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写作手法

2024-07-08

《陋室铭》写作手法(精选10篇)

《陋室铭》写作手法 第1篇

陋室铭写作手法

1、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的“馨”,(比兴:比就是比喻,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

事理,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对偶、拟人描环境(对偶:是一种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对偶:对偶句特点:(1)上下句字数相等(2)结构相同(3)词性相同(4)意思密切相关。(作用)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拟人:化静为动、更生动活泼的表现出环境的清幽。体现“陋室不陋”

台阶上长满了青苔,窗前长满了青草。把苔藓、青草写活了,有精神,有韵味。使人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恬静而雅致。上、入,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又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

3、衬托、对仗夸朋友------雅

以手法。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4、虚实、对比化生活----静

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谈笑有鸿儒。为实写。往来无白丁。为虚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型。为虚写。5、6、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陋室铭》写作手法 第2篇

当年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政治运动,因而得罪了一些高官宠臣,遂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那时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他知晓刘禹锡是因被贬而来,所以故意多方刁难这位文人;且有意安排一间位于县城南门,面向大江只有三间小房的房屋给他.但刘并没有因住进对着江河的房子有所不高兴或埋怨,反而得意地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前,对联如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策知县知道这件事,心有不悦,马上下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房间也由三间缩小到只有两间很窄小的.这所房子面向德胜河,旁边有些杨柳,景色另有一番风味,能居于如此幽雅环境附近,刘禹锡自然安适欢心,且正好可专心读书.有天见周围景物而动情,又写下另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边水;人在历阳心在京.

可恶的策知县就是不愿见到刘禹锡悠然自得的模样,再次行动,竟把他调到城中去住,这回只分配一间仅能放得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间给他.往后的半年内,策知县下令刘禹锡搬了多次家,每次的住房是一次比一次窄小,最后住的是一所简陋不堪的小屋室.这时的刘禹锡真受不了了,他非常生气,心想这个策知县实在欺人太甚.有天晨早起来,心中愤愤然,于是提笔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后来刘禹锡还特地请人将这首《陋室铭》刻在石头上,高高立在门前.人间沧桑,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沙泥,而可敬的诗人刘禹锡所留下的《陋室铭》,却是光照历史,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一篇人人爱读的作品。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灵性了 。

苔痕碧绿,蔓延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旧宅。

(9)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陋室铭》写作手法 第3篇

断续而且低平的二胡声,拂过院内的青草,弥散在这中午淡淡的阳光下,将那一丝忧伤散尽。忧伤散尽后,便凸现出了那一代“诗豪”23年不屈的贬谪生涯。“二十三年弃置身”啊,少年白发,壮岁成梦。刘禹锡已从人生的春天走到了暮秋时节。可是他那许身报国、虽死不悔的豪情并未在秋风中凋谢,于是,他高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唱出了一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振奋。这是怎样一种乐观和自信,这里面蕴含了多少坚毅和顽强!二胡声声,有如冰封下面被砥石撕裂的河水,依旧坚定地流淌着,就像刘禹锡坚定地站在陋室的台阶上,以其旷达和坚韧对抗着整个朝廷对他的不公正待遇。当刘禹锡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当玄都观里“桃花净尽菜花开”,我想他一定在会心地笑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风云诡谲的历史在这二胡的演绎下变得简单又平静了。陋室的墙上挂着十几幅人物画,标示着刘禹锡的一生。在其中一幅画的下面,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当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权阉贵幸们终于一个个被时间的流水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淹没时,刘禹锡成了笑到最后的一个胜利者。”但这已不仅仅是刘禹锡个人的胜利了,这已成了一种精神的胜利。如今,这种精神经过岁月的风霜,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雄心、一腔报国的热血和一种奋发向上、永不低头的形象,如长明灯一般闪耀在后人的心中。青青树荫下,二胡依旧,但在那不绝如缕的声韵中,我们却听出了一丝不屈和倔强,听出了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抚摸着陋室前那满是沧桑的石羊,漫步在青砖地面上,听二胡悠悠地响,我和阿林沉醉在对一种性格、一种精神的感悟中。

鉴赏空间

《陋室铭》仅仅81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文章读来自然流畅,让人回味无穷。而范君问先生的《陋室吟》里的二胡声,则引领着我们进一步探求一代诗豪刘禹锡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陋室铭》的深意。

