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理论教案

2024-06-02

初中体育理论教案(精选8篇)

初中体育理论教案 第1篇

第二课体育与身体形态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身体形态,并对自己的身体形态进行简单评价。

2、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3、掌握促进身体形态的体育锻炼方法以及在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参照形态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以及体现力与美的身体形态,观看篮球运动员普遍拥有的高大雄健的体魄;模特和体操运动员的体形之后。

向大家提出问题:你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形吗?毫无疑问,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美的身体形态。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身体形态。(继续提起学生的兴趣)

正确的身体形态:体态无时不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优雅的体态是人有教养,充满自信的完美表达。美好的体态,使你气质高雅、年轻,身上的衣服显得更漂亮;善于用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你会受益匪浅。

站姿: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分开,脸上带有自信,有挺拔的感觉。

坐姿:腿保持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膝并拢,手可以放在中间或两边;跷腿时,两腿并拢。

行姿: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放在身体两边,轻摆动,轻步伐,不能拖泥带水。蹲姿:屈膝,并拢,臀部向下,上体保持正直。

下面我们学习有关《体育与身体形态》的知识

二、新授:

1、了解自已的身体形态

A.身体形态的定义;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阅读第四页到第五页的身体形态部分。掌握克托莱指数的计算方法

B.克托莱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克托莱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0;同学们在阅读完之后,可以依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求出自已的克托莱指数并和第五页的有关全国均值进行对比。

C.描述身体形态的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和坐高;

D.学生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评价:分组、讨论和评价(10—12人一组,各小组对身体形态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写出两条促进身体形态发展的锻炼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全班同学交流,老师点评指导)。

2、掌握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A.初中阶段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1)身高的增长。(2)体重的增长。(3)胸围的增长。

B.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育影响的原因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骨细胞生长更旺盛,并能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坚实,可使软骨的细胞正常增殖,促进骨骼的生长速度,从而使身体长高。体育活动加速了新陈代谢,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肌肉变得粗状、结实发达有力。

3、初中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在形体练习中要注意

A.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站、行、跑、跳的身体姿势;(通过体育锻炼使人做出来的动作更加灵活、协调、舒展、大方)

B.使学生明白在形体练习中不宜做过重的负重练习;

C.在练习中要变换体位,使形体均衡发展;注意养成正确身体姿势和全面发展。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身体形态?

2、你的身体形态和全国均值相比如何?

3、为什么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

4、形体练习中就注意的事项有哪几方面?

初中体育理论教案 第2篇

件 教学内容:篮球运动概论

教学目标: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点、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重点: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点

难点: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一)现代篮球运动的本质及其演进

第一个时期:即初创试行时期

第二个时期:即完善传播时期

第三个时期:即普及发展时期

第四个时期:即全面提高时期

第五个时期:即创新、攀登时期

(二)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与特征

1、篮球运动的特征

2、篮球运动的特点

第一、集体性特点

第二、对抗性特点

第三、转换性特点

第四、时空性特点

第五、增智性特点

第六、综合性特点

第七、智艺性特点

第八、职业性特点

第九、商业性特点

(三)新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

1、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

2、学校篮球运动的健身、教育功能显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3、职业篮球运动在全球扩展,商业化气息加强,观赏性加浓

4、篮球运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渗透高科技,形成新结构、新体系

5、竞技篮球群雄相争激烈,排名出现新格局,技战术风格呈现新特点:

第一、贵在“理念”

第二、智在“聪颖”

第三、高在“制空”

第四、快在“节奏”

第五、悍在“凶狠”

第六、准在“高分”

第七、全在“综合”

第八、变在“瞬时”

第九、星在“奇特”

第十、技在“升华”

第十一、阵在“机动”

第十二、帅在“智谋”

第十三、男、女“并趋”

(四)中国的篮球运动

1、现代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1)1895-1948年为第一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1895--1918年的初始传播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19--1936年的缓慢推广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37-1948年的局部普及阶段;

2)1949-1995年为第二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1949--1965年的普及、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66--1978年的徘徊、困惑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79-1995年的复苏、提高阶段;

3)1996年至今为第三时期

第一时期(1895-1948年)

第二时期(1949----1996)

2、我国篮球运动普及、提高的基础

3、新世纪中国篮球运动面临的任务

(五)思考题

1、试述篮球运动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演进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概况。

2、针对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与功能,你有哪些新认识?

3、阐述现代篮球当代化的特征与特点。

4、简要阐明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风格、特点。思考中国篮球运动向何处走。

5、从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并结合自身的体会。

初中体育理论教案 第3篇

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内容, 对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知识, 指导体育锻炼和发展运动技能,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体育与健康的能力和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准确而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是更好地开展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 时代发展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要求

人类的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极大提高, 但健康素养总体较低。根据有关材料表明, 中国已成为“未富先老”的国家, 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升至构成中国人群死因的85%,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 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全体居民, 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同时, 缺乏身体活动已经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据有关研究表明, 体力活动不足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呼吸系统等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 据统计研究发现, 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第四位主要危险因素 (占全球死亡归因的6%) , 仅次于高血压 (占13%) 、烟草使用 (占9%) 和高血糖 (占6%) , 超重和肥胖占全球死因的5%。研究发现, 健康行为的形成具有“知—信—行”的模式, 而知识是培养学生健康、信念和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加强理论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经常、科学、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 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这是时代对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 也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更是编写体育教科书的重要目的。

(二) 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认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直深受党和国家政府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7号文件和国办2012年53号文件均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而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对于引导学生树立观念、提高认识、获取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指导体育实践, 发展运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提出:“体育与健康课要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而对于初中学段的学生来说, 大多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 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十分迅速, 青春期不仅是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 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兴趣等心理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学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编写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 可以使学生获取到最基本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理论, 用于指导自身体育实践以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体能水平, 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 初中学生在青春期会遇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 并且逐步融入社会, 这个过程迫切需要进行科学引导,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内容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青春期。

