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回乡调研报告

2024-06-05

史回乡调研报告(精选8篇)

史回乡调研报告 第1篇

史回乡开展“六个一”干部

下乡驻村活动的情况汇报

全市“六个一”干部下乡驻村活动开展以来,史回乡党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发动广大干部进村入户听民情、访民意、解民忧,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将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一是及时成立领导机构。市委召开动员会后,乡党委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六个一干部下乡驻村”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乡政府及各村明确了工作联络员,及时交流沟通,确保了乡村两级配合协调、运转有效。

二、认真制定工作方案。乡党委根据市“六个一”活动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围绕如何选派干部、选什么样的干部,干部下去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乡党委研究制定了干部下乡工作实施方案。

三、超前排查摸底。认真研读上级文件,详细了解了市直单位包村情况,并将我乡23个村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意见建议等,以表格形式建立了档案,为上级部门提供工作参考,并将包村单位及各村情况分别印发个每个联络员,为他们尽快熟悉情况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有序开展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了领导包片责任制,副科以上领

导每人负责一个片,全部建立了联系点,每周至少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2次。活动期间,领导干部共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100人次。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市、乡两级工作组成员名单、分组情况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及有关制度下发至每位驻村干部,使驻村干部工作有方向,奋斗有目标,操作有规程,行为有准则。

三是深入排查调研。干部下乡驻村后通过召开会议,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调研摸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工作方案》,并与村“两委”共同研究了具体措施,使驻村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0余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在初步排查梳理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开展了排查问题“回头看”活动,重点查看走访座谈是否全面,调查范围是否广泛,调查研究是否深入,了解情况是否真实;排查问题是否细致,归纳分类是否准确,对所排查梳理出的问题是否及时登记造册、建立台帐,是否及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等等。

四是集中解决问题。在下乡驻村过程中,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进行了集中解决,着重从“路、水、电、医、住、保”六个方面改善民生。路 完成2条工业路改造,晋水园区路拓展主双向四车道,闫李庄工业路完成路面加宽,全乡今年有8个村完善了户户通,新增街道硬化10000米。3个村新修了进村路,总里程达3000米。水 两个村解决了人畜吃水水源问题,4个村完成了5000人的自来水入户工程。电 接通了卓越项目至郊区的供电线路,史回、任和、向阳坡、黄漳4个村实施了低压电网改造。医 新建了4个村卫生所,完成了村级卫生网络全覆盖。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住6个村完成了党员活动室维修改造,史回、李家沟、小常3个村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垂阳新村搬迁工作稳步推进,第一批住户新建房主体已经完工,完成中学、史回小学、闫李庄小学等5所校舍加固工程,乡计生服务中心楼全面完工。保 经过层层审核全乡共有425户907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推进,全乡参保率达到99.18%,积极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

三、工作成效

自全市开展“六个一”下乡住村活动以来,市人大主任王新政、市政法委先后深入“六个一”活动联系点白家沟村,详细了解白家沟村饮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广场、农民增收等问题;老干局深入联系点小沟村实际走访农户,了解了小沟村的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同小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庆共同探讨了小沟村今后的发展思路;潞城一中深入联系点马池沟村具体了解该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解决措施。

一是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工作中,坚持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边查边改,边整边改,不贪大求多,不追求形式花样,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了部分突出矛盾。

二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下乡干部转变作风,带着对人民

群众的深厚感情工作。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耐心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自觉做到不扰民、不给基层添负担,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乡干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务实为民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机关干部勤俭、自律、务实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总体上讲,我乡“六个一”干部下乡活动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下乡干部没有涉及深层次问题;二是下乡干部掌握农业生产和实用技术的较少;三是下乡干部的作风还需要进一步转变等等。

史回乡调研报告 第2篇

按照的通知内容要求。本人利用春节假期时间深入村子里,感受家乡的变化。

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坐上火车回家过年了。出门一年了,开始怀念老家的煎饼了。回到家走亲戚,年少时是不情不愿不耐烦,如今陪着长辈拉拉家常,忆忆旧人,其乐融融。

这次回家,路上停满了汽车。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来看看都有多少钱的汽车。过年期间小乡村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这几年村里大力发展养殖业,村民不用出去打工,在养猪种地就可以赚到钱。政府提供小额贷款扶持村民创业,制定更加优惠的支持政策,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村委会、村党组织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改善村主干道路硬化,村道路交通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电路、水路得到优化,家家户户通电、通自来水。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并逐年提高。村委会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创新调整,在加大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鼓励农户发展家禽养殖和替代农产品种植。培养发展家禽养殖大户,带动群众致富,并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得到部分提高。积极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更加优惠的支持政策,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

