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时代需求 提高业务素质

2024-07-27

适应时代需求 提高业务素质(精选8篇)

适应时代需求 提高业务素质 第1篇

适应时代需求提高业务素质

摘 要: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行各业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收知识的丰富与完善,纳税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给税收人员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本文通过探讨提高业务素质的必然性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新时代,提高税收人员业务素质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税收;业务素质;执法;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处于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当前,现代化管理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方式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税收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地税干部队伍既是构建和谐地税的基本任务,也是促进税收事业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完成税收任务的基本保证。只有不断提高地税干部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提高业务素质,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时代进步的需要

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素质。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十七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方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

1好又快地发展。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如何顺应潮流提高素质,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点。倘若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地税工作的发展。解决好了,则可以把压力化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

(二)机构深入改革的需要

政府改革的深入,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地税系统作为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在做相应地调整,“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是新时期税务机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重要内容。

(三)地税工作发展的需要

地税工作的发展,要求地税工作人员尽快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突出以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健全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技能,加大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投入力度。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税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能力和素质还存在不足,需要尽快适应转变要求,奋发图强,迎头赶上。

二、当前税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意识不强

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勤于政务、忠于职守、一心为民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职责。是税务人员与国家、政府和纳税人关系的本质体现,也是对税务人员的道德要求。当前,在税务干部中有些人责任意识弱化,主观上虽然愿意在税务机关工作,实际上并未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消极怠工,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缺乏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思想上消极被动,遇事推诿,敷衍塞责。

(二)业务水平不高

社会发展对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懂税收、会计、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但是当前,既精通税法、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又通晓财务会计的税收工作人员不多,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的就更是屈指可数了。一些税收人员虽然学历比较高,但实际工作能力却与学历不符,存在学历与能力不同步的问题。同时,肯于、善于钻研业务的人不多。

(三)依法治税不严

税务部门作为代表国家的一个重要执法部门,秉公执法是税务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税务机关及公职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法执政,公正廉洁,自觉接受监督。然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观上讲,我们部分税收干部依法执政意识淡薄,受人情关系的影响,在操作上存在随意性。客观上讲,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影响着执法公正性。地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地方政府给予经费补充,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如遇到政府的地方保护措施,涉及到地方政府利益时,难免会影响到税收执法的正确性。

(四)文明执法不强

文明执法要求:纳税人利益、公共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对国家和纳税人负责,为纳税人办实事、求实效。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部分税收干部在思想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服务观念淡薄,服务质量不高,更有税收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刁难纳税人,存在“冷、硬、顶”、“生、卡、拖”等现象;有的在执法过程中,对纳税人区别对待,因人而异,不能站在公正角度依法办事。

三、多种途径、切实提高税务人员业务素质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税务人员的思想素质 在我局“四真”、“三正”文化的渲染下,充分利用局内自创刊物、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多层次,多角度、系统地对税务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使税收职业道德的实质、精神、要求,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税

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建立一支品德高尚、作风过硬的税收执法队伍。在进行税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宣传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不能淡化,要与时俱进。二是宣传教育内容必须全面,同时兼顾依法执政、廉洁奉公等多个方面。三是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法律意识和思想防范意识。

(二)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税务人员服务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税收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如新《个人所得税发》的修改等,同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面对这样的现状,税务干部除了参加各种培训,还要注重自学,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及时掌握新的政策、要求,同时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应用效率更高的网上办税手段更便捷的为纳税人服务。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

(三)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提高税务人员业务素质 良好的业务素质除了环境的带动,自身的学习外,还需要一整套完善、规范的制度来约束,真正将税务人员的各方

面素质融入到执法、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与完善人事制度。在招录税务机关人员时,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应注重其内在的思想道德。选拔诚实守信、勤奋自律、正直不阿的人到税务机关工作,是依法办税、公正执法的前提和保障。

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税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强化政策导向,严肃法纪,严格将干部的业务素质与奖罚、培训、聘任、晋升等挂钩,加强对工作纪律不强、违法违规干部的惩戒力度。

3.加强社会监督机制。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应建立相应反馈机制。如在办税服务厅设立举报箱,安置服务评价器,定期做问卷调查等,使税务人员业务素质考核监督规范化、经常化。从而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监督机制。