(三) 理论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从这一课程性质可以看出, 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价值和地位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两个方面去认识。

1. 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理论知识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主要应通过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这一实践活动是一个身心统一、动体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过程。而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要依靠反复练习和锻炼, 另一方面还要有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 并遵循营养、卫生等方面的有关要求。理论源于实践, 同时理论又对实践活动有着指导、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因此, 编写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材, 对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 掌握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方法,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体育与健康的能力和素养,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要完成增进学生健康的目标;健康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 要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 其中体育是增进健康最积极的手段, 把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课程, 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性的重要体现。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清末新学堂的建立、后民国初年改革教育体制, 就曾强调体育对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加深, 开始了对体育和健康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实验, 上海、浙江等地在1991年进行了《体育与保健》教材的教学实验。1992年, 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初审稿供实验用) 》, 并编写了中小学课本, 在天津、湛江等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试验。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并再次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后, “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2001年,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将体育学科的小学阶段定名为体育, 初中阶段定名为体育与健康, 其目的在于强调小学体育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 初中在身体锻炼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健康的知识和方法, 要重视青春期的教育。在这些课程和教材中对于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和“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保持不变。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学生的健康受遗传、营养、卫生、学业负担、生活习惯、社会环境、教育因素、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影响, 体育锻炼这个因素虽然非常重要, 但却不能“包打天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通过身体练习为增进学生的健康服务, 主要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改善学生的生理机能, 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在理论知识学习时, 需要适当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不可能承担学生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构建教科书内容时, 需要研究和参考初中生物、思想品德等课程中的与本学科相关的青少年生长发育、营养、生物学、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内容, 做到既有分工、又互相渗透, 各有侧重、又不重复, 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通过对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认识到体育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健康教育是另一门与体育有所交叉的学科, 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包含了体育实践活动、体育理论知识, 并融合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 (见图1) 。

总之, 在构建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和编写体育与健康教材时, 需要统筹考虑体育实践和理论知识课的内容, 理论知识应包括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文化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 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和避险等知识, 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结合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 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 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对各水平阶段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 (见表1) 。

单纯从《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本身进行分析, 《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目标都可以构建成为理论课教材的内容。但是,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课程,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这些目标大多是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进行教学并予以达成, 而且由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篇幅的限制, 所以在构建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时, 要将分散在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多处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精选, 对于那些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讲授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教科书中, 要根据课标精神和学科性质, 精选知识、精编文字、精配插图。通过分析, 《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可归纳为健康生活方式、科学锻炼与发展体能、疾病预防、运动安全与避险、青春期知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发展特点, 采用螺旋式排列或直线式排列, 将相应的内容分别安排到各年级中。在实际编写过程中, 由于篇幅限制, 教科书还将青春期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分散到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中, 并与相应内容进行整合。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分布见表2。

(一) 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

“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是《课程标准》中身体健康方面水平四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人教版教科书围绕这一核心知识点, 参考相关学科的内容, 整体构建了初中三年的学生学习内容:七年级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九年级的“善于休息、增进健康”。以上三节内容, 紧密围绕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全面而有重点地阐述了初中学生过健康、文明、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这三者是总说与分述的逻辑关系。

“生活方式与健康”是总体阐述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概念, 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教材中除了向初中学生介绍健康的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四项要求, 还通过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健康知识, 坚定健康生活的信念, 并将之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 个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个体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也是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从而把个体行为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合理膳食、促进健康”是围绕“营养”这一关乎健康的核心内容, 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体育锻炼的有关要求, 综合进行阐述。营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生物教科书中有较大篇幅的介绍, 而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则抓住两个核心点来进行讨论。第一是青少年合理膳食的要求, 在简要介绍膳食宝塔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膳食指南”进行阐述, 该指南包括三餐定时定量, 保证吃好早餐, 避免盲目节食;吃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每天进行充足的户外运动;不抽烟、不饮酒四个方面 (由于后两项在其他专题或其他教材中进行了详尽介绍, 就没有重复介绍, 以减轻学生负担) ;第二是关于饮食、锻炼与控制体重的问题, 针对当前青少年肥胖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 首先介绍青少年肥胖的判断标准, 然后从调整饮食和科学体育锻炼两个方面来介绍如何控制体重。

“善于休息、增进健康”也是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 要让青少年了解充足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在编写教科书时,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还要学会积极休息, 因此本节的内容是立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拓展。此外, 考虑到“网络成瘾”的问题也与作息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教科书中还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价与思考”的栏目, 结合合理作息的要求, 对个别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进行警示, 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学会正确、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 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二) 科学锻炼与发展体能的相关内容

《课程标准》的运动参与方面提出“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在运动技能方面提出“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在身体健康方面提出“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这三者实际上是“发展体能”这一目标在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体现了“发展体能”这一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 因此在编写教科书时, 围绕这个重点整体构建初中三年的教材内容, 采用螺旋递进的方式逐步推进, 在七年级教材中“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基础上, 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分别编写了“科学发展体能”和“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等内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阐述积极、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 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并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

七年级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是强调体育锻炼的价值,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八年级教科书在此基础上提高锻炼的科学性,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找出薄弱环节, 针对初中阶段的特点加强心肺耐力和灵敏性的锻炼, 学会科学锻炼的内容和要求。九年级教科书进一步介绍运动负荷的监测方法和科学锻炼的知识, 针对参加体育运动会、体育考试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使体育理论知识与学生的锻炼和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与此同时, 介绍用心率来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这一方法不仅针对初中学生, 且终身可用, 为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学习之后的终生体育奠定基础。此外, 在八年级“科学发展体能”的内容中, 还结合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和体育锻炼的影响等内容, 融入了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有关内容, 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 引导学生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初中阶段, 是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快速发展的时期, 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锻炼, 积极促进体能发展。

