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8-06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1篇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区劳务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相当规模,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劳务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区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壮大,需要强化组织、引导、培育工作。这也是地委、行署统筹我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部署。

根据政协XX区工委的安排,提案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区劳务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组织召开了有地区劳动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劳务经济发展研讨座谈会,分赴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召XX县(市)政府、政协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劳务经济发展的情况介绍,深入到九个乡镇、十五个行政村、九所中学召开乡镇和村干部及中学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十余次,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家属和务工返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七次,发放劳务经济发展情况村级问卷调查表二十份,在校初、高中学生问卷调查表六百余份。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后,提案法制委员会组织相关委员认真分析情况,讨论对存在问题的对策,提出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经济给我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变化

(一)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区劳务输出人数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增长,至底,全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达到130万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北京、福建及贵州省的周边省份。劳务输出的行业也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开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劳动和简单手工操作工种的情况有所改变。特别是20开展了对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采矿工、保安员、保健按摩师、钢筋工、砌筑工、沼气生产工、电工、服务员、服装剪裁缝纫工、管工等工种的较大规模培训以来,一定程度提高了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率。劳务输出规模的扩大,就业能力的提高,给我区农村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年的统计,我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创收约80亿元,农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116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的47%。

(二)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劳务经济的发展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大量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剥离出来,推动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还通过在发达地区务工,受到了熏陶,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增强了创业发展的能力,这些变化,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如XX县永新乡农民皮永义先后在四川、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型果园打工学艺,掌握了经果林栽培和管理技术后,返乡创办了绿丰兴科示范园,种植经果林200余亩,年收入10万元以上,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永新乡果树协会,带动本乡发展经果林余亩;黔西城关镇凤凰村曾祥龙带回先进的养蛋鸡技术返乡创业,现资产达到了30多万元,并带动了全村80%的农户饲养蛋鸡;XX县竹园乡农民李伦在山东济南天顺牧场务工多年,学会科学养牛和饲料配方等技术,返乡创办了养牛场,年收入5万余元。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协作经济组织也应运而生,如XX县永新乡没有外出的富余劳动力自发组织了50多个农活承包队,长期在本县内承包农活,农忙季节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余元。

(三)劳务经济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出务工农民受到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不仅启迪了心智,学到了技能,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我区农村带来了许多现代文明的信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后,特别注重对子女教育。如XX市小坝乡彭学富在外务工十余年,由于没有技术,收入仅能保证基本生活。彭学富深感知识、技能、信息是外出务工中创造业绩的关键,贷款筹资1万多元送子女到新东方技校学习烹饪技术,现在,其子在深圳开餐馆每天毛收入近5千元,今年上半年,彭学富在家乡修建了一栋价值10多万元的二层楼住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转变了生育观念,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劳务经济发展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劳务经济虽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因此,对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是满足于一般性号召和年初分指标、年终统计上报。劳务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仍然停留在群众自发外出找活干的初始阶段,一些职能部门,还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引导发展劳务经济的措施不得力,工作落实得不好。

(二)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一是文化程度低。以经济、文化相对较发达的XX市小坝镇小坝村为例,外出务工的542人中,小学文化程度194人,初中文化程度30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40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高达92.6%;二是职业技能水平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劳务输转面不广泛。XX县竹园乡显母村是我区劳务输出比较典型行政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合家外出的农户100余户,而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是从事又脏又累工资又低的建筑辅助工(泥水工);三是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上当受骗、干活讨不回工资、超时加班加点以及工伤、职业病得不到合理赔偿和有效防治等现象屡见不鲜。据XX市千溪乡吉国祥介绍,在他务工的浙江绍兴“曙光印染厂”这样较大型的企业,工人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由于污染较大,一些工人染上了肺上的毛病,身体不适就自愿离开了工厂,从未有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离厂时体检,进行维权,吉学祥本人也是这样离厂返乡的。而对于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这一《劳动法》规定的基本社会保障义务,企业也不履行,广大外出务工人员也根本不知道是自己的权利(我们所到的乡镇政府也几乎不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甚至不了解养老保险政策)。千溪乡500左右名在浙江浪沙袜业集团务工的人员,有的已在该企业工作多年,没有一个缴纳了养老保险。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日益成为我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空间不断收缩,劳务输出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效果不理想。目前国家投入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经费分属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扶贫工作部门管理使用,培训工作各自为政。全区由上述三个部门认定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机构有50户,但各部门的认定要求和标准都不相同,各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办学条件参差不齐。而且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培训多以举办短训班为主,效果不理想,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实际脱节,培训后就业率极低。同时,由于培训质量监管工作不力,一些培训机构存在随意压缩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现象。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滞后。县、乡、村三级劳务网络对所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底数不清,相关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在用工信息方面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工作量大、效率低,无法为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咨询等服务。

(五)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发育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盲目的情况。目前全区250个乡仅有18个乡镇设有劳动保障事务所,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务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地县设立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业务范围重叠,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整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区现有民办职业中介机构12个,但规模较小,服务能力有限,业务范围也大多只限于本地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以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六)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环境差。有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返乡创业人员有效的引导、服务和政策支持。目前,返乡创业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不到8%,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返乡办企业,手续复杂,更没有扶持和激励机制。少数地方还有严重的吃、拿、卡、要现象。千溪乡张某某两年前返乡创办了一个水果糖厂,工厂管理和市场销售情况良好,但至今仍未办到合法的建厂手续。想扩大企业,又因制约因素多而只好作罢,今年放弃办厂,又外出务工去了。

