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社学科活动计划

2024-07-09

小学品社学科活动计划(精选10篇)

小学品社学科活动计划 第1篇

东区小学品社学科2015-2016第二学期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理念、课程特征为基准,进一步深化区“三步导学”课堂学习模式,关注学科教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品社学科中心组围绕工作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多种研训为手段,本着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的宗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特制定本学期品社学科工作计划。

二、工作重点:

1.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并继续践行。发现问题,研究解决探索,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积累经验。

2.强化学科教研建设。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在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学习体验,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促使学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3.深入开展教科研,以科研为先导、促教研,努力进行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论证。

三、工作目标及措施:

1、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研促质量

(1)做到方案具体,过程扎实,活动有效,资料齐全。要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内容、目标,追求有效教研。

(2)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强化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3)通过参与学科组集体备课、上课、评课、讲座、座谈等形式对一线品社教师进行教学指导。

(4)重视培训、培养教师。鉴于我校教师多为兼职的现状,对本学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课堂、试题命制,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准备。

2.以课题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深入学习“三步导学”,构建高效课堂 全面推进全区本学科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继续推进“三步导学”课堂学习主推模式。继续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指导操作;查阅教案,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加强对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的指导。认真落实“人人一堂研究课”,对品社学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论证。

3.全力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社”学科教学骨干和能手,教学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知行统一,强化全员育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不定期组织本学科专题研讨会。

5.积极采取多元评价,促进课改持续深入发展。

(1)继续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平时学习表现、学业成绩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积极探索小学品社学科考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改革,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逐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学期初制定小学品社学科中心组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2.制定本学科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本学科组制定学科计划。

3.组织学科教师全员培训,重点针对本学科评价形式的变化、试题编制、课堂改革。四月份:

1.开展校本教研工作调研、听课指导。

2.加强网络教研的建设与发展,组织教师观摩《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的成功课例,进一步解读模式,进行经验交流,提出改进设想,形成策略,编写成果材料。3.学校开展好课题的相关工作。五月份 1.对老师进行听课指导、案例研究。

2.期中质量检测,并进行阶段质量分析。六月份

1、落实“人人一堂研究课”,对学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论证。

2、学校开展好课题的相关工作。

七月份

1.制订复习计划。

2.各学校组织期末复习及期末质量监控。

小学品社学科活动计划 第2篇

品社(品生)学科中心教研组活动计划

武安市富强小学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品社(品生)学科中心教研组将紧紧围绕武安镇教育办关于全镇教研活动的精神和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目的,扎扎实实上好品社(品生)课,开展好各项教研活动。认真落实教学目标。

本学期中,品社教研组将继续扎扎实实地搞好课堂教学工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教研目标:

本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的重点是: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为研究中心,以创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研究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逐步成熟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真正起到优化学生的品德与行为的作用。

三、具体工作要求和措施

1、根据学科特色,努力创新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提供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机会,留心收集创新学习的案例,并多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设计,多投稿,争取在学区或以上评比或业务刊物中获奖、发表。

2、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的教学资源库的素材,积极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3、形成教研氛围:积极开展说课、观课、议课活动,大组每月教研活动一次,做到定人、定时间、定内容。鼓励本组教师在教学中

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互相学习、交流,互相观摩,以期达到提高品社(品生)学科的教学质量。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八月份:

制定本学期品社(品生)教研计划,交流讨论,落实计划目标要求。九月份: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结合学段要求落实教学常规。

2、由教研组长率先进行说课、讲课活动。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十月份——十二月份

1、本组其他教师依次进行教学观摩实践课讲课活动。

2、观课、议课。

一月份:

1、做好期末总结工作

2、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对品社学科活动教学的两点思考 第3篇

一、角色定位:老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在这样的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在本课程中, 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不是“教”教材的人, 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 我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 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学生的合作, 一起共同建构课程。比如教学《新学期, 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 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寒假生活交流会”,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 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 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 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 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 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 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 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二、活动定位: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生活, 顾名思义, 就是把品德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 在品德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时下, 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人性的多样性, 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学生经常可以从社会生活中看到大量与课堂传授的道德认识不一致的现实, 就会对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识产生怀疑和困惑, 从而把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观念抛在脑后。而从品德教育的根本而言, 不是仅仅把崇高的言论停留在口头上就够了,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道德理念体现在自己的实践中、贯穿在行动上。可以这样说, 学生的日常行为训练是一条线, 而品德课则是这条线上的珍珠。光有珍珠没有线, 道德行为的“项链”还是串不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品德活动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 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春天说了什么》这一活动时, 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 让他们了解到春天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 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 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 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因此, 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通常会根据教学需要和主题的不同特点, 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 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友生活, 使儿童从中获得对道德价值的体验和感悟。