[读有所思]

闲话陋室和《陋室铭》 第4篇

安徽和县是一座有着两千余年的古县城,堪为人文荟萃之地,惜因历朝历代时有发生的战火兵燹所扰,而使原本甚多的文化遗存累遭毁损。回首历数,保存至今的(当需数度修缮)尚有陋室、孔庙、霸王祠、镇淮楼、文昌塔、西梁山、鸡笼山和香泉等处名胜古迹。言及此,不由地顺势提上一句,1980年初冬,在和县龙潭洞考古时掘出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后,此处即被定名为和县猿人遗址,199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此一发现,确实为研究南北方古人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探索长江流域广袤地区的文明进化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千百年来,源于陋室而有一篇自古流传至今的《陋室铭》,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然《陋室铭》中所提及的陋室位于何地?现状又是如何?且如今世传之言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安徽和县、河北定州和湖南常德之说,对此,恐非尽人皆知。另则,举凡读过《陋室铭》者,认为这是唐代思想家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的名篇,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提出了质疑,且其考证言之凿凿,有根有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意见相左的情况。缘于此,不才笔者亦意欲忝列己之浅见而泚笔作书,以作聆听这场讨论的入场券。至于为何将题目言之为“闲话”,乃因史料短缺、辨别乏力、考证不足而难以加以肯定判断是也。既然如此,撰写此文只求在引用几家之言后再附上几句不成熟的感言而已,故以如是之题而力求为之。

先说陋室。据史料所载,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坐落在安徽省和县城东的半边街,坐北朝南。当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二次遭贬领任和州刺史之时,当地官绅极力要为刘禹锡兴建豪华官邸,然被其断然谢绝,并赋诗一首以作警励:“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当后已,下令必先庚。”嗣后,只在官署后圃小山脚下建一简陋之室,自谦为“陋室”,以作起居、议事乃至行文论道之用。

因有“陋室”,继而有《陋室铭》这篇千古绝唱的文字问世,并于存世后不久,即唐文宗宝历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因情所致而书之并勒石成碑,尔后惜因兵燹废圮,陋室及其碑文遂而无存。明正德十年(1515),时任知州黄公标扩建陋室,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在园内建有多处小型亭阁,诸如“半月池”、“舞鹤轩”、“迎熏亭”、“万花谷”等,蔚为大观。后随岁月流逝而遗存下来的,则是清乾隆年间时任知州宋思仁重建的陋室三幢九间室。再后至民国六年亦即1917年,和州知事金梓材重修陋室,岭南金保福又在东侧建一碑亭,补书《陋室铭》碑文一方,后虽断但犹存。此外据传,刘禹锡在和州任内,不但撰写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而且还留下了《历阳书事七十四韵》的长篇韵文。

在笔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中,当时的陋室未见开放,家乡百姓也就无缘前往瞻仰。日伪时期,陋室成了日寇的兵营;民国时期,陋室成为县党部所在地;而在解放后,和县公安局长期设在这里,直至改革开放初始之时方迁出。1985年,当地政府接受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议案,而由省、县拨款按原貌再度修葺陋室,以纪念刘禹锡这位旷世贤才的唐代清吏。至此,业经历朝历代多次修缮而保留至今的陋室,现已开辟为刘禹锡纪念馆,其主室正门门楣上的“陋室”两个大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迎面照壁上刻写的则是“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十六个大字,其中的“韦”系指韦应物,“白”系指白居易,以此概括表达了后人对刘禹锡的崇高敬仰之情。主室正中塑有刘禹锡立像一尊,庄重肃穆,上悬一横匾,亦书有“政擢贤良”四个大字。1986年,和县陋室即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陋室铭》。一旦提起这篇脍炙人口的铭文,不得不对过往历史作出一点简要回顾。唐顺宗永贞年间,时任户部侍郎的王叔文及其搭档王伾,联合了时称“刘柳”的刘禹锡(时任监察御史)和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等八人,在刚刚继位的唐顺宗的大力支持下,对政治启动变革,即针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即史称的“永贞革新”,颇得民心。然而可悲的是,历史上举凡力主改革变法者,如用现今的话语来说,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到一百五十天的“永贞革新”之举,终因唐顺宗逊位而夭折了。至此,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亦在遭贬后染疾身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同样遭贬而到边远地区担任司马,成为“逐臣”。这就是史称的、广为人知的“二王八司马事件”。随后二十年间,刘禹锡几经辗转,在多处担任刺史之类的官职,再无昔日的辉煌。如前所述,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出任和州刺史,世上遂有如此这般的陋室,以及随之而问世的千古绝唱《陋室铭》。

