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doc

2024-06-25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doc(精选7篇)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doc 第1篇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上城市,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员,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城市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关注有多少?近几年,社会给予了这方面的普遍关注,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总体上看上一代农民工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生存问题。如今,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并且将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上一代农民工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本文以假期实践单位所在园区(城阳流亭洼里工业园区)的所见所感为案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关 键 词新生代农民工 上一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上一代农民工有很大不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这样描述他们: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一点确实如此,大体看来,他们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的,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同时也基本上没有多少锻炼,身体承受力明显弱于上一代农民工。对职业的要求也高,基本上很少人会主动去选择体力支出比较大的那种工作(即使工资还可以),大都更倾向于一些轻工业体力支出少的工作。他们的业余生活,较上一代农民工更丰富一些,他们能熟练的使用一些电子设备,像MP3,MP4,低音炮,手机,还有上网等来达到娱乐休息的目的。但总体上看,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单调,仅仅局限于此而已。

一、观察的现象与现象分析

(一)观察的现象

在这个工业园区内,我做了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在这的最大感受就是:这里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很少看见中老年农民工在这里务工,感觉这里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地方。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着实已经成为农民工中的主体了。在这里仅凭每天上下班,买饭、周末购物,到网吧上网时对身边农民工的观察与交流为案细谈。众观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时间生活,可以得出他们业余生活的基本特点,在业余时间里,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无事在宿舍(或家里)睡觉、上网冲浪、影吧看电影、看电视、逛街购物、听歌、打牌聊天、读书看报等。精神生活很是单调,像无事在家睡觉,上网所占比例很大。不过这样开销不会太多,还能取得娱乐的目的,也算实惠。

(二)现象分析

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不在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也是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发展契机。他们不再像上一代农民工一样省吃俭用,只知道挣钱往家里寄,也不会刻意约束自己的消费。较之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对工作的期望值以及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要求也比较高。从调查中可以明显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人的色彩。他们的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

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尽管比例不是很高而且往往只是“偶尔”。尽管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大多是为城市居民准备和设置的,农民工由于业余时间少,城市消费水平高,因而无法享用。

二、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收入较低,精神文化消费偏低。

从我身边的同事朋友那里得知,他们的工资基本上在1500元左右,每月生活费400元(很节约的那种),往家寄1000元,偶尔再买件衣服,留下的仅仅是压钱包的了,不可能在精神生活方面有大的支出,因此精神生活很是单调。

(二)农民工受工作时间长和劳动强度大,以及活动场所、设施的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喜欢从事轻工业,一些体力支出比较少的工作。但这种工作有个特点,就是工作时间较长,根本没有太多时间给予他们,让他们放松娱乐。像那些劳动量较大的工作,工作时间是较少,但往往累的直想休息而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娱乐啦。因此,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劳动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和精力。此外,农民工还受到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的限制。进城农民工主要居住用工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自己租赁房屋三种形式居住。大多数的农民工认为城市只是暂时的栖身地,所以,对于住房的要求也只要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休息的需要即可,对住处没有什么奢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有配套齐全的健身设施,以及娱乐休闲的场所等。

(三)政府及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不够。

近年来,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问题已在解决中,但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度不够。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及制定相关政策,使社会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三、对策与建议

(一)农民工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不再只是以挣钱为目的,出来打工更多的是为了积累经验、见世面,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农民工应该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技能,遵纪守法,主动适应这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活。农民工进城不仅应逐步改变自己原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要把城市真正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来看待,既建设她,又热爱她,更融入她,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城市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市民达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加快与市民的融合速度。要让他们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之中,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从而享用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让文化生活对农民工来说不再是奢侈品。

(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及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关注度。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政府作为权力机关,应该及时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带动全社会真正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做一些实事。政府还应加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影剧院等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让文化设施向农民工开放,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多举办一些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娱乐活动,让社会各界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三)企业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企业作为和农民工打交道的第一线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责任。人性化的管理将促使员工和企业建立深厚的感情,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企业的利益与为农民工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并非一对矛盾,一定意义上讲,为农民工提供一些文化娱乐设施,进而改善农民工精神生活质量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因此,应该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来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匮乏的问题。主要应该贯穿与日常工作之中,企业应该给农民工订阅一些报刊、配备一些电视,组织农民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等等。通过这些来加强农民工业余学习与娱乐活动。

参考文献:

一、李立文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4)

二、董海军《镜像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国青年研究》,2006(4)

三、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中国青年研究》,2006(4)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doc 第2篇

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近期,我们通过对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发现: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基本上在18岁到35岁之间,以“三高三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技能素质低,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低。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枯燥单一。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0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睡觉、读书看报、听音乐、逛街、上网。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等。但就其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具体有: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文

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样迫切。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另外,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农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觉、看电视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即使有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他们也大多把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意识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出保守、落后的特征,大大不利于其市民化进程。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最强烈的愿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传统农民工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他们普遍陷入一种“技术困境”。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但由于学习成本较高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却还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认识上的误区。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传统农民工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