适应时代需求 提高业务素质 第2篇

各地航危报改革有序推进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1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宛霞报道 日前,全国各地气象部门按照中国气象局有关要求,积极有序推进航危报业务改革,成效显著。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中国气象局联合民航局、工信部以及部队气象单位共同推进航危报业务改革,通过建立新型气象为航空服务业务,取代发报业务,适应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要求。同时,中国气象局要求以各省级气象局为主,与地方各级用户按照工作方案共同推动航危报业务改革工作。

11月4日至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地区)等东北区域各省(区)气象部门,分别与民航、部队用户单位代表研讨了航危报业务改革工作。根据改革方案,各省(区)气象部门将建立实时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或完善数字链路专线,确保实时共享气象信息能够顺畅发送至用户单位;调整航空天气报告编发任务,取消危险天气通报编发任务;2015年起取消所有航危报编发任务,以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气象预警服务信息开展航空气象服务。

11月12日,甘肃省气象局与兰州相关用户单位就航危报服务改革事宜进行第二次商谈,就气象部门从2014年1月1日起取消传统的航危报发报业务达成共识,将以自动化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代替航危报。目前,双方技术组已全面启动相应工作,主要包括共享资料传输、气象部门协助用户建设或免费提供资料解析应用系统、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用户单位着手改造内部数据处理中心等。

同日,海南省气象局与用户单位协商,签订了气象实时资料及信息产品传输服务协议,海南省5个航危报站也将从2014年1月1日起停止发报业务,结束海南省气象部门多年人工编发航危报工作任务。

据悉,多年来气象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经费开展航危报编发工作,及时、准确的提供了有关站点的云、能见度、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观测资料。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气象观测和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现行的航危报业务模式和传输手段已不能适应气象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航空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航危报业务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适应时代需求 提高业务素质 第3篇

1 树立正确的思想立场, 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 各种崭新的主题如泉涌, 与各种主题相关的信息通常都以“爆发”的形式扑向我们广大受众。如何将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的受众, 让受众在众多的信息中识别真实性相对高的信息, 或是较为全面的信息, 这就对电视新闻报道提出了一个客观报道的要求。同时这也是新闻工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的取向问题。如果记者或是相关从业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被个人利益或其他因素所驱动, 那出之于其手的新闻报道也就很难完全站在唯物辩证主义立场, 简单来说, 其报道的客观性缺乏说服力。而受众能从这种偏离客观报道的信息中获取到多少可信的、真实的内容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为此, 电视新闻报道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首先电视媒体及其工作者必须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服务群众, 服务政府。这就要求, 电视媒体自身应具备一定的立足思想, 从而进一步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能从唯物辩证的立场去看待、分析事物, 这样才能够去真实地还原事实的真相或是传递出真实的信息。同样, 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思想立场, 才会有相对较高的政治、新闻敏感性, 才能更加客观地透过事件表面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 才可以捕获受众最想知道的真实信息。

2 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速度

时代的发展是迅速的, 各种主题事件更新换代的时间间隔日趋短暂。没有速度, 就没法在第一时间及时反映出事件, 就没法满足受众对新鲜信息的追求。哪怕信息是真实的、生动, 但受众对这种过期的、相对滞后的内容, 大多是不感兴趣的。因此, 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速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何借助当前的高新科技手段, 进一步促使新闻报道过程的提速对电视新闻报道来说尤为重要。时下的科技手段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改变原来电视新闻的单一表现形式。仅次于其后的是网络视频的兴起。把互联网传输技术与电视新闻报道融合逐渐成为了时下新闻提速的新趋势。这些技术的应用, 促使电视新闻报道过程能够克服时间、空间等困难, 能逐渐做到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采录、传输和编辑, 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这样的融合, 对电视新闻记者们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要向网络媒体看齐, 对一系列网络传输、飞线编辑等专业软件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同时改变传统电视记者外出采访只带摄像机的局面。电视新闻记者外采要配备软件和硬件齐全而且具有随时登陆互联网传输视频的功能的移动电脑。此外, 电视新闻还要突破以前单一的频道定点时间播放框架, 在互联网开放相应的网络版视频新闻栏目, 给记者们提供互联网式视频新闻播报平台。新技术的融合使用, 无论是给前台电视新闻的采集, 还是后期的编辑、制作, 都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平台, 让整个电视新闻运作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快速的“点击”式办公。这对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速度和便捷性, 其优势都是不言而喻的。而且, 除了互联网络, 还有移动、电信等电讯提供的移动手机视频传播平台, 提供了新的视频新闻传播模式, 这种新兴的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显然更加便捷。不管制作方还是受众, 都能明显感受这种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多样的新兴科技手段, 让大众的生活与电视媒体新闻的接触更加密切。

