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经济常识

2024-09-14

政治与经济常识(精选6篇)

政治与经济常识 第1篇

经济常识单元练习题企业与经营者

一、选择题

《经济时报》载文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领衔担纲唱主角的应该是企业。因此,必然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主体性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这样做是因为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在起基础性作用 ③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④西部大开发是“两个大局”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上述材料中的企业是指

A.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B.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C.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D.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2005年5月31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冠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市交易所上网发行。袁隆平以他的姓名权,获得580万元使用费,其中380万元变成该公司250万股股权,占总股本的2.38%,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据此回答3~4题:

3.按照企业的经营内容及行业属性划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属于 A.农业企业 B.科技企业 C.混合所有制企业 D.大型企业 4.上述材料中的袁隆平

A.将以自己所持有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B.将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C.将对公司及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D.将有权聘任公司总经理

5.某公司向管理要效益,将原来的毛利承包责任制改为目标成本责任制,按预定的利润指标倒推出产品成本,实行成本“一票否决”。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A.经济效益是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B.衡量企业经济效益通常用成本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表示 C.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D.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

6.在上题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归根到底要靠 A.增加投入和增加产量产值 B.面向市场和提高产品质量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D.加强管理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在国家监督检查中,某市某电器公司的电子记价称连续两次不合格,在省市二级政府的重视下,企业的主管部门免去了企业负责人的职务,并且规定,自免职之日起3年内不能在任何企业担任领导职务。据此回答7~8题

7.材料中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领导被免职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B.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C.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低 D.企业的技术、设备落后

8.上述材料给企业经营者的最大启示是 A.企业经营者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B.企业经营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C.企业经营者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D.企业经营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9.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服务不拘一格,服务没有框框,服务最具创造性,服务最具潜力,这是服务的生命之所在。有人说,竞争的一半是服务。这说明

A.良好的服务是企业竞争的决定性条件 B.良好的服务就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C.有好的产品而没有良好的服务也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失败 D.没有好的产品但有好的服务也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10.我国的“海尔”冰箱、“茅台”酒等名牌蜚声海内外。名牌就是“命牌”。企业发展需要名牌,表明

A.名牌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B.名牌是企业产品产值的决定因素 C.名牌是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集中表现 D.名牌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11.被称为“扭亏厂长”的广东省湛江市石油工厂厂长魏永奎说,只要厂长把职工放在心上,职工就会把企业放在心上。由此可见

A.企业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发挥是企业经营者素质决定的 B.企业要扭亏为盈,必须首先处理好企业和国家的关系

C.要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营者必须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 D.企业职代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12.一位企业家感慨地说:“一个地方条件差一点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公平竞争。”这是因为 ①不公平竞争损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②不公平竞争会导致优“汰”劣“胜”的恶果 ③不公平竞争是法律所禁止并受到制裁的行为 ④不公平竞争会扰乱社会秩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以下对市场主体认识正确的是

A.市场主体既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企业、团体 B.市场主体只能是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C.政府、学校、医院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不属于市场主体的内容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惟一的市场主体 14.下列属于企业的是

①科学院;②国务院;③三九企业集团;④北京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⑤中国建设银行;⑥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⑦北京内燃机总厂五分厂

A.①③④⑤ B.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⑦ D.③④⑤⑦

15.某企业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国有控股50%,集体控股25%,外商控股10%,其他控股15%,这一企业的性质应属于

A.国有企业 B.公有制企业 C.混合所有制企业 D.私有制企业

16.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65%以上,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占国有资产的78.2%。这意味着

A.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B.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全局 C.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D.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

17.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 A.经济效益不高 B.生产技术落后

C.企业经营者素质较低D.设备老化,产品质量差

18.《市场报》报道:“目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正在逐月好转,6月份国有工业已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7.4亿元。国有企业利润逐渐提高,国有净亏损呈降低趋势。”这一材料说明了

A.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能否提高,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国家的贡献最大

