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课外阅读范文

2024-06-19

解决课外阅读范文(精选11篇)

解决课外阅读 第1篇

课外阅读问题与解决

导语: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一部分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让孩子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我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三)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

(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

(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解决课外阅读 第2篇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前所未有地提出“课外阅读”的重要地位。其中还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觉得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才能达到最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想要读什么。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要求的阅读量,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规定每天读什么书,要求学生读了课外书后,填读书卡,摘抄很多优美词句,写读书笔记等。但教师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教师布置的阅读篇目是不是学生喜欢的,而且这样多的阅读作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崔峦曾说过:“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对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及最后的结论更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阅读量的要求前必须先了解学生读阅读内容的要求。只有符合儿童心理的读物,才能真正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使他们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崔峦曾说过:“学生的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及最后结论更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阅读量的要求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需求,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

那什么样的读物才是学生喜欢的呢?应该说,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年龄的变化、知识的增长 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不同。如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还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他们大多喜欢阅读能够引发他们美好想象的童话类作品。而中高年级学生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喜欢的阅读的作品类型不断丰富并呈现个性化倾向,有的甚至可以读懂部分中外名著或比较深奥的作品。如果教师不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尊重学生的阅读 需求,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以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学生,那么难免会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反感和排斥。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一个教师连学生自己选择课外读物内容的权利都试图剥夺的话,那么很难说这个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向学生推荐号的读物,因为我们有责任作学生阅读的引路人,而不是让他们在茫茫书海中去瞎撞。但是这种引领不是强加,如果把阅读比作采摘果实的话,那么我们是要引领学生避开那些有毒的或者他们根本无法摘到的果子,而走向那些成熟味美的果子。但是他们摘到的是苹果还是梨子,我们就大可让他们自由选择而不必去强求。

我们除了了解与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受到人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时期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加强课内指导,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旺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的或正在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横向上和纵向上扩展阅读,借机点然他们求知欲望,使其既可巩固知识,又可进一步延伸拓展知识,使他们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习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的文章《迟到》,然后我给学生念她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很感兴趣。趁机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想读林海音的作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非常想了解这位作家的事情,很快就在课外找到了她的小说《童年 冬阳

骆驼》,有的还找来了《城南旧事》,在班上传阅。真是让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都是兴趣使然。

2、开展课外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最喜欢也是最易被他们接受的莫过于多姿多彩的活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他们享受收获与进步的喜悦。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在班上开展一次交流会,学生可把自己最近读的书讲给其他2学生听,可讲书中内容,可讲精彩片段,可朗诵,可谈心得体会。形式不限,学生畅所欲言。还可办手抄报,自制手鉴,演课本剧,知识擂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兴趣盎然,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3、尊重学生个性,刺激阅读兴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特点,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固有思维,死板经验,以“推荐”为名,将自己的阅读个性强加给学生。应注重学生阅读资源的丰富与更新。如,现代作家杨红樱的小说和童话就很受现在的小学生欢迎,不少小学生都看她的小说》淘气包马小跳》、《五.三班的坏小子》等。又如,《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苏菲的杰作》这些现代气息很浓,贴近小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色,所以小学生喜欢看。作为教师,首先要跟上时代,随时了解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做好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引导孩子正确理解看待书中的人物。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

解决课外阅读 第3篇

一、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江苏省有关部门的一次调查中显示:周末和寒暑假选择课外阅读的只有26.4%和35.6%,放学后和临睡前选择阅读课外书籍的占到13.8%和10.3%,而在课间和自修课上课外阅读的只有13.9%。可见当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十分有限。这同新课标所规定的“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原因

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还布置了课外读书任务,但为什么还会遭遇上述的尴尬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小学生缺乏适合他们的读物、学生对课外阅读缺少方法指导。

三、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措施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呢?从让学生读什么入手,重视培养怎么读,并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好的习惯,使学生都能愉快地投入阅读的实践中;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1. 课外阅读的“载体”———“读什么?”

