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庄镇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

2024-06-18

北庄镇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精选8篇)

北庄镇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 第1篇

北庄镇“三招齐发”打好农村发展党员拳

近年来,为有效破解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基数大,文化水平层次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难题,北庄镇坚持分类指导,创新培养载体,从拓展源头、强化培训、健全机制三招着手,有力提升农村发展党员质量和水平。

突出培源重点,做到分类发展。一是在村干部中发展党员。坚持把村干部队伍建设与发展党员工作紧密结合,及时把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浓、群众基础好、综合素质高、条件成熟的非党员村干部发展入党。二是在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着力把有能力、懂技术、比工作、讲奉献、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培养成党员和村干部。三是在大学生村官中发展党员。建立镇科级干部、机关干部和村干部联系帮带大学生村官制度,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思想动态,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党组织引导、群团组织推优等形式,精心培源、分类发展,着力改善和优化农村党员队伍和结构。

创新培训载体,强化教育引导。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对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实施以“提升文化层次、提升创业技能、提升服务本领”为内容的农村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素质提升”工程,灵活运用“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农家课堂”、“实践课堂”和“远教课堂”等五大课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双技”培训。重点提高和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涉农政策、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水平,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目前,我镇已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能、理论知识培训班27场次,参训人员3400余人。

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一是规范工作程序,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全面推行入党积极分子公推公选制、发展对象票决制和发展党员公示制等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确保发展党员质量。二是严格发展程序,增强发展党员透明度。为解决发展党员工作与群众公认度“两张皮”的问题,镇党委以各基层党支部为单位,把好民主关,积极完善票决制、征求意见制、公示制、全程联名推荐等制度,提高新发展党员的公认度。对在群众测评中满意票达不到70%的发展对象不予发展。三是实施立体考察,严格发展党员责任制。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镇、村两级发展党员责任体系。各基层党支部书记为发展党员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党员发展全过程负责,每年年初,镇党委与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签订发展党员责任状,实施责任追究制,对隐瞒真情的入党积极分子介绍人、失察失纠的党组织有关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同时联合纪委、派出所、计生部门建立联合会审制,准确掌握拟发展对象的各项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入党积极分子资格。

北庄镇做好农村发展党员文章

近年来,不断加大发展农民党员工作力度,将工作重心向农村一线倾斜,通过推行“三〃三”工作法,拓展源头、提高质量、改善结构,提升了农村发展党员质量和水平。

狠抓“三个培养”,夯实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基础。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北庄镇坚持三个培养,大力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不断为党员队伍提供源头活水,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抓引导促扩源,多渠道选拔培养。采取思想引导、典型引导、活动引导等方式,变“坐等上门”为“引领进门”,引导广大农村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公推”制,侧重从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退伍军人、回村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优秀女青年、外出返乡创业等“七类”人中优先选拔培养,着力解决源不足、择面窄、素质低的问题。

二是抓培育促成熟,多层面教育培养。实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工程”,建立2+1结对帮扶制度。党支部为每名积极分子确定2名党员进行结对跟踪培养,通过定期谈话和思想汇报等形式,掌握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工作等现实表现情况,并通过谈心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建立教育培养制度,以市乡党校、职业教育中心、乡村电教点为阵地,开展理想信念、实用技术等多方面的培训,有力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三年来,共举办培训班63期,培训3700余人次。

三是抓管理促规范,多形式动态培养。建立农村35岁以下入党积极分子名册、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名册、“村村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名册和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三册一库”,每年进行一次调整。乡镇党委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进行一次分析,找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实施动态化管理,依照入党积极分子成熟程度划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优进劣出,实现了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仅2009年就调整出不符合条件积极分子265人。

坚持“三个注重”,提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水平。一是突出重点,注重改善结构。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等突出问题,我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突出“三个重点”,努力改善农村党员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能人。我们将农村经济能人纳入培养发展的视野,鼓励他们参与村务管理和公益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对党的认识,增强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和平镇利民村粮食大户张桂英,致富后热心于镇村公益事业,默默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和实事。党支部加强了与她的联系和培养,激发了其入党愿望,现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三年来我们共发展12名经济能人入党。重点发展高素质年轻人。加大退伍军人、回村大中专毕业生和“村村大学生”的培养力度,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将他们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促使其早日成熟。目前已有15名高素质年轻人入党,并有6人加入村“两委”班子。重点发展优秀农民工。为有效解决外出优秀青年难发展、发展难的问题,各支部通过短信、电子信箱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外出积极分子的联系,引导有专长、善管理、创业有成的优秀农民工向组织靠拢。三年来共发展农民工党员11名。二是创新模式,注重规范程序。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全面推行“123”(一推、两票决、三公示)工作模式。“一推”,即: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从积极分子中推荐发展对象初步人选,经支委会研究同意,确定为发展对象。“两票决”,即:在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有表决权的党员进行无记名投票,党员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三公示”,即对确定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分别进行公示。村党支部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认真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反馈调查结果,使发展党员工作更为广泛地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严格把关,注重保证质量。把好标准关。坚持本人不提出入党申请的不发展、培训不合格的不发展、培养时间不满一年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审的不发展、未经上级考察的不发展、基础材料不合格的不发展、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不发展的工作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好程序关。我们组织员办克服了工作任务量大的困难,在对农村重点发展对象材料进行初审的基础上,指派专人开展农民预备党员的协审工作,对其做进一步的考察,从而保证了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质量高。把好民主关。完善了票决制、征求意见制、公示制、全程联名推荐等制度,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新党员的公认度。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关系调查,全面掌握重点发展对象的主要社会关系,对与本支部三分之一以上党员有裙带关系的慎重发展,杜绝了“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