(七)返乡潮对劳务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今年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回贵州,我区作为本省的劳务输出大区,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将给农业人口就业、社会稳定等工作带来压力。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深化对我区劳务经济发展重要意见的认识,切实加强工作领导。作为一个总人口730万,农业人口649万的人口大区,劳务经济不仅仅只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一个有益补充,而更重要的,它是推动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有着极其深远意义。劳务经济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把发展劳务经济和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大力提高对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的水平。一是整合培训经费。由行署组织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扶贫工作部门认真研究方法,明确主管单位统筹来自几个渠道的培训经费,合理安排使用;二是整合培训资源,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在师资、信息等方面的协作与交流,并加强监管,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坚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培训活动;三是探索新的职业教育渠道。目前,许多乡镇中学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40%左右,有6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都是外出务工。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乡镇中学部分初中班级为职业教育班级,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在普通初中班级或职业初中班级就读;四是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在继续抓好初级短训的同时,重点抓好高中级培训和中长期培训,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当前,各级有关部门还要及时了解今年因经济危机失业返乡人员的信息情况,并及时组织这批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这样做,不仅为他们再就业积蓄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意义;五是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引导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努力搭建为劳务经济发展服务的平台。劳动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乡镇劳务保障事务所,完善服务功能;要引导和大力支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信息网络,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要整合各主管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劳务中介组织的信息资源,拓展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为农村劳动力和用工单位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中介、跟踪管理等各类服务。

(四)有力推进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整合地县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分别设立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扶持发展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农村劳务经济协会、农村劳务经济人等中介组织,形成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覆盖城乡、运转规范、服务到位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五)切实加大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及时查处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件。行署驻外办事处的工作职能中增加收集用工信息,为农民工提供维权咨询服务等内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认真设置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增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采取措施,大力扶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是在行署驻外办事处设立劳务联络处,切实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沟通,了解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意愿;二是认真研究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三是把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返乡创业者的优势,积极培育一些“公司+协会+农户”模式的企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四是抓住我区当前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组织返乡人员参与到各项建设中去;五是充分发挥地县市劳务经济发展促进会作用,助推返乡创业。XX县“劳促会”成立了一个会长与创业业主的联系会,帮助创业者协调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可借鉴的经验;五是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扶助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据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区工商分局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劳务派遣单位18家。主要从事冶金、物流、制造等行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区劳务派遣行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基础较好。调研的5家从事劳务派遣的用人单位中,涉及职工1107人,其中农民工644人,单位全部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参保总人数为1107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678人、参加失业保险622人、参加工伤保险1100人、参加医疗保险618人、参加生育保险618人,解决、终止劳动合同均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无拖欠工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二)市场前景广阔。江津是一个伴随着新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迎来再次发展城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千亿工作强区”目标,随着这几年三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新项目、大项目相继上马并开始投产,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市场。

(三)发展潜力较大。我区劳动力市场资源充足,以前的国有企业较多,工业基础较好,企业改制后,大量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企业下岗职工在家待业;随着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富余动力向就近城市转移,这为发展劳务派遣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较快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维权存在缺陷。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规范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劳务派遣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在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详细范围,对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企业没有具体约束措施。

(二)经济权利难以保障。一是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一些单位部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混岗上班,派遣工的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据了解,劳务派遣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正 式员工相比,收入水平差距一般在1倍以上,有的甚至有几倍的差距。二是保险福利待遇低。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费是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并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劳务派遣公司一般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低不就高缴纳。三是工资增长难。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正式职工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或其他方式增加工资,但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增长要按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协商而定,劳务派遣工对此根本没有发言权。四是“假派遣”侵权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避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将本企业的职工转签到劳务派遣公司,实现员工向劳务派遣工的“置换”,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权利无法实现。由于被认为不是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几乎所有的被派遣劳动者本应享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加工会组织及会员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利都难以实现。即使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会,其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所有涉及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的问题都是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务协商决定的,用人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不便于与用人单位研究制定或协商决定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四)准入审批不够规范。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成立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需50万的注册资金。但法律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资质却缺乏统一标准,与之相配套的监管制度也很不完善。有的劳务公司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就能开业,还有部分派遣公司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如此宽松的准入和监管环境使得劳务派遣公司抗风险能力较低,根本无法承担兑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种种责任。现行的劳务派遣审批职能不统一,不仅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审批,工商部门也可以,造成审批不规范,监管难以到位

三、对策建议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在我市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需求。因此,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从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发挥工会作用,严格准入审核等方面入手,加强劳务派遣规范运作,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务派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细化使用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的范围,明确劳务派遣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保障派遣工各项权益中各自的职责以及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包括在缴纳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对待的条款,在法律制度上为派遣劳动者维权提供保障。