(三) 疾病预防与安全的相关内容

《课程标准》在身体健康方面提出“基本掌握卫生防病的知识和方法”的内容要求, 在运动技能方面提出“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和“将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要求。无论是疾病, 还是意外伤害,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并不是经常遭遇, 但需要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 在面对疾病和意外伤害时要能够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面对。基于这样的分析, 教科书对于这一类教材内容都以预防为主, 强调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并要学会采用适合自身的方法去应对。

七年级内容为“常见传染病预防”, 在阐述传染病的危害、分类和传播途径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而对于艾滋病的预防, 虽然《课程标准》有一定要求, 但考虑到其他学科和专题教育已经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介绍, 就没有重复进行。八年级和九年级分别撰写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两节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教材编写遵循以预防为主的思路, 所采用的体例结构都是先分析导致危险的原因, 然后提出预防的要求, 最后介绍如何应对。例如, 在八年级的内容中, 分别从运动前和运动过程中两个环节, 由个人和环境的防护两个方面分别详细介绍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学生可对照学习和实施, 有效地防范多种运动损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重点引导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以避免发生运动安全事故和其他意外伤害为首要目的和重点的教学内容。

(四)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内容

体育活动和锻炼对人们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意志品质与合作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同时也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是培养体育道德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标准》根据体育的价值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提出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等具体目标, 并在身体健康方面提出“知道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 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 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等内容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除了通过体育锻炼实践来发展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科书还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专门撰写了七年级的“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和八年级的“学会与他人交往”两节内容。

七年级“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教材是在原全一册教材内容基础上将“学会调整情绪的方法”和“培养你的意志品质”进行了归纳和删减, 融合为一节内容, 针对初中学生热情高, 但遇到挫折容易泄气, 缺乏意志品质, 容易出现消极情绪的特点, 先阐述“良好意志品质是战胜苦难的保障”, 然后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应对困难和挫折”, 并给出了多种调整情绪的方法, 最后设计了思考和应对的栏目,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新教材知识点更加精炼、明确和清晰, 调整情绪的方法更加生动、具体、可操作。将培养意志品质的各个方面与日常学习和运动中的具体表现相结合, 便于学生理解和进行坚强意志品质行为的培养。

三、初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建议

(一) 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1.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

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等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是指该项教材教学, 要着眼于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学习生活的实际;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 所提出的问题, 所创设的情境, 对学生提出的学习建议, 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密切联系, 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联系性原则

由于体育与健康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融合了体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环境、安全、营养、社会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因此, 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与其他学科, 如生物、思想品德、科学、历史与社会相联系, 凡是其他学科已经涉及了的内容, 要在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体育锻炼的情境开展教学, 要重视利用其他学科已有知识体系来解决体育锻炼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问题。同时, 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还要与体育实践课的内容密切联系, 尤其是科学发展体能的内容, 有的可以在室内进行讲授;有的内容, 如发展心肺耐力的方法就可以考虑与长跑教学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动体动脑, 全面发展。

3. 健康性原则

健康性原则是指, 教学的内容与过程有利于实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要注意坚持体育理论与健康教育理论同运动技能、健康技能并重进行传授。

4.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 还是教学过程的推进, 始终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所设计的学习活动, 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5. 主体与主导相结合原则

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都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学好该项教材。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所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 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所转变教学案例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促进相互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6. 关注差异原则

教学过程始终都要尊重学生的各方面差异, 让每一位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如, 在发展体能的内容中, 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二) 基础理论知识教材的教学建议

1. 关于时间安排

对于有关安全知识内容的教学, 可安排在学期开始时进行讲授, 并作为课堂常规予以要求和考核;对于可以和体育实践课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可以结合室外实践课进行教学, 或在相关内容室外课教学前后安排室内课进行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安排在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导致室外场地不能使用时, 进行室内课教学。由于天气因素的变化常常难以预计, 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若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要能够在无法进行实践课教学时经过简单准备就能进行理论课教学。

2.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运动需要进行教学。要注意将体育理论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及将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教学时, 要尽量结合学生在运动实践中的体验、典型事例进行教学, 不仅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也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的提高。

3.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 灵活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教学, 避免过多采用平铺直叙讲解的形式。除了讲授法, 还可采用提问法、自我评价、合作设计、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分组展示、实践体验等方法进行教学。建议教学要突出重点, 循序渐进, 不断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

4. 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由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室内进行, 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的条件, 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媒体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内容的形象与直观性, 还可以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1.

[2]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概要[EB/OL].http://www.who.int/publications/list/9241593598/zh/, 2005.

[3]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EB/OL].http://www.who.i nt/dietphysicalactivity/publications/9789241599979/zh/index.html, 2010.

[4]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委.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1.

[5]宋尽贤, 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 2005.01.

[6]宋尽贤, 赖天德, 胡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 2008.10.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06.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06.