建立“三项机制”,强化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保障。为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从明确责任、完善措施、强化督办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工作机制,推动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了市、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形成市委宏观指导、乡镇党委组织协调、村党支部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作为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召开组织员例会、专题调研、工作汇报等形式定期对发展党员工作进行督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限期整改,保证了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建立发展党员预警机制。采取建立台账、注册销号的办法,对二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进行警示。要求乡镇领导对其进行重点包扶和全程指导,限期做好培养发展工作。对于连续二年不发展党员的村支部数超过三分之一的乡镇党委,由主管副部长与党委书记进行警诫谈话,并取消评先晋优资格。三是建立追究问责机制。坚持预备党员回访制度,对于回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党支部,由党支部视情况进行处理。对存在重大问题或群众反映强烈的,依据“谁介绍谁考察,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党员发展程序实行倒查方式,对有直接责任的党委、党支部及负责人和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组织委员等层层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强化发展党员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北庄镇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 第2篇

日期:2009-09-14 08:18 作者: 来源:济源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点击次数:160

3一、基本情况

济源市位于我省西北部,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占87%;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行政村(居)总数为526个,山区行政村占总数的43%;总人口6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6万,占53%。近年来,济源市着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8.8%,广播人口覆盖率97.49%,移动信号实现全境覆盖,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和信息服务点。农村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1.67部、移动电话109.1部、电脑9.17台、互联网接入8.3户。到今年底,20户以上自然村可实现组组通硬化路。

二、主要做法

1、大力整合信息资源

早在2000年,气象局、科技局等单位就建成了面向“三农”的网站,但由于管理维护跟不上,更新不及时,使得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大打折扣。2006年,济源市由市信息化办牵头,将10家涉农部门的网站进行整合,建成了“济源市新农村信息网”。“济源市新农村信息网”由市信息化办负责技术维护,10家涉农部门负责信息更新,从而形成了一个平台、多家参与、共建共管的工作机制。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各个部门发布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农民朋友只需登录“济源市新农村信息网”,便可享受10家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就业等服务。目前“济源市新农村信息网”已成为农民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站总访问量达到135万人次,日点击率突破千人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2006年国家信息化试点建设中,我市就建成了市级新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和镇级信息服务站。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2008年,济源市委、市政府把村村建立信息服务点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目标,市镇两极财政投资200万元为所有行政村(居委会)配备了一台以上电脑,并接入了互联网,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有信息服务点的目标,形成 “市有中心、镇办有站、农村有点”的新农村三级信息服务网。

为充分发挥农村信息服务点作用,今年又提出在全市实施“511工程”(即全年完成52个示范型信息服务点建设,通过培训,使1000名村官能在线办事,10000名农民会上网),该项工作作为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八件实事之一,截止8月底,已建成示范型信息服务点30个,培训村官680人、农民12000余人。

3、实施“短信富农”工程

农村信息服务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获取信息难的状况,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如何有效解决农村信息棚架问题,我们根据农村手机用户基本普及的现状,在2007年启动了面向农民的手机短信服务活动,就是由农业、畜牧等各涉农局委定期提供农民最需要的政策、农情、市场等信息,由市信息化办通过短信平台向不同的人群发布,此举有效解决了农民获取信息难问题,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市信息化办已建了包含5600个养殖户、2610个种植户、177个农民经纪人、2200个农村干部等上万名农民信息的数据库,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各类信息1720条,受益群众达300多万人次。

4、严格工作监督管理

信息化工作,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为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我们从制度建设入手,狠抓推广应用工作,建立健全了《济源市信息服务点管理制度》、《济源市信息服务点考核细则》、《济源市信息服务点上网人员须知》、《示范型信息服务点建设标准》、《“511”工程培训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提出了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要实现“六有”(即:有专兼职信息员、有规章制度、有活动记录、有活动场所、有信息发布栏、有“四防”设施),做好三项服务,即信息发布(农村信息管理员通过信息栏、手机短信、简报、村广播和上墙公布等形式每周向群众发布一次信息,每次3条以上)、信息咨询(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和信息发布服务)、开展活动(信息服务点每天向农民开放2小时以上,每月开展一次入户调查活动)。在农村信息管理员的选配上,明确提出要由大学生村官、回乡大学生或致富带头人兼任,这样做既保证了信息管理员队伍的稳定,又解决了待遇问题。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一直以来,济源信息化建设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信息化建设是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信息化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被列入各单位目标;2009年,农村信息化“511”工程被作为8件实事之一;每年市委、市政府都要听取信息化专题汇报。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信息化建设营造了良好工作环境,在全市上下形成强大的合力。从市到镇(街道)都明确了专人负责,每个村都按要求配备了信息管理员。各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6个镇(街道)把农村信息化列入村级目标,承担了村级信息服务点的互联网接入费用。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使我市农村信息化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2、整合资源是条件

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单凭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一个部门的力量,无论是从权威、影响力都显得单薄,如果能够借助外力,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就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就是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条件薄弱,要解决农村信息化的投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整合各种资源。我们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是借助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实现用较少的钱干较大的事。二是与组织部、文广局、计生委、科技局等8个单位联合按照“8+X”模式建立“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其中“X”代表后来需要新加入的部门。这样做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村级的投资。“8+X”模式使对农村工作的管理更加强势、更加有效,实现了8个单位一支队

