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20

2024-05-14

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20(精选11篇)

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20 第1篇

生态文明与大学生

目前,我们日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扰;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以后,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所以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关键是必须从大学生抓起,在我们大学生的脑中潜移默化,形成生态文明观。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应积极倡导环保与生态文明,积极为生态文明事业做贡献。我们可以指定相关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形成一种生态文明观。并且要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思想。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

二.保护: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积极植树造林;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在房前屋后栽树;垃圾分类回收,回收废电池,金属,废塑料,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使用无氟冰箱,少用室内杀虫剂,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三.宣传: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利用每一个绿

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反对奢侈,简朴生活,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做起,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美好中国,期待更好明天。

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20 第2篇

(2014.6.20定稿)

1.改革驱动

全球携手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构架和路径选择

Joining Hands, Leveraging Reforms to Bring Forth a New Era of Eco-Civilization ——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Civil Society: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Paths towards Green Development

2.美丽中国

多彩贵州

爽爽贵阳

Cool Guiyang, Colorful Guizhou, Beautiful China

3.创新引领

绿色发展

产业转型

Innovation Edge, Green Development,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4.以人为本

文明对话

合作共赢

People Based Development, Civilization Dialogue, Win-win Cooperation

5.践行“中国梦” 推动经济转型和绿色城镇化

Push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Urbanization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6.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迈步绿色发展前沿

Spread Eco-civilization Concept and Stride toward Green Development

7.加快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Eco-civil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s in Guizhou

8.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Build Demonstration City of Eco-civilization and Striv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Balance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for Underdeveloped Western Cities

9.热烈欢迎出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的领导和嘉宾 Warmly Welcome the Distinguished Leaders and Guests to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EFG Guiyang 2014

10.热烈祝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隆重召开

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20 第3篇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七大将其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也就是加了一个社会建设, 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从过去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位一体。在十八大报告上又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 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 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 足见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报告第八部分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 有些提法令人振聋发聩。比如说, 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关乎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关乎到“全球生态安全”。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

(一) 人类已经历了多种文明洗礼。从原始文明发展到农耕文明, 再到工业文明, 最后到生态文明, 人类经历了百万年。

1. 原始文明

原始文明时期, 历时上百万年。当时人们惧怕自然, 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物质生产活动主要依靠简单的采集渔猎。

2. 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持续了七千年至两万年。铁器的出现使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人们学会利用自然, 出现了传统的商业城市。

3. 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仅有300年左右的历史。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 历时三百年。这个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时期, 因为我们认为依靠科学技术发明, 人类可以创造一切, 可以挑战自然。现在要重新反思工业革命以后的现行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中, 从资源的采掘、利用、消费, 最后变成垃圾, 这个过程是不可持续的。

4.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两大核心要义, 一是强调生物的多样性。各类物种, 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应该共生共荣, 形成一个生态链, 不能因为一种物种的发展而侵害, 甚至毁灭其他物种发展。二是强调循环发展。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资源, 都是可以再生利用的, 是循环发展的。

当代生态危机表明, 以往的文明模式, 即工业时代的文明模式, 已不适应当代人类的实践, 也无法正确处理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思维方式下, 人们可以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善待自然, 可以采取某些措施阻止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发生, 但是由于工业文明模式的内在局限和缺陷, 它不能解决全球性的、整体性的生态危机。

正如人类历史上经历过狩猎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的先后更替一样, 工业文明的时代已经走向衰落, 过时的文明形态必须终结, 而应该代之以新的、生机勃勃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二)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生态文明的提出促使我们工业文明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挑战自然, 发展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工业文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城镇化。目前, 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 在创造全球80%以上GDP的同时, 也消耗着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 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

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 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既是环境问题的肇事者, 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1. 中国面临城镇化高速推进的挑战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 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提高1%城镇化率, 新增城市用水17亿m3;每提高1%城镇化率, 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每提高1%城镇化率, 新增建设用地1004km2;每提高1%城镇化率, 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

2.“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1) 城市灾害频发, 城市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 城市频现大面积、持久性灰霾, 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3)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依然较为严重, 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4)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 停车难问题突出。

(5)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中小城市集约度较低, 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密度过高。

(6) 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性炒作大幅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不稳定性。

(7) 城中村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的诟病。

(8)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贫富差距拉大, 城市的整体性被肢解。

(三)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崭新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一个崭新的文明, 生态文明中我们追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 是健康城市、宜居城市、魅力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或者是生态城市?

