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2024-06-07

失学儿童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农村失学儿童的调查

内容摘要:

农村失学儿童的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程度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法律明确规定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呢?为此,我们选定了—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情况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达到100%的入学率。时光的轴轮已转到二十一世纪,却依然有相当多的失学儿童,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农村失学儿童;调查

这些年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关注,鉴于此我对农村乡镇进行失学儿童调查,.收集了失学儿童各方面的资料,以下是我所了解到的详细内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相当严重;.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法律明确规定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呢?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情况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达到 100%的入学率。

一、调查结果

在选取的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乡镇,拥有五万的人口,32个行政村,村民小组249个,其中16周岁以下者占总人口的20%。调查结果显示,失学儿童有500名左右,占未成年人的5%,其中失学女童为名,占总失学儿童的86%。这些失学儿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年龄介于6—16周岁之间

(2)初中的失学率高于小学的失学率

(3)失学儿童以女童为主

(4)有相当一部分失学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5)失学儿童的都非独生子女

二、分析结果

如此高的失学率,而大多数又恰恰发生在女童身上,这绝不会是一种巧合。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现如此高的失学率,这其中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女童失学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仔细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问题

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左右着父母的决定这是造成女童辍学的主要原因。一些家庭违反政策超生子女,大多数子女众多的家庭,家长无法支付所有孩子的入学费用。这些家长往往会做出让男孩上学,女孩退学的取舍。这是农村长久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作祟。男孩是家庭的后继人,能传宗接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读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陈腐观念依然左右着家长的意识。这些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有着深刻影响,再加之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男女在就业、政治

领域、社会权益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大部分家长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这样明显不利于女孩接受文化教育,提高女孩自身的文化修养,久而久之会造成更多的恶性循环。

(二)经济问题

大部分失学女童的父母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活非常艰难,维持本身基本的生活尚成问题,更谈不上送子女入学。有些女童的父母是残疾人士,有些女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庭的贫穷,使家长交不起学费,无力供子女读书。这是教育部门解决失学现象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跟不上需求

我国人口众多,贫困家庭为数不少。虽然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仍无法赞助所有的贫困生入学。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辖区,教育援助更无法落实。教育方面的资金、费用,除了政府拨款、投资这一渠道外,还应该拓宽其他社会团体、单位及个人的赞助渠道。

(四)九年义务教育未能得到农村家长和女学生自身的重视

家长和女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片面的认为,就算书读得不多,也照样能找到工作,趁着年纪小早点找工作赚钱,还可省去学费这一笔费用。这些认识目光短浅。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国家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必然需求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对未成年人的要求更高,如果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未能达到,与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相差甚远,以后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

针对当地情况,认真分析,初步提出三点建议:

一、从基本做起,首抓经济。首先应该大力宣传,呼吁更多的组织、基金会来关注当地儿童失学状况,成立相应的机构在物质上给予当地必要地支持;对当地上学儿童进行每学期固定资金支持,并定期对当地儿童进行慰问。

二、从根源抓起,思想启蒙。针对当地村民普遍比较盲目钝化,应该联系当地政府、教育局定期派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前往当地支教,帮助孩子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定期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的思想与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使当地居民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懂得教育。

三、从政府做起,政策支持。教育说到底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对已毕业及即将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道与帮助,防止出现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的结果。

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第2篇

教育作为传递信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武器,历来都受到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有关适龄儿童上学这一问题更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自推行“义务教育”以来,我国的适龄儿童上学现象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在基础教育的普及这一问题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相当多的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获悉,我国3亿儿童中未入学率近1%,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部分儿童仍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利用暑期时间成立了“绿草环”社会实践调研组,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采竹村失学儿童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 实践地概况

1.1地理状况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最早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

井叶特西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黄茅埂中段西麓。东与雷波县谷堆乡接壤;南与合姑洛乡和巴普镇连界;西邻西甘萨乡;北毗瓦西乡。总面积61.13平方公里,乡驻地特西,距县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乡境,有过境客车通县城。乡境地形复杂,山高沟深,气候寒冷。东北倚黄茅埂的书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处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区。