初中体育理论教案 第4篇

一、借助场地器材,创设现实情境

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训练的场地和必要的体育器材,离开了这些设施,体育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运用好课堂教学的硬环境。根据体育训练的任务与要求,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尽量拓展学生活动的时空,创造性地使用一些体育器材。关注体育器材在色彩、外形、功能上的科学搭配,让活动的场地、器材更为有效合理地组合,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中长跑是体育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项目,部分学生感觉运动量较大,常流露出畏难的情绪。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教师应统筹安排,巧妙挖掘、创新运用学校资源,因地制宜,创设出中长跑训练的情境。我把校园小道划分为几个固定的区域,冠上响亮的头衔,鼓励学生连续地进行闯关练习。在“勇士闯关”的情境中,学生不断给自己制订新的目标,并鼓励自己与同伴,逐一、分层突破,逐渐消除了训练时的恐惧感。大部分学生都能举重若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体能素质。

二、角色模仿体验,再现模拟情境

情境教育理论主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生动可感、让学生乐此不疲的环境。学生置身其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被环境所感染,从而产生积极乐学的心态,这一心理环境对学习活动来说非常的重要。一旦学习者用主动、富有进取精神的态度去学习知识,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活跃,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设置分角色进行的体育活动,有对抗性比赛的,有合作性任务驱动的,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形式很感兴趣,训练效果也比较显著。

为了提升学生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我设计了踩高跷的活动。将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逐一让学生沿着宽度约为20厘米的窄木板进行来回地走动表演,只要脚面露出木板就算输。为了公正、公平,又组建了裁判组、运动员组和安全保障组。裁判组负责发号施令,对动作的规范性进行裁决,对比赛的结果进行考核,运动员组的成员都是要上台表演的学生,保障组的同学则2人一组,当别的同学经过窄木板时,他们位列左右,同运动员一同前进,防止发生意外摔倒。许多学生都认为这就是平衡木表演,比赛过程中表现出异常的兴奋。

角色模仿的情境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熱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不同角色下的参与者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各项体育活动任务。在上述活动中,裁判组的学生在今后的体育比赛活动中就能自觉地遵守活动的规章制度,理解了运动场上裁判的误判行为。保障组的同学在今后的运动中,时刻都能把“安全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放在心上。

三、音乐氛围渲染,展示情感情境

情境教育理论主张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科学性,且富有激情。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同时,要让学生心潮澎湃,增强其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思维不竭的源泉。音乐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综合思维,因此它对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促进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激发情感、集中注意力以及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体育教学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更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还能让学生精神振奋,身心愉悦。

在长跑活动中,我不仅仅给学生播放一些进行曲,还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曲目,当大多数学生处于运动的极点时,我选择一些舒缓、清新的钢琴曲;当跑步任务将要完成时,学生个个满怀希望冲刺时,我给大家播放节奏明朗、欢快的曲目,如《九九艳阳天》。在韵律操表演活动中,我除了按照规定选用配套的音乐外,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结合动作的柔韧、刚健程度,恰当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倘若选择的音乐与韵律动作基本协调,学生在运动中则表现出自豪与满足的表情,反之则会用哄笑、滑稽的动作表示自己的否定。这一举措既考查了学生对韵律动作的理解程度,又满足了学生对音乐的美感追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发展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广大的体育教师要打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体育情境,进一步挖掘学生运动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生存方式。

初中体育课理论课教案资料 第5篇

(一)、乒乓球运动的产生,纯属偶然。是因两个英国青年玩耍引起的。19世纪末,一天伦敦两个青年人到一家饭馆去吃饭,在等待侍者送饭时,他们感到无聊,便信手将装雪茄的盒盖拿在手中玩,同时又将酒瓶上的软木塞也拨了下来,两人在餐桌上你来我往,相互打过来打过去,结果,他俩玩得竟入了迷,连吃饭都顾不上了。由此,这项餐桌上的游戏,很快就演变、发展成乒乓球赛,并席卷伦敦,一时形成了一股乒乓球热。

二、早先人们打乒乓球时,大都喜欢在木板球拍上贴一层皮革或软木。胶皮球拍是英国人古德首先发明并使用的。一天,古德赛完球后,在回家途中到药店买药,当药店老板将找回的零钱扔给他时,钱币落在胶皮盘子上弹了起来。古德的眼眼顿时一亮,于是向药店老板买下了胶皮盘子,安在自己的球拍上,精心改革了自己原先的球拍。后来,古德用这块世上第一个粘上胶皮的球拍参赛,并从容地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自此,胶皮球拍便公开问世了。

三、1971 年第 31 届世乒赛上,我国年轻选手梁戈亮运用两面不同性能的球拍让欧洲选手大伤脑筋。梁戈亮横握球拍,一面用的是反贴胶皮,另一面用的是与众不同的长颗粒正贴胶皮。两面胶皮的颜色雷同。他在比赛中交替使用,改变球的旋转,使对手防不胜防。他的打法,引起了国际乒坛的注意。人们对他的打法议论纷纷,说他用的“鸳鸯球拍”,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特别是他发球之前,拍子藏在台面下,对方看不清他用哪一面发球,想通过击球的声音来判断吧,他发球一刹那又跺一下脚,把击球声音盖住了。外国人常常为吃他发球感到恼火。也有些外国选手赛前赛后总是好奇地要看他的球拍,为了保密,他有时从包里拿出另一块球拍给人家看,常把外国人引进了“迷魂阵”。

粱戈亮的球拍并不违反规则,但却在国际乒坛上引起了多年的“马拉松”式的争论。有的欧洲国家的乒协提出,禁止使用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理由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最起码要看得清楚对方用什么样的胶皮来击球,这样才能打出水平,不然就像猜谜一样,成了球拍比赛。运动员失误多,比赛越来越不精彩,观众也看得莫名其妙。长此下去,乒乓球将会失去观众,不利于这项运动的健康发展。中国乒协对这些提案持反对态度。理由是两面不同性能胶皮完全符合规则。运动员充分发挥球拍的作用是一种创新,再说要掌握这

种打法难度很大。我们的意见受到不少国家和地区乒协代表的赞同。讨论时,双方各持己见,最后只能表决。按国际乒联章程规定,欧洲国家的这种提案涉及到修改规则,必须达到代表大会 3/4 的多数同意,才能获得通过。结果,欧洲国家的提案在 70 年代多次被否决。