史回乡调研报告 第3篇

一、《依兰县报告书》形成的历史背景

《依兰县报告书》形成年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清代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 之后又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 使得当时的东北处于袁世凯“北洋政府”的统治下。1913年, 袁世凯发布命令, 废除清朝的府、厅、州、县制, 实行省、道、县三级政权体制。宣统元年 (1909年) 清政府批准东北总督徐世昌奏请在三姓设东北兵备道, 北洋政府时兵备道予以保留。当时, 依兰设有依兰道暑、依兰县暑二级, 合暑办公。杨梦令是在这一时期接任依兰县知事的 (原知事吴士澄调任密山县知事) , 并代理依兰道尹, 由杨梦令的照片上书有“护理依兰道尹依兰县杨梦令肖照”字样可知。

杨梦令, 字锡九, 号畦韭。生于清同治六年 (1867年) , 吉林长白人。民国二年 (1913年) 46岁的杨梦令被任命为吉林省依兰县知事。民国三年设依兰道杨梦令升任道尹兼县知事。虽在依兰任职不足二年, 但却政绩突出。

二、《依兰县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依兰报告书》是杨梦令写给吉林省府的依兰县司政全面总结, 分内务、教育、财政、司法、荒务五部分。

1. 内务。

有依兰县公暑向上级呈送的呈文24件, 其中重要的有杨梦令履历、依兰县公暑办事细则草案、增加预备警员请示、减免田赋请示、购置俄船建立轮船公司请示、建立三姓卫生院经费请示等。此外, 还有杨梦令《答谢衣兰坤商军民各界颂词》1份, 杨梦令对其到依兰任职期间各界给予他的支持表示感谢。文中有对自己政绩的肯定, 有对政务未尽之处的遗憾, 并有对依兰提出的希望。

内务部分中, 反映1913年依兰县水灾灾情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 其首篇《依兰县水灾纪事》, 详实记述了民国二年 (1913年) 依兰水灾发生经过及救灾情况, 其中有一首形容水灾情况的绝句“舟轮忽向大街行, 水面檐头一样平。正是人民呼救急, 满天风雨夜三更。”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水灾的严重情况。

2. 教育。

此部分共收文8件, 有县公暑呈东北路观察使请求缓设农业中学呈文, 还有依兰劝学所劝学员郎仁山出洋考查学务, 呈请吉林省民政长委任关希文、贾文凌为代理劝学员人选呈文等。其中《劝学所提议规划城乡各校案》较为重要, 该文提出了对教育的全面发展规划, 解散私塾改为官办, 实行“露天学校”扩大生源, 预防出现不良少年, 禁止早婚, 禁止女子缠足, 禁止贩卖人口, 取缔上演淫戏等进步措施。另外, 较重要的还有《依兰民俗改良章程》, 该章程有4章20条, 倡导文明新风, 改变世俗旧习。

3. 财政。

有公文39件, 其中呈文14件, 其它咨文、布告训令等25件。从内容看, 主要为规范财务税收制度。其中, 呈报东北路观察使、吉林省府《收捐章程》, 对镇内贩卖牲畜、粮食, 对饭馆、浴塘、戏园、屠宰、摊床、石灰窑等讷捐额度做了明确规定;呈报《商务简章》内容是依兰绅商界拟合资开设钱号, 以“维持商务、补救钱法流通为宗旨”, 实行年息一分的抵押借贷;《依兰车行暂行章程》规定每年开江起到阴历八月初一日止, 凡在松花、牡丹两江沿装卸船支拉运杂货、粮、石等统归帮车经理, 由官府拣派车头一名负责监督管理。另外, 还有训令议事会、董事会、教育会警察所、财务处、劝学所等机关本年度支款概不准超过预算的行文。

4. 司法。

司法部分收呈文9件、公函4件、电稿7件、通告5件、训令1件、判词29件。在5篇通告中, 有《禁止赌博通告》、《禁止种植、贩卖、吸食鸦片通知》《看守所长、兵、人等服务规则》等9条。

5. 荒务。

收有呈文28件, 函12件, 通告布告、训令18件。呈文中主要有《依兰县清丈全境地亩章程》、《依兰县清丈委员会办事章程》、《依兰县筹划八旗各项生熟地亩办法简章》。为保证清丈地亩顺利实行, 县公暑成立了依兰县清丈办公处, 由杨梦令任监督, 下设主任1名, 监察4人, 管照1人, 书记11人, 清丈委员7人, 绘图员2人。

在《呈民政长、观察使为拟定清丈依兰全境荒地章程》中杨梦令报告了依兰办理荒务存在的混乱现象, 决意大规模清丈地亩, 从民国二年八月初一日开始至民国三年五月初三日止共丈量旗民地128 986.44垧。