C.国家采取的各项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是积极有力的,已初见成效

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19.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们的基本特点是大规模地采用机器生产、较系统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另外还有

①劳动分工较细 ②协作关系较为严密 ③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较灵活 ④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广泛的外部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0.判断一个股份制公司是不是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关键是看 A.是否有利于扩大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 B.是否壮大了国有经济的力量 C.是否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地位

D.是否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和集体掌握控股权

21.据统计,我国工业企业5000多家股份制企业基本上都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模式,其经济效益大大高于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这是因为股份制

①是适应现代化生产力水平的资本组织形式②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现政企分开 ③有利于积累社会资金,提高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 ④有利于扩大公有制资本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同点是

①都可以发行股票 ②都是企业的组织法人 ③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④都承担有限责任,以股东出资形成的公司法人财产为限,独立承担债务责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3.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下列属于经济效益提高的是 A.生产总值等于生产成本

B.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成正比 C.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成正比 D.生产总值增长比生产成本增长快 24.企业的破产和兼并

①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表现 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大鱼吃小鱼”的行为 ③能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④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下列情况表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是

A.去年投入资金200万元,获利140万元;今年投入资金300万元,获利160万元 B.由于结构调整,企业投入资金减少了1/2,利润总量减少了1/3 C.占用资金比以前增加10%,利润总量增加5% D.资金增加10%,利润总量也增加10% 26.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目的在于促使其破产②鼓励兼并可以促使经济资源合理配置 ③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④国有企业的兼并和破产都必须依法进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⑤只有鼓励兼并和破产,才能使落后企业免遭淘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④⑤

27.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 A.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B.企业与职工的关系,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C.企业与经营者的关系,经营者利益服从企业利益

D.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28.要建设好企业的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说明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是

A.听取和审议厂长关于企业的经营方针、基本建设方案和发展计划 B.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切实贯彻,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C.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以及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D.评议或监督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并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 29.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

①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政治核心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 ③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④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下列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厂长(经理)认识错误的是

①厂长(经理)是企业法人 ②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 ③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一切围绕厂长(经理)转 ④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1.某医药厂生产的产品是市场上的畅销产品。一次,一个体业主声称,只要同意让他的企业用医药厂的商标生产药品就送给厂长一辆小汽车,遭到厂长的拒绝。这表明厂长

A.不理解个体业主 B.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C.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D.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32.“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在先。”这一谚语说明 A.正当竞争的重要性 B.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C.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强化企业管理对企业至关重要

33.《市场报》载文指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名牌产品的竞争。质量优势是品牌的基础,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提高质量,争创名牌,有利于

①增强市场竞争力 ②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 ③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 ④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4.《经济日报》报道,某县邮电局为了开办寻呼业务,曾承诺用户,呼机终身免费服务。作为企业,这种免费服务行为

A.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无可非议 B.是一种保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C.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属于不正当竞争 D.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

35.被同行业称为“东北虎”的辽宁营口市副食品厂生产的营口大酱,被假冒侵权的“群狼”分肥,销量降低了32%,利税锐减49%,生产能力闲置60%;被誉为“果汁饮料劲旅”的海口椰树集团因被假冒仿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万元。几乎所有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假冒侵权之苦,这些假冒仿冒商品的行为是

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②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③不公平的交易行为 ④欺诈性交易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36.谈谈你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决定着生产经济的发展状况”的理解。

37.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8.请辨析: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C

6、C

7、C

8、D

9、C

10、A

11、C

12、D

13、A

14、B

15、B

16、B

17、A

18、C

19、B20、D

21、A

22、C

23、D

24、C

25、B

26、B

27、D

28、B29、A 30、B

31、B

32、C

33、A

34、D

35、D 36.(1)企业是赢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它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②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3)总之,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37.(1)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8.(1)企业经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厂长(经理)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从事企业经济工作的专门人才。一位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任何良好的外部条件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然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2)企业经营状况是由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企业经营者素质只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企业科技进步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好坏。本题结论认为“经营者的素质决定企业经营状况”是不科学的。