一些欧洲国家对球拍问题的看法,客观地说也有一定道理。特别是联想到周恩来总理关于体育比赛要光明磊落的谈话,徐寅生认为,虽然运用两面不同性能胶皮符合规则要求,展现的也是真本事,但作为我们这样一个乒乓球大国,处理问题不能只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利,应该多从如何有利于乒乓球运动正常、健康地发展来考虑问题。我们既要赢球又要赢得人心,让人家口服心服。今后要考虑国际乒乓球运动的全局,根据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直到 80 年代初,国际乒联对“鸳鸯球拍”加以限制时这个问题才告结束。

四、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India)的英国海军(navy)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

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的比赛用具。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o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po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

体育理论教案 第6篇

体育理论教案

体育理论课教案  【教学内容】 体育常识:跑、跳、投掷和体操对身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跑、跳、投掷和体操对身体的重要意义。 2.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总结上学期体育考核情况,明确今后体育学习中的目标 2.      提出这个学期的新任务:体育“达标” 3.      再次强调体育课的课堂常规 二、新授 1.      跑、跳、投掷和体操对身体的作用(板书) (1)跑、跳、投掷和体操对身体的重要意义 ①跑、跳、投掷是人体的基本活动,是参加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的重要的实用技能。跑、跳、投掷这三个项教材,锻炼身体的效果很好,而且简单易行。 ②小学的体操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对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善身体形态,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以及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跑、跳、投掷和体操对身体的作用(提问、讨论、教师总结) ①能促进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发展。 ②使内脏机能得到增强。 ③可以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④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⑤促进儿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掌握生活的实用技能。 【教学内容】 游戏:追赶球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依次双手传球的方法。 2.发展灵敏素质。 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和的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接球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规则,并组织学生试做一次。 二、传球路线:纵传            横传(2-3次)。 三、传球时不能用抛掷方法。 四、教育学生传球动作规范,注意安全,不能乱抛。五、分组比赛1-2次

 

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7篇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教案

执教年级:七年级 执教人:重庆市綦江中学 王源

一、教材内容: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九年级教科书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这章节共3学时,本课是第1学时,这一章节内容与其它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故本课又是本章节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他们的生理特点是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抽象性强的知识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初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全面。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和直观性动画进行启发学生,通过小团队相互间的合作讨论、探究,使学生由易到难,从浅入深地掌握全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

3、情感目标: 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五、教学手段:引导、演示、启发、讲授法、讨论法、自我评价法等

六、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体育课,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4分钟)插入视频图象。。。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讲授新课

1、首先让我们一起看下面的两个实验,边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想一想?

(1)如果把小兔子、小鸽子从小关起来喂养而不让他们运动,他们长大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了?

(2)“运动剥夺”实验:将20―30岁的健康男子分成两组,要求第一组在实验期内(20天)一直躺着,不许起坐,站立;第2组也做同样的规定,不同的是允许该组每天躺着时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4次。

2、学生分组讨论(3---5分钟)并将讨论结果用笔写在纸条上展示给全班学生观看。。。

3、在学生谈感想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简要的总结,实验表明:如果没有运动,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运动的少,生命力就脆弱。→得出生命在于运动。

4、生命在于运动“life depends on sports”。(1)这句体育格言出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2)、我国先秦时期《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3)、古希腊人: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游戏)

5、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到户外沐浴阳光,我们同样可以体验到运动带给我们的愉悦!(体育欣赏――音乐背景下的体育图片欣赏)请大家边欣赏画面,小组讨论“体育锻炼究竟有什么好处?(讨论时间5分钟)

6、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得出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对此问题有精辟的见解(展示幻灯片)既然体育运动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就应该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它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

7、学生自测体育参与意识并统计得分情况:。。。,教师点评。。。。

8、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实用的体育锻炼方法。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本次的要点部分;

2、师生在音乐的伴奏声(《健康快乐歌》)中边唱边做动作

3、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八、板书设计: ①“生命在于运动”;②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③体育锻炼重在参与;④了解自我的体育参与情况;⑤创设体育锻炼的方法。

九、教具安排:数码投影仪1台;笔记本电脑1台;多媒体课件1份,学生自测试题若干份,白纸条若干,记号笔4―8支。

十、预计效果:本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大,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也高,课堂氛围活跃,能达到预计效果.既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重要知识,树立起自主参与体育的意识,创造出一些实用的体育锻炼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掌握学习的方法,促进了学生间的交往沟通,增进了友谊,体验到乐趣,找到自信.体育理论课第二课 人体与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

2、通过典型事例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骨骼、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骨骼、关节、肌肉如何相互协调完成运动过程。教具:人体骨骼、肌肉模型及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既然提到运动,那么我们就需要研究一下人体的运动系统。通过提问人体的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入本课。[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和提问与小组讨论]

二、授课:[总结学生的讨论,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认识骨骼和关节 [投影出示全身骨骼图片] 提问学生人体骨骼由多少块构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人体骨骼、肌肉模型简单介绍人体的骨骼。

介绍关节:球窝关节(肩关节)滑车关节(肘关节)平面关节(脊椎)

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2)、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肌肉分成三大类: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

平滑肌(食道,胃壁)

心肌(心脏)具有律动性

重点讲解骨骼肌:人体是很很复杂的即使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也要很多肌肉协调配合完成。因此在运动生理学中我们又将肌肉分成这样几类:原动肌(使骨骼产生运动的一块或一组肌肉)对抗肌(在同一动作中与原动肌起相反作用的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固定肌(了解)中和肌(了解)

用屈肘动作来具体讲解原动肌与对抗肌。当我们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而肱三头肌舒张。他们正好是一对作用相反的肌肉组。所以,这时我们就将肱二头肌称为本动作的原动肌,而肱三头肌就称为对抗肌。

(3)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上臂结构解剖运动图] 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4)小结:

A我们说心肌有律动性,假设心肌每分钟跳60次,我们算一下它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能跳动多少次?并说说它的重要性!B踢足球时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体育理论课第三课 体育与身体形态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身体形态,并对自己的身体形态进行简单评价。