三、《依兰县报告书》的重要价值

草根口述史调查报告 第4篇

中国经历了长久的战争,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建立新中国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立志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将在新纪元中谱写新的历史。这是一段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是一段万众一心,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历史;更是一段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而我们今天要讲却是草根眼中的历史。

我们小组将以电话访谈的方式对家里祖辈进行采访,了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里,不同人的不同命运。

二、访谈内容

陈记者的访谈

现在由我来讲述我外婆的那一段生活。外婆生于1942年3月18日一个贫穷的家庭,但在她七、八岁时,父母双双去世,于是和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寄住在舅舅家。但就像很多苦情剧里一样,舅舅虽有心照顾姐姐留下的孩子,但因为生活的窘迫、舅妈的刻薄而有心无力。那个时候战争虽然快要结束,但是土匪还是会经常到村子里打劫,日子依然艰难而困苦。所以外婆的二哥和另一个人就逃了出去,好像是到城里去打土匪,照我外婆的话说,应该是去试试水。我不知道舅公是不是去当兵了,外婆也说不清楚。

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外婆说她16、17岁的开始吃集体食堂,每个人发饭票。家里所有的粮食、菜啊都被国家拿走了,家里一点都不剩。我就问她,如果有人私藏呢?她说,要罚款呐,还要把那人的家里仔细地搜一遍。刚开始时外婆说他们还吃得饱,但到差不多第三年的时候,就开始吃不饱了。再说我外婆挣工分的事情,她那个时候一天只能挣四分,而男的年纪小一点的可以挣五分,成年男子一般可以挣十分、十一分左右。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男女差距真大啊。不过外婆做的一般是晒谷、割稻,这样一想也有些合理。外婆她还养过蚕,不过收获的蚕丝也是要上交的。

在外婆21岁的时候,经人介绍嫁给了我外公。她嫁过来的时候,集体食堂已经解散了,但还是要在小队里挣工分。每年分粮食的时候,如果工分不够就不发给你家粮食,必须将差的用钱补上去才给粮食,外婆说几乎每年都要补钱才行。我问她钱哪里来的,她说不是到镇上卖以前的粮食,就是和别人借钱。她记得很清楚,当时大米两毛二一斤。她说其实每天也吃不上多少米,要掺着许多番薯什么的。菜就吃苦菜和其它野菜。她们还会吃去了壳的大麦,那是豬才会吃的东西。直到我妈妈生下来,生活依然很困苦,那是我外婆26岁。虽然那时候已经有医院了,但大都还是在家里生的,接生员就是村子里胆子大的志发嫂,每一个孩子都出生在同一个高脚桶里。我外婆的生活尤其艰难,她生了四个女儿,直到第五个才生了我舅舅。在那之前,我外婆一直被人嫌弃。外婆说我外公这个人耳根子尤其软,别人一旦说她只会生女儿,生不出儿子时,回家就会对外婆大吵大闹,甚至动手。外婆的性子软也没有主见,对于委屈只会一味地忍耐,这一忍就几十年过去了。

回乡调研报告 第5篇

调研地点: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贺庄村

调研对象:贺庄村民、村干部及相关人员

调研时间:8月8日——8月14日(不包括前期筹备,后期整理期)调研方式:访谈式为主

贺庄坐落于新野县沙堰镇,辖五个自然村——贺庄、孙堰、五柏庙、焦楼、徐庄,13个村小组。当地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花生种植,亩产500斤以上,收益较高。时值90年代初,全县经济作物种植主抓棉花,并且任务分至各乡镇,各村庄。而棉花在贺庄种植的历史表明它并不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产出不抵投入。为此,较早树立商业理念的原村支书徐明珠顶住层层压力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开始考虑花生的增殖效应,决定走花生种植、剥壳、深加工一体化的道路,让农民‚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尽快的富裕起来。并于1991年底酝酿,1992年3月成立了中国农村首批股份制企业之一的‚农工商贸公司‛,开始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1993年,支书徐明珠再次提出声震全县的‚5512‛工程即户均种五亩花生,养五头猪,拥有一辆花生剥壳机,人均净收入2000元的发展目标长远规划。自此,贺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今天的贺庄已今非昔比,用繁荣的乡村来形容最为贴切。贺庄现有约3600人,800户左右,不下于250台花生剥壳机。具有发厢能力的个体户27个,客户50个上下,年发厢能力约1000厢,单花生一项年产值几千万,利润几百万,利税几十万。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养猪厂、养鸡厂、棉纺厂、饭店、农机配件中心等一大批个体户兴办企业及配套设施。贺庄拥有几十万资产的个体户不在少数,全村占用全镇用电量的3/4。全村有电话600余部,平均1.2户一部,手机上百部。村中楼房林立,居民家电齐全,时兴高档用品也正在走入千家万户,富裕起来的贺庄人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花生产业繁荣了贺庄经济,带富了一方农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周边地区也有重要的启示,它的优势已初步显现出来。