3 选择合理的报道内容, 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在电视新闻中, 选择的报道内容不同, 其组织材料的结构便不尽相同, 表现形式及表达的主题也完全不同, 因此除了上述的客观真实及速度, 内容裁选也是当今这个时代对电视新闻报道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要求。现在主题信息可谓是五花八门, 但电视新闻播报的时间通常一天只有一到两档, 那怕是延长到极限, 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但这样紧凑的时间能允许播放的新闻内容对于每天发生的事情, 毕竟是很有限的。如何抓住每天这个短暂的舞台, 将受众感兴趣、息息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展现出来, 这是电视新闻媒体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说, 众口难调, 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信息有着不同的偏好。这就对内容的裁选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不管怎样, 其基本原则仍是不变的, 注重新闻内容的合理性及受众的接受程度, 即所谓的“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也就是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发, 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 真实地通过电视新闻报道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反映出来,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可能地裁选到绝大部分受众欢迎的主题信息, 提高群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认可。

4 提升新闻采编者的技能水平, 增强电视新闻制作的实效性

新闻采编者, 是参与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人员, 其技能水平对电视新闻报道将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相当部分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受到相对复杂的因素。新闻记者如果没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想要把事件在短暂的时间内剖析清楚, 这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新闻记者还要通过文字和视频的正确结合把新闻事实如实展现,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视频组织能力。对于如今科技手段更新频繁的时代, 我们记者要养成一个不断学习、循序渐进的良好习惯, 努力掌握时下最新的新闻传播技术, 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制作、传播的效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网络、广播、报纸、电视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收视率, 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成为当前电视新闻工作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 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自我提升,真实性,速度,贴近性

参考文献

[1]卢慎勇.刍议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 2003.

[2]姜冬梅张伟电视新闻报道应把握好三个“度”[J].新闻传播, 2010 (2) .

适应时代需求 提高业务素质 第4篇

关键词:转业军官;市场需要;素质

1 国家发展为转业军官择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能够带动一些新兴社会部门,社会中的职位增加越来越多,这为转型干部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使得目前的市场机制和传统机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才配置方面尤其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型,每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去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工作,这也为社会扩充了就业岗位。而作为部队转业干部来说,这样不但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其次,国家近年来为国家军转安置出台了相关文件,给予部队转业军官择业更多的优惠权利。就目前而言,对于部队转业军官的安置工作,绝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指令进行的,这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分配方式。当然,还有一少部分地区是利用推荐优秀人才机构或者是以人才市场这个形式进行,并通过两方面的双向选择进行择业,从而不断健全计划分配的机制。

2 利用军队人才战略提升转业军官素质,为适应社会提供有利支撑

我国军队一直都比较重视干部文化素质的培养,近几年来,国家在实施军队人才战略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在教育过程中明确人才是战略资源的核心,为干部树立新式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军人的综合素质。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使我国的部队人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新一代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人被培养出来。正因为如此,部队转业干部自身的素质普遍较高,很多社会岗位也都需要这样的优秀人才,这样转业干部在选择就业的时候,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去适应和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和进取。当然,在此过程中转业干部还是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学识,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总结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3 完善安置环境提升转业军官素质

3.1 拓宽转业安置途径

虽然目前我国在面对转业军官这方面还没有充足的条件全面地推向市场,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也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在指令性计划机制下不断扩充市场的调节覆盖面,换句话说就是减轻政府的压力,不断活跃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还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宏观政策,积极开展双向选择、供需会面等的分配政策。

3.2 逐步优化转业军官科学评价体系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转业军官就业率,首先应该重视转业军官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应该不断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对就业体制进行正确定位。对此,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转业军官也应在机制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各尽其职,通过良好的表现和业绩达到自己的目标。另外,由于缺乏统一完善的转业军官评价机制,没有国家明确的政策引导,他们在工作中没有良好的参照和借鉴,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这一类人群的再就业。为了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国家应该健全转业军官的评价机制,模仿或参照各个地区公务员的评价制度,将德行、业绩作为评价参照,避免发生转业军官安置脱节问题,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转业军官的基本情况,将转业军官的自身价值发挥出来。