2、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3、掌握促进身体形态的体育锻炼方法以及在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参照形态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以及体现力与美的身体形态,观看篮球运动员普遍拥有的高大雄健的体魄;模特和体操运动员的体形之后。

向大家提出问题:你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形吗?毫无疑问,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美的身体形态。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身体形态。(继续提起学生的兴趣)

正确的身体形态:体态无时不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优雅的体态是人有教养,充满自信的完美表达。美好的体态,使你气质高雅、年轻,身上的衣服显得更漂亮;善于用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你会受益匪浅。

站姿: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分开,脸上带有自信,有挺拔的感觉。

坐姿:腿保持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膝并拢,手可以放在中间或两边;跷腿时,两腿并拢。

行姿: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放在身体两边,轻摆动,轻步伐,不能拖泥带水。

蹲姿:屈膝,并拢,臀部向下,上体保持正直。下面我们学习有关《体育与身体形态》的知识

二、新授:

1、了解自已的身体形态

A.身体形态的定义;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阅读第四页到第五页的身体形态部分。掌握克托莱指数的计算方法

B.克托莱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克托莱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0;同学们在阅读完之后,可以依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求出自已的克托莱指数并和第五页的有关全国均值进行对比。

C.描述身体形态的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和坐高;

D.学生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评价:分组、讨论和评价(10—12人一组,各小组对身体形态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写出两条促进身体形态发展的锻炼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全班同学交流,老师点评指导)。

2、掌握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A.初中阶段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1)身高的增长。(2)体重的增长。(3)胸围的增长。

B.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育影响的原因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骨细胞生长更旺盛,并能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坚实,可使软骨的细胞正常增殖,促进骨骼的生长速度,从而使身体长高。体育活动加速了新陈代谢,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肌肉变得粗状、结实发达有力。

3、初中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在形体练习中要注意

A.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站、行、跑、跳的身体姿势;(通过体育锻炼使人做出来的动作更加灵活、协调、舒展、大方)

B.使学生明白在形体练习中不宜做过重的负重练习;

C.在练习中要变换体位,使形体均衡发展;注意养成正确身体姿势和全面发展。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身体形态?

2、你的身体形态和全国均值相比如何?

3、为什么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

4、形体练习中就注意的事项有哪几方面?

第三课 体育与机能发展

一学生特点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体育和生物课堂学习对体育和人体机能方面的知识略有所知,但是对体育与机能发展就很生疏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锻炼身体,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机能,学生需要了解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和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发展身体机能,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为以后的体育锻炼及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分析;人体的运动能力可以体现在肌肉力量、运动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人们若想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生理机能的发展,就必须了解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发展运动能力的方法。

1、什么是身体机能;

2、初中阶段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

3、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发展身体机能;

4、发展身体机能应注意的事项。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身体机能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身体机能进行客观的评价。

2、使学生了解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明白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

3、学会在发展身体机能中的注意事项。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影响。难点: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发展身体机能时的注意事项。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人体生理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发展我们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而人体进行锻炼也是为了提高包括运动能力在内的各种身体机能。人体的运动能力可以体现在肌肉力量、运动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只有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生理机能的发展,才能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和发展人体的技能。

(一)、什么是身体机能?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

(二)、初中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

教师介绍初中阶段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身体机能发育在不同年龄段,安静心率、肺活量、血压是不一样的,男女间、城乡间是有差别的;青少年的心肺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利用多媒体来教学)。

1、初中学生的心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每分钟大约80次。

2、初中学生呼吸频率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步减少,每分钟18—22次。

3、初中学生肺活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在2500—3000毫升,女生在2000—3000毫升左右。

4、初中学生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收缩压在14—15千帕,舒张压在8.5—8.8千帕。

把你们的安静心率、肺活量、血压与课本上的数据对照一下,看看自己身体机能发育状况是否良好?(心率、肺活量和血压学校一年一次体检)

(三)、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身体机能(10——12个学生分成一组讨论)。(1)学生推荐2——3个同学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讲解。

(2)利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爱锻炼的人的安静心率、平时心率和肺活量进行比较,说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发育水平。

(四)、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发展我们的身体机能。

1、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和一般不爱运动的人的身体机能的相关数据。

2、讲解为什么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

(五)、发展身体机能应注意的事项。(分组讨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说明,教师小结)

1、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注意呼吸道卫生。

2、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即动作和呼吸正确配合,屈体动作应呼气,挺身动作应吸气,避免做过多屏气(讲解、示范呼吸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3、不要进行过多的力量性和静力性练习,运动项目要丰富,如健身操、跑步、羽毛球、网球和游泳等。

4.使学生学会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

八.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一个组一道题分组讨论,指定1——2人回答,教师小结)

1.请分析下蹲练习中的呼气和吸气的过程。

2.从下面练习中选择1——2种提高心肺功能的最佳练习方法:踢足球、短跑、健身操、打篮球、长跑、蹲马步、引体向上和跳高。

3.描述身体机能常用的指标有哪些?(安静心率、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4.在跑步中怎样养成正确的呼吸方法?