我们城市转型要实现从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褐色发展转向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发展;发展的方式要实现由“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发展转向“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发展;城乡空间要实现从粗放、无序、非均衡转向集约、有序、均衡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要实现从对A、B模式的扬弃转向新型C模式的探索。

人类必须结束的是产生危机的文明观, 而不是文明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 每一种新晋的文明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

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既有否定, 也有承续。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发展, 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和继承。工业文明时代关于要做自然的主人、要主宰和控制自然的思想, 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我们要终结的是一个时代的文明模式, 而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会终结。

二、生态城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

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中提出了进行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的倡议, 旨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生态学理论广泛应用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

(一) 生态城市是追求的目标

1 9 8 4年,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思想。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生态化, 也就是人类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的过程。

在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倡导下, 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如马世骏先生认为, 城市生态系统可分为社会、经济、自然3个亚系统, 各个亚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子系统, 彼此互为环境。

遵循现阶段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中国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设定为:到2050年, 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 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 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 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零增长”。争取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 (见表1) 。

(二) 生态城市是追求的过程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他是一个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过程, 至少需要20年 (见图1、表2) 。

中国的生态城镇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已经有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截至2012年2月, 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地级 (含) 以上的城市共有280个, 占相关城市比例的96% (见表3) 。

(三) 生态城市是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倡导一种低成本、低代价, 同时也是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更持续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区别于工业化过程中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小汽车、城市蔓延式发展、贪图舒适奢华的个人享受和丢弃式产生垃圾”为特征的不可循环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方式是由褐色转向绿色, 由线性转向循环, 由粗放非均衡转向集约均衡。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 有节制地获取资源, 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减少小汽车的使用, 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旨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见图2—4) 。

(四) 生态城市是一种价值理念

1. 发展理念的认识

生态城市核心价值观就是强调自然为本, 尊重自然,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强调多样循环, 多元多样发展、循环利用、和谐共生;强调和谐幸福, 以人为本, 提升生活和工作条件。

2. 生态城市发展与展望

(1) 生态城市理念需要不断深化。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 着眼未来;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原则;以全寿命周期思维方式来比较和选择产业类型与生态技术。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将生态学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工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全过程。要以人为本, 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 确立人是生态的保护者。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 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传递生态理念, 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绿色生活理念。

(2) 生态城市技术需要不断创新。生态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当前迫切需要对各项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 形成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 进一步指导生态城市建设。

(3) 生态城市发展政策需要不断提升。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 当前对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 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 应形成明确的引导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规划体系和技术导则。

三、结语

浩瀚无垠的宇宙中, 地球孕育了神奇的生态系统, 孕育了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生命, 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 创造了人类的伟大文明。

关于提升生态文明指数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分析与对策 责任

1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生态文明涉及的指标是一个庞大的指标体系,而且问题的宽泛性和复杂性,使得迄今提出的生态指标体系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遵循不同的指标选取原则,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统计的角度看,指标的选取必须具有代表性,数值易于获得和可进行跨区间比较。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为生态文明这个一级指标选取了四个二级指标: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其他环境,并详细的为二级指标设定了十二个三级指标,从而全面、严谨地计算出了生态文明的指数。

1.1 水环境:水是生命之源,“趋水而居”是自古至今人类争取生存和发展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用水量却剧增,而且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可治理的情况却差强人意。在众多可以反映水环境的状况的指标中,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三项指标是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水环境的基本情况。

1.2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如果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超过自然状态下的浓度值,会导致大气质量的恶化,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厂冶炼、生活废气、扬尘、农村燃烧桔梗、环卫工人焚烧垃圾等产生的碳、硫、氮、氢等化合物。我们最终选取了工业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这三个对大气影响比较大的指标。

1.3 土壤环境: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宇宙中其他的星球进行探测,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已经感觉到地球上立足之地的紧张,希望寻求一块新的绿洲。我们选取了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积、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这三个指标。

