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

2024-09-16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精选8篇)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1篇

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吉林省德惠市市医院

【摘要】 目的:肢体恢复护理有利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或消除患者功能残陷,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

。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采取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可促进其瘫痪肢体的恢复。结果:开展系统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可提高患肢的肌力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信心;同时消除或减轻患者某些功能上的障碍,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对疾病的控制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 脑出血;肢体康复护理;效果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5年至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脑出血患者,均按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而确诊

[3]

并行头颅CT诊断为脑出血。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年龄为57.5岁;平均住院天数28.94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出血的类型和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按Lovett Kw 1966年提出的LOVETT手法,即神经内科肌力检查方法,肌

力共分为六级:0级,未见肌肉收缩;Ⅰ级,有稍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Ⅱ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Ⅲ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Ⅳ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Ⅴ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与病情轻重有直接关系,如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继发性偏瘫或轻度偏瘫以后逐渐加重,提示颅内有继发性出血或引流不畅[4]。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开始早期瘫痪肢体的功能练习[5]。

1.2.1 对脑血管病导致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越早越好[6]。

1.2.1.1 合理使用床垫 床垫不宜太软和太硬,太硬易使关节突出部位发生褥疮,太软易使患者身体下陷,不易变换体位,易发生股关节屈曲挛缩。

1.2.1.2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患者应每隔2 h~3 h翻身一次,则卧位时多向健侧卧位,防止患侧上肢及肩关节牵拉受压,防止关节挛缩、变形、痉挛。仰卧位:将头放于正位或患侧位,患侧上肢肩胛骨尽量向前伸,肩关节外展、外旋,以防肩关节半脱位;上臂与躯干间放一浴巾卷,以防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保持伸展位并在其下垫软枕,将骨盆与髋关节前挺;膝关节垫以软枕使稍屈起,以防止肌痉挛;踝关节背屈90°,以防止足下垂与足内翻。侧卧位:应鼓励患者每日侧卧一定时间,由于患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微循环不畅,患侧肢体受压易导致缺血坏死,故提倡健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翻身时间以1次/1 h~1次/2 h为宜。患侧与健侧交替时,以健侧为主,防止长期仰卧位带来伸肌紧张,患侧卧位不宜过长,30 min后可转至健侧或平卧位。

1.2.1.3 肢体按摩 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每次功能练习之前进行,以激发其功能活动[7]。按摩方法:治疗时应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速度先慢

[8]后快,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柔和、力度适中。

1.2.1.4 被动运动 从患病当日起,只要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在不影响患者抢救的同时,康复练习应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由受过练习的护士为患者做肢体的被动活

动,肢体康复训练时应先从肢体远端至近端,幅度由小到大,从被动变为主动循序渐进[9]。每日1次~2次。活动时肢体应放松,活动范围应为正常活动的50%,每次活动时要向患者解释早期康复练习的益处,并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流,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0次,但以不引起患者劳累为宜。1.2.1.5 床上运动练习

1.2.1.5.1 翻身 采用 Bobath手位(将患手拇指放于健手拇指上方,十指交叉握手),肘关节伸展,上举上肢至肩前曲90°位,向健侧翻身时,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用健腿抬动患腿即可转向健侧,护士站在患者背侧轻扶患者臀部即可顺利翻身。

1.2.1.5.2平移 先将健足插入患足下方,用健足勾住患足向健侧移动,再用健足和肩支撑臀部将下半身移向健侧,后将头顺移至健侧。

1.2.1.5..3 搭桥运动练习两下肢屈膝,使两膝屈起并拢,两脚心朝床面而立,双手支撑床面,嘱患者抬起臀部,形成桥形,可反复进行。

1.2.1.5.4 躯干活动练习两下肢屈曲成90°,膝部并拢,足低下立于床面,然后轻柔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当摆向左侧时,患者头肩向右;当摆向右侧时,患者头肩向左。

1.2.1.5.5 起坐练习将健腿伸于患腿下方,将患腿带至床侧,患者转至侧卧位并以健侧前臂支撑躯干,将头抬至竖立位时,用健侧上肢推动支撑使躯干竖立,坐于床边。

1.2.1.5.6下床练习从床上到床边到下床活动循序渐进,时间5-10min开始渐至每次3-45min,如无适可2-3次/d[10]。如熟练后可进行站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11]。