限却远远低于城市从业人员,这种差距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想顺利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匹配,他们的实践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另外,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2、主观感受普遍认为对现状不满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不满意,调查显示,84%的人明确表示所在单位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需要。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二、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外,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就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娱乐休闲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

渴望。

2、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各种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3、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欲望强烈,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等教育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对知识的渴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doc 第3篇

一、农民工现象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 单位面积耕地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 使得农业劳动力开始过剩。同时, 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由此, 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当时的户籍制度限制, 这些转移的劳动力只转变了职业, 没有改变其农民身份, 于是成为所谓“农民工”。“农民工”一词最早出现于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通讯》中, 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农民工”这一词目, 只有对“民工”的解释。虽然关于这一群体还存在一些其他称谓, 但“农民工”这一称谓不但适用范围广, 而且很符合这一群体的特点, 因此渐成通称。应该指出, 并非所有来自农村并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都是农民工, 农民工主要是指那些来自农村、户籍属于农村户口、从事非农业工作、在劳动关系中属于被雇用者、雇主身份不定的务工者, 不受他人雇用的, 一般情况下不属于农民工。而外出农民工, 就是指那些离开自己家乡的农民工。

农民工群体诞生已有三十多年历史, 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以青年男性为主, 已婚者占多数;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多数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 低教育程度的成员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也较低;绝大多数以受雇形式从业。 (1) 这些特点的形成, 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客观原因, 主要是受到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影响。大多数农民工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 便放弃继续学习, 选择外出务工赚钱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由于文化水平受限、缺少技能, 也缺乏参加技能培训的机会,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且受雇于人。在受雇过程中, 经常受到相对较不公平的对待, 回报与付出的比例容易低于其他劳动群体。具体来说, 农民工的收入虽比其在农村时有所提高, 但在所生活的城镇里往往又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普遍过长, 在国家规定的休息日也缺少休息保障;农民工的居住条件较差, 还有不少雇主既不提供住房, 也不提供住房补贴。这样的环境, 不但导致了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 也造成了精神生活的匮乏。很多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呈现“两点一线”的格局, 即在工作场所和居住地之间切换, 缺乏丰富的娱乐活动。

同时, 农民工的数量三十多年来是在不断增加的。国家统计局在2008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 根据当时对国内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的监测调查结果推算可知, 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已为2.2978亿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亿人。这么多人的精神生活处于有待进一步建设的状态, 无疑给我国文化事业带来了一项重大的任务。

二、针对外出农民工的音乐调查报告

农民工的音乐文化生活, 作为其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处于什么境况中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外出农民工的访问调查来探讨之。

(一) 抽样调查的设计

调查表主要有三个模块: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共五题 (其中前四题为单选, 第五题为多选) ;第二部分为判断题, 共六题;第三部分为填空题, 共三题。这些问题主要关注音乐在被调查者生活中的地位、被调查者如何获取音乐资源、被调查者所喜爱的音乐的类型等。

为了真实、全面、客观地了解外出农民工的音乐生活状况, 笔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精心选定了样本来源——广东省东莞市的外来农民工。东莞市不仅是一个工业城市, 也堪称“世界工厂”, 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出农民工, 可以说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 因笔者个人能力有限, 调查是在笔者的亲友协作下完成的:进行调查的具体地点为笔者亲友的工作地点, 由笔者或亲友在同事中抽样。东莞市共有28个镇, 笔者选定的是其中4个镇——厚街镇、虎门镇、寮步镇、高埗镇, 每个镇进行100份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400份。接受调查的外出农民工按具体岗位来看, 包括工厂流水线作业工、服务员、建筑工、营业员、企业临时工、劳务市场临时工。此次调查最后收回的问卷共257份, 其中有效问卷205份。

(二) 抽样调查的结果及其反映的现象

笔者通过对收回来的问卷进行仔细核对分析, 结合对被调查者的一些访谈记录, 总结了农民工音乐生活的几个特点和主要问题, 下面做一详述。

第一, 音乐在外出农民工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农民工参与的音乐活动相当单一, 参看图1、图2。

通过数据可以了解到, 在外出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中, 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外出农民工有收听音乐习惯的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96%。但是, 能经常参与音乐活动的人相对较少, 只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8%, 而偶尔参与 (指每个月参与1至2次) 的占大部分, 即53%。

在访谈中, 当问到参加的主要音乐娱乐活动是什么时, 绝大部分人表示是去KTV唱歌, 而诸如音乐晚会、音乐会等, 在其生活中并未出现, 仅有少部分较大型的工厂在特定的节日里举办小型文艺晚会。此外, 不少被调查者表示工作地点附近的KTV场所太少, 并且消费水平过高, 所以平时若没有什么必要就不会去KTV消费。被调查的农民工一般的娱乐活动是下班之后打纸牌或麻将牌、听音乐、看书, 只有少数收入相对较高的农民工才拥有电视机和个人电脑。另外, 15至25岁年龄段的农民工独有一个较多见的娱乐活动, 即去“网吧”上网。

