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平的作文

2024-07-23

战争和平的作文(精选14篇)

战争和平的作文 第1篇

关于战争的作文:战争与和平

当炸弹飞翔在天空,当硝烟迷茫在空气中,当战争打响时就以意味着,我门的家庭又该不完整了。诺贝尔研究炸弹难道是用来打仗的吗?他为研究炸弹付出了那么多就只是换来人们不和睦的一天?不是的,诺贝尔研究炸弹是为了造福人类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人们误解了。诺贝尔在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不禁让我想起冰心奶奶的一首诗: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绽开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在电脑上我门时常看到许多血案的发生新世纪进入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上亿人,耗费大量钱财和平固好但是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会承受到这么多人吗?

不少人说我的看法天真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战争有战争的好处和平有和平的好处两者是相互存在的少了其一也不能维持人类的人数急速发长。

虽然和平可以让人的一家团团圆圆的。但是,中国13亿人,仅仅次与的中国人数的希腊还有更多的国家你门想想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的资源会被很快的采集光,地球承载的重量也就远远的超了现在。

相关阅读推荐:

战争和平的作文 第2篇

战争,不仅意味着一场输赢的比赛,还有着泪水、血水、痛楚和喜悦。泪水,是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流出来的;血水,是战死沙场的烈士们流出来的.;痛楚,是一个国家从兴盛走向衰败民族的痛;而喜悦,则是成功者的表情。人们不想有战争,可自己却引发战争,为何呢?是为了自己版图可以扩大吗?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吗?不,不是。是为了他们的私欲,是为了他们的野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错,是很激烈。不过,请你想一想,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又是什么呢?这还不足以给人们给予警告吗?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惨痛的历史被人们淡忘了,也包括曾经的伤痛。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诸如此类的战争,哪一个没有饱含硝烟、没有生离死别、没有痛苦绝望呢?

人们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呼喊出一个词——和平。和平可以将痛苦化为欢乐,和平可以将满天硝烟变为晴空万里,战争作文《战争和平的作文》。

抗日战争前夕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 第3篇

关键词:武力剿共,政治和谈,抗日救国,统一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已使国共两党寻求政治解决军事冲突成为现实的选择。其实早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这一政治和谈就已经开始。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正式拉开这一政治事件的大幕。在宣言中中共呼吁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组织“全中国的抗日联军”,[1]41引起极大的反响。从此,抗日救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而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华北危机的加剧,政府高层内部诸多人士对中日两国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也日渐加深,而两广事件竟也公然打起“抗日救国”的口号,可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时代潮流大势之所趋。

南京政府决策高层对日本之侵略也并非没有认识,但要想除掉其心腹大患的中国共产党,而不得不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退让的外交方针。蒋介石早已深知用和平方法解决日本侵华的问题已无可能,“倭寇蛮横,非理可喻”,但“未到最后关头,当忍耐之。”[2]494然而滦东“非武装区”事件和张北事件发生后,尤其是屈辱的《何梅协定》《察哈尔协定》的签订,的确大大地刺激了蒋介石,“倭寇要求我河北党部取消,中央军队撤出河北,免冀于(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察宋(察哈尔之宋哲元)二主席之职,并派飞机任意侦察监视我军撤退之行动”,这一奇耻大辱让这位坚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南京政府最高决策者也感到难以容忍:“呜呼!国势至此,何以为人?凡有血气之伦,黄帝子孙,其将可以雪此奇辱?若不图自立,复有何颜立于天地之间?”[2]495大有与日本决一高下之壮志雄心。然而愤也好、怒也好,南京政府此时的确没有做好同日本决战的准备,和平解决仍是最后的选择:“倭寇横暴状态,已无和平之望,故毅然断行,一面抗议其倭军在华北之暴行与土肥原之胁迫,一面准备如华北‘自治’发表,则明示为倭寇以军力逼成,而规戒华北之主管。筹维再四,另无他道也。”[2]499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如此难以容忍的地步,但蒋介石内心还对美英等国制约日本侵略抱有较大的希望。与此同时,蒋介石却对国内的政治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使蒋介石更坚信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可行性。但实际上国内形势比蒋介石估计的却要复杂得多,此时曾一度遭受国民政府高压的国内舆论渐趋高涨,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已响彻入云,而各路红军未必如蒋氏所言的不堪一击。当陕北红军东渡黄河,横扫山西十余县,阎锡山惊恐万状急向南京国民政府求救时,而“何应钦即明告阎中央一时尚无多兵可调”,[3]捉襟见肘的南京政府已深深知道,武力讨伐中共及其红军显然非短时间可以成功。而英法两国此时为德国希特勒所困,对日本显然过于软弱,求英法制裁日本无疑是缘木求鱼。因此,无论从国内和国际形势来讲,寻求政治上和平解决中共问题已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必要的现实选择。