1.2.1.5.7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病人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根据病人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疏导其家属、同事对病人的宽慰,树立力索能级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12]。

1.2.1.5.8肌肉松驰训练

以心理疏导和被动活动的方式缓解肌肉紧张[13]。1.2.2 实施过程 本科11名护理人员,分成两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1名组长,4名组员。

当班护士负责完成患者的入院指导,住院期间的康复练习由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共同完成。出院时,出院指导与恢复期康复练习由主班护士和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前的1 h~2 h完成,每组护士与主管医生合作,形成医护一体的患者责任关系,使患者得到全面的照顾和关心。医护间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可以共同商讨,共同完成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效果评价 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每日进行查房,随时了解患者的动态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欠缺和不足,针对个体差异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及时调整练习强度,并不断完善康复练习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2、结果

康复组15例患者治疗前的肌力:0级6例,Ⅰ级2例,Ⅱ级~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2例。康复护理后肌力:Ⅴ级8例,Ⅲ级~Ⅳ级4例,0级~Ⅱ级3例;其中12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3例患者肌力较住院时有明显的改善,且未发生肌肉挛缩。对照组治疗前肌力:0级~Ⅰ级11例,Ⅰ级~Ⅱ级1例,Ⅱ级1例,Ⅲ级~Ⅳ级1例,Ⅳ级~Ⅴ级1例;治疗后的肌力Ⅴ级3例,Ⅲ级~Ⅳ级2例,0级~Ⅱ级肌力10例,并有1例患者由入院时Ⅳ级肌力降低到Ⅰ级;其中仅有3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余11例患者未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表明: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3、讨论

3.1早期进行肢体康复治疗 随着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康复练习在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脑出血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最快[14]。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时间缩短,独立行走人数增多,回归家庭的病例数明显增多。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患者的偏瘫,在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练习,可显著提高患肢的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早期康复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3.2 降低致残率 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需要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改

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15],降低脑出血患者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减轻偏瘫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3.3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成效。当病人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接触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16]。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病人对康复的信心。4.结论

早期采取积极的正确康复护理训练,是提高脑出血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有力保证,但完全康复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被动与主动,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康复器械、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17]。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2]陈晓江,李远新,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8,8(8)11-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4]黄小惠,陈伟娟,邓桂芳,血肿抽吸术加冰盐水循环灌洗治疗脑出血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21(2)上半版27-29。

[5]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6]马英峰,陈晓,脑出血管病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增刊16-17.[7] 王静,徐孟雅.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练习及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2(3):9394.[8] 王凤华,周凯.1例重型脑挫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康复护理[J].华夏医学,2003,16(5):740.[9]尹丹芳,高芝金,郝玲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5(10): [10]刘雪珍,脑出血的临床护理.中华现代执理杂志,2006,8(3): [11]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4.[12]刘岩,李友莲.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1-12: [13]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4.[14]陈晓红,李远新.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0,8(8)12.[15]赵凤春,冀秀芳.脑卒中偏瘫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2,16(4):195.[16]张俸玉,苟凤阁,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

[17] 马英峰,古丽阿扎提.脑血管病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国外护理杂志,2005,(24)17.6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2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的探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的患者56例,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28例) 和对照组 (28例) 。研究组 (28例) 中,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9例, 年龄为54~72岁, 平均年龄 (62.4±8.2) 岁;对照组28例) 中, 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为50~72岁, 平均年龄 (61.3±10.4)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 年龄>60周岁。 (2) 脑出血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1.2基础护理:

(1) 入院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2) 积极控制血压, 但避免降幅过大; (3) 遵医嘱帮助患者服用药物; (4) 患者接受特殊检查, 保持头部稳定, 检查过程中护士全程陪同。 (5) 严格记录患者每日尿量、24 h出入量变化。 (6) 加强病情观察, 记录患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 (7) 昏迷者, 注意患者口腔内是否存在异物, 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呕吐量和颜色。

1.3 康复护理

1.3.1 心理康复:

(1) 脑出血起病急, 发展快, 患者难以适应突然发生的肢体瘫痪状况, 脑出血偏瘫患者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而且患者会觉得自己失去生活能力, 会出现悲观、消极厌世等不良情绪, 容易产生悲观和消极的负性情绪。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 延缓疾病的康复。 (2) 护士在护理中要耐心告知患者脑出血的发病过程、治疗方法、疾病预后、康复方法, 让患者增强信心,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2]。 (3) 让护士与患者有更多的接触,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4) 患者在进行康复运动时, 消除患者的顾虑和不必要的悲观情绪, 克服其自卑感, 让患者认真配合功能训练。

1.3.2 脑水肿期护理:

(1) 脑出血急性期需要选择健侧卧位, 在肢体摆放时, 注意在患者肢体下垫软垫。 (2) 每4 h为患者翻身一次, 注意骨突部位长期受压, 以预防压疮。 (3) 肢体摆放:患侧肩关节下垫枕, 肩上抬;患侧髋关节外旋;患侧足下蹬枕, 踝关节呈90°。 (4) 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由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 每日帮助患者被动活动痉挛肢体, 采用肩、膝和踝的伸展、屈曲等活动。在康复护理时注意活动力度。在护士进行康复护理时, 让患者家属逐步掌握, 学会为患者进行抚摸、伸屈肢体和翻身训练[3]。 (5)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

1.3.3 稳定期护理:

当患者的患侧肢体肌力恢复到Ⅲ级时多以主动运动为主, 主要进行四项训练, 旋转运动、翻身训练、桥式运动。 (1) 旋转运动:患者仰卧位, 屈膝、屈髋, 健手托住患侧肘关节, 双上肢做前屈、前伸运动, 在运动时尽量将患侧肩胛骨脱离床面。 (2) 翻身训练:锻炼患者仰卧位从患侧翻向健侧, 护士在患者翻身时给予一定阻力。 (3) 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 保证抬起臀部与躯干在同一直线上, 护士左手放于患侧股前面, 下压膝关节, 同时向足前方拉股骨内、外侧髁, 帮助患者伸髋, 鼓励患者尽量使臀部抬高脱离床面。

1.3.4 恢复期护理:

恢复期护理主要包括起床练习、姿势镜训练、站立/行走锻炼、日常生活训练。 (1) 起床练习:健侧肘关节撑在床面上, 患侧肘关节外旋, 腕关节屈曲90°, 五指分开支撑在床面上, 重心逐渐移至下肢, 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协助其站起。 (2) 姿势镜训练:患者站立在姿势镜前, 医师不断调整患者姿势, 让患者通过视觉调整躯干平衡。 (3) 站立、行走锻炼:先扶患者在床边原地站立, 然后进行原地踏步, 适应重心转移。 (4) 日常生活训练:让患者练习相互对指、快速指鼻、做针线活、翻牌等精细训练。

1.3.5 随访指导:

(1) 督促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 戒烟、戒酒。 (2) 勿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4) 平时要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5) 邀请家庭成员集体参与, 督促患者认真参加康复锻炼的全过程。

1.4 观察指标:

对比 (1)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上下肢肌力。 (2) 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观察项目有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上下肢肌力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上下肢肌力结果比较无差异 (P>0.05) , 护理后上下肢肌力结果比较有差异 (P<0.05) , 见表1。

2.2 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1例褥疮、1例泌尿系统感染;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2例褥疮、1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 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17.8%, 两组间比较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发生后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损害, 其患侧躯干肌张力异常, 且出现肌张力下降, 使身体两侧的处于不平衡状态。本次研究中, 对研究组患者给予采取康复护理, 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在上下肢肌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提示:经康复护理可促进大脑病灶周围的神经细胞通过轴突再生, 经调整肌张力, 使前庭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互相协调, 使身体的恢复平衡与稳定[4]。还有学者指出通过合理的体位、主动和被动的关节训练等康复护理, 可以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康复训练中, 使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5]。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认为通过有效的康复护理, 可以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上下肢肌力, 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诊断为脑出血的患者56例,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 (28例) 和对照组 (28例) 。两组基础护理相同, 研究组加用康复护理。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上下肢肌力。②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上下肢肌力结果比较无差异 (P>0.05) , 护理后上下肢肌力结果比较有差异 (P<0.05) 。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17.8%,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通过有效的康复护理, 可以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上下肢肌力, 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护理,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翠香.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5) :151-153.