理应思忖的是,面对亦诗亦画的陋室,岂能没有文字加以优美赞许而让后人到此访古时为之探幽欤?于是乎,陋室主人刘禹锡撰写了《陋室铭》,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篇格调清新、明快简约、超凡脱俗、意境深远之华章。试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难道不是主人钟情于陋室而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对于这篇简短的散文,后人一致认为,此文乃系作者以借物明志的表现手法,从而表达他那不追名逐利和坚守节操的高尚情怀,以及不求闻达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调为其旨趣的。

但是,《陋室铭》是否出自刘禹锡之手?溯千年而至今,却另有一说。

所谓陋室之谓,一般地说,不是专指而是泛称,任何时何地,即便是豪宅,主人亦可谦称为陋室。如若由此着眼,称之为陋室者可谓多矣哉。缘于此,有心之人当从古籍中仔细稽考对比后,势必会提出一个问题:刘禹锡建于安徽和县的“陋室”是否就是《陋室铭》中所描述的“陋室”?或者说,《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亲撰抑或他人之作?前文已提到,千百年来,当民间将刘禹锡和《陋室铭》早已联系在一起之时,学术界有识之士却能对此定论提出质疑以期谋求真相。应该说,这是彰显学术自由争论的一个可喜现象,理当值得称道的。

由此,笔者即饶有兴趣地研读了几篇针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文章,同时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一经综合后而深感将所接触到某些少量而又散见的不同看法加以罗列归纳,尽管涉及面不大,亦恐不失为一件有意义之事耳。有鉴于此,故而为之。

其一,北宋真宗年间高僧释智圆,生前曾有专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于生后仁宗年间刊行而存世。在论及《陋室铭》时,著者认为,以仙、龙自比,有狂妄之嫌,不符刘禹锡行文风范,故而谓之曰:“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如此一说,恐系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最早声音。对此论断,笔者因缺乏相应史籍资讯而难以佐证,当姑妄信之。不过有一点,举凡读过《陋室铭》者,似乎看不出作者在文中隐含自比仙、龙之喻。诚然,愚此一谫陋之议,亦恐谬误之言。

其二,经查阅得知,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清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辑纂的《全唐文》,以及清同治年间朱澄《结一庐剩余丛书·刘宾客文集》等著名相关史籍,确实均未收录《陋室铭》。但有研究者就此著文称,当刘禹锡为母守丧返居洛阳时其婿崔生索文,曾取其四分之一为集略,时有可能未将《陋室铭》选入;旋即又称,《刘梦得文集》原三十卷,《外集》十卷,宋初散失十卷(顺便插上一句,宋刊本《刘梦得文集》仅存的第一卷至第四卷共四卷,现藏北京图书馆),源于此,当不排除《陋室铭》在散佚之列的可能性。

其三,多少年来,不管是教科书抑或评述文章,但凡提及《陋室铭》时,无不认为这是刘禹锡的一篇传世佳作,对此,无需一一列举。然代代相传的古籍中载有《陋室铭》者,却仅见于《古文观止》,其他重印的相关古籍(包括《刘梦得文集》)亦从未见其收录。但据笔者所知,也有例外,比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配画古文名篇赏析》一书,在其收录《陋室铭》一文的简介中,其首句则以肯定的口吻写道:“选自《刘梦得文集》。”这是此书编者的笔误抑或经考证而得到的认定,笔者就不得而知了。顺便说一句,简介中还说刘禹锡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那就显然有误了。