伍、一套制度、一道培训、一起考核。同时,从投入的效果看,8家单位各自按照自身实际建设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使“中心”的装备水平发生质的变化,截止目前,组织部门为各“中心”配备了电视机、DVD机,文广局配备了投影仪,信息化办配备了电脑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心”的功能。

3、应用培训是重点

农民获取信息难,除与经济落后、基础条件差等因素有关外,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会用也是主要原因。所以对农民进行培训特别重要,在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中,我们把培训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抓各级领导的培训,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抓信息管理员的培训,提高骨干人员电脑操作技能;三是抓普通农民的培训,由各镇(街道)具体负责进行,把此项工作作为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保证了培训效果;此外,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市信息化办会同组织部、联通公司共同开展“信息培训直通车”活动,深入到各村(居)对农民进行面对面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筹资新途径 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筹资新途径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据有关专家测算,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至少为3万亿元人民币, 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元~43200亿元之间。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很难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资金, 在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 单靠农村自己的力量解决显然也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开辟融资新渠道, 积极地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筹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建立规范化的农村收费制度

收费收入是除税收收入以外财政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费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问题, 而且也是一种更为公平和有效的方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重新构建合理的农村收费制度, 规范农村收费机制, 既要发挥收费在公共财政中的作用, 又不给农民增加额外的负担。

(一) 健全收费立法, 使农村收费有法可依

建立对农村的收费公示制度, 使公众明白收费的程序和必要性, 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收费的监督管理, 消除收费者与缴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政府的自我约束力。要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收费项目的一切法规文件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收费项目的目录。建立持证收费制度和专用票据使用制度等。建立对乱收费行为的处罚制度, 处罚项目应包括:对收费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罚, 对审批过程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越权审批等责任人的处罚等。

(二) 构建操作规范的收费制度, 使农民负担合理

合理地确定农村收费的内容, 除了村内的一部分公益事业以外, 农村其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原则都应当比照城镇, 由国家来承担和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所需的经费应完全由国家开支。可以保留一些以提供准公共产品为目的的合理收费, 取消以此目的单独向农民征收的收费项目, 即使保留的部分也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 实行民主议事、民主管理, 村级组织不可越俎代庖, 乡镇政权更不得收取除法定税收以外的费用。对于农村目前收取的和兴办其他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 应建立一套村民公决的规范程序和监督机制, 督促其做到程序合法民主。资金使用正当合理, 财务合理公开透明, 并对筹资实行控制。对农村中的农机作业、畜禽防疫等经营服务性收费, 应由各级政府组织物价、农业、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进行整顿, 加强监督。

(三) 继续深化县级以下政府的机构改革, 减少县乡政府开支压力

一是建立健全以县级政府为中心的农村政府机构, 合理确定本级政府及所属乡镇政府的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应取消乡级财政预算, 形成县级政府统一预算、乡镇分级管理的新型农村财政管理体制。二是加快农村政府职能的转变, 将过多过散的乡镇事业单位合并, 组建综合性的较大规模的“服务中心”, 扶持鼓励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实现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和举办主体的多元化。对村组织目前所具有的一部分政府职能要由乡镇政府收回权力, 使村委会真正成为村民自治的组织者、领导者, 而非一级政权组织。三是加大农村政府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对一些重要职位, 要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聘制度。改革干部业绩考核办法, 坚决禁止将干部个人收入与完成政府收入挂钩的做法。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任用取消终身制, 采取竞争上岗。

二、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

(一) 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可行性

我国发行国债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有较为成熟的发行经验, 有效地解决了国家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每年都发行较大规模的国债, 2007年财政部共发行了2.35万亿元国债, 比2006年增加了1.46万亿元。但是从地域分布上来说, 国债资金基本都投在城市建设方面, 用在农村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因此应适时地调整国债投向, 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但是仅靠国债资金使用方向的调整不能完全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国债政策产生的社会功效,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 将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这样可以在不导致通货膨胀, 不对经济产生过大影响的前提下, 为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 为“三农”建设和发展开辟新的筹资途径。

首先,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可以实现国债为国家筹集资金的目的, 解决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发行债券可以将人们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 投入到目前急需发展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领域中去, 发挥这部分资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效应, 实现国债政策在筹集资金方面的重大功效。

其次,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 可以拓宽农民投资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促进农民增收的方式有很多种, 拓宽农民的投资渠道就是其中的一种途径。当前,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民投资渠道窄的问题, 这和农民收入不断增高的现状不相适应, 也和国家鼓励农民增收的初衷相悖。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 设计更多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民的投资需要。国债在我国的信誉度很高, 具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等特征, 是采取稳健型投资方式的首选产品, 一直受到我国居民的青睐。但是由于国债发行渠道狭窄、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广大农民很少能买到国债。发行“新农村建设国债”, 将农民包含在发行的对象中, 既能体现国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政策, 又能满足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的需要。

第三,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 可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 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目前, 我国国债的发行是由各大商业银行“承购包销”的, 商业银行主要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判断购买力, 并相应分配国债发售额度。农村信用社由于其自身原因, 被排除在“包销”机构外。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 农村信用社基本上也具备了发行国债的条件。通过农村信用社发行国债, 可以促进农信社发展的作用, 发挥农村信用社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的优势, 既拓宽了信用社的市场, 也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营业收入, 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品牌效应。同时, 农民可以利用国债流动性强的特点, 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在信用社办理国债质押贷款或提前兑付, 从而有效发挥国债季节性资金余缺的作用。