1.4 其他环境:由于生态环境的具有多样性这个特点,导致有很多的生态指标无法被归类到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之中。可还有一些指标能够很清晰、明确的反映出我国生态的具体现状,以及国家治理生态污染的力度。因此,本文将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生活垃圾清运量设定为其他环境,使得整体指标能够相对的完整。

2 生态文明指数的合成与分析

2.1 指数的合成(以辽宁省数据说明) 首先,对这五年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利用线性加权法把处理过的数据合成指数,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发展的指数,最终得出辽宁省自2004年到2008年生态文明指数如表1,从而分析辽宁省这五年生态文明的发展情况。

2.2 分析 从整体趋势来分析,辽宁省生态文明的发展十分缓慢。2004-2008年间,生态文明指数只上升了14.038%。为什么在经济飞速提高的五年,生态文明却止步不前呢?

①水环境。2004-2008年间,水环境指数仅从0.649594降至0.347548,水环境没有改善,反而更加恶化。这五年间,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下降了35.66%,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对海水、深层地下水、冰雪固态淡水等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根据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的情况来看,水资源治理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②大气环境。2004-2008年间,大气环境指数从0.68降至0.578,整体呈恶化趋势。虽然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略有降低,但工业粉尘排放量与日俱增,保护大气环境已刻不容缓。③土壤环境。2004-2008年间,土壤环境指数从0.055上升到了0.91,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这显示在这五年里辽宁省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投入力度有所提高了。④其他环境。从2004-2008年其他环境的指数上来看,其他环境指数从2004年的0.1801上升至0.345。其中2005年达到0.602。对于污染治理项目投资政府有必要再进行持续投入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而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55.4%,近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置。

3 提升生态文明指数的对策

生态文明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在总结已有经验基础上,抓住根本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在预防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从政府的职能上看,政府要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制定废气、废水、垃圾、噪音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违法必究;同时,加快产业升级,淘汰重污染的低效产业,大力发展环保、高效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从企业的角度看,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并着力建设中国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以期彻底转变以往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4 结束语

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需要千千万万户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靠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不行的。面对污染问题,相当多公民还没有意识到:每一个公民少扔一包垃圾,不损害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的小事对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有重要意义;只有爱护我们的生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每个公民做起,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好起来,天空才会更蓝、水才会更清。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

(03).

[2]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9(13).

弘扬生态文明演讲稿 第5篇

大家好!我是四(1)班的黄敏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与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全新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永续利用的金山银山。”这是民间广泛传播的语言,体现了我国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高度重视。

大家都知道,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风雪、洪涝、干旱、虫害、酷暑、森林大火、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全世界因干旱等原因而造成的迁移性难民预计到

20xx年达到1亿人。 大家肯定也听说过臭氧层空洞、酸雨、大气变暖、气候异常,物种灭绝、水土流失、草原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源变质、能源危机、有毒废弃物等等的字眼吧?我们不知道将来又会听到什么新型的字眼呀!也许会听到太空人在说:噢,地球不再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了!

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同学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捡拾果皮纸屑;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校园环境的优美。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切实地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心系全球,着眼身边,立足校园。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首先是不要随地乱扔乱丢;多走几步,不要穿越绿化带,践踏绿地。,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老师们同学们,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瞧,春天正迈着大步向我们走来,草地上逐渐有了点点绿色,各种各样美丽芬芳的花朵即将绽放!来吧,让我们共同努力,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 吧!来吧,为创造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吧!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弘扬生态文明演讲稿 第6篇