[2]曾丽媚.早期康复护理在基底节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 (4) :152-153.

[3]赵连玲, 王艳红.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和并发症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5) :217-218.

[4]杨巧巧, 于荣强.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4 (3) :553-553.

脑出血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4篇

关键词脑出血吞咽困难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脑出血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39~81岁。46例患者均意识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根据吞咽能力评判标准划分患者[1]:①正常:具有正常的摄食吞咽能力;②轻度障碍:轻度吞咽困难,完全能经口摄食;③中度障碍:部分食物能经口摄食,需静脉辅助营养;④重度障碍:完全不能经口摄食,需鼻饲和静脉辅助营养。其中轻度吞咽困难18例,中度吞咽困难13例,重度吞咽困难15例。

康复训练及护理:⑴基础训练:通过基础训练,可提高口腔、舌、咽喉肌肉运动的力量和协调性,改善吞咽功能。①发音训练:由于吞咽障碍时咽喉反射是不随意的,而体内器官很难接近,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嘱患者深吸气后张口发“啊”“咿”“唔”音等也可指导患者缩唇做吹口哨动作,诱导发音,通过声门开闭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2],4次/日,每次10分钟。然后学说常用的熟悉的单字、双音词、短语、短句、再到简单的对话。②舌部训练:将患者手洗净,取无菌纱布将其食指包绕放于口中,让患者模仿吸吮动作,体会吸吮感觉[3]。每天晨、晚间各做1次,每次10分钟。嘱患者张口伸舌,让舌尖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运动,舔及上下唇及左右口角若患者不能主动伸舌运动,用消毒纱布包住舌头,然后用舌钳夹住舌头,进行上下左右运动,训练舌肌的灵活性,2次/日,每次10分钟。③颊部、喉部内收肌运动训练:护士可用小指沿患者齿龈部摩擦,而后以半圆运动向外推颊部。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鼓起腮,使双颊部充满气体,轻轻吐出,以刺激颊肌和软腭的运动。也可主动或被动地活动患者下颌,使患者作咀嚼动作。喉部吞咽训练时,护士可将拇指和食指轻置于患者喉部适当位置,嘱患者反复作吞咽动作练习。让患者做吸允、龇牙、鼓腮、叩齿、张口、闭口动作,反复进行3次/日,10分/次。④咽反射训练:寒冷刺激能有效的强化咽反射增强吞咽力,采用冰冻的棉棒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可使咽反射变快。反复多次以后,让患者做空吞咽动作,也可以让患者吞咽冰块,以刺激咽反射。⑵进食训练:进食训练包括进食时患者的进食体位、食物的选择、用量等,目的是保证患者摄取足够营养,使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①进食前准备:保持环境整洁安静,使患者集中注意力,做好心理护理,嘱咐患者保持轻松、愉快情绪;清洁口腔,吸尽痰液后休息30分钟再行喂食,常规备好吸引器。②进食体位:可以先尝试30°仰卧、颈部前倾势.如果患者功能有所改善,确认能安全吞咽的话,可抬高角度。在床倾斜至60°之前,应采取防止误咽的颈部前屈位。在麻痹的情况下,最好采取“健康一侧在下,麻痹一侧在上”的半仰卧位,颈部朝向麻痹侧,重力作用下食物落至运动正常的健康一侧,使吞咽顺畅。③食物选择:食物应选择清谈,少油腻软食为宜,如糊状或胶冻状的黏稠食物,为便于吞咽,食物通常作成中药丸大小,此外,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用以增进食欲。④进食的协助:当患者开始进食时,食团要适宜,开始可给予1/4勺,逐渐增加到1勺,把食物放在患者健侧舌上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将食物全部咽下,张口无误后再送入食物。每咽下1口应清理口腔1次。在协助患者进食过程中,可适当给患者喝1口白开水,一般不用吸管,以免液体误入气管。对因真性球麻痹而致口腔或咽部运动障碍,不能维持由口摄入足够饮水量与热量的患者,可用鼻饲的方法进食,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有效后再行经口饮食训练。⑶鼻饲护理:重度吞咽困难的患者不能经口进食,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和保证患者的生理需要量,发病48小时后给予鼻饲。鼻饲时抬高体位,可防止逆流、误吸。进食前后要留意观察胃管是否在胃中。在患者剧烈咳嗽,或泛起呕吐反射时,可能使胃管脱出。每次鼻饲前应先回抽,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或胃潴留。如无异常可缓慢注入少量温开水(20ml),然后再灌注鼻饲药物或流食。鼻饲速度应缓慢,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鼻饲后用温水20ml冲刷胃管,避免食品残留在胃内发酵或变质,引起患者胃肠炎或堵塞管腔。⑷物理治疗与针灸治疗:脑出血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物理治疗与针灸治疗可以使患者较快的恢复吞咽动作。①物理治疗:在咽喉区进行中频电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锻炼肌肉产生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电流作用深,对皮肤刺激小,提高咽、口区肌肉力量。2次/日,每次11~15分钟。②针灸治疗: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取印堂、人中、地仓、廉泉、承浆等穴位,同时在两侧咬肌、舌下肌各取一个阿是穴。常规消毒穴位,用一寸28号毫针斜刺以上穴位,注意毫针不能刺透口腔内膜,然后在阿是穴咬肌,舌下肌两侧各直刺1针,并加电刺激(用断续波刺激)2次/日,每次15~20分钟。