第二, 外出农民工所收听的音乐以流行歌曲为主, 其他音乐资源较难获取, 参看图3、图4。

数据显示, 外出农民工喜爱的音乐多为流行音乐, 而谈及其他的音乐类型时, 他们往往不知所云。大部分人表示, 即使喜爱器乐曲, 也无法获取所需的音乐资源。此外还有被调查者表示无法理解器乐曲和民歌所表达的内容, 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着这两种类型的音乐。而问及为何喜欢流行音乐时, 他们表示“很喜欢歌词”, 有时候“感觉写得就是自己一样”。这也说明流行歌曲的通俗易懂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第三, 获取音乐资源方式单一, 欣赏音乐的条件简陋, 参看图5、图6。

可见, 电脑已经成为被调查者获取音乐资源的最常见渠道, 而在收听渠道方面, 电脑和手机两大领先渠道几乎并驾齐驱。在访谈中, 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是到有帮助下载歌曲的业务的店里去, 花钱请人把音乐保存到手机或者MP3播放机里的, 另外, 也有不少人会请有电脑的同事帮助下载。现在手机的功能比较齐全, 一般都具备MP3播放功能, 又便于携带, 逐渐取代了MP3播放机的地位。至于个人拥有电脑的被调查者, 大多习惯于上网在线收听音乐。但不论是普通的个人电脑还是手机, 可以说, 被调查者收听音乐的条件总体上还是偏简陋的。

第四, 音乐在外出农民工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他们对音乐的看法很多样, 参看图7。

这一结果所依据的数据主要来自问卷的第二部分, 即判断题。肯定音乐在其生活中起到作用的被调查者占绝大部分, 但做出这一肯定判断的理由是多元化的, “娱乐”、“不可或缺”、“朋友交流”、“追求时尚”等几个理由拥有为数不少的支持者。由此也或多或少地印证了音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多功能性。

第五, 被外出农民工所喜爱的流行歌曲大多为网络歌曲。

问卷调查的最后一题为填空题, 主要关注最喜爱的歌手、歌曲以及近一段时间所收听的音乐, 以从中了解外出农民工喜爱的音乐类型以及歌曲的形式。从所得结果看, 外出农民工经常和喜欢收听的82%为网络歌曲, 同时大约30%的人喜爱20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时期的流行歌曲。所喜爱的歌手也多为网络歌曲歌手, 例如六哲、阿木、欢子等, 同时也有比较多的人喜爱“四大天王”中的刘德华、张学友, 此外喜爱王杰的也有一定数量。至于喜欢近些年由正规的音像出版社正式发行的流行歌曲的, 大约只占8%。

(三) 民族音乐学视角的“局内人”审视

笔者个人的经历也可以作为上述调查结果的一个佐证。笔者生于农村, 家人和很多亲友都是外出农民工群体的一员。笔者自己也曾利用寒暑假到东莞市厚街镇务工。此外, 笔者在工作场所接触的几乎都是外出务工者, 绝大部分人来自农村。

笔者务工期间也能深切感受到外出务工者音乐生活渠道之匮乏。作为外出务工者, 基本上没有能力去高消费的酒店等场所进行音乐娱乐 (个别主管级别的外出务工者除外) , 但听音乐在外出务工者的业余活动中却很常见, 即使是不喜欢音乐的人, 也会为了追逐时尚而收听一些音乐, 只不过这些音乐基本都是网络歌曲。另外, 即使在并非专心听音乐的情况下, 很多人的手机或电脑也经常播放着音乐。他们获取歌曲的方式除了调查中提到的请人下载, 也有从其他同事手机里通过蓝牙技术接收的, 但究其根本还是从互联网获取。而在专门下载音乐的店面和街上的其他商店与超市里, 播放的歌曲也以当时流行的网络歌曲为主。

笔者通过与外出农民工的调查和密切接触还发现, 虽然音乐在他们文化生活中占据的位置相当重要, 但他们关于“为什么要听音乐”的意识比较片面乃至模糊, 往往只是单纯地追求休闲或时尚。音乐在其生活中起到的主要是娱乐作用, 让他们总体上匮乏的精神生活得到一定的补偿, 通过音乐找到一个宣泄或依赖的方式。这与他们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有关, 也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反映出社会给他们的待遇状况。

三、网络音乐与外出农民工

前面已经揭示, 农民工所接触的音乐多为网络歌曲, 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说, 音乐类型是比较单一的。但同时, 我们必须承认, 网络歌曲的特点与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具有一些契合之处。

(一) 网络歌曲与外出农民工音乐接受的特点

网络歌曲在音乐上、歌词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

首先, 网络歌曲在旋律上有个最大的特点是曲调简单, 易记易唱, 同时节奏感、律动感强, 加之很多曲调显得缠绵、抒情、优美, 适合年轻人随时随处哼唱以宣泄他们丰富的情感。在演唱方面, 网络歌曲也很注重追求日常化、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使得网络歌曲的整体感觉比较大众化。

