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2024-07-29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精选8篇)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第1篇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满足在职职工、社会劳动力、应届毕业生等多种生源的不同需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2.1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2生产实习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2.4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一方面对学校师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一方面又可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2.5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对外技术合作模式。在引进企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院校主动、企业互动”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成立学校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从开拓企业在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入手,为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第2篇

6月27至28日,应北京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邀请,经管系派员参加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举行的“产教融合 实践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暨经管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李海东主任从教育视角阐述广东职业教育试点省建设与职业教育标准研制实践探索;广东财经大学雍和明副校长从院校视角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延生从企业视角讨论企业实践育人经验与探索。

最后,与会人员观摩了跨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现代公司实战中心”。

财经与管理系李志文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第3篇

1.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国务院 (国发[2005]35号) 、教育部 (教高[2006]16号) 文件明确指出, 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 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能否做好教育改革的关键。

2.“工”与“学”, 缺一不可。

只有“工”没有“学”, 完全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 只“工”不“学”无法达到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目的, 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 内容的紧密结合, 使“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 “学”的认知在“工”的实践。

3.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

对“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开发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还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

1. 引名企驻校园。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 采取“引厂驻校”的模式, 如图1所示。

成都嘉通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拥有液压、机械、底盘、电路、钣金和喷漆等各项专业技师组成的维修队伍, 拥有液压系统试验台等先进的维修测试设备, 在进口工程机械设备维修领域中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能准确地对不同工程机械疑难杂症进行准确判断及维修, 可提供60名学生同时进行相关生产性的实训。中航力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双帆钻机、混凝土拖泵、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用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阀、液压油缸、电液锤的设计与销售, 可供30名学生同时进行相关生产性的实训。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通过“引厂驻校”合作办学模式的运行, 学生在“校中厂”实现了“双身份”, 学生在校学习是学生, 走进校内工厂是员工。“校中厂”使得我院学生走进课堂是学生, 或者说拿起书本是学生;走进车间, 拿起工具, 进行故障检测与维修则是员工, 在维修技师的指导下, 完成待修工程机械整机、零部件的拆卸、清洗、更换、维修、装配、调试等维修工序中的工作任务。

2. 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

(1) 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所开设的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工程机械底盘维修、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维修、挖掘机电气控制系统维修、工程机械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以及工程机械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 其中的实训课全部在“引厂驻校”合作办学的企业进行。 (2) 生产性实训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 承担工程机械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兼职教师系成都嘉通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维修专家, 具有从事等国际知名品牌维修、服务、检测等十年以上的丰富工作经验。 (3) 学生在实训中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在企业生产性实训的学生具有双重角色, 既是学院派出的学生, 又是实训企业的工作人员, 使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训。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原则等, 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 增强适应能力, 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校本特色教材的建设工作。 (4) 专职教师在驻校企业顶岗锻炼, “引厂驻校”企业位于学院之中, 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研室的青年教师顶岗锻炼提供了便利, 通过接触工厂不断在维修的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露天钻机等国际品牌的工程机械产品, 见多识广, 扩展了对各类工程机械结构和技术的深入认识和掌握, 维修经验和维修技术得到提高。在顶岗锻炼过程中, 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师为企业翻译维修的进口设备英文技术资料、解决技术难题。 (5) 校企双方联手对外开展职业培训, 校企双方合作, 为四川路桥集团等施工企业进行工程机械操作、维护保养及维修方面的培训, 如图2所示。

三、校企合作的成效

1. 订单共培。

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全部实现“订单培养、做学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韩国现代、瑞典沃尔沃、三一重工等集团的四川销售公司合作实现订单培养, 践行“明德、博爱、弘毅、强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攻坚克难、永做开路先锋的推土机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订单培养率100%, 生产性实训比例88%, 顶岗实习半年以上100%, 双证书获得率达100%, 就业率100%, 就业对口率100%。

2. 资源共享。

以真实工作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为目标, 引进成都嘉通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和中航力源股份有限公司2个, 建设成了集“教学、科研、营销、维修”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工程机械营销、检测和维修的校中厂。专业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校中厂”进行教学,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教学, 教师随时可以到工厂进行顶岗锻炼。专业带头人参与工厂的生产管理, 骨干教师参与工程机械维修的技术指导, 学生参与工厂的实际工作。企业管理者参与专业建设, 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 能工巧匠参与学生实际操作。