结果

重度吞咽困难15例,明显好转4例,好转5例,有效率60%;中度13例,痊愈1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7例,有效率76.92%;轻度18例,痊愈8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4例,有效率83.33%;总有效率73.91%。

讨论

吞咽障碍的康复不但需要康复医师积极理疗,也需要护士的参与。必要的护理介入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结合患者和家属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家庭的支持作用,使患者積极配合摄食、吞咽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获得足够的营养,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Ellul J,Barer D.On behalf 0f ESDB/COSTAR collaborative dysphasia study.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of a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men(SSA).Cerebrovas Dis,1996,6(Suppl 2):152-153.

2董金华,范晓华.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临床护理,2010,17-2040-0.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5篇

肠炎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节制,有时候不吃饭,有时候又暴饮暴食,吃饭不正规,不对点,不吃早点,随着时间一久肠炎就容易恶变最终导致导致结肠癌。

结肠癌患者在患病期间无法进行饮食,那么患者的身体就会越加的消瘦,导致身体的各种器官因为营养不足,使生理功能有所减退,可见疾病给患者的危害是十分的严重的,所以患者在生活中一定要积极的采取措施促进结肠癌康复。那么结肠癌患者的康复护理需要注意哪些?

1、运动护理:患有结肠癌的患者,不管是在患病期间还是在治疗期间,以及在治疗之后,一定都要尽所能及的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度的劳累。对于患者而言,最正确有效的促进结肠癌康复的运动护理方法就是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旅游、网球、散步。进行这些体育锻炼既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又可以在大自然中呼吸到新鲜的口气,对于疾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

2、心理护理:结肠癌患者在患病期间,家属对患者的病情不要有所隐瞒,一旦有所隐瞒,对疾病的治疗更加的不利。所以家属要把事情全部告诉患者,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让患者在心里接受事实的同时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其家人也不要过度的担忧,要给患者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多体贴关心患者,让患者表现得更自信。

3、饮食护理:结肠癌是一种消化道系统疾病,所以一旦患病患者的功能就会严重受损,因此患者的家属一定要注意患者的饮食。饮食的主要原则是少量多餐,每天的饮食在六次左右,每次饮食五十克左右。其饮食要以清淡和流食为主,不要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不喝酒、不吸烟、不吃冷硬的食物。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月~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8±6.84)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47±6.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护理、心理引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 心理干预

依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联系,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主动表达自己,耐心解答患者各项疑问。

