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作文的教学反思

2024-07-05

读后感作文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读后感作文的教学反思 第1篇

第七单元作文教学《学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作文教学《学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一.定向观察,搜集素材

(1)同学们,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或你自己读过的文章,一定有一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哪些感受?

(2)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下了,就是读后感。“读”是基础,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读后感。

(3)自由阅读例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找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给自己的感受,并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阅读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给自己的感受,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读《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这篇例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1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

2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3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叙”要做到简明。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4联系实际谈感受

要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这样读后感才更真切,更有感染力。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 再写上副标题。如: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三、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同学们肯定想好了自己所要写的内容。那就请拿起你的笔写出你的感受吧。文章不厌百回改,写完之后自己修改一下哟。巡视,知道学生写作,修改

(1)小组交流读后感应怎样写。

(2)和同桌交流想写哪篇文章,如何去写。

读后感作文的教学反思 第2篇

今天我在网上搜索了《培养反思力》的文章,虽然没有看完,但其中一些章节的一些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很好的洗了一次脑,也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新鲜血液。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有权威,有偶像,这潜在地是一种信仰心理在起作用。否则,我们很容易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很容易变得没有进取心,没有追求。《培养反思力》这本书记录了一些老师在教室中实施读写能力的学习档案的案例,也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期盼创造激励学习动机的教室。虽然这里记录的是来自国外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但是他的一些做法对我国的学习和教学课堂大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一位教师,只是一位让你问路的旅途同伴;我和你一样都在朝着前方不断地前进。书中提到了6种交流方式:

1、信件

2、读书日志

3、协谈会

4、家庭学习档案、对话日志、连结家庭---学校的班级活动。在这个章节里举了许多实例,强化家庭─学校连结,学校生活应该是家庭生活的扩展,是孩子们早已熟悉家庭活动的延续。这是杜威说的一句话,可见家庭对于孩子的学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教师在实施反思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孩子的父母也应该进行反思,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多了,他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有利信息。另外教师要自我反省。教师自我反思的形式有:课后备课、教学学后记、教学诊断、反思日记、教学案例、观摩分析。这些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思考,这样也会通过侧面来帮助学生提高反思力,成为反思型教师。中国有句俗话也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说,“每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但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反思教学做起来也要难得多,反思与实践的结合给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也要大得多。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有灵感的,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而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登顶金字塔的秘密,就蕴藏在一次一次的“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之中。

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第3篇

一、精雕细琢, 课课精品。

二、紧扣文本, 以读导写。

三、释放心灵, 快乐作文。

四、言传身教, 下水引路。

五、修改批阅, 梯度安排。

六、“读”具一格, “写”亦精彩。

[反思背景]

本学期, 我们江北区全体初中语文教师在区教研员干红姿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培训下, 全面地展开了作文教研教改活动, 成绩斐然。这次活动依托全区骨干学校和骨干老师的带动和辐射, 分三个年级组分别在孔浦中学、庄桥中学和洪塘中学组织青年骨干教师上公开课, 全区教师观摩评课, 促进了教学交流, 优化了教学行为, 提升了作文教学质量。

[反思一]

精雕细琢, 课课精品。

新时代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 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 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 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 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课就是一种享受。精湛的艺术, 高尚的品格, 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案例一]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这次上公开课的六位老师的课就都是精雕细琢的精品, 每堂课精彩纷呈, 亮点多多。其中葛雯雯老师的《让你的作文“亮”起来》尤为突出。首先, 葛老师端庄美丽, 教态自然, 笑容灿烂, 声音甜美, 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葛老师精心准备, 技艺精湛, 上课时有条不紊, 循循善诱, 把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 以学生最熟悉的教材《走一步, 再走一步》为例, 从“看听感想做”来分析“我”当时趴在悬崖上的恐惧害怕的心理, 学生很快明白可用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替代直白概括的记叙, 然后学生在课堂习作中就动用了各种感觉来描写饥饿, 还描写了考试后发卷时的紧张或高兴的心情, 学生写得特别逼真, 同时也觉得挺容易写, 克服了不知道怎么写和无话可写的毛病。所以葛老师上课独具匠心, 用“细节一小步”, 让学生“作文一大步”。

[反思二]

紧扣文本, 以读导写。

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手段。元朝学者程端礼曾论述过“读”与“写”的关系:“读书如销铜, 作文如铸器, 铜既已销矣, 随模铸器, 一冶即成”。在读书上多用功, 在作文时就轻松。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消化文章内容, 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 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要写作的内容按所读文章的框子表达出来。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以所读文本来训练学生作文, 比泛泛讲授写作技巧更有效。