南京政府早就在寻找政治解决“中共”问题的时机,当南京国民政府在第五次围剿取得最初胜利之时便已开始筹划这一方案。1935年6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的压力下而发布“邦交敦睦令”,声明“凡我国民对于友邦,务敦睦谊,不得有排斥及挑拨恶感之言论行为,尤不得以此目的组织任何团体,以妨国交。”并“特重申禁令,仰各切实遵守。如有违背,定予严惩。”作为主权国家的政府发表此种命令可谓是到了卑躬屈膝的极致了,并且《何梅协定》《察哈尔协定》也是极为屈辱的让步,但日本军国主义却没有在侵华的道路上止步,反而变本加厉地在华北策划“华北五省自治”的勾当,这实让南京政府声誉扫地而忍无可忍了。诸多高层人士对日本侵华伎俩早已窥破,就蒋介石本人对日本侵华的步骤、策略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此外诸如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孙科等党政要员也均认识到中日两国之间和平也已无望,中日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国际上英法苦于德国的纳粹主义而无暇东顾,而此时的美国“孤立主义”却又大为盛行。放眼世界,除联合苏联外别无他策。陈立夫就此时南京政府的困境时回忆说:“余乃与先兄果夫详商,照此情形,中日战争必不能免,则我应如何与中共接洽,使之共同抗日,并使苏联不致利用中日战争,帮助中共扩展”。[1]52事实上这一政策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一些虽不在政府高位却在党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国民党元老人士诸如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李石曾、冯玉祥等人士的心态,虽其主旨与上述人士主张有别,但也表明此时联俄联共已是明智之举。所以这一策略也得到蒋介石的支持,在中日战争迫在眉睫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关头,蒋也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首要的政治问题:一是“着手对苏交涉”,二是“着手中共问题的解决”。在同宋子文、孔祥熙、孙科、陈立夫、陈果夫等人详尽会商后,于第五次围剿初告成功之际,“中央即指派陈立夫担当这一政治任务。”并决定由“曾养甫、谌小岑、黄华表等人设法寻找中共;陈立夫则化名为李清融,偕同俄文翻译张冲等前赴欧洲同苏联“商谈对日军事同盟”。[1]53-55在蒋陈等人看来联俄联共非但可取而且是十分可行的,对苏联而言,此时正值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商谈“反共产国际”协定之际,苏联确有为徳日两国东西夹击的危险,因此,中国此时如主动提出与苏联交好,恐实为苏联之所求。事实上苏联此时对同中国交好也充满热情,并给以积极的回应,这也是陈立夫等人于1936年初出使苏联的缘由所在。此策对内可解决“中共”之乱,对外可制日侵华,即以联共之姿可达联苏,以联苏之策可达解决中共之实,以中苏联盟之谋来牵制日本,抑制日本侵华,可谓一石三鸟。

因此,无论是出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逼迫,还是囿于国内人民舆论的压力,南京国民政府此时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进行反思与调整实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不过,在南京政府看来其联共也好、联苏也好,无不都是彼方有求于我,因而自高身价,提出较为苛刻的和谈条件,同中共和谈的实质用陈立夫的话说就是“接受中共投降”。[1]57曾、谌、黄等人通过种种关系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并将和谈的消息传达到中共中央,在得到中共同意和谈的积极反应后,南京国民政府即刻为达此目标而明确提出四项条件,尽管条件苛刻,但中共中央仍从国家大局民族大义出发,为抗日大计计,还是派出刚从莫斯科回国的潘汉年去南京同陈立夫进行交涉。为表达和谈诚意,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还亲写了一封致书陈氏兄弟的信由潘带去,信中写道:“西北危亡,迫在旦夕。乃国共两军犹存敌对,此不仅为吾民族之仇者所快,抑且互消国力,自速其亡……两先生居贵党中枢,与蒋先生又亲切无间,尚望更进一言,立停军事行动,实行联俄联共,以致抗日,则民族壁垒一新,日寇虽狡,汉奸虽毒,终必为统一战线所击破,此可断言者。”[1]50

不过此时南京政府的和谈态度却令人感到奇怪,在整个会谈期间陈立夫等人显得毫无诚意,究其缘由乃是南京政府高层认为他们又获得了彻底消灭“中共”的良机。特别是两广事变顺利解决,以及中共中央发起的打通通往苏联的宁夏战役失利,这让南京国民政府又看到了解决国内问题的新希望,更坚信中共已到了穷途末路,坚持用军事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共问题,政治和谈也以此为最高目的,从而造成国共两党的政治谈判一时陷入僵局。

国民党政府大大低估了中共的政治实力。蒋介石盲信其拥有强大的国家政权及其军事实力,但对于蕴藏在全国人民身上的巨大力量是极其藐视的,甚至视而不见,而信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中国共产党则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人民群众。为打破谈判僵局,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发动人民群众,“以此迫蒋停止剿共,此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关键。”[4]612