3. 过程共管。

围绕订单培养各主要教学环节,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过程监控, 对订单班的教学过程与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保证订单培养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 如图3所示。

4. 责任共担。

校企共同承担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建设3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完成5种校本特色教材编写。建设102个生产问题组成的生产问题资源库, 有15%生产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如图4所示。

5. 人才共育。

工程机械教学团队被评为2009年度省级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和培训共计46人次, 双师教师比例100%。建立80名兼职教师资源库, 授课教师专兼比达到1:1.2。融企业文化, 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开展校内外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200余次, 如图5所示。

“引厂驻校、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办学实力明显提高。有利于学生生产性实训, 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 有利于学生勤工俭学, 有利于专业教师顶岗锻炼, 有利于科研、教研开发, 有利于兼职教师教学,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利于企业员工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 有利于面向社会开展相关培训和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先琪, 等.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R].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09, (10) .

[2]黄先琪, 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的研究[R].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10, (12)

[3]王昶, 袁军平, 申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管理, 2008, (7) :47-48.

[4]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7) :67-68.

[5]谭属春.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86-93.

[6]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51-52.

[7]刘保利.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和实践[J].成才之路, 2009 (4) :96-97.

[8]唐永泽, 卢兵, 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

[9]刘凤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29) :30-32.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第4篇

摘要: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以“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注重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建设,以对接广东服装产业、服务广东经济建设为目标,以校际合作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为纽带,通过举办服装设计大赛,产学研高峰论坛,开展校际交流、企业培训、校企招聘会等活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沙溪理工学校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表现出“融合-分享”的鲜明特征,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的“融合-分享”式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 服装职教集团;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09-03

一、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广东省各行业开始探讨集团化办学,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职教集团研究,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服务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重点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下功夫,逐渐形成“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二、“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目标

“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沙溪理工学校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以服装职教集团为基础,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的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并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来建设这个平台,同时由参与建设的各方分享共建资源。

新加坡发达的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合作、交流、融合、分享,这表明“融合-分享”共建共享资源模式具有强大的支撑面。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服装职教集团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对接广东服装产业、服务广东经济建设,通过集团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发展、培养专业实用人才,形成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融合-分享”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通过该平台建设,充分整合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资源,优化集团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资源互补、政策共享、连锁培养、科学发展的目的,走出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三、 六大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

沙溪理工学校以本校服装专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促进“三个结合”:社会需求与办学方向相结合、产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教学组织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与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中高职衔接、学生顶岗实习、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等八大共建共享合作平台。

(一) 政府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平台

为推进沙溪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沙溪镇大手笔规划建设面积6万平方为的“中国·沙溪创意设计园”。着力打造“软实力”优势,为了支持沙溪理工服装专业发展,同时也为了推动沙溪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沙溪镇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携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办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学院建成后已经逐渐成为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

(二) 中高等教育共建三二对接平台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证高职院校对口中职学校自主招生三二对接,在服装职教集团框架内,致力推进中高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学历教育,已经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东莞纺织学校等学校进行三二对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三二对接,以后集团内将有更多学校进行三二对接人才培养。

(三)暴风科技打造“互联网+电商”校企合作平台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发中心与中山市暴风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共建中山市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产学研合作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新组建的暴风服装电商公司领头携众多优质服装供应商组建联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运营管理,学校和研发中心的师生、设计师和服务服装行业多年积累的企业资源无缝融入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以B2B2C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建O2O平台,同时提供众多学生创业创意创新岗位,如设计开发、分销、推广、美工、客服、物流、质量检测等岗位,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

(四)高峰论坛搭建服装行业高端交流平台

沙溪理工学校把专业建设建立在行业发展的技术前沿,服装职教集团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动行业发展升级。2009年举办服装行业产学研高峰论坛,2010年举办“天竹”杯休闲服装设计大赛,同期举行的服装产业产学研高峰论坛,2011年举办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2012年举办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服装行业产学研高峰论坛,2013年举办第九届天竹联盟代表大会及服装产业高峰论坛,2014年举行“深化产教融合 促进校企合作”论坛。其中2011年12月13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和中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 》在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举办,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广东省许瑞生副省长、全国70多间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到会。