首先,它有利于盘活私人资本,优化资源配臵,搞活农村经济,走以农助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贺庄90年代初已拥有个体户21个,但经营范围窄,规模小,基本上处于小打小闹的地步。农民的闲散资金多存于银行,不能转化为资本,实现产业升值,农民的市场观念还很淡暴而花生产业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农户的资金可以投入产业链,实现投资生殖。村土地花生种植面积节节攀升,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种植。现如今全镇6.5万亩耕地,60%左右是花生。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臵,工农结合共同发展。

其次,它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农工潮的出现明显的缓解了这一压力,一方面它繁荣了城市经济,改善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每年为农村输入上百亿元的资金,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得力措施之一;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矛盾,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问题就被各级政府列上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程长抓不懈。在这条路的探索中,贺庄无疑走在了前面。现金的贺庄无一劳动力外出务工。相反在花生收获季节,每天尚有来自城镇的下岗职工,邻村、邻乡镇的300余名农民走进村庄,用自己的汗水换取财富。贺庄人更是男女老少齐上阵,部分年轻人开着‚时风‛运输车四处收货,还有一些组成搭档专门从事花生剥壳工作,老年人、妇女、儿童都可以加入花生剥壳后的筛选工作,真正实现了‚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的目标。

再次,它有利于创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当地经济。以最低标准,一辆花生剥壳机年创造税收1000元计,政府就有近30万元的财政收入。利用这些资金,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一些便民利民的大事,正确引导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切实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目前沙堰镇政府没专门成立了花生办公室来负责全镇花生产业的管理工作,为继续搞好搞活当地经济而努力。举一个明显的例子,镇政府为解决贺庄花生剥壳及深加工带来的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在当地专门建立了四个110千伏的变压器。

另外,贺庄人走出了一条在当地独有特色的农村致富路,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新野提起农村特色产业无人不晓贺庄的花生产业。花生种植,剥壳,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打造了贺庄经济实力在全县的知名度,并被作为农村特色产业的典型上了《人民日报》、省电台、《南阳日报》,录制成长篇纪实片《沸腾的乡村》等。正是花生产业提高了贺庄的知名度,造就了贺庄人的自豪,充实了农民的口袋,使贺庄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工农互助全面发展的小康之路。现如今,以贺庄为中心,花生产业开始向周边边地区辐射,花生剥壳机已开始大量进入临近的孟营、赵堰等村庄,并进一步向外辐射到樊集、施庵等乡镇。而花生的种植早已冲出贺庄,冲出沙堰的范围限制,周边的乡镇,新野周围的县市均在大量种植。效益在逐步显现,花生产业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借助花生产业的发展,贺庄人开阔了视野,树立了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理念,积极地走出去,寻求更广阔,更有前途的发展项目,形成一条主线加多条辅线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将花生产业做宽、做深、做大的同时,发展其他副业,全面搞活农村经济。富裕的贺庄人在农闲季节纷纷走出去联系客户,参观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精髓引进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花生接收客户从无到有直到今天的五十余个贺庄人的足迹遍及四川、福建、广西、东北等地区。榨油厂、花生米加工厂、饲料厂、养猪养鸡厂、棉纺厂等个体户兴办或合资企业越来越多,农机配件中心、饭店等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健全,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在不断的营造,贺庄经济发展的列车已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美好的未来在吸引着贺庄人的目光,引导着贺庄人的步伐。

然而,贺庄经济要想谱写新的童话,必须解决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阻遏因素,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深练内功,精补外功,以更健全的体制,更有利的地位参与市场的竞争,赚取更大的利润。

交通不便是贺庄经济发展首要的制约因素。‚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当地农民都懂,也都深晓其真谛。基础设施不健全,道路不通,货物外运就面临诸多问题。十多年来,贺庄人饱受其苦,一直有着热切的修路愿望,但缺少一个甘于奉献,德才兼备的领头人来主持大局,愿望也终归成了愿望,久久不能成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并不算困难。在调查中,许多贺庄人表示他们愿意出资,只要有一个群众信的过的‚领头羊‛站出来或一个体制健全,财务透明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村支部出面一切都好商量。现今的路是部分贺庄人自己拉砖拉沙垫出来的,但一下雨雪依然泥泞难走。路有两条:一条是贺庄——赵堰——县级公路——省级公路;一条是贺庄——孟营——省级公路。两者择其一即可,就实施难度,经济效益而言,贺庄人更倾向于第一条。下一步,贺庄人必须群策群力来