政治与经济常识 第2篇

一、企业与经济效益: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2、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方法:

1)依靠科技,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3)搞好企业兼并破产,形成规模效应;4)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控制国民经济命脉;2)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对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

4、企业经营者应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

5、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重要性: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开启企业效益之门的钥匙,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其他所有行业)

1、三大产业间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资资料和技术设备;

第三产业以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对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我国三大产业现状: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3、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主要依靠技术改造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调高劳动生产率。

1)一靠政策: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2)二靠科技:发展农村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贯彻“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

3)三靠投入:增加对农业的资金和物资投入,健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结合的投资体系。

4)四靠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5)五靠乡镇企业。6)六靠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中二、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农产品结构和中指结构,面向市场,发展绿色和生态农业。

7)七靠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8)八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9)九要坚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10)十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4、新型工业化道路:

主要内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原因: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重大决策。传统工业化模式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我国必须坚持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基

本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大于需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意义: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途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大力推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持科学房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5、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坚持把抓好发展作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

3)在结构调整中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引导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中小 企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4)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搞好就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

5)落实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

财政、税收和金融

一、正确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3、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财政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

2、促进经济发展;

3、促进科教文卫;

4、提高人民生活;

5、巩固国家政权。

三、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作用:

1、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四、银行与货币:

1、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

衍生职能:1)储藏手段;2)支付手段;3)世界货币。

3、我国公民的存款储蓄原则: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政治与经济常识 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经济学常识》教学,研究性学习

1 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广泛质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经济普遍遭遇寒冬,拖累了全球经济。资本主义制度矛盾与缺陷进一步暴露出来,这重创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仰”,也动摇了人们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会永恒存在的信念,全球反资本主义情绪不断高涨,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民众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模式以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批评与日俱增。加拿大民调机构“全球扫描”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对27个国家共2.9万多人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需要规范和改革。同时,西方学界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对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的热潮。

1.1 政府作用缺失,市场并非万能

以往,西方不遗余力倡导“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一。当放任自流的美国金融市场最终“孕育”出了次贷危机这个恶果,并最终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舆论界、尤其是欧洲左翼力量开始对“市场万能论”进行批判,抨击美元的独超地位,批评美国不负责任地降息和滥发美元。他们强调国家的作用,主张加强市场监管。

1.2 体制矛盾终将导致体制危机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此次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构性和体系性弱点。英国著名左翼学者克里斯·哈曼在其著作《僵尸资本主义:全球危机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中指出,虽然危机的表现形式是源于金融部门的危机,但这仅仅是外表归因,其主要原因却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的对立。因此,资本主义应对危机和经济复苏时在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政策中的摇摆转向无法克服其自身的周期性危机。

2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新阶段

2.1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金融垄断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金融化的倾向,且日渐明显。金融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日益上升为主导地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控制与管理不断加强,金融资产在经济总资产中的份额上升,华尔街金融巨头攫取了绝大部分的利润。

2008年金融危机向全球的蔓延进一步表明,资本主义已进入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形成高度虚拟化、泡沫化的经济王国,全球化的世界已经日益置身于金融垄断资本的掌控之中。

2.2 资本主义全球化

西方学者认为,随着苏联东欧政权的崩溃及实行私有化,再加上社会主义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最终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3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并非为人民服务

在质疑经济体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民众还开始对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不满,席卷全美、得到许多其他西方民众响应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就传递了这种情绪。就连曾鼓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之类“历史终结论”观点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承认,“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

3.1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效率低下

在许多西方媒体和学者看来,当前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效率低下,主要原因在于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使议员有权过分阻挠政府,以及永远存在的竞选让人没有多少时间去治理国家。近20年来,日本的首相任期少有超过一年的。