3.3 转业军官应积极适应角色转换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力在不断加大,为了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转业军人在部队中考虑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成形,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必然会与当代社会脱钩,用人单位在考量转业军人的时候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在新的岗位上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①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观念。转业干部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应该根据社会大环境进行改变,在进行再次择业和就业中端正态度,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样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位,树立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从而寻求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更快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②树立大局观念。转业干部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大局意识,工作意愿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人才要求,不要关注自己的个人意愿,还应该将国家建设的趋势相统一,这不但是一个优秀的转业干部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素质,同时也是转业干部实现良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不要受到利益的熏陶,过分地追求一些“热门”单位和职位,这样既不能正确地选择工作岗位,也会与社会道德相悖,影响国家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很多负面性的影响。

③要树立能官能民的观念。有一部分转业干部在长期的部队工作和生活中,受到部队工作机制的影响一直处于一种“为官”的思想,在选择再就业的时候他们也习惯性的将目标放在了国家政府、行政机关、国企等这一类企业的领导岗位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单位都开始了改革的步伐,政府机构也不例外,优胜劣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果转业军官在就业的时候还保留着传统的就业思想,那么今后他们的就业之路也会越来越狭窄。所以,再择业的时候,无论自己身处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应该认清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危机意识,只有正确地认识当代社会,能官能民,自己的才华才能得以彰显。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转业军官在现代化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应该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进行岗前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增强竞争意识,除此之外,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做到培训内容多元化,将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转业军官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总政治部干部部主编.军队干部转业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 第5篇

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

文/蒙香菊

摘 要: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第一,通过较完整的入学教育及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第二,通过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适应自身的学习方法;第三,在前两方面能力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入学教育;课程改革;就业指导;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较好地满足了各行各业对各类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但高职教育的瓶颈问题,如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等,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目前,很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改革思路,很多高职院校也结合可持续发展路线并根据本校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了如入学“双起点”、毕业“双证书”;构建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产训结合等的教育模式;创建“前厂后校”的产学结合模式;实施订单式教育模式等新发展思路。但在学生中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功利轻素质、重科技轻人文、重实用轻理论的现象,导致自身素质畸形发展,综合素质不高,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与错位: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该根据时代需求的变化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发展及改革方向,建立和完善、充实和提升办学特色,即建立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的有特色的学生培养方案,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在三年的高职学习和活动中时时启发培养才能逐步具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

一、建立较完整的入学教育体系

入学教育主要从教育目的、教育实践内容、教育实践成果检验与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并且具有多样性、针对性与协调性的特点。

1.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入学教育担负着学生“第一引路人”的重担。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入学教育应重点开展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后,不仅为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个人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还促进了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育实践内容

入学教育并不只在开学初的前几周进行,而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的,包括开学初的入门教育、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学习指导几个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心理上与角色上的转换,调整好思想状态,制定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以避免虚度光阴。

3.教育实践研究成果检验与评价

入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追踪与检验。入学教育管理机构如何构建,对入学教育体系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若不在这方面认真思考、积极实施,入学教育体系在高校这个大集体极容易出现“断链条”现象,最终走向形式化道路。

构建入学教育管理机构,尤其需要注意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性,首先,学校层面要成立学校入学教育领导工作小组,全面对入学教育的制定、执行、反馈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部署,在各部门和各院系之间进行协调沟通与统筹安排。其次,在院系、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领导工作机构,()并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和分工,并对相关执行部门或教职工,如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进行专门培训,确保学生入学教育能够顺畅、有效地

进行。

二、课程设置合理化

以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从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程的结合上做出课程设置的改革,综合考虑课程时间安排、课时、内容等多方面,使几个方面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1.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第一方面,像高数、英语、计算机语言这几门基础课,是大学一年级必修的.课程,由于难度较大,致使很多学生刚上大学因为学不懂、不及格等原因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对于基础课,可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或实训课程的关系,将有联系的内容重点学习,无联系的内容简单介绍,能够从一入学就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比如英语,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挖掘与专业的初步关系,如一些相关科学家的小故事、专业术语的由来等等。比如高数,可以从专业课所需要的数学基础出发,适当地补充初等数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由易到难,做到渐进式的进步。第二方面,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几门课程的学习过于形式化,无法达到学校及课程的教育目的,所以,为了确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如将这些课程与入学教育体系、就业指导体系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发挥实效。

2.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结合

将专业课与实训课真正结合起来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前半学期理论、后半学期实训,边实训边上相关理论,但对于目前所存在配合不当的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公选课与必修课的结合

学校可在了解学生需求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多地开设长期或短期有效的公选课,也可结合与必修课的关系,让

学生的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学习互相促进。

4.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纽带,学校提出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需要任课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去实践检验。如,研究精品课配套教学方法、研究实践式教学方法、研究兴趣式教学方法、研究学生主导式教学方法等。

三、建立可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根据就业需求,在各个阶段安排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结合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如讲座、参观、实践、经验交流、专门课程指导等实践活动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包含择业观念,就业初的竞争能力,就业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责任感和事业心,团结合作精神等多方面能力,并研究如何与入学教育相呼应。

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毕业生具备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建立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去检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够对其他几方面的制约因素起到突破与规范的作用,形成良性的闭环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3]韩争艳。与时俱进地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J]。高等教育在线,(9):121.