共同解决交通问题,否则,贺庄的腾飞将永远是空中楼阁,缺乏有利的支持。路,无疑是贺庄人的一块‚心博。

中国企业的创建、发展、壮大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资金不足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四大国有银行全面推向市场后,为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分取更大块的‚蛋糕‛,赚取高额利润,不断收缩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将足额的力量投入到城市中去,农行自然也不例外。而自称‚架起城乡经济桥梁‛的农村信用社在实际上也只发挥着将农村的‚血液‛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城市中的作用,其对农村提供的贷款规模小,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况且,其向商业银行过度的步伐已在有些省市拉开序幕,将来农村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谁来填补岂不令人担忧。在贺庄,贷款难是普遍的现象。银行贷款有严格的程序和严密的抵押制度,这怎能不令农民望而却步。何况,利率高于利润率,农民无钱可赚,贷款自然行不通。例如: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先收取3%的风险金,余额交给贷款人,月息0.8%。首月不能归还贷款次月即升为1.1%。当然这还刨除能否贷来的因素。即使有些年份生意好做,利润较大,其正规渠道贷款的可行性也不大。因而高利贷依然盛行,其月利率维持在1.0-1.5%之间。而且期限较短,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所以,贺庄花生产业要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

搞活农村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不能缺少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这一点在贺庄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也很明显。现有花生客户是个体户自己联系的缺乏政府的有效组织引导;经济发展而道路不通少不了政府的责任;花生剥壳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督管理;花生播壳征税缺乏明确的标准,透明度低;花生产业深加工,多元化的发展缺乏政府财政、政策支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有中原大地‚四朵金花‛之称的南街村、竹林村皆是如此。贺庄经济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花生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但增殖率不高,深加工效益低,设备季节性闲臵,多元化进程过慢。花生的用途甚广,其主打产品是花生米、花生糖、花生糕、榨油等食品工业。此外,饮料业、医疗保健业也有应用。而如今,在贺庄只有数量不多的花生米加工业、榨油业等,广度、深度不够。另外,除了花生果,花生叶、杆、壳都有很大的营养价值,均可用于饲料业,养猪牛羊等家禽家畜,拉宽拉长产业增殖链条。花生属于季节性作物,与次相对应,花生剥壳、加工多限于秋冬两季,春夏既成淡季,剥壳机等加工工具闲臵。而由于未找到更多赚钱的机会,农户购买的‚时风‛牌运输车及其它农用车在春夏季节就无作用发挥,许多农民除了地里活之外就闲在了家里,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因此,贺庄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一定要多元化,寻找可四季劳作或春夏季繁忙的其它副业来安臵劳动力就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臵。

目前,贺庄花生外销渠道如下:

货 27个 货 50余个

终端(中小个体户)══发货者(资金雄厚,对外联系较广的个体户)══客户

钱 钱

由此可以看出,货出到钱入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多数在20天左右,这就存在一个资金周转问题。资金周转不灵对中小个体户而言说的上是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可能收购农户的花生而不付给现金。因此,他们的效益必定受到影响。另外,这里还存在一个违约风险,货从终端到发货者再到客户并无契约、协议、合同的约束,也不开收货证明,仅仅凭积累起来的信誉办事。而花生市场的行情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随行就市论价的市场经济规律必然挑战个人信誉。眼下,出现价格波动多依靠客户与发货者的协调论价而无法律保证,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界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因此,加快资金周转速度,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货物外销的法律保证是贺庄人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

贺庄现有经济的发展尽管有诸多不如意,但总体而言其成功性无可争议。不过贺庄人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领潮儿,使其花生产业经久不衰,经济发展再迈一个大台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更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策略迎接市场中的风风雨雨。

第一,适时转变经营战略,变产品经营为品牌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来发展名牌,维护名牌,延伸名牌,实行品牌营销。老书记徐明珠认为:贺庄花生剥壳机的数量和规模增长的潜力已很有限,产品经营也比较成功,必须转而进行品牌营销。现在不仅要继续修练内功,精补外功,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而且要有组织、有计划的搞好宣传工作,把花生产业作成名牌,然后进行品牌的延伸工作。现在,贺庄的花生产业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距离品牌战略的需要还相距甚远。因此,要注重多种宣传工具的应用,舍暂时利益而求长远(在调查中,许多人因税收、管理费等问题竭力压低产量产值,害怕宣传报道)。借助媒体、广告、因特网(一些村民已开始购臵电脑)、人际关系网等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品牌战略。