中共中央对于发动人民群众起来抗日阻止国民党内战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93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刚一到达陕北即刻发表《抗日救国宣言》,向全国人民宣言:“不论任何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任何个人类别,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者,我们不但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而且愿意更进一步地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5]之后又连续发布《二月东征宣言》《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中共中央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回师宣言》等文件,发起对国民党政府强大的政治攻势,揭露其“攘外必先安内”错误政策的实质,以及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后果,号召全国各阶级阶层人民联合起来,制止内战,一致抗日。为真正地达到团结全国各阶级阶层人民的目的,中共中央还对富农的政策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对农村富农其“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禁止地方政府对于富农征发特殊捐税”,“保障其经营工商业及雇佣劳动之自由。”[5]374-375。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加强对地方实力派、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利用他们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矛盾进行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还给西北、华北等地实力派人物如山西的阎锡山、华北的傅作义,西北军的杨虎城,东北军之张学良、王以哲,平津的宋哲元等写信,晓以民族大义,中共愿意同他们通力合作,停止内战,以达到反蒋抗日或迫蒋抗日。显然这一政策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推行中必然会取得重大的成果。这是因为在中共中央看来,其一是各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确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特别是东北军与南京政府的矛盾更大,剿共与消灭地方军阀是南京中央政府的贯用的手法,贵州军阀王家烈的悲剧是让他们铭刻在心的。蒋介石调东北军围剿红军在一定程度上也心存削弱或者消灭东北军的目的。因而各派军阀也确实存在着同中共停战议和的心态。特别是当东北军冒然进攻红军,却被红军整师整团的歼灭后,大大地促进这一政策的推行。而轰轰烈烈的要求停战抗日的“一二·九”运动无时不在刺激着这些地方实力派们的神经,这样在民族危机、国内舆论和中共真诚帮助和政治教育下,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则和中共陕北红军形成“三位一体”的政治军事格局,内战在事实上已经停止。远在西南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也积极向中共靠拢,派代表前来和中共接触,毛泽东致电刘鼎及潘汉年,“为了讨论整个统一战线问题及西南问题,请潘汉年动身回保安。”[4]576甚至四川的刘湘也曾派代表到天津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刘湘代表如在天津,应留他等候中央代表一同赴川。[4]590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积极主动运动国民党中央委员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蔡元培、李石曾、于右任等诸位元老,以及在政府内部有影响力的宋子文、孔祥熙、孙科等人,以形成规模之势,影响促使国民政府觉悟,真正实现联俄联共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在给宋庆龄的信中,毛泽东写道:“目前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之呼声虽普及全国,然而统率大兵之蒋氏及国民党中央迄今尚无彻底悔祸(应为‘过’字——引者)之心。这种违反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行为,实为国民党大多党员所不应容许而应立起纠正才是。”[5]441在给冯玉祥的信中,毛泽东显得更为直白,“目前急务似无急于停止内战。诚得先生登高一呼,众山奇应,今日停战,明日红军与西北‘剿共’各军立可开进于绥远战场。”[5]466甚至对于蒋介石本人,毛泽东等也致函陈言相劝,批判其错误之策,劝其改弦易策。毛泽东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国内政治形势说,“自此主张发表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而“先生则集中全力于自相残杀之内战。然而西北各军官佐士兵之心理如何,吾人身在战阵知之甚悉,彼等之心与吾人之心并无二致,亟欲停止自杀之内战,早上抗日之战场。”至于蒋介石所倚重军事围剿,即便是中央军也有山城堡之惨败。毛泽东对此分析道:“所以者何,非该军果不能战,特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宁愿缴枪于红军耳。人心与军心之向背如此,先生何清夜扪心一思其故耶?”同时再次恳请蒋介石,“天下汹汹,为公一人……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吾人诚不愿见天下后世之人聚而称曰,亡中国者非他人,蒋介石也,而愿天下之人,视先生为能及时改过救国救民之豪杰。”[5]463-464然而蒋介石仍一意孤行,视民心军心之不顾,置国家民族大义于脑后,亲自赴西安督战,不想恰恰在这个重要的关头爆发西安事变,蒋介石此时方知民众之心不可违,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乃历史发展不可逆转之大势。

参考文献

[1]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5编(一)[G].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5.

[2]张秀章.蒋介石日记揭秘:下册[G].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3]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战争和平的作文 第4篇

上面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这次习作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照片,想一想这个小男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联系照片上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互动空间】

涵涵:老师,我觉得这次作文太难了,要如何写啊?

老师:别着急,你可以仔细观察这张黑白照片,展开想象,想当时那战争的可怕场面,感受那孩子的惊慌、孤独、可怜。

涵涵:可是我想来想去,总觉得难写。

老师:这是一张照片,我们应从整体入手,先了解一下照片上都有哪些景物,有什么人,人与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会发生什么事。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这张照片可以按照从人物到景物,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

涵涵:老师,我看到照片的重点是坐在一片废墟上的小男孩。从他身边倒塌的建筑物、光秃秃的老树、身后坍塌的桥梁,可以看出这是战火中的悲惨场面。

老师:光观察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就要结合照片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

根据照片展示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来联想:

孩子的爸爸妈妈是什么人?是旅行者、是工人、是市民……

想象敌机轰炸前一刻的温馨情景,当时的热闹场面……

想象敌机轰炸时的情景……

想象敌机轰炸后的悲惨场面……

抓住照片中的重点——“孤独的孩子”展开想象:这个小男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涵涵:老师,我们还可以想象孩子在干什么,他的动作、语言、神态都应该描写出来。

老师:你说得很好!如果适当地描写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相应的表情、动作,这样能使人物的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和生动。

战争和平的作文 第5篇

这些日本人是什么驱使他们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是什么毁灭了他们最后一丝人性,让他们成为杀人魔,成为人面兽心的怪物。难道是欲望?没错,他们已被罪恶的欲望所迷惑,而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自己心中所谓的胜利,所谓的征服。

这些可恶得人,把他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日本人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战争和和平的作文 第6篇

关于战争和和平的作文一:

战争——每个时代交替不可取代的方式。如果说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那么人的天赋就是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哪一个新王朝的建立,不是用千万条生命作筹码换回来的。中国的第一代君王在并吞了六国后,开始了新一代的统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是在无数的战争中被瓦解。其间每一个新王朝的宫殿都是用血染成的,每一个亡国之君都是在金銮殿下的反抗中倒地。和平,为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和平,为什么总要在战争之后才威风凛凛的出现。

1860年10月,有两个强盗携手闯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璀璨建筑圆明园。他们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俩空身挺进圆明园,却披金戴银满载而出。园中价值连城的物品因无法搬走而以木棒毁之,却声称这是上帝的指引。圆明园在惨遭蹂躏之后,两个强盗又一把火焚之。三天三夜火海的煎熬,这颗曾经璀璨绝伦的明珠呜呼哀哉。可能失去的,总是最好的。可能因为它已不复存在,所以叫人们更怀念。

战争带来的代价为什么都很惨痛,所以现在现全球也越来越关注战争问题,一家以色列幼儿园的校训竟称:“今天最可爱的孩子,将是明天最强有力的炸弹。”战争,让太多正在成长的孩子还未知青春的色彩就已走上了不归之途。回顾历史,每一页都是殷红一片,我不知道将来的历史会不会也充满血腥。但愿人们可以谨记惨痛的.教训,让纯洁的白鸽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关于战争和和平的作文二:

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世界和平了,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停止了战争,世界才会友爱。谁都不喜欢战争的时代,苦难的时代。