[4]王红霞,刘小平。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J]。西昌学院学报,(3):131.

[5]方成智。高职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34):136.

[6]魏振乾。高职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12(138):139.

[7]杨梅花。高职就业指导课课教学改革之我见。教改创新,(50)。

[8]戴亮,王璐璐。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药学教育,2006,22(5):35.

注: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课题编号:GZYLX33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蒙香菊(1980-),女,汉族,天津市蓟县人,硕士研究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职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方案。

提高教师素质 适应时代要求 第6篇

一、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中专教师面对的受教育者大多是16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喜欢模仿甚至盲从他人,常常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当作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品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时时冲击着社会,波及到校园,外界丰厚的工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无疑对青年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有些教师不安心本职,一心只想跳槽,要么进外企挣大钱,要么考研一去不返,对待日常教学工作则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因此必须特别强调教育工作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呼唤广大教师甘当人梯和红烛的献身精神,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二、精湛的业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业务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黄炎培先生早就主张: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2.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许多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到中专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很有必要让他们多到现场参加锻炼,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并向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3.广泛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环,任课教师必须尽早掌握、使用和开发现代化教育设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使用校园网,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三、科学的管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保障

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必须有一系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学校应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公开课、论文评选等活动,也应该建立教师违纪档案,这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教学气氛将是十分有益的。学校领导还应该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突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采取以老带新的措施,使他们尽快成为业务上的骨干,并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创造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针对中老年教师知识逐渐老化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以知识更新为目标的在职培训。如:我校和京东方公司联合举办了电脑学习班,并对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所教课程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只管教书,不搞科研不是好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老师,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好老师。因此,学校各部门应创造产教研联合的有利条件,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利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机会主动为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适应时代要求 提高教师素质 第7篇

一、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及管理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只有教育观念改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培养教师高尚的师德

大家一定记得古人对教师曾有过这样的解释,叫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要授业、解惑,必须先传道在先。因此,作为塑造他人灵魂的教师而言,在给学生传道之前,必须自己先拥有高尚的灵魂。我认为要培育并拥有高尚的师德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培养高尚的师德,教师应热爱学生,以情育人。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作为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热爱学生不能只爱优等生,中等生或学业稍差学生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爱。

其次,要培养高尚的品德,教师要为人师表,身教育人。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才可能在思想品德上做学生的表率。否则,教师不仅会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三、重视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升学校品位、强本固基、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新理念下办学的方向。把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引导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既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问题。

第一,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因为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固定程序。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第二,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教育科研要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师往往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工作和研究,许多教师的论文往往是“经验式论文”,但经验又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这就要求研究中将经验和理论、实践结合起来。

四、锤炼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条件: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层,身体素质不好,其它各种素质也不会好,即使别的素质好,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保持健康强壮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第二、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教师的心理活动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自己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学生学习的榜样。

适应时代需求 提高业务素质 第8篇

在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我们聆听了徐祖远副部长的重要讲话。作为以航海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为己任的高等学校,我们深受鼓舞,备感责任重大。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探索与实践、思考与展望。

一、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使我国首先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1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年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世界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量继续增长,达到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总运力分别为4.75亿载重吨和5.32亿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5.5%和16.5%,集装箱船总运力同比增长8.7%,杂货船总运力相对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经济和国际航运必将持续发展,并将继续为船员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是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是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及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发展,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国际海事组织在其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充分表达了对船员在航运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之一就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业的贡献,要求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人员素质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及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港口国监督、船旗国监督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海事劳工公约》和《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发展及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为《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高质量船员队伍形成,推动船员行业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航海教育培训体系的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二、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一)坚持特色办学和高质量办学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来,学校还充分利用“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并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依据“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方针,以培养“完全满足《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要求,在航海技术、计算机、英语、船舶管理、人际交流和领导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具有良好综合技能和素质,充分职业化且有行业发展潜力的船员专业人才”为船员教育培训的质量目标,以特色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船员教育培训为手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船员人才,服务国内外航运业。