学习《父母的工作》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工作的重要性, 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夸夸自己的父母。有个孩子的父亲是“蹬神牛”的, 遭到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嘲笑。于是在课堂上, 我抓住这个契机, 引导学生重新回归生活, 通过自己的经历使学生认识到大人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在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都应得到尊重。一走进生活, 学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活了, 孩子们开始大胆地赞美自己的父母, 并由赞美升华为欣赏。在情感的碰撞中道德认识得到了提升。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活动, 其实还是非常多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曾经提出要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每天做一件家务事。通过持久的日常训练培养学生关心家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应该是品德活动的好方法。同时,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做一做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年级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做做关心家人、关心他人的事;至于高年级学生, 应该引导他们放眼社会, 自觉组织社会公益劳动或者为社区服务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另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平凡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让他们学习学习自己身边的人。

生活就是教材, 只有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 才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提升。关键看我们是否把生活作为一种无穷尽的资源, 成为活动的依托;是否能及时抓住道德中的盲点, 重塑生活, 使认知的主体得到道德的提升。作为一名老师, 应该尊重儿童们的天性, 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 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

小学品社学科活动计划 第4篇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思品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思品课是一门以情感体验型为主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老师并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关注他们现有生活实际,存在着流于形式,有空洞说情之嫌、刻意追求,非自然流露之情、即使体现,少持久性之策等弊端。针对课堂不实、不真、不深的现状,笔者承担县级科研课题《思品教学五、六年级学生消极发言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经过三年来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认为以下几个措施有利于加强品德课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

1 要摒弃空洞说教,实实在在搞活动

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自身的经验相链接,才能使他们从自身经验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找寻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1.1 目标设定实

落实教学目标,既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又是归结点。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我们在制订目标时,应充分考虑编者的编写意图、教材和学生实际,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好体验活动。

1.2 活动类型实

加强情感体验为的就是更好地实现课堂目标,那么我们设计时,首先要保证的是设计的情感体验活动类型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否则,一切活动的设计等于是架空的,毫无效益的。很多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故事、情景模拟、游戏、讨论、动手实践,但是,哪一个类型能实实在在为目标服务呢?所以我们在选择活动类型及手段时,要深思熟虑。

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实实在在的活动类型进行体验,使体验活动确确实实服务于目标,那么课堂的体验活动才会走向有效。

1.3 活动过程实

課堂是学生的,应该把课堂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只有开发了学生这片更广阔的土地,才会有更好的收获。那么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追求形式的花哨、虚假的热闹,而是真正要拨动孩子情感的心弦,全员体验,全身心参与,才能够保障实实在在的亲历体验。

2 要追求自然流露,真真切切激情感

2.1 师生互动求真

现在好多公开课,老师说老师的,学生说学生的,或者老师课前铺设过多,有点作秀之感。其实,我们学生很多的语言是需要我们倾听、引导的,所以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耳细细听,用巧妙的语言和灵活的方法巧妙引导,让课堂时时闪现光芒,这样的体验才会最真!

2.2 启迪情感求真

一个动情的故事也许就能一下子打开孩子的心门,于是情感的火花在课堂四溅,思想的星光随之闪烁。在五上《请你相信我》一课中,本人从目标出发,设计了“甜蜜的回忆——我信任的人”和“苦涩的回忆——曾经的伤害”两个板块,可是在屡次的试教过程中,总发觉这两个环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当学生还沉浸在“甜蜜的回忆”时,老师的一个导语并不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伤痛的回忆”,这里就需要老师寻找一个“启情点”——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随着忧郁的音乐随之响起,画面的播放,以及老师用忧伤的语调低低地讲起了一对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那是县实验小学与我校“手拉手活动”中,一对好朋友朝夕相处,我校留守子女小方看到县城女孩小乐的多功能铅笔盒,爱不释手,于是小乐答应,当她生日来临时,邮寄一个更漂亮的送给小方。可是当生日来临,小方却迟迟未见那只梦寐以求的铅笔盒,久久期盼……