采竹村隶属于美姑县、紧挨依嘎村、尔波曲村、普千村、西甘萨村。

1.2历史文化

美姑县是彝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由于生存环境相对闭塞,一直沿袭着奴隶社会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当地仍存在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当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袭奴隶生活。

(二) 当地教育普及情况

2.1教育情况:

采竹村(由四个组组成)仅有一间小学,仅采用彝语教学。当地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有读书的`经历,能上学孩子也仅仅止步于小学;乡里、县里设有初中,采用汉、彝双语教学;高中设在美姑县城,采用汉语教学。具了解,当地采竹村老师都是由乡里聘请过来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以及老师素质问题,受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数据:

一组: 44户人家 32个孩子小学 9个初中

二组: 21户人家 5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三组: 6户人家 没有孩子读书

四组: 25户人家 8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普及状况,主要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点: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上学的孩子不能坚持完成学业。

2.2原因分析

a.意识问题

当地地处山区,且长期受到压迫思想的侵蚀,让当地的村民不能很好的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上学是什么,更不要问他们外面的教育状况了。当地衡量价值的标准不是教育带来的长远价值,而是简单的牲畜占有量,换句话来说就是,谁家的牲畜多就意味着更富有,因此,孩子们更多地被选作劳动力,教育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

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第3篇

一、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广西的河池市、崇左市、南宁市、柳州市等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1)家长问卷400份,收回389份,回收率为97.25%,其中有效问卷男213人占54.8%,女176人占45.2%;小学文化程度135份,初中文化程度172份,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2份;(2)学生问卷500份,收回483份,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问卷男生239人占49.5%,女生244人占50.5%;(3)教师问卷100份,收回84份,回收率为84%,其中有效问卷男44人占52.4%,女40人占47.6%。经过整理,剔除无效问卷,运用了SPSS10.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不平等观念影响女童的就学机会

家庭中一些落后的观念对女童义务教育仍产生消极影响。调查表明,虽然在当前“两免一补”政策下,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经济投资困难有所缓解,但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慢,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一旦家庭或无力供养子女上学,或为了缓和入不敷出的状况,迫使子女中途辍学、弃学时,女童往往是子女中途辍学、弃学的第一批“牺牲品”,比男孩更容易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在对“父母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男女孩求学的抉择”的项目调查分析中总体差异显著(P<0.01),调查显示如果经济状况只能供男、女孩其中一人上学时,有68.1.%的父母表示“只让男孩读”,高出“只让女孩读”的态度的36.2%。这说明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男孩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先入学机会。

同样,对“父母对男女孩求学重要性的认识”调查分析中,总体差异显著(P<0.01),认为“男孩比女孩读书更重要”的父母占81.7%,数据显示部分家长在此问题上仍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此观念的指导下,男孩更多享有教育“优先权”,而女孩则不得不让“权”,从而造成失学,因此,父母对女孩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决定女孩能否上学以及能上多久的学。

(二)父母的教育期望值低,不利于女童的求学

父母对女童教育的低期望值制约着其对女童教育的投入。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在性别间总体差异显著(P<0.01),父母希望“女孩只读完小学”的比男孩的同项比率高出4.4个百分点;希望“女孩读完小学和初中”的比男孩同项比率高出29.1个百分点,性别差异显著(P<0.01);而希望女孩读完高中或大专以上的各项比率均明显低于男孩,分别为1.6个百分点和27.5个百分点。这表明父母对男孩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女孩,父母更多地关注和重视男孩的教育,女孩则在求学过程中无意被父母排斥和漠视,不利于女童的求学。

