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教学课件范文

2024-06-16

论美教学课件范文(精选9篇)

论美教学课件 第1篇

◆知识与能力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品味文章的相关论述。

3、学习杂感的写法。

4、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主要观点。

2、结合课文介绍相关知识,学习杂感的写法。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讨论自己对美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能够对作者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联系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3、理解作者的审美观,品味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难点

1、认识培根的审美观,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能够对作者的观点做正确对待的评价。

◆教学突破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凝练优美的语言。

2、结合课文中的论述作出适当的评价,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2、采访你的家人或亲戚、邻居、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3、在预习时,把你的疑惑写在下面。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1、生活中有很多美,请例举自己认识的生活中的种种美。

(聆听、评价)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4)风度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如果你很平凡,优雅的风度能让你出类拔萃;如果你很优秀,翩翩的风度能让你卓而不凡。)

(5)德行之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的美在于他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美在于他忧国忧抿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古人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的美在于他能以花自喻,志在培养一代新人的愿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掌皮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姜孟之《一双手》(这双手的美在于“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他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论美教学课件 第2篇

1,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3,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4,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一节课,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品味这五句话的内涵及寓意。这节试讲课结束后,我总体的感觉就是:我似乎已将这五句话从课文中分解出来,单单从语言,甚至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没有一种驾驭文章的整体性。此时,师傅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作者的论证角度入手,将句子的品味融会于写作框架,即作者通过哪几句有哲理意味的句子来论证“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旨。于是,我用重新设置了这一环节,将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加了进来并引发学生对“何为朴素背景”的思考。

在这个品味句子的过程中所列出的句子涵盖了每一自然段作者向要表达分论点的关键性语句,并且在第二次试讲中,我注意到了句子的品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从而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性。 但是,这第二次试讲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我在结尾处的拓展练习中,设置的是“名人论美”,即选取几位名人对美的看法的句子,抽掉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们去思考、填充。但课堂的反响并不如我所愿,原以为可以激发他们对语言深入品味的兴趣,但却不成功。

来听课的张立茂校长和语文组长赖静老师帮我分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们丧失了信心甚至兴趣,因为不管怎样,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与原句相吻合,致使整节课以失败收场。何不以在新课导入时所举的“人造美女”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美”进行多角度的

思考与联想,并感悟真正的美。

我恍然大悟,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所在。语文,它不应该是应试的八股文,语文教学最大的职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是启发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并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带有自己的思考态度去学习,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思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能力。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迫不及待的要发表自己对“人造美女”,对“美”的看法,何为真正的美,已沁入他们的心灵。为人师,就是要点亮心灯,打开尘封的宝藏,营造出平稳的心境,真正的课堂是师生智慧与灵性的对话,是放飞心灵、生成思想的睿智,是心灵与心灵的会晤,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论美》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设想: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 利用多种美激发学生, 在朗读和赏析中认识和体会美。2.立足书本, 面向生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观。3.一课时。

一、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对话分享美: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 现在请你们擦亮自己的眼睛, 观察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图片, 用你的语言说说它们的美在哪里, 如:“我看到彩虹的美———它色彩绚烂, 气贯蓝天……”学生观察后发言。师生小结:我们分享了:自然美, 艺术美, 劳动美, 拼搏美……

二、走进作者

1.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培根。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培根的相关资料。

三、走进书本,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 认识“美”, 活动如下: (1) 大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滑稽、愧悔、德行、颜色。 (2) 文中作者围绕着“美”, 提出了哪些观点?如:美德好比宝石, 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的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3) 请按“引论-本论-结论”给课文划分层次。引论: (1) 提出中心论点:美德最美。本论: (2-4) 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分三层:第一层: (2) “内在美”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二层: (3) “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 即美德之美。第三层: (4) 对比, 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结论: (5) 重申论点, 勉励世人。

2.再读课文, 梳理“美”默读文章小组讨论, 文章共写了哪几种“美”?这些“美”各有什么特点?