(二)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机制,严格禁止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派遣工。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执法监察,重点监督检查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及履行,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办理情况,用工单位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情况,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还应对现有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专项审查,建立相应的诚信等级评价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不符合要求、违法经营的,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取缔。

(三)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组建工作力度,把广大劳务派遣工组织到用工单位工会中来,建立派遣工代表分团或小组,让其代表派遣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活动,切实维护好劳务派遣工的民主政治、劳动经济等切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社会稳定,把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立法思想落到实处。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3篇

一、国内会展经济概况

所谓会展经济, 是指通过举办会议、商品展示、展览等活动来求得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 并通过这种形式产生巨额利润和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会展经济以会展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 以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为配套服务, 充分带动服务、交通、旅游、参观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近十年来, 我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三百四十多亿美元, 内贸交易一百二十多亿元人民币。目前, 我国会展业发展较好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宁波等地区。这些地区在会展业发展初期, 政府主要是做相关引导和扶持工作, 具体任务是明确行业管理部门, 制定行业发展规划, 出台相关规章制度, 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氛围。在主管部门的确立方面, 国家商务部、中国贸促会是全国会展行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各省市情况有所不同, 上海和广东等地区会展业的行业管理部门设在外经贸委, 长春、大连、吉林等地区设在贸促会, 分别成立会展管理办公室负责会展业的发展。在规划和制度方面, 他们均把会展经济的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一起来, 大连和上海还做出单项规划。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 大连市出台《“十一五”期间大连市会展业发展指导目录》、《大连市展览业管理实施办法》、《品牌展会排期保护制度》等规章, 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组织管理方面,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不作过多干预, 完全交由市场运行。大连市对会展实行“征集制”, 不进行会展审批。提前一年征集下年度要举办的各项展览, 只对档期冲突和内容重复的展会由主管部门负责给予协调。上海市只对“国”字头的展会进行审批, 其它国内展均是市场化操作。在优惠政策方面, 根据不同情况各有不同。大连市每年由财政划拨1300万元作为展览业的专项资金支持会展业发展。个别地区针对不同展会有免除展位费用的优惠政策, 其它优惠很少。分析以上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是发展本地区会展经济必须要联系本地区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本地区的经济资源情况,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搞好会展经济的战略定位。二是要善于培育市场, 只有市场稳步形成发展了, 才能够搞好会展经济, 真正实现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三是不能盲目攀比, 不顾本地区实际经济状况, 大兴土木建造展览馆, 梦想一日之间达到会展经济的高潮。

二、内蒙古会展经济概况及问题

(一) 基本情况

近几年, 我区可提供办展的场馆数量不断增多, 除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展览馆外, 其它各盟市也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展馆, 如:包头国际贸易中心、内蒙古商品交易中心、包头神华国际会展中心、赤峰国际会展中心、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会展中心、东胜科技会展中心、满洲里国际会

NORTHERN ECONOMY

展中心等。这些展馆面积共约21.7万平方米, 展位4420个。最大的为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 可提供1.2万多平方米的展览场地。我区的展会可以概括为“展中有会, 会中有节, 节中办展”, 有的是单独的商品展示展销会, 如:呼和浩特市的药交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有的是部门或行业的交易会, 如民族商品交易会、伊利 (蒙牛) 等企业的全国经销商联交会等;有的是地区与企业的文化艺术节, 如:昭君文化节、草原文化节、包头稀土节、呼伦贝尔旅游节等;还有专门的学术研讨会等。目前, 大多展会集中在呼市、包头两市。据统计, 呼和浩特市凭借首府优势, 先后举办各类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等200多个, 近10多年来共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万多家公司企业前来参展, 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上百万人次。会展业有效地带动了我区商业、宾馆、餐饮、旅游、交通、娱乐、运输、广告等第三产业的繁荣。据业内人士讲, 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 众多展览会的召开, 不但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 扩大了内蒙古在全国范围的影响, 同时在拉动我区经济增长上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仅就我区的药交会来讲, 不但吸引了全国各地30个省市、自治区的700多家企业、2000余名企业代表参展, 每次展会都为呼和浩特市的第三产业创收约1亿元左右。据不完全统计, 去年我区举办的“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和“第三届中国西部 (呼和浩特) 文化产业博览会”和“第四届草原文化节”四项会展就达成签约资金1154亿元。此外, “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2007太阳能秋交会”、“呼和浩特春季房地产展览会”、“广告与传媒博览会”等几个展会的直接交易额也达120多亿元, 利税可观。

(二) 存在问题

1. 管理无序。

按照国家商务部有关规章, 国内一些省市都成立了会展管理办公室, 作为会展行业的职能部门, 负责对展览业的规范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而我区尚无这类机构, 自治区商务厅、贸促会等部门只负责组织到国内和国外办展或参展, 对于区内展会的组织与协管, 却是无人过问。现阶段承办会展的主体又呈多元化态势, 既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 各种群众团体组织和各类协会、学会, 也有咨询公司、展览公司、各种媒体, 还有各类企业等。主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但是, 由于没有行业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与协调, 更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及行业行规的约束, 造成了会展一哄而上的局面。恶性竞争、重复办展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 组织不力。