其四,笔者最早接触质疑《陋室铭》作者的是初中同窗呼安泰写于十年前的一篇文章,题为《刘禹锡与〈陋室铭〉》,文中某段曾作如是阐述:“首先,《陋室铭》这篇散文,千余年来,仅见于《古文观止》,连刘禹锡自编的《刘梦得文集》中也未选入;再者,刘多次召集‘和州父老’于‘陋室’议事堂,共商抗灾大计,岂能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句呢?作为立志革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刘禹锡,其一贯思想表现与《陋室铭》中所流露的消极、颓废情绪,毫无相同之处。”当时笔者读到此段时,觉得呼兄之言颇具参考价值,但存有两则疑点,一是《刘梦得文集》或称《刘宾客文集》及其“外集”虽未收录《陋室铭》,但不能仅凭这一点而否定刘是该文的作者,似应作进一步征信印证,以求确凿无误才是;二是不管《刘梦得文集》是刘的自编抑或后人编纂传世,一时疏漏亦乃自古至今在所难免之现象。三是呼文所说的《陋室铭》流露出来的只是“消极、颓废情绪”的看法,而这样独具别意的看法,似乎与学界的共识大相径庭。

其五,南京一位专门研究刘禹锡的大学教授曾对《陋室铭》一文本身进行剖析,认为通篇缺乏逻辑,拼凑成文。这位资深学者以《陋室铭》开篇两句作为例举,认为违反常理,岂有仙居矮山龙游浅水之理?一经比对,此议则与释智圆之说如出一辙。仅此一点,足以表明了这位专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作者之说。然众之所识,其开篇两句,乃行文时常用的排比法,即乃一种形象的比喻,放在文首,颇具点龙画睛之效。这位学者仅从生活常理出发而予以否定,恐有失之偏颇之嫌。

其六,青年学者段塔丽在《〈陋室铭〉作者辨析》(《文史知识》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曾侃侃言道:“由于《古文观止》选编者审核不精,漏收或误收古人作品,以及所收文章与作者名不副实等情况更是不乏其例,而将《陋室铭》一文题名刘禹锡所作,就是其中一典型例证。”为了印证此一结论,作者在此文中列出三大理由。如将其简略,则可概括为:一是当刘禹锡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曾撰《竹枝词》十余篇,《旧唐书》本传中有所提及,但并未提及《陋室铭》,而《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则称朗州风俗陋甚,这就与《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之“陋”的含义大相径庭。二是遭贬后的刘禹锡常靠文字来渲泄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与郁闷,这是他在朗州写下十多篇《竹枝词》的主要原因和动机之所在,而这与《陋室铭》一文中所抒发的豁达乐观的高雅情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是遭贬之官不得不有所顾忌,不可能纵情地与鸿儒“谈笑”而与当地官吏随意“往来”,焉能有《陋室铭》这样的文字问世呢?既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的作者,故在文章结尾,段君经仔细研读两《唐书》后而认定《陋室铭》的作者乃是唐文学史上不见经传的崔沔。纵观段君此篇佳作全文,可谓依之有据,言之有理,但其出发点则是将所谓的“陋室”认定在朗州了(有湘籍作家专文对此论证,此处就不引用了)。殊不知,刘禹锡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先贬连州后又贬任朗州司马。回京一段时日后又二度遭贬,当赴任和州刺史时,已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相隔十八年,处境有所变化。如果朗州不是“陋室”的所在地,那么辨析《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之作则要从另一个方向去探索论证了。

其七,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陋室铭〉作者质疑》(《文学遗产》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写道:“据《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传》,谓《陋室铭》乃崔沔所作。今按《崔沔传》篇末云:‘沔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该文随后又云,“崔之生平及作《陋室铭》事,始见于颜真卿所撰《崔孝公陋室铭记》……接下来便细写崔氏撰《陋室铭》及刻石经过:‘为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慰。……。’”经查阅,1921年商务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崔沔小传(亦源自《新唐书》)对此采信而有同样记载。吴老在该文中又接着写道:“我们说此《铭》为刘禹锡所作固无确据,即使说是崔沔所作,亦不免有启人疑窦之处也。”且又认为:“总之,鄙意以为,今所见《陋室铭》实不类唐人作品。如确信其为唐人手笔,则宁信其作者为崔沔,亦不宜属之刘禹锡。”此一结语,展现了吴老治学严谨的风范。对此,窃以为,既然《崔沔传》与《崔孝公陋室铭记》均提及了崔沔撰写《陋室铭》,那么仅仅八十一字的全文理当顺势引用并予以评介才是。据崔沔、刘禹锡年谱,崔早刘九十九年,果能如此,一经引用,《陋室铭》到底为何人所撰之问就有定论而不会引发歧义了。