3.深读文章, 品味“美”。 (1) 课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证明了什么? (2) 作者层次清晰, 有理有据的阐述了他眼中的美, 你有没有发现作者的美呢? (准确精练, 隽永含蓄, 充满智慧的语言) 。 (3)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仔细品析思考, 从中寻找美的真谛。 (我喜欢句子__, 因为__。) 提示:从修辞、语言、对你的启发和你的感受入手。

4.齐诵文章, 识记“美”。有感情地齐诵文章, 感悟并识记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语言。

四、联系生活, 识别“美”

1.列举生活现象, 哪些美, 哪些不美, 并说明理由。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各图片。

2.阅读短文《给美丽做道加法》, 说说你对中学生之美的新看法。美文赏读:《给美丽做道加法》说说启示: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 突然的声响, 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 弄碎了一块小镜子。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 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 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 沙沙的写字声编织成了美妙的乐音。一面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掉在了地上, 摔坏了。教室里有了低低的议论:“臭美惹的祸!”“上课怎么能照镜子?”“肯定挨批了。”“看老师怎么办!”老师没有言语, 他静静听着学生们的小声议论。这些孩子们呀, 全是十五六岁的年纪, 又是旅游专业的新生, 平时就甚是活泼, 现在乍一发现新鲜事, 自然就像被吵醒了的一窝小雀鸟, 三五分钟怕是很难安静下来了。老师的心里笑着, 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其实, 学生开始做练习后不久, 老师就发现那位学生悄悄摸出了一面小镜子。她将镜子偷偷压在作业本下, 写几笔就照一照。老师把这一幕都看在了眼中, 想提醒她, 但一时又没有想好合适的话, 现在经学生们一催化, 他忽然有了一个灵感。他微笑着开口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平面镜的作用?”“反射。”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啊, ”老师说, “同学们, 几分钟前, 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了57朵花, 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 镜中的花是虚的, 镜片只能反射美丽, 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永久不变, 我们惟一的办法就是我们一次次为进步做努力, 一次次对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 或者, 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温暖的手……而此刻, 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 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当天晚自习时, 照镜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五、发现、创造“美”

1.将目光投向周围, 去发现周围同学身上的一点美, 对他她说一句话:同学, 我要对你说:———

2.将目光投向学校, 去发现一些美:例如:沸腾的操场上, 同学们在呐喊、嬉戏、吃零食、聊天……只有九 (2) 班的张雪同学坐在操场的一角, 全神贯注地读书。她读得那么专心, 还不时停下来做笔记, 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我望着她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安静的身影, 为这种积极学习的美而深深感动。昨天, 运动会上九 (5) 班代大军、尚敏、刘银山、杨铎、唐朋等同学在长长的跑道上挥汗如雨, 那种坚持是美, 那种力量是美, 那种为集体荣誉而拼搏也是美。运动场上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同学们在集体取胜后, 相互以不同方式祝贺时, 那种伟大的团队精神更是一种美。

六、审视美

1.让学生用__也是一种美说话, 看看他们对美有哪些新的看法。

2.学生观赏:近期运动会照片;感悟他们身上的美。多媒体展示。

七、各抒己见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发现美、创造美?

八、课堂结语

学会热爱, 学会珍惜, 学会奉献, 学会感激, 你就是最美的;你也会创造美。

论美和美感 第4篇

【关键词】美;美感;《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这部书的思想内容属于道家,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

一、美的根源在于道,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

此观点直接源自道家,但在具体阐述中,通过对道家“无为”思想的独到理解,揭开了“道”的玄虚面纱,赋予其实际内容。《淮南子》认为:“无为”并不是取消人的积极行动,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地有所作为。如:水可以载舟,高地可作田土,凹地可作水池等等,均是自然规律所决定,不能人为强求,此属“无为”,但同时也是“有为”。为了进一步说明此观点,《淮南子·泰族训》还作了进一步阐述:大禹之所以挖渠导水,使之东流于海,消除洪灾,是顺水之性;后稷之所以能开垦土地,成功种植五谷,是因地之势;汤武之所以能用三百车乘、三千士卒平定暴乱,治理夏商,是因为顺民之情。因此,能顺应自然规律者,就能“无敌于天下”,虽看似“无为”,但实则“有为”。正因为强调“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的积极“有为”,因此,《淮南子》认为“道”不再是不可捉摸的玄虚之物,而应有其实际内容,由道生出的“美”也就不再玄虚飘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让人的感官去感受的对象,《原道训》对此作了阐述:“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①上述文字认为:物的最美形态是无形,声的最美形态是无音,但无形无音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因为美的声音、形态或味道要让人感受,就必须借助五音、五味、五色等实实在在地诉诸人的听觉、味觉、视觉。

