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24-08-28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精选6篇)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1篇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活的生命。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言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师做好“引路人”,播洒阅读的希望之种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阅读史就是老师的生命史。”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练好内功,重视阅读教学,加强对读的指导和调练极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交流的空间,可在学生、班级中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口语竞赛、模仿对话,朗读竞赛、背诵比赛等。或充分利用教室的“图书角”,让学生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从小在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跳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阅读的乐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5、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进行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三)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

1、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离开学生的阅读,思考只是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自己要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读不懂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了的讲出来,大家互相讨论、交流;全班经过讨论还理解不深不透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以必要的讲解。优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都是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谈自己印象深的地方或感受等,再引入新课的讲读。学生谈的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心意,但确是自己印象深、受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感受。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

2、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在小学生家庭阅读方面,家长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家长要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孩子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如何能让孩子随时随地地看到书籍、报纸,喜欢上阅读,就成了父母们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沙发上、书桌上或是床头等地方都放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或画册,让孩子所到之处都有书可读。再比如,我们可以在墙上贴一些中外爱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书籍或言语的熏陶。

(二)家长一定要做好表率

在孩子面前,家长一定要有读书看报的表现和行为。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孩子看到您在看书,他也会模仿您的样子,翻翻书籍,看看图画,这样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就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

(三)家长要在周末或节假日里多陪陪孩子逛逛书店,买买书

孩子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在看书、买书,他也会有一种冲动,要买书看书。不要拒绝孩子的买书要求,即使是在家长看来,他要买的是“闲书”。书只要是内容健康都可以买,广泛的阅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只有买到他想看的书籍,阅读的兴趣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如果家长的眼光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辅书之类,孩子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会主动去看,没有兴趣的阅读如同嚼蜡,对于提高其阅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林区教学》,2009年第6期

[2]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新阅读训练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给教师的建议(第 2 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 《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10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2篇

1、带着问题去阅读

没有目的性的阅读其实是阅读起来的效果比较低下,想要提高阅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这本书是要讲什么?有什么主旨?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等等问题,为的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解答这些问题的答案。

2、做标记和做读书笔记

我们阅读的时候如果看到那些比较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那些很有感触的句子,我们可以在做好标记,还有读书过后最好要做读书笔记,不需要你写多少字,只要将你对阅读的过程中的感悟或者对书本内容的分析写下来就行了,慢慢积累能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3、多概括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3篇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 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面狭窄, 再加上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学生的吸引, 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低, 而这些正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的一个原因。若想改变这些现状, 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在学习过程中, 对涉及到的文章可由老师把故事的梗概讲给学生, 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如高尔基的《童年》, 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故事梗概, 学生对故事发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阅读兴趣。

2.采用阅读比赛的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前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上课时让同学们通过比赛讲故事情节, 评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讲得好的同学会获得大家的赞赏, 这些同学会受到鼓励, 对别人也是一种激励,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次我让学生比赛讲《水浒传》, 有的同学因为读过很多遍, 讲故事情节如数家珍, 绘声绘色。很多同学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课后班里掀起了读名著的热潮。

3.通过让学生续写结尾的方式来阅读。给学生一篇文章, 这种方法是在阅读课文之后的一种感悟与思考的延伸。阅读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 应启发学生对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在《你的眼泪, 我的成人礼》一文中, 把小说中“我站在那里, 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 甚至有一种失败”改成“我站在那里, 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屑、耻辱, 甚至有一种愤恨”, 然后让学生为小说改写结尾。改写的结尾必须合乎情理, 需要学生认真读文本, 再发挥想象去续写。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让学生体验了一把写作的快乐。

4.加强朗读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先范读,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 可大声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读、自由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从而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理解作品。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 可以让有的同学扮演皇帝, 有的同学扮演大臣, 有的同学扮演骗子, 通过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可以体验出皇帝、大臣、骗子等人微妙的心理, 感受到他们的虚伪与愚蠢。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在教学中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悬念来鼓励学生通过读原著寻找答案,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悬而未决的情节会促使学生像侦探一样急切的从作品中揭开谜底, 有了读书的兴趣, 不用老师督促, 便会畅游于书海, 尽情汲取精神食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 写了保尔在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最终成长为一名钢铁战士。那么保尔年少时为什么会被教父开除?他和冬尼娅又是怎样的关系, 结局如何?把这些问题留给学生, 他们会饶有兴趣地读原著, 从作品中寻找答案。