其次, 网络歌曲的歌词内容主要集中在情爱和社会日常生活两大方面。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 其中, 爱情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遇到阻力、出现矛盾, 符合很多当今听众特别是打工者的心态, 易于产生共鸣。 (例如《错错错》的部分歌词:“错错错, 是我的错, 热恋的时候怎么不说。生活的无奈我已困惑, 你能不能不要再啰唆, 最好沉默。”) 至于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网络歌曲, 多呈现出调侃、玩世不恭、无厘头的态度 (例如《猪之歌》、《大学自习室》等, 无需赘举) , 这也让很多处于城市劳动结构基层的打工者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再次, 很多网络歌曲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简洁明快、诙谐幽默, 善于与时代特点结合, 善于从生活中吸取新材料, 经常运用网络语言 (例如《网络情缘》中的“点击你的名字, 发送你的快乐”) 、日常口语 (例如《老鼠爱大米》中的“我爱你, 爱着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 等, 对农民工来说, 无疑算是很有亲和力的文化调剂品。

这三个特点, 正与外出农民工的音乐接受特点有着密切联系。外出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因此对复杂的歌词文本理解能力不足, 网络歌曲的歌词就容易让他们理解。此外, 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比较注重物质上的享受, 而对精神上面的空缺不够重视, 农民工群体也不例外。再者, 外出农民工经常感到待遇偏低, 由此对生活产生某些不满情绪, 不少网络歌曲抒发的情感和调侃的问题正好唱出了他们的某些心声。况且网络歌曲易于哼唱, 正好作为他们工作之后甚或工作之中的一种消遣。“音乐并非是盲目地、无目的地出现和被创造。音乐总是以其鲜明的目的性而被社会中的人们生产出来并运用在相对恰当的场合中。” (1) 网络歌曲就是这样丰富了外出农民工的生活, 当然, 与此同时, 外出农民工的音乐需求也推动了网络歌曲的传播。

(二) 网络音乐与外出农民工精神生活的质量

网络歌曲在反映农民工的审美取向的同时, 也反映出他们精神生活质量不高, 笔者认为不妨将此情况称为农民工的一种“精神困境”。

农民工是网络歌曲的最主要受众群体之一, 同时, 网络歌曲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恶俗的音乐, 并因此而备受争议。在2007年, 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召开“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 会上各代表痛批了以《那一夜》、《大连站》、《狼爱上羊》等为代表的网络歌曲的低俗化现象。此外, 以阎肃等为代表的40位著名词曲作家、歌唱家也联名发起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 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倡议书认为, 音乐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自觉抵制不良内容的侵扰, 推动网络音乐健康发展, 努力创作出优秀的网络音乐作品, 创作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歌曲, 运用各种形式提高青少年的音乐品位和鉴赏能力。 (2)

我们要看到, 网络歌曲中的恶俗内容的存在, 与它的传播特性有关, 即自由性大、门槛低, 缺少品质上的优选, 很多音乐制作者没有经过正规的音乐教育, 其歌曲在编写时就存在着严重问题, 同时, 受经济状况制约, 很多人仅靠简单的MIDI操作就完成了歌曲的制作, 使得音乐成品普遍比较粗糙。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来说, 网络歌曲的泛滥更加不利于他们对音乐优劣的判断, 而审美能力的虚弱与混乱, 对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起了阻碍作用。

由此可见, 网络歌曲与外出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着他们音乐生活中的“精神困境”, 但也容易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往更深的“困境”中走去。音乐的功能, 对外出农民工来说往往停留于娱乐休闲, 并不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陶冶。

农民工对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改善他们的生活,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健康的音乐去提高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质量, 对此当大有裨益, 而充分的调查研究, 能为这一行动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笔者愿与有志同仁一起继续努力。

摘要:笔者在东莞市对200余位外出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结合民族音乐学视角的“局内人”审视, 总结出当前外出农民工音乐生活的几个特点和主要问题:音乐在外出农民工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他们参与的音乐活动相当单一;外出农民工所收听的音乐以流行歌曲为主, 其他音乐资源较难获取;外出农民工获取音乐资源方式单一, 欣赏音乐的条件简陋;音乐在外出农民工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他们对音乐的看法多样;外出农民工所喜爱的流行歌曲多为网络歌曲。另外可以发现, 网络歌曲的特点与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具有一些契合之处, 因此就反映并加重了他们的某种“精神困境”。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doc 第4篇

关键词 农民 精神文化生活 现状 对策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里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各方面都还不相适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状态,与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相比较,质量也是十分低的。总结出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主要是由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大部分人尤其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在参与文化活动时,没能较好地形成一种稳定的和积极的意识。二是集体意识相对淡薄,组织观念较为缺乏,落后的散漫的、斤斤计较的小农意识存在,而且大部分农村人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力量参加集体活动。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致使农民间凝聚力的缺乏,从而阻碍着活动的顺利展开。

2、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一。与城镇居民相比较来说,城镇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较为丰富,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活虽然是一步步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传统的局限的意识观念,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狭窄的活动空间,单调又反复循环的生活方式等原因,精神文化活动较小而显得单调贫乏。在他们的空闲时间,如果不聊天,不打麻将,不打牌,不下棋之类的活动,除了看电视也就没有其他的业余活动了。然而,日子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单调又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也随着日子这样逐渐显得渺小甚至是被淡化掉。