二、美有多样性、条件性、相对性和整体统一性。

1.多样性:万事万物在不断运动变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情状,不能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形态来决定其美与不美。因此,凡是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事或物,无论它的具体表现有多么的不同,其美的本质应该是一致的。《淮南子》认为,美的存在形式是多中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同样,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说:“蹠(脚掌)越者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梨、桔、枣、栗不同味,而皆调(适)于口。”(《说林训》)②“西施、毛嫱,状貌不可同,世称其好,美均(相同)也;尧、舜、禹、汤,法籍殊类(身世不同,所作事也不同),得民心一也。”(《说林训》)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同是美的事物,形象并不相同。同是表现情感的音乐,声调也是不同的。美和艺术,都不能是一个模式,一种调子。这种美的多样化的思想,对于艺术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2.条件性:在某一条件下美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不一定美。“靨酜(酒窝)在颊则好,在颡(额头)则丑。绣以为裳则宜,以为冠则讥笑。”酒窝长在脸颊上是美的,如果长到脑门上就丑了。在衣服上绣上花是美的,如果在帽子上绣上花就要被人笑话了。这就是说,把个别特征、个别形状(线、形、色等)孤立起来,是无所谓美丑的。美丑在于整体形象。这话虽说得很简单,但却反映出汉代人对审美形象的认识深化了。

3.相对性:世上没有完全绝对的美,因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物,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好坏、美丑,都是相对的。“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汜论训》)桀有得事(宜事),尧有遗道(考虑不周之处)。嫫母(传说中黄帝之妻,奇丑)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淮南子》虽认为美是相对的,但又强调必须承认客观存在的美,即:美的东西即使有瑕疵,但终究是美的,“小恶不足以妨大美(《汜论训》)”。如美玉有瑕、明珠有翳就一味地抛弃它们,是非常愚蠢之事。故《说山训》曰:“琬琰之玉在洿泥中,虽廉者弗释;獘箪(破烂竹器)在袇茵(漂亮毡毯)之上,虽贪者不博。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三、美是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在文质关系的讨论中,《淮南子》前后存在矛盾之处。一方面,它认为最自然的东西才是美的,万事万物“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本经训》),“文不胜质,之谓君子”(《缪称训》),并明确认为“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质”,反对外在形式的加工。但另一方面,《淮南子》又不得不承认质之美有赖于外在的修饰,如西施、毛嫱的例子:西施本来“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但如果其穿戴丑陋恶劣,且口衔腐鼠,腰系死蛇,则会人见之而侧目,甚至掩其口鼻,从而使其美失去风彩。

四、关于美感的差异性

孟子曾讲过美感的共同性。《淮南子》则着重谈了另一个方面:美感的差异性。例如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齐俗训》)“夫歌《采菱》,发《阳阿》,鄙人聽之,不若此《延路》、《阳局》。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人间训》)这些话都是说的美感的差异性。美感差异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态(情绪、心境)等的不同都会引起美感的差异。但《淮南子》认为,这种美感的差异,并不能否定美的客观存在,所谓“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泰族训》阐述道:“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况开户发牖,从冥冥见炤炤乎?”这段话是说,人虽然依靠穿衣吃饭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但如果仅仅吃得好,穿得好,可是耳目却无所闻见,那就不能得到美感。要想得到美感,必须依靠耳、目这两个感官对于天地万物的观照。这种观照越趋向于无限,所得到的美感也就越大。

综上所论,《淮南子》作为西汉最出色的子书,其蕴涵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其政治思想与后代的儒家统治思想相抵牾,但对后世文人的文化心态、精神状态都有巨大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王细芝.论清代闺阁词人及其创作[J].中国韵文学刊.2001,(1):63~68

②叶嘉莹.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J].中国文化.2008,(27):28~36