(五)专业成长促建师资培训共享平台

经常举办广东省教师培训,2011年,广东省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培训在沙溪理工学校举行,2013年,广东省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培训在沙溪理工学校举行,沙溪理工学校承办广东省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总结交流会。2013年以来,沙溪理工学校成为广东省教厅组织的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先后有广东省校长培训班、甘肃省校长培训班、云南省校长培训班等先后来到沙溪理工学校,接受专项培训。

(六)信息化教学资源云平台

服装集团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载体,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初步建成有行业企业参与、信息量大、专业特色鲜明、使用方便快捷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我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资源丰富,包括课程展示、资源库、校企合作、师资团队、顶岗实习、在线学习等栏目。为了实现平台的信息化、开放化,我们开发出了实训教学的视频同步系统。此外,我们将与企业合作,将相关课程视频引入企业以方便培训员工。

四、 “融入-分享”模式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的创新点

(一)集团发展为“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凝聚了强大合力

资源整合既需要充分发挥集团核心的带动作用,又需要充分发挥集团的凝聚力、号召力。沙溪理工学校之所以能够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不断推出新项目、新成果,最关键的是充分调动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积极性,形成了“一主多元,四方协调”的集团管理机制,从而为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多方共赢为“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沙溪理工学校以本校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与政府谋求职教支撑多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共识;与行业企业谋求校企合作的共识;与服装职教集团内的中高职学校寻求中高级人才培养的共识。沙溪理工学校在谋求三大共识的基础上,把优质资源集中起来,实现了八大资源平台的迅速崛起,四方资源合理融入集团,各方从中分享更多的共享资源,这种共享共建模式,抓住了职教集团发展的关键要素:利益共享。

(三)示范性建设为“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注入强大活力

服装集团共建共享优质资源肇始于全国示范性学校的创建,然后成为示范性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当这个资源库建设与服装职教集团的内涵发展相结合,这个项目便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根深才能叶茂,植根于学校服装专业雄厚校企合作基础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一旦遇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这个项目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四)产教融合为“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广阔空间

沙溪理工学校紧紧依托和服务当地服装产业,对接产业办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建设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产教对接的特点。在这一模式的主导下,服装职教集团的价值取向更加清晰,学校资源平台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与探索会更加活跃。

五、“融入-分享”模式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的近期效应

(一)产学研成效显著

通过产学研培养的师生,成为纺织品实验室的主要技术力量;师生集体开发设计的酷侣品牌休闲装,获得2012广东时装周最佳休闲装设计奖;集团内聘请了有多名十佳设计师,而且先后培养出杨珊、陈雅洁、林永健三位广东省十佳服装设计师,与江苏南通东帝合作开发的服装,打入了2010上海世博会,并获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2012年8月,集团内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获得2011年度中山市科学奖励最高奖——“产学研合作奖”,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基地落户中心,已于2014年12月18号获得广东省人社厅批准。沙溪纺织服装学院顺利通过“沙溪服装专业镇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基地”。

(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学校不但率先创新了中职学校与高校合作创办高等职业学院的新鲜经验,使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升级的愿景变成了现实。同时,集团内部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升学、招生、实训、就业等一条龙服务为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发展更加贴近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一改革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将是长久而深远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正是“互联网+职业教育”在信息时代的最新成果,在服务教育和产业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校企合作趋于成熟

学校立足地方经济,依托产业办专业,“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不断把学校的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引企入校,举办校内企业,建立教学生产线,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室,完善教师工作室,建立教学工厂,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呈现多样化、长久化、全面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特征。

六、“融入-分享”模式资源共建共享的努力方向

(一)以沙溪服装创意园区为基础,打造产、学、训、研为一体的集团化办学

将继续加强与沙溪服装创意园区合作,沙溪服装产业链一体化的集中办公、设计、研发、展示、检测、展示、发布、采购、电商为一体的产业链集群,聚集沙溪本土服装品牌。整合创意园区的资源,在产学研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加强项目研究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拓展我校的集团化办学。

(二)进一步推进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我们还应该继续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继续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在集团内让更多的学校参与全面合作,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和教材开发等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非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优化资源共享,打造集团师资培训基地

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长期的合作,吸收企业行业优秀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参与到教学和科研中,以迅速提升学校师资力量。从长远来看,职业学校教师需要有优质的实践学习环境,与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进行实践探讨学习。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打造“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广东省服装教师培训基地”,丰富集团共建共享资源的内容,进一步服务市场需求,服务产业发展。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服装职教集团建立优质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目标,沙溪理工学校希望通过“融合-分享”模式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深化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之后的建设,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特色办学方面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5月5日.