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同时应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2. 课外阅读的“船桨”———“怎样读?”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在平时阅读中,我们可运用读、划、查、思、比、练的阅读方法。从粗览到精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读。读是运用多种方式去阅读。如朗读、默读,浏览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探测性阅读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有限,老师可以适当地对读书的方法做出一定的指导,教会他们使用合适的方法去读自己喜欢的书。

(2)划。划就是圈点勾划,做好标记,以帮助分析总结。阅读时,我们要把精要的字、词、句、段用圆圈、横线、问号、惊叹号、着重号、箭头等勾划出来。同时,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上简要评注,以帮助记忆、分析、归纳。“圈点”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读书符号,如“?”表示此处有疑问,“☆”表示很喜欢,“!”表示很重要等,这种方法可用于重点段,也可用于全文。“划”指划精妙之处(便于日后写作),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等,摘抄在“采蜜”本上,读读背背,积累语言。并根据年级的不同,循序渐进,如低年级只记下文章的题目,学会必要的生字;中年级摘录优美的句子或片段;高年级写写读后感等。

(3)查。查是对阅读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必须了解的情况、出处和数据,也就是上面一点讲到的“?”部分,应该尽量查阅字典、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去弄清楚。总之,是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去了解未知问题,力争经过自查,不留或少留问题。

(4)思。思就是思考。看到一篇文章,应该学会问为什么,并养成思考的习惯,应用到日常的阅读中。从文本中发掘言外之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5)比。比,是指要把不同的文章进行参照地阅读,在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既要能找到文章的不同点,也要能找到文章的相同点。在比较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底,让学生的课堂阅读更有效率,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质量。

(6)练。这是指我们在阅读之后,还要亲自动手写一写、做一做。经常写写练练,是检验阅读效果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可以安排学生写读书笔记、名言赏析等。

3. 课外阅读的“马达”———营造氛围,培养习惯

(1)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培养。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其次,学校要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最后,要发挥小集体的力量。平时和孩子们互通读书信息,交流读书感受,互阅读书笔摘本。

(2)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还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孩子来说,有趣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一些已经能够自觉读书的孩子来说,这些活动可以成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主要可以组织以下一些形式的活动来达到以上的目的:例如组织比赛和评比、开展游戏和表演、设立“小讲台”,等等。

从课外阅读解决学习困难问题 第4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种恶性循环。”

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孩子在小学,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样。

解决课外阅读 第5篇

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并在量上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万100万字。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无可厚非。但每天把课外阅读当作任务,且把作品分解一段一段的,用一条一条的问题去考学生,让学生读后回答,第二天还进行检查。这样,原本就不轻的课业负担,就更加重了,学生苦不堪言。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相互“帮助”“交流”,结果作品未读,任务照样完成,这与教师的出发点大相径庭。如此的课外阅读有什么效果?如何才能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起来呢?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教师和家长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关心孩子,而不是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要,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经常是辅导材料一大堆,而忽视了儿童在精神、人格上的修养。有的家长认为小人书没内涵,文学书没效果,觉得还是教辅用书能立竿见影。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什么时候孩子对什么有兴趣,能接受什么,不是家长凭借自己的理解

就能知道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还可以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遵照儿童的个性心理,鼓励儿童读自己喜欢的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阅读是个人的事

情。就成年人而言,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修养层次、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专注壮怀激烈式的骁勇檄文;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怪诞奇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惟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惟有喜欢,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才可以获得诗意的体验。对于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有责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支持孩子有个性的独立的阅读,鼓励批判性的、有创见的阅读,使他们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三、尊重孩子的阅读自由,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给他们时间上的保证。倡导利用“三余”时间。汉代学者董遇曾经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冬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形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只有每天挤出时间来,天天读,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这就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共同支持,尽量

减少作业量,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要教育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阅读累了,就在本子上或画一朵小花,或描一只小虫,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从而稳定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解决课外阅读 第6篇

写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

调查目的: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书,书是人类进步地阶梯,读书也是了解这个多彩世界的途径之一,一本好书,使人长知识分辨善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那大家读喜欢什么书呢?这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童话故事》……对于大家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

据调查显示:班上有65%的人喜欢读《童话故事》,5%的人课外阅读物是科普书,30%的人喜欢漫画书,20%的人课外读物是作文书,10%的人的课外读物是其他类的书。1%的喜欢阅读《国学》篇章。15%的人作读书笔记。

调查分析:

有些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一定帮助。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调查建议:

11.课外阅读数目与阅读笔记 第7篇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伊索寓言》、《格林童话》 《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读者》、、《给我三天光明》 《福尔摩斯侦探集》、《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史记》、《青年文摘》、《安徒生童话》。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处英风透胆寒。我钦佩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是那个乱世的英雄。他们那歃血为盟的情义,一醉方休的气概,让人钦佩;他们的足智多谋,仗义疏财让人钦佩;他们那不拘小节的侠义豪情,忍辱负重的英雄气焰也让人钦佩;而他们的义重情深、忠心不二更让人钦佩!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竭尽全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21世纪,其实有很多的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只是能够做到“义”的人就少了罢。我们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时,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天蒸蒸日上的中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的“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解决课外阅读 第8篇