(二) 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基本构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应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银监会、农业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研究并面向全社会发行, 发行的对象不仅包含城市居民, 更要涵盖农村的居民。在债券期限的设计上要选择中长期债券, 最好将期限设计为15年, 因为债券的发行是为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 而新农村建设的很多投资项目 (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 具有投资成本大、效益回收期长的特点, 因此中长期债券能满足这种资金要求。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利率不能高于同期国库券的利率, 并实行浮动利率, 到期由国家财政还本付息。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的顺利发行和热购, 国家税务总局应研究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凡企业和单位认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的资金允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凡个人认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的一律免征个人所得税, 凡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债券”在债券市场进行交易的一律免征证券交易印花税。

三、开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筹资渠道

“三农”问题的解决仅仅靠政府的单方面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考虑增加其他的筹资渠道, 要形成一种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 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投入的机制, 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的筹资新途径。按照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 要提高耕地占用税的税率, 将新增税收主要投入到“三农”的领域。充分发挥金融手段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 构筑良好的农村融资环境。将土地出让收入纳入财政预算, 确定较高比例用于农村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矿产等资源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新农村建设, 同时研究对开采资源的行业开征用于恢复生态的税收。

除了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农村建设资金以外, 还可以考虑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彩票公益金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 但是比重不大。据有关专家研究,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彩票人均购买力大致相当于这个地区或国家人均收入的1%。2007年我国彩票的总销量超过1000亿元, 刷新了我国彩票发行20年以来年销量的最高纪录。由此我国彩票市场筹资金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发售新农村建设彩票可以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而且发行彩票不需要还本付息, 不会引发财政风险, 还可以缓解政府建设新农村的财政压力。发行新农村建设彩票应由政府授权, 并明确规定将筹集上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主要用来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在探索新农村建设新的筹资渠道的同时, 要注重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 强化农民主体投入渠道。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韩国的新农村建设是由政府主导推动, 带动农民建设农村的。借鉴韩国的经验, 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也要充分地尊重农民的意愿, 发挥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要合理界定政府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问题, 逐步突出农民的投入主体地位, 增强农民自我投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的意识。凡是由农民投入可以解决的事情, 政府不应搞统揽包办, 主要应交给农民自己投入解决, 必须要依靠政府投入才能解决的问题, 政府也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实物补助等形式来鼓励农民增加投入。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使农民群众能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

参考文献

[1]马衍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税收政策建议[J].税务研究, 2006 (7) :21-25.

[2]张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 2007 (5) :17-22.

[3]何洪华.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渠道探析[J].探索, 2008 (2) :181-184.

北庄镇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 第4篇

百忙之中,甘泉县人民政府苏醒仁县长就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作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新西部:5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强一富一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全省干部职工群情振奋,精神昂扬,请问,这对于甘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又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苏醒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于今后五年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绘就了以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为标志的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科学发展蓝图,在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导下,甘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责任并重。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关键是要科学应对挑战,准确把握机遇。

就面临的挑战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全省所面临的挑战,在甘泉毫不例外地同样存在,同时,就甘泉的发展实际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一是甘泉的经济仍然是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由于受石油产能下滑的影响,甘泉的经济处在了异常困难的阶段,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为3.2亿元,增长-18.9%,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2.2%,甘泉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在全省退位,在全市后进。二是工农业产值占比不平衡,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5.4亿元,仅为全县总产值的29.5%,这表明,我县农业产业还很不发达。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近年来,尽管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产业,但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10万亩川台地,菜畜(禽)两大产业不足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占到了65%,且品种单一,以玉米种植为主。四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群众的思想认识还不完全统一、不完全到位,产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五是近年来侧重于做生产,忽视了做市场,产业链条不长,特色工业规模小、效益低,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所有这些既是甘泉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甘泉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更是甘泉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务之急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同时,我们满怀希望地看到,在新的起点和征程上,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我县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二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条件,坚持基础先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农业基础改善、农产品信息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这为我们实现“三化”同步,补齐农业短板创造了大好机遇。四是延安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为把甘泉打造成为延安的蔬菜产业核心区,建设延安乃至西北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提供了机遇。五是甘泉产业基础良好,从1997年开始发展菜畜(禽)两大主导产业,截止2011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1万亩,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鸡饲养量达到205万只,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民也积累了一定的种养技术。六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纪丰现代农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模式,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七是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绿色放心菜、劳山土鸡蛋、甘泉豆腐干、隋唐美水酒已成为驰名省内外的四张名片,有6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认证,7个蔬菜品种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认证。

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好各种困难和挑战,聚精会神地把我们正在做的和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具体地讲: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尽快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大力推广纪丰模式,发展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陕北小杂粮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要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尽管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能减,破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思维,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理念。三是要谋划长远。甘泉即将撤县设区,要站在全省、全市的角度谋划甘泉的长远发展,按照“依托延安、服务延安、发展甘泉”的思路,自觉地把我县工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作为市区的一部分来谋划,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新西部:国家农业部把延安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又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这个对甘泉的发展都是一个客观上的利好因素。甘泉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大的进展,有什么样好的举措和思路顺利推进?