我区虽有一些注册的会展公司及会展协会, 但组织办展的能力还很低。包括展览自身的管理部门在内, 大多不善于经营和组织适合自身的展会, 对会展工作缺乏统一布局。个别展馆或公司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而盲目办展, 甚至“饥不择食”, 导致展会规模档次低, 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 来参展的产品数量少, 不能形成展会应有的带动作用, 影响了城市声誉和企业效益。由于组织上的混乱, 往往使一个展会内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 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滞销商品的场所。个别参展商也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 参展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运作, 事先都没有考虑好, 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甚至把举办会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产品批零经营行为。

3. 缺乏特色。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 我区的展览缺乏明确定位, 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目前, 我区的展会从选题上看, 多以传统产业为主, 创新型、时尚型、高科技的展会并不多。会展业本是应该体现一个地区特色文化或主流产品的平台, 但我区尚未形成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牌展览会。虽办了好多全国知名的文化节但也存在“文化节缺文化”、“文化节是个筐, 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的现象, 既降低了品位, 也没有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此外, 由于好多大型的展会多是由政府出资举办, 承办部门只是把其当作年度工作中的一项任务, 不可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历史的、特色的角度来挖掘和打造一个品牌展会。

4. 服务滞后。

办展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在服务上打折扣。办展前期只注重招展, 报名之后却不进行有力的宣传, 开展后管理与服务水平跟不上, 这也是制约会展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除了像昭君文化节等已经办了好多年的几个为数不多的展会外, 其它展会虽然做了发布会, 但后期宣传跟不上, 所以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知。好多展会多是从新闻中看到了闭幕的消息才知道有过这么一个展会。更有承办单位为了节省经费, 根本不做广告, 也不准备必要的文字材料, 一些场馆管理方式陈旧, 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 不重视对客户的服务, 更不愿意做细致周到的服务工作, 在参展商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 为展览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览信息、展览咨询、施工、评估、道具、设计装潢等行业也跟不上办展的服务要求, 降低了展会的层次, 制约了展会的发展。

5. 人才匮乏。

我区缺乏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 缺少一支稳定的、高技能的专业会展人员队伍。高规格的展会需要的是懂外语、擅长组织策划、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而目前的情况是, 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 又是展览管理者, 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 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这批人承担。盛名之下, 其实难符。与此相对应的是, 同样缺乏对会展业的调查统计与理论研究, 不能准确的反映会展业的发展状况, 难以评估会展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和带动作用。

三、引导我区会展经济有序发展的几点建议

1.尽快明确行业管理部门。政府在会展经济的发展中, 准确的定位应当是会展宏观战略管理者, 主要任务是加强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 营造规范有序的会展业发展环境。除公益型、导向性和需鼓励培育的展览会外, 政府不再办展。建议成立自治区展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员单位应有发改、财政、工商、商检、海关、公安、消防及涉外部门等组成。办公室可设在自治区贸促会 (或与贸促会挂两个牌子) , 代表政府履行相关职能, 负责对展览领域的业务进行指导,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协调会展行业发展中的相关事务, 并对相关政策的调整及出台适时提出建议。

2.出台指导性规章制度。对我区而言, 当务之急需要尽快出台指导会展行业发展的文件规范。应由自治区贸促会牵头拟定《内蒙古自治区展览业管理办法》, 以规章的形式明确会展业的定义、原则、管理部门、适用范围以及如何招展办展等具体要求事项, 明确监管与协调的职责与任务, 明确相关法律责任, 进而规范会展行为。此外, 建议由成立后的展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细化规章及办法, 并做好年审、统计评估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强化办展组织资质及动态跟踪管理。

3.制订行业总体发展规划。目前, 会展业已列入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但指导作用还不明显。我区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建议由会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并商发改委, 起草会展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规划要明确会展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展会的主要项目, 分层次明确鼓励性的展会项目和限制性的项目以及一般类项目, 给予区别对待。办展城市不能一哄而上, 要选取1至2个有代表性的城市重点培育。要以会展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 与建设国际性的“会展名城”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商业、宾馆、餐饮、旅游、交通、娱乐、运输、广告等第三产业各行业协调发展的优势, 制定一整套扶持、规范、协调发展会展行业的中、长期规划。

4.给予积极的财政扶持。我区会展业正处在起步阶段, 实施必要的财政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 对会展业健康持续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考虑设立会展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将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国际性大型定期专业展览和会议的申办;会展的宣传及品牌培育;对会展进行政策性补贴;对促进会展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进行会展网络等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及进行理论研究等。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与会展管理办公室共同管理。

5.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为促进展览业走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 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应更多地通过非政府的行业管理协会来实现。我区已有2-3家会展协会, 但作用发挥不明显。建议由会展管理办公室协调各协会, 引导组建专门的行业机构, 由展览公司、设计、装饰装潢、广告、运输、宾馆饭店、旅游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组成, 负责为会展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行业组织要以“服务、代表、协调、自律”为基本职能, 配合政府加强对会展行业发展的协调与监督。要积极组织交流合作, 规范行业秩序, 形成行业自律机制,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6.开展会展人才的培训。要鼓励内蒙古各级各类院校加强会展专业知识的教育, 支持高等院校因地制宜地开设会展专业课程和会展专业班, 适当扩大会展专业招生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 加速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法律的知识型会展管理人才和熟知会展知识、精通市场营销的业务人员。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会展业人才到内蒙古发展会展业。鼓励区内会展专业管理人才走出去, 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增强自治区会展企业的活力, 提升自治区会展行业的整体形象。