3.2 西方民主是“寡头政治”,是有钱人的游戏

一些西方学者抨击他们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西班牙经济学家洛蕾塔·纳波莱奥尼在接受西班牙《先锋报》采访时称,过去20年,西方民主一直在为金融寡头服务,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美国《旗帜周刊》高级主编克里斯托夫·考德威尔认为,美国政治早已被华尔街巨头牢牢绑住,民主党和奥巴马总统比共和党人甚至更加依赖华尔街金融寡头的资助。政客对寡头的“效忠”使得金融监管改革必然底气不足,甚至可能使监管变成一纸空文。

3.3 赞扬中国民主制度优势

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西方世界在深刻反省资本主义民主各种弊病的同时,还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到了“中国的做法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存在诸多优越性,比如中国政府决策效率高、对人民高度负责等。甚至长期饱受西方舆论指责的所谓中国“一党政治”在危机后也成为他们赞誉的对象。许多西方媒体注意到,中国没有采取西方的三权分立、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方式,而是数十年坚持一党执政,这使“中国很幸运”,因为在这种体制下,中国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以及政党更替的影响。美国《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评论说,跟美国相比,中国有自己的“政治优势”,可以更好地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

4“中国模式前景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联合国、“上合组织”、“G20”、“金砖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舞台上领导权和话语权的不断增强,西方舆论界出现了一种愈益流行的观点,就是资本主义模式的主导地位将会被“中国模式”所替代。西方学者将“中国模式”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区别开来,他们认为,中国没有遭受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休克之苦,也没有像美欧、日本那样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这说明“中国模式”具有很多制度优势,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会很有吸引力,并可能最终取代声名狼藉的“华盛顿共识”,或将成为世界主导。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载文指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集体超越发达国家成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引导者,将是近代史上最显著的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和权力转移。

“中国模式”优势明显。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于:在发展目标上,强调发展、稳定和人权必须平衡;在发展战略上,主张通过试验,结合实际渐进改革,反对“休克疗法”;先经济,后政治。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西方国家救市时往往只有金融杠杆,而中国因为拥有庞大的国有经济体,因此握有金融和经济两种杠杆,这正是“中国模式”最突出的优势。

5 只有自身强健了,才有解决问题的本钱——我们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政治与经济常识 第4篇

【知识概述】

1.基本概念: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联合国等。

2.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宗教的性质、社会作用;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意义。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际法的作用;判断主要国际组织的分类;当今世界的主题及其关系;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知识精讲】

考点1 民族的基本特征

(1)内容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共同语言、共同地域是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的发展。民族的四个特征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其中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2)知识运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热点点拨 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下,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顽强奋战解救被困群众,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全国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全力支援,为我们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汶川地震中的遇难同胞,举国下半旗哀悼。这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这一次代价虽然太大,却唤起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再一次让世界见证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柔韧。经过历史和灾难凝练的中华精神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传承涌动。

设题:举国下半旗向遇难同胞哀悼,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历史事实反复证明,多大的灾难都吓不倒中华儿女!这是因为()

A.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是形成民族感情的基础

C.共同经济生活是决定民族特征的根本因素

D.民族的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参考答案:D

考点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内容 我国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三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知识运用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的修建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反对“藏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热点点拨 西藏经济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总量突破300亿元大关,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局势连续19年保持基本稳定。当前,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局势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正处于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

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结果,在世界上树立起一面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光辉旗帜。

设题:上述材料说明()

A.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B.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障

C.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前提条件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落到了实处

参考答案:D

考点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自治地方具体指自治区人大和政府、自治州人大和政府、自治县人大和政府。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知识运用 我国在西藏、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充分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热点点拨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紧密团结各族群众,迅速依法采取措施,果断平息了这场事件。这一正义行动,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制,保护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得到包括西藏各族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国际正义力量的理解支持。

只有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坚决粉碎“藏独”分裂势力的阴谋破坏活动,才能有效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设题: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认识,正确的是()

A.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区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C