苏醒仁:县委第二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招商带动、项目支撑、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戰略,激发全民创新创业创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社会事业和谐进步、统筹城乡突破发展,确定了打造全省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特色产品驰名县、绿色生态宜居县奋斗目标。可以看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先升级,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具体地讲,就是到“十二五”末,全县要建成20个以上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其中以蔬菜种植为主的10个,以畜牧养殖为主的10个,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两个现代农业园区。20个现代农业园区中,达到省级标准的6个以上,市级标准的8个以上。围绕豆制品、红小豆、米酒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园区化的要求,建成至少两个千亩以上的陕北小杂粮种植园区。这既是我们的工作思路,也是具体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我们对全县6个乡镇两个中心社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安排,根据立地条件、资源禀赋确定是宜菜、宜畜(禽)、还是宜粮,每年有侧重地建设两个乡镇或中心社区,一次性规划,逐年实施。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年,首先在道镇、下寺湾镇两个重点镇建成4个现代农业园区。

二是加大争项争资力度。前面我谈到,甘泉县的财政处在了非常困难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又是一项高投入产业,我们坚持实施“招商带动、项目支撑”战略,破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保守思想,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观念,落实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争项目、争资金责任和任务,制定了《甘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甘泉县招商引资奖罚办法》、《甘泉县争项目争资金奖罚办法》,鼓励广大干部职工走出去“找钱”,“拿回来”办事。2011年,我县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足1000万元,今年初,我们计划安排了1600万元,根据目前看,实际投资预计要高于这个数字。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我们修订完善了支持農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修订出台了《甘泉县农业产业扶持办法》,《甘泉县农业产业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产业建设不再按乡镇平均分配,而是按照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把资金、项目、人力等各项要素集中在当年有建设任务的乡镇,当年没有建设任务的乡镇要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和园区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我们已经建成了纪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纪丰模式,充分发挥其对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引导作用,在经营方式、产业链条、园区功能、产品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使园区发展的生命力更强,农民的收入更多。

五是加快土地流转。我们采取实物折算、土地入股、有偿租赁、无偿租借、成立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凡在沟道整治中新增土地面积,实行一次性流转,统一规划安排,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六是改善基础设施。我们大力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增加基本农田,提高土地质量,规划五年内实施5万亩沟道土地整治,今年已经完成4500亩整治任务。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了雨岔水库供水工程,解决产业用水,同时对园区的用电、生产道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同步到位。

新西部:就现实来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作的有效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否谈一下甘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有哪些需要突破?

苏醒仁:统筹城乡实质是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是一个互动转化的过程。甘泉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我觉得重点要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取得突破。尽管甘泉农业产业的基础较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鸡饲养量达到205万只,建成了纪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但仍存在着结构调整不到位、现代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就结构调整来看,粮食种植仍然占主导地位,今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13.5万亩,且以玉米种植为主。就现代化水平来看,90%以上的仍然是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存在着投资成本高、品种统一难、质量提高慢、销售环节多等问题。因此,要围绕菜畜(禽)两大产业,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求取突破。同时,结合甘泉实际,围绕豆腐干、刺榆米酒、红小豆加工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把甘泉建成延安乃至西北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特色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只有现代农业发展突破了,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进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才能为甘泉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第5篇

张玉柱

(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福建 龙岩,364000)

关键词:“三农”难题破解途径思考

上世纪七十年末,困厄中的安徽农村率先奋起改革,成为攻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难题的闯路先锋,收到一呼而天下应的惊世之效,此后,农村迎来一段耀眼辉煌的时期。但进入1990年代后,在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城乡之间,尤其是中西部及东部的山区农村与城市之间,开始出现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局相背反的现象。一个新的名词——“三农”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行的一个隐忧,成为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的人们的一个歉疚,以至成为举国上下的心头之痛,也成为一个亟需攻克的重大难题。这里有客观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有其必然性,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总结思考的问题。

一、对现代化进程给传统农村带来冲击的必然性及其结果应有足够的估量

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既是旧文明形态(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它们的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民必须转型,农村必须转变,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工业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任务、重要使命,就是要实现对落后文明形态的融合、转型、对接、更替。过去,我们曾视小生产者(农村、农民)为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资本主义因素的汪洋大海,并试图按“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社会构想锻造他们,结果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也使进步与落后文明形态失去一次融合、转换的历史机遇。始于安徽凤阳的“包产到户”及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村喷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迎来了异常宽松,可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和潜能的环境和机会。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广大农村,在很短的时间里,不仅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迎来了政通人和、各业兴旺、心齐气顺的中兴景象,还开始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几乎在没有任何官方的安排和压力下,又一次扮演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角色。可以说,这是农民融入城市文明圈的又一次机遇,但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城市容纳条件的局限,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制度等因素,使城乡之间出现的是融而不合,融而难合的现实状况。

“异军突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乡镇企业浪潮,燃起了拉近城乡距离的又一希望之光。东部沿海及环大城市区域的农村生产力因之得到新的释放,筑起了一条舒解城乡差距的快速通道。喜悦的人们曾一度赋予乡镇企业具有解决农村问题的普遍性的意义。但事实上过于乐观了。乡镇企业最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从用工、生产经营、效率、分配等各个方面举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尤其为全民所有制的中、小型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活样品,而对农村改革发展的牵引作用,由于受地缘因素及农村的改革发展并没有提出构建二元工业体系的内在要求等原因的制约,除东部沿海等区域地带外,日益相形见拙,“三农”问题在乡镇企业大潮后引起震惊,是其也不堪大任的体现。

检视建国以来的农村发展经验,不需作更多繁琐的列举引证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

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从根本上转变传统陈旧的观念意识,瓦解宗法关系架构网络的人际社会秩序,以及改造自然半自然经济、文化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不管花多少精力,动多少脑筋,下多大力气,用多少方法,不仅无法解决城乡之间源于文明形态层次的冲撞、矛盾、抵牾而产生的问题,反而容易出现差距不断扩大,融合的难度和成本日益增加的背反现象。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在对待农村改革发展方面长期存在警觉不够、关注不够、应对不够、着力不够的问题。