7.努力培育特色品牌展会。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俄罗斯、蒙古国边境接壤, 广阔的天然草原, 占全国产量第一的羊绒生产企业, 丰富的煤电和天然气资源, 迅速发展的奶牛养殖业等众多推动自治区发展的资源和产业, 是造就我区品牌展览会的无限资源。要利用我区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便利条件和边境贸易的发展, 培育“中蒙俄三国边境贸易洽谈会”, 培育“中国奶业产品博览会”、“中国草牧业博览会”、“中国羊绒及皮毛博览会”。坚持改革与创新, 改革做大做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品牌展览会。继续打造“内蒙古民族商品交易会”、“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会”、“内蒙古旅游交易会”、“内蒙古药交会”等已初具规模和品牌效益的展会。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公主岭;棚膜经济;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4-1

1 棚膜经济发展情况

公主岭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全市幅员面积40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含4个街道),404个行政村,3142个自然屯,19.2万农户,农业人口72.2万人,农村劳动力35.5万人,耕地面积480万亩。

2009年以来,按照《吉林省2009年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实施意见》和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棚膜蔬菜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把棚膜产业作为经济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高位运作,强力推进对棚室蔬菜园区建设,形成了全市上下把棚膜经济发展作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的新局面,坚持标准,稳妥推进,坚持以“政府推动、镇村主办、部门专管、农民自愿”的原则,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出一条“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棚膜经济为发展方向,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截止到2011年末,全市共发展温室、大棚面积3万亩。新建温室、大棚2.45万栋,在全市24个乡镇街道中,完成新建、扩建有发展规模的园区20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83.3%。其中:获得省里百亩以上棚膜园区补贴项目的园区9个,2010年度被四平市评为“十佳园区”的有3个,环岭石人特色棚膜园区靠山生态园在2011年7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示范单位”。全市棚室年产量25万吨,实现年产值7亿元,棚膜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 棚膜经济发展特点

我们公主岭市的棚膜蔬菜园区建设的速度之快,推进的规模之大,效果显著。主要特点是:

(1)在发展定位上:市委、市政府把棚膜经济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背景下谋划,着眼发展未来,举全市之力,建设全省最大的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全力打造东北地区的寿光。

(2)在发展目标上:全市实施 “棚膜蔬菜建设工程”, 结合公主岭市实际,制订了2009年至2015年棚膜蔬菜产业的发展规划。自2009年起到2015年,利用7年时间,温室、大棚建设每年以5000亩,3500栋以上的数量向前推进,全市棚膜蔬菜总面积要发展到5万亩以上,温室、大棚要达到4万栋,年产蔬菜40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以上。

(3)在发展规划上:实施全市“一带两轴”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长春周边的大岭,范家屯、响水等3个乡镇棚膜果蔬经济带;沿102线两侧8个乡镇和长郑线两侧的9个乡镇为主的两轴棚膜果蔬经济带。按照“一乡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思路,总的要求是:每个乡镇每年要建设一个百亩以上的棚膜果蔬园区,以此推动全市棚膜园区的快速发展。

(4)在发展模式上:学习山东寿光、辽宁海城、鞍山、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等地的经验,综合考虑相关产业衔接、百姓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推广3种建设模式。一是砖结构日光温室,一般长度80~100米,跨度7~8米,造价8~10万元,使用年限18~20年以上。具有使用周期长,土地利用率高,投资比较大回收期长等特点。二是半卧式土墙结构的日光温室,下卧0.3~0.5米,长度80~100米,跨度7~8米,造价6~7万元,使用年限15年以上。具有保暖效果好,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回收期短等特点。三是钢架结构塑料大棚,长度80~100米,跨度12~13米,高4.3米,造价4~5万元,使用年限20年以上。具有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少等特点。

(5)在发展措施上:坚持“六个到位”的原则,一是提高认识,思想统一到位;二是领导重视,部门主动到位;三是宣传发动,学习培训到位;四是把握原则,科学规划到位;五是主攻园区,布局建设到位;六是落实政策,惠农强农到位。

3 棚膜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棚膜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户融资难度大。一般,建一栋高标准日光温室最低需要投入7~8萬元,建一栋大棚需要投入4~5万元,多数群众无能力一次性支付建棚所需的费用。农民融资渠道少,加上现在银行贷款手续繁琐,标准高,款迟迟不能到位甚至根本贷不下来,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棚膜经济的发展。

二是解决棚膜园区建设所需耕地难度大。现在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扬,各地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加上开发建设征用土地费用的上涨,土地流转价格普遍提升,对发展棚膜经济征用土地带来一定难度,使棚膜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就整体而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起技术服务体系、技术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对新菜区菜农的培训和跟踪指导服务不能及时到位,菜农对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掌握的少,生产中粗放管理,产品质量差,效益低;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许多农民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很低。这样,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棚膜经济的发展。