20xx 年 5 月 5 日, 卧龙特区 (管理局) 在卧龙小学举行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生态文明,共建 美丽卧龙” 。参加这次活动的嘉宾有:卧龙特区(管理局)张和民局 长,卧龙特区组织部何部长,卧龙特区行政办公室王主任,资源管理 局杨局长,社会事业发展局张局长, 邓生保护站杨站长以及卧龙小学 范校长等。 站在朝阳下,我们聆听了邓生保护站工作人员讲解环境保护的重 要意义;在张和民局长热情洋溢的讲话中,我们懂得了不能“靠山吃 山” , “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的重要作用; 在主持人吴建老师的倡议下, 我们高举右手,共同宣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最后是签名仪式, 大家都有序的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这条横幅上, 以表我们保护环境的 决心。 这次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意义深远,我们将积极行动起来, “弘扬生 态文明,共建美丽卧龙” 。让卧龙的天更蓝,让卧龙的草更绿,让卧 龙的水更清,让卧龙的山更秀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具有环 保意识,那么“让生命在绿色中成长,让绿色在生命中徜徉。 ”的美 好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建设生态文明演讲稿 第7篇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是要立足安康实际。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即是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陕南安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曾誉为“黄金水道”。“九五”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汉江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虽然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保护型之路。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汉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安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主要调水区,优质水源涵养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在我省境内汉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积659万公顷,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4市的29个县区、298万人口。汉江全长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在我省达4万多平方公里。安康不仅是调水区,而且是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担负着保护水源地水质的重大责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劣,泥沙下泄淤积河床、水库,使水利工程运行寿命和使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质恶化,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留下了隐患。

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社会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安康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安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山中野兽出没……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康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与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全新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永续利用的金山银山。”这是安康市民间广泛传播的语言,体现了安康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都要有明显提高,生态道德教育要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一部分。让“生态道德”建设,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第8篇

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 从水的属性、作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责任出发, 水利部党组做出了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决策, 并提出了推进实施的意见。从此“水生态文明”不仅成为一个新的理念, 也成为发展水利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行动方向。为了使这一新的理念能够被全社会进一步认识, 并真正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仅作一点个人思考。

一、为什么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理念

为什么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理念, 这是不少有识之士关注的一个问题, 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业较多, 门类较多, 目前尚未有人提出“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 不像21世纪前后国家倡导可持续发展观那样, 多行多业都先后提出了自己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方案。其实, 一个新概念或新理念的提出和存在, 必须有它的合理性以及内涵的科学性和社会实践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即, 水是万物生命的本源。没有水,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难以生存。现在世界上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现象, 关键是看有没有水。水也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水, 粮食等作物难以生长, 工厂难以运转, 矿山难以开采。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 然后才能解决其他。经济不发展, 社会就会停滞, 甚至倒退, 亦根本谈不上现代化。水更是生态的基本要素。所谓生态, 是人与大自然相融相依的一种生存环境状态。生态平衡, 则大自然包容万物, 天下得安; 生态失衡, 则大自然报复万物, 天下灾难。当然平衡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 一些原有的平衡会被打破, 但又通过自然的、社会的运动形成新的平衡。人、水和其他的自然、社会的资源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命共同体, 如果水要素能够满足生态, 人水和谐, 则生态平衡; 反之, 如果水要素出了问题, 生态失衡, 则人类社会难以发展, 甚至难以存续。历史上的古巴比伦和中国的楼兰古国都是因生态出了问题, 特别是因为水源的干涸, 最终从地球上消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没有水就没有生态。中国要美丽, 生态要平衡; 生态要平衡, 水利要先行。因此, 水利部党组提出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是一个创意, 也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顶层设计。

二、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何谓水生态文明? 这要从生态和生态文明概念谈起。

什么叫生态? 如前所述, 生态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生存环境状态。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自觉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采取生态化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 使人的行为顺应自然, 而不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相依的一种友好环境状态。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最高境界, 是相对于古代的农耕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的一次新的文化启蒙, 也是使人类变蒙沌发展为科学发展、变非理性发展为理性发展、变“黑色发展”为“绿色发展”的正确选择。生态文明本质内涵其实就是两个侧面、三个基本点。两个侧面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三个基本点是绿色引领、循环经济、低碳发展。把握这一本质内涵, 就可以形成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而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并使资源永续利用。

所谓水生态, 也就是人与水相融相依的一种状态。水生态文明, 其实质是使水保障生命状态永续生存发展的一种社会的、自然的文明。其本质内涵包括4个方面: 1水的生态文明是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和手段防治水旱灾害的一种水安全文明; 2水生态文明是使水满足人类需求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水资源文明; 3水生态文明是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的一种水环境文明; 4水生态文明是使人亲水、近水、爱水、惜水、保护水的一种水文化文明。

三、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建设大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从水的属性以及水生态与整个大生态关系来说, 水生态文明是整个大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 水生态文明是大生态文明的子系统, 这个子系统, 是不可替代的, 亦是不可或缺的, 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的支撑作用。这一作用可以用经济学的“生态价值体现”来说明。