② 体位干预

辅助患者摆出利于恢复的体位,如呈仰卧位时,应在患者头下垫枕,同时在肩部两侧以及侧臀大腿处各垫一枕,确保肩关节得到支撑、骨盆得到屈伸。

③ 生活能力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自我护理的意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使患者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开始进行自我护理,嘱咐患者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护士定期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能力进行考核,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及时修改自我护理方案。

④ 锻炼干预

包括语言功能锻炼,患肢功能锻炼等,针对患者恢复状态制定具体的锻炼方案,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定,选用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3]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选用生活质量量表(QOL)[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即观察组患者ADL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恢复更显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群体,不仅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发病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功能障碍的关键。相关研究指出[5],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减少患者病痛。本次研究中,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以及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显着,能够显着提高患者ADL能力、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于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乐芳,周 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8(36):25-27.

[2] 徐 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14(29):3318-3319,3324.

[3] 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3(7):747-749.

[4] 汪 莉,张燕燕,张 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3(10):890-892.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月~12月收治的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3.37±3.26)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5例,前壁心肌梗死17例,复合心肌梗死8例。实验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25±3.14)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4例,前壁心肌梗死16例,复合心肌梗死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病房环境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健康教育、鞘管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达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主要包括头晕、心悸、尿潴留、肺感染等[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临床中,手术后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或部分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因此,为促进患者预后,实施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3],本研究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如下。

3.1 心理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以及主治医师的.相关信息,使其熟悉病房环境;讲解成功治愈的病例,鼓励其坚持治疗,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多加关心和鼓励患者,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态度配合治疗。

3.2 健康教育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保证绝对卧床休息1~2天,并告知卧床休息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并发症、危害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嘱咐其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利于造影剂的排出,此外,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适时帮助按摩腰背部肌肉,活动双上肢及健侧肢体,减轻因长期卧床导致的不适[4]。

3.3 病情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以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标(血压、脉搏、心率等),并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S-T段变化。加强病房巡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胸闷、心绞痛、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出冷汗等症状,若存在上述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

3.4 鞘管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下肢要保持绝对制动,避免鞘管出现扭曲或断裂,拔管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凝血检查,并实施适当的心理辅导,确定无异常后,于术后4~6 h拔除鞘管,避免发生低血压、休克。

3.5 并发症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低血压、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并嘱咐患者多饮水,尽早进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手术创口,必要时,给予补充血容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5];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遵医嘱服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剂,避免形成血栓,若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存在异常,应立即找出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 第8篇

1 对象

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偏瘫病人60例,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25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64.36岁, 均为脑出血病人, 出现不同部位的肢体偏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基础病变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2组病人治疗前后患肢肌力、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6阶段法评定, 其分级情况见表1。

2 康复训练并指导

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病人随意自我锻炼。

2.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康复师根据病人的病情,

制订康复计划。待病人病情稳定后,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48h内无加重, 即可介入康复训练[1,2]。重症脑出血病人, 在监测、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介入康复训练 (保持良肢位) [3], 康复师同时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示范并指导。

2.2.1 心理康复指导

心理康复是脑出血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 本病起病突然, 病人从短时间内由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 再加上生理上的病痛及漫长的康复过程, 病人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的情绪。因此, 责任护士应关心理解病人, 讲解一些康复训练后痊愈的实例, 利用鼓励、暗示、疏导的方法进行心理调节, 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信心, 使病人及家属主动参予康复训练。

2.2.2 保持良肢位

急性期, 患者症状明显, 主要处于卧床期, 在不影响抢救工作的前提下, 可进行康复体位摆放和适量的关节运动。良肢位的摆放贯穿在脑出血早期康复的全过程, 对今后的肢体康复、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起重要作用。①仰卧位时患者患侧肩胛下垫一小枕、膝关节屈曲, 足部避免被褥压迫, 上肢外展、外旋, 足底与床尾之间置一硬枕或穿布鞋, 防止足下垂。②健侧卧位时健侧在下, 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 患肩前屈90°肘关节伸展, 腕、指关节均伸展放于枕上, 患腿屈曲向前, 置于体前另一枕上。③患侧卧位时, 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夹角大于90°, 肘关节伸展, 手指张开, 掌心向上, 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或身后枕上, 健腿屈曲向前, 患侧下肢在后。在病情允许时, 可2~3h翻身1次, 翻身时采取健侧位与平卧位交替, 减少患侧卧位, 预防患侧肢体受压受损。