第二,‚中国农民的天然弱点在于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但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因为看不到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或者说,村民间的共同利益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在主观上并不存在。‛‚除非出现一个能发现他们的共同利益并全心全意代表他们共同利益的‘带头人’如南街村的王洪彬,竹林村的赵铭恩那样‛(摘自《黄河边的中国》)贺庄花生产业的过去和现在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而其将来则必须突破这种思维的限制。1992年3月,‚农工商贸’公司的成立是贺庄人的骄傲。然而效益一出来,农户们就纷纷撤股,自己单干,没有人能挽救它的存在与辉煌。难怪有人形容中国人做事好似‚打麻将‛习惯于各自作战而潜意识里就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大概1994年公司倒闭,之后,贺庄个体户的数量突飞猛增,纷纷从事花生剥壳业。他们各自为战,规模太小,管理、经营、销售的成本太高,效益远不胜昔。然而它满足了中国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才能存在至今。可随着生意的做大做活,越来越多的贺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走联合经营的道路,才能减少市场风险,才能得到农副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利润。可联合的路该怎样走呢?它象以上所述的交通问题的解决,名牌战略的实施一样需要人来负责,发展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谁能来充当‚领头羊‛,甘心为农民的利益而舍弃自身私利呢?谁是贺庄人心目中的德才兼备的人选呢?谁是贺庄的‚王洪彬‛,‚赵铭恩‛呢?贺庄人不能不去思索了!

企业成功的路可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是共同的??质量过硬。贺庄现今的花生产业属于粗放式经营,人们的质量意识欠缺,不能满足外销的需要。贺庄曾有一个体户,买了一台电脑尝试搞网上营销,发了邮件给客户。客户很快回复,并附上了质量标准和详细的交易事项。可该个体户看后,连连叹气。因为客户的质量要求自己远未达到,交易自然失败。可见,没有质量保证一切只是枉然。要

想扩大销售额,实现出口创汇,必须提高花生的质量标准,引进国内、国际花生市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以诚而立,市场经济同样呼唤诚信。商场如战场,最后的胜利者一定兼具诚信的品质和高超的商业智慧。十多年来,贺庄有多少人是昙花一现呢?没人算过,但肯定不少。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葬送了自己的生意市场,也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信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志在高远的贺庄人须谨记在心。

回乡调研报告 第6篇

一、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

我回到吉安市永新县怀忠镇双溪村,通过几天的调查发现,虽然农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升,但老年人生活状况还是比较堪忧,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老人,他们的子女绝大部分过完年后都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极少部分在外地工作或在家务农兼做运输、泥工、木工等,更有极少部分老人膝下无子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质生活状况

我们村大致只有四十户人家,人均耕地1。5亩左右,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没有发展特色养殖业及种植业,收入来源单一。老年人也主要是靠种田为生,子女给的生活费有限,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但靠种田收入微薄。

一是现在农村基本上耕地、收割实现了机械化,带来的是成本的上升;

二是肥料、农药的支出也在逐步提高,俗话说“肥是农家宝”,但近年来,农村中家庭养猪、牛的减少,甚至多数家都不养。种田都靠买化肥买农药。

三是农村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下降,种不了太多田地,种的稻子只够自己吃,没有多少余粮可供出售。

2、精神生活状况

目前,我们村老年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女子才会回家团聚,人气旺盛,但是一过完年后,绝大部分青壮年又纷纷出去打工,有的家庭是夫妻双双外出,有的是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及少部分妇女。老人独自留守在农村带小孩,缺乏子女的关心和温暖,甚至有的老人与媳妇相处得不好,关系紧张,心情抑郁也没地方排解。农村老年人整天在寂寞中度过,没有娱乐设施供他们活动消遣,精神生活贫瘠,内心空虚孤独,更是加速了他们的衰老。

3、健康与医疗状况

农村人年轻时很操劳都是干体力活,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衰退得快,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毛病。俗话说“病向浅中医”,但面对医疗费用时,大多数农村老人不会及时治疗。总是一拖再拖,到最后才去医院看病,有的甚至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虽然政府出台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但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用金额比率一般都较低,有的甚至不能报销,所以农村老人生些小病,一般就是扛过去,有重大疾病时一般都难以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

二、对策与建议

1、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补助

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条件不富裕,也没有经济来源,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建议政府制定一些政策,给农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适当补助。还可以向社会热心人士募集资金,设立专项农村老年人基金会,给农村老人提供帮助。

2、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娱乐设施的建设

给农村老年人们提供一个活动和交流的平台,有益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政府应该执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农村兴建一些老年娱乐场所,比如为村里购买健身器材供老年人锻炼身体,修建室内活动场所让老年人有地方可以一起看看戏曲聊聊天等。

3、改善农村医疗环境,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

回乡调研报告 第7篇

xx年春节,根据省直机关工委通知,我在回家探亲的同时,利用同学在家乡(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长庄镇镇政府工作的便利条件,深入其工作地,对当地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

