、突出重点,力提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工作中,镇党委突出了三个重点,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三、存在的问题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9篇

根据X环委办[2020]X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抓手,坚持全面治理与日常管理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保持农进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正常运转,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措施并开展了排查

一、污水治理制定的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为使农村生活污水流治理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广范宣传,动员群众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意义,获取了群众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项惠民工程的支持。

3、严格标准,提高质量,通过严的的工作程序,选择有能力的高性能力的设计,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

4、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卫生清理门前三包制度》《杂物处置消化措施》并在每个村设置可回收垃圾置换生活用品的超市。

二、近期排查的情况

已建设好XX镇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彻底解决集镇(XX老街和XX、XX段)污水处理低,处理质量不高的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面源综合治理,实施了10000盏生物诱捕器安装;建设XX、XX、XX5个村污水处理站及2000米污水管网铺设;改造2户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实施XX、XX三处塘口治理,治理100亩水面;在XX、XX建成1030亩稻虾基地,极大改善我镇生态种养环境;XX、XX、XX建设美好乡村时配套的污水处理站均在正常运转,建好的污水处理站村级均按排专人管理察看运转情况,前期科学制定农村黑臭水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使黑臭水现象已不复存在,一幅“水清、河畅、景美”的村庄水坏境呈现在眼前。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10篇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深层次的问题不断凸现,农民利益诉求的广泛化,对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一是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农民收入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依然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困难;二是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基础条件严重滞后,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难题;三是因发展与群众诉求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变化。征地拆迁、拆违矛盾和环境污染、劳动争议等新型社会矛盾一样逐步表现出来,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且呈逐年增长之势。四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更加严重,农村成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地,农村社会问题更加复

杂,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五是农村的民主体系还不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制度还不健全,农民利益诉求的渠道比较单一;六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农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不满和怀疑,导致农村社会事务管理难度大。

二、农村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难点和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现行的乡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管理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没有现成的法律可依,社会管理职能不甚明确,且当前各类矛盾凸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剧增,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没有相应的强化。

(二)服务观念认识不到位,作风转变不彻底。加强社会管理,需要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的角色,努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有部分人员尚未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态度,工作缺乏积极性,工作作风不踏实,执行政策不到位,惠民政策放水不到田,制定工作措施时不听取群众意见,脱离群众实际,在依法行政或执行政策过程中走样,在处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厚此薄彼,处理社会问题推诿拖拉,对于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缺乏主动调查了解,在平常工作只是忙于应付上级检查,未真正树立服务群众的宗旨。

(三)农村矛盾日趋凸显,面广量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矛盾呈现四多现象,即:土地纠纷多。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深入,城市不断的扩大,各类企业的进驻,也促使农村土地效益日益上涨,特别是国家给予农村的惠农政策出台后,原先主动放弃土地承包权的一些农民,又希望重新获得土地承包权,致使各类土地纠纷频发。邻里纠纷多。由于农村的居住模式是传统的聚居形式,村邻互连,两家宅基地之间界限不清,在发生宅基地分配补偿时导致矛盾产生。家庭纠纷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由此带来了大量的新的家庭矛盾,如不愿瞻养老人、夫妻因不满对方收入产生矛盾等等。上访事件多。部分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后,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在处理过程中提出大量不切实际的要求,使致事件长期不能解决,他们往往又不愿意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往往不造成上访量居高不下。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策及主要做法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简化办事程序,畅通服务渠道,完善便民措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让群众办事方便、心情舒畅。充分调动党小组长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协助村民小组长和监督村民小组长中发挥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对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加强教育管理,强调严格、公正、文明、规范办公。

(一)建立社会管理服务大厅。双河镇于2012年8月

全面启动社会管理服务大厅,包括计生服务,就业、民政扶贫、养老保险服务,建房审批服务及民事纠纷调解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信访接待等机构。设置民政、计生、就业、合作医疗、建房审批、养老保险服务等8个办事窗口,共有36项服务职能。抽调11名业务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进驻服务中心。在“集中办公”期间,中心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通过督查组委派专人对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出勤率。从加强中心管理,完善中心制度和管理制度入手,切实推行“六公开”(即公开工作人员信息、公开服务事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政策依据、公开承诺时限、公开办事资料);“十制度”(即中心工作制度、中心管理制度、五制办理制度、联合办理制度、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度、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中心投诉制度);“两考核”(即季度优质服务岗评比、岗位绩效考核)。通过建立制度和严格考核为便民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充分发挥党小组长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双河镇以现代远程教育为平台,加大对党小组长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党小组长掌握农业科技、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能力。同时,双河镇本着政治上尊重和经济上补偿并重的原则,在村民小组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征求党小组长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每人每年600元标准给与党小组长一定补偿,以此激发党小组长在参与社会管理、协助村民小组长和监督村民小组长中发挥作用。目前已取得成效如下:

1、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加强党小组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协助制定符合本小组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合理规划本小组的产业发展布局,指导和引导农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力的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

2、社会管理工作有序推进。通过积极引导党小组长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激发党小组长在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协助村民小组长管理本小组的各项工作,化解群众纠纷,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3、村务监督机制有效落实。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监督机制,在党小组长的监督下实时公开,进一步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同时,党小组长也起到了监督村民小组长的作用,督促村民小组长按照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促进本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矛盾纠纷调处保稳定。双河镇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治激化”的原则,牢固树立“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的理念,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领导包案制、首问责任制等工作机制,综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调解手段,形成镇党委统一指挥,各包村领导牵头,司法所、法庭主办,各办、站、所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工作格局,将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一般纠纷随报随调,疑难纠纷由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及相关部门包案,做到人人都是“调解员”,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此外,镇党委政府坚持每周五邀请司法所、法庭及相关部门召开信访案情分析会,对全镇存在的信访矛盾逐一排查,认真梳理,集体研究,寻求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途径,彻底铲除影响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四)、弱势群体管理服务暖人心。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帮扶弱势群体。一是完善帮扶机制,通过党员联系困难户、志愿者帮扶等形式,实行一对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11篇

自 查 报 告

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全县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项目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镇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经自查自评,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底我镇共有8村一社区完成了远程教育站点建设,配备了管理人员9名。并于今年上半年对我镇新建村组织活动场所的五个站点进行了搬迁。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落实责任

为切实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规范化运行,使群众真正受益,我镇要求各社区(村)要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建和富民强镇的战略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在人力、技术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持,抓落实、抓进度、抓质量、抓典型,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及时解决问题,搞好督办落实。各项远程工作周密安排,有条不紊,远程教育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快速开展。

2、加强督导,解决难点

为了确保设备运行质量,减少工作难度,针对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诸多问题,我镇采取“立即汇报、乡镇自助、售后求助”的方式,保证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搞好典型经验的总结,探索思考如何真正

抓好远程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一套实用的长效机制。为保证远程教育工作能够真正用得好、发挥作用,我们根据实际,就重点工作、重点任务、重点村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督导,切实保证全镇远程教育工作一盘棋,有效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重点自查项目

1、站点设备完好,安装规范,个别村的远教电脑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在修复后用不了多久又瘫痪掉。

2、今年下半年对我镇各站点的播放管理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还是有个别的站点管理播放员对远程教育的熟练度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

3、有部分村的制度、标识牌未上墙。

4、每个站点课件存储丰富,并分门别类的存放,且都存有创先争优类节目。

5、播放登记手册记录完善,保存整洁妥当。

6、档案资料完备规范。

四、发展方向

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第12篇

做法和体会

双峰县荷叶镇地处娄底、湘潭、衡阳三市五县交界之地,是一个有6万余人的旅游重镇。先后被省政府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07年以来,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工作均被市县评为先进乡镇。镇党委政府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中,对提高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发挥“五老”余热,推进社会管理

经调查,荷叶镇六万人在家务农的不到一半,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8300多人,留守儿童3000多人。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认为组织服务农村老人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镇党委政府建立老年协会,充分发挥老年协会、老同志对工作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点对点的民意快速直通。在全镇1100多名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模范)会员中聘请了讲政治、讲正气、有威望和知识水平的老干部、老党员100名,担任荷叶镇社情民意联络员、创先争优评议员和转变作风监督员。作为党委、政府的“代言人”和人民群众的“代话人”,他们将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群众意见多、呼声大的问题作为代言代话的重点,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硖石村的精神病人袁云贵是个老上访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镇老协会长左都德陪同书记、镇长亲自到袁云贵家,了解其诉求,耐心细致地做袁云贵及其家人的思想工作,协助政府解决袁云贵与其堂叔间的矛盾纠纷;石鱼村修建公路的过程中,由于群众思想不统一,矛盾纠纷接连不断,村上“五老”协会成员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化解了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6起,石鱼村的公路修建工作现基本收尾。