二、把脉农村改革发展需适时调整城乡区划边界,做到“分类对待,分域推进”

城乡分化,已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农村之间的差别,却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其实,它的差别程度是让人瞠目的。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与山区、偏远地区农村的差别,用天壤之别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从经济学类别划分的角度讲,它们之间已不属同类了,同时也基本失去了同类的取样价值。但我们在政策设计、制定,改革举措的谋划、实施上,农村一直还是作为涵盖地、县、乡(镇)建制辖区和非农业人口的区划概念来界定的,这就使得从客观到微观上必然遇到一系列“剪不断,理还乱”的棘手问题。宏观上,使我们长期受困于两种情形,一是一直试图寻找到一种类似于家庭联产责任制的良方,能在短时间里开启新形势下农村问题之门的金钥匙而未果;二是觉得农村经济结构简单,回旋余地大,承包制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心和社会的稳定有了基本保障,农村问题靠其自身的自然演化,靠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和城市的反哺辐射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实际的情况却出乎我们的预想,于是才有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上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微观上,继续笼而统之地沿用传统划定的农村概念,最易“误”导局势研判、政策制定、政绩评定及价值取向的就是数据的统计。

且不说环大城市的村镇,就是整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自1990年代中后期始,已实实在在发生了翻天覆地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可以说,一年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来自于这一地带的变化。但这些正加速朝城市靠拢、融合、对接,与传统农村渐行渐远的村镇,在统计上则仍然归属于农村。这不仅影响着农村GDP总量的经济学含义,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准的反映,影响城乡分配、收入差距的真实状况,影响“数字出官员、官员出数字”现象的兹长,更影响着山区、偏远地区农村、农民在整个国家改革发展棋局中的位次、份量。

城市与农村的划分,本是人为的产物,是人类为使社会活动有序化的一种标识。所以,无论作为概念还是实体,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动的,是动态化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基本上是拘泥于旧框旧制,不思变动,不喜变革,以至出现在诸多已是现代化的城市中夹杂着城中村的极不和谐现象。因此,根据城市扩展情况适时地调整城乡区划边界,应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实际情况看,在不长的时间内(比如一个五年规划)将为城市扩展的地域,即使一时半会不便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不论采取何种过渡办法,但切切不宜继续当着农村来对待。这种适时调整城乡区划边界的方法,定将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效应。一是将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城市化的进展速度,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二是将更有利于各级政府准确了解掌握“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以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将更有利于分区域、分领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打破目前的一些困局;四是将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科学性;五是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社会公信度。

三、破解“三农”难题,应大胆探索“一分三化”模式

“我国的改革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新判断,这也标志着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我国已进入从外部注入资金、人才、技术及新的制度要素阶段。当前,摆在理论与实际工作者面前的是关于具体运作层面的模式、路径和方法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而“一分三化”应是可以大胆探索的一个选项。

所谓“一分三化”,就是使大部分农民的居住点与农业生产经营点相分离和城镇化、公司化、农场化。

使农民的居住点与农业生产经营点相分离对破解“三农”难题的作用意义,尽管在理论上尚未作为一个概念来对待使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已不乏其例。最典型的是散见于各地的“造福工程”及农民自发的搬迁现象。这种分离方法,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挪窝不离土”。其最主要的优点是使农民能从根本上摆脱自然半自然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融入工业化、现代化文明生活圈,为实现传统农民“身份”的转型提供现实条件,同时,还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国家、社会、个人应对“三农”问题的成本代价。

“窝”往何处挪呢?这就带出城镇化的话题。

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问题。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大、中城市是无法过多接纳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从农村流出的庞大人群的。但如果不能使300多万个自然村的大部分人口从目前的环境条件中摆脱出来,国家的现代化强国之梦就必然会大受掣肘。城镇化已列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已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总的看,地方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功能作用,尚停留于兴办企业、形象打造、政绩展示的档次,而对其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三农”问题的作用意义则鲜有思考。这其中除了基层乡镇都需应付财政上的“养家糊口”和干部考核提拔上的GDP数量等现实牵扯外,更主要的是涉及目前关于小城镇的定位和作用问题。

着眼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构想,赋予小城镇的功能至少有:

1.大量接纳从边远分散、闭塞落后的村落分离出来的农村人口,是新型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2.为大量进入小城镇的人群提供接受教育、普及科技和法律知识、掌握现代生产技能、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及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等的环境条件。

3.架构新型的生活社区,挤压消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小农意识和宗法关系的生存土壤和空间。

4.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集聚区和低端交易基地。

5.是承接国家“三农”投入,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实施社会救济机制的基础平台。总的说,新形势下的小城镇应该具有农业人口容纳器、科技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孵化器、法律意识和文明生活方式培育器以及国家“三农”投入附着器等主要功能和特征,从而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的关键环节。

围绕小城镇应该具有的功能特征,是否可以推论出这样一个预想,如果能在20~3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重点建设大约1.5万个,人口在2~3万规模的小城镇,接纳地处分散封闭,偏远落后村落的大部分人口,使传统农村和农民在现代社会结构序列的权重大为弱化,从而使困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得到带根本性的破解。

当然,这在实践上将面临两大考验,一是分离的成本费用;二是分离到小城镇农业人口的生存依靠。

解决分离的成本费用问题,渠道办法不少,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费用可由国家投入,地方政府在住房建设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农民的宅基地置换转让,金融方面给予中、长期低(贴)息优惠贷款等等。其中,国家、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支出,一是能起到对