3、农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重视,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持续性,精神文化活动得不到较好的扬播和传承。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领导及其成员甚至是农民群众更多的是对物质经济的追求、发展和不断提升,往往忽视了精神文化这一方面。众所周知,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物质和精神是同时存在的,物质与精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它们是不可偏私的。这其中占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组织及相应的条件。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这一点也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没有在农民群众中进行有计划和针对性的精神文化活动。换句话说,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4、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的要求不高。在农村里,绝大多数人是为了支撑和保障日常的生活,满足自己基本的需要,在劳作中劳碌奔波,讲求的是如何赚钱,如何养家糊口,生活上的无忧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就是很好的了,至于精神文化生活是不太在意的。

二、对策

满足和丰富当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促进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和和谐进步的现实需要。根据上述对其现状和原因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来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

第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化对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并充分发挥其领导和组织作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与家庭,左邻右里的和谐构建,乡风的文明传承,经济社会的稳定,城乡的协调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化对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断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第二,受封建历史的影响深、时间长,封建迷信和宗教活动等在农民中还有着相当大的市场。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他们沉迷于算卦占卜等迷信活动,还有的人甚至向农民尤其是水平低下的农民宣传迷信思想。农民应改变思想,端正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态度,应充分认识到精神文化对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价值实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应积极地参加精神文化活动,并踊跃地投身于精神文化活动的建设和发展。

2、具体实践方面

第一,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文体设施的建设,这是进行精神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一是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政府以及其应积极领导社会力量加强活动场所的构建、增加和改善,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健全软件组织。积极组建各种文化团体、组织,并且领导和组织当地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例如:开办特色的“文化节”,如艺术文化节;在传统节日中举行相应的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等。除此之外,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与本地方的精神文化传统相融合,树立一种用于革新的自主精神。

第二,积极搭建农村服务平台,宣传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提升修养,还能调适心情,延年益寿,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民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促进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由此出发,相关部门应采取灵活生动的工作方法,积极搭建农村服务平台,加强城市居民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交流,农民观摩和学习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挖掘和扬传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向城市居民传授经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发展中来,不仅可以肯定他们的自身价值,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草根文化遗产。

三、结语

农民的精神文化是保证农村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力量,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维护农民的自身权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下,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加强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于领导和农民自身而言,路漫漫其修远兮,须将上下而求索,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doc 第5篇

盂县政协常委反映:近年来,进城务工农民数量逐年递增。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这个矛盾的积累下,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最典型的就是2010年富士康农民工“十二跳”的自杀连环事件,这映射出当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精神抚慰和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严峻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此建议:丰富当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要注重“三个发挥”: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的参与作用;发挥社会力量的推动作用。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应该开办“职工就业培训基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要求的培训,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支持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推动落实企业组织农民工培训的资金补贴政策。从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

二、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首先,用工企业负有重要

责任。企业要将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提升企业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其次,要构建社区文化服务平台。要以城市社区为主要平台和载体,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城市社区要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规模、特点和文化需求,规划建设和优化配置社区文化设施和服务,构建以社区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文化活动参与能力,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doc 第6篇

按照团市委《关于开展2012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团省委、团市委相关要求。永清团县委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活动主题内容,切实做好“面对面”活动的基础工作,开展好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为主题的调研活动,现将我委开展的有关活动汇报如下:

一、永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

为做好调研活动,共青团永清县委专门编制了《永清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0份,并以此深入了解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为 “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农民工主要以青年劳动力为主。我们将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并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现状,研究丰富其精神文件生活的有效措施,共青团永清县委近日组织开展了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多为18到35周岁,呈现“三高一低”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基本的权益问 题,更要关心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共青团永清县委以永清县区内小型工业、服务业18-35周岁外来青年为样本对象,对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永清进城务工青年基本状况 1.永清进城务工青年构成

第一、性别和年龄构成:以35周岁以下的青年为主。进城务工青年整体年龄偏低,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是适龄青年,属于团组织管理、教育和服务对象。

第二、文化和收入构成: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层次和工资收入普遍偏低。但是据了解,他们在永清打工所获得的这份收入比家乡的月平均收润水平要高出许多。

第三、打工动机和人员流动:以利益驱动为主,人员流动性很大。以多赚一点钱为明确动机,同时还伴有从众心理和无意识行为。从人员流动情况看,大多数人来永清时间比较短。

2.生活状况:

随遇而安,生活状况比较平稳。新生代农民工能较好的适应来永清后的生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反映出太大的问题。

3.心理健康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进城务工青年乐于与他人交流,碰到问题不会过多压抑自己,会主动寻找对象倾诉,并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整体心理、心态比较健康。

4.对团组织的认知状况: 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对团组织的认识模糊,当然也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团组织的概念比较清楚,并且积极参与团组织活动。