在战争时代里,血流成河,到处充满了血的腥味。花儿不再盛开,天空变成了灰色,原本温暖的太阳如今却变得冷冰冰的。无论到哪儿,都是惊天动地的厮杀,闹得人人提心吊胆。战斗让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失去了太多亲人,孤独的孩子为失去了父母而在无声地哭泣;失去了孩子的父母伤痛欲绝,在奋力地挣扎。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时时刻刻都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

战争的时代烽火连天,充满了血腥与一切罪恶,而和平的时代却迥然不同,那儿拥有的是一切美好与欢乐。

和平的时代里,人们安居乐业,吃得饱穿得暖,生活过得美满幸福。大人们安心地开拓自己的事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番成就;孩子们可以穿着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衣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致志地上课,在书的世界里畅快遨游,所以人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了。在和平时代里,每个人都是快乐的,没有了痛苦,拥有了欢笑与幸福。和平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阳光灿烂,河流清澈,树木苍翠,人们善良,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世上的一切,才是最好的!

我们热爱和平,有谁会希望在战火硝烟中四处逃生?珍惜现在有的生活吧,多一份宽容,让和平永驻人间,让战争远离我们!

关于战争和和平的作文三:

战争使国家衰亡,战争使无数人无家可归,战争让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让无数的父母忍受着失去孩子的悲痛;让亿万妇女变成寡妇。可想而知,战争是全人类不愿看到的。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回首往事,中国人民饱受了太多的战争之苦。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有多少美丽的家园被吹毁;多少无辜百姓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提起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集提射杀、火焚和活埋。全市房屋许多被烧毁,整个南京城尸骨遍地,令人发指。

为了争取和平,制止战争,许多善良的人奋斗了一生,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华大夫为了反对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和平的事业,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抗日战场,用他们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一个个中国战士的生命。

以和平为话题的作文:战争与和平 第7篇

经过日军疯狂的轰炸后,只见黑暗的气息笼罩着整个上海的上空,浓浓的硝烟弥漫在空中,乌烟瘴气的。车站的天桥,月台和铁轨被炸得稀烂。到处一片狼藉,上海的火车南站,早已被日军炸得面目全非了,就像一个垃圾场似的,凌乱不堪,又浓又密的烟雾扑鼻而来。房屋残缺不全;高高耸立的铁架只剩下小半截;铁片,树皮,大大小小的倒在一旁。火车也被炸的粉身碎骨了。满地都是残砖破瓦。

就在不远处,有个孩子坐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只听见小孩撕心裂肺的大声哭喊道:“爸爸妈妈,呜,你们在哪里啊?不要离开我呀,呜,呜……”他一边哭一边用手背擦着眼泪。接着,他用小手紧紧的拽住自己的衣服,拼命的往后退,他显得那么茫然无助。他那瘦弱的脸上闪过一道害怕的,恐惧的亮光,不断的哭泣着。哭累了,声音也变得沙哑了,可是孩子还在不停的哭泣着,似乎在控诉着日军这一系列的罪恶行为。这一切,都被一名幸存的记者所拍到。

战争和平的作文 第8篇

一、两名下级军官概况

本文中的两名下级军官同属于新六军,他们分别为时任新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二连文书的李涤生和新六军二十二师六十四团九连排长陆中杰。二人作为热血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在抗战时期奔赴抗日前线。抗战结束后,二人又被迫跟随所在部队转战到东北战场上与解放军兵刃相见。

就在1946年2月16日沙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李涤生所在的连于当日深夜由富家镇驰援沙岭,但在行军途中遭东北民主联军三千余人的伏击。此战二连几乎全部被歼,东北民主联军俘敌67名,15名逃脱。陆中杰所在的九连2月16日深夜同样遭到东北民主联军的夜袭,至2月17日拂晓被全歼。虽然二人的结局无人知晓,但从国共战斗的状况来推断,二人多半已经阵亡。

在转战东北过程中,二人皆撰写了日记。其日记被东北民主联军缴获,1946年《辽东日报》进行了连载,同年被东北书店翻印,定名为《从江南到东北———两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的日记》。2012年二人的日记又与另外9名国民党下级军官和士兵日记合编成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国民党下级军官的日记———从江南到东北(1946-1948)》。李涤生的日记,记载时间从1946年1月2日至2月16日,记载日记的地点分别为南翔、赵黄地、富家镇,这三个地方是李涤生随部队转移并短暂驻扎的地方。陆中杰的日记,记载时间从1946年1月30日至2月16日,主要记录其到达东北以后的状况。

二、日记内容

李涤生、陆中杰二人的日记,虽然记载时间段不长,但记载内容颇多,如二人对于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思考,对政治协商会议从召开到闭幕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军队纪律和军队派系,以及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纵观所有内容,二人都表现出浓烈的厌战情绪和对实现和平统一、建设新中国的渴望。具体来说内容如下:

1. 放弃党争,实现和平,建设“富强康乐”的中国。

1946年1月2日李涤生在日记中写道:“假如我们中国人仍不团结,仍旧内战,那真是危险极了。国际地位降低,自己不争气,自己都不能治理,还有余力帮助人家吗?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中国执政的先生们,再不要闹意见了!赶快乘此千载难得之良机,团结一致,来建设一个富强康乐的新中国,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否则将陷中国四万万人于万劫不复之地狱。”[1]4-5此段文字表达了李涤生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其对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企望。

为实现此愿望,他希望中国上层各个党派能够摒弃前嫌,抛弃分歧,个体能够自觉加强修养。李涤生甚至下定决心,自“今天起我应有正确的人生观———应该为真理正义———从今日起作一个政治家,作一个政治家应该有远大的眼光,能看到世界的全部,不要只看到党或派。”[1]6可以说,李涤生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以及对和平的期望是殷切的。但是他幻想政党抛弃党派之争,特别是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无疑在思想上是幼稚的。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2]62-63