《陋室铭》写作的故事 第5篇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我们之所以酷爱《陋室铭》,首先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的高超,其次才是表现这种高超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的高超。刘禹锡若没有迸发的思想火花,焉能有含蓄警策的语句?如果我们说《陋室铭》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的话,那么清正廉洁就是它的主旋律。

刘禹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极力强调他的陋室不陋。全文分四层意思:

第一层:陋室不陋,唯吾德馨。既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居室的陋与不陋就不取决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取决于它的主人之德。“唯吾德馨”,所以陋室不陋。即使“斯是陋室”,可我的品德高尚,不追名,不逐利;虽身在陋室,却胸怀天下,志在报国,根本不觉其陋。对于德,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刘禹锡“唯吾德馨”的德是什么内容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句做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解释,他所指的德就是诸葛亮、扬子云清正廉洁、为官不贪的美德。

第二层: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刘禹锡从陋室铭周围的景色、往来人物、生活内容等三个方面强调陋室不陋:苔痕上了石阶,苍翠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郁郁青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弹弹素琴,读读诗经……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其情调高雅,潇潇洒洒,乐趣无穷。这里没有贪欲,没有物质享受;只有凛凛清风,浩燃正气。这段是对陋室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清廉的由衷歌颂。

第三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英雄所见略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列举了两位古代名贤居陋室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同时照应上文“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不都那么简陋吗?可有谁能说它是陋室呢?人们往往把他们并非富丽堂皇的居室和他们清正廉洁的美德一起称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我刘禹锡对陋室的态度与名贤们不谋而合,有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意思。俗话说“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刘禹锡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入铭文,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显然是以诸葛亮、扬子云作为座右铭,当作效法学习的榜样,而没有把自己和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以名贤自居自傲或以名贤来抬高自己的意思。

第四层:君子之居,何陋之有?作者借用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全文的总结,同时作为证据,证明陋室不陋。孔圣人都说君子的居室没什么陋的,这就把“陋室”之“陋”彻底的翻了过来。

《陋室铭》以陋室为题材,以清正廉洁为主题思想,以铭文为武器,给恶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刘禹锡托物抒怀言志,通过对陋室的礼赞,达到对陋室主人那种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的礼赞;通过对陋室的礼赞,去实现对当时的世俗观念的严正声讨和批判。它对势力小人是无情的蔑视和讽刺,它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真不愧为一首愤世疾俗的清廉诗,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再从文学史来看,刘禹锡本身也就不属于“安贫乐道”之人,他推崇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百折不挠。这从他的《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都可以得到证实。

《陋室铭》经典诗句及写作技法 第6篇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陋室铭》陋室在哪里 第7篇

《陋室铭》里写到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就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然而,《陋室铭》中的陋室在哪?答案是:安徽和县。

离开霸王祠,我就直奔“陋室”而去。

经过询问多人,才知道“陋室”的去处——就在和县县城内的一座公园内,名为“陋室公园”。从汽车站搭5元人力车到公园,也不过两里路。进了公园,不到100米,就能看见一尊塑像,不用说,这就是刘禹锡塑像了。

公元824年,也就是距今1181年,刘禹锡再贬和州刺史。他21岁考上进士后,曾官拜监察御史,仕途如日中天。和历代文人们一样,都在年轻气盛之时,发表“不当”言论,不合当权者“口味”,被遭无情贬谪,刘禹锡就是这样,先后贬到朗州、播州、连州、夔州、和州等。

刘禹锡为中唐时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流传最广的诗人之一。如《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题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对于我来说,博客的名字,也是取之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来到陋室。只见里面有一小院,以前也许没有的。正堂一间和侧面两间,一间房,也就七、八平方,这在当时的条件来说,也算可以了。刘禹锡在和州,时间不过两年,但政声仍在,清正廉洁,正当做人,与他的《陋室铭》一样,受到了当地人的赞扬传颂。

“ 陋室”古迹历经千年风雨,几经修缮,才有现在模样。笔者看到,门口一带是广场,碧草茵茵,真有《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味道。

参观完陋室,了却心头之愿。陋室铭,一直为小时求学时津津乐道的文章,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篇文章仍然有警示意义的,正所谓广夏万间,夜眠不过七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不必奢侈求之,更不能发不义之财,一切简单就好。我顿然想起“陋室不陋?”的结论来。是啊, 一种情怀,忧国忧民忧社稷;三间陋室,写信写帖写文章,自由自在,何陋之有?离开和县的车上,我不禁写就打油诗一首遣怀:

和州刺史刘梦得,

诗词盖世为官忙。

心中有时处处有,

安心陋室写文章。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教学反思精选

2.《陋室铭》经典句子赏析

3.《陋室铭》陋室简介

4.《陋室铭》的诗风

5.陋室铭表达的思想感情

6.陋室铭英文翻译及赏析

7.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之《陋室铭》

8.关于读陋室铭有感

9.文言文《陋室铭》简介

陋室铭之宿舍铭 第8篇

舍不在大,有人则欢。

斯是陋室,惟众德馨。

拂晓听鸟鸣,晚归听蛙唱。

谈笑有室友,往来无异性。

可以做作业,睡美觉。

无家务之劳形,无吵闹之乱耳。

东边兼善舍,南边朝阳舍。

同学曰:“陋从何来?”

《陋室铭》学习要点 第9篇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动用法;使„扰乱、使„干扰;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5).香远益清(远、清,形容词作动词,飘得

远、显得清幽)

4.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爱心用心专心 1

(4).对于作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这种

交往方式,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

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

不起平民百姓。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

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草色入帘青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理解探究 :

(1)吾德馨(德馨)。

(2)写室中人,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3).写室中事,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子云亭。

作用:运用类比,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5)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

“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6).主旨: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写法。

(8).写出文中的对偶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6、迁移拓展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

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

《陋室铭》讲学稿 第10篇

学习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给下面词语注音。

陋 馨 苔 鸿 儒 调 牍 葛 蜀

2、掌握重点词语(解释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 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是: 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 入:

谈笑有鸿儒。 鸿: 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 之: 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 之:

3、查阅资料,解题并了解作者。

①本文作者 (772-842)字梦得, 代著名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 号 。

②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 的。

写作背景资料:《陋室铭》的由来

刘禹锡得罪了权贵庞臣,被贬到和州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住三间三厦的屋子,但趋炎附势的知府,只给了他一处三间小屋,想给刘禹锡来个下马威。刘禹锡却不计较屋子的大小,还写了一幅对联挂在墙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府知道后,吩咐书丞道: “再给刘禹锡搬个家,房子再缩小一半,看他还有没有劲争辩!”

刘禹锡住在一间半房子里。还是那么心平气和,并即兴又写了两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府不见刘禹锡前来赔礼道歉,便对书丞说: “派人把门前的`石条抬去送他,羞羞他——顽固得象块石头!” 刘禹锡在这间小屋住了一个月,欣然命笔书写了一篇小屋陋室的赞文,正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时,恰好书丞送石来到门口。刘禹锡心里一亮: “我写的小屋陋室赞文,正愁没地方刻呢!”于是,他一改过去沉默无言的面孔,笑着说道: “请谢知府大人,刘某如今有了这块条石,也不虚此行啊!”

不久,刘禹锡把写好的文章命题为《陋室铭》,并请石匠刻在石头上,置于屋前。

这事传到京城,忠臣们在皇帝面前奏本: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可羡可敬;策知县蓄意作贱贤良,可恶可耻!

后来,皇帝听从忠臣们的话,革了策知县的职,提升刘禹锡为和州刺史。不久,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而这块《陋室铭》碑刻,一直保留在和州,供人们观赏。

课堂研讨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研讨:

(一)检查预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实物投影)

1、解题并了解作者

2、写作背景。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要求:认真听读 思考问题)要求:

(1)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画出韵脚,指出押的是什么韵。

(2)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3)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三)查工具书,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 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翻译句子。

特殊句式:(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2)“何陋之有?”“何陋”是“有”的宾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

译文:

(四)诵读课文。

三、作业。

1、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课堂研讨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学习研讨。

1、作者住的是“陋室”,可他为何不认为“陋”呢?

2、文章是怎样引出全文的主旨句的?(提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3、作者的“德馨” 从哪些语句表现出来?这几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德馨”?

5、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表达什么?

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巩固延伸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二、你的座右铭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面,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巩固·延伸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7、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9—12题。 (15分)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上一篇:小时代灵魂尽头 经典台词下一篇:2025假期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