[2]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2010年6月.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年3月.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202号文,2011年9月21日.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第5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年) 》总体指导思想中指出, 现代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传承技术技能, 促进就业创业[1]。因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产业结构及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和关键问题。

近年来, 我校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办学中, 突破学校自身无法办专业产业的困境, 探索和尝试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以期实现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1 以企业为依托实施产教融合的措施

1.1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高职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1”形式, 即2 年校内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 1 年校外教学基地实习。为实施产教融合, 我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1.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1.5 年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 0.5 年在企业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实践课程, 1 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具体内容见表1。

1.2 改革课程体系

学生有0.5 年 (第四学期) 是在企业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实践课程, 教学课程与内容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不同, 其指导思想是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设计理念是培养科学严谨、向善乐群、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原则是: (1) 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基础。 (2) 实训教学以围绕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 (3) 以增强专业技能实训为宗旨, 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训比约达3∶1。 (4) 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和个人终身发展需求。具体内容见表2。

1.3 开展企业教学

在企业, 校企双方利用真实完备的职场环境条件, 开展素质教育、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与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三轨并行,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1.3.1 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企业的0.5年, 企业选派专职班主任负责学生管理;举办“企业文化宣讲”主题活动, 如宣讲企业明星成长经历、优秀员工典范和企业晋级奖励等;组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及社团活动等, 如军训、学生职工联谊会及各类比赛等活动。在以纪律、敬业、合作、责任、服务、创新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教育中, 学生在职场中亲身体会到未来职业岗位所肩负的重任, 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了职业责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3.2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传承技术技能以企业为依托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是由学校教师去企业教授专业理论知识, 由企业技师教授及培训岗位技能。这种融合职业岗位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做”无缝衔接, 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1.3.3 通过企业引领规划学生职业生涯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 通过入厂认识、岗位技能考核及综合评价三步骤教学, 帮助学生完成对自己未来从事专业职业岗位的认识。 (1) 入厂之初, 参观车间和开展学做“企业人”活动, 了解了不同工装颜色代表不同职业岗位等级, 从而认知企业和岗位, 确定喜欢什么岗位, 在校企双方教师指导下初步规划职业方向; (2) 在岗位技能培训后, 采取制作岗位作品竞赛考核评价方式, 进一步确定最适宜的岗位和能够胜任什么岗位, 修正职业方向; (3) 学习结束后, 综合各岗位面试结果、学习成绩及个人意愿, 确定适合什么岗位并定岗, 开始顶岗学习, 完成最后选择。这种明确职业岗位方向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让学生通过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早认知和评价, 从而避免对未来从业岗位的盲从性。

2 以企业为依托实施产教融合的意义探讨

2.1 有助于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师资水平

传统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学生入学第三年开始顶岗实习, 在这一模式下, 学校、企业和学生均感觉到入岗后存在明显的操作技能薄弱、无法胜任岗位等问题。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发现问题—补充知识—再强化技能操作”, 有效地解决了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的问题、实践技能教学与岗位能力培养关联度不够的问题;有效地突破了学校设备和场地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及实训技能项目滞后和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的瓶颈。校企协同, 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产教融合教学, 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另外, 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分配的, 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这极大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实施产教融合, 提高了教师对对接岗位标准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认识, 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 推动了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升, 进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更是为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优秀的师资。

2.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企业的管理和实践, 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其实, 产教融合带来的最大效应是激发了学生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 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3 有助于企业储备人才

近些年来, 职业教育不断被“就业难”和“技工荒”所困扰, 一方面是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另一方面是企业所需的技工无处可求[2], 这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以企业为依托实施的产教融合, 课程内容设计源自于职业岗位需求及立足于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有效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割裂 (对学校而言) , 学与用的分离 (对学生而言) , 教与学的脱节 (对教学而言) [2]。实践证实, 通过实施产教融合, 企业因为培养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技能和未来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才, 为未来储备了一批高技能人才。

3 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持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3]。以企业为依托的产教融合就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站在彼此的角度上, 积极探索出的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从而解决企业“好技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问题[4];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拥有真实职场环境的实训教学基地,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实训教学水平, 奠定了培养高规格专业人才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R].教发[2014]6号.