考点4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1)内容 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起消极作用:阻碍了社会发展,削弱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积极性,堵塞科学发展的道路。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发展、文化艺术发展和调整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知识运用 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3)热点点拨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5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消灾祈福大法会上,为灾区群众祈祷,并捐款10万元人民币。据了解,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团体积极参加抗震救灾活动,截至5月14日,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已筹集捐款人民币300万元准备捐往灾区。

中国各宗教派别积极行“善”,体现了宗教的积极作用。

设题:下列符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做法是()

①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 ②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③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④教徒不能利用宗教危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A.①②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考点5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内容 ①含义(略)。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②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知识运用 国家拨巨资修复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3)热点点拨 总投资3.3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于2002年6月正式启动,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安排。工程分别于2008年3月、5月复工,计划年内全面竣工。其中,萨迦寺被誉为“第二敦煌”,以保存着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据了解,此次对萨迦寺的维修是萨迦寺建寺以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维修项目最多的一次。

中央财政全力支持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体现了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信仰自由与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

设题:依法确保信教公民、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样做()

①有利于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有利于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③是为了大力发展宗教 ④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考点6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1)内容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树立科学世界观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知识运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反对封建迷信,依法取缔“法轮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

(3)热点点拨 2008年5月20日,美国纽约华人社团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门前为四川灾区募捐,“法轮功”分子现场捣乱,引发众怒。

广大群众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揭穿“法轮功”的实质和丑恶嘴脸。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设题:作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应该()

A.反对其他公民信仰宗教B.树立科学世界观,做无神论者

C.传教而不信教,不相信神仙鬼怪D.向宗教教徒宣传无神论

参考答案:B

考点7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内容 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2)知识运用 过去的五年,中国外交践行“和谐”理念,大国关系良性发展,周边合作积极务实,全面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友谊,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中国更加融入世界,世界也更加依赖中国。

(3)热点点拨 2008年5月6日至10日,应日本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首次访日,是一次暖春之旅。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对于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增进中日两国的战略互信,构筑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总体框架,全面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日双方在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上达成一致,是因为两国间存在着共同利益,这是两国合作的基础。

设题:继福田康夫首相去年年末的“迎春之旅”以来,中日关系已进入“更新”“更全面”“更高水平”发展的新时期。这表明()

①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 ②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③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④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正确答案:B

考点8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1)内容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必须具备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等构成要素,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卫权。

(2)知识运用 中国政府一再重申,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中国政府多次表示,应该尊重伊拉克的主权,真正做到伊人自治。

(3)热点点拨 2008年3月22日,陈水扁当局处心积虑推动的所谓“入联公投”被大多数台湾民众否决。“台独”分裂势力以“公投”之名行“台独”之实的阴险图谋遭致失败。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是骨肉兄弟,在国家主权这个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台独”分裂势力搞“台独”是不得人心的,两岸人民期盼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努力。

设题: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这是因为()

A.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B.不干涉他国内政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

C.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

D.台湾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

参考答案:C

考点9 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1)内容 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国际法的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法不是由一国单独制订的,而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的方式制订的。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知识运用 国际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法律规范。它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热点点拨 2007年6月1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六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人权理事会建章立制问题的一揽子方案,该方案确立了定期普遍审议机制、人权特别机制、专家咨询机制以及理事会议程和议事规则等。本届会议通过的人权理事会建章立制一揽子方案的最重要之处,是确立了定期普遍审议机制,即世界各国一律平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每隔四年都接受一次人权状况审议。

定期普遍审议机制对世界各国均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人权理事会如期完成建章立制工作,为人权理事会工作全面步入正轨奠定了基础。

设题:美国在其“国别人权报告”中,都将自己作为“例外”,手捧“人权”这面镜子照人不照己。这表明()

①美国作为主权国家,享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②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人权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 ③美国热衷于国际人权建设 ④美国不履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D

考点10 联合国

(1)内容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其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2)知识运用 中国支持联合国;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也得到了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广泛而大力的支持。