(二)永清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1.关注永清并希望成为真正的永清人,在永清落户。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对永清的发展十分关注,希望在永清工作和生活,许多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在永清读书,广大进城务工青年热爱永清并希望成为永清人。

2.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危机意识。他们几乎都希望通过打工成为老板或专业人才,并希望自己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与此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危机感,认为生活中最为苦恼的事情是“没有一技之长”或“一事无成”。

3.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赚钱和学习技术。许多人将赚钱养家作为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他们在工作中,也深深感受到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也充分意识到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意识到必须学习实用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三)永清新生代农民工青年的需求 1.脱贫致富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最主要的动机是谋求生存、摆脱贫困。农村青年向城市的流动,最主要的目的是生存、发展。进入城市,成为边缘群体,其困难和艰辛非常人所能设想。但正是谋生脱贫 需求支配下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行动,闯出一条新的出路,为未来的发展成才奠定了基础。第一批新生代农民工的成功,使山区农民发现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的极大差异,随着近年来永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永清打工月收入可达1000——3000元,从而将务工作为劳动致积累资金的一个途径。

2.见识体验需求

如果说第一代新生代农民工较集中追求经济目标,那么第二代农民工的追求逐渐丰富多样。调查发现,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差的农村青年出来打工,不在乎赚多少钱,而是希望增加体丰富人生。

3.技能训练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新生代农工工不仅希望掌握工业生产的技技能,而且希望掌握商业经营的技术技能,掌握农业种养的技术技能。许多青年认为寻找工作难、经济收入少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现代技术技能;因此,他们希望掌握计算机操作技会计运算技能、生产技术技能等,使自己在城市中具有竞争实力。

4.成才创业需求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需求变化最突出的体现是越来越倾向于成长与创业。一方面,中国改革开展的推进,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成功提供众多的机会。尤其在发达地区,青年只要敢闯敢试,在各行各业都可能成功。甚至一些出来从事保洁工作、保姆工作的青年,联合创办家政公司,取得成功。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增长见识,培养现代观念和意识,发现成才创业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奋斗争取来的结果。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增强,使新生代农民工敢于尝试接受各个领域的挑战、追求人生的成功。

(四)永清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低,绝大部分从事苦、脏、累、险的普通工。而且他们的文化素质低,势必将影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进程。

2.进城务工青年求职困难、收入偏低

大多数人的收入仅“可以维持个人生活,但剩余不多”。据调查,很多进城务工青年都表示,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对于他们来说只要适合他们的工作,他们都会去干,毕竟他们来永清打工,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份较好的收入,自己照顾自己,同时也为家人分担一些生活重担。

3.心理压力巨大而文化生活条件较差

进城务工青年远离家乡和亲人,上班工作繁重,生活圈子极窄,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普遍存在“苦闷”和“无聊”的感觉。

4.拖欠工资、超时工作,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由于进城务工青年法律意识淡薄,很少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调查中发现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时间偏长,同时,进城务工青年劳动保护条件、工作环境差。

5.工作生活环境差

部分进城务工青年的生产生活条件较艰苦。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夏天烈日烤,冬天寒风吹;清洁工人吃在马路边,住在工棚里。这种生产生活状况,对进城务工青年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他们的这种状况需要大力改善。

6.进城务工青年子女教育存在问题

因为家庭收入低而交不起借读学费,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在城市就学困难;许多公立学校的容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量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就学的需要;为控制外来人口对经济、社会、治安的影响人为设臵的阻碍性政策,影响了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就学。

7.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枯燥。

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10多种业余生活的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睡觉、看书看报、逛街购物、听音乐、上网。从调查中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但就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使他们无法享用。

二、丰富永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永清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管理和服务滞后

一是宏观管理滞后,对新生代农民工管理、沟通、服务、教育等社会配套机制不完善,宏观上没有形成总体的制度和机制,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处于半盲目无序状态;二是微观管理不到位,管理方法、措施滞后,新生代农民工管理工作没有完全纳入基层政权组织中来,措施不力、治理力量微弱,用工、租房等关键环节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理和控制。管理中忽视珍爱、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少数基层干部接待新生代农民工或执法办案中对新生代农民工“冷、硬、横、推”,激化矛盾的想象,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二)多头管理

丰富永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工作各自为阵、没有合力,永清目前对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没有独立的机构来管理,劳动部门管一点、公安部门管一点、共青团管一点、社区管一点、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沟通,各类资料信息、人员力量不能共享。

(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滞后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滞后,培训内容和需求不匹配,提高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素质已成为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点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职业技能 培训,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需要创新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模式。

(四)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任务多、责任重,需要的经费较多,办公经费不足,缺少基本的硬件设施,开展宣传和检查工作较难,做好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难度较大。

(五)经济生活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

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职业、收入稳定的群体,在时间和金钱方面有着更多的支配权。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丰富,可以从事看电影、K歌、旅游、健身等消费性的娱乐项目。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大多百元以上的娱乐消费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方面支出较少,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三、丰富永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措施的建议 如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农民工自己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需要农民工自身的积极进取精神,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共青团组织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努力需求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措施。