[案例二]

胡绉妤老师的《写作中的慢镜头》就是很好的以读导写的典范。胡老师课堂上就以文本为突破口, 训练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她充分利用了学生所学的课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和鲁迅的《风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选择最恰当的动词, 用分解动作, 选用修辞和修饰语可以让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胡老师在写作指导时, 巧妙地打开学生的思路, 抓住一些好的文章, 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想象的火花, 激发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 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变厌写为乐写。

[反思三]

解放心灵, 快乐作文。

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 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 走进社会, 有时间读书, 读好书, 读自己喜欢的书, 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知去体验, 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想的热情、冲动和愿望, 降低他们的写作门槛, 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 敢写, 爱写, 想写。《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意思是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 让我们语文教师不懈努力, 鼓励学生放开手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愁,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 快乐作文”吧。

[案例三]

洪塘中学的邵迎老师在上《写作是一种打开》时, 就突出强调作文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邵老师从游戏———真诚的微笑导入, 课堂上启示学生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打开思路, 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打开记忆, 把想象的情景写下来———打开生命, 把文本的细节用起来———打开生活。学生用亲身经历写下了大量好的作文, 都有真情实感, 都是真实心灵的袒露。有了它, 学生作文才不会大话、假话、套话连篇;有了它, 才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刻体察, 对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 对健全人格的渴求与挚爱。

[反思四]

言传身教, 下水引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善读善写作, 深知甘苦, 左右逢源, 则为学生引路, 可以事半而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写“下水作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 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谈论写作的切身体会。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是身教胜于言教。

[案例四]

胡姬娜老师给同学讲《写出你的心声》时, 就以自己的下水作文《我上公开课时》恰到好处地导入, 还亲自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选材、写作、修改的全部过程。事实证明, 这种下水的做法, 不仅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 沟通师生感情, 而且还能以丰富的泀汇, 精彩的篇章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这种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因情动而激趣, 使学生更加喜欢习作。

[反思五]

修改讲评, 梯度安排。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文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中学语文大纲也提出,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可指导他们互相修改”, 而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既是一种纠错和思维成型的心智活动, 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并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有关信息的反馈中最终达到对某项技能的掌握。

[案例五]

葛雯雯老师和胡绉妤老师上课时都特别强调精修细改, 抓好作文教学中作文修改这一重要环节, 她们梯度安排以下几种方法:

1.自改。两位老师都教给学生修改的具体步骤:第一步, 初读细改, 从文章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 文章的格式方面入手;第二步, 再读精改, 可从文章的选材、中心、结构方面入手;第三步, 浏览润色, 可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入手。

2.互改。一开始, 葛老师组建学生作文互改小组, 然后, 葛老师利用投影、照相机等现代教学工具给学生示范怎样修改, 让学生学着来, 最后, 慢慢地放开让学生独立完成。

3.分组讨论。葛老师上课时还采用分组讨论法。几个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一起读, 一起找毛病;再互相讨论, 确定怎样修改。最后, 大家一起来给作文下评语。这样, 群议群策, 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集体修改。胡老师在学生作文时用照相机拍下了学生习作, 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 在胡老师德指导下, 全班集体修改, 从而体现师生互动性, 老师在指导全班学生集体修改作文时, 既要起到“导”与“引”的作用, 在怎样改好作文上起好引路人的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使学生敢于发言, 勇于发言, 从而在“老师指导, 学生参与”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改好作文。

[反思六]

“读”具一格, “写”亦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一个学生要积累240余篇优秀古诗文, 要完成约400万字的阅读量。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常读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名家精品之作, 这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案例六]

在“读”字上, 六位上课教师在作文课上都做了大量的文章, 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思, 通过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朗读、表情朗读等朗读形式指导学生当堂朗读学生佳作, 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在“读”中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 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些语句段落美在何处, 好在哪里, 然后, 把这些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 把自己的欣赏、品味记录下来, 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胡老师在上《写出你的心声》时, 要求学生描写考试后进办公室时的心情, 就有同学拿出日记本, 这本子就是他的“活期储蓄”存折, 平日存得多, 现在用得上。在读的同时, 这些老师以最大的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写好日记和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对每日所见所闻, “知之尽量详, 识之尽量真, 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思路, 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 越写越熟, 作文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日积月累, 时间长了, 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