我市棚膜经济发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棚膜经济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场环境好,群众积极性高,政府扶持力度大,各种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比较成熟,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信息传递和典型推广力度,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全市棚膜经济建设就会有较大的发展。

劳务分包的情况说明报告 第5篇

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

项目部分工程由总承包,部分专业劳务由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劳务公司)分包。

项目部分工程于2011年10月开工,当时我与劳务公司已达成了劳务分包工程的合作意向,但考虑到劳务公司增项增资未正式审批下来,又因开工初期工作主要为桩基工程,不在劳务公司劳务分包工程范围内,所以我与劳务公司的劳务分包合同直至2012年2月才正式签订。在劳务分包工程合同签订前,确实有些幢号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部分木工、钢筋工、泥工已参与工程施工。这样,实际用工与劳务分包合同的签订在程序上确实存在问题,我司未及时与分包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合同签订时间滞后。

感谢贵站在检查中指出了我们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切实纠正过来,我们也已督促劳务公司安排了专人负责施工日记、人员台账的填写,并加强了对劳务人员的管理工作。

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部

关于劳务派遣用工情况调研的报告 第6篇

按照省厅的安排部署,我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全 市劳务派遣用工情况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派遣用工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劳务派遣人员 5638 人,分布于通信、电力、银行、石油石化、建筑及其他行业,占单位用工总量的32%。

其中通信行业使用劳务派遣人员 1058 人占单位用工总量的 36%、银行行业 395 人占该单位用工总量的 31%、电力行业 697 人占该单位用工总量的37%、建筑1346 人占该单位用工 总量的29%、石油石化行业490 人占该单位用工总量的38%、其他行业1652 人占其用工总量的29%。劳务派遣人员构成多 样,有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农 民工等。派遣员工占派遣用工单位职工总人数的比例超过 30%。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主要集中在中省属企业和党政事 业单位的编外人员。

二、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保障情况 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进行用工 备案,并为其按上的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参加了养老、工 伤、生育、失业和医疗等五项社会保险,如果参保职工上年 度月平均工资低于山东省社会平均工资 70%的,则一律按省 2 社平工资的 70%为缴纳社会保险基数。有部分效益较好的用 工单位还为其缴纳了住房公积金,有的还为职工参加了附加 的商业保险,员工基本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劳务派遣人员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的非管理岗位,如电信 部门的营业员,银行系统的前台柜员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 的暴发蔓延,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劳务派遣工作岗位的竞争 也越来越激烈,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员工的素质也越来越 高,有的一个岗位就有几十名本科毕业生来竞聘。派遣员工 在用工单位的工作年限一般在二年以上,劳动生酬相比管理 岗位的正式员工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劳务派遣员工自身素质 的不断提高, 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用工单位,其工资水平也 不断得到提高,有些用工单位的薪资水平已接近其所谓的正 式员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动报酬支付一是由派遣单位发 放,一是由用工单位代发,采取哪种方式一般在劳务派遣协 议中约定。

三、有关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基本情况 劳务派遣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与《公司法》的规定 设立。xx 市的劳务派遣单位以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为主要 目的,不是以营利性为目的,所以向用工单位收取的服务费 标准较低,一般为每月、每人25 元左右。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7篇

列表

涞水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对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涞水来说,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及时、有序、有效地向外输出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现状

1、劳动力资源情况:截止2004年底,全县人力资源总数为16.5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5万

人,约占全县劳动力总量的90%,城镇劳动力1.55万人,约占10%);按学历结构分: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59500人,初中文化水平的82680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23360人;按年龄结构分:18至25岁的35720人,26至40岁的75870人,41至50岁的52940人。全县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63%、25%、12%。全县剩余劳动力85470人,其中掌握一定技能和专长的43350人,占总数的51%。

2、劳动力输出情况:一是劳务输出较有规模。全县劳动力年均5.8万余人次外出就业,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5%;其中省外就业约2.9万人次,省内市外0.6万人次,市级以下(本乡镇以外)约2.3万人次。每年通过人劳社保局、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有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约6000-7000人次,而绝大多数的劳动力输出主要由自中介人(大部分是农村建筑业包工头)来完成,其年均输出占劳务输出总量的80%以上。二是劳务流向相对集中。目前涞水劳务输出以国内为主,劳务输出地主要集中在京、津、保及周边地区,就业岗位涉及建筑、服务、保安、营销、纺织、计算机、煤炭、化工等行业。据统计,其中约5000-6000人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能够长期在外工作,90%的是季节性外出打工,每逢农忙时节便返乡务农。境外输出地主要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近年来累计达100余人次。三是劳务输出效益可观。国内输出按每人每年平均挣回5000元,国外输出每人每年平均挣回20万元计算,全县年劳务收入近3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6%。另外,劳务输出的拓展,不仅使打工者增加了收入,带动了建筑、客运、出租等行业,还出现了劳务收入反哺县域经济的良好局面,例如,该县胡家庄乡刘铁成利用外出打工学到的知识和所积累的资金发展大棚种植业,取得了很好效益。可见组织劳动力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一项多赢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3、劳务输出网络建设情况:劳动就业服务局(服级单位,隶属于县人劳社保局)下设职业介绍所、培训中心,有干部职工20人(2人在北京办事处),专门从事劳务输出。为加强劳务输出工作,该局与市劳务市场实行微机联网,实现了市场对接,并在部分乡镇、社区和村设立了劳动服务中心站和劳务信息员,形成了以县职业介绍所为中心,以乡镇、社区中心站为分支,以村级信息员为辐射点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存在问题