(三)父母不科学的教育价值观阻碍女童继续学习

显示,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的价值评价在性别上总体差异显著(P<0.01),认为女孩“读书与经济收入之间没关系”的父母占53.2%,认为男孩“读书与经济收入之间没关系”的父母占29%,价值评价的男女性别差异为24.2个百分点,加上17.2%的父母认为女孩“不读书照样挣大钱”。表明少数民族农村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根深蒂固。

(四)父母的文化素质影响着女童受教育的抉择

1. 父母文化素质直接制约其对女童教育的态度和抉择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文化素质越低,对女童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越低。在对“父母对男女孩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的比较分析时,发现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父母都一致希望女孩至少读完初中;而仅仅希望女孩读完小学或初中即可的父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比率均高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6.7个百分点;希望“女孩读完高中或大专以上”的父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各项比率也均低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的比率。表明一般情况下,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其对子女就学的期望值成正比关系。

2. 父母文化素质越低,越容易轻视女童教育

在对“女孩读书与以后经济收入的关系”比较分析时发现,认为“不读书照样挣大钱”的父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高出24.6个百分点;认为“读书与收入之间没关系”的父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高出31.8个百分点;而表示“读书越多收入越多的机会越大”的父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低17.3个百分点。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严重影响了其对文化与知识的价值的理解,从而更容易影响其对子女受教育的态度。

3.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对女童受教育的重视程度呈正相关

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非常显著,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越多,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就越高,因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反映了父母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而且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要大于父亲。

(五)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女童自我意识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女童自我意识的整体水平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越高。

三、对策思考

如何改善不利于女童教育的家庭因素?笔者认为,社会应将“父母素质提高”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应将“父母培训”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素质教育工程;同时,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对待女童的生存与发展,克服来自于外界的各种干扰,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一)加强女童教育的舆论环境与制度环境建设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消除不利女童教育的家庭因素,舆论环境与制度环境建设尤其重要。首先,政府要补充和完善有关男女平等的政策法规,积极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从政策和机制中为女童教育营造两性平等、受教育机会均等的舆论环境。其次,发挥大众传媒的影响力量。

(二)成立专门机构,定期对父母进行培训

其实,父母自身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民族地区应将提高家长素质作为推动女童教育的一个主要工程,可以设立家长培训机构,由乡政府牵头,村民委会协调,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理论灌输、榜样示范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形成正确教育价值观,克服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随意性,增强女童教育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要高度重视家庭素质教育

社会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促使父母高度认识子女并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她们应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她们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家长对子女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对民族和国家负责,政府可根据“父母素质提高工程”实际,制定一些奖惩条例,促使家长提高文化素养、形成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蔡宝来.文化背景与少数民族儿童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1996(4).

[2]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中国教育绿皮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续梅.为了西部的孩子,为了西部的发展.中国教育报,2004-06-07.

开学季里的失学儿童 第4篇

9月2日,我去济南采访CBD中央商圈的拆迁户。在一个偏僻的小餐馆包间内,十几名最后的“钉子户”纷纷向记者诉说着自己遭受的各种坎坷经历,但是另一件事情几乎都被每家反复说起。包括其他已经签订拆迁协议的家庭在内,他们中有不少孩子在开学后不久便出现了流鼻血的症状。

原先小区内的幼儿园、小学被列入了拆迁的范围,这些家庭的孩子都被分配到周围一个刚刚建成的学校内上学,上学后这些孩子便出现了流鼻血、头晕等症状。“开学前一个月看到他们还在施工,这完全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拆迁户张明说,虽然他的女儿现在还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但是他心里却十分不踏实。现在既需要面对拆迁的事情,如果再遇上了孩子上学出现意外情况的话,他将无力分身。其他学生家长则在等待学校和政府给出说法,除此之外,他们似乎无能为力。

从济南采访回来后的一个礼拜,依然处于开学季,朋友圈里各家各户晒出的孩子去上学照片每天都在刷屏,现居江苏某市的远房阿姨却突然发出一条不太正常的信息,“从明天起,打算不再让孩子去上学了。”