[总结]

总之, 这次作文教改的重点是利用文本资源学习语言风格, 要求七年级学生学会平实地写人记事, 作文语言平实、自然、连贯。八年级追求语言个性化, 注重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的综合运用, 要求语言形象、生动、感人。九年级强调语言幽默、风趣、含蓄。

读后感作文的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读后感;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学写“读后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习作训练。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懂得读后感就是把读文章、书籍的体会、感受写下来。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写体会。学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不管是阅读种类还是阅读量,都可以感觉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爱看书,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动笔写感受。从三年级起我们班已经练习写过读后感,很多学生都有写读后感的经验,但是,学生写读后感很多写得不够深刻,往往就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感受。

三、设计思路

学写“读后感”是从读到写的升华,要有感首先要先读,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激发兴趣,先以聊天的形式谈谈自己对印象最深的文章或书籍的感受,又借鉴例文铺路搭桥,让学生轻轻松松用我笔写我感。通过讲评习作,让学生懂得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

四、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能文通字顺地表达阅读文章、书籍后真实的体会与感受。2.通过读写结合,积累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3.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应该努力学会修改作文。

五、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读后感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即怎样写好读后感)

六、教学过程

(一)写前交流,打开思维

1.交流:同学们喜欢读课外书吗?最近你们读了哪些书?书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感受。评价: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及时引导和点评。

2.引出课题:多读书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像我们刚才谈话这样,如果我们把读书时的感受和体会及收获写下来,这就是读后感。(相机板书课题:读后感)

引导学生观察:从老师板书的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继续引导: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感”字写这么大?特别要强调什么?

(二)阅读资料,感悟写法

1.阅读教材第130页上有关读后感的一段资料,看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学生默读资料,用笔勾画重要信息,接着全班交流:从这段话中你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取重要信息进行板书。

2.交流:怎样写好读后感?

3.范文引路。范文一:成功的例子。(1)阅读教材第130页上的一篇读后感。读后交流评价:这篇读后感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先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2)如果是你写,你还有哪些感受?范文二:需要修改的例子。列举自己上三年级的儿子学了《鹿和狮子》,也写了一篇读后感,只有一句话:听了之后你有什么建议吗?

(三)提出要求,自主习作

1.提出要求:选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是课外书上的,也可以是语文书上学过的一篇文章。

2.指导拟题:取个怎样新颖的题目呢?最常见的有:读《 》有感、《  》的读后感、由《  》所想到的、读《  》后的感想;较新颖的题目有: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有感,珍惜生命——读《生命  生命》有感。题目中的第一行是正标题,体现了文章的中心,第二行是副标题,大家在写读后感不要忘了副标题中的破折号和书名号。

(四)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读:读懂文章

感:1.写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句、段、情节、内容,评价人物、写作方法、获得的启示、道理等)2.联系生活实际。3.感受要真实、深刻、具体适当引用相关资料写心情、简介主要内容

七、教学反思

语文组内的一节研究课,看似平常,但甚感机会珍贵,便精心准备,并在五一班试讲之后,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宝贵的建议。然后在本班正式开讲,上完之后感觉比试讲时圆满、理想,自认为令自己满意的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课题新颖,把“感”字放大,引起质疑思考,巧妙突破重点。

二是以自己的儿子写的读后感为例,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帮助学生习得写法,获得怎样写好读后感的经验。课堂上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些细节上:

一是开课时学生交流读课外书的读后感受与收获时谈得精彩的偏少,老师当时的点评与引导不是很得力,(学生与老师的思维没有极好地引起共鸣)错失精彩细节的生成。

二是在谈到适当引用资料时,学生只说出了名言、诗句,当时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三是本人有些紧张,表达、措辞也有出入,临场发挥欠佳。最后很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很多老师对我的课的点评。

通过这样的磨课,对自己是一次锻炼,也是人生当中一次宝贵的经历,希望自己平时教学也这样不断磨砺自己,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梅花香自苦寒来,保剑峰从磨砺出!