一、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当前我省教育上的“五严”制度的认真贯彻实施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农村中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七小时基本得以执行。且在课程设置上对阅读这一块也有明确的安排。因而从时间方面来讲, 学生每天安排阅读的时间是充足的, 已不存在像以前的整天埋头上课, 根本无暇读书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时间是有了, 而初中生, 特别是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扰。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是无书可读, 其次是有书不读, 最后是有书不善读。

在农村, 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 学生可读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学校出于资金、管理等方面因素考虑, 图书室里只存放着一些“老黄历”。一些家长更是无闲钱买“没用”的书来读, 城里的图书馆对农村学生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求。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农村学生无书可读。

有书不读是指有课外读物而束之高阁不去读它, 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校时间主要是几节课, 放学后的时间就由学生自己支配。可是我国目前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父母外出打工, 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因为隔代教育、文化基础等因素, 在督促指导读书这个问题上, 他们往往是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

不善读就是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导不能有选择地有意识去读一些书, 不会真正地“读”懂书。

二、解决策略

我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以上问题采用了一些方法,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就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解决策略进行阐述。

首先, 针对无书可读这个问题, 我在每学期开始便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每人得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 且要保证能在班级里相互借阅 (最好从七年级开始, 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且七年级相对来说学习负担更轻些) 。家庭条件允许的可自己买一到两本, 也可通过向同学、图书室 (馆) 借的途径获得一两本书, 这样每人就相当于有了几十本上百本书了。在管理这些书时我采用班级图书角的形式, 有一整套的制度。这样每年下学期开学时我班的图书角, 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都是有充实, 足够同学们好好咀嚼整个一学期。据我个人多年经验, 仅此“一招”即可完全化解无书可读的烦恼。

其次, 有书不读问题的解决依赖老师和家长针对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

为了配合课外阅读计划的实施, 我在每一堂课开始安排五到十分钟让学生来“说话”, 说说他的课外阅读的内容, 随机抽人上讲台来讲。这样做可“一箭数雕”, 首先是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其次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是对他有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检查。除此之外, 我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在自己的书上可以做各种标记或记录, 若不是自己的书中的好句好段好文必须摘抄下来。这无疑又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个月与学期结束定期进行摘抄交流、展览、比赛等, 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将摘抄这事做得更好。我还以班级图书角内容为范围, 举行知识竞赛, 对学生进行鼓励促动。另外, 我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机会指导家长如何有效督促引导孩子充分利用手中的书。

不善读问题的解决, 老师更是责无旁贷。所谓不善读主要指的是学生不会读, 为了读而读, 因而我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明显实效, 关键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了兴趣之后重要的就是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想避免学生盲目、随意性阅读,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能,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包括前文提到的做读书笔记, 读写结合, 等等, 同时不能忽视课外阅读的评价。这两点很重要, 首先是做好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 “一本好书, 就是一位好老师”。其次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相信若有一群重视阅读的好老师, 有一群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能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的好老师, 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定会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课外阅读解决学习困难问题 第9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孩子在小学,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

而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进入了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这时,孩子们可以读一些儿童报刊以及深刻的童话书,像科学童话与故事,知识类图书(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科学、宇宙之谜、动物知识等)、伟人故事与历史类的书,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阅读量,形成良好的亲子阅读氛围。

解决课外阅读 第10篇

内容提要:

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要想使学生获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将遇良才能力的提高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全面,处理好阅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读书;其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让他们多读书;第三,还应定好师生位置,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第四,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训练,最终达到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中文是李白、苏东坡使用过的文字,她神奇灵异,由她所组合成的一篇篇文章也内涵丰富、充满哲理。对这些文字进行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人类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虽然经历了几次变化,从语言到文字,近年来又发明了电波、光波和声波等语言媒体,但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仍然是文字信息的集合体——书籍。现行阅读资料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大量的文学名著有“生活教科书”之称,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因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被誉为“智慧之源”。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智力、提高人文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信息频传的二十一世纪,学生更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以便及时获得较多的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由于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学生阅读基础的不均衡性,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最显著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上那条追求智慧的道路。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在班上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可以先指导朗读优秀的同学朗读,然后让他们在班上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作品可选用故事情节比较曲折、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语言比较优美的小说、散文,篇幅可选用较短小的。例如鲁迅的《呐喊》、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绿》、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名家名篇的风格特色、思想内涵,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组织学生看电视小说、散文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电视文学作品可以真正使人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它将文字的美和声画的美结合起来,使原作更丰满立体、真挚感人。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组织学生多听、多看电视小说、散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本文字就美仑美奂,若再配上画面,那么在淡淡月色下那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就更容易使学生领略到当时的意境了。而对这优美画面的欣赏也会促使他们对原作的研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不定时组织学生看电视文学作品来进行。