论美教学反思 第5篇

《论美》是一篇杂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找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并就观点说出自己的理解,能够自主地发表见解,能够尝试写一小段有观点,有见解的文字。我在这课的设计中,有几个方面处理的比较满意:

第一,选准关键知识能力点,教学目标明确。我们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低,我意在指导他们在学议论性文章的时候不要有畏难情绪。整堂课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学生的读、写、感受、说、听的训练很扎实,很好的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问题预设和生成方面,这节课显得比较突出,在设计问题时,本意是将“美的言行与美得德行结合起来才是最美”作为引导,然后强调“美德最美”的主旨,但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主旨的把握比较到位,一下子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也有同学将课文的第一小结作为文章主旨的,这就表现出对文章内容的不熟悉,鉴于这种情况,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生成教案,让同学们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激烈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对美也有了新的感受,在请学生谈感受时,有的学生想的更多,感受更深刻,还有同学提出“和谐也是美”的看法,这就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了。

第三,这节课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都很充分。这节课根据需要安排了几次讨论,基本上都是在先自己准备,然后讨论的形式,因此能做到每人都有话说,每个问题都有价值,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能够选出中心发言人发表小组意见,其他组成员能认真倾听,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论美》教学反思 第6篇

《论美》——17世纪著名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经典之作。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将“美貌与美德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真理淋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但在备课前,很多老师都对我说,要真正上好这一课其实并不容易。

黑格尔曾评价培根,说他“拥有着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他的著作中充满了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他的话常被人家引为格言”。因此我在备课时,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品味这些有哲理性的格言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试讲时,我选用了一下五句句子,让学生们进行重点品味:

1,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3,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4,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一节课,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品味这五句话的内涵及寓意。这节试讲课结束后,我总体的感觉就是:我似乎已将这五句话从课文中分解出来,单单从语言,甚至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没有一种驾驭文章的整体性。此时,师傅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作者的论证角度入手,将句子的品味融会于写作框架,即作者通过哪几句有哲理意味的句子来论证“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旨。于是,我用重新设置了这一环节,将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加了进来并引发学生对“何为朴素背景”的思考。在这个品味句子的过程中所列出的句子涵盖了每一自然段作者向要表达分论点的关键性语句,并且在第二次试讲中,我注意到了句子的品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从而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性。

但是,这第二次试讲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我在结尾处的拓展练习中,设置的是“名人论美”,即选取几位名人对美的看法的句子,抽掉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们去思考、填充。但课堂的反响并不如我所愿,原以为可以激发他们对语言深入品味的兴趣,但却不成功。来听课的张立茂校长和语文组长赖静老师帮我分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们丧失了信心甚至兴趣,因为不管怎样,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与原句相吻合,致使整节课以失败收场。何不以在新课导入时所举的“人造美女”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美”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联想,并感悟真正的美。

我恍然大悟,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所在。语文,它不应该是应试的八股文,语文教学最大的职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是启发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并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带有自己的思考态度去学习,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思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能力。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迫不及待的要发表自己对“人造美女”,对“美”的看法,何为真正的美,已沁入他们的心灵。为人师,就是要点亮心灯,打开尘封的宝藏,营造出平稳的心境,真正的课堂是师生智慧与灵性的对话,是放飞心灵、生成思想的睿智,是心灵与心灵的会晤,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这次公开课,我受益匪浅,感谢所有来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指导,作为一名新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学的还很多,语文课永远不能脱离整体、脱离生活。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阅读、学习与自我探求。我将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成长!

论美课文的教学课件 第7篇

《论美》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语文教案-论美。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美(回忆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论美》。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论美债危机及其影响 第8篇