二、培养学生科学读书的习惯

学生单单有了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还不够, 还需要培养科学读书的习惯, 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除课本外, 我给学生列出了许多课外书籍的题目, 如《格林童话》、《三国演义》、《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 读古今中外的文章, 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 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自然会提高。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阅读, 如听广播、上网查阅资料等。

2. 教给学生对待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正如课文中所说, 书籍好比食品, 有的需要慢慢咀嚼, 有的需要浅尝。有的书需要反复的读, 慢慢的品味, 方能明白其中的精髓;而有的书只需要了解故事的大概, 就需要我们采用浏览的方法, 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去读更多的书。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运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等恰当的形容词, 形象地写出儿童眼里的景物特点, 这样的语句, 就需要我们慢慢的品味, 百读不厌, 越读越感觉句子的美丽, 这样的文章读的多了, 对我们的写作也会有帮助的。而对于像《金鸟》这样的文章, 则只需要了解故事的梗概就够了。

3.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读一篇文章, 要边读边思考, 这样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麦琪的礼物》, 文章开头就极力渲染德拉那一头美丽的头发和吉姆最珍爱的手表, 作者目的何在?文章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带着这些问题去读, 就会深刻理解两人都为对方卖掉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意味着什么, 也会为出乎意料的结局而感叹, 为文中人物对对方的真爱而感动。

4.养成边阅读边圈画的习惯。同学们在阅读时可以边阅读边把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圈画出来, 例如一些标志着行文线索的词句、体现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的词句、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句等。如歌颂、赞美、喜爱、痛苦、悲伤、遗憾、悔恨等词, 把握这些词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行文线索, 或者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阅读的时候经常这样做有利于更高效的读懂文章, 为后面的答题做好铺垫。

5.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自己弄不清楚的词语、成语等要多查字典, 在查字典的同时, 学习了生字和生词, 增加了知识积累, 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小时会更加喜欢看书的。

6.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当读书时都要写读书笔记, 写出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读过几遍后你会发现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 经常写读书笔记可以促使自己有进一步的总结和思考, 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比如读《水浒传》这样的长篇小说, 第一次写读书笔记可能只会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二次就会注意到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各具特色;第三次就会认识到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读的越多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深。

7.养成做摘抄的习惯。对于文章中的优美句子, 要摘抄下来, 加以积累, 经常诵读, 体会其中的妙处, 时间久了, 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可以在写作的时候学他的写法,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8. 阅读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如《陌上桑》一课中, 罗敷夸赞丈夫官位显赫, 家境富裕, 官职频频升迁, 一表人才, 风度翩翩。读到这个片段时, 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想象出一个美男子, 骑着戴黄金笼头的白马, 腰里佩着鹿卢剑, 官场得意, 气宇轩昂, 仪表堂堂。这样很容易地理解了罗敷是如何从气势上压倒使君的, 自然会想到罗敷胜利的结局。这样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内容,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把握阅读技巧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多阅读多积累, 整体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和阅读水平外, 还要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 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1.把握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读懂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题目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还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还可能是文章的线索, 还可能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提示文章的中心。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才能顺藤摸瓜, 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一看题目就明白中心, 一目了然。

2.把握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 而不同的文体也就决定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只有把握了文体特点, 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依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如写人的记叙文侧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往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在阅读时就需要抓住这些描写来分析。而议论文, 侧重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表达作者的观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用这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所以把握了文体特点就把握了阅读的方向。

3.把握文章的中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 精髓, 是作者表达的观点, 是作者的写作目的。阅读一篇文章就要抓住它的中心, 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在一般的记叙文和散文中, 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如朱自清的《春》, 分别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 描绘这些春天的景物都是围绕着新、美、力来写的, 这个中心又是通过结尾的议论抒情句表达出来的。只有找到这些中心句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描绘那些景物, 才能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感情。

4.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梳理文章的脉络。读文章先明白文章的写作对象, 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 也就是文章的层次。如《看云识天气》疑问, 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 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情况。“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 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 沿着思路读下去, 既能加快阅读速度, 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总之, 要想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日之功, 除了需要有阅读的兴趣、科学读书的习惯、阅读技巧外, 还需要我们有大量的阅读, 长久的坚持阅读。只要用心阅读, 相信我们的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的。

摘要:语文教学是提高科学文化的基础工程。学好语文不仅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着直接作用, 而且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学好语文首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但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让自己取得高分, 更是可以伴随自己一生的一种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4篇