5.发展身体机能的练习中最忌讳的是什么?(过多的力量性、静力性练习和练习中过多的屏气)

九、作业安排:

1.你觉得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体机能有哪些好处? 2.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提高你的心肺功能。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http://jiaoan.cnkjz.com 和华东版课本及人教版教本。

十一、自我问答:

通过学习学生哪些方面有提高?(1)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一些方法;(2)学生对身体机能的测试很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学会了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和独立思考。

第四课 发展你的体能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新颖学习方式转变。真正做到“学中动”,“动中学”。二:教材分析及处理

这是水平四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由于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进行,教学内容又相对枯燥一点,因此在授课时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对这一教材向学生进行传授,我把本课放在室内篮球馆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师讲解、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回答及实践操作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及处理

水平四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枯燥内容的学习难以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水平四的学生的学习气氛比较浓厚,性格比较活泼,对于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容易接受,因此在传授这一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直观性、形象化、生动的立体化效果强的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好完成教学。四:教学内容

你的身体形态和体能发展 五: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身体形态和体能的构成。

2: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身体形态和体能的测量。六:教学重点

1:学生知道身体形态和体能的构成

2:学生能正确的测量和评价身体形态和体能 七:教学难点

学生能有关注自己和他人身体形态和体能的意识和习惯 八:教学过程 A: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些比赛录像剪辑、教师设置相关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和回答] 通过录像播放,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与回答的学习形式,转入本课内容。B:导入新课

你的身体形态和体能发展 一:体型—你漂亮的外表 1:身高 2:体重 3:胸围

4:身体形态指数 5:体型

[多媒体演示、老师提问、小组讨论与回答等教学手段] 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小组讨论,抢答得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并知道身体形态的构成。

二:体能—你身体强健的基石 1:体能的概念

2:体能的发展敏感期

3:你应测重发展的三种体能 a:速度

b:有氧能力 c:灵敏性

[多媒体演示、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和回答等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演示运动员比赛的画面,让学生辩认三种体能的运动形式,结合教师的问题,学生回答在我们平时练习过程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通过教师点拨,学生知道为什么水平四学生要测重发展这三种体能。通过抢答,活跃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测测你的身体形态和体能 1:身高的测量 2:体重的测量 3:胸围的测量 4:速度的测量 5:耐力测量 6:灵敏性测量

[多媒体演示测量的方法,教师指导、语言提示、学生实践等教学手段,并将结果记录入学生读本]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加上教师及时的指导和语言提示,学生掌握身体形态的测量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对所学理论知识当堂巩固,同时学生知道体能测量的方法,并在课后进行测量。九:课外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对体能三个指标中的速度与有氧能力进行测量并记录。十:预计教学效果

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等教学形式,并在“动中学”,“学中动”,预计能完成教学目标

第六课 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学习目标:

1、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3、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

4、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教学重点:懂得体育锻炼的益处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参与”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欣赏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精彩体育画面集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课件)教师临时客串记者,模拟采访学生。

教师提问: A“你平时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B“你喜欢哪些运动项目?” C“你最喜欢哪位体育明星?” D“为什么喜欢呢?”

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相互交流,并且适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点评,调节课堂气氛。

二、组织学生讨论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A笼养兔鸽(兔子跑不多远、鸽子飞不多高就会死亡)B运动剥夺试验(限制人体运动,人就会告别健康)

C“7大于8”(每天连续学习8小时,不如劳逸结合学习7小时的效率高)

在学生谈感想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简要的总结,实验表明:如果没有运动,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运动的少,生命力就脆弱。→

生命在于运动“life depends on sports”。(1)这句体育格言出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2)、我国先秦时期《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3)、古希腊人: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那么体育锻炼究竟有什么好处?(讨论时间5分钟)

三、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既然体育运动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就应该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师生共同解读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倡导的“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奥运精神。并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验其中的乐趣。视频

四、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 1互动游戏:①、双手背后交叉互勾。

②、反口令动作“指鼻子,摸耳朵”。

2、现场问卷调查。

3、对照答案,计算得分。

4、参考标准,作出评价。

五、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方法。六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本次的知识点: A、生命在于运动

B、体育锻炼的多种价值 C、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D、创设锻炼方法

2、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准备三人四足比赛

补充:为了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上周的体育课在处、二(4、5、6)班举行了全运会有奖知识活动,并在班教师里张贴了一些奥运和全运会明星小资料和故事。

第七课 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认知:使学生理解科学健身的重要性,掌握科学健身的基本原则。技能:使学生树立科学锻炼意识,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情感:学生乐意听讲,并能积极提问,课堂气氛活跃。教学重点:科学的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

1、提问法

2、引导法

3、讲解法

4、分析法 板书设计:

1、板书清楚,字迹清晰

2、思路清晰

3、目的任务明确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平时是怎样去参加体育锻炼的?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二、科学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参加体育锻炼能全面促进健康,但是如果不注意科学锻炼,广凭主观热情盲目蛮干,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发生伤害事故。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了解自己、实事求是

在开始体育锻炼前,应对自己的体能水平和健康状况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以便能根据自己身心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以改善自己体能和健康方面的不足。如果你患有某些疾病,还需要向医生或保健人员咨询,以免出现损害健康的不良后果。

二、立目标,积极进取

参加体育锻炼之前,要注意根据自己体能、技能和健康水平的实际,确立明确、具体而适宜的目标。这样做将会使你的锻炼“有的放矢”,使你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些目标,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全面锻炼、注重实效

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各部位、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心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在选择运动项目、锻炼手段时,既要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更要注意多种运动项目和健身方法的结合,全面锻炼,以便更好地促进生长发育和身体全面、协调发展。在健身的同时,还要注意健心,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并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全面增进健康。

四、运动有衡、坚持经常

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要想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坚持经常,持之以恒,而“一曝十寒”式的锻炼,往往收效甚微,只有坚持经常、有规律地进行锻炼,你的体能和健康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五、运动有度、循序渐进

合理安排锻炼负荷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又一关键环节。体能、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如果锻炼的效果不明显,既不能灰心丧气,半途而废;也不可急躁冒进、盲目蛮干。而应针对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六、遵循规律、自我保健

要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遵循锻炼规律,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注意定期体检和运动安全,养成讲究运动卫生、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

作业:运动强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

教学小结: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讨论,组织纪律性较好,课堂氛围活跃,本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良好。

第八课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学习目标:

1. 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

2. 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3. 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习内容: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快。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一)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 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脉率可以达到220次每分。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内。