随着永清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永清进城务工青年还将不断增加,探索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措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措施,带领广大进城务工青年在永清提质提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让共青团陪伴他们成长,努力让新生代农民工在永清感受到家的温暖,真正融入永清人民的生活中。

我们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行动,不断创新形式,扩大“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影响,努力使“面对面”活动成为共青团服务党政大局和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有效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更加准确的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普遍利益诉求,努力为全社会关注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做出积极的贡献,让他们感受到现代文明的精彩,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共青团永清县委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第7篇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2010年,轰动一时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新生代农民工以跳楼自杀极端方式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为我国的社会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依法保障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利,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成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共青团中央与19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是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事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人口素质和国家长远稳定发展等重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要顺利实现在城市稳定就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并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合理有效衔接,其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陆昊强调,各级团组织要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极端重要性,从一个青年组织要真心联系,关心帮助重要而又遇到一些困难的青年群体的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在向政府和社会积极呼吁的同时,要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团建和驻外团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切身利益问题,重点围绕人格塑造、信念养成、能力提高等方面,为他们在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普遍需求提供更多帮助。

交流活动中,与会代表、委员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委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他们表示,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带上“两会”,积极呼吁并提出提案、议案,推动逐步消除制约因素,改善融入环境,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二)、研究对象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35岁以下,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暂居半年以上,未取得工作地城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农村户籍的青少年。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就业观、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较大差异,他们的权益诉求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此次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新浜、小昆山两镇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两镇的工业区的几十家企业中抽取了480名外来务工青年作为抽样对象。

(三)、研究方法

1、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的主要途径,根据两镇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7月份两镇团委课题研究小组多次开展座谈交流,专门设计了调查的问卷,其中国共产党有34道选择性问答题和1道开放式问答题。所调查的问题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工作状况、休闲娱乐和对精神文化生活渴望追求,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各镇团委召开了“两新”团支部工作例会,分别向两镇工业区内的“两新”团支部部署了问卷调查任务,要求各团组织积极发动和号召外来务工青年积极参与,认真答题,要实事求是,确保样本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可信性和具有参考价值。

2、访谈法

课题研究小组分两组分别对新浜镇和小昆山镇工业区内的14家“两新”企业的青年员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度访谈6名务工青年,每人每次访谈时间在20-30分钟时间,从他们的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生活状况、娱乐休闲,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行全面的、深入访谈。同时,与“两新”团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团支部进行了交流,了解目前整个社会对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征询了很多独到意见和建议。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1、性别及年龄状况

在此次随机问卷调查中,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470份,回收率达97.9%。在问卷中男性占总问卷调查总数的47%,女性占53%。年龄分布1970年至1979年出生的“70后”为30%,1980至1989年出生的“80后”为61%,1990后出生的“90后”比例为9%。

2、受教育状况

在学历方面,小学及以下比例为0,初中学历为9%,高中比例为16%,中专比例为22%,大专比例为4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13%,从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比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要高很多,中专以上学历占大多数。

3、政治面貌

从年龄分布来看,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约为30岁,政治面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比例为13%,共青团员的比例为33%,民主党派为0,群众比例为54%。由此看来,54%被调查者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团体,缺乏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仍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劣势之一。

4、婚姻与拥有子女情况

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有配偶的比例为65%,未婚比例为27%,离异比例为8%,丧偶为0。从被调查者的子女状况来看,育有一子的比例为58%,无子女的比例为29%,育有两个孩子的比例为13%,育有两个以上孩子为0。在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方面,愿意同住的比例为45%,不愿意同住的比例为38%,暂无子女比例为17%。从中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有家室的占多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在优生优育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而且在与子女的相处中更注重自由民主。

5、居住情况

从居住情况分析,单位或雇主提供的工人宿舍的占46%,独立租赁住房的占23%,直接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13%,自购房占8%,与他人合租住房占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主要以工人宿舍和租赁住房为主,自购房的比例占8%,较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经济条件要好很多,对生活舒适和生活质量追求更高。从集体宿舍和生产经营场所转向群租、独立租赁房屋或和购房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而融入社区对社区的安全等各方面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

6单位类型

从工作单位类型分析,在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工作的为360人,在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作的为116人。由此来看,被调查者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大多数以私营(民营)、个体企业为主。

7、工作类型及月收入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是一般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普工占少数,其他工种几乎很少。他们的月收入大部分都在1200-1600元之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75%以上农民工已经纳入了管理者岗位,但是普遍工资都不是很高。

8、打工目地

从打工目的分析,赚钱养家和寻找发展机会站的比例最多。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和老农民工相比,他们不再把纯粹的养家糊口作为打工的目标,在价值观上已经开始考虑精神需求。

9、获得工作途径及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及亲友或同乡介绍这两种方式获得工作;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经获得信息源、有一定的能力支付押金。寻求工作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技术、学历太低、受户口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10、务工时间及城市定居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内心需求来说,有60%外来务工出来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他们相对文化水平也不高,不过大部分外来务工在这里的时限还是相对时间挺久的,很大比例都是在这里已经有四年以上。他们平均都是一年回去一次,大部分也是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才离乡背景来到这里打工。