3、利用黑板报和墙报辑录名言名句

如果说上面的方法比较适用于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则较适合阅读能力不太强的学生,他们平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作文不大感兴趣,也难得引人注目。让这一部分学生每天辑录一条课内外的名言名句抄录在黑板报和墙报上,每天让他们读一遍给其他学生听,教师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的摘抄、朗读能力表扬几句,通常会激起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促使他们每天乐此不疲地去阅读、摘录、朗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任何作品都反映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他们受书中思想的影响会更大。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内容好的优秀作品,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当校园流行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这些都是成年人的童话再将纪实报道中记叙的那些因沉湎于言情或武打小说中不能自拔造成遗憾甚至酿成悲剧的事例在班上朗读,有时也指导学生阅读课内外的经典著作和说理文章,例如《赵一曼女士》、《囚绿记》、《革命烈士诗抄》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幸福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看不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及身份的书。

三、定好位置,指导方法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系统必须具备这样几个要素: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材料、阅读方法、教读者、读者。其中“教读者”和“读者”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教学方法”是联结“教读者”和“读者”的一个要素。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先处理好着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实践中,我认为,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并成为衷心喜欢的活动,必须定好师生的位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读的技术,形成自读的能力,这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终身受用的“常规武器”,是阅读教学价值之所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辅导者”、“助手”这一地位,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阅读方法,组织他们顺利阅读。要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一切学习活动包括阅读学习的主体,而不应该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高高在上地当指挥和导演,学生也就不用再急急忙忙疲于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了。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随心所欲、不为读什么而读。

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在阅读中袖手旁观、无事可干。而是说,既然学生是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师是阅读的辅导者、助手,那么教师的活动就必须服从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一切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扶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启发、指导或协助他们解决难题。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提示,然后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让他们融进作品之中,陶醉其间,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我在布置学生读名著《水浒传》时,只是指导学生注意几个著名好汉的人物形象,例如鲁达、武松、李逵、林冲、卢俊义等,归纳他们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采用不同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讨论中明白虽然鲁达、武松、李逵都是下层人士中的粗人,但性格都并不雷同,而是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李逵是造反精神最为彻底的一个,武松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鲁达是一个疾恶如仇、专打抱不平的人物。林冲、卢俊义都是中上层的正义之士,他们的经历也是同中有异,但他们最终都和李逵等人一样被逼上梁山,可见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当然,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决不仅仅是“读”,还应该是一种表达。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不是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主动积极地挖掘,动用自身的经验、阅历加入到阅读过程中去,尝试着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评说作品,一边读,一边尝试着说。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警察与赞美诗》时,就让他们讨论:假设那天晚上苏比未被警察抓住,他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他去赶车,但是车子被有钱人撞坏了无人赔偿,车主又逼他还钱,他没钱最终入狱。”有的学生说:“他一连几天找不到事做,最终还是选择了违法入狱过冬”……真是众说纷纭。但只要他们答得合情合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也在这读说中把握住了主要内容。

有时,也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尝试着写,尝试着画,甚至尝试着演。比如读《荷塘月色》一文,既可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画一幅画,也可让学生模仿写一段类似的文字或读后感,表现自己的风格和才华,发挥他们的创作和想象能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至于演,则更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视野,领略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四、循序渐进,综合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要求不一样,对他们的培养也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刚开始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材料与时间,由浅入深地对学生加强教育。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可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大致上分为:听是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说是概括作品或谈感想,读可让学生根据提示和要求课后阅读,写是让学生作摘录、写随笔或读后感。也可通过各种不定时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多读多写。

课外阅读点滴 第11篇

——班级阅读组织教学例谈

阅读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阅读是每个孩子的第二次生命。无法想象,在学校里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在社会上能主动地拿起书本。因此营造一个小小的班级图书馆,营造一片小小的阅读天地,成了我力所能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正在指导孩子们进行一个 “书香班级”建设的探索,其初衷也是给孩子打好读写表达的基础,培养积极上进的精神情操。总体而言,班级从书目的添置到借阅的规范管理,再到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效果的保证等方面入手,引导孩子们以班级图书角为载体,作个性化阅读体验。

一、书目添置

在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下,师生共同挑选了古今中外的、涉及文艺、自然、科学、地理、历史等领域的书籍约160本作为阅读对象,重点是文艺书籍中儿童文学作品,让同学们充分领略文学这笔精神财富。