nlc202309010028

(二)加大投入,全面提升船员教育培训的师资和设施设备水平

学校持续建设船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更新教学训练设施设备,积累和开发航海专业知识体系。学校现有学生2万余名,占地133万m2的临港新城校区已全面建成。学校拥有一系列专业化的船员教育培训设施设备,包括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360€$a全功能航海模拟器(集成驾驶台)、配有船用电控二冲程柴油机和实时监控系统的综合机舱实验室;投资2.73亿元人民币建造的4.8万载重吨远洋教学实习船已于2012年5月25日顺利下水,并将于2012年底交付学校使用;投资5 200万元人民币的“特种(液货)船模拟教学实验平台”项目获交通运输部批准建设。此外,学校持续有效地运行船员教育培训质量体系,实施质量工程,以保证上述船员教育培训软硬件充分发挥效能。

(三)积极搭建平台并创造条件,促进船员教育培训专业建设

学校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在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5个专业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积极促成船员教育培训专业相关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积极通过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上海市教委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等项目建设船员教育培训专业。

学校充分注意到,能够熟练操纵和管理大型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和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汽车滚装船、工程船、冷藏船、豪华邮船、钻井船等特种船的航海技术人才,以及熟练操作智能型主机和船用辅机、航行自动化系统、机舱自动化系统、装卸自动化系统等船用特种设备的轮机管理人才,在航运市场上需求旺盛。为满足上述船员的教育培训需求,学校正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培养师资,开发并应用训练及实验设备、教学资料等。

学校在船员教育培训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开设于2010年的“国际交流班”项目是专门为留学生设计的全英文授课项目,为期1个学期,提供15~18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学习,每期招收来自美国、韩国、波兰、俄罗斯、德国、荷兰等国家航海院校的近30名学生。该项目的专业课程按照国际标准设置和教学,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并得到学生所在国海事安全主管机关(如美国海岸警备队等)的认证。这些发达国家航海院校的学生来沪学习,对促进我校提升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满足国际航运企业需求的航海人才

学校充分意识到,建设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的关键是,及时将不断变动的各种实体规范要求,如2012年生效的经全面修订的《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及国际海事组织、航运协会组织和船舶所有人关于安全和防污染的标准和要求等,纳入船员教育培训体系中,并保证相应的培训设施设备、师资和管理措施等得到落实。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与航运业各方广泛沟通合作,积极响应航运业对高质量航海专业人才的需求。

学校以不同培养模式、不同培养标准的船员教育培训服务满足国内外航运企业的需求。接受本科航海教育培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学科方面的功底,例如增加理论课程和海商海事管理课程等;三年制的学生则以“订单式”和“三明治式”等模式培养,更具职业忠诚度和稳定性。学校鼓励合作的国内外航运企业参与教育标准设计和质量控制。

学校不断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学校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港口与海洋装备校外实习基地”。上述校外实习基地均已成为“上海高校示范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三、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展望

国际航运业稳步发展,《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最新修订,以及《海事劳工公约》最终生效,均将促进对国际船员专业人才巨大、持续的需求。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及海事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为促进船员服务业发展指明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为船员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政策支持。

为持续提高履行有关船员教育和培训国际公约的能力,上海海事大学将继续改善航海类专业的办学条件,推进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航海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航海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重点扶持和建设高度国际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航海教育培训项目,实质性地推进航海高等教育培训国际化水平。

上海海事大学将在提高船员教育培训质量方面采取以下实质性行动:基于《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新修正案及2011年新规则,全面提升航海教育培训教学计划,积极运用国际海事组织示范课程,不断加强航海英语教育培训、船员实操实训和应急反应能力培训,注重对船员非智力素质特别是敬业精神、服务服从意识、责任感、人际关系、多元文化下人际交流等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未来上海海事大学将在紧跟国际海事新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E-航海、特种船运输、人为因素等国际海事安全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提高对海事新公约、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的跟踪、消化和创新能力,并积极投入,形成实际生产力。

育英才立百年计,乘长风破万里浪。上海海事大学愿与行业内各方共勉,开拓进取,积极打造中国船员的品牌和竞争力,弘扬航海文化,传承航海文明,履行历史使命,为我国全面建成海员强国而努力!

上一篇:引导员工快乐工作的方法下一篇:2023积极分子答辩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