2. 希望到绝望: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至30日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二人日记记载的重点。在这次会议上,各党派最终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章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否定了国民党的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迫使国民党承认党派存在的合法性和各党派的平等地位,确定了民主改革的总方向。

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的1月8日,李涤生写道:“协商会也快开了,内战可在明后日停战,只要内战一停,交通恢复,国事一天一天就可以好转了。”“此会如果成功,实四亿五千万苍生之幸福,万一不幸则后虑无穷,吾人拭目以待。”[1]6李的记载使我们了解到,尽管国共军队之间的局部冲突依然存在,但国、共与各党派之间为战后中国实现和平进行了积极的磋商,这使得作为下级军官的李、陆二人对能够带给中国一线和平曙光的政治协商会议充满了期待和关注。1月11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第二天,李涤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中国和平曙光的第一天,中国的内战经国民政府及中央双方协议,于今日发出停战命令,并设军事调处执行部监督实行。”[1]7在李涤生看来,中国已然实现了和平。然而5天之后,即1月16日下午三点,李涤生就跟随所在部队被迫登上了美军军舰,远赴东北战场。与此同时,陆中杰也随军从上海赶赴了东北战场。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和平的希望,依然心系家国、民族命运。1月30日,政治协商会议即将闭幕前夕,已经奔赴东北战场上的李涤生在此日的日记中写道:“好几天没有阅报,政协会是否开得有结果,我不得而知。……中国如果仍无法消灭内战,则前途真有不堪设想之一日,国际地位不但要降低,而国家民族的利益也非常危险。”[1]9“国事如斯殊为惋惜,……我焉不能忧心如焚呢?”[1]4-5政协会议结束后,陆中杰在2月7日的日记中仍然没有放弃和平的愿望,他写道:“都是中国人有什么打头?天哪!还是和平了吧!”[1]17

通过二人日记可以发现,二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对战后和平充满希望,到对内战“明知不当,却无可奈何”,以至“常常感到敖(懊)丧、失望、悲观”,“精神焦闷之至!”[1]9随着战争的临近,二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愈来愈严重。

李涤生在1月31日写道:“唉,我真不忍中国人杀中国人。”[1]10“我不愿去做我不忍心去做的事,现在已逼我去做。目前的形势是避免不了战争。唉!以美国精锐武器来内战来杀自己的同胞,我根本反对,根本不赞成,但我也是一个可怜虫,反抗又有甚(什)么用呢?唉!我也只得昧心去执行我的任务。与同胞拼命,我的心痛极了!”[1]11战争打响后,二人内心的痛苦更是无以言表,李涤生写道:“作战以来心灰意冷,心如火焚,苦如倾诉,中国人杀中国人,令人寒心。中国真的长期内战,则元气必丧,非亡国不可。中国有血性有志气的人,谁愿来屠杀自己的同胞呢?”[1]12

二人心灵的痛苦乃至性命的丢失,归根结底源于南京国民政府“真内战、假和平”的意图。作为下级军官的李、陆二人,无法得悉,也无法会意中央的意图。

早在1945年9月20日重庆谈判进行时,蒋介石就曾密电各战区司令长官:“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3]21为了迅速清剿“土匪”,国民党命令重印1933年蒋介石编的《剿匪手本》,分发给各级军官。此《剿匪手本》是专门讲述进攻中国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方法的反革命小册子。同时蒋介石密电陆军司令官何应钦,称“此次剿匪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订《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其功于国家者必得膺赏,其迟滞贻误者当必执法以罪。希转饬所属剿匪部队官兵一体悉遵为要。”[4]1171

由此观之,李、陆二人最终充当了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的工具,二人的和平愿望也随着国民党进行的内战而破灭。

李、陆二人对于抗战后我国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怀、政治协商会议的关注等,也许无法涵盖和代表所有国民党军队和国人的所思所想,但是他们对于内战的厌倦、对于和平的期望却是时人的共同愿望。正如曹植的《七步诗》中所写: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国共产党正是代表了大多数国人的利益,顺应了国人希望中国实现和平的意愿,不仅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李涤生,等.国民党下级军官的日记——从江南到东北(1946-1948)[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新六军于1944年8月由驻印军队改编而成,军长为廖耀湘,下辖第十四师,青年军第二○七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系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主力部队,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号称“中国陆军的标准”,曾经在缅甸战场重创日军。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新六军空运至上海待命。1946年2月上旬,新六军乘坐美军舰艇被运抵东北战场参加内战。新编第二十二师是新六军的骨干班底,师长李涛。1946年2月中旬,该师参加了辽宁盘山的沙岭战役。在这次战斗中,该师六十六团两个营和师教导营、团机关炮连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东北民主联军的进攻。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9.

《战争与和平》的问世 第9篇

可是,在聚会的时间和地点上,托尔斯泰又开始了反复考虑。时间先是选择1811年,后来是1808年,最后确定1805年;地点也是一换再换,最后确定在女官的客厅里。

托尔斯泰写作时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对自己的手稿反复修改,甚至重写,即使在发表前也抓住一切机会修改,真是到了一种苛刻的程度。他说:“手稿放在我手里一天,我就要修改一天。”

代表他负责与印刷厂打交道的巴尔捷涅夫给他来信说:“这样下去,我们永远改不完,印不出来……您的大多数涂改都是毫无必要的……我已吩咐印刷厂把您的涂改计数算钱。”托尔斯泰回信说:“我坚信,涂改大有益处。因此,我不怕印刷厂算钱。”

在写第四部的时候,为了生动、真实地描写鲍罗金诺会战的情景,他觉得文字资料的记载远远不够,于是特地到鲍罗金诺住了两天。会战是凌晨打响的,他特意在凌晨的时候到实地去观察当地的景物,还画了原野的地图,标注了附近乡村和河流的位置。