由于人们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

适宜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 — 安静时脉率)65% + 安静是的脉率

(二)脉率的测定方法 1. 准备一块马表; 2. 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3. 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种的脉搏跳动次数;

4. 测量时准确地数6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于10,就是此时的脉率。

(三)注意的问题

由于刚刚停止运动后的1分钟内,心率下降特别快,因此,运动停止后,要准确测定即刻脉搏,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否则会延迟测定即刻脉率,造成测定结果不准。

三、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

持续长时间运动以后,心脏分两个阶段恢复。在最初阶段,心率急剧下降,接着维持一定的状态,然后再慢慢恢复到安静时的心率(如下曲线图表)。在运动刚刚结束后的一分钟内,有一个心脏恢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分钟内,你的心脏恢复越快,说明你的心脏功能越好。先在运动结束后即刻测6秒钟的脉率,运动结束后1分钟再测一次6秒钟脉率,利用下列公式就可以算出恢复率: 心脏恢复率 =(运动心率-恢复心率)/ 10

曲线图 1心率(次/分)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1/4 3/4 1 2 3 4 运动后的时间(分)

心脏恢复率水平评价参考标准表 2 心脏功能 不好 可以 好 优秀 非常优秀 心脏恢复率 2 2—3 3—4 4—6 7以上

四、怎样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一)用晨起安静脉率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育锻炼后心脏机能增强;安静时的心率应逐渐减少。但是如果相反,脉率反倒增多了,就是表示运动负荷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晨起时的脉率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

(二)自我感觉判断法

对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如果锻炼后,经过合理休息后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体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好,说明运动负荷比较合理。相反,如果感到十分疲劳,四肢酸沉,至第二天仍然没有消除,出现心慌、头晕,没有食欲,睡眠不好,并对再次参加锻炼感到厌恶等不良症状,则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需要好好休息调整。

第九课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1.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是心理最困惑的时期,让他们能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教学内容分析:在体育课程标准中,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五大学习领域目标中设立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以发挥体育的多功能性,在初中阶段侧重于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习用体育活动的方法改善心理状态。3教学目标:

1)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4.教学难点分析: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区别 5.教学课时:一课时 6.教学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课教案

课题: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四、板书设计

1.题目用红色笔写出 2.小标题用白色笔写出 3.板书要写清楚

五、教学内容与程序

(一)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一提到“健康”,很多同学便会脱口而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呗。”其实这种理解是不

全面的,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二)身心之间的关系 1.身体不健康对心理有影响

当我们身体健康时,就能够愉快的生活;反之,会引起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例如心脏病人常常惶惶不安;癌症病人会感到生活无乐趣,甚至产生死亡将临的恐惧。2.心理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人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食欲旺盛、精力充沛,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习效率提高。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劣性生理机能的改变,因而导致失眠、便秘、消化不良、心绞痛、心率失常和月经失调等症状的产生。最新研究还发现:65%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引起的压抑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情绪不好引起的。

总之,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

2.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3.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4.有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

5.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

6.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

7.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

8.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四)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1.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因

运动愉快感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后产生的满足、快乐、舒畅、振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感 觉,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 动因。相反,在运动中没有获得运动愉快感,也是远离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合理地锻炼,你会从中体验到较多运动愉快感,并能使你主动坚持体育锻炼。2.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健体强身,增进友谊,体验快乐,因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增进健康。体育锻炼对参加者的身心影响

(1)身体: 锻炼能改善有氧能力、强健骨骼、强健关节、增强柔韧性、改善睡眠质量 锻炼能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结肠癌患病率。(2)心理:

锻炼能提高自信心、情绪稳定、独立性、良好心境、做事果断、智力水平锻炼能降低怒气、焦虑、抑郁、紧张、慌张、恐惧感

(五)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健康知识

1.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3.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初中体育理论教案 第8篇

一明确体育教学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与中考相关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格外关注, 而使体育等所谓的副科则成了为各门考试课程“加塞”的填充剂, 许多学生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 因而对于必要的体育技能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严重制约了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对于初中体育教学,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 都应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 明确体育教学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将新课程理念与本校学生实际结合在一起, 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积极的改革,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发挥体育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特殊功能, 实现不同体育能力学生的充分锻炼和提高,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协调发展。

二积极调动教学的情感因素, 发展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态度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新课程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育, 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学生的积极态度、畅快心情和活跃思维。初中体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情感因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开掘学生的情感源泉, 让课堂充盈着温馨。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学生保持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 兴奋而快乐地学习体育。首先, 教师要增强对学生感情的投入, 立足换位思考, 把微笑、信任和关怀带进课堂, 追求教学语言的亲切、幽默,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其次,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尽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避免体育学习的单调与枯燥, 增强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最后, 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将诸如高速、腾空、翻转等瞬间完成的技巧性技术动作, 通过慢放、重放、分体讲解等方式展现出来, 增强技术动作的直观效果, 让学生对各种动作要领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教师在示范讲述动作要领的过程中配以视频慢动作和分解,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深化学习方式变革, 引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把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置于关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 着力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目标的新型学习方式。初中体育教师要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通过艺术性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 用探究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 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 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在学习“三步上篮”这一动作时, 我先让学生分别尝试跨步投篮, 组织学生互相观察, 分组交流、讨论动作技巧, 教师示范“三步上篮”正确动作, 并通过录像做分解讲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对照比较自己的动作与正确动作的差异, 分组研讨、交流, 探求技术上的关键之处, 互帮互助, 反复训练,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在“合作”中求知, 在“探究”中发展, 从而巩固已学技术, 进而达到人人过关。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学会了合作探究体育动作的要领, 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取向。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汇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才能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开创出初中体育教学新局面, 以高效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友明.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时空, 2012 (6)

[2]堵玲.实践新课程,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几点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学时代, 2012 (8)

上一篇:计划生育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下一篇:政府部门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