虽然这里不能用极其渲染的笔墨倾诉这个故事,但是当时的课堂上,有的孩子的眼眶已经湿润了,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每一个同学陷入了沉思,稍许,他们带着哀伤的情绪诉起了失信的往事,有的孩子已垂下头去,有的同学流下伤心的泪滴。

在老师真真切切的激情过程中,学生不自然地感受到情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判断,从而收到实效。

2.3 体验手段觅真

当然,只有符合年龄特征的体验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共鸣。前不久,一位老师上品德与生活课《你帮我 我帮你》一课时,深情地讲述了一个成年人患白血病,众人伸出关爱的双手支援之事。结果老师精心准备的故事未能使孩子产生共鸣,课堂出现冷场。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老师的身上,选择的故事严重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

假如我们稍作改动,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游戏、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从认识一个健康活泼的学生开始,逐渐转变话锋,进而道出这位患白血病的孩子遭受了病魔困扰的事实,唤起孩子们的同情心,谈谈心中的感受,此时响起欢乐的音乐,展示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奔走捐款的情景,效果肯定截然不同。

生活是一本最丰厚、最难懂的书,也是最富有启示的书,我们的凭空说教既然难以打动学生,那么就请我们的老师在学生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寻觅我们情感体验的素材,这样更能引发孩子们的共鸣,促进对活动的体验。

3 要防止浮光掠影,层层深入拨心弦

3.1 环节安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课堂各个环节需要层层递进,在梯度的安排上,前一个环节的设计必须紧紧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这既是知识的铺垫,也是情感、能力的铺垫;而后一个环节又是前一个环节的提升,层层推进,各环节如同剥笋一般,外层没剥,不剥内衣。

例如,《你是我的好朋友》在体验活动的安排上是这样逻辑上升的:说说朋友间的趣事,感受有朋友真好;教师深情讲述了阮恒为朋友献血的动人故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深化了对友谊的认识,进而惊喜地使同学们发现友谊就在他们的身边;最后通过游戏活动悟到了朋友相处的真谛。这几个环节动静结合,层层递进,学生的体验逐步走向深入。

3.2 学生认识螺旋上升

当然,只有层层深入的课才会促进学生的认识螺旋上升。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适时当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加强课上的逐步引导,十分重要。老师敏锐地抓住了前一环节中学生提及的矛盾冲突最大的失信之事,让孩子们共同设身处地地为失信者想一想,究竟为何失约,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既帮助同学出了主意,又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总结出三条守信的策略,这对同学们来说,绝对是一次极大的促进!

3.3 充分挖掘教育因素,触摸到孩子心灵

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既要重视课前、课后情感体验的延伸,又要抓住课上每一个教学资源,通过一步步深入的引导,触摸到孩子的心灵。

老师紧紧把握契机,步步挖掘,触摸到孩子的内心,充分暴露了当时的想法,体验进一步加强!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才会有所体验;有了体验,才会有所感悟;有了感悟才会内化,孩子才会有收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品社学科活动计划 第5篇

一、“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引发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要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所可能发生的种种现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

操作要领:以小组或以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3.制定方案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为科学验证做好铺垫。

操作要领: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已的计划或方案。在本步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拔的作用。

4.实施探究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研究计划或方案开展探究活动,验证猜想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操作要领:依据方案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探究活动,来验证猜想假设。在活动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活动起来。

5.展示交流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加深对科学结论的理解。操作要领:一般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展示与交流,在统一思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6.拓展创新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

小学科学“探究—体验”式课外实践教学策略

1.确立活动主题

学习目标:结合实际,确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题。

操作要领: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资源、学生特点等实际,与学生共同筛选要开展的课外实践内容,并由师生或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

2.自行制定方案

学习目标:围绕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操作要领:主题确定后,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思考,自行确立比较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方案实施时间的长短,可根据主题内容的大小来定。