《战争与和平》出版后,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好评。可是托尔斯泰对此很淡漠。他写信给朋友斯特拉霍夫说:“您那么赞扬我真多余,我很不自然,赞扬对我是有害的。”

战争和平的作文 第10篇

君不见,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的今日,美伊战争依旧持续,伊拉克的上空依然硝烟弥漫,伊拉克的人民依旧是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美国,却置联合国和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职责于不顾,我行我素,大举推行霸权主义。

众所周知,伊拉克是“石油王国”,那里埋藏了占世界大部分的石油,而石油也成为伊拉克人民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但那都已经成为往事,如今的伊拉克人民再也不能安居乐业,用自己的石油和世界各国的人民交易,换取生活用品。来往飞奔的军车代替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呼啸的警报代替了往日的欢声笑语;难民奔波的脚步代替了往日的轻歌曼舞。如今,在这片昔日繁华的土地上,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无家可归!

相互尊重主权,在这里消失了;互不干涉内政,在这里消失了;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在这里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硝烟炮火,是军车坦克,是国土的支离破碎,是弱小国家的人民痛苦的呻吟!

关于和平与战争的作文 第11篇

你们好!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战争让无数人民失去了生命,让无数人无家可归。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有33个国家参战,卷入战争人口达15亿以上,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第二年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20多亿人卷人战争,多达7000多万人,现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更加巨大,据报告自1990年至20,因战争世界上有200万儿童死亡,600万儿童受伤或残疾。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让多少出国留学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不被导弹的气流掀翻。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免遭炸弹的炸片击穷。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和我们一样共同欢笑,共同游玩,共同工作,互相学习,探索和改善大家的生活,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让那已经能听见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描写战争和和平的作文 第12篇

就比如说美伊战争吧!这是两国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灾害。在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那里的居民吓得不敢出街。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含着泪珠,他们的心里是多么的不满啊!为什么弱小的国家,就一定要受别人的欺负。多少次因为种族的歧视,国家之间的战争。弄得人们家不可归,可谁知道他们的.怨恨呢?谁来理解他们呢?

不管是正义的战争,邪恶的战争;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人们都畏惧着它。为什么会爆发这样的战争?因为美国已经被犹太集团所操纵,占领伊拉克仅仅只是犹太集团庞大侵略计划的序曲。美军攻下伊拉克后,将以伊朗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藉口出兵伊朗,最后则轮到叙利亚。最终目的是通过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兰民族的经济命脉——石油,从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个中东地区。

事实已经证明:伊拉克战争,美国不是反恐,而是在制造恐怖。是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整个中东,而发动的第一场战争。无论布什如何狡辩,都无法否认这些铁的事实。美国人内心的邪恶,伊拉克人民的恐慌。伊拉克战争让我们知道:伊拉克需要温暖,世界需要和平。

战争和平的作文 第13篇

一、性格上相异的两位女性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树立了两位女性———海伦与娜塔莎, 她们是两位在性格上对立的女性。海伦是一位有着“形体美”的女性, 她貌美如花, 却没有灵魂与责任; 而娜塔莎则是一位有着“内在美”的女性, 她尽职尽责地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与海伦相比, 娜塔莎是所有男性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当然, 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来看, 两位女性究竟是好是坏, 似乎其评价者只有一个, 即———男性, 男权社会里的女性的价值评价, 都是由男性来完成的。

1. 放荡不羁的海伦

海伦无疑是一位美丽的女性, 连托尔斯泰本人也在作品中用“美丽”来形容她, 作者曾对她做了非常精细的描写: “美丽的公爵小姐海伦走过时, 她那有常春藤和青苔花边的素白礼服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白净的肩膀、光泽的头发和璀璨的钻石都光彩夺目。对所有的人都笑容可掬, 似乎她把欣赏她的身材、丰腴的双肩和装束入时的非常裸露的胸脯和背脊的美的权力慷慨大方地赐予每个人, 似乎给全部舞会带来光彩的也是她。”[1]10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就毫不吝啬地对海伦的形体进行了赞美, 显然这种赞美是赤裸裸的对身体的描写。从此, 我们可以看出, 托尔斯泰对海伦这个女性形象, 已经界定到了“肉欲”的层面。

海伦在男性眼中是一位有着女性诱惑力的女性, 她用自己身体的女性魅力不断的去勾引男性, 并且把这当成一种享受。“海伦是只知道追求感官刺激的情欲动物, 只为‘肉体’而活着。”“在她的概念中, 一切宗教的意义, 无非是在满足人类欲望的同时, 又不失一定的礼仪。”[2]显然海伦是一位淫荡与不安分的女性, 她没有道德的底线, 在身体的肉欲与灵魂的选择中, 她选择了前者, 似乎海伦并没有对“灵魂”有过过多的思考。对欲望的无限放纵, 使得她在外在表现上总让人与虚荣、淫荡与邪恶分不开。可以说, 海伦是托尔斯泰笔下追求“肉欲”人物形象的代表。

2. 贤妻良母的娜塔莎

与放荡不羁的海伦相比, 娜塔莎就像是来自天堂的圣女一样纯洁的女性。娜塔莎也曾拥有开朗、快乐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也曾有过美艳的一面, 但是当她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 她便将女性的妩媚与美艳收了起来, 走向了家庭, 这大概是所有男性理想的女性形象。娜塔莎虽然是男性的好妻子、子女的好母亲, 但这不代表她仅仅是一个只会顺从的女性, 她也着优秀的一面: 她喜欢唱歌跳舞, 而且还会骑马; 她有一颗同情之心, 曾主动帮助那些在战争中受伤的人等等, 可以说娜塔莎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合格的妻子形象。