经常听家人说,这位阿姨对孩子小明的教育特别重视,正当我疑问的时候,阿姨突然给我打了电话。原来阿姨怀疑小明的学校发生了“毒跑道”事件,开学仅仅一个礼拜就有上百名孩子出现了流鼻血的现象,小明也在其中。阿姨和其他家长的想法一样,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的,就决定先不让小明去上学。

这几天,阿姨与其他学生家长并没有闲着,而是不断向学校讨要说法,数百人的家长团还浩浩荡荡地去当地的教育局和市政府要求解决问题。对于塑胶跑道的检测结果,市政府此前承诺,如果检测不合格,将坚决铲除塑胶。随后,官方则给出了一份最近检验的检测报告显示,该学校新建跑道的各项检测内容全部合格。

对此,家长们爆发了更多的质疑,既然学校环境符合环保要求,那么如何解释学生出现各种不良症状?学校又采取更换课桌、24小时开门窗用电扇不停地扇的行为。

无论是济南的拆迁户,还是远房的阿姨向我说完这些情况之后,都希望我作为一名媒体人为他们提供快速解决之道。看着他们急迫的眼神,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语气中的忧虑与气愤,但心理却默想,在检测结果面前,我同他们一样无能为力。

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第5篇

(一)实践地概况

1.1地理状况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最早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

井叶特西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黄茅埂中段西麓。东与雷波县谷堆乡接壤;南与合姑洛乡和巴普镇连界;西邻西甘萨乡;北毗瓦西乡。总面积61.13平方公里,乡驻地特西,距县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乡境,有过境客车通县城。乡境地形复杂,山高沟深,气候寒冷。东北倚黄茅埂的书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处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区。

采竹村隶属于美姑县、紧挨依嘎村、尔波曲村、普千村、西甘萨村。

1.2历史文化

美姑县是彝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由于生存环境相对闭塞,一直沿袭着奴隶社会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当地仍存在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当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袭奴隶生活。

(二)当地教育普及情况

2.1教育情况:

采竹村(由四个组组成)仅有一间小学,仅采用彝语教学。当地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有读书的经历,能上学孩子也仅仅止步于小学;乡里、县里设有初中,采用汉、彝双语教学;高中设在美姑县城,采用汉语教学。具了解,当地采竹村老师都是由乡里聘请过来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以及老师素质问题,受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数据:

一组: 44户人家 32个孩子小学 9个初中

二组: 21户人家 5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三组: 6户人家 没有孩子读书

四组: 25户人家 8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普及状况,主要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点: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上学的孩子不能坚持完成学业。

2.2原因分析

a.意识问题

当地地处山区,且长期受到压迫思想的侵蚀,让当地的村民不能很好的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上学是什么,更不要问他们外面的教育状况了。当地衡量价值的标准不是教育带来的长远价值,而是简单的牲畜占有量,换句话来说就是,谁家的牲畜多就意味着更富有,因此,孩子们更多地被选作劳动力,教育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

记着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走访了一名叫做阿作日诺的家里,阿作日诺家里有三个孩子。走进院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并且猪和鸡等都散养在里面,气味很是难闻,在和他们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并不知道学校是什么,在他们的意识里,学校就是孤儿院,只有免费才会去,否则不如多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听了这些,让我们一行人非常震惊,试想一个连学校都不知道的家庭,怎么会要求他们了解上学的意义?