一 打造适宜的阅读环境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很难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宽松的阅读氛围与环境。

环境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阅读文化”包括一种客观的物质环境,也包括一种内在的心理环境。

“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师生共同在班级建立“小书屋”;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设立集体的阅读记录单,及时将学生的集体阅读内容、阅读成果反映出来。如:学古诗时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学生明白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写作也就不难了。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学生明白多读书能使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大千世界。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明白书在人类的进步乃至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学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明白由于自己的见解不同,对作者笔下的人物也会有不同的了解。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他们明白只有不怕艰苦、认真努力的人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将这些名人名家名言有关读书的话作为标语,贴在教室里。

师生可以结成书友,进行合作阅读,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课外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阅读。因此,应有别于规定教材的学习,教师应给学生以宽松的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如不对课外阅读提出高要求,阅读地点、阅读时的坐姿、座位的选择等组织纪律方面可以灵活机动些,让学生在身心轻松的状态下全心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 增强内容方法的指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因当前,不少中小学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从而不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让学生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質书。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首先是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因势利导读长篇名著阅读,可以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有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愿望。有些课文是长篇名著的节选,并且每册教材的附录中都有与本册课文相关的名著简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还可利用阅读课、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中学生阅读》、《语文报》、《读者》、《意林》、《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

其次是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扩展比较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有关比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的做法是为课文找“朋友”,有时候是教师找,复印下来与课文比较阅读;有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去找,把学生带到阅览室,每位学生自主为教材找到一位“朋友”,并在小组中说出找到这位“朋友”的理由。让学生主动寻找,能培养学生略读、精读的能力;能训练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5篇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初中生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阅读能力?初中生应具备四种阅读能力: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

评价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继续强化学生的认读能力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小学阶段是训练学生加强阅读能力的初始阶段,到了初中就要进一步加强。认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读准生字字音,读懂新词的词义。正确流利的诵读课文。由于小学有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上面这两项任务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也可以说初中阶段是继小学对学生认读能力的强化阶段。例如,我在教孙犁的《芦花荡》这一篇小说时,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也比较多,我就布置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读能力去预习课文。到上这篇课文时,就检查学生是否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以通过提问,小组交流或个人诵读课文片段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认读能力。学生无法解决的可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在学生进行阅读中还要求学生力求对文章的大致了解,在生字词解决之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大致感知。通过如此训练,加强了学生初步对课文阅读的认读认知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具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初中生阅读能力具备的最低层次的要求。

二、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1、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如《芦花荡》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就可在作者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会出来。那么,怎样理解抗日英雄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呢?学生就在按照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还有环境描写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着深远的寓意,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分析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就丰满了。有的说老头子是有爱心的也是爱国的,你看他对大菱小菱就像对自己女儿一样好;有的说老头子因为爱国才敢出入自如的穿梭在芦苇丛中,不怕日军;有的说过于自尊与自信不好;有的说如果不过于自尊与自信就没有后文对日军的复仇„„可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老头子的形象是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只是各自的理解与分析存在个体差异。在语文阅读课的教

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2、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此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我认为训练时要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台阶》、《桥之美》等自读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同时,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理论结合反复的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自然是有较大的提高的。

三、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培养阅读评价能力

评价就准确客观地把握文本相关问题在理论中的地位和现实实践中的意义及作用。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对语文知识的巩固与完善,对写作能力的顺利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对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阅读的一方面为了获取信息,阅读能力如果进一步提升,那么就不会单单满足于获取信息,而是进行对说阅读的材料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阅读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和注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评价能力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平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应常常训练学生对所学文章谈谈感受或看法,当然老师刚开始训练学生对文章的评价应先做示范,接着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一般地,对一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作者的构思,取材、写作手法、文辞以及写作特点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例如引导学生阅读《芦花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确定这是一篇小说。1,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通过哪些方面进行

2,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与中心的关系。当然还可以从构思,文辞等方面去评价。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评价能力,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拿一篇现代诗歌来阅读后加以赏析,写成一篇“我对„的赏析”,让学生努力加强对该诗歌的阅读理解,在理解阅读中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及评析。

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6篇

十堰丹江口市均县镇中学

明瑞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缺乏自主性。三是农村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唯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1、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二、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夏》等自渎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掌握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推荐优秀书报、期刊等。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为什么放五天的原因下一篇:我和书的故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