价值“它是体现在商品里的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即使有使用价值如空气等, 也不具有价值”。整个大生态文明包括水生态文明都不是纯粹的商品, 但是, 它都是由自然和人类物化劳动形成的自然性的、社会性的特殊的物品。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统一”,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以及改造自然和修复自然, 都包含着人类的物化劳动, 也可以叫作“生态劳动”。经过劳动的产品当然产生价值, “生态劳动”也必然产生“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三个意义:

第一, 体现了保障生命存在的意义。因为地球上任何生命个体, 在生存发展中不仅追求自身的生存条件和利益, 而且同时也要创造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的生存发展条件。虽然人是最高级的动物, 是万物主宰, 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他生物物种和生命个体的存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中针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所指出的那样: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 山的命脉在土, 土的命脉在树”。“顾此失彼, 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充分地说明, 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及其生命个体的存在, 都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 有了这种关联和影响, 才使地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圈、生物链, 也才使地球充满了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这一生态价值实则体现了“生命价值”。

第二, 体现了保障资源永续利用的意义。地球之所以是有生命力的, 根本在于它是一个由人和其他生物以及无穷的无机物组成的物质世界, 多种多样的资源也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转化的状态。当然也有博弈, 也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河泥”的生存需求和竞争, 但这一生物链或者叫资源链因相互制约和影响而始终保持相对平衡。只是当人的聪明才智高度发达并在人的生命群体不断增多以后, 对资源竞争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产生了竞争不公平、不对称。于是人为砍伐森林、人水相争、人土相争, 过度开发利用资源, 滥捕滥杀其他野生动物等现象不断出现。到了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后, 地下的静态物质变成了地上的动态资源, 地下的冷固物质变成了地上的热用资源, 从此地球不平静了。虽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物质的转化, 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明, 但由于人类的一些“异化”行为, 又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如果人类再不审视自己的行为, 不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 地球上的资源被掏空耗尽, 那么地球的生命力将萎缩。从这个意义上 说, 这个生态 价值则体 现了“资源价值”。

第三, 体现了保障生存环境的意义。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物种和生命个体, 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才能生存发展。“有了阳光雨露, 禾苗才能成长”, 这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特别是人, 不仅要有好的生存环境, 也要有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 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的灾难。在中国已经普遍出现了这样的一些情况: 经济发展了, 但水体污染了; 工业化推进了, 环境恶化了;城市楼房多了, 老百姓们生存空间小了; 碳排放量大了, 雾霾天气多了; 汽车多了, 尾气重了, 空气不清新了。老百姓非常盼望有一个青山绿水, 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产生的生态价值则体现了“环境价值”。

从水生态文明对整个大生态文明的功能来说, 水生态文明在整个大生态文明中的价值体现则更直观和具体:

一是具有形成水生态产品的功能。水利行业一个重要的、基本的职能和任务, 就是通过对工程的兴建和管理, 防治水旱灾害, 实现水安全, 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治水兴水的过程, 实质是生产的过程, 所创造的各级各类水利工程都可以称之为水生态产品。比如堤防大坝, 其作用是防止洪水漫溢。不可想象, 一个沧海横流的社会怎么能成为文明的社会? 又比如兴建的大中小水库, 其作用就是调蓄水势,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大生态上水源不平衡的问题。再比如建设农田水利设施, 也是从根本上为了水旱从人, 提高粮食等作物生产能力。没有这些水利设施即水生态产品, 就没有水环境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更谈不上大生态文明。即使一些小的水生态产品, 如水电, 如有水而产的粮食、水果、蔬菜、鱼类乃至鲜花都是人类必需的, 像饮用水, 须臾不可缺失。