从当地教师的口中,我们得知大多的父母不支持孩子上学,即便是上了学孩子也大多坚持不到初中,因为在当地居民的思维中,孩子们能够认识几个字,到外面打工挣更多的钱,不受骗就可以。上学是为了打工,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啊。

b.经济问题

当地地处高原,三面环山,这样的环境强迫他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大多数当地居民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来源十分有限。这样的生存环境,加上严重的超生现象,迫使很多家庭选择放弃孩子的学业。因为在他们开来,这是一笔相当不划算的买卖,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

孩子上学的费用: 小学(不住校)200~300/学期

小学(住校)500~600/学期

初中 500~600/学期

家庭收入: 一只羊 400~500

一只牛 1000~XX

“孩子们上学以后不一定会有什么出路,而如果多一个孩子作为劳动力帮家庭分担劳力,这样不仅省去了后顾之忧,而且也帮助家里争取了更多的收入”当地村民解释道,其实,超生一个孩子要多花费10000元,如果用这些费用在来计算一下,其中的潜在价值将会更加明显。

c.客观条件

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井叶特西乡共由13个村子组成,自XX年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可以说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步伐慢了很多,从XX年以后,女生允许接触书本,当地建起了学校;不过至今,由于地理、民族、语言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适龄儿童上学的进步紧张过慢。当地小学采用彝语教学,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并且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初中设在乡里,采用双语教学,离孩子们生活的村里最短也要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高中仅仅设在美姑县县城,采用纯汉语授课;孩子们在村里读完小学以后,即便是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也会觉得读书吃力,更不用说语言对他们带来的困扰了。

经美姑县当地教育局反映,当地正在开展“新村建设”计划,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针对井叶特西乡各个村的经济进行扶持。我们采访时“新村建设”已经开始实施,不过要想在全乡彻底展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

长期的思想僵化、保守落后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经济也制约着居民对新鲜事物的涉猎,地区之间的确存在某些不平等,特别是与我们联系甚少的大凉山,意识、经济等等一系列因素已经成为阻碍当地正常健康发展的悬崖峭壁,超越了周围的大山,阻挡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三)解决方案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中国石油大学绿草环调研组针对当地情况,认真分析,初步提出三点建议:

a. 从基本做起,首抓经济。首先应该大力宣传,呼吁更多的组织、基金会来关注当地儿童失学状况,成立相应的机构在物质上给予当地必要地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成立了“绿草环”一助一爱心公益组织,对当地上学儿童进行每学期固定资金支持,并定期对当地儿童进行慰问。

b. 从根源抓起,思想启蒙。针对当地村民普遍比较盲目钝化,应该联系当地政府、教育局定期派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前往当地支教,帮助孩子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定期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的思想与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使当地居民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懂得教育。

c. 从政府做起,政策支持。教育说到底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对已毕业及即将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道与帮助,防止出现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的结果。

捐助失学儿童倡议书 第6篇

你可知,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遥远的版纳农村里很多孩子却正因为极度贫困而面临着失学的威胁。这些孩子非常渴望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甚至家乡的命运。但当地的贫困程度着实令人吃惊,也许能从下面一名实践团团员的回忆中略见一斑。“曾经有一家人家,当我进去的时候屋内没有电灯,仅有的光线是从各个缝隙透入”房间“的。斗笠、箩筐,长凳、方桌是仅有的家具,”厅堂“的正中墙壁还贴着自写的,带有错别字的母亲的灵位,在他们家我看到了什么叫做家徒四壁,一个曾经只有通过字典才能明白的词汇!”

从20xx年“风之彩,云之南”暑期实践团成立以来,我们已经连续5年为云南的贫困学生募集学费,至今已使几百名同学重返了校园。今年,我们又收到了10名来自云南西双版纳农村的贫困学生的资料。就仅仅因为每年400元的学费,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为了帮助这些贫困的学生,我们计划于周三周四傍晚在东区大转盘和研究生食堂开展“爱心义卖明信片活动”,希望能通过义卖的形式为这10名学生募集到总共4000元的学费和杂费,让他们能在今年9月重返课堂继续学习。当然,我们更希望有爱心的老师和同学能主动与我们取得联系,为这些孩子付出你们的爱心。

捐助失学儿童倡议书 第7篇

当我们漫步在这个城市的街头……

当我们和朋友一起逛街累了喝杯咖啡……

当我们挥汗在激情如火的酒吧……

同样的年代、同样的时间

当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那瘦小的身影忙碌在田间地头……

当一个可乐罐换回一毛钱的欢欣让紧锁的眉头绽放……

通往校园的路,那么漫长

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深深地让我们震撼

请伸出你我的手

放飞他们的梦想

让天真无邪的眼神充满欢乐

让朗朗的书声再次响起……

我们倡议:

大家行动起来一起资助失学儿童。

不放弃一个人,一个也不能少!