(一) 世界经济概况

尽管2011年9月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称“亚洲大部分经济体仍属稳健, 亚洲区经济前景长远还是乐观的”, 但是他首先提到的还是目前亚洲财经市场的波动。可见, 亚洲经济形势从目前看并不是十分乐观。再来看欧洲方面, 2011年8月2日的“上海证券报”记者郑晓舟提出了这样的评价:“之前的冰岛破产, 到后来的希腊危机, 这已经是欧洲债务危机的第二次高潮。可以想象, 欧洲债务危机的第三次高潮应该出现在西班牙身上。如今的西班牙, 全国失业率高达21%, 年轻人口的失业率更高达40%。葡萄牙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只是剧情还没有演变到这一幕。欧洲债务危机要最终谢幕, 至少要等到欧洲各国的经济有了切实的起色, 解决了诸如失业、赤字等问题, 才能够没有惊心动魄的高潮。”可见, 欧洲当前的经济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而作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 美国这次的债务危机无疑给国际经济形势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中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 美国国债是全球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与交易品种, 美国国债市场的大幅波动和不确定性将影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 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国债, 也称国家公债, 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 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 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 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 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 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然而,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安全”的金融产品如今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可见当今的世界经济还是非常需要调整和改革的。中国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这样说:“国债, 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国债, 也可能存在违约风险, 甚至还可能不及某些高信用等级的公司债。这将改变未来金融市场的定价体系, 也将改变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理念和投资行为。债务危机的本质, 源于入不敷出, 对应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量入为出。”可见, 世界经济处在亟待变革的阶段。

(二) 美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首先, 美债危机的爆发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俄罗斯总理普京斥责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寄生于这种美元处于世界经济垄断地位的经济形势。虽然说这样的评价还是有失公道的,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他国家对美国债务管理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愤怒。

其次, 美国之所以会出现债务危机, 从客观上除了美国的责任之外, 其他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 无论是政治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实力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并且, 从总体上来看, 美国一直以来的信用记录也是相对比较好的。所以, 很多国家愿意购买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国债的过度发行。

中国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谈到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 阐述了以下内容:“第一, 高福利。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当中最大的一项, 高福利纵容的私人的过度消费却同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第二, 经济疲弱。美国虽然在本轮危机前经济较为强劲, 但作为危机的风暴眼, 所受冲击巨大财政支出较多。”

而债券基金Lommis Sayles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布莱恩·霍里根这样说道:“从短期来看, 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在于2008—2009年遭遇的经济大衰退。较低水平的就业及收入情况导致税收的水平降低, 并令紧急支出的规模大增。结果就使这些国家拥有庞大的预算赤字, 且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升高。在一些国家, 支持受损银行体系的成本也令经济衰退的情况加剧。从长期来看, 美国和欧洲都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些国家有庞大的退休金及养老金支持方案。这些福利政策将导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大幅上扬。结果就是形成越来越庞大的预算赤字, 而这只有靠加税和大幅削减支出来解决。”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美债危机不仅仅是单纯的债务问题, 而是与诸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并且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也密不可分。

二、美国应对美债危机的措施分析

(一) 提高债务上限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时间2011年7月31日表示:“两院的两党领袖已就削减赤字和避免违约的协议达成一致。这一妥协地权朝着我们所需要的赤字削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 它将让我们避免违约。”具体说来, 美国债务上限提高至少2.1万亿美元, 以满足美国直至2013年的需要。并且, 在未来10年最多削减2.5万亿美元政府赤字, 以此来避免美国出现历史上的首次违约。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 到2011年5月16日的法定债务上限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 这就意味着至此债务上限已经超过了16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在美国刚刚宣布达成提高债务上限的协议之际, 全世界都跟着松了一个口气。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开盘, 股市、大宗商品等风险型资产普遍上涨。期货指数交易记录显示, 美股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开盘均上涨, 美元兑日元、瑞郎等货币开始反弹, 并且黄金、白银等避险品种则出现了下跌的走势。

在调高债务上限暂且短时间内平息了此次美债危机之际, 诸多专家学者表示了自己对于此举的态度, 而大多数对此举表示并不乐观。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 美国政府提高国债上限的动机是, 发新债还旧债, 长此以往造成经济的空心化, 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旁氏骗局”。《每日经济新闻》张敏杰称, “如果新发国消化不掉, 美国可能会开动印钞机作为弥补。长此以往, 每年将有大量美元流出, 商品、股票的价格上涨, 引发全球资产价格泡沫。”