二、建立图书借阅制度

班级图书角要发挥效用,一定要有管理,所以首先要建立简单而又可行的借阅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为此,班级专设了两位能干的图书管理员,指导她们制定了本班图书的借阅制度,两个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制作了五本借阅登记册,把班级图书角的所有图书都登记在册。为了保证书籍的流通,规章制度上,也要求同学们每次借阅一本图书,每本借阅一周,一周内没看完优先续借,借阅总时间不得超过2周。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每借阅一本书籍,必须领取一份图书角提供的作文稿纸,书籍阅读完毕的同学,按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每本书写一份图书阅读心得,鼓励多写但字数不限,要求有感而发。借阅登记手续以及读书心得的撰写的督促就由这两位图书管理员负责。如此一来,班级图书借阅秩序井然。

三、阅读兴趣的培养

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之后,书香班级的工作重点就放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之上了,这是本人最花功夫的地方。无论寒暑长假还是节日短假,在给同学们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忘鼓励孩子借阅图书,撰写读书心得。要求认真阅读和撰写,最后择优宣读评奖,在班里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给孩子传递最明确的信息:你只要积极阅读,肯定会有收获。而奖品则是利用剩余班费购买、老师代为挑选的一本时兴的优秀的学生图书。在评优的标准上,一开始重点按照读后感的篇数进行选拔,越往后,则越往内容的质量上靠拢,要求有感而发,不简单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夹叙夹议地谈心得体会,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建议350字以上。这样一来,同学们首先就会感受到阅读和写心得并不是什么繁重的任务,而是触手可及的一份嘉奖。这样孩子们就会从态度上正视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而对照着评价标准去审视自己作品的质量,并且想办法去加以提高。

四、充分的读书交流

我还给同学们组织了诸如读书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结果证明,这是个成功的尝试。比如,班级前段时间掀起了一股“冒险小虎队”的读书热,针对这一现象,我借机引导同学们开展了一次“‘五(4)班冒险小虎队’读书交流会”活动。活动课上,在我班小主持人吴津津的组织下,孩子们有的宣读自己的读书心得,有的以发言稿的形式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冒险小虎队”作品的资料、作者布热齐纳生平创作等资料,有的给作家布热齐纳先生写下了探讨作品的书信,郭同学还展示了自己编写的精彩的冒险小虎队侦探故事,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活动现场不时传出会心欢笑、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一览无余。在孩子们就活动专题充分交流之后,我适时引导同学们思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深刻地体会到分享阅读心得是多么快活的一件事情。当然,作为主导的老师,也不忘给孩子们的欢乐“盛宴”添油加醋,我适时地给孩子出示了两份精心挑选的“冒险小虎队”作者布热齐纳的采访稿,其中作者就故事创作灵感、主人公的“原形”、如何写故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开了同学们阅读过程中不少的疑惑,孩子们真可谓大开眼界。活动结束前,还给孩子总结了有关阅读、写作的重要方法。“读书是是快乐的,而快乐是需要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创造的。”一句作者布热齐纳的名言,宣告了课堂的结束,而阅读兴趣的火苗已经引燃,创作的种子也已经在孩子们的内心播洒,它将萌芽、长大......五、班级读书博客的建立

为了保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给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找一个停泊的港湾,分享彼此的阅读乐趣,并且留住一份珍贵的阅读记忆,我作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设立一个高效的读书交流平台——班级读书博客。博客第一栏目就是孩子们读书心得的展示平台“五(4)班读书交流会”。收集全体同学从班级图书角开放借阅(去年10月份左右)起所撰写的读书心得作品(初步统计大概在200篇左右),通过整理加强篇目的启发性、示范性,上传到“五(4)班读书交流会”这个平台之上,供同学们互相赏析互相借鉴,发表评论。特别鼓励阅读了同一书籍的“群体”就该书展开个性化的点评和研究。借以提升彼此的品位和情操。届时,也邀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上班级博客,来个“亲子共赏”,参与到孩子们意义非凡的创意阅读交流活动之中:家长既可赏析、又可点评,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一篇一篇的累积,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发充分,读书心得越发深入,写作技巧越发成熟,孩子们得到的将不仅是思想的共鸣,更是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解决课外阅读】相关文章:

有效课外阅读05-18

课外英语阅读05-27

课外阅读习惯05-29

课外自主阅读07-12

农村学校课外阅读06-25

小学课外阅读培养07-04

英语的课外阅读07-31

关于课外阅读的08-01

课外阅读中国部分05-20

初二课外阅读计划05-21

上一篇:学校月度安全分析例会下一篇:2024年度学生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会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