3.自主开展活动 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方案,经历自主探究活动。

操作要领:依据制定的方案,学生自行借助各种资源和手段开展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获取大量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比较、判断,形成初步的成果。活动应突出自主性,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4.展示交流成果

学习目标:在自主活动后,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达到成果的共享。操作要领:各个主题小组把获得到的成果用最明确、简练、精彩的方式展示给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5.拓展与创新 学习目标:应用所获得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操作要领:学生根据研究成果或科学结论,对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释或提出解决的方案、建议等。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讨论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道德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操作要领: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品德与生活(社会)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

1.课前初探

学习目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操作要领:在课前,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并适当指导探究方法。学生根据方案或自主或协作实施探究活动,获取一定的信息,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并对困惑进行探究。操作要领: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对课前的困惑、问题进行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操作要领: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归纳、概括探究要点,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收获进行回顾,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究兴趣。操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简要回顾,对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主动性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将探究实践拓展延伸至课外。

3.课后实践

学习目标:结合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

小学品社学科活动计划 第6篇

品社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XX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现共有 48名学生,其中男生 16人,女生 32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四 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教 学

内 容 诚实,不需要理由 拍手拉钩不要变 诚信就在身边 同在蓝天下 生活因爱更美丽 我们的爱心行动 流过家乡的小河 我们时刻在呼吸 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 第19周 第20周

品社学科模式 第7篇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实现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一门综合课程,其学习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实施特点,针对不同学段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以促进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学生的生活轨道由家庭、学校逐渐趋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始接触更多的社会规则,需要掌握更多的生存技巧。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深化了家庭、学校、家乡等不同领域中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因素,而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一、基本思路

按照“情境—互动—合作—发展”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的,其基本思路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感悟生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践行生活,从而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范式的基本结构

(一)情境设置,找准切入

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能有效激发学生构建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情感升华的思考和对比场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现实行为,采用适当方式,如生活事件回放、设置生活问题、创设模拟情境、播放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内容与生活的链接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下自主链接生活、唤醒生活,拉近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生活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自主建构

生活情境的创设仅仅是课程的开始,对问题的初步解决也只是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之门,随着活动的逐渐展开,学生们将进一步体验生活的奥妙。所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认知,所以设计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文本、观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搜集、寻求帮助、亲身实践等种种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三)交流互动,自主参与

在此环节中,学生积极展示和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小组互动交流中,对已知知识和技能、已有情感和态度进行验证、质疑、总结,从而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感谢您,老师》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采访,交流中老师们一天所要做的工作,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想一想你与老师之间有没有发生过让你难忘的事情,最后讨论你认为有些同学只尊敬自己的老师,你认为这样做对吗?说说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对教师的工作就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内心会很自然的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意。

(四)展示提升,内化感悟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的认知虽有所拓展,但也只是丰富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深入认知仍很肤浅,对某些问题仍存在一知半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伴随着新的疑惑、新的问题的产生,以及想要验证自己、他人、教师、教材的理论和观点的更迫切的心理需求,通过汇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与其他各组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它学习媒介间的多维交流,达成对问题的深入认知。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小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第8篇

一、制定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纲要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基于学科核心知识的功能价值,依据课标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方案,开发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任务单,保证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要求一致,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出发,制定了德育《主题教育月课程纲要》;语文学科《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诵读经典课程纲要》;数学学科《数学绘本故事阅读课程纲要》《益智古典数学游戏课程纲要》;英语学科《英语绘本故事阅读课程纲要》《快乐口语课程纲要》……如语文学科教师刘京执笔的学科实践课程纲要考虑了学科综合性、学生年级特点,节选内容如下。

再如,按照教材内容制定数学绘本故事阅读课程纲要,节选内容如下。

课程纲要的制定,是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纲领保障。在一学期的摸索实践中,各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以数学绘本阅读课为例,1~3年级每周利用1学时阅读绘本故事。学校开展了相应的课例研究,邀请专家指导,从而探索出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模式。截至目前,学校已经积累了一系列典型课例,如一年级数学绘本《汪汪的生日派对》;二年级数学绘本《鸟儿鸟儿飞进来》《摇滚数学日》;三年级数学绘本《小鸡搬家》《游戏日》等。通过数学绘本故事这个媒介,大家深切感受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人文精神、学科融合运用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课堂中都自然地展现出来了,这就是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