在上调债务上限之后的一个星期之内, 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突然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由此引发美国以及欧洲股市大幅度下挫, 并波及亚洲股市, A股也跟着持续下跌, 以此反映出世界市场对美国的政府能否维持经济增长已经开始逐渐地失去信心。这次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 评级前景由“稳定”下调至“负面”。标普还表示, “我们认为国会和政府最近达成的财政紧缩协议不足以稳定政府的中期财务状况”, 故未来一年半中还可能再次下调其信用评级。

从历史上看, 失去AAA还是美国第一次, 足以可见这次美债危机的严重程度。尽管穆迪和惠誉投资者服务公司维持AAA评级, 但也同时给出了“负面”的评级前景。经济学博士乐嘉春认为, “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负面影响很大, 因为这预示了未来美国国债利率将可能微幅上升, 导致政府担保债务的成本上升, 借贷成本也将随之上升, 这将增加美国人的利息支出, 也不利于刺激其未来消费需求增长。”可见, 美国政府提高债务上限之举只是治标不治本, 之后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二) 其他措施分析

对于其他可行的措施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便是印发钞票。但是, 此举会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消极影响。东方汇理中国业务主管孙昊表示:“尽管标普公司降低了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 但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 美国国债的最大风险是其违约风险。公司无力偿债的时候可以违约, 甚至破产倒闭。但政府不会这样做, 因为政府可以发行货币, 特别是美国政府, 可以发行国际储备货币, 所以美国除去以正常的偿债方式偿还债务之外, 还可以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清偿债务。”他还称, “目前美国政府已经用完了几乎所有传统的政策工具, 美国的经济仍然在低位徘徊, 甚至可能陷入新一轮的衰退。”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 提高债务上限的潜在代价, 就是美国通货膨胀的长期化, “美国通过借债开动印钞机, 向市场上大量供应美元, 只要美联储印钞机一直转, 美国国债信用就不会崩溃。问题是, 这样做最终会使美元购买力不断下降, 金价从35美元/盎司涨至目前的1 600多美元/盎司, 就是美元购买力下降的重要体现。”因此, 从根本上, 美国未来需要通过减少开支、增加税收的方法解决过度负债问题。

在美债危机成为世界经济焦点之际, 美国也在酝酿和尝试并且实践着很多种措施, 以尽可能降低美债危机的消极影响。2011年8月4日, 美国财政部宣布, “将拍卖三年期国债320亿美元、10年期国债240亿美元及30年期国债160亿美元;进行季度再融资720亿美元, 募集476亿美元现金, 再融资244亿到期证券。”而且, 在未来的时期内, 还是有可能再次利用拍卖国债的方式来缓解债务危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其实应对美国债务危机并没有切实可行并且立竿见影的办法。因此, 节约政府开支、解决就业问题、最大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等等最基本的措施也就成了美国乃至世界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中国在美债危机中受到的影响

对于美国国债的持有者情况来看, 美国社保基金持有2.67万亿美金, 占国债总量的19%, 位列第一位;美国财政部持有1.63万亿美元, 占有11.3%, 位列第二;中国持有1.16万亿美元, 占总量的8%, 排名第三。分列第四和第五位的是美国家庭和日本。从这项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数额相当庞大, 不但位于非美国境内持有比例的第一位, 甚至总量超过了美国的家庭。可以想象的是, 中国势必在这次美债危机中有相当程度的损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中国投资美国国债的初衷是考虑到美国国债的信用级别高, 安全性高。但是, 中国的投资决策者也在即时分析着投资产品的走势。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 2010年末,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数量为11 601亿美元。再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2011年6月底, 中国的外汇储备总规模近3.2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30%。而截至2011年5月末,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经达到了约11 598亿美元。换而言之, 在2011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 2011年的前5个月,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反而减少了3亿美元。可见, 中国对美债也在做市场的减持。很明显, 中国降低损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减持美国国债。然而, 减持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比如, 找到相对更加安全、流动性较好、回报较高的新的储备资产并不是一件易事。另外, 减持会很快导致现在持有的美债的价格下跌, 从而使之前的投资出现亏损。