该镇推进基层党建的主要做法:一是切实履行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该镇政府年初主持召开党建工作专题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研究制定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基层党建重点工作。

制定党支部年度考核制度,细化量化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确保了党建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着力解决部分党支部软弱涣散问题。针对个别村党支部软弱涣散问题,及时调整了支部书记,重新选配了支部委员,并由一名副镇长驻村指导帮扶工作,彻底扭转了局面。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了道路建设、安全饮水、街道亮化、危房改造等 0 件惠民实事。三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投资24万元,狠抓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6个村党员群众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建立了23个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切实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全年共化解矛盾纠纷37起,为群众代办事项 65件。四是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扎实开展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全镇23个党支部陆续开展了民主评议活动,参加党员870名,总体评价好的有829人,一般的有4 人。五是加大基层党建工作投入。为各村配备了农家书屋、电视机、电脑、网络等设备,全年安排大村 .5万元、小村 万元经费,保证了党组织活动顺利开展。

同时,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该镇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不达标,硬件设施较差,不能满足党员活动需要。二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滞后,对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的不够。三是基层党支部开展活动方式单一。部分村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的不好,学习没有针对性,缺少新的形式。四是部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的不好。少数参加党员活动不积极,服务意识差,联系群众少,不敢直面矛盾,不能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高。该镇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有 302名,仅占党员总数的23.78%,在村里任职的寥寥无几。六是村干部待遇偏低,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导致基层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建议:一是增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进一步细化量化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党建工作突出、成效明显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群众满意率低的全镇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二是加大投入力度。

史回乡调研报告 第8篇

腊月里, 同样离乡五载的张志强也回到了张李湾。

腊月里, 回到家乡张李湾的还有李大年, 还有腊生, 还有外出打工的一干年轻农民工。

在腊月里, “张小满们”风风火火地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回到家乡。

他们为什么不辞辛苦, 不惜代价, 一定要在腊月里赶回家乡?他们为的是过年, 为的是与亲人团聚!他们要回家, 因为家有亲人倚门望归, 老父母年岁已高, 夫妻两地分居已久, 孩子已经快忘了父母的模样;他们要回家, 因为朋友天各一方, 只有在过年方能一聚, 互叙往事, 把酒言欢;他们要回家, 因为生于斯, 长于斯, 那田间的小道, 门前的溪流, 那块土地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家园。

“一根线, 心上拴,

线的一头把家连。

千山万水隔不断,

越拽越紧是过年。

真爱永存是家园,

辞旧迎新过大年。

回乡, 过年喽,

回乡, 过年喽。”

回乡, 为了过年———这是楚剧《回乡过年》传达给观众的信息。

然而, 我们仔细体味, 在更深层次里, 该剧也传达给观众另一种信息, 即“张小满们”回乡, 不仅仅为了过年。

我们从剧中的几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张小满, 五年前因情感问题离乡进城打工。五年来, 她从未回乡过年, 因为那次情感经历对她伤害太大, 她不愿触碰那道心灵上的伤痕。这次回乡, 一方面是放不下心里的家乡情结, 终于回乡来过年;另一方面, 她回乡来是为了一件更重要的事———筹办乡村农家乐。如果没有这件事, 张小满也许这一年还不会回乡过年。

张志强, 五年前忘恩负义地抛弃了小满, 为了自己的前途, 为了一己之利, 他出卖良心, 出卖亲情, 成为一个“白眼狼”。当他得到想要的一切时, 又开始怀念家乡。“到如今, 痛失才知情无价。”五年了, 他不敢回乡过年, 他“背着良心债, 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他“有家不敢回, 有家没脸回”。当知道小满回乡搞农家乐, 他认为是补偿和报答小满的时候了。他真心想帮助小满, 真心想让家乡富裕起来。带着这个理由, 趁着这个机会, 他回乡来过年。他更是回乡来投资、来赎罪。

李大年, 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村汉子, 在小满最失意时, 悉心照料她。小满外出打工, 他毫不犹豫地紧跟着。患难相交, 他和小满成为恋人。这次回乡, 除了过年, 他更重要的是受小满委托, 回乡筹备农家乐事宜, 并趁过年之际和小满完婚。

即使是腊生, 他回乡过年的另一个目的, 也是为了炫耀他漂亮的女朋友 (即使是租的) , 以此获得一种心理安慰。

过年, 对于这些回乡的人来说, 是为了遵循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在这个一切都在巨变的时代, “张小满们”回乡, 除了过年, 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回家乡干事业。