[2]耿洁.工学结合的概念与模式框架[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3]张继冬.密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强化职教特色——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31) :267.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第6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园林工程技术;实践教学

随着国内园林景观行业的快速发展,园林企业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实践性要求,而产教融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

尽管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开发、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紧密联系,但学生的实用技能与企业的实战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出现的现实问题是:学生的同质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低。

2.实践教学资源与企业信息平台不相通

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已深深地渗透到生产力的转化及教育领域。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缺乏与企业的信息化沟通平台,实践教学不能及时获得企业动态,教学资源的更新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求。

3.“产学研”合作平台不完善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项目实施、技术咨询、课堂进企业、实习实训方面与企业取得合作,但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等方面合作尚有欠缺。

二、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1.人才定向培养

从专业对接产业,实现校企双赢出发,整合专业设置。例如: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可每届定向培养部分大二优秀学生,设置半工半读模式,完成后两年的实践教学。

2.校企深度融合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已与区内外园林公司就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合作。而深层次地共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实施校企技术人才的交流互动,对建设综合型师资队伍、缩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3.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例如,为将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运行过程深度对接,拟创建融实践教学、生产实践、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节水抗旱植物栽培繁育实训室,将进一步提升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

三、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框架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以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2]刘庆华.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第7篇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新升格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已加入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6]。2014年,在学院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具体目标。在此目标下,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了大量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这些年青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是背景单一,多为从“学校→学校”的学习阅历。为了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能力,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对教师队伍的总体要求,让没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是必然要求。对于笔者供职的材料化学系,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并结合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团队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签署了长期的培训计划,同时利用科研优势协助企业锂电池材料研发部门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本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践经验,探索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的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深入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实践作用于教学对象的效能和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1 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方式

目前,各高校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期限和范围作了明确限制。如,淮南师范学院专门出台相关规定“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没有相关专业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都必须参加实践能力培训活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多种专业实践模式:

(1)高校与企业签订教师专业实践协议,安排好具体的实践内容、实践时间以及实践目标,分批次派遣教师进入企业锻炼[7]。以笔者为例,教学系将实践单位统一安排至淮南市经开区某企业的高品质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中心,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同时硬性要求了每星期去企业实践的频次,并将一个完整的暑假假期也纳入到实践活动中,保证了教师能有较长且连续的时间深入到企业锻炼,能真正地按时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环节中,避免了走过场。

(2)从实际工作和教学需要出发,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以研究项目的形式申请参加实践能力培训,学校拨付一定的项目经费,从而为专业实践提供物质保障[8]。教师本人利用自身的人际关系或者网络信息,通过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同事或同学、或者主动寻找企业的人力主管部门,落实实践单位。这种方式避免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的单一性,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实践,丰富了实践内容。

(3)从专业发展出发,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或带队参加国家、省、市级组织的各种专业竞赛活动、以及行业竞赛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行组织各种应用技能竞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深化了兄弟院校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技能合作,同行交流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

(4)通过外聘企业兼职教师教授一些实践性质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应用性的实验课程,利用外聘教师的自身知识体系将实际生产技能引入高校,在专业内部形成氛围,使青年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9]。

(5)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外应用性高校做访问学者,或者去企业做博士后工作。如淮南师范学院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去美国湖滨大学、韩国韩瑞大学、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交流访问,目前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批次的学习。

2 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内容

对照笔者参与企业培训以及锂电池材料研发的实际经历,在专业实践中主要能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1)熟悉了企业产品或者研发对象的进展和产业现状等基本情况。仍然以本单位专业实践为例,如,通过实践可以了解到磷酸铁锂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中的热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提高其导电性,以满足电池高倍率充放电,主要的改进手段有:颗粒纳米化、碳包覆、离子掺杂和与其他材料复合;磷酸铁锂行业属于材料领域,技术壁垒很高,不会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原料和设备也不会受制于国外企业,作为新进入这个产业的企业,切入到磷酸铁锂材料电池更具优势。

(2)了解对象材料研发生产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情况;进而参与中心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数据分析。利用专业优势部分指导研发和生产活动,部分参与企业日常管理、产品实际销售等环节,同时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