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 可以说中国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 美元兑人民币的再次走低无疑对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一次沉重的打击。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称, 外汇储备只是应对于国际支付危机出现的一种“保险”机制。所以说, 类似于买保险, 并不是储备的越多越好, 过多的外汇储备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浪费。虽然庞大的美元储备是中国应对国际事务的强大后盾,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看, 中国过多的外汇储备为美国等货币发行国提供了过低利息的贷款, 而若把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投入于国内的建设, 很可能会创造出更高的回报率。

洪平凡举例说:“如果我们把中国积累的1.9万亿外汇储备与迄今流入到中国的直接外资累计共计约8 000亿美元进行一个比较, 我们会发现, 从宏观角度上讲, 相当于中国借给了外国 (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些发行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达国家) 1.9万亿的短期、低息贷款, 来换取外国对中国8 000亿美元的长期、高回报投资。当然, 前者贷款的风险低, 后者投资的风险高。这反映出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金融体制不发达, 无法有效地将本国的储蓄转变为高效率的投资, 不得不将自己的储蓄以低息带给外国, 换取外国高效的投资。因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还很低, 人民币不是硬通货。”这个例子说明, 中国最根本的任务还是强大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样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未来的投资走向, 专业分析人员认为, 从2011年开始, 中国利用的新增加的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资产开始有递减的趋势, 而将来可能更多的投资在欧元区的债权。周小川在2011年7月末表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欧洲金融市场都是中国主要投资市场之一。”同时, 他也表示, 任何应对措施都是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意在维护经济方面和金融方面的安全和发展。中国外汇储备一直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 并会加强风险管理, 最大程度上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美债危机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告一段落, 这一次的美债危机再一次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随之而来的, 美国这个全球经济霸主也给世界的经济带来了一抹灰色。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实际经济危机, 这一次的美债危机又是否会引起实际经济的波动呢?其实, 世界股市已经开始表现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对这一重大负面消息的恐慌。即使达成债务上限协议, 美国股市及欧洲股市都是以下跌报收, 亚太地区的股市更是无一例外全军覆没。

可以说, 这一次导火索也是世界各国的决策当局意识到了当前经济风险的增加, 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 澳大利亚央行放弃了加息计划, 决定继续维持利率不变。华尔街分析人士认为, 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再次集中发出了正常显著放缓信号, 令经济二次探底的疑虑再度抬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秘书长安吉拉·吉古亚近期表示, “预计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将放缓, 该机构此前警告过的各种风险开始显现。其中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金融及铜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贸易谈判缺乏进展。”可以说, 美债危机只是一个警示, 接下来的一系列的各国经济问题还在酝酿中。

再来看美债危机之际, 我国应该如何应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谈到我国应如何应对这场风波的时候, 提出了以下六点:“1.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步伐;2.货币政策审慎平衡、前瞻把握;3.进一步增强密闭汇率的弹性, 可加大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4.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宜因此而有所波动;5.创新投资方式, 努力推进外汇增量投资的多元化;6.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美国Fort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长尼古拉斯·沙金当谈到中国在这场危机后需要做的工作时, 这样说道:“我认为中国需要将其外汇储备更加多元化, 这样就可以将对美国的依赖程度降低。其中的一种方法是让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对于市场对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债务问题的担忧, 黄金成为一个绝佳的值得持有的资产。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黄金的价格也有可能遭遇泡沫。不过, 在美联储开始采取紧缩政策之前, 我不认为黄金的价格会大幅下跌, 这至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 东方汇理中国业务主管孙昊认为, 对于中国来讲, 可以适当的减少美债投资, 取而代之的可以是“通过汇率、进出口、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或个人在海外投资, 比如海外直接投资、战略收购等”。

论美 教案教学设计 第9篇

论美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怎样的美?

师小结: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独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美,有人欣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壮美,有人向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永恒美。

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三、品析语言。(赏析、质疑)

(一)、赏析: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

讨论并归纳:

A、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B、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C、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D、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A、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B、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C、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D、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质疑: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

班级交流。

四、拓展延伸。

编写“凡人论美格言”。

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漂亮潇洒,可爱且正值青春,你们是美的。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美的人。

六、课后练笔。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用了高科技手段来整容,一时间“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请以“人造美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300字左右的信。

要求:(1)在运用文中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的基础上,学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2025银行对公柜员年终总结下一篇:关于xx同志现实表现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