(3)热点点拨 2007年,中国共需缴纳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等各项费用2.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2%,上涨幅度在各国中位居前列。中国克服自身困难及时缴纳联合国各种费用,以实际行动履行对联合国的财政义务,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国际援助和国际事务,一次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对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题:联合国是__________国际组织。()

①政治性的 ②世界性的 ③政府间的 ④区域性的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考点1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知识运用 中国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维护,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3)热点点拨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进一步上升。2008年是中美关系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中方愿与美方共同努力,始终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坚持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妥善处理彼此重大利益关系。

中国与美国之间良性互动不断加深。和谐的大国关系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

设题:中美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有利于促进两国共同繁荣,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这说明()

A.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B.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D.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参考答案:A

考点12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内容 当前世界形成了多极化趋势: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社会主义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国际舞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体实力已经与美国相当;日本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大国和债权大国;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已力不从心,渐失昔日的霸主地位;俄罗斯仍有巨大的经济、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2)知识运用 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同时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热点点拨 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又一次信用危机,而从金融信用和信任角度来看,它被有的经济学者视为“美国可能面临过去76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消除这场危机,因而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次贷危机的延续,一方面波及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力不从心。

设题:近年来,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频频受挫,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国之间出现了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所有这些表明()

A.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强权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多极世界D.反对霸权主义失去了现实基础

参考答案:A

考点13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内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当前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2)知识运用 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

(3)热点点拨 财政部近日出台政府采购新政策:对于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首创和自主研发的、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产品,政府采购将予以大力扶持,通过首购和定购的形式优先购买。这意味着,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自主创新将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光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不够的,更需要政策这只有形的“手”进行激励和引导,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保护。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本国技术和产品创新,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设题: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把科技上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内在原因是()

①任何国家都有实施科技创新的职能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③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 ④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考点14 我国的对外政策

(1)内容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服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点有: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知识运用 早在200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也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愈加成熟。

(3)热点点拨 岁末年初,往往是外交活动的淡季,大国首脑却相继来华访问。法国总统萨科齐、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印度总理辛格、英国首相布朗、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这些频繁的高层外交活动,折射出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国外交的新气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理念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外交上的运用,将引导中国实现稳定和繁荣,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设题:建设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应致力于

()

①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促进世界普遍繁荣 ③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④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政治与经济常识 第5篇

措施类有关“企业应该如何做”的一般要点

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 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 竞争;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 序;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⑩坚持科学发展观.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⑪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⑫科技: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⑬管理: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⑭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有利于对生产的作用;⑮效益:提高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⑯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冲破国际“绿色壁垒”;⑰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公民(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人等)应该如何做”的一般要点

1、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2、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具体地说:

▲劳动者角度: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律程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途径)。②参加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劳动者素质。③遵守职业道德。④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消费者角度:①增强权利意识,增强法制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途径)。②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和社会公德。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理性消费。

▲投资者角度:①注意投资的多元化,规避风险。②注意依据经济实力,选择投资方式。

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又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科学、理性投资。

▲纳税人角度:①树立法律意识和义务意识。②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③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国家应该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点

1.2.

3.: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⑦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等),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⑨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⑩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

(12)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等。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第一,遵循“大”到“小”的原则,即从“国家与社会”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进行全面地答点组织,否则可能造成要点缺漏。第二,掌握常用的关键词,根据材料有选择地套用。具体来看,▲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国家/社会”即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

A.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B.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C.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D.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E.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F.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G.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繁荣经济。

H.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泛指企业、经营者、产业、农村、城镇、某地区等。答案的关键词有:

A.企业、经营者——加强快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并提高经济效益等;

B.产业——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或工业的现代化等;C.农村、城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等D.某地区——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发挥其辐射与拉动作用,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等等。E、.国内区域合作意义:(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

▲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泛指居民、家庭、农民、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等。答案的关键词有:①有利于方便、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②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③有利于维护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积极性等等。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依据类:为什么”、“依据”、“原因”