(3)熟悉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基本业务工作,以及岗位分工和职责、生产操作规范、管理考评制度、用人标准等。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与具有公益特性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业务范围、岗位设置以及考评和用人上有明显不同。企业建立了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目标明确、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担子”;建立以业绩导向的奖励机制,人员薪酬的确定与市场价位接轨,内部竞争淘汰机制,薪酬付给与岗位的价值、贡献关联性较大。因此,任何企业都不会容忍工人闲置,吃大锅饭,这些要求在学校比较淡薄,只有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才能深刻领会和实现。

3 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作用

(1)通过实践明确了“理论-应用”互动的教学理念,端正了教学态度。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通常以科研为导向,不计较成本和时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在企业的培训和研发过程,以及具体参加企业的一线生产,深刻领会到应用型与理论型知识的不同,在企业生产中更强调低廉的成本、更快的效率,对于员工的能力提升和理论知识的把握要求较低。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树立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自觉意识,强调实验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2)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最终是依靠各位一线教学的教师按照对课程和行业要求进行编纂。因此,教师对专业和行业的认知能力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正确拟定。通过在锂电池岗位的专业实践,结合淮南师范学院专业剖析中材料化学专业的方向调整,将由玻璃陶瓷方向转向绿色电池方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提高了在锂电池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实验课程的针对性,让学生的实践教学更接近企业的一线生产。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实验实践方法,要从完全注重实验原理和实验深度延生到实验熟练度、实验过程和实验准确性方面,同时,实验的选择上要增加一些综合实验以及工艺性实验,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与企业和社会需要衔接。

(3)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当前,除了部分学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即进入到一线生产岗位或者研发辅助岗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尽早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以材料化学专业为例,四年中,学生必须在修满基础实验的同时,涉及到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打下专业和职业烙印。在这些时间训练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是发起端。通过教师专业实践,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实践程的必要性以及与企业的关联性,同时具备了双能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企业文化熏陶、帮助学生确立职业规划,毕业后即能很快适应企业,减少盲目性。

(4)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增强保密意识。

针对在校生在吃苦耐劳方面的缺失,以及缺乏职业性,要以德育为先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信念、诚实守信的品格,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规范;要以能力为本位,让学生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学到真本领,要对安排的任务严格完成,培养较强的负责任的精神;以职业需求为标准,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技术保密性要求。企业、研究所在技术保密性方面要求较高,不能随意将实验参数和实验结果带出大门,也不能随意拍照,这一点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学校教育以教书育人为主,具有公开性;而科研院所、企业以研发和生产为主,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必须加大对学生的保密性教育。

4 结论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提高产教融合程度,推动教师队伍的转型发展,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和关键。青年教师通过各种专业实践形式,能弥补企业研发和生产方面的知识空缺,对于后续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会有更深入更切合实际的认知和方向性,加深对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思想认识,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和知识的进步和更新,进而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成功转型。

摘要:对产教融合下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现状,结合淮南师范学院进行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实际,分析了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的形式、内容、对本科教学的效能,明确了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教融合,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效能研究

参考文献

[1]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2]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30(1):133-138.

[3]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9):4-8.

[4]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5]宋雪晶.提高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3,40(11):210-211.

[6]文桂林,鲍霞,陈永红,等.专业软件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0):89-93.

[7]王弘宇,杨开,邵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5):15-16.

[8]王曰松,满红,王琳,等.浅谈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137-138.

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第8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产教融合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这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而且可以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加快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邵阳学院每年培养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地方高校如何适应转型,为企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我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金融危机后,为什么德国能够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不仅因为其强大的实体经济,更因为其有“双元制”的中职、应用型的高等专业学院、面向工业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和面向基础科学的综合大学所构成的强大教育支撑。英国,在大众化过程中实行了双元模式,之后出现了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与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大学的共同繁荣的景象。分散治理的美国,逐步完善起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系统,24个州立社区学院允许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体系。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工程师学校其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1]。

职业教育发展促使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应运而生,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兴起比较早,一般认为,“产教融合”这一术语是欧洲兴起职业教育后才出现并得到频繁使用的。一方面行业企业为了产业转型或者技术升级,自身成立培训机构或采取与高校联合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主动融合,依照行业企业规范要求规划人才培养路径。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多方面尝试,比如宏观上的政府的政策制定、经费投入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微观上的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澳大利亚的“TAFE”、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产教融合模式,都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然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有区别的,经常被人们错误地理解为同一含义。相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整合、双向发力的过程,这期间企业和高校都应该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双方为了各自的发展必须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因此产教融合需要双方组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与重点高校相比不具优势的情况下,地方普通高校也在通过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提升自身优势。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转型、专业课程建设的转型、师资队伍的转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等。目前针对转型普遍社会抱有认知偏见,高校存在分类管理体制和机制未完善、师资队伍不适应、学校实训教学条件不充分、校企深度合作多障碍等突出问题,只有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特色,才能真正实现成功转型,而这一切转型的关键就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产教融合。