二、党员带头,依靠群众,构建群防群治新模式 2008年12月份,荷叶镇以社区居委会为主,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干部、群众义务参与的消防及治安巡逻队—贺家坳社区治安及消防巡逻队。贺家坳社区义务巡逻队建立了以政法书记,派出所所长为指导员,以社区党支部书记禹石龙同志为队长,社区治调主任、综治专干为副队长的巡逻队班子成员,负责联络、协调和督查巡逻队日常工作。下设30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党员和骨干为组长,书记、镇长带头,在社区居住的干部踊跃参加巡逻队,做到干群结合,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贺家坳社区巡逻队巡逻三年来,惊散了多起欲入室盗窃的流窜作案人员,拦截了两头被盗窃并准备运走的耕牛,及时物归原主,盘问可疑人员35人次,可疑车辆18辆,查收摩托车3辆、单车3辆物归原主,为公安机关提供有效线索4起,参与灭火5次,劝返未成年人入网吧20人次,提醒居民及时拉门落锁160件次,参与和协助有关部门调处民间矛盾纠纷5起,为迷路车辆提供引路服务15起。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大大

提升。

三、建立民情台帐,夯实群众基础。

全镇干部每人一本“民情日记”本,不定期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向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多方式与群众沟通交流,倾听群众呼声,全面真实地记录群众家庭基本信息以及生产生活、计划生育、就业创业、矛盾纠纷等各类情况。根据记录情况,党委每月对“民情日记”进行梳理分析,镇综治办分类建立好“社情民意”“留守儿童”“空巢及五保老人”等民情台账,筛选出群众的诉求事项,研究制定解决措施,明确办理时限,跟踪记录办理结果。并确立好由村支书、驻村干部、党员担任留守儿童和空巢、五保老人的责任联系人,摸清他们的生活状况,切实为其解决困难。今年以来,荷叶镇围绕“排忧解难促发展,创先争优当模范,我为旅游添光彩,争做文明荷叶人”主题,按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了五个“十佳”模范的评选,即十佳创先争优模范、十佳道德模范、十佳教师模范、十佳文明卫生村(居委会)、十佳文明卫生户。参与的群众达到了2万多人,各行各业掀起了争当模范、学习模范的热潮。

四、建立健全村级民主机制,坚持“四议两公开” 镇党委以换届为契机,选强配优村支两委,制定和完善了《荷叶镇村支两委工作规划》,规划共13条,对村支两委职责、村干部职责进行了定职定责,并开展“双述双评”,结果与村干部的绩效工资挂钩。坚持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应于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乡村道路建设、安全饮

水工程等各项重大事项决策中去,让群众广泛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党群干群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有效推进村级党政务、财务“两公开”,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让群众真正成为村里的主人。如金鱼村、石林村、硖石村、石鱼村、花贝村、禾村等村群众民主理财先后被评为市、县的先进,得到群众的高度称赞。

五、完善矛盾化解机制,真正为民解决问题

建立了健全的党政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镇综治中心每天由一名党政成员接访,有工作人员接待,一杯热茶、一份宽容,沟通民意,多渠道了解民情。坚持和完善“一月一排查、一月一交办、一月一落实、一月一督办、一月一通报”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增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效。全镇64个村(居),有80%的村在近五年之内从未出现过上访人员。今年4月份以来,荷叶镇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深入开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下访约访”大走访活动,明确要求每名干部走访50户群众,主动为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征求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联系身边群众、联系普通群众的长效机制。这次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收集各类意见与建议200余条,排查化解了10起矛盾纠纷。在今年上半年全县的民调工作中,荷叶镇位居前三。

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把党委政府的决策落实到实处。近两年,荷叶镇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60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350多起,党员干部“结穷亲、解穷困”帮扶155户,在改进和转变作风中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这条道路上走出了“荷叶特色”。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检查考核,继续做好治安巡逻队、社情民意联络员制度等特色工作,进一步开拓新思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我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南宁最新发布招聘信息下一篇:塔机安全事故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