主体企业:

1、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具有高质量,才能实现其价值,使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利润。

4、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一般特征,要求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地位平等,实行等价交换;开展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市场经济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

6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民族尊严受尊重权)。使市场经济正常有序进行。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9、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主体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②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④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实行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第一要义.发展,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统筹兼顾.⑤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2,(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 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主体个体:(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⑪个人消费品的分配;⑫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⑬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⑭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⑮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 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哲学部分辨证唯物主义部分(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4.自然界的客观性

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注意:分析时使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唯物)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矛盾1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应该有所不同。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注意题目中出现的重点、主要、关键、中心、首要、第一、核心等词体现这一原理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词:性质 实质本质表示转折的词语成就 不足优势 劣势主流 支流 方向 大局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发展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原因原理)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说明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3.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4.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认识论和实践论

1.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初中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方法论运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

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应用范围】: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

4、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 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方法论运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同时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 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应用范围】: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6、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经济常识系统化复习政治试题 第6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  --------- 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场--“无形的手”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达到什么目的”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为什么”,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公共消费是市场不能调节的;那些会对公民的身体健康、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带来损害的物品和行业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

(2)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

3.“怎么样”,即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第四课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涉及第二课中的“市场经济特征”的“法制性”,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例如:第三课 “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第七课 “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4.“什么目标”,即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2)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增加就业,必须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推进改革,都要有利于扩大就业。

(3)稳定物价。就是要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前景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作用。在物价总水平持续较快上涨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在物价总水平持续出现负增长时,要抑制通货紧缩。当前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

(4)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交易在内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们要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以上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必须统筹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附: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而不是靠行政审批管理经济,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由政府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

--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 “两只手”的完美结合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一方面,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着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由于“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经济在十年来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例如:无论企业(第三课)还是产业(第四课)都面临着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企业要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按价值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依赖国家宏观调控,即所谓“既要找市场,又要找市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配置才能合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这“两只手”的完美结合,企业、产业都能做到有效配置资源。

此外,我们在学习和把握资源配置问题时,还要注意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对宏观调控知识的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例如,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电信拆分、民航重组、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大税案查处、国家金税工程实施、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方法论意义]

分析经济学的有关问题,要有“市场经济”意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即完善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主体)、宏观调控。

1.市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能够配置资源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市场配置资源,其实是价值规律引导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市场信号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不论生产资料市场还是商品服务市场,也不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是如此。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都是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2.企业

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合乎经济规律地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为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取和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取决于它能否遵循市场机制进行经营活动,即价格机制、效益机制、竞争机制;企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企业必须自觉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必须尊重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这种市场,从范围上讲,包括国内国际市场。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取决于企业利益关系的状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冲动。从企业来讲,必须参与竞争,要正当竞争;从政府来讲,必须鼓励竞争、规范竞争,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3.政府

国家掌握、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优化资源配置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也是国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实施宏观调控,用好调控经济的所有手段,行使好政府职能,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责和应有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税收、财政、利率、汇率、利息等方面,它作用于经济发展有两个层面,即国民经济的全局和国民经济的微观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

上述三个基点,构成把握整个经济常识的一个总框架、大轮廓。

[几点说明]

1.从市场经济内涵中两种手段相互渗透的`角度来分析,宏观调控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间接管理和规范市场,弥补市场缺陷,此时发展经济有两手,即市场这个“无有形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这个“有形的手”。

2.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上理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严格界定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地位、角色及其相互关系。这当中既有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的问题,也有政府转变职能的问题。“不找市长,找市场;找了市场,找市长。”

3.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和重要表现,提升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调整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产业的兴衰,应理解为市场规律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的统一。淘汰落后的、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低下、浪费经济资源的产业和部门,既要靠市场,又要靠政府。

第二部分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五个统筹”

(体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略)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上一篇:解决执行不落实的问题下一篇:客户答谢会领导致辞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