读后感教学反思 第5篇

一个人最初的人生经历,往往决定着以后发展的方向。小学是人生发展中启发心智、培养人格的最关键阶段,一直以来为全社会所积极关心和重视。当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都比较高,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促使家长从小就抓紧孩子的学习。周六周日参加各种(语、数、外)培训的孩子和家长到处可见,补课已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反观我们的孩子,虽然通过参加培训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如果去问问他们:你们喜欢这样吗?十个中估计有七八个会说‘不!’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应该怎样教呢?我觉得教师除了教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事事都顺着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一些一年级的孩子刚到学校就不适应。老师就应该引导和孩子如何与同学交流,学会感恩、学会分享……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减轻孩子的负担 。高效率与减负担,看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正如专家所说“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不能带给孩子们愉快向上的心情,不能形成乐学会学的氛围,不能创造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甚至还带给了孩子们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素,这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大打折扣!老师有责任帮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认真、勤奋、高效地进行学习,课后痛痛快快地锻炼和活动,确保孩子们健康向上地成长。

怎样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第6篇

叶长生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写读后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的随意而发的感慨。

第二、“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这也是不对的。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第三、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指导:

1、精心细读课文。

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心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没有这样的“读”,不可能有“感”。

2、要选好“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篇文章,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说学生从中得到的体会不止一个。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不可面面俱到。

3、联系实际谈感受。

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物言行,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真实感想。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

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与预设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学生对所选文章读的不够透彻,对文章整体把握有所欠缺,导致了叙述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其次是在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习作过程中,没有安排好,使得在讲评过程中没有出现某篇文章的完整读后感。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第7篇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思维:

在教学中,要把反思作为一种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有

首先,效手段,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可以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值得写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学案例。)而选择典型反思案例,必须是:一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二是在教学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当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话可说,说的话对别人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

再次,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学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共享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尤其重要。

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第8篇

一、把握作文的大方向

一些善于反思的教师会对学生在进行作文时的种种表现进行反思, 经过反思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居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根源在教师;学生不喜欢作文是很普遍的事情。这样的结论是我们教师所不愿看到的, 但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该怎样让学生喜欢作文?该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该怎样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新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可以用“十个字”来表述:自由、想象、淡化、求异、自评。明白了作文教学的大方向,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 让学生能在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尽量减低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二、激发写作的兴趣

1. 培养写作的意识

写作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 一年级则从写话开始, 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 强化写话训练。写话训练, 既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习惯, 也是作文的起步训练, 起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高年级时学生书面作文的质量。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主战场, 教师应开发学生说话的潜力, 开启学生说话的心智, 营造说话的氛围, 让学生愿说话, 能说话, 会说话, 为“写话”打好基础。首先教师要教学生说真话, 说自己的心里话。教师既要教学生写作也要教学生学做人。求真、求诚, 反对说假话、空话、成人话, 使学生懂得习作就是将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真实地反映出来, 也使学生明白习作就是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心里所想到的, 使习作与他们的生活拉近距离。

2. 激发作文的情趣

在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都有真实的情感的投入, 有互动、交流,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 注意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关注, 通过课前准备、铺垫、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具体来说, 教师在作文课前应做充分的准备, 比如要写景物的作文时, 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景点图片, 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认一认是什么地方?说一说这个地方的特点?想一想到这个地方玩耍时发生的事……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 而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活动, 学生也知道了该怎样写, 就有了写的兴趣。

3. 提供写作的空间

教师从课前准备到教学的过程都应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 用教育专家吴立岗的话来说就是“你放手, 他就飞”。在我们的教学中, 学生有时是很无奈的, 教师种种习作的要求让他们无所适从, 担忧太多, 让他们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其实, 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独立表达, 或者说让学生能自由表达, 能在习作中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能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要给学生的个性化作文提供适宜的环境,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启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写。当然, 放手并不是完全不管, 教师也要指导, 也要培养学生“飞”的能力, 学生有了“飞”的能力, 有了“飞”的广阔空间, 也就有了“飞”的欲望。

4. 搞好习作的讲评

习作讲评既要能真实反映学生习作情况, 又要为下次习作打开一道门。这就是说, 教师的讲评要能概括学生作文的优点和成绩,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评得到激励, 感到心里热呼呼的。教师还要通过优秀习作、进步习作, 甚至是学生写得较好的一段话、一两句话的充分展示,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表扬要面对全体, 把赞扬送给更多的学生, 要偏爱后进生。通过讲评, 促使学生成绩进步, 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应该怎样写, 同时激起学生再次写作的欲望。