内需的巨大拉动作用,二是能惠及于“三农”所有的对象。这可以说是一项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应的良方益策。

而解决分离到小城镇农业人口生存依靠的途径方法就是农场化、公司化。

目前,农民(尤其是山区和偏远地区的农民)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因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科技效用低和没有规模效益而导致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二是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困扰;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涵盖面小、层次低。

第二、三方面的困难通过城镇化之路一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改善、改变,解决第一个方面困难的出路,应该而且只有靠农场化、公司化。

农场化、公司化,一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二是有利于形成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效用,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三是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农村地块、山场资源的利用率;四是有利于农业经济的能人、领头人和农业科技人员的才华施展;五是能为农民创造获得土地经营权入股或转入的收益机会;六是大量的家庭农场和农业经济类公司能提供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力“挪窝不离土”的新格局得以形成,从而有效减轻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压力。

北庄镇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张家口市杏花沟新农村建设实验区,按照镇党委、镇政府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坚持把实施幸福乡村计划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以增加农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首要任务,以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标准,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发展现状

丰胜庄村耕地土质肥沃、农田水利条件良好、无环境污染,农民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多年,拥有丰富的经验且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交通便利,紧邻“白郭线”和“五赐线”,距“丹拉高速公路”郭磊庄出口2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距张家口市区仅30公里,对蔬菜的外销和运输拥有良好的交通便利性。

近年来,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充分利用良好水利条件,将蔬菜种植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被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西红柿、豆角种植第一村”,2008年被县政府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2010年蔬菜种植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各村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基本形成以丰胜庄村为中心的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为京津地区新鲜蔬菜的供应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山、水、林、田、村综合整治德尔要求,加强“房、水、路、电、讯(邮)”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文、教、医、保、服”公共服务水平。通过3年的努力,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推广节水农业。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加强农生态环境保护。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着力培育“精品农业、幸福农村、新型农民”,将丰胜庄建设成为“绿色蔬菜科技示范村”

(二)具体目标

1、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

2012年,以“推进百亩绿色蔬菜基地种植,打造丰盛品牌产销一体精品农业”为发展思路,规划在五赐线以北流转土地240亩建设120个日光温室大棚并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计划投资1000万元,资金来源将采取“村民自筹、政府帮贷、争取后续产业资金支持”等方式,届时将邀请专家到村指导温室大棚建造和设施蔬菜种植,该项目预计于2012年12月底全部竣工。

积极探索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新途径 第7篇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不断地影响着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理论先导,是提高干部职工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的一方阵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洁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为探索企业廉洁文化与加强企业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企业廉洁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一块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三个层次,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党群关系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乃至社会的和谐化进程。

一、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各级电信企业认真贯彻全国纪检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廉洁主题教育,坚持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与企业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全员文化抓廉、文化保廉、文化促廉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廉洁文化的工作机制、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职工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觉得务虚性较强,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企业廉洁文化缺少有效的活动载体,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是缺乏长期规划和统筹安排,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往往是纪检部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全员联动、协同作战的局面;四是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岗位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围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在加强教育,制度保廉,强化监督、载体创新等四个方面上下功夫,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对电信企业传统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突破,符合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发展方向。各级电信企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统领,深入学习、宣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职业操守守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有关行为规范和条例,坚持一般教育与特色教育、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培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运用反面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发现和总结本企业的正面先进典型开展示范教育等,如近年来,企业及时把道德模范的材料转发到办公网上,并发出通知要求员工认真学习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通过评选和学习活动,广大员工受到了生动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注意抓住重大节假日、领导人员及其近亲属婚丧喜庆等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警教育等等,通过教育学习,提高广大员工支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群众基础。

(二)在制度保廉上下功夫。制度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并且保证制度严格执行“铁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确保制度保廉的公正性。为此需要从两方面加强管理,确保规范“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一是结合本单位,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制度修改和完善。如近几年,公司推行的推行一岗双责,通过双目标管理,把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两个目标”融为一体,并注重通过落实责任制和廉洁自律情况报告制度、定期检查考核制度和责任

追究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规制度,力求做到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知纪懂规,按章办事。要经常性地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各项党纪条款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如通过在企业内部刊物、办公网上开辟廉洁文化专栏,创建廉洁文化园地;组织员工创作廉洁文化作品、适时进行廉洁短信提示,推动文化和诚信经营理念进办公区、进生产现场等,努力把反腐倡廉的廉洁文化的丰富内涵送进每位员工的心中。

(三)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一是通过健全规范管理机制,加强企业效能建设,实行办事公开、公示制度,如在人事任免、员工竞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公开公示原则;二是高度重视商业贿赂治理工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委集体廉政承诺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深入推进五项集中管理和推行“阳光”合同、“阳光”工程,加强企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如在物资设备采购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通过扩大集中采购范围,提高集中采购比重,提升集中采购水平;以竞标的方式确定企业供应商,并不断规范招投标工作,加强招投标过程监督;通过提倡和鼓励企业与供应商、施工单位共签廉洁协议、相互监督,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和商业贿赂行为等等。三是重视企业内控管理。福建电信技术公司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陆续完善和改进了一系列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通过设置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审批权限和流程,形成有效的内控制衡机制和授权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建立健全各级单位内部的监督机制等等;