二是具有调节水生态及大生态环境的功能。大生态环境即自然生态环境, 其内容包罗万象, 哪一个环节出问题, 伤害的表象是一种或多种生物资源, 但本质上是伤害人类自己。存续这些资源, 平衡这种大环境, 有许多问题的克服和解决必须依靠水利的发展和进步。比如, 水体一旦突发严重污染, 还需要通过调度洁净水源稀释冲洗, 但根子上还是要从源头上净化处理, 达标排放, 截污减排。净化处理最有效的方法有三种: 物理措施, 排除絮凝混合物; 生物措施, 吸附和消化混合物; 化学措施, 降低相关毒素。这些措施需要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 当然也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和全社会配合。又比如, 地面沉降, 会引发诸多的生态灾害, 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禁采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 或通过自然的力量逐步修复回归地下水。这些也是水利行业的本职所在, 其他行业是无法替代的。

三是具有支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存续发展的功能。人的存续和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 必须以水源为生命的保障, 有了水, 就可以固碳、释氧, 为万物提供生存环境。特别是水生生物, 湿地则是他们的栖息地。“湿者, 水藏而润也”。湿地既是地球的肾脏, 排毒的通道, 也是人类朋友即其他生物物种生命的摇篮。没有湿地的存在和发展, 沙漠会离人们越来越近, 人类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水至涸则无鱼, 人无朋则寡”。

四是具有绿色发展和引领的功能。前面已经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 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水利长期发展积累的一个重要经验, 就是山水林田湖要综合治理, 桥涵闸站点要配套成龙, 大中小工程设施要相互衔接。因此, 在实施水利工程项目的同时, 注重植被, 使水林土一体化同生同进, 不仅涵养了水源, 挡沙固土, 而且发展了大片绿洲, 提供绿荫, 降碳减排。目前全国已形成了58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1 000多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这是水利人对水生态文明的创造, 也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贡献。

五是具有文化服务功能。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 正因为这种丰厚的文化根基所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才使中华民族永立于世界之林。而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支。在某种意义上讲,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洪水等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古代的神话传说, 诞生了中华民族的最早文化, 实则是诞生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水文化, “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洪水和大旱的抗争。到大禹治水疏九州而定天下, 被后人记述入史, 已印证了中华民族探索治水规律的艰难过程和坚定不移的治水精神。同时, 丰富的治水实践又使中华民族诞生了一系列璀璨的哲学光焰和美学思想。从老子到孔孟, 从《诗经》到《离骚》, 从汉赋到唐诗宋词, 水, 始终成为哲学的借喻、文学的素材和美的话题。因而, 又可以这样讲, 水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 是一种精神文化, 是一种承前启后、开启未来的思想文化。多少年来, 广大水利职工始终以大禹为师弘扬先贤治水精神, 注重对水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并认真挖掘水文化元素, 使其在水利工程及其周围不断呈现和广泛传播, 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水文化及其他文化科学知识, 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发展大生态特别是人文生态的一个重要力量。

四、如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怎样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如前所述, 既然水生态文明是一个包括水安全、水资源、水情势、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综合体或共同体, 那么水生态文明建设亦必须从这些方面整体推进, 分项实施。应当说, 加强水利发展, 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举措。

( 一) 加快大江大河和城市内涝治理, 注重防洪保安

中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 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有关史料表明, 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是平均每2 ~ 3年就会发生一次洪涝灾害, 有的流域或者多个流域特别是江淮流域, 有时甚至是连年大水, 连年大灾。根据全国600多条河流的历史记载和现代的科学手段测定, 中国的主要江河都曾发生过较大洪水和大洪水。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所限和一些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无能, 往往洪水发生时, 人民群众都遭受巨大的灾难。“船行树梢、人或鱼鳖”, “瘟疫泛滥、饿殍遍野”都是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真实情景。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 领导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 不断进行流域性和区域性洪水治理,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江大河普遍地提高了防洪标准, 并有效地抵御了多次洪涝灾害的袭击。但是, 我国的江河防洪标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离水安全的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 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多次出现, 我国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如1991年的江淮太大水, 1996年、1997年、1998年的长江大水, 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的珠江大水, 松花江、嫩江也于1998年和2013年发生了大洪水。近几年, 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 区域性的集中降水不断发生, 特别是在城市化推进发展后, 城市的规模在扩大, 人口在增加, 而排涝设施跟不上, 许多城市在集中降水时受洪涝威胁十分严重。因此, 加强大江大河治理, 特别是加强城市排涝设施建设, 仍然是水利行业在未来一个时期非常紧迫的任务, 哪一块都淹不得, 哪一块都淹不起。