虽然涞水劳务输出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但透视劳务经济,审慎分析劳务输出现状,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竞争力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对技能型人才和高中以上学历人员需求增加,单纯体力型劳力需求减少。而该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14%,高级工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65%的剩余劳动力为普通劳动力,没有技术特长,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该县的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低劣、工资收入偏低的建筑、采矿等行业,靠卖苦力挣钱。

二是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健全,资金短缺。该县劳动力市场始建于1989年,设在县人劳社保局办公楼一楼。由于资金短缺,硬件设施简陋,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另外,由于经费不足,致使一些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是劳务输出网络、信息不畅,宣传造势力度不够。涞水虽然搭建了外联京津保等大中城市、内联各乡村的信息网络,但其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方面获取的信息面窄、质量低(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影响成建制劳务输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乡、村信息员责任意识差和缺乏利益驱动等原因,很多信息不能及时发布出去。

四是劳务人员以自发输出为主,盲目性、无序性、短期性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缺乏。全县输出的劳动力中80%以上是以血缘、地缘、人缘等关系为纽带,农闲时节结伴外出打工,这些人大多数不能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出现贫困时的社会救济,还常常遭到企业克扣工资、工头殴打、敲诈等侵害,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五是境外输出受到制约。境外劳务输出因手续复杂、风险较大、管理措施薄弱、输出秩序混乱、手续费用较高,影响了输出的正常开展。据调查,境外劳务输出以3年为期限的,需要支付1-2万元的抵押金,3-4万元的前期费用,1年平均费用在2万元左右,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一次性筹措这些资金,难度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涞水发展劳务经济具备天然的优势和基础。该县毗邻京津,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富余劳动力较多,具有充足的资源优势;而且近年来,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鉴于此,应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打“劳务经济”牌,造涞水经济新优势。结合实际,涞水应明确“政府引导、就业服务机构主导、市场化动作、产业化经营”的劳务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逐步改变劳务人员零散、自发输出为主的局面,实现成建制输出为主,零散、自发输出为辅的劳务输出新局面,培植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加强政府引导,健全工作网络。建议把劳务输出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县主要领导牵头,人劳社保、公安、经贸、工商、扶贫办、工青妇等部门参与,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工作程序和优惠政策,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研究部署具体事宜,协调解决影响劳务工作的难点问题。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力争使此项工作成为县乡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常抓不懈。

(二)强化就业服务机构职能,发展“订单”劳务。一是解决劳务输出工作“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问题。按中发[2002]12号、冀发[2003]1号、保发[2003]6号文件(以上三个文件都是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或实施意见)要求,尽快将劳动就业服务局的人员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申请省、市扶贫专项贷款,并在县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就业和转岗培训,为劳务输出尽可能多地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要求劳动就业服务局三措并举扎实开展工作。

1、对全县劳动力资源进行摸排,搞好数据库建设,实行网络化管理;

2、通过在电视台作节目、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造劳务工作声势,促使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转变观念,鼓励支持他们外出就业;

3、注重在网上和京津保等主要劳务输出基地发布劳动力资源状况、技术特长等信息,并不失时机地创造、捕捉就业机会,包括在劳务输出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组织在外事业有成人士和建筑包工人员进行联谊活动,召开劳务信息发布会,参加大中城市劳务洽谈会,多形式、多渠道搜集第一手、高质量的劳务信息,发展巩固业务关系。

(三)注重职业培训,提高民工素质。一要充分发挥县劳动就业局所属就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劳动力素质、技能和“订单”、“定向”培训。二要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鼓励职教中心在了解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搞好职业教育,储备一批技术型人才。三要建立健全多种成份并存、竞争有序的培训体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和数量,逐步形成培训工作的新机制。