(四)在载体创新上下功夫。就是要继承传统、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职工。通过积极开展读书思廉、典型倡廉、警示促廉、亲情促廉、网络倡廉等活动和方式,促进廉洁理念深入人心。建设廉洁班组、廉洁走廊、廉洁阅览室、廉洁文化墙、廉洁橱窗等场所和阵地,利用企业网站、短信等影音宣传媒介,做到廉洁文化上上桌面、上台面、上网面,进班组、进岗位、进家庭,营造浓郁的廉洁文化氛围。深入开展廉洁承诺、制定廉洁合同、创建廉洁班组、树立廉洁岗位、廉洁家庭等活动,引导廉洁正向风尚。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 第8篇

我也受其感染积极带领学生上电教室用课件上课, 根据课件的编排, 我的教学设计空前丰富, 我精心准备了课件, 对每个教学环节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 一个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就像一件件礼品, 我就像一个怀抱礼品的人, 忙着把一件件礼品分给学生, 无暇顾及接受礼品者是否情愿, 是否接受, 45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 我的礼品紧赶慢赶也发放完了, 可是我却感到这课上的比较累, 而且对我来说就像缺少点什么。自己的特色没有发挥, 而只机械地按课件程序走, 迷失了自己。时间没过多久, 不够用的电教室显得不那么紧张了, 有的老师开始抱怨了, 在也不上电教室上课了, 在那上课越上越乱, 有的学生不跟着课件走还捣乱, 让老师把课件关上。很多老师打了退堂鼓。我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困惑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课件让学生观看, 反而效果不理想, 有的学生课下跟我说:“老师, 我最爱上您的课, 可有趣了, 而且课下不太用复习。课上的内容我差不多都会了。可是到电教室上课, 我总觉得还没有您在教室里给我们上的生动有趣呢。”究竟哪儿出现了问题, 带着疑惑, 我不管哪个学科老师上多媒体课, 只要不跟我的课发生冲突就去借鉴。

有一天偶然读到一个故事,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 人们把椰子挖空, 然后用绳子绑起来, 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 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 洞里放了一些食物, 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 而无法握着拳头退出来, 于是猴子闻香而来, 将它的手去抓食物, 理所当然地, 握紧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 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 更逃不掉, 没有人捉住猴子不放, 它是被自己的执著所俘虏, 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逃开, 所以说懂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读完之后, 突然感觉自己像故事中的猴子, 总舍不得删去那些多余的画面, 让这些只起观赏辅助作用, 而对授课意义不大的课件占用了宝贵时间, 影响了学生回味、思考、发现和质疑, 也局限了我的思维与点拨。我们的课本来就是为学生而上, 一切为了学生烂熟于胸, 可是一用课件追求完美而忘记了学生, 忘记了自我, 最终被自己弄的课件束缚了手脚, 成了课件的奴隶, 反省过后, 我改变了方式, 我让课件成为我手中应用的道具, 我让课件为我的使用服务, 而不受约于它, 改变了思路和方法, 我在一节《细菌》的课上, 灵活自如地应用课件, 用课件解决疑难问题, 但决不让我成为操作的机器, 让课件突破难点, 让我与学生的互动成为亮点。

我觉的利用课件上课时一定要有导言, 因为导言是一课堂的“导火线”导言可能是一个现象或事实和故事,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课堂上要让节与节之间有导言, 知识点之间也有导言, 这样才能使课件应用不刻板、不机械, 才能不让学生感到零乱而无序, 才能承上启下, 环环相扣, 顺理成章。才能使利用课件的课具有了活性, 不枯燥乏味, 才能生机勃勃。例如:我在讲《细菌》课时, 我用生动的语言和行体动作说:有一名发现者惊叹地记录道:“在人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小居民, 比整个荷兰王国的人还要多, 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猜一猜:他记录的是什么?引出课题, 并出示课件相配合。案例2:我拿一袋鲜奶对学生说:这是我们很多同学经常饮用的牛奶, 在饮用的同时, 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 这个人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知道他是谁?学生回答:巴斯德, 出示课件巴斯德的经典实验鹅颈瓶实验。向学生讲解他用这个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来自空气中的细菌, 从而推翻了自然发生论。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才使我们能比较长时间使食品保持新鲜而不腐败。案例3, 在进行细菌生殖时, 出示课件, 问学生:根据图你认为细菌怎样生殖, 学生回答:分裂生殖。又出示课件细菌分裂过程图, 让学生描述细菌分裂过程。随后我讲到我们从小长到大, 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和学校, 是不是常常听到“饭前便后要洗手”这句话。有的同学认为“真烦”总管我洗手不洗手干吗?尤其是母亲更罗嗦更让人烦, 现在我们试试表现你真实的一面好吗?假如我是家长, 我喊到谁请你配合:吴楠, 饭好了吃饭。来拉, 你洗洗手, 不用我放学回家洗过了。连问3人表现各不相同然后问:家长老师为什么总强调饭前便后洗手呢?我们做个计算好吗。出示课件:技能训练:假如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 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 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 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学生计算出25600个 (4小时) , 全班发出惊叹声, 即刻转入搞好个人卫生的启事讨论中。完成我的教学情感目标。案例4在讲有的细菌为什么会形成芽孢时, 我先出示芽孢的萌发生长课件时, 给学生讲述了美国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 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 两年半后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回地面, 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 把摄像机的一小快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观察, 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 它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 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环境下, 不吃不喝生活两年半。这就是芽孢抵抗恶劣环境的真实事情, 使学生从中得到震撼。

上一篇:译林版三年级英语期末下一篇: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 古诗两首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