那些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孩子,独自支撑着一个破碎的家,生活的压迫让他们呼吸困难。他们还那样的天真,却失去了追求知识的权利。这是被生活撕裂的童年,对他们来说,贫困和渴望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面对他们,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我们可能没有力量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的帮助相对于他们的需要来说可能是杯水车薪,但帮与不帮间,横着一条分水岭:对生活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孩子正在遭受的苦难和不幸,我们是否还能无动于衷。

爱因为无私而珍贵,生命因希望而永恒!当我们一起分享着快乐和拥有时,我们是否遗忘了些什么呢?是否还记得那个小女孩一双渴望求知的大眼睛吗?

是的,就是那些一直渴望拥有自己的课本和教室的失学儿童。

像她们这样花一样稚嫩的儿童,本该在这样的季节幸福的绽放在校园里,接受教育的芬芳雨露,可是正在面临失学!想一想,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中国的未来;看一看,他们的面容是如此的憔悴,双眼是那样的迷茫;听一听,他们此时最真挚的心声:

“我想上学!”

爱,是人类情感中最高级的一种情感;爱他人、被人爱,又被视为是衡量人类文明的尺度。我们所拥有的就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可以时刻提醒我们伸出双手去盈握那双冰冷的小手。让他们的天空可以和我们一样看见彩虹和梦想。

万里长城是古人防御外族侵略的砖墙;

爱心助学是今人抵御愚昧无知的心墙。

它是用爱心做的。——乐善好施,乃人生最高境界。

“请您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奉献一片爱心!”

“献上一元一角十分爱,助我贫困失学儿!”

“挽救一个流失生,就是挽救一个未来;保住一个在校生,就是保住一个希望。”

“献出您的爱心,换来新的希望——捐助爱心助爱,救助失学儿童!”

谢谢!

让我们全体一起捐款,也可以1+1结对救助失学儿童上学!

届时,所有爱心人士都将名列爱心榜。我们期待大家伸出热情的双手!

为了让那一个个贫困儿童走进学堂,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造福社会,让贫困边远乡村的学生有教室上课……我们倡议全社会行动起来,伸出您的援助之手,捐出1元10元……聚沙成塔,用社会的爱心托起贫困儿童希望的明天,圆满他们上学的梦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技强国,教育先行 。

让大家携起手来,每人每天节省一元钱,圆一个贫困孩子的读书梦!

倡议人:XXX

不能忽视的“隐性失学”现象 第8篇

我们把青少年未完满接受应有年限的义务教育而离开学校赋闲在家或过早加入到劳动者行列的现象暂且称为“显性失学”。眼下社会各界对这种“显性失学”现象关注较多, 解决的力度也较大, 这当然是令人欣慰的。但是, 我们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值得重视和担忧的现象, 即“隐性失学”。

所谓“隐性失学”, 就是一些青少年虽然在形式上还留在学校, 但由于社会因素、个人知识基础、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负面因素影响, 在客观上因知识基础差, 主观上缺乏应有的动力而难以继续跟班学习, 实际上在平时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不能得到或很少得到应有的知识收获和相应进步与发展的现象。这样的学生所占比例, 在不同种类的学校也不相同, 在生源较好的学校, 大约占5%到10%或15%, 但是在生源较差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 这样的学生居然惊人地占到60%以上, 甚至高达80%。这种现状, 不能不令人担忧。