我国的职业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较晚,校企合作相对滞后。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必须主动向企业靠拢,寻求与企业的联合。这样的校企合作主体是高校,是一个单主体的单向过程,很难真正与企业形成合力,尤其是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初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形成、企业短期内还无法从高校获取人才红利时,企业几乎很难有合作热情。因此,这种校企合作关系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难以持久的低层次合作关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产学研联盟”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3]。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向应用型转型迈出了第一步,依托2010年邵阳学院质量工程教改项目“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近年来本专业集思广益定位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以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培养计划,努力解决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陈旧,专业范围太宽的问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具优势,努力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保障各项教学条件努力保障应用型特点;基于新的培养方案开展了各项教学手段改革,努力探索我校校企合作,采取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行讲课和辅助指导实验,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和实施细则;本专业还一直在寻求与行业公司和企业建立合作教学,努力尝试通过课程置换,承认学生在公司和企业所获学分,这项工作还在摸索之中;努力探索和构建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综合的、多方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就业率较以往有所提高,证明转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转型发展的关键途径是“产教融合”,然而,我们的改革与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仍相差甚远。

二、转型发展关键之途径“产教融合”的改革探索与构思

区别高职高专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作为向应用型科技大学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把握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这一转型发展的重大跨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认识,健全机制,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优质的合作平台,深化合作内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进“双证制度”、建立“双元制”的教学体制。针对目前转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具体研究对象,调研存在的认识和实践误区,探讨如何走出误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研究和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改革,促进本专业成功转型。

有了更科学、更明确的改革思路和目标,还要制定一系列恰当的改革措施加以保障。

1.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完善和保障。

针对地方高校转型期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普遍存在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成功经验,提高自身认识,探讨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明确院校和企业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这一转型的关键途径。为实现充分产教融合做好准备,使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成为效益共同体,真正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可以通过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培养出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从而使学生、企业、学校乃至社会受益。

2.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

针对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如校企合作不稳定,融合渠道不畅通,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建立深入持久的合作运行机制及优质的合作平台、如何通过平台切实开展校际合作、产教融合、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很多地方高校刚刚从普通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原来的师资以理论教学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实验、实践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实际,更谈不上和行业、企业联合进行科技研发等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而企业师资虽然实践动手能力强,但多数理论功底不好,而且缺乏从事高校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拟解决途径是采取共同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计划,完善教师资格标准,落实政策导向,调动教师转型的积极性。不间断输送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培训,加强青年教师到生产实际中的锻炼,使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真正掌握本专业的主流、热门技术,以此传授给学生;直接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由合作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并利用企业的生产平台和研发中心共同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等。

3.深入考察产教融合的发展,探讨如何创新合作模式。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优势,在继承和扬弃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实践,比如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等等。学校可以将部分实践教学活动直接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充分了解行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高年级学生可以了解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将来的就业选择能奠定很好的基础;此外可以从和企业联合开展的项目合作平台中寻找适合高校教学的实际项目,合作编写应用型教材,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用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教授学生和考核学生,使这部分教学环节尽可能贴近市场和行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和应用能力。

4.探讨如何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合作内容。

产教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的设置与改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内外专业实训平台及科研平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等,推进“双证制度”、建立“双元制”教学体制。可以采取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兄弟院校有相关经验的专家教授共同组建本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环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邀请合作的知名企业中的相关技术人员兼职为学生授课或者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使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充分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了解所学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对所学课程有较充分的认识;邀请合作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可以采取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实际相结合,以企业项目实战开发的标准要求和考核学生,改革毕业设计教学和考核模式以此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使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快速提升转型发展的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培养真正所需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与学院管理、教学运行与管理、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和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但不管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还是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给我们带来任何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度校企合作是我们实现成功转型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改革实践中要突出的是以下几点:坚持“应用型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理念;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强调学生工程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凤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11).

[2]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

[3]陆丽娜,李联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9(13),3.

上一篇:厨师个人评价下一篇:我烦恼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