三、培养写作的基本功

有的时候, 学生不愿写作文是因为他们不会写, 写不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习作需要有两个基本功:搜集习作内容的基本功;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基本功呢?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生活有多丰富, 语文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要教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悉心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有了丰富的习作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课本, 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阅读教学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还要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必须是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由两个过程组成, 一是由语言到内容, 二是由内容到语言。前者, 对课文达到初步的理解;后者, 完成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了解文章是怎样写成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还有利于习作方法的学习。比如, 《可爱的小动物》的作文, 可以让学生精读相关的一组课文《麻雀》《猫》《雪猴》《鸟情》, 让学生先不做任何的构思只是尽性朗读课文, 这样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促成了语言的积累。但教师也要注意, 阅读素材也不能太多, 以免扰乱学生的思绪, 让学生难于决定。教学中还可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练笔结合起来, 如在阅读的基础上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示……

四、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教后感与反思性教学 第9篇

较早研究反思的有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洛克认为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而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此后,对反思作了较系统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Dewey)。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把反思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论述反思的同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念,并总结了反思性思维的五个形态:在情境中发现疑难;在疑难中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假设;对假设进行判断推理;通过行为检验和修正假设。杜威的思想作为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反思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肖恩(Donald Schon)。他在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并提出了“行动中的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两个概念。在同一部著作中。肖恩对反思性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既是从业者,又是研究者,教学与研究融合于一体。第二,反思性教学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或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即一切研究活动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第三,反思性教学中的研究有别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反思产生。第四,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选择。第五,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不仅包含理智因素,也包含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影响到他对自己的实践及其后果的看法。

此后,反思性教学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学者熊川武在1999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与教师自我发展

1反思与教学能力提高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它作为教师自我评估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反思与教育模式转变

反思性教学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把教学经验的获得与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应从新的角度思考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方式,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给在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反思机会,使他们能从直接经验中获得有效的个人知识,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3反思与科研意识成长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下意识判断起关键作用,现有学习理论不能对所有问题作出有效解释,因而采用新的方式思考和研究这些活动,有可能给教学专业化带来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对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促进教师科研意识的成长和发展,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科研“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最终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后感: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这里提到的实际上就是教师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教后感。教后感是教师教学重要的思想积累、材料积累、经验积累,它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析和评价,以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行为。要写好教后感,关键是不要记流水账,要有真切感受,要记录有意义的过程、情境、观点和启示。以下是笔者记教后感的一些体会。

1反思成功之处

及时记下每节课的“闪光点”。“闪光点”可以是一节课中精彩的开场白。有利于在课一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俗话说,“Well began,half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科研成果表明,好的lead-in(导人)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向学生“输送”知识这一环节上。因为青少年在这一生理阶段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闪光点”也可以是某个精彩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思考。“闪光点”亦可是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只是一个细节。比如笔者在一节课上翻译I wonder whether he will come tonight一句时,一改往常的措词:“我想知道他今晚是否将来”,而突然想到更地道的翻译“我心中盘算着他今晚是否会来”。这里把wonder翻译成“盘算、纳闷”更口语化,使人感到亲切。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wonder之意;另外把will翻译成“会”,能更准确地体现其语言功能“表可能性”。虽然这只是在语言表达上稍作变通,却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从此事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粗糙的翻译有时会掩盖作者的原意。

2反思失败之处

人们常说:“No man is wise at all times,”汉语里也有同义说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堂课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些不足之处,如重、难点处理不当,教学安排不妥,时间安排过紧或过松等。及时将授课中的这些遗憾记录下来,有助于以后吸取教训、改进教学。如《新目标》英语设置的环节多,旨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发展学生。但是如果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便可能造成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甚至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九年级第二单元(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第一节课时,由于对used to的用法讲得过多过细,并将其与be used to作了详细的对比讲解,结果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按照计划讲完。这样,一方面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学生对重难点used to的用法产生了畏惧感。在教后感中,笔者经过反思,认为下面安排更为适宜:首先对本课作整体处理,即把本课中的各板块如Language goal,Listening,Pair work,Grammar Focus等在规定时间内按大纲要求按部就班讲授完毕,使学生对本课的任务有个清晰的认识;而对于本课中的重难点used to以及其与be used to的比较,可以再另外安排个时间进行系统的讲练。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其用法。

3反思“后进生”转化的方式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第10篇

这本书共有五章,下面我就围绕第三章:语文反思性教学中反思课堂讨论来谈谈。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答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环节。这其中,读书思考环节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单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看一看学生在讨论答问这一环节中的表现,便可以知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讨论答问这一多向对话环节普遍得到了师生的重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

一、所有的问题都这样一次讨论完毕合适吗?