解决防洪安全是实现水安全的关键而重要的内容, 人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何谈水生态文明? 又更何谈生态文明? 为此, 对大江大河要进一步完善流域治理规则, 对重要节点要实施重点控制, 要根据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对城市的防洪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城市的外水威胁, 如大江大河大湖大库边上的城市, 要建立防洪屏障, 加固堤防, 提高挡排标准, 以防御风暴潮的袭击。二是城市内涝的威胁, 这是大多城市都面临的。解决的办法是, 地面径流要实现河湖连通, 形成水通水畅的水系, 做到引得进、排得出; 地下的管网要实现雨污分流, 污水正常排放, 涝水及时排出。从近30多年城市发展来看, 许多城市地下管网不适应, 地下管网与地面河湖连通不够, 出口少, 口门小, 出路不足, 一旦遇上大水, 必然形成城区内涝。如北京市2012年“7·21”大水, 竟因内涝死亡79人。因此, 城市水利建设不仅要加强地面内河治理, 也要特别重视地下排涝管网建设, 增容扩线, 开大口门, 联结河湖, 保证畅通。

( 二) 严格实施“三条红线”制度, 保证水源永续利用

中国既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 又是一个干旱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如果说洪涝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那么干旱缺水则是中华民族的一块“心病”。中国尽管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处于世界第6位, 但因人口基数大, 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 m3, 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21位。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夏秋多, 冬春少。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匹配, 多个区域分别或同时发生旱灾的概率较高。加上目前中国人口的增加, 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 水污染的情势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不仅经常会发生旱灾, 也会经常发生“水荒”, 甚至会出现突发的水污染造成人饮困境。这种水资源缺失, 就是水生态的不平衡, 亦是大生态的失衡。解决这一大问题, 必须发展水利事业, 一方面通过工程设施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如兴建水库、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和区域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等, 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 约束人的行为以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即统称的“三条红线”管理制度, 包括总量控制, 定额管理, 提高用水效率, 严格污水达标排放, 就是从人文生态侧面的制度安排。“三条红线”制度, 实质上是为了解决用水三大矛盾: 总量控制红线主要是解决人的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 保障生态发展; 用水效率红线主要是解决人的用水与用水效益的矛盾, 保障用最适量的水办最必需的事; 纳污红线制度主要是解决人的用水水质和其他方面用水水质的标准, 以保障人的饮水安全和其他方面供水水质的安全。总量控制, 定额管理, 提高效率, 节约资源, 保证安全, 这是水势平衡的内在要求, 也是水生态文明的量和质的体现。为此, 既要发展调水工程, 以解决区域不均, 平衡水势, 又要加强水污染的治理, 提高水质, 更要注重节水, 使水资源永续利用。

( 三) 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保障粮食安全

毛泽东同志在1934年就讲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精辟地提出: “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因为人要吃饭, 吃饭靠田, 田靠水利。没有农田水利的设施发展, 只能“望天收”。粮食安全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根本性安全, 也是水生态文明必须保障的安全。从茹毛饮血到渔猎社会, 然后到刀耕火种, 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挣扎, 才通过饮食的进步而使人真正变成了智慧的人。今天, 不管是什么工业现代化的国家, 没有吃的, 都将“无粮则乱”。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 谁来养活中国人? 只能靠发展农业, 兴建灌溉农业水利工程, 同时发展良种、化肥和其他科技配套措施。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是中国最基本的问题, 也是中国人文生态的重大问题, 无农不稳, 无粮则乱, 是历史的教训, 也是未来的拷问。