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8篇

针对这些情况, 海阳市经信局进行了专题研究, 并组织了全体机关干部开展“下基层、访千企、送服务”活动, 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109户小型微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各个方面获得的情况看, 2014年以来, 尤其是进入二季度以来, 国内外市场景气度急剧下降, 各种生产要素矛盾持续加重, 海阳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趋势。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位居产业链低端、盈利空间狭小等原因, 纷纷陷于举步维艰的困难境地。调查中, 不少企业主感叹, 现在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 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初期要糟糕得多。如果说那时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 那么现在就是寒冬已至, 风雪交加了。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其一, 压力重重, 运营成本大幅上升。融资难进一步加剧且融资成本进一步上涨, 而且又出现了大面积招工难、劳动力成本大涨、汇率持续上升等新问题, 种种问题像一座座大山一齐压向势单力薄的小微企业。近两年来, 海阳市有60%的小微企业向金融机构提出过贷款申请, 但只有20%左右的企业得到过贷款。有15家小微企业的26个投资项目因资金紧张无法实施, 近80家小微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处于半停产、停产状态。被调查的109户企业中, 有60家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 借贷资金总额1.2亿元, 月利率一般在1~2%之间, 最高达到3%。招工用工方面, 用工荒已从部分行业、部分工种蔓延到各个领域并成为常态, 大面积的招工难现象推动了企业用工成本大幅上涨。据调查, 2014年全市中小企业平均工资涨幅普遍在20~30%之间, 部分企业提高50%以上。羊毛衫行业的编织工人工资由50元/天上涨到100元/8小时, 还要车接车送、管吃管住。用工单位为了应对用工缺口可谓煞费苦心, 除大幅提升工资待遇外, 还相应降低了用工门槛, 如不限制性别、不要求工作经验等。“一升一降”虽然吸引了部分求职者, 但对于企业的大量用工需求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在受调查的109户企业中, 有89户2014年计划招工1597人, 实际只招到716人, 需求满足率不到一半, 其中有54户企业因招工不足辞掉订单6000多万元。能源原材料方面, 2014年的原材料总体涨幅在20%以上, 有的还伴随着剧烈波动, 不但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而且加大了企业组织生产的难度, 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制造业成本上涨明显。如, 天然橡胶, 2013年底9000多元/吨, 2014年一度窜至42000~43000元/吨;铜价从4万多元/吨上涨至近7万元/吨, 10月份又下降至5万元/吨, 11月份反弹至6万元/吨;棉纱价格2013年底是3.1万元/吨, 2014年春节后涨到4.7万元/吨, 5月份以后又大幅下跌;粉丝行业的主要原料豌豆、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等, 比去年同期涨价25~32%;燃料煤价格同比上涨15%左右;汽柴油价格涨多跌少、涨快跌慢, 柴油价格稍有下跌便出现了“油荒”现象。汇率方面, 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出口业务主要采用美元结算的中小企业利润不断被吞噬, 受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和外需环境不稳定性影响,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倾向于接短期订单和小额订单, 一些接不到订单或无法承担亏损的企业只好关门停业。从2013年年底到2014年6月份, 人民币汇率已上升了近3.7%, 海阳市出口中小企业减少利润约2000万元。

其二, 雪上加霜, 税费负担仍然较重。在各项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的同时, 税收和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也成为小微企业经营的一大负担。中小企业除了缴纳17%的增值税、25%的企业所得税, 还需要缴纳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教育附加费、价格调节基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工会经费、残疾人基金、社会保险费等, 再加上其他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一些强制性的中介收费、垄断经营性收费, 负担非常沉重。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的小微企业, 其增值税税率虽然表面看只有3%, 但由于小微企业一般没有增值税进项发票, 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无形中就多交了增值税, 其实际税负水平甚至比一般纳税人还要高。而且, 目前税务部门在征税过程中, 对很多小微企业执行的是综合税率, 增值税、营业税与所得税总算账, 导致的结果是, 企业即使亏损也要缴纳所得税。109家被调查企业, 2013年1~6月份实际上缴税金913万元, 占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高达42.9%, 有57家企业的实际上缴税金比利润高, 大体持平的10家, 部分企业各种税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 对于通常处于产业链低端、在市场上没有转嫁成本能力、利润微薄的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负担。金融危机以来, 国家虽然出台了扶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的“三五二”税收优惠政策, 但由于划分标准苛刻, 许多小微企业难以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据市国税、地税部门统计, 去年, 海阳市只有23家小微企业享受了这一优惠政策, 减免税额仅为92万元。

这些新老问题交织叠加, 大批中小企业一时难以适应, 生产经营困难, 特别是小微型企业更是困难重重, 盈利水平普遍下降, 亏损面不断扩大。全市纺织服装行业由于订单不足、成本上升、经营亏损, 很多小微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09户受调查企业, 2013年1~6月份销售收入利润率下降的有54家, 持平的20家, 分别占总数的50.6%、20.5%;利润下降的有47家, 亏损的15家, 分别占总数的41.8%、13.6%。有近20家小微企业由盈转亏, 7家小微企业停产停业或倒闭, 占中小企业的15%。当前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而且未来更加难以预测, 企业家的信心正遭受严重打击。很多企业家坦言, 自己已经萌生退意, 但资产难以变现, 员工不能不管, 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是压缩开支, 维持不倒, 拼命撑下去。

在海阳市的中小企业中, 小微企业占90%以上。这些小微企业吸纳的就业占全市中小企业的三分之二以上, 贡献的税收占一半以上, 是海阳市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虽然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只是局部性、苗头性的, 但如果应对不好,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将进一步加剧, 可能导致更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甚至停产或倒闭, 并产生连锁反应, 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因此, 对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 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帮助他们尽快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不断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就全市来讲, 建议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着力加强融资支持。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国家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十条”和补充通知要求, 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综合运用资本金注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鬲资担保能力,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任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提高担保机构授信额度和担保放大倍数。

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抓好市、县两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加大财政资金对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市、县两级企业信贷周转金要向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倾斜。建议进一步扩大市级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 设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贴息补助资金, 对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项目的新增贷款予以贴息支持。

上一篇:励志诗歌《相信未来》下一篇:军训合唱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