该剧以“张小满们”回乡过年为切入点, 描述了发生在张李湾过年前的一段悲喜交集的故事。该剧把笔触集中在张小满、张志强、李大年等人物身上, 他们回乡, 不仅仅为了过年, 更是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 开发家乡的自然资源, 开办农家乐。该剧通过他们在过年回乡这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发生的矛盾和纠缠, 以及最后矛盾的解决, 朴实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当代农村的时代生活画卷。

该剧在叙述人物故事时, 触及到了一个叫做“自尊“的东西。

自尊, 是一种自我尊重, 是维护自我人格、不容许他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在该剧的讲述中, 几位主要人物都有着强烈的自尊。

由于五年前的心灵创伤, 张小满“五年, 没动过剪窗花的剪, 没尝过自家的糍粑甜, 没喝过举家团圆的酒, 没听过守岁的笑语欢”。张小满不愿回到家乡, 这是一种自尊;回乡办农家乐, 是为了争口气, 显示乡里人不比城里人窝囊, 这是一种自尊;对于负心汉张志强的投资款, 张小满拒不接受, 哪怕农家乐会因此散伙, 这是一种自尊;对于乡亲们的退款要求, 张小满宁愿“撤酒席, 延婚期”, 也不让乡亲们吃亏, 这还是一种自尊;最后, 为了不辜负李大年的真情意, 为了不让乡亲受委屈, 面对真心忏悔的张志强, 张小满终于放下自尊, 接纳了张志强的帮助。

以投资人身份回到家乡的张志强, 内心也有着强烈的自尊。过去, 为了跳出农门, 他背弃家乡, 抛弃恋人, 攀附上局长千金, 获得了事业成功, 这源自一种自尊。“有谁知陌路同伴一屋檐, 实则是隐痛在心无处言。”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张志强开始怀念家乡的温暖, 他自知“良心债, 越背越重神魂乱。愧疚深, 夜难成寐日难安”。他很想回乡, 又不敢回乡, 这源自一种自尊;借着投资机会, 带着赎罪心理, 张志强终于回到家乡, 这次, 他放下了自尊, 放下了一切值得骄傲的东西, 为的是能够回乡过年, 为的是能够对伤害过的人作出心灵补偿。

憨厚的李大年虽然忍辱负重, 但他身上同样有着一种自尊, 许多事情他都心知肚明, “小满痛楚我知底, 逼她剪双喜展虹霓。”他用行动表达着自尊;对于剪窗花, 他坚持要剪“喜”字, 为的是婚礼的喜庆, 这也是一种自尊。他虽然处处显得柔弱谦让, 但他骨子里仍然有着男子汉的自尊。

人物的自尊构成了他们回乡过年所产生矛盾和纠结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成为他们回乡不仅仅是为了过年的心理诉求。

该剧写出了中国民俗“过年”的伟大力量, 让人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威力。

数千年来, 非凡的中华文明就是这么平凡地走过来的, 它之所以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 就是因为有一种不变的精神价值, 它的名字就叫“回家 (乡) 过年”。

过年期间, 人们的心情最放松, 人们的情感最软弱;人们平时承载的东西, 最容易在这个时刻释放;人们平时积攒的怨怒, 最容易在这个时刻消解。剧中, 张小满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爆竹声声辞旧岁, 我不能把悔过的人儿推出去, 我不能让积怨把魂魄迷。”对于曾经的“白眼狼”张志强, 张小满终于在过年这个时候, 原谅了他。“过往伤痛付云漪, 除夕之夜欢歌起。”当张志强自感惭愧地欲离开家乡时, 张小满大度地向他发出呼喊:“回家, 过年!”

“回家, 过年!”

就在这一声呼喊中, 多年的积怨烟消云散。

“过年”的力量如此巨大———在这过年时候, 一切的怨恨都得到谅解, 一切的伤痛都得到抚平, 一切的不愉快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过年”的力量如此巨大———在这过年时候, 张小满成为了新娘, 农家乐项目如期进行, 张李湾面貌即将改变。

“年”是终点, 又是起点。“张小满们”回乡, 除了过年, 他们更是为了寻找勇气, 寻找动力, 寻找力量。站在家乡的土地上, 荒草覆盖的原野, 炊烟袅袅的山村, 朴实耐看的笑脸, 都会给“张小满们”以勇气、动力和力量。这勇气、动力和力量, 是来自“张小满们”的家乡, 是来自“张小满们”的生命之始, 因此显得格外有劲。短暂的停留之后, 度过“一夜连双岁、五更为两年”的年, “张小满们”将会欣喜而充满希望地继续向前走去。站在新年的起点上, 畅想未来。一个美丽的梦在前面招引着“张小满们”, 他们显得意气风发和信心百倍。

腊月里, “张小满们”回到家乡, 为了过年。

上一篇:我们的铁路卫士600字作文下一篇:为高考加油简短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