造成他们隐性失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上存在已久的经济收入脑体倒挂现象, 大中专毕业学生求职艰难的现象, 都动摇着他们在学业上的进取心;在我们强调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每一个人的同时, 由于对升级的学生取消了选拔与淘汰的做法, 导致部分学困生也一同与学优生升级和升学, 继续埋下了学困的潜在可能;另外, 学校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应试教育的僵化理念导致偏爱优生和把学业后进生视为包袱的做法, 使得学业上处于困境的学生实际上得不到精神上的关怀和学业上的特殊帮助, 以至于学业上愈来愈困难;虽然我们提倡因材施教, 但是由于任课教师个人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 他们的教学实际上难以兼顾到学业上分别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学生, 而只能在教学上顾及中等程度的大部分学生, 对于学业上后进的学生, 实际上难以兼顾;部分长于手工技巧与实际操作的青少年渴望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培训, 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并且在将来的自立与谋生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本领, 但是初级中学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因素的学校太少, 所以具有这种愿望的青少年需求根本不能得到满足, 以至于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失落状态和迷茫状态, 对于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意义认识不清, 积极性因而很低。

笔者认为, “隐性失学”现象的存在同“显性失学”一样都是严重的、值得我们关注、担忧和应该下力气解决的问题。我们对于这个问题, 应该从为一代人的前途着想, 为我们的民族未来奠基这个高度着眼, 使得所有适龄青少年接受“名副其实”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使得他们在这个教育阶段, 得到真正合格和出色的培养。所以, 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我们有关各方面要共同作出努力。

失学儿童调查报告 第9篇

一、基本情况

循化县五年前人口数约11.7万人,耕地面积是14.28万亩,现有人口数约12.23万人,人多地少,导致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而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我校所属三村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查加小学现有学生509名,全是撒拉族,留守儿童376名。调查显示,有4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0.9%;学习成绩一般,占48.7%;学习成绩较差占4.5%。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4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學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县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公务员面试热点:失学儿童 第10篇

近日,贵州毕节5名农村流浪男孩的“非正常死亡”,让农村失学儿童问题再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由此暴露出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的缺位,着实令人唏嘘、催人反思。

如果有学校的监管,有家庭的守护,有社会的救助,这五个孩子的命运也许将不至于此。然而,5名死亡男孩当中,“4人辍学仅1人在校”的现实,让人看到脱离了监管和守护的失学儿童,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最近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 2010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十年间农村学校已经减少一半。

由此带来的上学路途遥远、缺乏家长看护和适龄儿童失学问题,拷问地方政府的“兜底”责任。诚然,失学儿童的问题并非一地、一部门所能独力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部门可以对失学儿童放任不管。笔者看到,这一事件发生后,贵州开始建立“控辍保学”考核跟踪机制,而毕节也启动了留守儿童排查和帮扶机制,力图使得类似事件不再重演。当地的这些措施虽是亡羊补牢,却也让人有了些许欣慰。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庞大的农民群体进入城市务工,大量适龄儿童跟随父母进城,而城市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或多或少的歧视,使得这些儿童难以入学,一些成为失学儿童;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和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大量的农村学校被裁撤兼并,农村儿童的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问题日益凸显。二者的叠加效应,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乃至失学儿童,中国教育面临“城挤、乡弱、村空”畸形局面的挑战。由此带来的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的提高,让不少儿童缺少社会各方的监管、关爱、救助,身心发展不健全,生活生存现状堪忧。

失学儿童及其系列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值得社会各方反思,需要全社会通力协调共同合作,为失学儿童健康成长,更好生活共筑防护墙,共撑 “安全伞”。首要的一点,就是建构农村教育的可行模式,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和政策的适度倾斜,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地方政府重要决策指标,加大对于农村随迁进城入学儿童学位配置,从源头上保障适龄儿童就学。

其次,要建立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以便对那些已经失学、可能失学或者是临时离校学生及时施以监管、救助和救护。这其中,对于家长的监护教育和指导,对于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的责任划分和追究一定要落实到人。

上一篇:四风问题自查报告下一篇:好看简单窗花剪纸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