( 四) 注重水生态建设, 优化水环境

所谓注重水生态建设, 优化水环境, 就是要转变人的治水理念和传统习惯, 不是就工程建工程, 就项目建项目, 而是要把治水兴水的过程变成顺应自然、修复自然、完善自然的过程。使人与水达到共融共谐的一种新境界。既要考虑人的减灾的需要, 也要考虑其他生物物种个体生命存续的需要; 既要考虑人的安身立命环境的需要, 也要考虑生物物种栖息生存的需要; 既要考虑水利工程主体价值的所在, 也要考虑其能够带来的资源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所在。比如建一个防洪大坝, 它的主体功能是防洪减灾, 但如果把它建成既是一个防洪屏障, 又是一个交通通道, 同时又成为一个水利风景区, 其周边成为产业开发的热土, 其效应倍增, 当然应是生态型水利的发展取向。更多的水利工程兴建和修复, 都应选取低碳型发展和绿色发展。比如对灌溉区改造, 普遍实施节水改造, 就是生态型的治水; 对城市河流的整治, 不再采用“截弯取直”的传统方法, 而是依据固有的河势或适当增加一些弯道, 体现曲径通幽, 亦是生态型、环保型的好的治水措施; 再比如对一些堤防不再搞整体板块式的护坡, “叫醒堤坡”, 给生物留下生命活动的空间, 也是生态型的文明治水。

( 五) 挖掘内涵, 丰富水文化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英译的探讨 第9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章加以阐述,并把它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论断的提出及其发展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反响,国内各界人士在充分表示支持之外,还纷纷对此进行了深人学习、研究和探讨。

我本人是一名林学科技人员,担任过中国工程院分管生态和环境领域的副院长,从2004 年至今一直兼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方首席顾问,因此对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表述十分关心。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为生态文明这一问题与国际上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专家沟通,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遗憾的是,对于“生态文明”的英文译法一直没有正式定下来,现有的中央文件正式译文中对此词的译法既不统一、也不规范,已经影响了与国外在学术和政府层面的交流,在此提出思见,希翼与各界人士和有关专家共同探讨。

“生态文明”这个词在十多年前已散见于一些学术文章。2002 年春,原林业部曾组织了一批专家研究中国林业发展战略,当时的研究报告指出了必须把中国林业发展战略方向转变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轨道上来,并提出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发展指针。这项战略咨询研究成果于2003 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 号)中反映出来。2005 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了包括人和自然和谐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指出要“在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而到了2007 年的十七大召开时,在中央的英明决断及不少专家学者的努力争取下,“生态文明”正式进人了十七大报告,成为报告中的一个亮点。可是当我们要用十七大的精神与国外学者交流时,却发现十七大报告的正式英译文本中把“生态文明”译成了conservation culture。从英文字面上来理解,conservation culture只是思味着一种保护自然的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丰富内容相去甚远。我当年就曾为此致信中央书记处,希望改正这个译法。我认为生态文明应该名正言顺地翻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在2007 年以后,国内学界普遍认可了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的译法,与我接触的外国环境专家也对此认可。可是,直到最近仍有同志把生态文明译成conservation culture,由此可见还需进一步加强推广和使用。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专门论述,使大家深受鼓舞。但是翻开英译文本一看,这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翻译成了ecological Progress,按字面思思就是“生态进步”。这个思思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含义相比,无论在层面上还是内涵上都差了一大截。为什么要这样翻译,是不是因为中文的“建设”两字含义太泛,不便译成construction,就要译成Progress? 当然译成develoPment,establishment也可以。但为什么偏要把“文明”两个字丢弃了呢,难道是担心国外没有正式用生态文明概念,外国人就不能接受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这个词吗? 实则不然,我在2012 年12 月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不得不公开解释生态文明译法问题,指出ecological Progress含义太窄,还是用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较为贴切,得到了与会外国专家的赞同。而这些人大都是国外环境与发展界的大专家,包括联合国环境署的主要官员,一些国家的环境部现任和原任部长,一些著名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美国环保协会(ED)的主要领导人。他们都深受鼓舞,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政府的创举,把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如此高度,国外尚无先例。

倡导生态文明演讲稿 第10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面朝小庙春暖花开》

伴着新世纪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可我们凝望地球,凝望我们的家乡---小庙: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我们的乐园--天王山也没能逃过…难道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原来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可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

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到那时山不孤

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从小庙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我们行动起来,我们的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

大步向我们走来,草地上逐渐有了点点绿色,莉花、杏花悄悄打开了它的花苞,三月桃花也把它美丽的花朵绽放出来!让人看了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把这美景来维护。我们呼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创造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让明天更加美好,让我面朝小庙春

暖花开

倡导生态文明演讲稿 第11篇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包括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西方学者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上一篇:“励志电影周活动”活动总结下一篇:新供应商实地考察审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