二、依托课题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依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这一课题,小学部开发了1~6年级《诵读经典体认圣贤》校本教材。每天8:00—8:10是诵读经典时间,学生通过诵读体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身人文底蕴。学校发挥小学部已经相对成熟的校本课程作用,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整合在一起,增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

又比如,借助“基于数学阅读理解的对话课堂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小学部设立了数学阅读子课题,利用每周1学时的校本课程时间开展数学绘本故事教学。数学绘本首先是绘本,其次才是数学绘本。学生感兴趣的首先是有趣的故事、优美的画面。美国心理学家高尔曼的研究表明,情感素质比智商更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精美的图画和诗意的文字构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也为孩子们的情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各年级数学教师依据教学进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绘本故事进行阅读教学。如二年级学完乘法口诀后,郭杨老师选择了数学绘本故事《鸟儿鸟儿飞进来—乘法》辅助教学,学生探索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乘法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并感受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活中最浅显、最好玩、最实用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概念都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这些故事让孩子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王娟老师在复习阶段选择了一年级数学绘本《汪汪的生日派对—加与减的复习》,把第一学期一年级20以内不进位的加法、减法贯穿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在现实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汪汪邀请了多少个朋友?超市里购物一共花多少钱?便宜多少钱?这样,教师就实现了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很好地梳理了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反思,学生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设计合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

为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根据需要定期设计合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部每月都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2015年9月的主题是国防,虽然开学推迟一周,学校仍然觉得抓住阅兵这一大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很有意义。因此,学校在9月开展了倡议学生重看9·3大阅兵,并谈谈各自的感受。1~2年级赞英雄,3~6年级学生用手抄报形式写感想、日记、微作文等抒发自己的观感。六年级1班在全校首次升旗仪式上展示了抗战老兵的故事,由两名同学扮演老兵接受小同学采访,给全校师生上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六年级在书院组织了“米秒不差”的讲座,邀请参与9·3阅兵军乐团表演的成员,他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现身说法,讲述训练和阅兵仪式上的经历,让同学们从士兵的刻苦训练中感受团队精神,体验爱国情怀。

又如,11月的主题是科技,小学部3~6年级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体验小制作。从学校步行到活动中心,4公里的路程是对学生毅力的挑战。许多学生都没有步行这么远距离的体验,这次活动把体育、思想品德、科学、美术、数学、语文学科融合在一起,既锻炼了大家的身心,又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此外,1~2年级还在DIY基地体验了制作小蛋糕;3~6年级开展了大兴农场采摘活动。学习任务单式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劳动体验,同时也让学生将所学的学科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各年级学科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6年级开展了走进圆明园实践课程;1~2年级观看木偶剧艺术家进校园;3年级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做叶画等活动。我们努力尝试摸索学科内综合、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包含在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中,还同时内含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如何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在主题下融合,还是各自实施,抑或是统筹并举都需要因校而异、因学生需要而异、因教师队伍素质而异。为确保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一定标准,避免学校在实施中迷茫,甚至依葫芦画瓢,致使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无法真正落地。笔者认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学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进行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活动课程设计。

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需要基于学科核心知识的功能价值,设计需要指向解决真实问题的主题学科实践活动,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开展。

小学英语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社会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日益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实践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重要一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然而,相比于理论知识教育而言,实践教育的比重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英语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英语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乃至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文章从小学英语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

小学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英语教育教学意义非凡,但教师必须在相应的原则之下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活动的功用,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则有三点:

1.教育原则。小学英语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手段,英语教育才是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性,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小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教学目标,其中“说”长期以来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说英语的兴趣与能力,是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用英文进行歌唱表演,在愉悦老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2.趣味原则。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性,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趣味性。实践性是为了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而趣味性则是为了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小学生年龄尚幼,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兴趣,并且十分渴望表现自我,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他们自主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与方案,并在社会实践中引入游戏因素、竞争因素等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要素,从而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3.综合原则。英语学科的社会实践虽然以英语教育为首要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实践仅有英语教育这一单一的作用,它还能起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不同的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素质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例如演讲比赛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与竞争意识,而实地调查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思维等。因此,教师要从社会实践的具体形态入手,从综合原则的角度出发,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实践对于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英语学习乃至健康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从提升实践活动效用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完备的活动策略。