对于娜塔莎这个女性形象, 以往很多文学评论家都对其大加赞赏, 叶尔米洛夫曾评论娜塔莎说: “她极其充分地体现了生活本身的广阔和丰富, 在她身上, 为了自己而对真正广阔和丰富生活的热烈追求, 跟为了人人获得同样生活的心愿, 幸运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她幸福美满生活的条件, 她要求周围所有人的生活也美满; 因而她对自己的爱, 也意味着对人们的爱; 她的心怀是向整个世界敞开的。”[3]

有很多评论者把娜塔莎这个女性形象, 用“象牙女郎”来形容, 所谓的“象牙女郎”是指那些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标准而被“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意志, 正如古希腊神话中那个叫皮革利翁的男子, 他对身边的女性身上的特点不满意, 比如虚荣、自私等缺点, 于是他用象牙“塑造”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女性形象, 这个女性拥有着无限的美貌、良好的品行, 对他百依百顺, 于是皮革利翁爱上了她, 她也成为“象牙女郎”的代名词。显然, 评论家给娜塔莎这个称谓是符合的, 娜塔莎正是这样一位“象牙女郎”, 她牺牲了自己, 而只为男性与社会存在着, 尽职地扮演着母亲与妻子的形象。与放荡的海伦相比, 她没有海伦那种“肉欲”的追求, 她不为自己而活, 而是为了责任而活。

从中可以看出, 海伦与娜塔莎是两位在性格上截然不同的两位女性, 她们在人生、家庭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 从这方面来看, 对海伦的否定、对娜塔莎的肯定似乎是没有争议的。

二、同为女性的地位

站在道德角度来看, 海伦与娜塔莎是两位完全不同的女子, 她们在家庭、个性价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取向。但是, 她们同为女性, 在男权社会下, 她们又有着相同的地方, 正如波伏娃所说的那样, 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社会中的“他者”而存在的, 她们没有自我, 附庸于男人而存在。虽然海伦与娜塔莎在性格上、外表上完全不同, 但是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 两位女性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 海伦

海伦的父亲瓦西里公爵, 是男权制社会的象征, 海伦并没有受到其丈夫的控制, 但是她的父亲却扮演了“男权制”的地位, 使得海伦变成了人们眼中的轻薄女子。海伦的父亲想要霸占皮埃尔的财产, 于是他让自己的女儿海伦去勾引他, 而放荡的皮埃尔在面对放浪的海伦时, 也被她女性的肉欲之美所倾倒, “海伦向皮埃尔瞧了一眼, 对他轻轻一笑, 那是她用来对谁都露出的明媚的微笑。”[1]205为了占有海伦, 尽管他并不爱海伦, 但在性欲面前皮埃尔让步了, 他与海伦结婚了。正如在文中所写的那样, 当海伦与皮埃尔参加舞会时, 海伦丰满的上半身, 让皮埃尔目不转睛, 当他与海伦靠近时, 他想“她在我的心中引起的感情之中, 有一种可恶的、见不得人的东西”[4]。由此可见, 皮埃尔对海伦仅仅是肉欲上的吸引, 与之结婚, 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就海伦与皮埃尔结婚这件事上可以发现, 海伦去勾引皮埃尔并非她的本意, 是她的父亲为了财产而强迫她去做的。无论东方与西方, 男权制社会是最为普遍的社会形态, 海伦正是这样, 她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去勾引皮埃尔, 在男权制社会背景下, 她不可以反抗自己的父亲。因此, 海伦变得放荡不羁并不全是她自己的责任, 而是“男权制社会”下男性操纵的结果。

2. 娜塔莎

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中完全是一位理想的女性形象。在少女时期, 她虽然不如海伦那样美貌, 但是也有着快乐、开朗的性格, 她也曾参加种种沙龙、舞会, 在那里尽情展现自己女性的魅力。

但是当她结婚之后, 这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她不如以前一样精心地打扮自己, 而是常常不修边幅, 对于自己的头发、衣服也不再关心; 就连说话、办事时, 她都不再如以前那样优美与典雅。娜塔莎完全变成了一个主妇、一个母亲。可以说, 当她嫁给皮埃尔之后, 娜塔莎就被男权制社会困得死死的, 她不再为自己而活, 而被男性、为社会而活。当她与皮埃尔结婚后, 皮埃尔成了娜塔莎的主体, 她把这个男人当成自己的全部, 当皮埃尔外出时, 她就在家里傻傻地思念着他; 当接二连三地生了孩子之后, 她不再是她自己, 而成了社会体制下的母亲与妻子。

男权制社会里的女性是可怜的, 她们没有自我, 为了家庭和男性而活, 娜塔莎就是这样的女性。波伏娃曾在其《第二性》里说: “她再也没有形成她以往魅力那种始终燃烧的生命光辉。如今, 人们常常看到她的面孔和身体, 却看不到她的心灵, 只看到美丽的、生殖力强的健壮女性。”这仿佛就是在评论娜塔莎, 她在嫁给丈夫之后, 她没有自我的存在, 是对男性社会、对男性的屈服。古往今来, 大多数评论家都对娜塔莎这个形象大加赞扬, 这也难脱其男权制思想的控制。所有人都站到男权社会的立场上, 对女性进行评价, 而这时在他人眼中的女性就是娜塔莎的样子:温柔、贤惠而又把男人当作自己生活的中心。也可以说, 这样来评价女性的人, 他们并没有公平地对待女性, 而是把女性当作男性社会里的“他者”, 以男性与社会的价值标准, 来对其进行评定。娜塔莎, 也无疑是男权制社会里的一枚“棋子”。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可以发现《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位女性, 她们性格上截然不同, 一个放荡肉欲、一个是贤妻良母, 她们在生活中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当我们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 就会发现, 她们都是男权制社会的牺牲品, 她们无论行为上有何不同, 都与男权制社会脱不了干系。虽然海伦是一位品行不端的女子, 她放荡不堪, 不断地去勾引男性, 但是她却能够在某一方面为自己而活, 尽管从道德上来讲, 她是不道德的, 但是她能够不为世人的眼光, 而做出的这一点点反叛的勇气, 却是值得现代女性学习的。相比之后, 娜塔莎则彻彻底底是一位受男权制毒害的女性, 没有自我的为家庭、为男性而存在的她, 反而更应引起现代女性的深思。

参考文献

[1][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华明, 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10.