11、生活状况满意度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持一般的态度,大部分农民工的每周工作时间在40-50小时,差不多5到6天;在农民工的第一选择者有27%的农民工都认为子女在城里的就学困难,是他们面对的难题。

12、休闲情况及文化消费减压方式

根据休闲情况调查分析,农民工大部分打发自己闲暇时间的时候会选择看电影和电视。农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数额,0元的占12%,30元以下占40%,30-50元占7%,50-100元占10%,100元以上占31%,由此可见,文化消费基本成两级分化状态,各占50%左右。新生代农民工缓解压力的第一选择最多的是选择听音乐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金额较低,因经济收入的制约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

13、维权情况

根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调查分析,当新生代农民工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己解决的方式。

14、组织加入及活动参加情况

调查显示,在各种组织中,新生代农民工加入老乡会、同学会的人占74%,他们主要参加文体休闲学习等兴趣爱好团体,老乡会、同学会这两个组织举办的活动,在维权方面意识普遍很低。

15、文娱活动

在文娱活动方面,偶尔参加工作或生活所在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为60%,根本不知道社区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为21%。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有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第一选择最多的是看电影、看演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人数最少。由此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文娱活动主要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社会团体意识不高。

16、企业文化活动

根据调查分析,企业在文化活动的举办上,主要以提供一些、基本满足农民工需要为主,其中大多数农民工不参加、不知道共青团组织提供的活动;农民工在参加企业文化活动方面,每年1-2次的占45%,没参加过的占35%。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内容比较简单大众化,共青团组织形式主义、切实落实度不强,因此农民工的参与度普遍不高。

(二)、访谈调查分析

在和多位青年的交谈中发现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低、社会资源制约等原因限制其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较大。受访谈的对象每周工作时间基本在50小时左右,因工作强度较大,难得休息时间基本是在家睡觉休息、上网、打麻将和大部分女性选择逛街的方式调节工作劳累,在参与文化活动比较单一性。同样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青年表示渴望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选择,但因经济收入不高,每月在吃穿住等基本开销后希望能有存款或寄回老家,对高消费的文化追求望而却步。更多的青年则表示企业和社会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服务较少,很少企业注重员工的文化福利,而很多社区文化设施将他们排斥在外。

三、目前两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通过对新浜、小昆山两镇工业区企业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员工精神文化福利的建设,愿意投资建设诸如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球室,多媒体室和图书馆,定期在团支部组织下开展各类联谊、节日晚会,开展各类文艺竞赛,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企业仍不愿加大对员工精神文化活动设施的投入,造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经济发展不成熟和负责人对文化福利重视程度不够。在两镇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开始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两镇的农民运动会参加队伍中企业参赛队比以前要多。如已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也已成为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之一,开设的农民工免费电影吸引了很多务工青年。在各村居委会的农家书屋、图书室和活动室也经常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

四、建议与对策

1、建议政府公共文化支出更多倾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①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在郊区、城乡结合的街镇,缺少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剧院、电影院、公园等较亲民的公共消费场所,更不用说可供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消费精神文化设施。所以,政府首先应加大各街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预算和投入,要兼顾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需求。

②加大群团组织关心新生代农民工力度。作为基层的群众组织,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能接近新生代农民工,所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心,要将引导和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技能知识培训,学习通用的劳动技能,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和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各类培训。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妇联、工会联合开展结对帮扶新生代农民工活动,从精神文化、心理咨询、维权等方面进行关心和帮助。

③加大各类机制的建设。一是政府应当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不得将他们拒之门外。成立相应的管理和收费优惠制度,积极鼓励他们前来休闲娱乐。二是建议政府和群团组织定期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活动并形成长效化,如开展各类文艺、体育等竞赛,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丰富其业余生活。三是各村居委会要建立和完善供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活动的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大部分以租房方式居多,大都生活在各个村居委会。他们的时间基本是在企业和居住地居多。所以,加大村居委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力度和强度,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便于村居委会对各类群租等安全隐患排摸和掌控。

2、呼吁企业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福利的投入。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企业的职工的一大群体,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应作为企业给予员工的一项福利之一。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是的精神文化,让其对工作生活更具幸福感,对企业更具忠诚。同样可以减少或者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压力,避免类似“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发生,使一方能够平安和谐。

①企业应加大本企业的精神文化硬件建设。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区域内的资源,建立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建设,例如提供专门的青年之家、体育建设房、篮球场、足球场、图书馆等。

②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的专项补贴。例如定期发放电影票、健身点的门票和其它福利,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特别是要开展各类竞赛、拓展训练和外出学习和旅游等活动。

③企业“两新”党团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协助企业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3、呼吁社会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①在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市民要关心他们,特别是不能对他们带有歧视。要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市民应身怀感激,真诚地接纳他们融入城市,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城市人民的关怀和亲情。

上一篇:高扬的旗帜下一篇:怀化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