1.明确实践目标。实践目标是教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明确的实践目标有助于教师挑选最为合适的实践几乎,以及制定合乎实际的实践规划。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角度入手,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首先,教师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实践目标,就小学英语而言,那就是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需以这个目标为基准来开展;其次,教师需要明确好每一项具体的社会实践的分目标,这些分目标是推动教学目标整体实现的必要环节,教师可以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来予以明确。

2.构建实践基地。小学英语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必要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能够保障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降低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风险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教师要从英语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与其它校外单位合作,构建好学生的实践基地。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广泛地存在于中国的各个地方,不仅如此,很多家长也开始从幼儿阶段便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校中那些英语基础好且乐于助人的高年级学生组成英语志愿者服务协会,帮助那些需要用到英语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单位,为学生搭建英语使用的平台。比如教师可以与动物园等游玩场所达成协议,让学生在动物园里帮助游人翻译动物的英文单词,这种模式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单词记忆,还能提升游人的游玩乐趣。

3.创新实践方式。社会实践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方式与实践内容,小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对同样的事物缺乏持久的耐心与关注度,实践方式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不断创新英语学科的实践方式,通过新鲜、有趣的实践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与实践效果。比如,节日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北京版英语一年级上有《 Happy Chinese New Year!》二年级上有《It's Christmas Day》等单元,教师可以利用节日资源,让学生在节日来临之际,主动走出校园,用英文向大家问候,这不仅契合学生的天性,还能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三、结语

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英语教育,其中实践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如今不少教师已经明确认知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的失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师需要从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原则出发,采取好相应的策略,才能够真正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功用。

参考文献:

[1]李芹.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开展[J].新教育理念,2013(09):63.

要提高品社学科质量 第10篇

太平溪镇中心小学

望西建

小学品社学科质量不高,一直困扰着品社学科教师。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家长不重视的外因,也有学生不重视的内因。这些原因传导于品社课堂,就是学生作业质量差。有乱涂乱画的,有格式不规范的,有不交作业的等。因此,我个人认为,要提高品社学科质量,必须从规范学生品社学科作业入手。本学期,我们以“微型课题”为抓手,强力规范学生作业。

首先,申报了“微型研究课题”即“小学品社学生作业规范性研究”。接着按照确立的研究策略即“统一用笔,不二不三;格式美观,不涂不改;按时完成,不拖不欠;小组上交,不落一人。”抓落实。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小学品社学生作业规范性研究”记载册。

对于不规范的作业,按照“作业时间,作业内容,存在问题,涉及人员,处理意见”做出记载。这样就可以直接追溯到人,指导更正,直到作业规范为止。使学生认识到作业不规范,是脱不了干系的,更无机可乘,培养学生的作业规范意识。

二.统一作业本封面的书写内容。

作业规范,先从作业本封面开始规范。作业本封面的书写,一改过去随便写的习惯,做到统一内容,统一要求。即只写校名,年级,姓名,其余一概不写。三.统一用笔。

过去学生作业,大多喜欢用铅笔作业。这样就可以随便去擦拭,其实这个习惯很不好。因为一旦考试要求用水芯笔书写,学生就很难适应。多数学生在试卷上随意涂画,卷面极不整洁,这样的卷面是很难得高分的。本学期我们统一要求使用水芯笔作业,不准用铅笔作业。开始学生很不习惯,但渐渐习惯后呈现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本本清晰、整洁、规范的作业。学生作业优秀率逐渐上升。四.作业实行小组捆绑上交,不准落下一人。

以往上交作业的模式是谁做完,谁就上交小组长,小组长再上交课代表。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少数学生拖交,甚至“浑水摸鱼”不交作业。本学期改为学生作业完成后,不准个人上交,要以小组为单位捆绑上交。即小组1号学生检查2、3、4号学生作业,合格后,由1号学生收齐本小组的作业再交课代表。

为激发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本学期我们特设立了“合作星”予以奖励最先完成作业的小组,这样产生的直接效果是学生的作业完成既快又好,不存在拖交,漏交作业。

上一篇:我的家人优秀作文下一篇:黄山奇石的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