[2]刘丽辉.托尔斯泰作品中三位女性物命运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56.

[3]叶尔米洛夫.艺术家托尔斯泰与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M].莫斯科:国立文学艺术出版社, 1961:88.

二马的战争与和平 第14篇

战争

周五。晚9时45分,老马和小马敲门。

“回来啦!”“嗯,回来了。”二马如常应答。我榨好果汁,刚走到客厅就听见激烈争吵。我跨进书房,二马正脸红脖子粗,四目怒视,眼看要发生肢体冲突。

“哎呀,刚才好好的,转脸就雷声滚滚,邻居都休息啦。”我边说边拉走小马,关严书房门,先隔离。

“学了一周,放松下不行吗?”小马一屁股坐到床上,气愤又委屈。“我一首歌还没听完,他就催了两次,我心烦,说‘快不了,结果他一下子就把电脑关了,太不尊重人了!”估计是小马的态度激惹了老马的情绪,但这茬先不提。我只赞同地说:“嗯,爸爸有点过分。”“不是有点,是太过分了!我忍他不是一年半载了!”小马满脸怒气一腔愤慨。“哟,潜伏期还挺长,可以做特工了。”我笑着调侃,小马翻翻眼睛没理我。

我稍微停了停,语调缓慢地说:“这个吧—要从一个人的生长环境来看,你看爸爸和姑姑们在爷爷面前是不是很顺服?”“嗯。”“老马家的家风就是长辈有绝对权威,小辈完全服从,所以,爸爸不能容忍你态度差。”“我一次态度差他就不能容忍了,他总居高临下教训人,我还无法容忍呢。”“对,人人都有不能容忍触碰的软肋,彼此间发生摩擦也正常,只要相互多宽容理解,矛盾会慢慢化解的。”“我和他的矛盾没法化解,他不讲理。”小马执拗地说,但情绪已经不像刚才那般激愤,音调也降了下来。

“确实,爸爸不民主不讲理,你既然这么了解,就别跟他讲理了,咱们今晚不理他。”抬头看看钟,快11点了,我拍拍小马的背,转移了话题。

安抚了小马,去看老马。他正沉着脸抽烟,我赶紧八卦了会儿足球和彩票,老马脸色渐渐缓和。我打着哈欠往外走:“困了,先睡了。”门口处转回身,不经意地说:“对了,小马现在长大了,以后咱俩不能再把人家当小屁孩儿了。”大男人爱面子,点到就好。

僵持

周六。

小马有了难题,平时,他那套大校服都是老马手洗的,现在当然没法张口了。餐桌上,二马做不识状。饭后,小马“吭哧吭哧”地把校服搓洗了,看起来累得够呛。

午后,小马因顺畅做出两道压轴题,精神明显振奋了。我借机问:“生活,有时也不错,是不是?”“是。”“可你俩昨晚的架势,很有种鱼死网破的感觉。”“嗯,昨晚大吵那会儿真想跟他拼了。”

“冲动是魔鬼啊,以后要学着控制情绪,不成熟的人才动不动就跟人拼呢。”“呵呵。”小马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有些细节你可能没在意,以前爸爸习惯晚饭后去泡三四小时澡,自从你有晚课,他都不泡澡了;他还推掉不少应酬,爸爸挺在意你。”“哦,是吧。”小马犹疑地应着。“有时,爸爸加完班七八点了,还饿着肚子去接你。”“嗯,是。”这次小马口气肯定了。“爸爸常跑老远买你爱吃的面包,为了新鲜,总现吃现买,不嫌烦。”小马没吱声,脸上现出惭色。我趁势小结:“当别人不小心对我们做了错事后,我们要多想想他对我们做过的好事。”小马微低着头默默静听着。

晚上,我问老马何时能恢复邦交,他闷声答:“顺其自然。”

显然,尽管情绪都平复了,但打破僵局,还需契机。

和平

周日。冷战进行中。

我问小马:“明天周一,面包怎么办?”“在楼下面包店买。”“你俩何时能对话?”“明早再说。”忽然间,原先那个爱依赖、常常没主意的孩子就长大了。看来,父子危机也可成为孩子成长契机。

傍晚,老马出去了一趟,回来时手里拎着袋面包,小马看到了,眼里一亮,但没说什么。

老马往冰箱里放面包时,发现冰箱里漆黑一片。“冰箱坏了吗?”“不能吧,刚才还好好的呀。”我答。“灯不亮了,也不制冷了。”“是不是插排坏了。”我边说边找出个新插排换上,依然不亮。老马把冰箱拉出来,想卸后盖,但只找到把一字螺丝刀,而冰箱上的螺丝是十字形。正挠头呢,小马无言地递来个木盒,里边齐全地码着各式螺丝刀头。

父子俩搭着手卸开后盖,看来看去,啥毛病没有。“再插上电源试试。”我把电源插上了,“咔哒”一声响,冰箱竟然启动了。“莫名其妙啊!”二马瞪着眼,诧异对望。然后,我听到了简短对话:“爸,你给我买面包啦?”“嗯,买了。你这套工具不错啊!”“那是。”僵局打破了。

矛盾化解不好,就会成为洪水猛兽,让亲情疏离,还会在孩子心灵留下伤痕;化解好了,父子会更了解对方,他们的关系也会升华。

上一篇:gsp内审末次会议记录下一篇: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