2.2.3 进行肢体活动时

脑出血病人在病情稳定后,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48h内无加重时可开始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 包括肩、肘、指、髋等关节的屈曲伸展活动。有的提倡脑出血后3~5d可介入康复训练[4], 待病人意识清楚后, 康复师指导病人做主动运动, 如翻身、挺胸、移动等。原则上是上肢多锻炼伸肌, 下肢多锻炼屈肌, 先做大关节, 后做小关节, 由健侧到患侧, 幅度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 循序渐进, 训练时间与次数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2.2.4 坐、立、行的训练

当病人能自行翻身时, 训练体位可改为坐位。让病人坐在床上或轮椅上, 患侧上肢肘关节微屈放于扶手或枕头上, 患侧膝关节屈曲90°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病人能坐稳后改为站立训练。首先可让患者每日2次站电动起立床, 然后在他人帮助或扶撑下站立训练。坐—站交换, 反复训练, 当病人站稳10~15min后开始行走训练, 迈步时不可生拉硬拽, 防止跌倒。每日3~5次, 每次10~20min, 持之以恒, 有60%~70%的患者可独立行走, 10%~20%的病人可拄拐行走。

2.2.5 日常生活训练

此项训练的目的是让病人发挥自理能力, 恢复生活自理。训练病人自己穿衣、系扣、鞋带、进食、床旁移动, 在他人扶助下上厕、拾物等。要教会及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活动, 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适应社会环境, 重返家庭与社会。

3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及康复训练后偏瘫肢体肌力的比较见表2。

从上表数据看, 观察组经早期康复训练后, 病人偏瘫肢体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4.1 对脑出血偏瘫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指导, 能有效消除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病态的心理反应会使其瘫痪肢体的自主运动及被动运动减少, 从而影响病人肢体康复。据统计脑出血发病后半年内约有50%以上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以抑郁与焦虑为主。护士应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行为去关心病人, 有针对性地做心理指导, 另外应取得家属的配合。在训练中, 任何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 从而增强患者的主动训练意识, 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

4.2 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脑出血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机制:脑损伤后恢复包括自然恢复和治疗性恢复, 一般认为早期以自然恢复为主, 机制为脑的可塑性[4]。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发芽, 形成新的突触, 经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 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 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肢功能。

4.3 脑出血后偏瘫肢体的康复主要在临床及时、有效治疗的基础上, 科学、规范、早期应用康复训练的手段, 能显著降低致残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证明, 在发病2~6h治疗时间窗口内实施有效治疗, 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 不失时机地合理采用康复训练, 着眼于并发症的预防, 促使病人在早期实施患肢功能锻炼, 防止肢体关节、肌肉痉挛, 有效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 使脑功能重新组织和再建, 减少伤残程度, 提高生存质量。

4.4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

早期康复训练,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偏瘫肢体的肌力, 降低关节活动受限、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 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我们在康复训练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来制订康复计划。如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识不足, 配合不到位, 也是达不到应有成效的。本组观察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因为不积极主动配合, 肢体功能训练做得不好, 导致肢体功能的恢复远不及患病初期病情重于他的本组其他能认真配合的患者, 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患者患病后活动与不活动的后果差别很大, 是否尽早功能锻炼对日后的生活质量起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对比, 也十分肯定地证实了这一观点。

总之, 早期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偏瘫病人肢体残疾程度, 使其生活尽早达到自理, 脱离对家人的依赖, 从而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对脑出血偏瘫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 探讨康复训练对脑出血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 随机分观察组30例, 对照组30例, 2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及病人自我随意的锻炼, 对观察组病人进行系统的肢体康复训练。结果经早期康复训练的病人肢体肌力恢复的进展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脑出血病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患者偏瘫肢体的致残程度, 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脑出血,偏瘫,早期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黄东峰, 陈少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后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1, 23 (5) .

[2]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77.

[3]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预后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 5:1~5.

上一篇:徐水县成功创建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下一篇: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