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第一次讨论答问时,学生思考的时间短,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很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局限,通常比较肤浅。还有有些老师或因教学内容安排太密,受教学时间所限,或因自己对该问题没有作深入思索,往往在讨论时留给学生的时间很短。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1、对问题的讨论不深不透,学生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2、可能错失了对学生进行一次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时机,不利于学生形成能力。

3、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的读书思考的坏习惯,学习变得浮躁,不利于班级养成踏实的学风。

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二次讨论答问。

当学生第一次讨论答问还没有理解清楚时,我们可以尝试第二次讨论。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必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易使学生养成凡是爱思考的好习惯。

2、可以将学生拉出思维定势的圈圈,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广阔性,教会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地思考回答问题,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可以避免思考问题时钻牛角尖,只重局部,忽略整体。

4、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不同的心境,对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中的二次讨论答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全新理念的阅读教学平台。二次讨论答问是在第一次讨论答问的基础之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在给不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再读再悟的时间后,必将产生智慧的碰撞,那些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也常在此刻应运而生。往往这时,课堂中最容易出现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的讨论高潮。

三、在二次讨论时,要精选问题,还要注意教师的点评。

a)精选问题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进行二次讨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采用此法,浪费时间;一些太难、太深的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也完全没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饿意义。一般情况下,那些语言、思维容量较大,又处在学生语言、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答案不惟一,具有较强思辨性一类的问题,才具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价值。也只有这一类问题,在二次讨论答问中才能掀起思维的高潮。

b)教师点评

在二次讨论答问之时,教师一定要营造出一个益于学生发表各自独立见解的民主氛围,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整个讨论答问过程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教师的点评要适时、适度、点评要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或深入持续,或全面综述。教师的点评要做到言不烦,有时甚至只是露出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这样的体态语言点评,就足以将讨论答问推向高潮。

《有效教学》读后反思 第11篇

兰溪市实验小学滨江分校

方川贞

捧起《有效教学》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崔允漷主编”这5个字,“漷”字我不认识,我不是那么喜欢读书,但一旦捧起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会去查字典,这是我的读书习惯,读完整本书翻了许多次字典,认识了一些之前不认识的字,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长处。崔老师扉页上的一句话富有哲理:“相信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教或评出来的。” 我忽然联想到学生学知识靠的不是老师的灌输,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有如下三点: 首先,我认识了好多有名的人物。我孤陋寡闻,教了二十几年书,对外界接触的很少,深感惭愧。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理论的是德国教育学家拉特克。夸美纽斯是17 世纪杰克的教育学家,他进一步发展了拉特克的观点,夸美纽斯对现代教育发展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倡导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他提出,一切公立学校每年秋季招生一次,同时开学,同时放假。赫尔巴特(德国1776-1841)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标志着独立的“教学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后的教学理论发展遵循哲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两条线索前进。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又分为行为主义、认知心理 学、情感心理学等不同流派,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纳认知结构、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分别代表了上述三种教学理论流派。198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传统的智力概念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皮格马利翁效应师范里学过,渥比岗湖效应耳目一新。

其次,关于“教育评价”的思考。现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有时候我会觉得非常残忍。好多孩子因为分数考得差,抬不起头来,老师的一句话足以让他们下地狱,孩子没信心了,害怕学习,如此恶性循环,一生给毁了。对于老师,领导的推门听课,我不明白其用意是什么,我个人的体会是很寒心,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不管是何种评价,都应该对被评价者起到引领的作用,指明努力的方向。一个人经常在评价中经历失败,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评价者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能信口开河,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应该对被评价者抱着帮助、友善的态度。

再次,研究是一种态度。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我相信每一个教师都在教学中研究过,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不过有些研究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研究阻碍教师的发展,流于形式主义。读完本书,摆在眼前最需研究的是课堂管理。教师会“教”就行吗?答案是“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时普遍感到为难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管理课堂,毕竟课堂是许多人在一起学习,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的一个场所。几乎所有关于教师效能的研究指出,课堂管理技能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一个缺乏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显然不会在教学上取得像样的成就。当然,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用来 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大约仅占一半,另一半时间用在课堂管理上,而后者中大部分时间又是被处理纪律问题消耗掉的。可想而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用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总结,如何干预和预防课堂问题行为,创造有益的学习环境。

本书讲述了我们老师的故事,引领我们不断地尝试着“像专家一样思考”。

上一篇:水工建筑物课程学习总结下一篇:开业花篮创意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